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鼠器"上的猎物

  再没有比戏剧舞台更像密室的地方了。众目睽睽之下,命案就在舞台正中上演,一举一动,一启一阖。  任何推理狂热症患者都难以拒绝这样的诱惑,这也就难怪,“捕鼠器戏剧工作室”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合作,6年里排了6部阿加莎·克里斯蒂话剧:从《捕鼠器》、《无人生还》、《命案回首》、《空幻之屋》到《意外来客》、《原告证人》,上座率年年飘红。正在火热上演的《死亡陷阱》据悉将演满101场!  “捕鼠器”的主心骨是一对年方而立的夫妇:丈夫童歆是工作室创办人、剧作出品、制作人,简称“童制”;妻子林奕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签约演员、剧作导演,简称“林导”。童制和林导是上海戏剧学院2000级导演系的同学,一起排戏这些年,剧组鲜有绯闻,用林奕的话说:“话剧演员都那么矜持,绝对不会有人半夜敲你的门说‘导演我要演哪个角色’。”——但偏偏,撮合成了这一对。  年初,第16届“佐临话剧艺术奖”把“优秀人才契约奖”颁给了林奕。问她:“契约奖”作何解?林奕笑道:“这没什么了不起的,就是劳苦功高奖,你查一查我的上岗记录就知道没有悬念。”比之更让她高兴的是,这一届佐临奖除了最佳男演员,其余奖项都归了她的爱将:丁美婷、贺坪、张璐……“之前5年都没得奖,今年攒了一起得”。  而这一切的源头,正如工作室的名字,都要从“捕鼠器”说起……    一切从《捕鼠器》开始    据说英国王太后玛丽八十大寿时,BBC为其祝寿,问她喜爱什么节目,回答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于是,阿加莎于1947年“奉旨”创作了贺寿广播剧《三只瞎眼老鼠》,这便是日后风靡全球、迄今为止盛演了整整60年的舞台剧《捕鼠器》的雏形。  对童歆和林奕来说,和《捕鼠器》的缘分开始于2003年。当时正念大三的他们第一次将其作为学生话剧对外演出。此后三年,他们一直在一家民营演出商的操作下,以演员身份参与此剧,但其实并没有拿到剧作版权。  到了2007年,童歆以个人名义成立“捕鼠器戏剧工作室”,第一次通过英国代理机构购买了《捕鼠器》的话剧改编版权。两人也逐渐退出演员一线,开始寻找各自心目中更理想的演员去演绎这个经典剧本。可惜的是,复杂的英国版权代理机制让初出茅庐的二人吃了亏,到2009年2月时,工作室已不能掌握版权,只好放弃继续演出。  阿加莎在世时,曾把《捕鼠器》当作“送给外孙马修(Mattew Prichard)的一份礼物”。据林奕说,“马修现在是‘阿加莎·克里斯蒂有限公司’(ACL)的主席,所有阿加莎亲笔写的作品,版权都归他所有。唯独《捕鼠器》是个例外,归‘英国捕鼠器戏剧制作有限公司’,连马修也控制不了它的版权。”  吃一堑长一智。2011年,借着阿加莎120周年诞辰纪念之机,捕鼠器工作室将马修邀请来上海。在考察了创作环境后,马修欣然与他们签约——从2011到2015,“捕鼠器”一举签下了5年间阿加莎所有19个剧本的中国独家演出权。双方还达成共识:“如果合作令彼此满意,到期可以自动续约。”  马修的上海之行非常愉快。在话剧中心的观众交流会上,他告诉中国推理迷许多“阿婆”的趣事,比如她养过一只名叫“Bingo”的狗,一听到门厅电话响就会狂吠,“它相信有一个魔鬼住在电话里”。而这很可能是《哑证人》里小狗“Bob”的雏形。还有“阿婆”最喜欢给幼年马修讲的故事:“小时候我有两只玩具大象,信不信由你,它们身体是红色的,耳朵是蓝色的。外祖母经常编关于这两只大象的故事给我听,讲它们如何逃出动物园。”  粉丝们的热烈反响也让马修更为高兴。