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有序性的探究
内容摘要:一提起写作文,我们的学生都会怕,不愿写;一提起作文教学,我们的老师也会怕,不愿教。然而,面对高考作文占据半壁江山的情况,我们又要上作文课,据笔者观察,我们的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随意性和无序性,比如今天看到了一个比较好的作文题,就布置给学生写,并没有一个作文教学的计划;教学阶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作文评价都存在无序性;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清晰地整理出三年的关于教材课文的教案,却很难整理出有序的作文课的教案。作文教学效率并不高,所以,笔者认为,我们很有必要建立一个科学有序的作文教学体系,在积极应考的同时,能够让学生爱上写作,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有序性
作文教学实现有序性是“新大纲”和“新课标”提出的基本原则。翻开“新大纲”和“新课标”都明确地指出,“写作(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既然把写作(作文)教学定位为一个“过程”,那么作文教学必然遵从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所以笔者认为作文有序性教学应当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体系。笔者将从教学阶段及教学内容的有序性、教学过程的有序性进行探究。
一、 教学阶段及内容的有序性
从高一到高三,学生的心理会由青涩到成熟,认知会由感性到理性,价值观、人生观会由模糊到清晰,写作技巧会由生硬到纯熟,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需要依据学生的心理、认知、思想、能力的不同程度来确定不同阶段的作文教学内容。笔者有以下的思考:
高一阶段学生较为感性,心理较为脆弱,同时对高中语文的学习还存在很多的期待;数理化学科的压力还不是很大,学生有较多的时间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感悟生活;这一阶段的学生更爱幻想,想象力更为丰富,所以我们教师不必急于将高考的题目拿给学生分析、写作,以免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而是应该更多的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同时为今后的写作做好积累和铺垫。到了高二学生写作素材有了一定的积累,思维得到了一定的训练,心智趋于成熟,学生在教
材课文的学习过程中也接触到了较多的文体,就可以进行文体的写作训练,让学生写规矩文。到了高三,学生的目标则直指高考,我们的作为教学可以定位为应试作文。笔者对高中三年的不同阶段制定了如下不同的教学内容:
以上的表格的阶段和教学内容还比较笼统,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还需将时间和教学内容划分到,某一个学期、某一个月,某一个星期甚至是某一个课时。
二、教学过程的有序性
观察我们的作文教学通常是“命题——指点——写作——批改——讲评”这样一个模式。首先我们先对这个模式进行具体的分析:这个“命题”该是老师选来的认为有写作价值的题目,这个“指点”该是老师在审题、选材、立意、结构等方面的理论指导,这“批改”该是老师打上他认为合理的分数及披上好或不好的笼统批语,这“讲评”该是老师针对学生作文存在问题的概括性讲评。而这讲评之后呢?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该如何出处置呢?我们的作文教学到这里却戛然而止,没有后文了,造成了学生写作时,存在的问题反复出现。从分析中我们不
难发现这个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此外这样的模式似乎还达不到最终的作为教学的目的——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所以笔者对以上的教学过程的模式加以调整为“指点(有具体例文的理论指点)——命题(可以是教师命题,也可以是学生命题)——批改(教师批、学生批,在学生批改时,教师先讲清批改的要求。)——讲评(学生根据典型的问题片段进行讲评,教师概括)——自改(学生改,教师批,这里的自改可以是多次的修改,可以是集体改一篇,也可以是一篇改多次。)”笔者以一次“记叙文——人物剪影”的教学过程为例:
第一课时:“记叙文——人物剪影”的理论指导。
一、展示两篇写人记叙文的例文
例文一:我的国文老师(梁实秋)
例文二
雨中的爷爷
又是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我默默地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在路边翘首而望。是爷爷在等心爱的小孙孙归来。可为什么爷爷的身影那样朦胧?
