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谜知识讲座提纲
第一节 灯谜的起源
灯谜和民间谜语的区别:
《谜语》古称“隐语”,“廋辞”。今通常指民间谜语。我国著名古典文艺理论家刘思在《文心雕龙〃谐隐》中说:“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之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象物品,纤巧以弄思,浅察以炫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他对谜语从理论上作了高度的概括,对谜语发展的历史,谜语的定义及其特征都作了深刻的分折和精辟的阐述。
民间谜语与灯谜不同,灯谜属于文义谜,而民间谜语除了少量字谜外,都是以事物的特征来隐射的,因此,它属于事物谜。它主要着眼于事物的形体,性能,动作等特征,运用拟人,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绘谜底,从而达到隐射的目的。
它的谜底范围比较窄,除了少量字谜以外,极大多数都是事和物、如动物、植、用物、人体器官、自然现象、人类行为等。
它的谜面往往是山歌体的民谣,以四句形式出现较多,讲究押韵而有节奏,读之可以琅琅上口,而且形象生动,便于口头传诵。
由于民间谜语通俗易懂,故大多数都适宜少年儿童猜射。因此,有时也把民间谜语称作儿童谜语。自古以来,谜语由于其谜体不同,所以桥代的厥称亦有所变化。谜语在春秋时叫“言隐”、“隐语”、“廋辞”;在汉时叫“射覆”,“离合”、“字谜”;在唐时叫“反语”、“歇后”;在五代叫“覆射”;在宋时叫“地谜”、“诗谜”、“戾谜”、“社谜”、“藏头”,“市语”;在元时叫“独脚虎”,“谜韵;”在明时叫“反切”、“商谜”、“猜灯”,“弹壁”,“弹壁灯”、“灯谜”、“春灯谜”;在清时叫“谜子”、“谜谜子”,“切口”、“缩脚韵”、“文虎”、“灯虎”、“春谜”、“灯谜”等。
谜语又叫儿童谜语,但并不是只有儿童才可以猜,意思是说:小孩都能猜。说明谜语适合于任何人,包括文盲。因为谜语是事物谜,只有物谜和字谜两种。谜语不需写在纸上,甚至有的也写不到纸上,因为有些字根本就不存在。
而灯谜则不然,灯谜是文义谜,灯谜都可以写到纸上。灯谜不只包括字谜,灯谜的谜目有无数个。灯谜不是人人都能猜的,猜灯谜的人除具备一定的文化水
平外,还要掌握灯谜的知识,二者缺一不可。另外,谜语都是直解,而灯谜都是别解。
为了进一步区分灯谜和谜语,特举几例以便对照。
1、谜底同样是蚕
谜语作法:“一个姑娘真可爱,不吃荤腥吃树叶,成天劳动纺织线,为了别人好穿戴。”把蚕的生活习性用拟人法描写出来。
灯谜作法:“孤帆远影碧空尽。”“蚕”字可分解为“天”、“虫”。“虫”象形远远的孤帆,孤帆在天的尽处,与天相接,天在上,帆(虫)在下,合为“蚕”字,但与蚕的习性、特征毫无关系。
2、谜底同样是“锁”
谜语作法:“为奴舍身看家门,丈夫出门随主人,君子见侬常退去,只怕小人怀侬身。”把锁的特征维妙维肖地描写出来。锁是看家门的,钥匙拟为丈夫,总是跟随主人外出。正人君子看见锁挂在门上,知主人不在就退回去了。而小偷窃贼却要撬锁开门。
灯谜作法:一分硬币。“锁”字可分解为小、金、贝。最小的金属货币,当然就是一分硬币了。与锁的特征毫无相关。从上两例可以看出:谜语以和谐的语调,丰富的想象,拟人的笔法来突出事物的特征,而灯谜主要从文字上着眼。
第二节 灯谜鉴赏
所谓鉴赏,就是用正确的观点,内行的方法欣赏和分析文艺作品,从而得到有益的启迪。这无论对于灯谜的创作者,还是一般的观赏者都是必要的;前者可以以佳作为镜,从他人的灯谜作品中照出自己的不足,进而增长自己的才干;后者可以从灯谜作品中获得精神食粮,开阔眼界提高修养。为了发挥灯谜作品的功效和提高创作水平,确实有必要在钻研技法的同时认真讨论一下如何正确鉴赏灯谜作品。
表面来看,灯谜作品表现的对象不仅比较单一,而且相互类似。无非是字谜,熟语谜(成语,俗语,谚语,口语,常用语)人名谜,地名谜,诗词谜,古句谜,篇目谜,政经谜,科教谜,文艺谜,体育谜,医卫谜,物品谜等。然而在这小小的方寸之间却蕴涵着极广的知识。正所谓方寸之间可起波澜。 “工夫在谜外”,
此言非虚。一则耐人寻味的灯谜作品往往包含着极为深刻复杂的社会内涵,人生哲理,以及创作者的审美意识,也有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的烙印。因此,灯谜作品具有丰厚的欣赏价值和不可低估的艺术魅力。值得我们认真品味,研究。有一些佳作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我们从欣赏的角度揭示创作的奥秘,就可以帮助观赏者从一般的情趣共鸣升华为艺术感受。
学会鉴赏灯谜有利于培养和提高作者和观赏者的艺术修养。
也许许多人认为灯谜不同于文学作品,即使文化不深也能够理解明白;我想这是一种误解。譬如,我们说听见音乐和听懂音乐,从中获得的艺术感受完全是两码事。实际上,灯谜作者在创造灯谜的构思上,以及艺术技巧的运用上,许多人是视而不见的,如果我们能结合创作实践来分析艺术得失,揭示谜家的良苦用心,无疑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刚学习创作灯谜时,一般都会很自卑,认为自己天赋差,洞察力不敏锐,没有技巧(我就是)。听听俗话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任何人对某一事物接触多了,兴趣也就产生了;所谓知其然而欲知其所以然。
大量阅读和评析鉴赏灯谜作品,开阔了自己的艺术视野,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会一生从事灯谜艺术创作;如果能够多欣赏一些好作品,从中汲取营养,对自己的修养大有裨益。
前人说:“要懂得音乐,必须要有能够听懂音乐的耳朵”。耳朵人人都有,但是会否听音乐则需要训练指导。只有对音乐的特性,基本手法和语汇有所了解才能入门,我想鉴赏灯谜也是如此。其目的也就是普及灯谜创作的基础知识,帮助广大灯谜爱好者更能深刻理解灯谜作品的奥妙,同时理解作者的创作甘苦。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第三节 灯谜的基本规则、结构
1.3.3 灯谜的基本规则
猜谜和制谜都要遵循的规则有:谜面要成文、面底不相犯、成谜要别解、扣合无闲字、谜面和谜底不能“倒吊”、谜底不要以谐音扣合谜面。
1.谜面要成文
即谜面文字要合乎文法,要自然流畅。这个要求主要是针对自撰的谜面而言,如: ①“示土”(单位名)合作社
②“言火火”(成语)混为一谈。
这两个谜面是为了谜底硬凑的,显然不成文。
2. 面底不相犯
这条规则是说凡是谜面上出现的文字,绝对不能在谜底中重复出现。这就像小孩藏猫猫,如果露出一条小辫就犯了“隐”的大忌。
例1“悬崖勒马”(猜一国名)底为“危地马拉”,“马”字就重了。
这条谜可将谜面改为“悬崖勒缰”。
例2 “长江后浪推前浪”(物理名词),底为“冲击波”。
若猜“前进波”那就犯面了。
例3 老大意转拙 (三字俗语)
初学者见到此谜,往往不假思索就报出谜底“老糊涂”。错了,因为谜面已有“老”字,谜底不应再重复出现。这条灯谜运用了反扣法,正确答案应为“小聪明”,意思为:“小的时候是聪明的”。
3.成谜要别解
别解是灯谜的最重要的一条规则,也可以说是整个灯谜的核心和灵魂。
什么是别解?别解就是利用汉字一字(词)多义以及笔画组合的特点,使其改变原意去解释。使谜面或谜底原来的意义变成另外一种意义,从而产生趣味,这在灯谜术语又叫“别解”。灯谜“贵在别解”,无别解不成谜 !
