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竞争与垄断的思考

0、最近滴滴和Uber相继完成了令人咋舌的融资,行业内也出现了对Uber类模式新的观点和思考。我其实也在持续的观察这个市场,并进行着碎片化思考,一些行业内的新思考也给了我个人一些新的启发。

1、网络效应问题。出行市场确实很难形成真正的全局网络效应,但理论上可以形成区域化或城市化本地的地域网络效应。这种地域性的网络效应不仅适用于出行领域,在外卖等很多和实体经济对接的O2O领域都是适用的。甚至于,我们能看到即便在北京不同城区,各自外卖势力强弱都有明显的区隔。

2、基于这种地域性的网络效应,随之引发的就是关于各自市场份额的争论。可以说,在出行领域各家公司或各第三方公布的市场份额存在较大的欺骗性,因为以中国为例,各家覆盖的城市数量有巨大的差异,如果用滴滴覆盖几百个城市去对比Uber覆盖几十个城市或易到覆盖100多个城市去对比,其实参考意义不大。更有参考价值或洞察各家公司竞争力的其实应该是选取大家都覆盖到的城市去比较这些城市各家的份额。外卖等领域也是同样的道理。

3、那么基于地域性竞争来看,市场中的竞争者们又是否能构成自己的竞争壁垒呢?这涉及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用户转移成本问题。从目前的我周边人反馈的看,基于强力补贴的O2O模式形成用户忠诚度的比例都很低,绝大多数都是跟着补贴走,哪里价格低去哪里。我不否认,补贴是一种有效的找到目标用户的精准营销方式,但长期补贴形成的用户对低价的依赖远甚于对品牌的依赖。能沉淀下来一些用户,比如我这样比较懒的,价格敏感性不高,只图方便的用户,但是我依然没有形成对某个品牌的依赖。所以即便形成地域性的网络效应,从企业无形资产(比如品牌)、转移成本角度看,在一个充分市场竞争的环境下都很难形成壁垒。

4、企业无形资产和转移成本很难形成壁垒的一个核心就是同质化竞争,从出行领域看,无论你是号称共享经济,还是出租车还是自营专车,从用户感知的体验来看没有太大差异化,绝大多数用户打车的目的是趋同的。外卖领域其实也类似,各家都是覆盖差不多的那些餐馆。从传统经济看,同质化竞争导致的就是价格战,价格战映射到O2O领域其实就是补贴战。而所谓通过多场景的延伸提升转移成本基本也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基本上你能延伸的,你的竞争对手只要想就大多也可以同样复制这种延伸,更何况你每一次延伸应用,又可能会投入到一个新的细分竞争环境之中去了。

5、成本优势本来是一个考量企业竞争壁垒的核心,或者说对于传统经济来说依然适用。但对于依靠资本驱动的互联网经济来说,成本优势更可能变成了资本优势。你通过流程、规模等等省那点儿钱可能远不如融来的巨资更容易形成竞争壁垒,这或许从某个角度也能解读为什么创业公司开始肯定是野蛮生长的。

6、那么从资本角度看,是否又能真正很容易形成竞争壁垒呢?回看1998年左右开始的资本驱动的互联网浪潮,其实资本的属性和参与者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单纯的风险投资者演变成了风险投资者、巨头战略投资者和主权财富基金共同参与的格局。相比绝大多数的VC,巨头战略投资者和主权基金的资金量实在是太大了。

7、正是因为巨头战略投资者和主权财富基金的进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让垄断和赢家通吃变得越来越困难。现在我们最常见的独角兽创业公司的融资配置就是一个创业公司拿了BAT+主权基金的钱,这让竞争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资金消耗战,无底洞一样的消耗。

8、这种消耗战的竞争态势下大体最终会有两个结果:其一是停止消灭战,形成双寡头或三寡头的相对理性竞争,现在还没有特别典型的停止消灭战案例,但一定会有的;其二是合并或交叉持股等,比如之前的滴滴快的的合并。我也曾预测滴滴和Uber之争可能的一个结果是Uber持有滴滴股份,把中国Uber并入滴滴。但即便如此,就能形成垄断了吗?我觉得还是很难剿灭的易到或神州,用户其实并不会因为这种并购太多影响自己的选择。

9、因为巨头战略投资和主权基金的进入,其实不单单是和实体经济对接的O2O模式难以形成垄断,纯互联网领域也越来越趋近于此。比如竞争长达十年之久的视频领域,优酷土豆合并之后或曾以为大局已定,但依然也挡不住爱奇艺、腾讯视频的崛起;比如旅游机票领域,携程即便吞并了曾经的最大竞争者艺龙和去哪儿,也挡不住美团、途牛、同程等分走一大杯羹的局面。这些竞争案例的背后无一不是有着BAT的身影。试想一下,如果背后没有势均力敌的资本支撑,那么其实无论出行、外卖还是视频、旅游,竞争可能早就结束了,垄断即便是假性的垄断也早已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看,巴菲特的护城河理论如果要应用于互联网领域,一定要加上一个资本优势,才能更全面的评估一个企业的竞争力。