然而,细雨无声„„
我是爷爷一手带大的。我的点点滴滴都倾注了爷爷深深的爱。记得小时候,我不好好吃饭,爷爷便想出了和我比赛吃饭的办法。你别说,还真灵!那一顿,我居然吃了两碗。我高兴地喊着:‘爷爷输了!爷爷输了!’爷爷比我还高兴,笑着给我擦去嘴边的‘小胡子’。
爷爷的爱是博大的,就如同无声的细雨,对每一寸土地都给予深深的滋润。我成长的方方面面,爷爷都是那么地精心呵护。
小时候的我,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旺盛的求知欲。爷爷把握住这个时机,开始教我认识汉字。为了我,爷爷付出了很多。我所认识的每一个字都倾注着爷爷辛勤的汗水,曾经为了教我认识一个“鸟”字,爷爷真是费尽了周折。
他先是在家中养了一些小鸟,让我可以最近距离地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惯以及行为特点,又给我买了一本《动物大百科》,每天都拿着这本书向我介绍常见的动物特征,周末爷爷还带我去动物园看鸟,遇到可爱的并允许抚摸的鸟,就让我
勇敢地伸手触摸。在陪我的过程中,爷爷适时地拿出了“鸟”这个字的卡片,教我认识“鸟”字。最后我终于记住了这个字,并且我相信这辈子永远不会忘记,因为那是我和爷爷在一起度过的最美好的时光。
然而,幸福的时光是短暂是。又一个下雨天,我拿着期末考成绩兴奋地跑回家,却不见了爷爷。我找了每一个房间,都不见了爷爷。
蒙蒙细雨依旧在淅淅沥沥地下着,落在我的心里,像爷爷那温暖的抚爱,又像那谆谆教诲。爷爷走了,但他把爱留给了我。透过雨帘,我又看到了爷爷。啊,爷爷!我雨中的爷爷!”
二、提问:你认为那一篇属于成功的写人记叙文,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而那一篇不成功的写人记叙文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三、师生共同总结写人记叙文的写作要领。
1.抓住人物特点:从年龄、外貌、语言、动作、兴趣、个性、生活习惯诸方面,一个人的特点是多方面的,根据中心思想有所选择。
2.选用典型事例:典型指最能表现人物性格、思想或文章中心的。
3.方法——运用细节描写、简笔勾勒。
简笔勾勒(白描):用最精炼、最节省的文字把人物的基本特征勾勒出来的描写方法,达到语言上以少胜多的效果。
4.叙述方式:顺序、倒叙、插叙。
5.事例选择:一个事件(采用合理的叙述方式)、多个事件串联。
四、教师总结记叙文的基本结构。
1.引入,人物外貌描写点明题旨。
2.蓄势,从不同角度选取材料。
3.揭题,详写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内涵的事件。
4.点化,紧扣题旨或议论或抒情。
五、布置作文内容
生活中,有很多人是你无法忘记的,他们带给你感动,永远激励着你走向生活的新征程,请你留下最真最美的文字吧。
要求:(1)题目自拟 (2)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和技巧 (3)不少于700字。 第二课时:学生写作阶段,规定一节课的时间完成。
第三课时:教师批改(教师先将每一位学生的分数和点评保留)之后,让学生交互批改,然后教师将自己的分数和意见展示出来。
第四课时:教师选择典型的问题作文让学生进行点评和修改。
例文:
墙
老家的门前立着一堵墙,灰绿的青苔遍布它的全身,条条裂缝如同老人的脸那般千沟万壑。只是那么一堵矮矮的墙,为外公外婆抵挡了十几年的寒风、暴雨。
记得小时候,时常与父亲在老家那堵墙边上玩耍,那儿总是有许许多多的小竹子和对于我来说如同宝贝的小昆虫。我坐在墙角,把小虫子抓来放在手心,能高兴好一阵子,父亲也会在边上陪着我,为我拍去裤子,衣服上的尘土。那时,我才五六岁,总觉得父亲是那么高,而那堵墙也如同父亲般高大,我也喜欢骑到父亲的肩上,眺望远处绿油油的田野。在父亲的肩上,仿佛墙不在高了。