如“母亲”一词,本义是名词性称谓,现在我们把“亲”字的意思改变一下,取一个“亲吻”之意,这样,“母亲”一词也就变成了主谓词组,与原义大相径庭,然后我们再给别解后的“母亲”配一个面“妈妈的吻”,一条谜就成了。这就是“义”的别解。再如“树”字。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木”“又”“寸”三字(笔画)的组合,也可看成是“权”与“寸”或者“木”与“对”或者“村”与“又”的组合,据此,我们便分别配上“十分有权”(一寸为“十分”),“向着东方”(东方为“木“),“又到村里”等谜面,这就是“形”的别解。“音”的别解一般都与“义”的别解相关。如“早上少云”猜一语种“朝鲜语”,谜底中的“朝”就是先由“cháo”音别解为“zháo”音,再带动意思的别解。
与“别解”相对是“直解”,一条谜(实际上已不能称它为谜)如果犯了“直解”的毛病,就索然无味了,如“山水甲天下”猜一城市,倘若猜为桂林,那就是解释了。正确的底应是“汕头”。再如“清明前一日”猜一节日,只能猜“元宵”,若猜“寒食”也会让人倒味口。
例1 密切联系群众(猜成语) 打成一片
例2 万户捣衣声 (猜成语) 打成一片
成语“打成一片”原意为“(人与人)合成一个整体”,其中“打”字指的与人交往的行为。显然,例1中的谜面与谜底直来直去,都没改变成语的本义,故不能成谜。
例2谜面取自李白《子夜吴歌》诗句,古时以砧杵捣衣,砧是垫石,杵是棒槌。这些谜中,谜作者巧妙地把谜底中的“打”字别解成棒槌“击打”衣裳;水湾河畔,“万户”捣衣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此意境与原成语意思风马牛不相及,故谜趣盎然,也颇具美感。
初学猜谜,最常见的错误就是脑筋转不过弯,总想给灯谜做语文课里的“解词”工作,或直来直去的常规推理。有这样一则灯谜:
读新书,读好书(猜成语)
在不同的灯谜晚会上,总有人猜之为“开卷有益”。只要读新书、读好书就会受益,这仍属于没有别解的推理判断,因此,该答案并不符合灯谜的要求。正确的谜底是“不念旧恶”。不念旧恶,本义是“不记过去的怨仇”,在谜中被别解成“不该读旧书和坏书”的意思。
4.扣合无闲字
这条规则是说,谜面中每个字的意思在谜底中都要得到落实,不能有荒废的闲字。如以“红色娘子军”猜电影“女兵”,谜面中的“红色”就是闲字,再如“七仙女思凡”猜电影二“希望、在人间”,谜面中的“七仙女”也是闲字。
有些谜扰意相扣(多取成句),则另当别论,如“年终算总帐”猜五唐一句“花落知多少”。谜面中的“年终”二字,不能视为闲字。
5.谜面和谜底不能“倒吊”
所谓“倒吊”,是指谜面和谜底关系混乱,出现了谜底词义小于谜面词义的倒葫芦现象。谜面上若有“牡丹”、“芍药”等词语,你在谜底中可以猜它们是“花”;谜面上若有“花” 字,你可以猜它是“植物”,但绝不能猜它是“牡丹”。
例 落花残红染清流 (猜中国地名)
如果你猜的谜底是“牡丹江”,那就犯了“倒吊”的毛病,因为“落花残红”未必就是“牡丹”,也可以是其他的花,“清流”可能是小溪、河流,未必就是“江”。此谜正解是“ 赤水”。
6.谜底不要以谐音扣合谜面(标格的谜除外)
大家知道,汉字中有许多同音字,但它们的字形、字义却大相径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音同字不同的谐音字。灯谜是一种严谨的文学形式,不同于民间谜语和歇后语,不允许谜底直接以谐音扣合谜面。
民间谜语常用谐音手法来迷惑猜者。
例1 和尚头,尼姑脚 (猜建筑) 谜底:桥
这条在谜面上用了谐音的迷魂术,念给别人猜时,将“河上头,泥固脚”读成“和尚头,尼姑脚
例2刘备求计问孔明,徐庶无事进曹营。赵云难勒白龙马,孙权上阵乱点兵(猜炒菜缺的四种佐料)谜底:缺蒜(算)、少盐(言)、无姜(缰)、没酱(将)
这条谜在谜底运用了谐音字。
在老百姓中间广为流传的俏皮话,也经常使用谐音字:
例3 猪鼻子插大葱--装相(象)
例4 厕所里放马蹄表--有始(屎)有终(钟)
很多初学者期学民间谜语和歇后语的影响,猜灯谜时也想用谐音字扣合谜面,这种习惯必须纠正。
灯谜的规则主要有以上几种,至于其它的“用字要规范”,“举事要符实”等,不仅是灯谜创作的基本规则,也是其它文学创作的起码要求。
灯谜的结构:
我们遇到一条灯谜,通常会发现它至少有三个组成部分,一个是出谜人写的题目文字,灯谜的术语叫“谜面”或“谜题”;一个是写在“谜面”下提示猜谜人答题范围、数目的语句,灯谜的术语叫“谜目”;另一个是由猜谜人回答的答案,灯谜的术语叫“谜底”。有些特殊的灯谜,在“谜目”里特意标示“xx恪”的,这个“xx格”,灯谜的术语叫“谜格”。
举个例子说明,如,老二武松(打电讯工具一),大哥大。[谜面][谜目][谜底]:例谜的题目是“老二武松”,它是首先映入猜谜者眼帘的文字,因而有“谜面”这个名称。前人对谜面有许多清规戒律,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必须字字有来历,也就是用诗文的现成句子或词藻作谜面,绝不允许制谜者自撰文词。后来此禁渐渐被打破,只要成文即可,也不管是现成的还是自撰的,但切忌生造词句。例如用“牛角刀”,打数学名词一,谜底是“解析”(“解”字正好可析“牛”、
“角”、“刀”三字,这谜的谜面“牛角刀”成文,是一种物名。倘若我们用“害刀”作谜面,也打数学名词“分割”就通不过,因为“害刀”构不成词,什么意思都弄不懂,叫人怎么猜呢。
在标示谜目时,习惯上把数字放在最后,这是古汉语用法的残存,现已约定俗成了。“打xxx一”、“打xxx二”等里“打”是猜的意,也有写作“猜”或“射”的,因为猜灯谜,还可叫打灯谜或射文虎。
有时候,我们参加谜会时,可能会遇到一些经过缩略的谜目简称或别称,现择常见的简介于下:聊目也作“志目”。清代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篇目名。五唐、七唐、五干、七干、四子分别指《唐诗三百首》中的五言诗句、《唐诗三百首》中的七言诗句、《干家诗》中的五言诗句、《千家诗》中的七言诗句、“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的文句。“一才”人名——即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人名,因坊间称《三国演义》为“第一才子书”。“五才”人名——即古典小说《水浒传》人名,不限于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只要是书上的人名皆是。清代金圣叹称《水浒传》为“第五才子书”泊人——《水浒传》中梁山108名好汉之名。泊,水泊梁山的简称。泊诨——也作“泊号”,《水浒传》中梁山108名好汉的绰号名。六才——古典戏曲《西厢记》曲词。清代金圣叹称《西厢记》为“第六才子书”。石人——也作“红人”,古典小说《红楼梦》人名。《红楼梦》又叫《石头记》。影人——电影工作者,包括编、导、演各方面人员名。影目——影片名。视目——电视片名。本草——中药名。市招——市上招贴的广告用语。店招——商店招牌(店名)。带量词——数词加量词再带上一个名词。如:一两人参、一听可乐等。
至于谜底,一般一条灯谜仅有一个,不能同时出现两个底。不过有的谜底采取集锦式,将几个词串在一起与谜面扣合,这仍算作一个谜底,因为它是组装后一次性符合谜目的要求而已。如:纳凉说《水浒》(打电影演员三),谜底:夏天、陈述、梁山。尽管谜底包含三位电影演员的艺名,但却是串在一起扣面的,而不是个别去扣的。
第四节 谜语的猜射方法
{猜谜要领}:
谜底不应出现谜面中的字。
猜谜必须拐弯去猜,灯谜必须有别解。
不要去打比谜面概念更小的倒吊式谜底。
猜谜的法门,依照四大谜体的不同,因体而异地分作四个大类,(一)会意转义类、(二)变形拆字类、(三)拼音拟声类、(四)象形状物类。现分门别类列述如下。
(一)会意较义类
通常我们遇到“会意体”灯谜应使用这类猜法破解。这类猜法占整个灯谜很大的比重,基于会意的角度各异,它可一一派生出下列14种猜法。
1、正面会意法
依照谜面所示内容,从正面去领会其意思,直接推敲出谜底。例如:摸头(打成语一),谜底,一触即发。谜面意为用手触摸头部,那当然一碰触到的首先即是头发,这么一领会,谜底”一触即发”就顺理成章了。
2、反面领会法
此法与“正面会意法”恰好相反,要求猜的人根据谜面所示内容,从反面意思去寻思,从中悟出谜底。用此法的灯谜,谜底中常藏有“反”、“莫”、“休”、“不”、“非”等词,用以表示反面扣合之意。如:仄(打法律名词一),谜底:平反“仄”是不平的意思,古典诗词中声调中与“仄”相对的是“平”,“平”与“仄”是一组反义词。
3、分段扣合法
这种猜法比较特别,要把谜面上的文词视需要分成几段,然后根据备段的意思逐个扣合,这便是谜底。此法常用同义或近义的词语互相臵换。谜面分成两段的称“两段式分扣”,分成三段的称“三段式分扣”,依次类推,现分别举例:
闰六月入学(打巴尔扎克小说一),谜底:《夏倍上校》谜面应分为“闰六月/入学”两段,分别以“闰六月”扣“夏倍”(夏月加了倍)、“入学”扣“上校”(上学校)。这是“两段式分扣”。
一封公函(打《隋唐演义》人名一),谜底:单雄信。谜面应分为“一封/公/函”三段,分别以“一封”扣“单”、“公”扣“雄”、“函”扣“信”。这是“三段式分扣”。
4、旁敲侧击法
此法依据谜面暗示的含义,旁敲侧击,猜出谜底。这种猜法与“反面领会法”有相似之处,但它不是运用“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一正一反扣合方法,而是从与谜面文字有密切关系的“左邻右舍”词语里去探求谜底。如果谜面上有“左”、“右”等字,那么可旁敲侧击出“中”字;倘若出现“儿子”等字,那么可从“父母”上搜索谜底,要是有“你”“他”等字亮相,我们从“我”宇去猜测,准保能捕捉住谜底。
例如:誓拿冠军(打外国地名一),谜底:索非亚。谜面上虽然出现了“冠军”但实际上是暗示它不是亚军,他所要索取的并非是亚军之意。就这样侧击旁敲敲出了谜底。