10、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我相信终极目标都是形成垄断,但事实上真能形成垄断的企业又是极少数的,但这无碍于他们依然是一个成功的企业。一个好企业也未必是一个好股票,一个好股票也未必是一个好企业。所以,我本文只是关于竞争的碎片化思考,无关企业的好坏以及是否具有多高的投资价值。

11、其实我写这么多只是心疼烧掉的那些钱都用去打车送盒饭了,还很难形成垄断。几百亿美金花掉了,干点对人类更有价值的事儿不更好吗……

0、最近滴滴和Uber相继完成了令人咋舌的融资,行业内也出现了对Uber类模式新的观点和思考。我其实也在持续的观察这个市场,并进行着碎片化思考,一些行业内的新思考也给了我个人一些新的启发。

1、网络效应问题。出行市场确实很难形成真正的全局网络效应,但理论上可以形成区域化或城市化本地的地域网络效应。这种地域性的网络效应不仅适用于出行领域,在外卖等很多和实体经济对接的O2O领域都是适用的。甚至于,我们能看到即便在北京不同城区,各自外卖势力强弱都有明显的区隔。

2、基于这种地域性的网络效应,随之引发的就是关于各自市场份额的争论。可以说,在出行领域各家公司或各第三方公布的市场份额存在较大的欺骗性,因为以中国为例,各家覆盖的城市数量有巨大的差异,如果用滴滴覆盖几百个城市去对比Uber覆盖几十个城市或易到覆盖100多个城市去对比,其实参考意义不大。更有参考价值或洞察各家公司竞争力的其实应该是选取大家都覆盖到的城市去比较这些城市各家的份额。外卖等领域也是同样的道理。

3、那么基于地域性竞争来看,市场中的竞争者们又是否能构成自己的竞争壁垒呢?这涉及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用户转移成本问题。从目前的我周边人反馈的看,基于强力补贴的O2O模式形成用户忠诚度的比例都很低,绝大多数都是跟着补贴走,哪里价格低去哪里。我不否认,补贴是一种有效的找到目标用户的精准营销方式,但长期补贴形成的用户对低价的依赖远甚于对品牌的依赖。能沉淀下来一些用户,比如我这样比较懒的,价格敏感性不高,只图方便的用户,但是我依然没有形成对某个品牌的依赖。所以即便形成地域性的网络效应,从企业无形资产(比如品牌)、转移成本角度看,在一个充分市场竞争的环境下都很难形成壁垒。

4、企业无形资产和转移成本很难形成壁垒的一个核心就是同质化竞争,从出行领域看,无论你是号称共享经济,还是出租车还是自营专车,从用户感知的体验来看没有太大差异化,绝大多数用户打车的目的是趋同的。外卖领域其实也类似,各家都是覆盖差不多的那些餐馆。从传统经济看,同质化竞争导致的就是价格战,价格战映射到O2O领域其实就是补贴战。而所谓通过多场景的延伸提升转移成本基本也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基本上你能延伸的,你的竞争对手只要想就大多也可以同样复制这种延伸,更何况你每一次延伸应用,又可能会投入到一个新的细分竞争环境之中去了。

5、成本优势本来是一个考量企业竞争壁垒的核心,或者说对于传统经济来说依然适用。但对于依靠资本驱动的互联网经济来说,成本优势更可能变成了资本优势。你通过流程、规模等等省那点儿钱可能远不如融来的巨资更容易形成竞争壁垒,这或许从某个角度也能解读为什么创业公司开始肯定是野蛮生长的。

6、那么从资本角度看,是否又能真正很容易形成竞争壁垒呢?回看1998年左右开始的资本驱动的互联网浪潮,其实资本的属性和参与者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单纯的风险投资者演变成了风险投资者、巨头战略投资者和主权财富基金共同参与的格局。相比绝大多数的VC,巨头战略投资者和主权基金的资金量实在是太大了。

7、正是因为巨头战略投资者和主权财富基金的进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让垄断和赢家通吃变得越来越困难。现在我们最常见的独角兽创业公司的融资配置就是一个创业公司拿了BAT+主权基金的钱,这让竞争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资金消耗战,无底洞一样的消耗。

8、这种消耗战的竞争态势下大体最终会有两个结果:其一是停止消灭战,形成双寡头或三寡头的相对理性竞争,现在还没有特别典型的停止消灭战案例,但一定会有的;其二是合并或交叉持股等,比如之前的滴滴快的的合并。我也曾预测滴滴和Uber之争可能的一个结果是Uber持有滴滴股份,把中国Uber并入滴滴。但即便如此,就能形成垄断了吗?我觉得还是很难剿灭的易到或神州,用户其实并不会因为这种并购太多影响自己的选择。