在老家的时候,父亲还会带我去河边抓鱼。我们带着捕鱼用的网,还有竹篮子,在河岸上,父亲卷起裤腿,小心地走下了河,我在岸上看着哗哗地流水,脚直打哆嗦,父亲对我喊,儿子,下来啊,这水不深的。我还是不敢下,任凭父亲怎么劝我,我还是不肯。父亲只好回到了岸边,把我背在他的肩上,小心翼翼地下河,在父亲的肩上,水仿佛没那么深了。
暑假的时候,老家的山上有许多美丽的花朵,黄的、红的,十分好看,我会与父亲去爬山,一路上时有时无的路让我的脚都磨出了水泡,我实在累得走不动了,父亲走来拉着我爬,途中遇到了一块大岩石,在我面前如同一个狰狞的妖怪,阻挡着我前进,父亲十分轻松地爬了上去,我怎么也爬不上去,父亲见状,又重新爬了下来,父亲把我背在他的肩上,我们顺利地爬上了那块大岩石。在父亲的肩上,仿佛石头不在那么大了。
父亲就像那堵墙,为我遮风挡雨,帮助我走出困境。门前的那堵墙依旧立着,只是它见证了时间的沧桑,父亲头上也冒出了青丝,脊背也不如以前那么直了。父亲啊,儿子已经长大,就让我们来共同撑起那一片天吧。
提问:根据我们写人记叙文的写作要领来分析这篇文章存在哪些问题? 改一改:依据存在的问题进行大胆地修改。
学生存在的问题整理:
1.缺少细节描写,父亲的形象不鲜明。
2.文章是写像墙一样坚实的父亲,而不是墙,所以“墙”这个题目不妥。
3.文章是以第一人称来写的,把我的行为和感受写得太多,而父亲的形象却被湮没了。
4.文章缺少对主要人物的情感和主要人物对写作者的生活的启发。
学生修改后的作文:
父亲·墙
老家的门前立着一堵墙,灰绿的青苔遍布它的全身,条条裂缝如同老人的脸那般千沟万壑。只是那么一堵矮矮的墙,却又坚实的力量,父亲就如这堵墙。
记得小时候,时常与父亲在老家那堵墙边上玩耍,那时候还小,只有五六岁,总觉得那堵墙是那么高,仔细观察与我一同玩耍的父亲也是那般高大。我也喜欢骑到父亲的肩上,眺望远处绿油油的田野,不曾害怕,大声地笑着,喊着,在父亲的肩上,仿佛墙不在高了。
在老家的时候,父亲还会带我去河边抓鱼。父亲卷起裤腿,小心地走下了河,我在岸上看着哗哗地流水,脚直打哆嗦,父亲对我喊:“儿子,下来啊,这水不深的”。任凭父亲怎么劝我,我还是不肯。父亲只好回到了岸边,把我背在他的肩上,一边小心翼翼地下河,一边耐心地告诉我:“男孩子,就应该勇敢,不能遇到事情就退缩,要学会独立。”在父亲厚实的肩上,水仿佛没那么深了。
暑假的时候,老家的山上有许多美丽的花朵,黄的、红的,十分好看,我与父亲约好爬山赏花,一路上时有时无的路让我的脚都磨出了水泡,我实在累得走不动了,父亲只是冲着我挥了挥拳头,喊道:“快点,再坚持一会,无限风光在险峰啊!我的儿子是男子汉,加油啊!”说完,头也不回地向顶峰爬去,我分明看到了父亲胸部起伏的加快,但他的脚步依旧坚实、有力。当我气喘吁吁地登上山顶看到那烂漫的山花冲我微笑时,我读懂了父亲的坚持。就如同那久经风霜的那堵墙。
父亲就像那堵墙,为我遮风挡雨,帮助我走出困境、教我学会生活、让我懂得人生。门前的那堵墙依旧立着,只是它见证了时间的沧桑,父亲头上也冒出了青丝,脊背也不如以前那么直了。父亲啊,儿子已经长大,就让我们来共同撑起那一片天吧。
教师再次提出修改意见:
1.父亲和墙的还未能建立起值得推敲的有逻辑的内在联系。原因是未能从墙的特点出发,选择与之相对应的典型事例。
2.课文的结尾“父亲啊,儿子已经长大,就让我们共同撑起那一片天吧。”的抒情过于突兀,在前文并没有做好相应的铺垫。
3.“灰绿的青苔遍布它的全身,条条裂缝如同老人的脸那般千沟万壑。”在
第一段的用意是什么?如果仅仅是为了与结尾的“门前的那堵墙依旧立着,只是它见证了时间的沧桑,父亲头上也冒出了青丝,脊背也不如以前那么直了。”相照应的话就显得过于简单,缺少内涵。
学生继续修改。
教学过程的解读:先展示优秀和问题例文,直接可感,让学生在对比中更直观地获得写作的知识点,记忆会更深刻;将学生的写作时间进行控制,让学生有紧迫感,知道写作不能拖拖拉拉,也会让学生形成快速审题、快速构思、快速行为的好的写作习惯;师生共改作文既不会湮没老师的主导地位,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当学生的分数档与教师的分数档不谋而合时,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增强,热情就会被点燃;因为学生的认知和能力有差异,对同一篇作文可能