林奕说:“他很惊讶在中国最繁华的城市,阿加莎剧作演出的精细程度和观众的年轻程度,都比东京或者首尔更好。因为在西方,阿加莎的小说仍然畅销,但戏剧并非在走上坡路。除非遇到庆典,否则驻场演出的就只有《捕鼠器》一部,其他剧可能都在巡演。一旦一出戏停止驻场演出,也就意味着它不再是主流戏了。”另外,马修对中文版话剧忠于原著的改编也相当满意:“就像当年外祖母对小说改编电影的要求一样:不要添加,拒绝插科打诨。”    推理剧来得正是时候    遥想2010年时,英国原版《捕鼠器》也曾登陆上海,以“伦敦圣马丁剧院原班人马”为招牌,最大卖点是“享受与英女王同等待遇”。但效果,却离“惊艳”尚远。对此,林奕分析原因:“西方戏剧驻场版和巡演版的差别很大,一台戏往往两个版本同时进行。这些年来中国演出的,除了《悲惨世界》算得上是‘A卡士’,其余大多数都是……把我们当傻瓜。像《妈妈咪呀》演出的时候,‘A卡士’跑了,跟着‘B’也跑了,最后只剩下‘C’在演。《捕鼠器》在伦敦西区演了那么多年,参与过的演员数不胜数,来上海的团队里只有演凶手那位是‘50周年版’的演员,而有些本该年轻的角色,演员却老得可以当我妈妈了!”  她还认为,就算是在圣马丁剧院看原版演出,也未必符合中国观众的期望:“当年我在圣马丁看,剧场坐满2/3,除了游客,一大半都是年纪大的观众,他们不要求变化,就要看和50年前一模一样的东西。你坐在那里,尽管布景很精美,但表演方式还是一样的老旧,感觉气压很低……”在她看来,阿加莎优秀的戏剧剧本还有很多,不止于《捕鼠器》,只不过它已经变成固有品牌,一旦在伦敦停演,会变成文化上的“大事件”。  既然在西方,《捕鼠器》已经退出主流戏剧舞台,为何在中国却如此走红呢?林奕笑说:“中国话剧市场发育晚,也有晚的好处。阿加莎话剧的成功可以说是因为它恰到好处。从前我们受到的学院教育是话剧要‘说立意、说主题’,而阿加莎是‘说故事’,并不是说她除了故事什么都没有,但故事很重要,她的内容和主题都是潜移默化在故事中的。以前我们多的是宏大的思想情感剧,少的是能把故事说得精妙的剧。现在的问题是,观众开始喜欢看故事。全世界观众都有好奇心,都喜欢解谜。近年来推理悬疑题材的美剧、日剧大量涌入中国,《捕鼠器》和《无人生还》等剧在这个契机下开始演出,一下子就让中国的阿加莎迷找到了他们在舞台上的共鸣。”  回想2007年《无人生还》首轮演出,制片人童歆说,“当时的全部成本是52万,效果不错,回本了。放到现在反而难回收得多,场租、物价、演员酬劳,各种成本都在增加。”但幸好,工作室在阿加莎改编剧上从未亏本。林奕坦言:“我和童歆都有理想,但都不是理想主义,很理想主义的东西在我们互相交流中就率先被pass掉了。阿加莎并不是每一部剧本都适合搬上舞台,我们之所以没有走太多弯路,是因为每一步都走得很谨慎。除了120周年诞辰那次一年里接连排了两出戏,其余都是一年一部,在每年的圣诞档推出,不算高产。”  身为主创,他们并不担心“纯说故事”的推理剧被当作商业剧排在二流,因为“在西方,只分风格不分流,如果要归类的话,只有实验剧和商业剧,所有对外售票的戏都是商业剧。而我们不但会分层次还要分优劣,我觉得不太合理——iPhone的性能就全部好过诺基亚吗?未必。就像中国菜一样,宫保鸡丁和酸辣汤永远可以并存”。  真正需要努力的是如何保持住这股推理剧热潮,避免昙花一现。林奕说,她是“老旧传统派”,喜欢原汁原味,反对把外国戏剧本土化,舞台风格上也希望一切都是有据可查,不会违背史实。“每次去伦敦我们都到跳蚤市场、古董市场去淘旧货。”  年底,“捕鼠器”还将排演推理喜剧剧《蛛网》(Spider Web)。至于是否趁热打铁,把当今的明星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的作品搬上舞台,林奕觉得这样的尝试有风险,因为“日本推理很难改。他们长线条、散点式的写法很难集中成戏。”但是,推理这条路他们还是会坚持下去。

