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的学校组织存在着一些“病症”,影响了其发展,因此学校的组织变革势在必行。笔者提出了简约化、民主化、开放化等组织变革的价值取向,介绍了二级化、网络化、开放化等模式,阐述了推进学校组织变革的策略。 [关键词]组织变革;学校管理;变革策略 一、学校“组织病”的表现与危害 我国中小学的组织机构为学校的正常运行奠定了基础,但在实际中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学校“组织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森严的等级体系人为地造成了管理阶层与被管理阶层的对立 教师是学校的主体力量,多数管理者都是由讲台走上行政管理岗位的,他们往往仍然保留着教师的身份。按理说,教师本是一个“平坦”的职业,它并没有多少级职业阶梯。但在科层化管理中,必须突出行政领导的权威,于是等级观念被不恰当地强化了,等级差异被不合理地夸大了。 当学校在组织结构上构建起森严的等级体系之时,管理者便从教师队伍中剥离出来,他们的地位得到了抬升,成为凌驾于教师之上的统治者。本是一家的管理者和教师分别被划分到管理阶层与被管理阶层中去,由此两大阵营的矛盾与冲突便在所难免。 2 单向的“命令一服从”关系妨碍了学校成员主体精神的发挥 传统的管理以自上而下的权力划分为基础,通过上级的命令指挥、下级的服从执行来实现。为了保障学校组织的平稳运行,学校领导的行政命令被赋予了不容置疑的权威,下属人员的任务就是忠实地执行上级的各种指令。 在这样的运作中,上级习惯了发号施令,下级也习惯了对上级的等待与依赖。久而久之,学校成员就会在单向的“命令一服从”关系中迷失“自我”。丧失作为独立个体的主体精神,一切等待上级的工作部署。他们把自己的工作大脑交给了学校领导。变得只会为上级办事,而不会主动地开展工作。 3 隐含的“秩序至上”的行为准则严重抑制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在科层化管理中,衡量工作好坏的首要标准是秩序。这种价值取向虽未明示,但却是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的。一切管理手段都是指向秩序的稳定,学校管理的理想境界就是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学校总体“平安无事”。 这种对秩序的过度关注必然导致管理上的守旧,在管理职能上只求维持与稳定、不讲创新与改革。因为任何创新都必然打破旧有的秩序。一切改革都要以暂时的不稳定为代价。所以,创新之举往往遭遇压制,改革措施常常受到排斥。任何一本教育方面的著作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教师从事的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然而。在规范与稳定的旗号下,教师的工作被限定为一种近乎机械、刻板、程式化的活动,创造性被无情地扼杀了。 二、学校组织变革的价值诉求 “组织病”阻碍了学校的发展,因此,学校进行组织变革势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在变革时。学校追求的应当是以下一些价值取向: 1 简约化 不断变化的环境因素对学校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不少学校采用增设组织机构的方式来应对,致使学校部门林立。有传统的德育、教学、后勤之分,也有年级、教学部、信息中心之别,还有因事业发展而设国际部、服务公司等。整个管理组织貌似严密,实际上反应迟缓,协调困难,效率难以提高。 一般而言,中小学校的规模并不很大,内部的行政性事务也不是很多。针对这种情况,学校的行政管理应尽可能地简约化,即:第一,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上,学校应只保留最必要的行政管理机构,以避免机构的重叠与膨胀。第二,在行政人员的配备上,学校要严格控制数量,甄选精干的人员组成学校的管理队伍。第三,在管理工作的操作上,学校须简化管理程序,减少不必要的管理活动,让教职工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不至于受到过多的行政命令的干扰。在这几项改革举措中,减少行政机构是关键。因为行政机构是开展行政管理的组织依托,众多的行政机构极易滋生官僚习气、繁文缛节、效率低下等“官场病”。 2 民主化 从组织变革的角度看,学校的民主化进程能够在政治上,保证教师主人翁的地位;在制度上,落实教职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在利益上,维护了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但在现实中,有的学校管理者缺乏民主意识,独断专行;有的把民主作为贯彻领导意图的工具。挫伤了教职工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会使得教职工在思想上产生雇佣观念,削弱当家做主的意识和参与管理的主动性。 当前学校办学体制已趋向多元化,深化学校组织机构改革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势在必行。学校的发展规划、改革方案、教职工队伍建设等都应广泛地听取广大教职工的意见或建议。