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校的组织变革

  [摘要]当前的学校组织存在着一些“病症”,影响了其发展,因此学校的组织变革势在必行。笔者提出了简约化、民主化、开放化等组织变革的价值取向,介绍了二级化、网络化、开放化等模式,阐述了推进学校组织变革的策略。  [关键词]组织变革;学校管理;变革策略  一、学校“组织病”的表现与危害  我国中小学的组织机构为学校的正常运行奠定了基础,但在实际中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学校“组织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森严的等级体系人为地造成了管理阶层与被管理阶层的对立  教师是学校的主体力量,多数管理者都是由讲台走上行政管理岗位的,他们往往仍然保留着教师的身份。按理说,教师本是一个“平坦”的职业,它并没有多少级职业阶梯。但在科层化管理中,必须突出行政领导的权威,于是等级观念被不恰当地强化了,等级差异被不合理地夸大了。  当学校在组织结构上构建起森严的等级体系之时,管理者便从教师队伍中剥离出来,他们的地位得到了抬升,成为凌驾于教师之上的统治者。本是一家的管理者和教师分别被划分到管理阶层与被管理阶层中去,由此两大阵营的矛盾与冲突便在所难免。  2 单向的“命令一服从”关系妨碍了学校成员主体精神的发挥  传统的管理以自上而下的权力划分为基础,通过上级的命令指挥、下级的服从执行来实现。为了保障学校组织的平稳运行,学校领导的行政命令被赋予了不容置疑的权威,下属人员的任务就是忠实地执行上级的各种指令。  在这样的运作中,上级习惯了发号施令,下级也习惯了对上级的等待与依赖。久而久之,学校成员就会在单向的“命令一服从”关系中迷失“自我”。丧失作为独立个体的主体精神,一切等待上级的工作部署。他们把自己的工作大脑交给了学校领导。变得只会为上级办事,而不会主动地开展工作。  3 隐含的“秩序至上”的行为准则严重抑制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在科层化管理中,衡量工作好坏的首要标准是秩序。这种价值取向虽未明示,但却是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的。一切管理手段都是指向秩序的稳定,学校管理的理想境界就是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学校总体“平安无事”。  这种对秩序的过度关注必然导致管理上的守旧,在管理职能上只求维持与稳定、不讲创新与改革。因为任何创新都必然打破旧有的秩序。一切改革都要以暂时的不稳定为代价。所以,创新之举往往遭遇压制,改革措施常常受到排斥。任何一本教育方面的著作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教师从事的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然而。在规范与稳定的旗号下,教师的工作被限定为一种近乎机械、刻板、程式化的活动,创造性被无情地扼杀了。  二、学校组织变革的价值诉求  “组织病”阻碍了学校的发展,因此,学校进行组织变革势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在变革时。学校追求的应当是以下一些价值取向:  1 简约化  不断变化的环境因素对学校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不少学校采用增设组织机构的方式来应对,致使学校部门林立。有传统的德育、教学、后勤之分,也有年级、教学部、信息中心之别,还有因事业发展而设国际部、服务公司等。整个管理组织貌似严密,实际上反应迟缓,协调困难,效率难以提高。  一般而言,中小学校的规模并不很大,内部的行政性事务也不是很多。针对这种情况,学校的行政管理应尽可能地简约化,即:第一,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上,学校应只保留最必要的行政管理机构,以避免机构的重叠与膨胀。第二,在行政人员的配备上,学校要严格控制数量,甄选精干的人员组成学校的管理队伍。第三,在管理工作的操作上,学校须简化管理程序,减少不必要的管理活动,让教职工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不至于受到过多的行政命令的干扰。在这几项改革举措中,减少行政机构是关键。因为行政机构是开展行政管理的组织依托,众多的行政机构极易滋生官僚习气、繁文缛节、效率低下等“官场病”。  2 民主化  从组织变革的角度看,学校的民主化进程能够在政治上,保证教师主人翁的地位;在制度上,落实教职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在利益上,维护了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但在现实中,有的学校管理者缺乏民主意识,独断专行;有的把民主作为贯彻领导意图的工具。挫伤了教职工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会使得教职工在思想上产生雇佣观念,削弱当家做主的意识和参与管理的主动性。  当前学校办学体制已趋向多元化,深化学校组织机构改革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势在必行。学校的发展规划、改革方案、教职工队伍建设等都应广泛地听取广大教职工的意见或建议。特别是涉及教职工的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必须听取大家的意见,集中集体的智慧,经过广大教职工讨论来决定。从制订方案开始。让教职工亲身参与,这样的方案才是他们认同的方案。而这样的方案在执行起来,也能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总之,学校组织要变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为全员性的责任分担、共同治理。  3 开放化  曾经学校与社会、社区甚至学生家长之间壁垒森严,但在今天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学校中的角色及其互动关系都产生了新的变化。三方面必须彼此合作,结成教育伙伴,分享决策权力,分担教育责任。这就意味着学校不仅要承担向社区和家长说明学校办学的教育目标、教育计划、教学评价等的责任,而且还要把握和反映社会和家长对学校办学的意见和要求。使其转化为学校办学的实际行为。而对于社会公众和学生家长来讲,他们作为学校办学的重要影响力量,不仅具有服务的义务和权利,而且还有管理学校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等,列席学校各项会议,参与学校决策和活动,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  开放化意味着要完善家长委员会,建立咨询委员会,保障家长和社区人员参与学校的管理。重点在于合理开发与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提高管理的质量与效益。从设施环境资源来讲,学校要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开放有关的设施场所,便于师生们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从人力资源上来讲。一方面要合理开发与利用、优化组合校内各方面人员,做到人尽其才,扬长个性;另一方面要有效开发与利用社会的人力资源,聘请专家学者、兼职教师、社会人士到校讲学、上课,补充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力量。鼓励教师外出讲学、考察、学习、扶弱助教,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从信息文化资源上来讲,要有效开发与利用学校的校园网、现代技术等资源,并无条件向师生开放。为师生的学习提供设施保障。学校还要创造条件有效开发与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倡导师生利用高校和社区的图书馆、体育馆、少年宫等。