有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意见,此时学生的思想开始碰撞,同时教育的契机就来了,教师可以适时地向正确的方向引导;当存在的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清晰、深刻后学生作文的自我修改会更加有的放矢,当一篇问题百出的作文被提升时,学生自然会欣喜若狂,学生自然会领会到作文很重要、自己的作文也不是不能改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会得到提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体现。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 作为语文教师,是要根据学生的写作实际状况,制订一个科学、系统、有序的训练计划,激活学生的思维,并长期坚持,这样才能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需要继承、更需要创新。
关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有序性的探究
内容摘要:一提起写作文,我们的学生都会怕,不愿写;一提起作文教学,我们的老师也会怕,不愿教。然而,面对高考作文占据半壁江山的情况,我们又要上作文课,据笔者观察,我们的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随意性和无序性,比如今天看到了一个比较好的作文题,就布置给学生写,并没有一个作文教学的计划;教学阶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作文评价都存在无序性;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清晰地整理出三年的关于教材课文的教案,却很难整理出有序的作文课的教案。作文教学效率并不高,所以,笔者认为,我们很有必要建立一个科学有序的作文教学体系,在积极应考的同时,能够让学生爱上写作,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有序性
作文教学实现有序性是“新大纲”和“新课标”提出的基本原则。翻开“新大纲”和“新课标”都明确地指出,“写作(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既然把写作(作文)教学定位为一个“过程”,那么作文教学必然遵从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所以笔者认为作文有序性教学应当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体系。笔者将从教学阶段及教学内容的有序性、教学过程的有序性进行探究。
一、 教学阶段及内容的有序性
从高一到高三,学生的心理会由青涩到成熟,认知会由感性到理性,价值观、人生观会由模糊到清晰,写作技巧会由生硬到纯熟,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需要依据学生的心理、认知、思想、能力的不同程度来确定不同阶段的作文教学内容。笔者有以下的思考:
高一阶段学生较为感性,心理较为脆弱,同时对高中语文的学习还存在很多的期待;数理化学科的压力还不是很大,学生有较多的时间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感悟生活;这一阶段的学生更爱幻想,想象力更为丰富,所以我们教师不必急于将高考的题目拿给学生分析、写作,以免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而是应该更多的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同时为今后的写作做好积累和铺垫。到了高二学生写作素材有了一定的积累,思维得到了一定的训练,心智趋于成熟,学生在教