  再没有比戏剧舞台更像密室的地方了。众目睽睽之下,命案就在舞台正中上演,一举一动,一启一阖。  任何推理狂热症患者都难以拒绝这样的诱惑,这也就难怪,“捕鼠器戏剧工作室”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合作,6年里排了6部阿加莎·克里斯蒂话剧:从《捕鼠器》、《无人生还》、《命案回首》、《空幻之屋》到《意外来客》、《原告证人》,上座率年年飘红。正在火热上演的《死亡陷阱》据悉将演满101场!  “捕鼠器”的主心骨是一对年方而立的夫妇:丈夫童歆是工作室创办人、剧作出品、制作人,简称“童制”;妻子林奕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签约演员、剧作导演,简称“林导”。童制和林导是上海戏剧学院2000级导演系的同学,一起排戏这些年,剧组鲜有绯闻,用林奕的话说:“话剧演员都那么矜持,绝对不会有人半夜敲你的门说‘导演我要演哪个角色’。”——但偏偏,撮合成了这一对。  年初,第16届“佐临话剧艺术奖”把“优秀人才契约奖”颁给了林奕。问她:“契约奖”作何解?林奕笑道:“这没什么了不起的,就是劳苦功高奖,你查一查我的上岗记录就知道没有悬念。”比之更让她高兴的是,这一届佐临奖除了最佳男演员,其余奖项都归了她的爱将:丁美婷、贺坪、张璐……“之前5年都没得奖,今年攒了一起得”。  而这一切的源头,正如工作室的名字,都要从“捕鼠器”说起……    一切从《捕鼠器》开始    据说英国王太后玛丽八十大寿时,BBC为其祝寿,问她喜爱什么节目,回答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于是,阿加莎于1947年“奉旨”创作了贺寿广播剧《三只瞎眼老鼠》,这便是日后风靡全球、迄今为止盛演了整整60年的舞台剧《捕鼠器》的雏形。  对童歆和林奕来说,和《捕鼠器》的缘分开始于2003年。当时正念大三的他们第一次将其作为学生话剧对外演出。此后三年,他们一直在一家民营演出商的操作下,以演员身份参与此剧,但其实并没有拿到剧作版权。  到了2007年,童歆以个人名义成立“捕鼠器戏剧工作室”,第一次通过英国代理机构购买了《捕鼠器》的话剧改编版权。两人也逐渐退出演员一线,开始寻找各自心目中更理想的演员去演绎这个经典剧本。可惜的是,复杂的英国版权代理机制让初出茅庐的二人吃了亏,到2009年2月时,工作室已不能掌握版权,只好放弃继续演出。  阿加莎在世时,曾把《捕鼠器》当作“送给外孙马修(Mattew Prichard)的一份礼物”。据林奕说,“马修现在是‘阿加莎·克里斯蒂有限公司’(ACL)的主席,所有阿加莎亲笔写的作品,版权都归他所有。唯独《捕鼠器》是个例外,归‘英国捕鼠器戏剧制作有限公司’,连马修也控制不了它的版权。”  吃一堑长一智。2011年,借着阿加莎120周年诞辰纪念之机,捕鼠器工作室将马修邀请来上海。在考察了创作环境后,马修欣然与他们签约——从2011到2015,“捕鼠器”一举签下了5年间阿加莎所有19个剧本的中国独家演出权。双方还达成共识:“如果合作令彼此满意,到期可以自动续约。”  马修的上海之行非常愉快。在话剧中心的观众交流会上,他告诉中国推理迷许多“阿婆”的趣事,比如她养过一只名叫“Bingo”的狗,一听到门厅电话响就会狂吠,“它相信有一个魔鬼住在电话里”。而这很可能是《哑证人》里小狗“Bob”的雏形。还有“阿婆”最喜欢给幼年马修讲的故事:“小时候我有两只玩具大象,信不信由你,它们身体是红色的,耳朵是蓝色的。外祖母经常编关于这两只大象的故事给我听,讲它们如何逃出动物园。”  粉丝们的热烈反响也让马修更为高兴。林奕说:“他很惊讶在中国最繁华的城市,阿加莎剧作演出的精细程度和观众的年轻程度,都比东京或者首尔更好。