  [摘要]当前的学校组织存在着一些“病症”,影响了其发展,因此学校的组织变革势在必行。笔者提出了简约化、民主化、开放化等组织变革的价值取向,介绍了二级化、网络化、开放化等模式,阐述了推进学校组织变革的策略。  [关键词]组织变革;学校管理;变革策略  一、学校“组织病”的表现与危害  我国中小学的组织机构为学校的正常运行奠定了基础,但在实际中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学校“组织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森严的等级体系人为地造成了管理阶层与被管理阶层的对立  教师是学校的主体力量,多数管理者都是由讲台走上行政管理岗位的,他们往往仍然保留着教师的身份。按理说,教师本是一个“平坦”的职业,它并没有多少级职业阶梯。但在科层化管理中,必须突出行政领导的权威,于是等级观念被不恰当地强化了,等级差异被不合理地夸大了。  当学校在组织结构上构建起森严的等级体系之时,管理者便从教师队伍中剥离出来,他们的地位得到了抬升,成为凌驾于教师之上的统治者。本是一家的管理者和教师分别被划分到管理阶层与被管理阶层中去,由此两大阵营的矛盾与冲突便在所难免。  2 单向的“命令一服从”关系妨碍了学校成员主体精神的发挥  传统的管理以自上而下的权力划分为基础,通过上级的命令指挥、下级的服从执行来实现。为了保障学校组织的平稳运行,学校领导的行政命令被赋予了不容置疑的权威,下属人员的任务就是忠实地执行上级的各种指令。  在这样的运作中,上级习惯了发号施令,下级也习惯了对上级的等待与依赖。久而久之,学校成员就会在单向的“命令一服从”关系中迷失“自我”。丧失作为独立个体的主体精神,一切等待上级的工作部署。他们把自己的工作大脑交给了学校领导。变得只会为上级办事,而不会主动地开展工作。  3 隐含的“秩序至上”的行为准则严重抑制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在科层化管理中,衡量工作好坏的首要标准是秩序。这种价值取向虽未明示,但却是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的。一切管理手段都是指向秩序的稳定,学校管理的理想境界就是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学校总体“平安无事”。  这种对秩序的过度关注必然导致管理上的守旧,在管理职能上只求维持与稳定、不讲创新与改革。因为任何创新都必然打破旧有的秩序。一切改革都要以暂时的不稳定为代价。所以,创新之举往往遭遇压制,改革措施常常受到排斥。任何一本教育方面的著作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教师从事的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然而。在规范与稳定的旗号下,教师的工作被限定为一种近乎机械、刻板、程式化的活动,创造性被无情地扼杀了。  二、学校组织变革的价值诉求  “组织病”阻碍了学校的发展,因此,学校进行组织变革势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在变革时。学校追求的应当是以下一些价值取向:  1 简约化  不断变化的环境因素对学校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不少学校采用增设组织机构的方式来应对,致使学校部门林立。有传统的德育、教学、后勤之分,也有年级、教学部、信息中心之别,还有因事业发展而设国际部、服务公司等。整个管理组织貌似严密,实际上反应迟缓,协调困难,效率难以提高。  一般而言,中小学校的规模并不很大,内部的行政性事务也不是很多。针对这种情况,学校的行政管理应尽可能地简约化,即:第一,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上,学校应只保留最必要的行政管理机构,以避免机构的重叠与膨胀。第二,在行政人员的配备上,学校要严格控制数量,甄选精干的人员组成学校的管理队伍。第三,在管理工作的操作上,学校须简化管理程序,减少不必要的管理活动,让教职工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不至于受到过多的行政命令的干扰。在这几项改革举措中,减少行政机构是关键。因为行政机构是开展行政管理的组织依托,众多的行政机构极易滋生官僚习气、繁文缛节、效率低下等“官场病”。  2 民主化  从组织变革的角度看,学校的民主化进程能够在政治上,保证教师主人翁的地位;在制度上,落实教职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在利益上,维护了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但在现实中,有的学校管理者缺乏民主意识,独断专行;有的把民主作为贯彻领导意图的工具。挫伤了教职工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会使得教职工在思想上产生雇佣观念,削弱当家做主的意识和参与管理的主动性。  当前学校办学体制已趋向多元化,深化学校组织机构改革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势在必行。学校的发展规划、改革方案、教职工队伍建设等都应广泛地听取广大教职工的意见或建议。特别是涉及教职工的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必须听取大家的意见,集中集体的智慧,经过广大教职工讨论来决定。从制订方案开始。让教职工亲身参与,这样的方案才是他们认同的方案。而这样的方案在执行起来,也能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总之,学校组织要变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为全员性的责任分担、共同治理。  3 开放化  曾经学校与社会、社区甚至学生家长之间壁垒森严,但在今天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学校中的角色及其互动关系都产生了新的变化。三方面必须彼此合作,结成教育伙伴,分享决策权力,分担教育责任。这就意味着学校不仅要承担向社区和家长说明学校办学的教育目标、教育计划、教学评价等的责任,而且还要把握和反映社会和家长对学校办学的意见和要求。使其转化为学校办学的实际行为。而对于社会公众和学生家长来讲,他们作为学校办学的重要影响力量,不仅具有服务的义务和权利,而且还有管理学校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等,列席学校各项会议,参与学校决策和活动,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  开放化意味着要完善家长委员会,建立咨询委员会,保障家长和社区人员参与学校的管理。重点在于合理开发与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提高管理的质量与效益。从设施环境资源来讲,学校要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开放有关的设施场所,便于师生们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从人力资源上来讲。一方面要合理开发与利用、优化组合校内各方面人员,做到人尽其才,扬长个性;另一方面要有效开发与利用社会的人力资源,聘请专家学者、兼职教师、社会人士到校讲学、上课,补充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力量。鼓励教师外出讲学、考察、学习、扶弱助教,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从信息文化资源上来讲,要有效开发与利用学校的校园网、现代技术等资源,并无条件向师生开放。为师生的学习提供设施保障。学校还要创造条件有效开发与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倡导师生利用高校和社区的图书馆、体育馆、少年宫等。