5、拾遗补缺法
倘若我们获见谜面中故意将一句完整的成语和词句遗漏掉个别字词,那么就要专从这些被出谜者“遗忘”的文字上去费心思,把这些遗漏、残缺之处一一补齐,再配以适当的衬字缀词(一般为具有否定或摒除意义的字、词),那谜底便可唾手而得了。
例如:根、茎、叶(打水果一),谜底:无花果。谜面显然漏掉了“花”和“果”,衬字为“无”,故扣。
6、互为因果法
此法按照谜面的文字内容,运用逻辑推理,求出因果关系。有的是谜面为原因,推出谜底这个结果;有的则是谜面为结果,反求原因,推测谜底,应分别对待。现各举一例:
农村实行改革开放(打乒乓球教练一),谜底:庄家富。因为农村实行了改革开放,所以庄户人家才走上致富之路,这谜是面为因,底为果。
三顾茅庐(打当代作家一),谜底:张贤亮。这谜是面为果,底为因。“三顾茅庐”是刘备行为的结果,而“三顾”的原因正是为了去看贤士诸葛亮(张,看的意思;贤,贤才;亮,诸葛亮)。
7、有问必答法
有的灯谜谜面是个问题,猜时就要把问题的答案配上适当的含有肯定语气意思的词语,如“乃”、“是”、“应”、“当”、“该”、“系”、“为”等字、词,便会得出谜底。
例如:为何顾影眼模糊?(打古典小说一),谜底:《镜花缘》。谜面意思是问为什么照镜子看自己身影会模糊不清。谜底答道:这是因为镜子发花的缘故,故扣“镜花缘”。
8、承上启下法
如果我们碰到谜面文字为脍炙人口的诗、词、曲、文等成句,然而仅写出其中的一半,或是上句,或是下句不一。就要依此推出另一半的含义,谜底就可迎刃而解。
例如:春色满园关不住(打《水浒传》诨号二),谜底:一枝花、没遮拦。谜面是宋代叶绍翁《游园不值》中名句,它的下一句是:一枝红杏出墙来。谜底“一枝花、没遮拦”,别解为一枝红杏花,没有遮拦地露出了墙外。如果不是知道有“承上启下”法门的话,径直往字面上的意思呆想,是很难中鹄的。
9、运用典故法
有不少灯谜,其谜面常用历史事件,成语故事、戏曲情节、名著内容等制成,我们在猜这些谜时,就要联想到这些典故的情节去猜破谜底。
例如:打渔杀家(打成语一),谜底:恩将仇报。谜面是一出著名的京剧,又名《讨渔税》、《庆*珠》。戏的情节是:梁山英雄阮小七因起义失败,改名萧恩,与女儿桂英隐居江边,以打鱼为生。恶霸丁自燮差人强行催讨渔税,被萧思痛殴而逃,后丁勾结官府杖责萧恩,并逼其过江往丁府赔罪。萧恩忍无可忍,与桂英过江闯入丁府杀其全家,报仇雪恨。此谜谜底的“恩”,作人名萧恩解,恩将优报,别解为萧恩将深仇报了之意。如果不知道这出戏的故事情节,当然无法揭穿谜底。
10、异称借代法
这是猜会意体灯谜中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它也叫“李代桃僵法”。这种猜法多半从谜面上找“别解”。常会有一些字词由于代你的关系已经别解为另一种意义的新词,然后再采取部分代指全体、特殊代指一般地去猜度谜底。
较为常见的手法有以下8种:
(1)人名姓氏借代法
大凡谜面上出现人名、别号、绰号、封号、官职、郡望等,往往其中有“借代”痕迹可寻,由此可找到其人姓氏,然后据此求出谜底。
如:苏州农村(打唐代诗人一),谜底:韦庄。唐代诗人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人称“韦苏州”,此处谜面上的“苏州”即为韦氏官地的借代词,以此扣姓氏“韦”,“农村”扣“庄”。
如果谜面上出现“临川”那就很可能谜底中会藏有“王”或“汤”字(人称宋代王安石为“王临川”,明代汤显祖为“汤临川”,因为两人均是江西临川,今抚州人氏),余类推之。
(2)朝代帝王借代法
谜面上出现朝代,可用该朝皇帝姓氏借代求出谜底,如“汉”以“刘”代,“唐”以“李”代,“宋”以“赵”代,“明”以“朱”代,等等。如:唐代瑰宝(打明代医药家一),谜底:李时珍。此处以“李时”借代“唐代”,“瑰宝”扣“珍”(珍宝之意)。
(3)生肖地支互代法
我国民间习俗以生肖与地支互为对应,如“鼠”与“子”、“牛”与“丑”、“虎”与“寅”、“兔”与“卯”、“龙”与“辰”、“蛇”与“巳”、“马”与“午”、“羊”与“末”、“猴”与“申”、“鸡”与“酉”、“狗”与“戌”、
“猪”与“亥”。谜面上如果出现“地支”或“生肖”里的字眼,不妨用此法互代,定能奏效。
如:上午下午(打老舍小说一),谜底:《二马》谜面上有两个地支“午”,且一上一下,不正好代上二个生肖“马”吗,故扣《二马》。
又如:猪司令(打《三国演义》人名一,谜底:管亥。谜面上有个生肖“猪”,可用地支“亥”借代。“猪司令”是人们对生猪饲养员的戏称,其任务为管理“猪”(借代亥),故扣。上述二例,前者生肖代地支,后者地支代生肖。
(4)物名借代法
在众多的借代方法中,数物名借代的范围最广。它上至天文星辰,下及动物植物,无一不可用异名异称借代。一般的是在谜面上出现具体的物名,用来扣合这一类物名的统称。也有在谜面上列举一些一望便可知其物性特征的物名来扣合具物性特征的。如用糖代甘甜、药代苦辛、冰代寒冷、火代炎热、血代响、雪代洁白、金代黄色、花代芳香,等等不一而足。
例如:大李、小李和老李(打东北地名一),谜底:三棵树。谜面借用一部喜剧电影名字,其中的“李”别解为物名李树了,谜底以统称“树”扣之。
又如:药丸(打五言唐诗一句),谜底:粒粒皆辛苦。这是用物名与物性特征借代扣合的例子。“辛、苦”别解为味道,是药这一物性特征的写照,而药呈丸状,正好与“粒粒”相扣。
(5)时间借代物
灯谜中每每出现借用四季、月份、节日乃至二十四个节气来进行扣合的。如用农历初一、十五、十六、三十与其简称“朔”、“望”、“既望”、“晦”互代。也有用《尔雅》一书中十二个月简称与月份互代的,现今更有用各种节日与具体月日互代的,如“妇女节”与“三八”、“国庆”与“十一”、“劳动节”与“五一”,等等。
例如:望穿(打昆剧一),谜底:《十五贯》。此谜以“望”借代“十五”,贯有穿过之意,故扣。
(6)地名借代法
在灯谜中用地名的原称、简称、全称与其异称乃至古称借代互扣是屡见不鲜的。也有以首都借代国名、省会(首府)借代省名或自治区来扣合的。
例如,昆明、上海航空线(打京剧一),谜底:《飞云浦》。昆明是云南省省会,云南简称云,上海,有浦江之别称,以此互代,而航线为飞行之用,故扣。
(7)数字借代法
有时我们会遇到谜作者以数字换算之法来撰谜,故意在谜面上开列数量与单位,那么我们就要像演算算术一样在谜底上予以换算,使底面数量相等,当然数
目字,是指经过别解后可视作数目宇的字。如“陆”作“6”,“肆”作“4”、“伍”作“5”、“拾”作“l0”。有时为了扣合需要,使底面算式平衡,允许加一些表示和、差、积、商意思的字,这就要因谜而异了。
例如:五十四岁(打明代人名一),谜底:陆九龄。谜底用乘法演算与数字互代“陆”“九”五十四,岁即年龄,故扣。
又如:超期(打清代围棋国手一),谜底:过百龄。此谜乍一看令人费解,如果我们明白古汉语中一百岁叫期颐,灯谜中常以“期”与“100”借代手法的话,就解得通了,超过不期颐之寿,那不正是“过百龄”吗?
所以,我们在掌握数宇借代法时还得多上些心,多了解古汉语中年龄的别称,如20岁称“弱冠”或“冠”、16岁称“破瓜”、30岁称“而立”或“立”、40岁称“不惑”、50岁称“知天命”、60岁称“花甲”、70岁称“古稀”、80岁和90岁称“耄耋”、800岁称“彭祖”,等等,到猜的时候反馈头脑中的信息就游刃有余了。
(8)通假字借代法
这种万法是利用古汉语常识猜谜,用通假字与本字借代扣合。此法谜中常用,猜谜的人不可不知。什么叫通假字呢?它又叫“通借字”。即用声音相同或声音相近的宇来代替本字。大概是由于古代写字的人仓促间想不起来,就随便用了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那个字,久而久之,便通用起来,这就是“通假字”,实际上是古人写的别字。另外,还有一些本属“同源宇”的,现在习惯上也称“通假字”了。古汉语中通假字不少,制谜者为了拓阔谜路,也就爱用通假字来借代本字,用后起字来借代本宇,制成了妙趣横生的灯谜。较为常见的有“莫”借代“暮”(其实“莫”是其本字,暮为后起字)、“反”借代“返”、“县”借代“悬”、“孙”借代“逊”、“说”借代“悦”,等等。读者可找市场有售的通假字字典或朱起凤《辞通》来参考。
例如:归心似箭(打数学名词一),谜底:反切。谜底中的“反”为“返”的通假字。谜底别解意为返回的心情迫切,以此扣面。
此外,尚有“韵目借代法”、“职官借代法”、“五行借代法”等等,因不常用,故而从略。
11、巧用顿读法
以往,我国的古籍,除了乡塾使用的启蒙读物外,一般是没有标点的。长长的文章连成一串,读起来看起来均很费力,于是读书的人一面阅读,一面用朱墨等色做停顿记号,其作用类似于今天使用的标点符号。这种停顿记号有两种,一种用在句子的语气已经完结处,画一个小圈,旧时称之为“句”,其作用相当于现在的句号;另一种用在语气稍作停顿处,用笔点一一点,状似今天的顿号,旧称“读”(读作逗),其作用相当于目前的逗号。一句话中的这种停顿叫做“顿读”。在读古书时,把“句”和“读”点错了,会得出绝然不同的解释,错误的“顿读”,对研究
古典文献会带来不利。可是,灯谜作者在制谜中,故意把谜面或谜底(更多的是谜底)按作者的意图巧用“顿读”,却能产生出极为有趣的效果来。这就要求我们懂得如何利用“顿读”这一手段来猜破谜作者所设的巧机关来。
使用顿读猜谜可先从谜面着手,如果读不出什乡花样,不妨再寻思谜底可否顿读,能否在顿读后产生别解并与谜面之意吻合。
如:不重生男重生女(打唐代科学家一),谜底:一行。谜面借用白居易《长恨歌》诗句,我们反复试读,会发现如果作如下顿读,便成为:不重生男/重生女。别解意思为:再也不重生男孩和女孩了,换言之,一个孩子就行了。故而谜底为“一行”(唐代天文学家、数学家张遂的法名)。这是谜面上顿读。