因为在西方,阿加莎的小说仍然畅销,但戏剧并非在走上坡路。除非遇到庆典,否则驻场演出的就只有《捕鼠器》一部,其他剧可能都在巡演。一旦一出戏停止驻场演出,也就意味着它不再是主流戏了。”另外,马修对中文版话剧忠于原著的改编也相当满意:“就像当年外祖母对小说改编电影的要求一样:不要添加,拒绝插科打诨。”    推理剧来得正是时候    遥想2010年时,英国原版《捕鼠器》也曾登陆上海,以“伦敦圣马丁剧院原班人马”为招牌,最大卖点是“享受与英女王同等待遇”。但效果,却离“惊艳”尚远。对此,林奕分析原因:“西方戏剧驻场版和巡演版的差别很大,一台戏往往两个版本同时进行。这些年来中国演出的,除了《悲惨世界》算得上是‘A卡士’,其余大多数都是……把我们当傻瓜。像《妈妈咪呀》演出的时候,‘A卡士’跑了,跟着‘B’也跑了,最后只剩下‘C’在演。《捕鼠器》在伦敦西区演了那么多年,参与过的演员数不胜数,来上海的团队里只有演凶手那位是‘50周年版’的演员,而有些本该年轻的角色,演员却老得可以当我妈妈了!”  她还认为,就算是在圣马丁剧院看原版演出,也未必符合中国观众的期望:“当年我在圣马丁看,剧场坐满2/3,除了游客,一大半都是年纪大的观众,他们不要求变化,就要看和50年前一模一样的东西。你坐在那里,尽管布景很精美,但表演方式还是一样的老旧,感觉气压很低……”在她看来,阿加莎优秀的戏剧剧本还有很多,不止于《捕鼠器》,只不过它已经变成固有品牌,一旦在伦敦停演,会变成文化上的“大事件”。  既然在西方,《捕鼠器》已经退出主流戏剧舞台,为何在中国却如此走红呢?林奕笑说:“中国话剧市场发育晚,也有晚的好处。阿加莎话剧的成功可以说是因为它恰到好处。从前我们受到的学院教育是话剧要‘说立意、说主题’,而阿加莎是‘说故事’,并不是说她除了故事什么都没有,但故事很重要,她的内容和主题都是潜移默化在故事中的。以前我们多的是宏大的思想情感剧,少的是能把故事说得精妙的剧。现在的问题是,观众开始喜欢看故事。全世界观众都有好奇心,都喜欢解谜。近年来推理悬疑题材的美剧、日剧大量涌入中国,《捕鼠器》和《无人生还》等剧在这个契机下开始演出,一下子就让中国的阿加莎迷找到了他们在舞台上的共鸣。”  回想2007年《无人生还》首轮演出,制片人童歆说,“当时的全部成本是52万,效果不错,回本了。放到现在反而难回收得多,场租、物价、演员酬劳,各种成本都在增加。”但幸好,工作室在阿加莎改编剧上从未亏本。林奕坦言:“我和童歆都有理想,但都不是理想主义,很理想主义的东西在我们互相交流中就率先被pass掉了。阿加莎并不是每一部剧本都适合搬上舞台,我们之所以没有走太多弯路,是因为每一步都走得很谨慎。除了120周年诞辰那次一年里接连排了两出戏,其余都是一年一部,在每年的圣诞档推出,不算高产。”  身为主创,他们并不担心“纯说故事”的推理剧被当作商业剧排在二流,因为“在西方,只分风格不分流,如果要归类的话,只有实验剧和商业剧,所有对外售票的戏都是商业剧。而我们不但会分层次还要分优劣,我觉得不太合理——iPhone的性能就全部好过诺基亚吗?未必。就像中国菜一样,宫保鸡丁和酸辣汤永远可以并存”。  真正需要努力的是如何保持住这股推理剧热潮,避免昙花一现。林奕说,她是“老旧传统派”,喜欢原汁原味,反对把外国戏剧本土化,舞台风格上也希望一切都是有据可查,不会违背史实。“每次去伦敦我们都到跳蚤市场、古董市场去淘旧货。”  年底,“捕鼠器”还将排演推理喜剧剧《蛛网》(Spider Web)。至于是否趁热打铁,把当今的明星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的作品搬上舞台,林奕觉得这样的尝试有风险,因为“日本推理很难改。他们长线条、散点式的写法很难集中成戏。”但是,推理这条路他们还是会坚持下去。