特别是涉及教职工的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必须听取大家的意见,集中集体的智慧,经过广大教职工讨论来决定。从制订方案开始。让教职工亲身参与,这样的方案才是他们认同的方案。而这样的方案在执行起来,也能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总之,学校组织要变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为全员性的责任分担、共同治理。 3 开放化 曾经学校与社会、社区甚至学生家长之间壁垒森严,但在今天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学校中的角色及其互动关系都产生了新的变化。三方面必须彼此合作,结成教育伙伴,分享决策权力,分担教育责任。这就意味着学校不仅要承担向社区和家长说明学校办学的教育目标、教育计划、教学评价等的责任,而且还要把握和反映社会和家长对学校办学的意见和要求。使其转化为学校办学的实际行为。而对于社会公众和学生家长来讲,他们作为学校办学的重要影响力量,不仅具有服务的义务和权利,而且还有管理学校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等,列席学校各项会议,参与学校决策和活动,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 开放化意味着要完善家长委员会,建立咨询委员会,保障家长和社区人员参与学校的管理。重点在于合理开发与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提高管理的质量与效益。从设施环境资源来讲,学校要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开放有关的设施场所,便于师生们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从人力资源上来讲。一方面要合理开发与利用、优化组合校内各方面人员,做到人尽其才,扬长个性;另一方面要有效开发与利用社会的人力资源,聘请专家学者、兼职教师、社会人士到校讲学、上课,补充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力量。鼓励教师外出讲学、考察、学习、扶弱助教,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从信息文化资源上来讲,要有效开发与利用学校的校园网、现代技术等资源,并无条件向师生开放。为师生的学习提供设施保障。学校还要创造条件有效开发与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倡导师生利用高校和社区的图书馆、体育馆、少年宫等。
[摘要]当前的学校组织存在着一些“病症”,影响了其发展,因此学校的组织变革势在必行。笔者提出了简约化、民主化、开放化等组织变革的价值取向,介绍了二级化、网络化、开放化等模式,阐述了推进学校组织变革的策略。 [关键词]组织变革;学校管理;变革策略 一、学校“组织病”的表现与危害 我国中小学的组织机构为学校的正常运行奠定了基础,但在实际中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学校“组织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森严的等级体系人为地造成了管理阶层与被管理阶层的对立 教师是学校的主体力量,多数管理者都是由讲台走上行政管理岗位的,他们往往仍然保留着教师的身份。按理说,教师本是一个“平坦”的职业,它并没有多少级职业阶梯。但在科层化管理中,必须突出行政领导的权威,于是等级观念被不恰当地强化了,等级差异被不合理地夸大了。 当学校在组织结构上构建起森严的等级体系之时,管理者便从教师队伍中剥离出来,他们的地位得到了抬升,成为凌驾于教师之上的统治者。本是一家的管理者和教师分别被划分到管理阶层与被管理阶层中去,由此两大阵营的矛盾与冲突便在所难免。 2 单向的“命令一服从”关系妨碍了学校成员主体精神的发挥 传统的管理以自上而下的权力划分为基础,通过上级的命令指挥、下级的服从执行来实现。为了保障学校组织的平稳运行,学校领导的行政命令被赋予了不容置疑的权威,下属人员的任务就是忠实地执行上级的各种指令。 在这样的运作中,上级习惯了发号施令,下级也习惯了对上级的等待与依赖。久而久之,学校成员就会在单向的“命令一服从”关系中迷失“自我”。丧失作为独立个体的主体精神,一切等待上级的工作部署。他们把自己的工作大脑交给了学校领导。变得只会为上级办事,而不会主动地开展工作。 3 隐含的“秩序至上”的行为准则严重抑制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在科层化管理中,衡量工作好坏的首要标准是秩序。这种价值取向虽未明示,但却是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的。一切管理手段都是指向秩序的稳定,学校管理的理想境界就是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学校总体“平安无事”。 这种对秩序的过度关注必然导致管理上的守旧,在管理职能上只求维持与稳定、不讲创新与改革。因为任何创新都必然打破旧有的秩序。一切改革都要以暂时的不稳定为代价。所以,创新之举往往遭遇压制,改革措施常常受到排斥。任何一本教育方面的著作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教师从事的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然而。