又如:碧眼儿坐领江东(打《水浒传》诨号三、人名一),谜底:小霸王、短命二郎、紫髯伯、孙立。谜面借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回目。这一回目所示内容为:江东霸主小霸王孙策因怒斩术士于吉,被于吉鬼魂所扰而死,死时年仅29岁,其弟孙权继兄之位掌管江东八十一州。据书载,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此谜依面运典会意,并须顿读作:小霸王短命/二郎紫髯伯孙/立。别解后意为:小霸王孙策短命而亡,老二紫髯伯(伯,作男子尊称解)孙权立为江东之主,以与谜面意思契合。这与上一例适成相反,是顿读在谜底上的。
如果我们不了解“顿读”此法是无法猜破上面二谜的。
12、金蝉脱壳法
此法又叫“自行抵销法”。使用这种方法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在谜面上抵销,一是在谜底上抵销。不管是谜面还是谜底,只要按照意思,做减法,减到最少,以剩下的东西与谜面或谜底扣合即可。
先看看谜面上抵销的例子:大油田出油(打字一),谜底:奋。谜面须作如是解:“大油田”三字中出去一个“油”,抵销掉个“油”字后,正好剩下“大田”二字,一拼即为谜底“奋”字。
再看看谜底抵销的例子:婴儿学步(打《水浒传》诨号三),谜底:行者、小遮拦、没遮栏。这谜须将谜底解作“行者小遮拦”中没“遮拦”二字,抵销掉“遮拦”二字后,仅剩下“行者小”三字与“婴儿学步”照应,意思正合。
13、辨认方位法
我们在猜谜时但凡遇到谜面上隐有表示方向位臵意思的字词时,可用此法破解。这些常用的方位词有:上、下、左、右、前、后、内、外、苜、头、尾、腹、心、肚、背、尾、梢、端、末、东、西、南、北、中、旁、边、邻,等等。灯谜中一般以标示地图四方的方法去猜射(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如,孔雀东南飞(打字一),谜底,孙。谜面上有“东”、“南”是用此法的一大暗示,先将谜面别解为“孔雀”二字分别将“东”部、和“南”部飞去,
“孔”的东部为竖弯勾,“雀”的南部为“佳”,飞去后剩“子”与“小”,合而为底“孙”。
又如:鸡雏(打成语一),谜底,左右为难。这谜的难度稍稍大了点,因为方位并不明显暗示,但细加琢磨还是可见出端倪来:鸡的左边“又”与“雏”约有边“佳”加在一起不正好是个“难”字吆,故扣“左右为难”。
14、一语双关法
此法专门对付一种以谜面的“一语”(或字、词)以不同的含义联袂扣合谜底的灯谜之用。这种灯谜往往用一身多义单字或复词为谜面,猜时需将两层意思缀在一起连成谜底。
例如:服(打七言唐诗一句),谜底:身上衣裳口中食。谜面的“服”,既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作名词,解为服装,即口语“衣裳”,作动词解为吃,服用。谜底一语双关,其中“身上衣裳”与“口中食”分扣双义,一名词一动词。
又如:欢(打俗语一),谜底:债多不愁。谜面“欢”拆开为“又欠”,又欠人家分明债务增多之意,可扣“债多”,然而“欢”又有欢乐之意,反扣“不愁”,一语双关,双双扣面。
(二)变形拆字类
这类猜法是专门用来应付“增损体”灯谜的。增损体灯谜主要依仗文字本身笔画的增益或损减,使它产生歧义别解,拆拆拼拼,犹如积木一般,可演出无数有趣的灯谜来。这类猜法计有以下7种:
1、拆字分扣法
有些灯谜,谜面只用一个字来表示(又称“独字谜”),而这个字可以分拆成二个字或二个以上的字。猜这种谜时,不妨把谜面上的字分拆开来,分成几个部分,然后配上合适的动词即是谜底。
例如:汕(打地理名词一),谜底:分水岭。谜面“汕”可分成“水”、“山”(岭),“分”是动词,点明分开的意思。
2、拆字合解法
此法的作用与上一法“拆字分扣法”一般,也是专门对付一个字谜面的灯谜的。它与上一法大同小异,唯一不同的是,它把谜面的字分拆后不做减法分解,而是做加法合并,因此谜底里除了有分拆后的各小部分外,还有表示缀合之意的动词在内。
例如:杂(打俗语一),谜底:八九不离十。谜面“杂”可拆成三个字:八、
九、十;“不离”即是表示绾合之意的动词。
3、增补文字法
猜时,在谜面的文字(多为独字谜面)上,适当增加某一个字或偏旁、部首、笔画,使它成为另一个字或词,从中求出谜底。
例如:冈(打工业原料一),谜底:合金钢。在谜面“冈”上合一个“金”字,则为“钢”字,故扣。
太公(打《水浒传》人名二),谜底:史进、时迁。原来猜时要在“太公”两字中间补一个“史”字进去,使它成为“太史公”三字,太史公正好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的自称,谜底中的“迁”字就别解为司马迁的名字了。整个谜底作如是解:史字进去的时候,是司马迁的名字了。
4、删减文字法
此法与上一法“增补文字法”相反,它须在谜面上减去某个字或某些笔画,使之成为一个新的字或词,然后找出谜底的所在。
例如:朕(打鲁迅历史小说名二),谜底:《奔月》、《出关》。在谜面“朕”里跑走掉一个“月”字,那“关”宇便出来了,故而相扣。
5、就面拆字法
前面介绍的几种拆字猜谜方法,谜面多为一个字或两个字的,还有谜面为许多字组成的灯谜,就得用“就面拆字法”解决了。猜这种灯谜,我们只要就谜面所提示的内容,体会离析组合的动向,拆拼文字,求出谜底。
例如:添了两粒丸,变成两颗丹(打字一),谜底:册。据谜面所示,变化后的答案为两颗丹即“丹丹”,而这个结果是由于加了两粒丸(即两小点)所致,猜时,只要迎向推理,在“丹丹”上去掉所添之两丸,便是谜底“册”了。
6、综合增损法
绝大多数的离合体灯谜是综合运用增损离合手法制成的,所以猜时决不能单打一,而是要综合运用增损拆拼等方法破之。一般顺序是根据谜面所示,对个别字予以拆删,然后再将剩余部分拼合成谜底。
例如:他去也,怎把心儿放(打字一),谜底:作。谜面中的“他去也”,应别解作“他”字去掉“也”字,剩下一个“人”字;“怎把心儿放”,解为“怎”字中把“心”字放弃掉,余下一个“乍”字,两下里一凑合,便是谜底“作”了。
7、移花接木法
此法通过移动谜面文字的部首偏旁或笔画,便之组成另外的字词,求出谜底。 如:玉(打常用词语一),谜底:主动一点。谜面“玉”。要使它变成“主”字,那就非移动一点不可,故扣。
(三)拼音拟声类
对于一种以拼音文字(包括汉语拼音及拟音的外文字母)为谜面的灯谜以及用拟声手法制成的灯谜我们可用下述两法猜射:
1、拼音合读法
我们见到利用汉语拼音方法制成的灯谜时,可用直接拼读的方法破译它,即看它可拼成什么字音,然后再补充一些表示拼读意思的衬宇,如“念”、“云”、“读”、“呼”等,谜底便呼之欲出了。例如:gang(第三声)(打江苏地名一),谜底:连云港“港”是拼读后的字音;“连云”是衬字,意为连在一起读作,“云”作说话解,引申为发声。
2、摹拟声音法
此法系利用拟声词或音译来猜出谜底的,举凡在谜面上出现描摹事物声响的词语或暗示声音的词语时,即可以此法破解。
例如:阿(日语)行假名末了三个(打成语一),谜底:爱屋及乌。谜面提示日文字母(假名,阿行有5个字母,它们是阿、衣、乌、爱、屋日语元音)(读如:阿、衣、乌、爱、屋)。末了三个,指“爱”、“屋”、“乌”,巧加组织,安上个连接词“及”,便是谜底:爱屋及乌。这是利用音译摹拟声音进行扣合的例子。
又如:笑声在外(打成语一),谜底:格格不入。这儿“格格”为笑声,在外,当然不入室内,故扣。这是摹拟笑声以拟声词扣合的例子。
(四)象形状物类
这类猜法是用来猜射“象形体”灯谜的。虽然“象形体”灯谜是着眼于字形的变化,与上述“会意转义类”猜法偏重于字义的曲解角度不同。但是象形体灯谜的节骨眼在于“像”,须字与所状之物形样醅肖,比拟逼真,从中酿出谜趣,这类猜法共有两种:
l、象形拟物法
汉字本属象形文字,如日、月、马、鸟、鹿、火、水、山等,皆是由图像演变而来。谜人受此启发,遂以象形拟物手法,独具匠心地将谜底文字视作图像入谜。我们在猜这种具有形象描述文字的灯谜时,往往可用此法一试,准保八九不离十。在灯谜中,除了传统的象形拟物手法之外,随着时代的进步,新事物的涌现,又出现了不少以新事物象形的东西。如以“丫”象形幼苗或萌芽、以“么”象形几何图形三角形,以“口”象形正方形、以“G”象形镰刀锤子,等等。
现将常用的象形比拟的文字笔画的图像介绍于下:弋:残月、小舟;(秃宝盖):桥、篷帐;干:蜻蜓;(左撇),剑、月;八:眉毛;亦:蝴蝶;个:竹叶;丰:树影;虫:帆船;品:菊花;人:房*、山;巾:叉、戟;回:蒲团;川:雁阵;田:荷叶;(走之底):小船。
总之,运用你丰富的想象定可还原出图画的所指文字笔画来。
例如:浪遏飞舟(打字一),谜底:心。此谜以竖弯勾象形飞舟,三点象形浪花。
2、辗转反侧法
倘若我们遇到谜面故意将汉字侧写、倒写或反写等情况时,就要考虑用本法破解谜底了。猜这种灯谜时,可视谜面字形反侧的不同特征细加推敲,与此同时根据反侧情况,谜底可能会出现“反”、“转”、“侧”、“坡”、“翻身”等字词,然后再参照所反侧的字船义,得出正确的谜底。
如:沁(打越剧一),谜底:《三盖衣》。又如将“谈恋爱”三字倒过来写,要求打民歌一,谜底为《翻身道情》。谈恋爱是谈说爱情之意,故丰矿道情“,因为翻了个身,所以谜底为《翻身道情》。
以上我们一共介绍了猜各体灯谜的25种方法,当然还有一些方法,不过较为常用的尽在于此了。我们如果基本上掌握了这些窍要,遇到灯谜再仔细分析,多加思索,融会贯通,一定会成为猜谜能手的。
第五节 灯谜猜解实战
1、 佳谜猜解
2、 与虎谋皮
灯谜的谜格
灯谜设格,由来已久。最早当推明代扬州马苍山首创的“广陵十八格”。接着,清代顾铁卿《清嘉录》中记有谜格二十四种。此后,谜格越来越多。成书的《拙庐谈虎集》六十格;《瘦词百格》和《谜格释略》有二百余格;民国十五年韩英麟的《增广隐格释略》中有四百零七格;一本叫做《制谜味之素》的书记载谜格四百多种,一时间谜坛上“谜格”成风。后来,人们在猜、制灯谜的实践中淘汰了一些牵强附会、无实用价值的谜格。
谜格是根据汉字的音、形、义的特点创制出来的。它的作用在于对谜底的结构进行新的组合、调整、排列;有的把字音变读,有的把字形分拆,有的将字位调换,使之更严谨、更巧妙地扣合谜面。所谓“格助谜活,格为谜用”,使一些本来不能入谜的题材成为谜材,为制谜者广开了谜路。然而,灯谜谜格的设立只不过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辅助方法。凡灯谜必有体,但不一定设“格”。张起南在其《橐园春灯话》中有云:“谜之用格,终嫌造作;纵极灵巧,究失天”。