9、因为巨头战略投资和主权基金的进入,其实不单单是和实体经济对接的O2O模式难以形成垄断,纯互联网领域也越来越趋近于此。比如竞争长达十年之久的视频领域,优酷土豆合并之后或曾以为大局已定,但依然也挡不住爱奇艺、腾讯视频的崛起;比如旅游机票领域,携程即便吞并了曾经的最大竞争者艺龙和去哪儿,也挡不住美团、途牛、同程等分走一大杯羹的局面。这些竞争案例的背后无一不是有着BAT的身影。试想一下,如果背后没有势均力敌的资本支撑,那么其实无论出行、外卖还是视频、旅游,竞争可能早就结束了,垄断即便是假性的垄断也早已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看,巴菲特的护城河理论如果要应用于互联网领域,一定要加上一个资本优势,才能更全面的评估一个企业的竞争力。

10、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我相信终极目标都是形成垄断,但事实上真能形成垄断的企业又是极少数的,但这无碍于他们依然是一个成功的企业。一个好企业也未必是一个好股票,一个好股票也未必是一个好企业。所以,我本文只是关于竞争的碎片化思考,无关企业的好坏以及是否具有多高的投资价值。

11、其实我写这么多只是心疼烧掉的那些钱都用去打车送盒饭了,还很难形成垄断。几百亿美金花掉了,干点对人类更有价值的事儿不更好吗……


相关内容

  • 经济法硕士论文选题
  • 1. 股东衍生诉讼的效率及其规范 2. 构建中国区域贸易一体化自由贸易区法律模式初探 3. 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立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4. 论我国反垄断法对纵向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制 5. 论合伙企业财产的处分 6. 论我国反垄断法的价值取向 7. 试论构建我国一人公司法律制度 8. <公司法> ...

  • 我国反垄断执法机关设计的思考
  • 我国反垄断执法机关设计的思考---中西方 政府职能的发展比较 (一)从西方政府职能发展的历史轨迹看反垄断执法机关出现的必然性 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完整的生长.发育.成熟.改革的自我完善过程,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变 化,也带来了政府公共行政管理的发展变化.在市场经济史上,对于如何界定合理的政府职能, ...

  • 法政法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法政系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 经济法类   1. 论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 2. 论反垄断损害赔偿责任 3. 论行政垄断的反垄断法规制 4. 论反垄断民事诉讼原告资格制度 5. 论反垄断执法权的配置 6. 论反垄断豁免制度  7. 论外资并购的反垄断法规制 8. 企业兼并法律问题探讨  ...

  • 关于我国反软件盗版的思考
  • 街埽向趣2008#-g 3期 关于我国反软件盗版的思考 苏术锋 (江苏盐城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盐城224(103) 摘要:反软件盗版是全球性的难题,即使是对知识产权保护较好的美国也仍然存在软件盗版的问题.我国软件盗版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我国政府对软件盗版问题十分重视,制订了相关的法律与法规,正着 ...

  • 关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思考
  • 陈清泰 北京日报2013-07-22第十八版 改革开放以来,在所有制问题上,我们经历了一个逐步思想解放的过程.从当初"傻子瓜子"和"雇工是不是剥削"的讨论开始,改革每前进一步几乎都伴随一场讨论.经历一次次理论政策突破,1997年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 ...

  • 对日本反垄断法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 ndSocietyLegalSystemA f叁箜I』查塾垒 竺!!!型!!.i||l--园圃圜-■ 对日本反垄断法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冯玲 摘要日本反垄断法作为日本经济法的"龙头",在整个日本经济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回顾其发展历程,吸取其立法经验,以便于更好的促进我国 ...

  •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竞争法政策目标选择
  •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竞争法政策目标选择 内容提要:供给侧改革旨在使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明晰政府的权力边界.作为市场机制内生要求的竞争政策,其目标与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在当下深化改革和经济下行时期,实现竞争政策需要保障竞争执法的常态化.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以及大力规制行政垄断.另外,妥善协调竞争 ...

  • 经济转型中的中国反垄断法
  • 作者:刘光华 甘肃社会科学 2006年12期 [中图分类号]DF41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37(2006)04-0024-05 近年来在竞争法领域中,随着研究的深入,"经济转型中的中国反垄断法"这个主题的提出①,应该讲,既是多年理论研讨与积淀的结果,同时 ...

  • 列宁_帝国主义论_历史争论与当代评价_姜安
  • :列宁"帝国主义论" 历史争论与当代评价 姜 安 摘 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同时期古典帝国主义理论积极借鉴和辩证批判相结合的基础上,列宁帝国主义论通过对资本主义历史逻辑和运动规律进行实证分析,从批判逻辑.解释逻辑和建构逻辑层面,实现了理论与思想的升华,具有独具特色的理论原创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