材课文的学习过程中也接触到了较多的文体,就可以进行文体的写作训练,让学生写规矩文。到了高三,学生的目标则直指高考,我们的作为教学可以定位为应试作文。笔者对高中三年的不同阶段制定了如下不同的教学内容:
以上的表格的阶段和教学内容还比较笼统,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还需将时间和教学内容划分到,某一个学期、某一个月,某一个星期甚至是某一个课时。
二、教学过程的有序性
观察我们的作文教学通常是“命题——指点——写作——批改——讲评”这样一个模式。首先我们先对这个模式进行具体的分析:这个“命题”该是老师选来的认为有写作价值的题目,这个“指点”该是老师在审题、选材、立意、结构等方面的理论指导,这“批改”该是老师打上他认为合理的分数及披上好或不好的笼统批语,这“讲评”该是老师针对学生作文存在问题的概括性讲评。而这讲评之后呢?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该如何出处置呢?我们的作文教学到这里却戛然而止,没有后文了,造成了学生写作时,存在的问题反复出现。从分析中我们不
难发现这个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此外这样的模式似乎还达不到最终的作为教学的目的——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所以笔者对以上的教学过程的模式加以调整为“指点(有具体例文的理论指点)——命题(可以是教师命题,也可以是学生命题)——批改(教师批、学生批,在学生批改时,教师先讲清批改的要求。)——讲评(学生根据典型的问题片段进行讲评,教师概括)——自改(学生改,教师批,这里的自改可以是多次的修改,可以是集体改一篇,也可以是一篇改多次。)”笔者以一次“记叙文——人物剪影”的教学过程为例:
第一课时:“记叙文——人物剪影”的理论指导。
一、展示两篇写人记叙文的例文
例文一:我的国文老师(梁实秋)
例文二
雨中的爷爷
又是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我默默地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在路边翘首而望。是爷爷在等心爱的小孙孙归来。可为什么爷爷的身影那样朦胧?
然而,细雨无声„„
我是爷爷一手带大的。我的点点滴滴都倾注了爷爷深深的爱。记得小时候,我不好好吃饭,爷爷便想出了和我比赛吃饭的办法。你别说,还真灵!那一顿,我居然吃了两碗。我高兴地喊着:‘爷爷输了!爷爷输了!’爷爷比我还高兴,笑着给我擦去嘴边的‘小胡子’。
爷爷的爱是博大的,就如同无声的细雨,对每一寸土地都给予深深的滋润。我成长的方方面面,爷爷都是那么地精心呵护。
小时候的我,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旺盛的求知欲。爷爷把握住这个时机,开始教我认识汉字。为了我,爷爷付出了很多。我所认识的每一个字都倾注着爷爷辛勤的汗水,曾经为了教我认识一个“鸟”字,爷爷真是费尽了周折。
他先是在家中养了一些小鸟,让我可以最近距离地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惯以及行为特点,又给我买了一本《动物大百科》,每天都拿着这本书向我介绍常见的动物特征,周末爷爷还带我去动物园看鸟,遇到可爱的并允许抚摸的鸟,就让我
勇敢地伸手触摸。在陪我的过程中,爷爷适时地拿出了“鸟”这个字的卡片,教我认识“鸟”字。最后我终于记住了这个字,并且我相信这辈子永远不会忘记,因为那是我和爷爷在一起度过的最美好的时光。
然而,幸福的时光是短暂是。又一个下雨天,我拿着期末考成绩兴奋地跑回家,却不见了爷爷。我找了每一个房间,都不见了爷爷。
蒙蒙细雨依旧在淅淅沥沥地下着,落在我的心里,像爷爷那温暖的抚爱,又像那谆谆教诲。爷爷走了,但他把爱留给了我。透过雨帘,我又看到了爷爷。啊,爷爷!我雨中的爷爷!”