“好谜无格”,灯谜一般不用格者为好。但并非带格的谜不是佳作。非设格不可的 设格,用得得当,用得巧妙,会使谜作妙趣横生。
下面将一些较常用的谜格作一简要介绍。
1、秋千格
谜底限定两个字。两字前后位置互移后扣谜面。
例一:“今天”(猜国名一)
谜底:“日本”。按格法规定读作“本日”,扣谜面。
例二:“皆大欢喜”(猜四川地名一)
谜底:“乐都”。两字位置互移后读成“都乐”,切题。
2、卷帘格
谜底字数须三字以上。有后向前读,以倒读意扣谜面。
例一:“函授”(猜常用词一)
谜底:“讲信用”。根据格法要求,卷帘倒读为“用信讲”,以切题意。
例二:“总爱吃苦”(猜成语一)
谜底:“食不甘味”。倒读为“味甘不食”,反扣谜面。
3、徐妃格
格名出自李商隐《南朝诗》中“只得徐妃半面妆”而得名。梁元帝后妃徐氏每次得知元帝要来时,便化妆成半面妆等候。因此又叫“半妆格”。此格谜底必须在两字以上偏旁、部首相同去除相同的偏旁、部首,以读每字的半面意扣合谜面。
例一:“小舅子”(猜化学元素二)
谜底:“钠、锑”。根据格法规定把“钠锑”相同的偏旁“钅”去掉后为“内弟”,照应谜面。
例二:“阎王告示”(猜昆虫名一)
谜底:“螟蛉”。各去掉左边相同的偏旁“虫”字,以“冥令”切合谜面。
4、白头格
又名“素冠”、“皓首”、“粉面”、“寿星”格。谜底字数须在两字以上。猜射时谜底首字谐读,用别字代替扣谜面。
例一:“废品”(猜《水浒》人名一)
谜底:“吴用”。根据格法要求,谜底首字“吴”用谐音“无”字代替,读“无用”。 例二:“走读”(猜哲学名词一)
谜底:“形而上学”。谜底中首字“形”用谐音“行”代替,“行而上学”扣谜面。
5、梨花格
又名“谐音”、“玉冰”、“飞白”格。谜底字数须在两字以上,均谐读。
例一:“独自售货”(猜国名一)
谜底:“丹麦”。以谐音“单卖”与谜面相合。
例二:“速写”(猜称谓一)
谜底:“会计”。以谐音读作“快记”扣谜面。
6、粉底格
又名“素履”、“白足”、“踏雪”格。谜底字数在两字以上,末一字谐读才能扣面。 例一:“不弯不曲”(猜数学名词一)
谜底:“绝对值”。谜底最后一字“值”应谐读作“直”,扣谜面。
例二:“一丝不苟”(猜中药名一)
谜底:“细辛”。谜底末一字“辛”用谐音读作“心”,方扣谜面。
7、素心格
又名“玉带”、“素腰”、“夹雪”格。谜底字数在三字以上。谜底中间一字以谐音 读,作别义解扣谜面。
例一:“默读”(猜学科名一)
谜底:“心理学”。谜底中间的“理”谐读作“里”,全句读成“心里学”,扣面。 例二:“语言要统一”(猜近代史人名一)
谜底:“谭嗣同”。根据格法要求,谜底中间的“嗣”谐读作“词”,谐读后为“谭 词同”,“谭”同“谈”与“言”相扣,“同”与“统一”相扣。
8、燕尾格
又名“燕翦”格。谜底字数须在两字以上,末一字须是左右结构的合体字。猜时左右分开作两字读。因其形似燕尾,故名燕尾格。
例一:“暂勿动手术”(猜法律名词一)
谜底:“缓刑”。将谜底末字“刑”分开读为“开刀”,与前面的字连续读成“缓开刀”,便可扣谜面。
例二:“洛神赋”(猜河北地名一)
谜底:“临漳”。谜底末一字“漳”左右分开读为“水章”,与“临”连续读作“临水之章”。
9、虾须格
又名“丫髻”格。谜底字数在两字以上,谜底首字左右分开作两个字读,并与后面的字连起来读以扣谜面。取其形似虾须而得名。
例一:“巾帼英雄传”(猜鲁迅作品篇目一)
谜底:“好的故事”。“好”字左右分开读为“女子”,连续读成“女子的故事”。 例二:“手术学”(猜法律名词一)
谜底:“刑法”。“刑”字左右分开读作“开刀”,与“法”连续为“开刀法”。
10、展翼格
又名“振翅”、“剖腹”格。谜底字数在三字以上的奇数词或词组,中间一字应为左右分读的合体字,并与上下文连起来,以切合谜面。
例一:“三八献礼,六一贺词”(猜书名二)
谜底:“祝福、好孩子”。“好”字分开读成“女子”,与上下文连读为“祝福女子孩子”,切合谜面题意。
11、上楼格
又名“登高”、“踢斗”格。谜底字数须字三字以上。谜底末一字移置首字前面与下 文贯通读,以扣谜面。
例一:“三顾茅庐”(猜人事用语一)
谜底:“诸葛亮会”。把“会”字移到“诸”字之前读成“会诸葛亮”。
例二:“放眼世界”(猜哲学名词一)
谜底:“世界观”。将“观”冠于“世”字之前,便读成“观世界”,切合谜面。
12、下楼格
又名“低头”格。此格法与“上楼”相似,不同之处是将谜底的首字位移到底末。 例一:“玉田”(猜美术名词一)
谜底:“中国画”。按格法要求将“中”字位移到“画”字之后,读成“国画中”。 例二:“阳春白雪”(猜地理名词一)
谜底:“寒温带”。“寒”字位移至“带”字之后读成“温带寒”,扣谜面。
13、上下楼
谜底字数须在四字以上的词或词组,谜底首尾两字互移成别义紧扣谜面。
例一:“言”(猜成语一)
谜底:“人而无信”。将首字“人”与尾字“信”位置互换,读成“信而无人”。 例二:“三代人都好”(猜《红楼梦》人名二)
谜底:“良儿、孙绍祖”。据格法要求,把首字“良”与末字“祖”位置互移,读成“祖、儿、孙绍良”,切合谜面意。
14、调首格
又名“乙上”、“睡鸭”格。谜底须三字以上。格法是将谜底的第一、第二字互调位置与下面字连读扣谜面。
例一:“筹良策”(猜建筑名词一)
谜底:“房子设计”。根据谜面所示,“良”别解作汉代的张良,由此自然联想到他的字为“子房”得出谜底为“子房设计”。一、二字位置互换,才能贴切扣合谜面。
例二:“蜃楼”(猜地名一)
谜底:“上海市”。格法要求将“上海”二字位置互移,读作“海上市”扣谜面。 15调尾格
又名“乙上”格。格法与“调首”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把谜底最后两字位置互调。 例一:“悬崖勒缰”(猜国名一)
谜底:“危地马拉”。猜这条谜时,根据谜面提示及谜目所限制范围,联想得出谜底,把谜底最末两字位置互换,读成“危地拉马”,即切谜面。
例二:“红色娘子军”(猜电影名一)
谜底:“英雄儿女”。把“儿女”二字位置互换,读成“英雄女儿”,与谜面意合。
16、双钩格
又名“己巳”格。因“己巳”形似双钩而得名。谜底字数限定四字,扣面时须将前两字与后两字位置对调读。
例一:“满座皆曰去”(猜成语一)
谜底:“言行一致”。前二字与后二字对调,读成“一致言行”。
例二:“脸谱”(猜四字常用语)
谜底:“头面人物”。互调位置后,读成“人物头面”。
17、蝇头格
又名“垫巾”格。此格法与“虾须格”相似,谜底须二字以上。首字须是上下结构的,分成两字并与后面的字连读。
例:“野火烧不尽”(猜《聊斋志异》篇目一)
谜底:“董生”。把“董”字上下分读为“艹(草)重”,连读为“草重生”,扣面。
18、中分格
又名“断锦”格。谜底字数为奇数,须在三字以上,中间一字上下分开作两字读。 例一:“隆中决策”(猜地名一)
谜底:“三岔河”。谜面取《三国演义》回目,诸葛亮于隆中分析三分天下的形势。 将中间“岔”字分读为“分山”,与上下文连读成“三分山河”,切合谜面。
19、蜓尾格
又名“垫足”格。谜底须二字以上,谜底末字上下分开作两字读。
例一:“多多”(猜外国地名一)
谜底:“开罗”。“罗”上下分读为“四夕”,与“开”连成“开四夕”,正扣谜面。 例二:“由”(猜《三国演义》人名一)
谜底:“黄忠”。“忠”字上下分读为“中心”,与“黄”连读为“黄中心”,“黄”字中间是“由”。
20、回文格
谜底字数须三字以上。格法是将谜底先顺读,后倒读,把两次读的意思合起来以扣谜面。 例一:“龙门”(猜成语一)
谜底:“充耳不闻”。先顺读后倒读成“充耳不闻,闻不耳充”。“龙”字充“耳”为“聋”,“闻”字去“耳”为“门”,扣合巧妙。
例二:“大爆冷门”(猜摄影名词一)
谜底:“强反差”。先顺读如前,后倒读为“差反强”,两者意思连续读为“强反差,差反强”,扣合自然。
21、落帽格
又名“脱帽”、“免冠”格。谜底须三字以上。猜时将谜底首字略去不读。
例一:“良师”(猜常用语一)
谜底:“好好先生”。把首字“好”略去不读,而以“好先生”扣谜面。
例二:“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猜明代人名一)
谜底:“李时珍”。将“李”字略去,以“时(间)珍(贵)”扣谜面。
22、脱靴格
又名“无底”、“弃履”格。要求谜底字数在三字以上,将谜底的最后一字摒除(不入谜义),以所余文字扣谜面。
例一:“哄堂大笑”(猜东北地名一)
谜底:“齐齐哈尔”。“尔”字去除,以“齐齐哈”扣合谜面。
例二:“玉环”(猜京剧名一)
谜底:“杨门女将”。“将”字略去,以“杨门女”切合题意。
23、辘轳格
谜底字须为四字以上的偶数词或词组。猜射时谜底的字逢双互移位。如四字的谜底,其 第一与第二字位置互移,第三与第四字位置互移,以此类推。
例一:“长城南北”(猜人体穴位名二)
谜底:“内关、外关”。“内”与“关”互移为“关内”,“外”与“关”互移为“关外”,连续读成“关内、关外”,紧扣谜面。
例二:“醉汉开汽车”(猜成语一)
谜底:“乘人之危”。依格法读作“人乘危之”,以扣谜面。
24、红豆格
谜底须在三字以上。猜时将谜底断开顿读扣谜面。此格现一般不标出,以“顿读”代之。 例一:“电扇”(猜四字常用语一)
谜底:“转变作风”。把谜底顿读成 “转,变作风”,以切合谜面。
例二:“九十九”(猜成语一)
谜底:“百无一是”。将谜底顿读成“百无一,是”才切合谜面。
25、摘遍格
又名“摘盖”、“揭顶”格。谜底字数须在两字以上。猜射时去除谜底每个字的相同的
字头,只取其下半部的字义扣合谜面。
例一:“朝辞白帝彩云间”(猜农业用语一)
谜底:“篱笆”。按格法要求,去掉相同“竹”字头,为“离巴”切题。白帝城位于四 川,“巴”可作四川的代称。
例二:“何故至此”(猜外国地名一)
谜底:“莱茵”。将“莱茵”相同的“艹”字头去除,为“来因”切谜面。
26、放踵格
又名“摘底”格。谜底字数须在两字以上。猜时去除谜底每字下方相同部首,只取其上 半部字义扣谜面。
例一:“万家宝”(猜二字常用语一)