相关内容

  • 黎族狩猎文化概述
  • 黎族是中国最南方的民族,也是我国少有的热带海岛民族,黎族文化长期以来被附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有一种独特的韵味.绚烂的织锦,痛苦的纹身,原始的信仰,刻木为信,崇尚狩猎,钻木取火等文化现象,曾令很多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所痴迷.本文拟从黎族狩猎文化这一角度出发,分析.探讨狩猎文化曾在黎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

  • 爱心不是偶然的等4则
  • 爱心不是 偶然 的 在波斯尼亚的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名叫弗西姆的妇人,她有两个可爱的儿子,她的丈夫在奥地利工作.有一天,她丈夫从奥地利带回两条金鱼,养在鱼缸里. 不久,波斯尼亚战争爆发了,弗西姆的丈夫为国家献出了生命,而战火也毁灭了他们的家园,弗西姆只好带着孩子逃到他乡.临行前,弗西姆并没有忘记那两 ...

  •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期中试卷
  • 大丰区第一共同体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 七年级语文 期中学情调研 一.积累与运用(33分) 1.诗文填空.(10分) ⑴桃李不言, ▲ .<史记> 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 ▲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⑶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 ▲ ...

  • 教育行政体制及其特点的相关问题
  • 上一封 下一封 标记为 ... 移动到... fjk 发件人:158743561 查看 拒收 时 间:2011年5月10日(星期二) 下午4:52 收件人: 1059023538 一.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类型与特点 我国教育行政体制属典型的中央集权制.虽然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q ...

  • 动物说明文350
  • 狗,形状大小各一:颜色.品种都很丰富:而且生性灵活,是惹人喜爱的动物. 狗的五官也像人般端正,四肢更是健全.它们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的,快活得不得了. 一般情况下,狗的长度约八分米,其重量也不会超过35公斤„„ 狗毛的颜色五颜六色,品种更是多的不可计数.狗毛的颜色以黑.黄.白为主,还有的 黑黄.黄白. ...

  • 宠物狗狗的分类
  • 卷毛比熊犬基本情况 全名:卷毛比熊犬 类型:小型犬 别名:比熊犬|比熊| 比雄身高:23-30厘米 英文名:Bichon Frise 原产地:法国.比利时 体重:3-6公斤 毛长:短毛 功能伴侣犬寿命:14年 卷毛比雄犬是一种娇小的,强健的白色粉扑型的狗,具有欢快的气质,他的气质从他羽毛般欢快地卷在 ...

  • 2014元宵儿童灯谜大全及答案
  • 有跟不着地,绿叶开白花,到处去流浪,四海处处家. (植物) 谜底:浮萍 一个小黑人,戴着个洗脸盆,给他摘下来,他说再戴会儿. (果蔬) 谜底:黑枣 壳儿硬,壳儿脆,四个姐妹隔墙睡,从小到大背靠背,盖的一床疙瘩被. (果蔬) 谜底:核桃 体圆似球,色红如血,皮亮如珠,汁甜赛蜜. (水果) 谜底:樱桃 ...

  • 最齐全的大小狗狗品种带图片 狗的品种大全
  • 最齐全的狗狗品种大全,带图片 狗的品种大全(178个品种,采用美国AKC标准) 小型宠物狗种类.基本情况.历史.性格介绍 1.卷毛比熊犬 卷毛比熊犬基本情况 全名:卷毛比熊犬 类型:小型犬 别名:比熊犬|比熊|比雄 身高:23-30厘米 英文名:Bichon Frise 原产地:法国.比利时 体重: ...

  • 宠物狗智商排名大全(1-79名)
  • 宠物狗智商排名大全(1-79名) 1.边境牧羊犬 (接飞盘是他的专利) 边境牧羊犬(Border Collie)原产于苏格兰边境,为柯利牧羊犬之一种,具强烈的牧羊本能,天性聪颖.善于察言观色,能确实明白主人的指示,可藉由眼神的注视而驱动羊群移动或旋转,被当成牧羊犬已有多年的历史.其最大的特点即是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