二、提问:你认为那一篇属于成功的写人记叙文,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而那一篇不成功的写人记叙文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三、师生共同总结写人记叙文的写作要领。
1.抓住人物特点:从年龄、外貌、语言、动作、兴趣、个性、生活习惯诸方面,一个人的特点是多方面的,根据中心思想有所选择。
2.选用典型事例:典型指最能表现人物性格、思想或文章中心的。
3.方法——运用细节描写、简笔勾勒。
简笔勾勒(白描):用最精炼、最节省的文字把人物的基本特征勾勒出来的描写方法,达到语言上以少胜多的效果。
4.叙述方式:顺序、倒叙、插叙。
5.事例选择:一个事件(采用合理的叙述方式)、多个事件串联。
四、教师总结记叙文的基本结构。
1.引入,人物外貌描写点明题旨。
2.蓄势,从不同角度选取材料。
3.揭题,详写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内涵的事件。
4.点化,紧扣题旨或议论或抒情。
五、布置作文内容
生活中,有很多人是你无法忘记的,他们带给你感动,永远激励着你走向生活的新征程,请你留下最真最美的文字吧。
要求:(1)题目自拟 (2)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和技巧 (3)不少于700字。 第二课时:学生写作阶段,规定一节课的时间完成。
第三课时:教师批改(教师先将每一位学生的分数和点评保留)之后,让学生交互批改,然后教师将自己的分数和意见展示出来。
第四课时:教师选择典型的问题作文让学生进行点评和修改。
例文:
墙
老家的门前立着一堵墙,灰绿的青苔遍布它的全身,条条裂缝如同老人的脸那般千沟万壑。只是那么一堵矮矮的墙,为外公外婆抵挡了十几年的寒风、暴雨。
记得小时候,时常与父亲在老家那堵墙边上玩耍,那儿总是有许许多多的小竹子和对于我来说如同宝贝的小昆虫。我坐在墙角,把小虫子抓来放在手心,能高兴好一阵子,父亲也会在边上陪着我,为我拍去裤子,衣服上的尘土。那时,我才五六岁,总觉得父亲是那么高,而那堵墙也如同父亲般高大,我也喜欢骑到父亲的肩上,眺望远处绿油油的田野。在父亲的肩上,仿佛墙不在高了。
在老家的时候,父亲还会带我去河边抓鱼。我们带着捕鱼用的网,还有竹篮子,在河岸上,父亲卷起裤腿,小心地走下了河,我在岸上看着哗哗地流水,脚直打哆嗦,父亲对我喊,儿子,下来啊,这水不深的。我还是不敢下,任凭父亲怎么劝我,我还是不肯。父亲只好回到了岸边,把我背在他的肩上,小心翼翼地下河,在父亲的肩上,水仿佛没那么深了。
暑假的时候,老家的山上有许多美丽的花朵,黄的、红的,十分好看,我会与父亲去爬山,一路上时有时无的路让我的脚都磨出了水泡,我实在累得走不动了,父亲走来拉着我爬,途中遇到了一块大岩石,在我面前如同一个狰狞的妖怪,阻挡着我前进,父亲十分轻松地爬了上去,我怎么也爬不上去,父亲见状,又重新爬了下来,父亲把我背在他的肩上,我们顺利地爬上了那块大岩石。在父亲的肩上,仿佛石头不在那么大了。
父亲就像那堵墙,为我遮风挡雨,帮助我走出困境。门前的那堵墙依旧立着,只是它见证了时间的沧桑,父亲头上也冒出了青丝,脊背也不如以前那么直了。父亲啊,儿子已经长大,就让我们来共同撑起那一片天吧。
提问:根据我们写人记叙文的写作要领来分析这篇文章存在哪些问题? 改一改:依据存在的问题进行大胆地修改。
学生存在的问题整理:
1.缺少细节描写,父亲的形象不鲜明。
2.文章是写像墙一样坚实的父亲,而不是墙,所以“墙”这个题目不妥。
3.文章是以第一人称来写的,把我的行为和感受写得太多,而父亲的形象却被湮没了。
4.文章缺少对主要人物的情感和主要人物对写作者的生活的启发。
学生修改后的作文:
父亲·墙
老家的门前立着一堵墙,灰绿的青苔遍布它的全身,条条裂缝如同老人的脸那般千沟万壑。只是那么一堵矮矮的墙,却又坚实的力量,父亲就如这堵墙。