谜底:“遭遇”。去除相同的“辶”,为“曹禺”扣谜面。“万家宝”乃“曹禺”原名。
27、离合格
又名“金钟”格。此格谜底字数不限。只是谜底每个字必须是合体字,猜时先分后合读 (或先合读后分读),使谜底一个字读成三个或四个字。
例一:“绝代佳人”(猜字一)
谜底:“好”。先正读为“好”,再分读成“女子”,连续读做“好女子”,紧扣谜面。 例二:“夕阳”(猜字一)
谜底:“晒”。先分读成“日西”,再合读为“晒”,连续读作“日西晒”以扣谜面。
28、碎锦格
谜底字数须在两字以上。猜时将谜底字分拆作二字或三、四字读。
例一:“众口一词”(猜邮电用语一)
谜底:“信筒”。将“信筒”二字分拆读做“人言个个同”,与谜面相照应。
例二:“都是曾经沧海人”(猜中药名一)
谜底:“竹沥”。把“竹沥”二字分开读作“个个历水”,以扣谜面。
29、求凰格
格名取“凤求凰”之意。要求谜底与谜面成对仗、讲平仄外,还须在谜底附加具有对偶 意义的关联词,如“双、偶、合、匹配、同、联”等字。
例一:“鸟唱歌”(猜成语一)
谜底:“对牛弹琴”。“鸟唱歌”与“牛弹琴”相对,冠以“对”字即构成谜底。 例二:“主词”(猜语文名词一)
谜底:“双宾语”。“主词”与“宾语”相对,附加“双”字即成谜底。
30、遥对格
又名“楹联”、“求偶”、“鸳鸯”格。谜底一般不少于两个字。谜面与谜底成对偶句 式,平仄协调,对仗工稳,如对联中的“小对句”一般。以词义近而意远者为上乘。
例一:“红五分”(猜电影名一)
谜底:“黑三角”。
例二:“五月黄梅天”(猜饮料一)
谜底:“三星白兰地”。
31、隐目格
此格与其他格有所不同(只有探骊格与其相似),根据谜面所示,只标出谜格,不标谜 目。猜射时,带出谜目并与谜底融为一体,以扣谜面。
例一:“说文解字”(隐目格)
谜底:“书名,论语”。其中“书名”实际上就是所隐谜目(因《说文解字》是一部书),而“论语”即是书名,从字面上又能与谜面相扣。
例二:“赤芍白芍”(隐目格)
谜底:“中药名,双花”。“赤芍”与“白芍”二者既是中药,又是花卉。
32、探骊格
又名“骊珠”格。格法与“隐目”格相似。谜条上只写出谜面与谜格,不标出谜目,猜时带出谜目并与谜底融为一体,以扣谜面。
例一:“吾”(探骊格)
谜底:“成语,有言在先”。谜面只有一个 “吾”字,根据联想推断,要成为一个语字,必须在“吾”字前加个“讠”字,才能构成“语”字。“成语”即谜目,与“有言在先”融为一体,以扣谜面。
例二:“旭”(探骊格)
谜底:“节日,八一”。“旭”节去一个“日”为“九”,“八一”之和为“九”。
33、蕉心格
又名“乙中”格。谜底须四字以上的偶数词或词组,中间两字位置互换后与上下文融为一体,以扣谜面。
例一:“魔术表演”(猜成语一)
谜底:“化为乌有”。“为乌”互换位置后,连续读成“化乌为有”,扣合谜面。
例二:“暴君”(猜法律名词二)
谜底:“元凶、首恶”。“凶”有“首”互换位,连续读为“元首”,扣合谜面。
34、抵销格
谜底一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成。中间除有相同的字外,还含有与“抵销”义有关的关联词,如“掉、去、省、没、迁、无”等字。相互抵销后以所余字扣谜面。
例:“说”(猜古人名二)
谜底:“司马谈、司马迁”。将谜底中相同的“司马”去掉,“迁”字摒除,余“谈”字与谜面相扣。
别名:鸳肩格。谜底须四字以上,谜底的第二个字左右分开成两个字,连上下文读切合谜面。例如:江淮河汉常作客。
(打一成语:四海为家)
将第二个字拆为“水每”连上下文为“四水每为家”,切合谜面。
36、摘领格
别名:折领格、折项格、射喉格。谜底需四字以上,除去第二个字候切合谜面。例如: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打三电影:家、望乡、新的一代)
除去“望”为“家乡新的一代”。
36、遗珠格
别名:解带格、鸿沟格、挖心格、折腰格、比干格、抹胸格等。谜底需三字以上单数字,最中央的一字除去。例如:口
(打一成语:因小失大)
读“因失大”切合谜面。
37、折胫格
别名:脱袜格、缓带格、不胫格。谜底需四字以上,倒数第二字除去。例如:分 (打一电影:汾水长流)
读“汾水流”切合谜面。
38、期艾格
谜底需三字以上,其中有叠字,除去一个叠字后切合谜面。例如:乘法入门
(打二杂技节目名:驯马、马术)
去一“马”读“驯马术”切合谜面。
39、神龙格
别名:谜底需用长句为宜,上半截大部分切合谜面,下半截少部分出去,除去的少部分字应由旁边的邻字消除。例如:瞎子
(打一电影:看不见的战线)
将“战线”除去切合谜面。
40、折柳格
别名:谜底需用长句为宜,下半截大部分扣合谜面,上半截少部分除去,除去的少部分字由旁边的邻字消除。例如:“以君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打一外国首都名:帕拉马里博)
只取“马里博”,“帕”字由邻字“拉”掉。
别名:连珠格。谜底大都取材于诗、词、文句中的连接句或字,以上一句末一字,下句的第一字,连缀成一词。不能用词组作谜底。例如:十二克。
(打毛泽东词二句: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打胜”切合谜面,“打”对“十二”,“胜”对“克”。
42、加冠格
别名:正冠格、加冕格。谜底大部分取材于诗、词、文连接着的两个句子,句子文义不足,需借上句末一字,加至本句的句首连续,以补充谜底句文的不足。例如:大江东去。 (打一红楼梦词句:„„水,无复向西流)
从原句的“东逝水”借来“水”字。
43、加履格
别名:进履格。谜底大都取材于诗、词、文中连接着的两个句子,用上一句全句,加下一句首句,连读切合谜面。例如:党的号召(打一《韩非子?显学》句:一国可使齐、为) 从下句“为治者用众而舍寡”解来“为”字。
44、牟尼格
与“红豆格”相反,取消谜底的逗号,上下串读成一句,成谜。例如:文丞相印。(打《左传》一句:信,国之宝也)
此典出自文天祥曾任丞相,封信国公。去逗号后为“信国之宝也”。
45、玉版格
将谜面的字,部分暗隐叫销。如谜面上发现有“勿、不、休、莫、去、别、漏、流、泛等字眼,就把邻近的多余的字除去,剩下的字,才是有关谜底的字。例如:漏船载酒泛中流。 (打古文《喜雨亭记》一句:是岁之春)
猜时,将“载酒”二字作为谜面,其余字已暗隐,“载”扣“岁”,“酒”扣“春”。
46、泄白格
别名:露面格、漏底格。灯谜术语,称之为“露春”,为文义谜的大忌。例如:施珠则太赤,施粉则太白。
(打唐诗七言一句:却嫌脂粉污颜色)
“粉”字底面相犯,在谜规上不允许。此格曾有不少子格,如犯第一字为“露头”,第二字为“露颈”,中央一字为“露腹”,倒数第二字为“露胫”,末字为“露尾”。
47、带目格
谜底一般只用一词组成,谜面前两字隐格目名称,不标谜格,让猜中时并带出人名、地名和数字等等来。例如:甲午风云
(干支十二寅辰)
其中“干支”为所隐之目,“二”是隐目所带之数字,“寅”、“辰”是谜底,他们包括在十二干支之内,与谜面“甲”、“午”相扣。
48、内附格
别名:暗附格、藏藏格。谜底需用具有格名的句子,暗附格名,须能体现格名的用意。例如:奖
(打一《西游记》人名:卷帘大将)
谜面“奖”是“大将”的倒读,和“卷帘格”的用意。
49、簪花格
谜底需用两字以上的词或成语,谜底的第一个字只允许加草字头或竹字头。例如:张苞 (打一成语:方兴未艾)
“方”字加草字头成“芳”,以“芳兴未艾”切合题意。
50、反切格
以谜面或谜底的两个字“切音”,即将上一字的声母和下一字的韵母相切,得一个字,再加上“反”或“切”字,切合谜面。例如:枪林
(打一常用词:亲切)
谜面“枪林”反切成“亲”,扣谜底“亲切”,“切”是附加字。
51、重门格
别名:二进宫格、叠户格。谜底用一字、一词或短句组成,不直接解释谜面的意义,谜面先射中寓意,后入本意,经过转义才切合谜面。例如: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亥(打一字:虫)
第一层门,先从谜面十二地支中,独缺戌;第二层门,应知戌属狗,狗即犬。经转义,独缺犬,为虫字。
52、苏黄格
谜底的词不直释谜面的意思,先以谐音附会,后才入本意,经过转义才切合谜面。例如:剪烛。
(打一古科举名:状元)
“剪烛”会意“一夹一明”,经谐音附会成“一甲一名”,即“状元”。
灯谜知识讲座提纲
第一节 灯谜的起源
灯谜和民间谜语的区别:
《谜语》古称“隐语”,“廋辞”。今通常指民间谜语。我国著名古典文艺理论家刘思在《文心雕龙〃谐隐》中说:“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之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象物品,纤巧以弄思,浅察以炫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他对谜语从理论上作了高度的概括,对谜语发展的历史,谜语的定义及其特征都作了深刻的分折和精辟的阐述。
民间谜语与灯谜不同,灯谜属于文义谜,而民间谜语除了少量字谜外,都是以事物的特征来隐射的,因此,它属于事物谜。它主要着眼于事物的形体,性能,动作等特征,运用拟人,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绘谜底,从而达到隐射的目的。
它的谜底范围比较窄,除了少量字谜以外,极大多数都是事和物、如动物、植、用物、人体器官、自然现象、人类行为等。
它的谜面往往是山歌体的民谣,以四句形式出现较多,讲究押韵而有节奏,读之可以琅琅上口,而且形象生动,便于口头传诵。
由于民间谜语通俗易懂,故大多数都适宜少年儿童猜射。因此,有时也把民间谜语称作儿童谜语。自古以来,谜语由于其谜体不同,所以桥代的厥称亦有所变化。谜语在春秋时叫“言隐”、“隐语”、“廋辞”;在汉时叫“射覆”,“离合”、“字谜”;在唐时叫“反语”、“歇后”;在五代叫“覆射”;在宋时叫“地谜”、“诗谜”、“戾谜”、“社谜”、“藏头”,“市语”;在元时叫“独脚虎”,“谜韵;”在明时叫“反切”、“商谜”、“猜灯”,“弹壁”,“弹壁灯”、“灯谜”、“春灯谜”;在清时叫“谜子”、“谜谜子”,“切口”、“缩脚韵”、“文虎”、“灯虎”、“春谜”、“灯谜”等。
