有这样一则故事:很久以前,挪威的捕鱼人为了能让从深海捕捞的沙丁鱼活着抵达港口,想了很多办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后来,有一位聪明的船长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所带领的渔船总能带着活沙丁鱼回到港内。原来,船长的办法很简单,他只不过是在鱼槽里面多放了一条鲶鱼。当鲶鱼装入鱼槽后,就会四处游动,不断地追逐沙丁鱼。水槽中的沙丁鱼感觉到了危机,就会在鲶鱼的追逐下不断地游动,逃避危险,从而激发了其内部活力。就是这样,不断游动的沙丁鱼便能活着回到港口了。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鲶鱼效应”。这一现象告诉我们:一种动物如果接收不到外界的刺激,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同样,一个人如果没有外界的刺激,那他就会甘于平庸,养成惰性,最终碌碌无为。
“鲶鱼效应”对我们教育工作者大有启发。目前的小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着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灌输,而缺乏交流的状况,这种状况对小学英语教学极为不利,造成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胆怯甚至厌恶。作为小学英语教育工作者必须想方设法改变这种沉闷的局面,让课堂教学“活”起来。那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怎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呢?
一、教学过程表情化、动作化,让教师“活”起来
依照新《英语课程标准》,目前的小学英语教学,要求教师除了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之外,还需要具有灵活的课堂驾驭能力。小学生一般都有着爱说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好动,渴求新知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尽量使用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做到教学过程表情化、动作化,给学生创造一个活泼的教学环境。
1.活动身姿
教师的身姿不仅包括教师在课堂上站立的姿势,还包括对师生间身体距离的控制。教师在课堂中应离开象征权力的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拍拍学生的脑袋和肩膀。这比光是稳立或稳坐在讲台前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活动手姿
手姿是无声的语言。提问学生时,可以用手姿给学生的回答予以暗示、提醒或点拨,这样可以使学生减轻压抑感,提高学习积极性。另外,小学阶段学生的词汇量还相当少,听力理解能力较弱,教师可自行设定一种手势作为信号。例如在分角色朗读课文时,我说“change”的同时将双手在胸前交叉,学生便心领神会了。手势使用频繁的英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一般都较多,教学效果也比较好。
二、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让教材“活”起来
摆在我们面前的教材仅仅是一本书而已,不能说话也不能动。我们要想方设法,合理地利用实物、图片、挂图、简笔画、录音、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内容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让教材“活”起来、动起来、形象起来、发出声来,让“活”的教材震撼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fruit”这一内容时,我运用了实物展示、简笔画、课件辅助教学等办法进行新授、巩固。生动的形象、真实的画面,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刺激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研究教材,把语言知识融会到这些感性的视像物体中,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使学习内容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图文并茂、栩栩如生,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者变成始终保持高度学习兴趣的主动参与者。
三、转变观念,让教法“活”起来
单一、古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只能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新世纪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快节奏、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而不是“黑白”无声的。我常用表演法要求学生课后与同桌用学过的句子准备一段对话,利用下节课前三分钟进行表演。如:What date is it today?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等等。为了减轻学生开口说的压力,不必每错必究。
另外,我还经常组织竞赛活动。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胜心和自尊心,爱探究、好表现。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在课堂上适当组织一些竞争性的活动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通常采用的竞赛项目有单词接龙、回答问题、课文朗读、知识抢答等。活动中,学生们个个全力以赴,情绪十分高涨。这不仅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使他们既学得主动,又记得牢固。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充满激情,思维活跃,勇于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才能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长处,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成为21世纪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铜井中心小学)
有这样一则故事:很久以前,挪威的捕鱼人为了能让从深海捕捞的沙丁鱼活着抵达港口,想了很多办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后来,有一位聪明的船长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所带领的渔船总能带着活沙丁鱼回到港内。原来,船长的办法很简单,他只不过是在鱼槽里面多放了一条鲶鱼。当鲶鱼装入鱼槽后,就会四处游动,不断地追逐沙丁鱼。水槽中的沙丁鱼感觉到了危机,就会在鲶鱼的追逐下不断地游动,逃避危险,从而激发了其内部活力。就是这样,不断游动的沙丁鱼便能活着回到港口了。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鲶鱼效应”。这一现象告诉我们:一种动物如果接收不到外界的刺激,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同样,一个人如果没有外界的刺激,那他就会甘于平庸,养成惰性,最终碌碌无为。
“鲶鱼效应”对我们教育工作者大有启发。目前的小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着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灌输,而缺乏交流的状况,这种状况对小学英语教学极为不利,造成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胆怯甚至厌恶。作为小学英语教育工作者必须想方设法改变这种沉闷的局面,让课堂教学“活”起来。那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怎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呢?
一、教学过程表情化、动作化,让教师“活”起来
依照新《英语课程标准》,目前的小学英语教学,要求教师除了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之外,还需要具有灵活的课堂驾驭能力。小学生一般都有着爱说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好动,渴求新知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尽量使用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做到教学过程表情化、动作化,给学生创造一个活泼的教学环境。
1.活动身姿
教师的身姿不仅包括教师在课堂上站立的姿势,还包括对师生间身体距离的控制。教师在课堂中应离开象征权力的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拍拍学生的脑袋和肩膀。这比光是稳立或稳坐在讲台前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活动手姿
手姿是无声的语言。提问学生时,可以用手姿给学生的回答予以暗示、提醒或点拨,这样可以使学生减轻压抑感,提高学习积极性。另外,小学阶段学生的词汇量还相当少,听力理解能力较弱,教师可自行设定一种手势作为信号。例如在分角色朗读课文时,我说“change”的同时将双手在胸前交叉,学生便心领神会了。手势使用频繁的英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一般都较多,教学效果也比较好。
二、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让教材“活”起来
摆在我们面前的教材仅仅是一本书而已,不能说话也不能动。我们要想方设法,合理地利用实物、图片、挂图、简笔画、录音、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内容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让教材“活”起来、动起来、形象起来、发出声来,让“活”的教材震撼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fruit”这一内容时,我运用了实物展示、简笔画、课件辅助教学等办法进行新授、巩固。生动的形象、真实的画面,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刺激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研究教材,把语言知识融会到这些感性的视像物体中,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使学习内容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图文并茂、栩栩如生,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者变成始终保持高度学习兴趣的主动参与者。
三、转变观念,让教法“活”起来
单一、古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只能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新世纪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快节奏、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而不是“黑白”无声的。我常用表演法要求学生课后与同桌用学过的句子准备一段对话,利用下节课前三分钟进行表演。如:What date is it today?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等等。为了减轻学生开口说的压力,不必每错必究。
另外,我还经常组织竞赛活动。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胜心和自尊心,爱探究、好表现。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在课堂上适当组织一些竞争性的活动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通常采用的竞赛项目有单词接龙、回答问题、课文朗读、知识抢答等。活动中,学生们个个全力以赴,情绪十分高涨。这不仅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使他们既学得主动,又记得牢固。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充满激情,思维活跃,勇于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才能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长处,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成为21世纪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铜井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