记得小时候,时常与父亲在老家那堵墙边上玩耍,那时候还小,只有五六岁,总觉得那堵墙是那么高,仔细观察与我一同玩耍的父亲也是那般高大。我也喜欢骑到父亲的肩上,眺望远处绿油油的田野,不曾害怕,大声地笑着,喊着,在父亲的肩上,仿佛墙不在高了。
在老家的时候,父亲还会带我去河边抓鱼。父亲卷起裤腿,小心地走下了河,我在岸上看着哗哗地流水,脚直打哆嗦,父亲对我喊:“儿子,下来啊,这水不深的”。任凭父亲怎么劝我,我还是不肯。父亲只好回到了岸边,把我背在他的肩上,一边小心翼翼地下河,一边耐心地告诉我:“男孩子,就应该勇敢,不能遇到事情就退缩,要学会独立。”在父亲厚实的肩上,水仿佛没那么深了。
暑假的时候,老家的山上有许多美丽的花朵,黄的、红的,十分好看,我与父亲约好爬山赏花,一路上时有时无的路让我的脚都磨出了水泡,我实在累得走不动了,父亲只是冲着我挥了挥拳头,喊道:“快点,再坚持一会,无限风光在险峰啊!我的儿子是男子汉,加油啊!”说完,头也不回地向顶峰爬去,我分明看到了父亲胸部起伏的加快,但他的脚步依旧坚实、有力。当我气喘吁吁地登上山顶看到那烂漫的山花冲我微笑时,我读懂了父亲的坚持。就如同那久经风霜的那堵墙。
父亲就像那堵墙,为我遮风挡雨,帮助我走出困境、教我学会生活、让我懂得人生。门前的那堵墙依旧立着,只是它见证了时间的沧桑,父亲头上也冒出了青丝,脊背也不如以前那么直了。父亲啊,儿子已经长大,就让我们来共同撑起那一片天吧。
教师再次提出修改意见:
1.父亲和墙的还未能建立起值得推敲的有逻辑的内在联系。原因是未能从墙的特点出发,选择与之相对应的典型事例。
2.课文的结尾“父亲啊,儿子已经长大,就让我们共同撑起那一片天吧。”的抒情过于突兀,在前文并没有做好相应的铺垫。
3.“灰绿的青苔遍布它的全身,条条裂缝如同老人的脸那般千沟万壑。”在
第一段的用意是什么?如果仅仅是为了与结尾的“门前的那堵墙依旧立着,只是它见证了时间的沧桑,父亲头上也冒出了青丝,脊背也不如以前那么直了。”相照应的话就显得过于简单,缺少内涵。
学生继续修改。
教学过程的解读:先展示优秀和问题例文,直接可感,让学生在对比中更直观地获得写作的知识点,记忆会更深刻;将学生的写作时间进行控制,让学生有紧迫感,知道写作不能拖拖拉拉,也会让学生形成快速审题、快速构思、快速行为的好的写作习惯;师生共改作文既不会湮没老师的主导地位,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当学生的分数档与教师的分数档不谋而合时,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增强,热情就会被点燃;因为学生的认知和能力有差异,对同一篇作文可能有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意见,此时学生的思想开始碰撞,同时教育的契机就来了,教师可以适时地向正确的方向引导;当存在的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清晰、深刻后学生作文的自我修改会更加有的放矢,当一篇问题百出的作文被提升时,学生自然会欣喜若狂,学生自然会领会到作文很重要、自己的作文也不是不能改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会得到提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体现。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 作为语文教师,是要根据学生的写作实际状况,制订一个科学、系统、有序的训练计划,激活学生的思维,并长期坚持,这样才能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需要继承、更需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