谜语又叫儿童谜语,但并不是只有儿童才可以猜,意思是说:小孩都能猜。说明谜语适合于任何人,包括文盲。因为谜语是事物谜,只有物谜和字谜两种。谜语不需写在纸上,甚至有的也写不到纸上,因为有些字根本就不存在。
而灯谜则不然,灯谜是文义谜,灯谜都可以写到纸上。灯谜不只包括字谜,灯谜的谜目有无数个。灯谜不是人人都能猜的,猜灯谜的人除具备一定的文化水
平外,还要掌握灯谜的知识,二者缺一不可。另外,谜语都是直解,而灯谜都是别解。
为了进一步区分灯谜和谜语,特举几例以便对照。
1、谜底同样是蚕
谜语作法:“一个姑娘真可爱,不吃荤腥吃树叶,成天劳动纺织线,为了别人好穿戴。”把蚕的生活习性用拟人法描写出来。
灯谜作法:“孤帆远影碧空尽。”“蚕”字可分解为“天”、“虫”。“虫”象形远远的孤帆,孤帆在天的尽处,与天相接,天在上,帆(虫)在下,合为“蚕”字,但与蚕的习性、特征毫无关系。
2、谜底同样是“锁”
谜语作法:“为奴舍身看家门,丈夫出门随主人,君子见侬常退去,只怕小人怀侬身。”把锁的特征维妙维肖地描写出来。锁是看家门的,钥匙拟为丈夫,总是跟随主人外出。正人君子看见锁挂在门上,知主人不在就退回去了。而小偷窃贼却要撬锁开门。
灯谜作法:一分硬币。“锁”字可分解为小、金、贝。最小的金属货币,当然就是一分硬币了。与锁的特征毫无相关。从上两例可以看出:谜语以和谐的语调,丰富的想象,拟人的笔法来突出事物的特征,而灯谜主要从文字上着眼。
第二节 灯谜鉴赏
所谓鉴赏,就是用正确的观点,内行的方法欣赏和分析文艺作品,从而得到有益的启迪。这无论对于灯谜的创作者,还是一般的观赏者都是必要的;前者可以以佳作为镜,从他人的灯谜作品中照出自己的不足,进而增长自己的才干;后者可以从灯谜作品中获得精神食粮,开阔眼界提高修养。为了发挥灯谜作品的功效和提高创作水平,确实有必要在钻研技法的同时认真讨论一下如何正确鉴赏灯谜作品。
表面来看,灯谜作品表现的对象不仅比较单一,而且相互类似。无非是字谜,熟语谜(成语,俗语,谚语,口语,常用语)人名谜,地名谜,诗词谜,古句谜,篇目谜,政经谜,科教谜,文艺谜,体育谜,医卫谜,物品谜等。然而在这小小的方寸之间却蕴涵着极广的知识。正所谓方寸之间可起波澜。 “工夫在谜外”,
此言非虚。一则耐人寻味的灯谜作品往往包含着极为深刻复杂的社会内涵,人生哲理,以及创作者的审美意识,也有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的烙印。因此,灯谜作品具有丰厚的欣赏价值和不可低估的艺术魅力。值得我们认真品味,研究。有一些佳作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我们从欣赏的角度揭示创作的奥秘,就可以帮助观赏者从一般的情趣共鸣升华为艺术感受。
学会鉴赏灯谜有利于培养和提高作者和观赏者的艺术修养。
也许许多人认为灯谜不同于文学作品,即使文化不深也能够理解明白;我想这是一种误解。譬如,我们说听见音乐和听懂音乐,从中获得的艺术感受完全是两码事。实际上,灯谜作者在创造灯谜的构思上,以及艺术技巧的运用上,许多人是视而不见的,如果我们能结合创作实践来分析艺术得失,揭示谜家的良苦用心,无疑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刚学习创作灯谜时,一般都会很自卑,认为自己天赋差,洞察力不敏锐,没有技巧(我就是)。听听俗话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任何人对某一事物接触多了,兴趣也就产生了;所谓知其然而欲知其所以然。
大量阅读和评析鉴赏灯谜作品,开阔了自己的艺术视野,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会一生从事灯谜艺术创作;如果能够多欣赏一些好作品,从中汲取营养,对自己的修养大有裨益。
前人说:“要懂得音乐,必须要有能够听懂音乐的耳朵”。耳朵人人都有,但是会否听音乐则需要训练指导。只有对音乐的特性,基本手法和语汇有所了解才能入门,我想鉴赏灯谜也是如此。其目的也就是普及灯谜创作的基础知识,帮助广大灯谜爱好者更能深刻理解灯谜作品的奥妙,同时理解作者的创作甘苦。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第三节 灯谜的基本规则、结构
1.3.3 灯谜的基本规则
猜谜和制谜都要遵循的规则有:谜面要成文、面底不相犯、成谜要别解、扣合无闲字、谜面和谜底不能“倒吊”、谜底不要以谐音扣合谜面。
1.谜面要成文
即谜面文字要合乎文法,要自然流畅。这个要求主要是针对自撰的谜面而言,如: ①“示土”(单位名)合作社
②“言火火”(成语)混为一谈。
这两个谜面是为了谜底硬凑的,显然不成文。
2. 面底不相犯
这条规则是说凡是谜面上出现的文字,绝对不能在谜底中重复出现。这就像小孩藏猫猫,如果露出一条小辫就犯了“隐”的大忌。
例1“悬崖勒马”(猜一国名)底为“危地马拉”,“马”字就重了。
这条谜可将谜面改为“悬崖勒缰”。
例2 “长江后浪推前浪”(物理名词),底为“冲击波”。
若猜“前进波”那就犯面了。
例3 老大意转拙 (三字俗语)
初学者见到此谜,往往不假思索就报出谜底“老糊涂”。错了,因为谜面已有“老”字,谜底不应再重复出现。这条灯谜运用了反扣法,正确答案应为“小聪明”,意思为:“小的时候是聪明的”。
3.成谜要别解
别解是灯谜的最重要的一条规则,也可以说是整个灯谜的核心和灵魂。
什么是别解?别解就是利用汉字一字(词)多义以及笔画组合的特点,使其改变原意去解释。使谜面或谜底原来的意义变成另外一种意义,从而产生趣味,这在灯谜术语又叫“别解”。灯谜“贵在别解”,无别解不成谜 !
如“母亲”一词,本义是名词性称谓,现在我们把“亲”字的意思改变一下,取一个“亲吻”之意,这样,“母亲”一词也就变成了主谓词组,与原义大相径庭,然后我们再给别解后的“母亲”配一个面“妈妈的吻”,一条谜就成了。这就是“义”的别解。再如“树”字。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木”“又”“寸”三字(笔画)的组合,也可看成是“权”与“寸”或者“木”与“对”或者“村”与“又”的组合,据此,我们便分别配上“十分有权”(一寸为“十分”),“向着东方”(东方为“木“),“又到村里”等谜面,这就是“形”的别解。“音”的别解一般都与“义”的别解相关。如“早上少云”猜一语种“朝鲜语”,谜底中的“朝”就是先由“cháo”音别解为“zháo”音,再带动意思的别解。
与“别解”相对是“直解”,一条谜(实际上已不能称它为谜)如果犯了“直解”的毛病,就索然无味了,如“山水甲天下”猜一城市,倘若猜为桂林,那就是解释了。正确的底应是“汕头”。再如“清明前一日”猜一节日,只能猜“元宵”,若猜“寒食”也会让人倒味口。
例1 密切联系群众(猜成语) 打成一片
例2 万户捣衣声 (猜成语) 打成一片
成语“打成一片”原意为“(人与人)合成一个整体”,其中“打”字指的与人交往的行为。显然,例1中的谜面与谜底直来直去,都没改变成语的本义,故不能成谜。
例2谜面取自李白《子夜吴歌》诗句,古时以砧杵捣衣,砧是垫石,杵是棒槌。这些谜中,谜作者巧妙地把谜底中的“打”字别解成棒槌“击打”衣裳;水湾河畔,“万户”捣衣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此意境与原成语意思风马牛不相及,故谜趣盎然,也颇具美感。
初学猜谜,最常见的错误就是脑筋转不过弯,总想给灯谜做语文课里的“解词”工作,或直来直去的常规推理。有这样一则灯谜:
读新书,读好书(猜成语)
在不同的灯谜晚会上,总有人猜之为“开卷有益”。只要读新书、读好书就会受益,这仍属于没有别解的推理判断,因此,该答案并不符合灯谜的要求。正确的谜底是“不念旧恶”。不念旧恶,本义是“不记过去的怨仇”,在谜中被别解成“不该读旧书和坏书”的意思。
4.扣合无闲字
这条规则是说,谜面中每个字的意思在谜底中都要得到落实,不能有荒废的闲字。如以“红色娘子军”猜电影“女兵”,谜面中的“红色”就是闲字,再如“七仙女思凡”猜电影二“希望、在人间”,谜面中的“七仙女”也是闲字。
有些谜扰意相扣(多取成句),则另当别论,如“年终算总帐”猜五唐一句“花落知多少”。谜面中的“年终”二字,不能视为闲字。
5.谜面和谜底不能“倒吊”
所谓“倒吊”,是指谜面和谜底关系混乱,出现了谜底词义小于谜面词义的倒葫芦现象。谜面上若有“牡丹”、“芍药”等词语,你在谜底中可以猜它们是“花”;谜面上若有“花” 字,你可以猜它是“植物”,但绝不能猜它是“牡丹”。
例 落花残红染清流 (猜中国地名)
如果你猜的谜底是“牡丹江”,那就犯了“倒吊”的毛病,因为“落花残红”未必就是“牡丹”,也可以是其他的花,“清流”可能是小溪、河流,未必就是“江”。此谜正解是“ 赤水”。
6.谜底不要以谐音扣合谜面(标格的谜除外)
大家知道,汉字中有许多同音字,但它们的字形、字义却大相径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音同字不同的谐音字。灯谜是一种严谨的文学形式,不同于民间谜语和歇后语,不允许谜底直接以谐音扣合谜面。
民间谜语常用谐音手法来迷惑猜者。
例1 和尚头,尼姑脚 (猜建筑) 谜底:桥
这条在谜面上用了谐音的迷魂术,念给别人猜时,将“河上头,泥固脚”读成“和尚头,尼姑脚
例2刘备求计问孔明,徐庶无事进曹营。赵云难勒白龙马,孙权上阵乱点兵(猜炒菜缺的四种佐料)谜底:缺蒜(算)、少盐(言)、无姜(缰)、没酱(将)
这条谜在谜底运用了谐音字。
在老百姓中间广为流传的俏皮话,也经常使用谐音字:
例3 猪鼻子插大葱--装相(象)
例4 厕所里放马蹄表--有始(屎)有终(钟)
很多初学者期学民间谜语和歇后语的影响,猜灯谜时也想用谐音字扣合谜面,这种习惯必须纠正。