相关内容

  • 大学组织变革成本分析
  • 作者:李桂荣 教育研究 2006年05期 大学组织变革是大学组织根据其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变化,适应生存竞争与创新发展需要,以改善和提高大学组织效能为根本目的,理性地改变组织内部结构,转换组织功能方式,重塑组织文化的管理活动. 分析研究大学组织变革成本,有助于提高大学组织变革的成本意识和经济理性,从而 ...

  • 信息化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建设
  • 第18卷第5期2012年10月开放教育研究 OpenEducationResearchVol.18,No.5Oct.2012 信息化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建设 黄荣怀 胡永斌 (北京师范大学知识工程研究中心,北京100875) * [摘要]将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简单视为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或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执 ...

  • 普通高中课程变革动力与阻力博弈
  • 导读 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可以把学校课程变革的过程理解为一个同化顺应的结构化过程.在此过程中,校长使命感是学校课程变革的核心动力.课程实施最终体现了变革动力与变革阻力抗衡后的适切选择. 文| 张彤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六中校长:吕立杰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 ...

  • 教育变革中教师参与的复杂性原因探析
  • 作者:余丽红 教育导刊 2016年02期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76(2015)10-0076-03 我国实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国家越来越强调"权力下放"的思想,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行政管理体制 ...

  • [现代教育论]笔记
  • 提请大家注意: 在复习笔记的过程中要认真对照教材来复习: 本笔记是教育学基础课程的主要知识点,认真看即可,不必死记硬背,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具体考试范围要等考前一到两周全校统一公布,我会及时与大家联系,大家不必焦急.杨老师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定义:是在一定社会背 ...

  • 触及教育灵魂的革命
  • 应用技术推动教育变革与创新,其目标是重构学校教育系统,让教育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让人类具有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与创新能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共同推动,既要注重全局性的战略布局和顶层设计,也要强调课程与教学层面的信息化学习方式变革,只有技术与教育系统各要素的深度融合,才能更好地推 ...

  • 课程论与教学评价---第三节 课程实施
  • 第三节 课程实施 主要内容: 一.课程实施的涵义 随着人们对"只要课程变革计划完善就可以自然地在实施过程中达到预期结果"的假设受到普遍质疑的时候,对"课程实施"问题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课程实施作为研究的焦点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其直接起因 ...

  • 矩阵式组织结构在高校协同创新中的应用
  • 矩阵式组织结构在高校协同创新中的应用 摘要:产学研协同创新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经济的主要模式.本文从高校协同创新中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未来高校组织变革的方向,即构建基于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并提出具体的构建思路和配套措施,为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组织变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关键词:高校:协同创 ...

  • 中小学信息化建设
  • 信息化领导力与中小学信息化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 黄容怀教授 为什么要讨论信息化领导力,而且我说的是学校信息化领导力,因为我们更多的理解领导,校长是领导,校领导班子是领导,我们的中层是领导,领导力和我们刚才谈到的管理者,做的管理工作不在一个层面上.这里谈的领导力有一个深的内涵,目前在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