在规范与稳定的旗号下,教师的工作被限定为一种近乎机械、刻板、程式化的活动,创造性被无情地扼杀了。 二、学校组织变革的价值诉求 “组织病”阻碍了学校的发展,因此,学校进行组织变革势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在变革时。学校追求的应当是以下一些价值取向: 1 简约化 不断变化的环境因素对学校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不少学校采用增设组织机构的方式来应对,致使学校部门林立。有传统的德育、教学、后勤之分,也有年级、教学部、信息中心之别,还有因事业发展而设国际部、服务公司等。整个管理组织貌似严密,实际上反应迟缓,协调困难,效率难以提高。 一般而言,中小学校的规模并不很大,内部的行政性事务也不是很多。针对这种情况,学校的行政管理应尽可能地简约化,即:第一,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上,学校应只保留最必要的行政管理机构,以避免机构的重叠与膨胀。第二,在行政人员的配备上,学校要严格控制数量,甄选精干的人员组成学校的管理队伍。第三,在管理工作的操作上,学校须简化管理程序,减少不必要的管理活动,让教职工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不至于受到过多的行政命令的干扰。在这几项改革举措中,减少行政机构是关键。因为行政机构是开展行政管理的组织依托,众多的行政机构极易滋生官僚习气、繁文缛节、效率低下等“官场病”。 2 民主化 从组织变革的角度看,学校的民主化进程能够在政治上,保证教师主人翁的地位;在制度上,落实教职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在利益上,维护了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但在现实中,有的学校管理者缺乏民主意识,独断专行;有的把民主作为贯彻领导意图的工具。挫伤了教职工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会使得教职工在思想上产生雇佣观念,削弱当家做主的意识和参与管理的主动性。 当前学校办学体制已趋向多元化,深化学校组织机构改革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势在必行。学校的发展规划、改革方案、教职工队伍建设等都应广泛地听取广大教职工的意见或建议。特别是涉及教职工的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必须听取大家的意见,集中集体的智慧,经过广大教职工讨论来决定。从制订方案开始。让教职工亲身参与,这样的方案才是他们认同的方案。而这样的方案在执行起来,也能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总之,学校组织要变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为全员性的责任分担、共同治理。 3 开放化 曾经学校与社会、社区甚至学生家长之间壁垒森严,但在今天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学校中的角色及其互动关系都产生了新的变化。三方面必须彼此合作,结成教育伙伴,分享决策权力,分担教育责任。这就意味着学校不仅要承担向社区和家长说明学校办学的教育目标、教育计划、教学评价等的责任,而且还要把握和反映社会和家长对学校办学的意见和要求。使其转化为学校办学的实际行为。而对于社会公众和学生家长来讲,他们作为学校办学的重要影响力量,不仅具有服务的义务和权利,而且还有管理学校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等,列席学校各项会议,参与学校决策和活动,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 开放化意味着要完善家长委员会,建立咨询委员会,保障家长和社区人员参与学校的管理。重点在于合理开发与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提高管理的质量与效益。从设施环境资源来讲,学校要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开放有关的设施场所,便于师生们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从人力资源上来讲。一方面要合理开发与利用、优化组合校内各方面人员,做到人尽其才,扬长个性;另一方面要有效开发与利用社会的人力资源,聘请专家学者、兼职教师、社会人士到校讲学、上课,补充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力量。鼓励教师外出讲学、考察、学习、扶弱助教,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从信息文化资源上来讲,要有效开发与利用学校的校园网、现代技术等资源,并无条件向师生开放。为师生的学习提供设施保障。学校还要创造条件有效开发与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倡导师生利用高校和社区的图书馆、体育馆、少年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