灯谜的规则主要有以上几种,至于其它的“用字要规范”,“举事要符实”等,不仅是灯谜创作的基本规则,也是其它文学创作的起码要求。
灯谜的结构:
我们遇到一条灯谜,通常会发现它至少有三个组成部分,一个是出谜人写的题目文字,灯谜的术语叫“谜面”或“谜题”;一个是写在“谜面”下提示猜谜人答题范围、数目的语句,灯谜的术语叫“谜目”;另一个是由猜谜人回答的答案,灯谜的术语叫“谜底”。有些特殊的灯谜,在“谜目”里特意标示“xx恪”的,这个“xx格”,灯谜的术语叫“谜格”。
举个例子说明,如,老二武松(打电讯工具一),大哥大。[谜面][谜目][谜底]:例谜的题目是“老二武松”,它是首先映入猜谜者眼帘的文字,因而有“谜面”这个名称。前人对谜面有许多清规戒律,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必须字字有来历,也就是用诗文的现成句子或词藻作谜面,绝不允许制谜者自撰文词。后来此禁渐渐被打破,只要成文即可,也不管是现成的还是自撰的,但切忌生造词句。例如用“牛角刀”,打数学名词一,谜底是“解析”(“解”字正好可析“牛”、
“角”、“刀”三字,这谜的谜面“牛角刀”成文,是一种物名。倘若我们用“害刀”作谜面,也打数学名词“分割”就通不过,因为“害刀”构不成词,什么意思都弄不懂,叫人怎么猜呢。
在标示谜目时,习惯上把数字放在最后,这是古汉语用法的残存,现已约定俗成了。“打xxx一”、“打xxx二”等里“打”是猜的意,也有写作“猜”或“射”的,因为猜灯谜,还可叫打灯谜或射文虎。
有时候,我们参加谜会时,可能会遇到一些经过缩略的谜目简称或别称,现择常见的简介于下:聊目也作“志目”。清代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篇目名。五唐、七唐、五干、七干、四子分别指《唐诗三百首》中的五言诗句、《唐诗三百首》中的七言诗句、《干家诗》中的五言诗句、《千家诗》中的七言诗句、“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的文句。“一才”人名——即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人名,因坊间称《三国演义》为“第一才子书”。“五才”人名——即古典小说《水浒传》人名,不限于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只要是书上的人名皆是。清代金圣叹称《水浒传》为“第五才子书”泊人——《水浒传》中梁山108名好汉之名。泊,水泊梁山的简称。泊诨——也作“泊号”,《水浒传》中梁山108名好汉的绰号名。六才——古典戏曲《西厢记》曲词。清代金圣叹称《西厢记》为“第六才子书”。石人——也作“红人”,古典小说《红楼梦》人名。《红楼梦》又叫《石头记》。影人——电影工作者,包括编、导、演各方面人员名。影目——影片名。视目——电视片名。本草——中药名。市招——市上招贴的广告用语。店招——商店招牌(店名)。带量词——数词加量词再带上一个名词。如:一两人参、一听可乐等。
至于谜底,一般一条灯谜仅有一个,不能同时出现两个底。不过有的谜底采取集锦式,将几个词串在一起与谜面扣合,这仍算作一个谜底,因为它是组装后一次性符合谜目的要求而已。如:纳凉说《水浒》(打电影演员三),谜底:夏天、陈述、梁山。尽管谜底包含三位电影演员的艺名,但却是串在一起扣面的,而不是个别去扣的。
第四节 谜语的猜射方法
{猜谜要领}:
谜底不应出现谜面中的字。
猜谜必须拐弯去猜,灯谜必须有别解。
不要去打比谜面概念更小的倒吊式谜底。
猜谜的法门,依照四大谜体的不同,因体而异地分作四个大类,(一)会意转义类、(二)变形拆字类、(三)拼音拟声类、(四)象形状物类。现分门别类列述如下。
(一)会意较义类
通常我们遇到“会意体”灯谜应使用这类猜法破解。这类猜法占整个灯谜很大的比重,基于会意的角度各异,它可一一派生出下列14种猜法。
1、正面会意法
依照谜面所示内容,从正面去领会其意思,直接推敲出谜底。例如:摸头(打成语一),谜底,一触即发。谜面意为用手触摸头部,那当然一碰触到的首先即是头发,这么一领会,谜底”一触即发”就顺理成章了。
2、反面领会法
此法与“正面会意法”恰好相反,要求猜的人根据谜面所示内容,从反面意思去寻思,从中悟出谜底。用此法的灯谜,谜底中常藏有“反”、“莫”、“休”、“不”、“非”等词,用以表示反面扣合之意。如:仄(打法律名词一),谜底:平反“仄”是不平的意思,古典诗词中声调中与“仄”相对的是“平”,“平”与“仄”是一组反义词。
3、分段扣合法
这种猜法比较特别,要把谜面上的文词视需要分成几段,然后根据备段的意思逐个扣合,这便是谜底。此法常用同义或近义的词语互相臵换。谜面分成两段的称“两段式分扣”,分成三段的称“三段式分扣”,依次类推,现分别举例:
闰六月入学(打巴尔扎克小说一),谜底:《夏倍上校》谜面应分为“闰六月/入学”两段,分别以“闰六月”扣“夏倍”(夏月加了倍)、“入学”扣“上校”(上学校)。这是“两段式分扣”。
一封公函(打《隋唐演义》人名一),谜底:单雄信。谜面应分为“一封/公/函”三段,分别以“一封”扣“单”、“公”扣“雄”、“函”扣“信”。这是“三段式分扣”。
4、旁敲侧击法
此法依据谜面暗示的含义,旁敲侧击,猜出谜底。这种猜法与“反面领会法”有相似之处,但它不是运用“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一正一反扣合方法,而是从与谜面文字有密切关系的“左邻右舍”词语里去探求谜底。如果谜面上有“左”、“右”等字,那么可旁敲侧击出“中”字;倘若出现“儿子”等字,那么可从“父母”上搜索谜底,要是有“你”“他”等字亮相,我们从“我”宇去猜测,准保能捕捉住谜底。
例如:誓拿冠军(打外国地名一),谜底:索非亚。谜面上虽然出现了“冠军”但实际上是暗示它不是亚军,他所要索取的并非是亚军之意。就这样侧击旁敲敲出了谜底。
5、拾遗补缺法
倘若我们获见谜面中故意将一句完整的成语和词句遗漏掉个别字词,那么就要专从这些被出谜者“遗忘”的文字上去费心思,把这些遗漏、残缺之处一一补齐,再配以适当的衬字缀词(一般为具有否定或摒除意义的字、词),那谜底便可唾手而得了。
例如:根、茎、叶(打水果一),谜底:无花果。谜面显然漏掉了“花”和“果”,衬字为“无”,故扣。
6、互为因果法
此法按照谜面的文字内容,运用逻辑推理,求出因果关系。有的是谜面为原因,推出谜底这个结果;有的则是谜面为结果,反求原因,推测谜底,应分别对待。现各举一例:
农村实行改革开放(打乒乓球教练一),谜底:庄家富。因为农村实行了改革开放,所以庄户人家才走上致富之路,这谜是面为因,底为果。
三顾茅庐(打当代作家一),谜底:张贤亮。这谜是面为果,底为因。“三顾茅庐”是刘备行为的结果,而“三顾”的原因正是为了去看贤士诸葛亮(张,看的意思;贤,贤才;亮,诸葛亮)。
7、有问必答法
有的灯谜谜面是个问题,猜时就要把问题的答案配上适当的含有肯定语气意思的词语,如“乃”、“是”、“应”、“当”、“该”、“系”、“为”等字、词,便会得出谜底。
例如:为何顾影眼模糊?(打古典小说一),谜底:《镜花缘》。谜面意思是问为什么照镜子看自己身影会模糊不清。谜底答道:这是因为镜子发花的缘故,故扣“镜花缘”。
8、承上启下法
如果我们碰到谜面文字为脍炙人口的诗、词、曲、文等成句,然而仅写出其中的一半,或是上句,或是下句不一。就要依此推出另一半的含义,谜底就可迎刃而解。
例如:春色满园关不住(打《水浒传》诨号二),谜底:一枝花、没遮拦。谜面是宋代叶绍翁《游园不值》中名句,它的下一句是:一枝红杏出墙来。谜底“一枝花、没遮拦”,别解为一枝红杏花,没有遮拦地露出了墙外。如果不是知道有“承上启下”法门的话,径直往字面上的意思呆想,是很难中鹄的。
9、运用典故法
有不少灯谜,其谜面常用历史事件,成语故事、戏曲情节、名著内容等制成,我们在猜这些谜时,就要联想到这些典故的情节去猜破谜底。
例如:打渔杀家(打成语一),谜底:恩将仇报。谜面是一出著名的京剧,又名《讨渔税》、《庆*珠》。戏的情节是:梁山英雄阮小七因起义失败,改名萧恩,与女儿桂英隐居江边,以打鱼为生。恶霸丁自燮差人强行催讨渔税,被萧思痛殴而逃,后丁勾结官府杖责萧恩,并逼其过江往丁府赔罪。萧恩忍无可忍,与桂英过江闯入丁府杀其全家,报仇雪恨。此谜谜底的“恩”,作人名萧恩解,恩将优报,别解为萧恩将深仇报了之意。如果不知道这出戏的故事情节,当然无法揭穿谜底。
10、异称借代法
这是猜会意体灯谜中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它也叫“李代桃僵法”。这种猜法多半从谜面上找“别解”。常会有一些字词由于代你的关系已经别解为另一种意义的新词,然后再采取部分代指全体、特殊代指一般地去猜度谜底。
较为常见的手法有以下8种:
(1)人名姓氏借代法
大凡谜面上出现人名、别号、绰号、封号、官职、郡望等,往往其中有“借代”痕迹可寻,由此可找到其人姓氏,然后据此求出谜底。
如:苏州农村(打唐代诗人一),谜底:韦庄。唐代诗人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人称“韦苏州”,此处谜面上的“苏州”即为韦氏官地的借代词,以此扣姓氏“韦”,“农村”扣“庄”。
如果谜面上出现“临川”那就很可能谜底中会藏有“王”或“汤”字(人称宋代王安石为“王临川”,明代汤显祖为“汤临川”,因为两人均是江西临川,今抚州人氏),余类推之。
(2)朝代帝王借代法
谜面上出现朝代,可用该朝皇帝姓氏借代求出谜底,如“汉”以“刘”代,“唐”以“李”代,“宋”以“赵”代,“明”以“朱”代,等等。如:唐代瑰宝(打明代医药家一),谜底:李时珍。此处以“李时”借代“唐代”,“瑰宝”扣“珍”(珍宝之意)。
(3)生肖地支互代法
我国民间习俗以生肖与地支互为对应,如“鼠”与“子”、“牛”与“丑”、“虎”与“寅”、“兔”与“卯”、“龙”与“辰”、“蛇”与“巳”、“马”与“午”、“羊”与“末”、“猴”与“申”、“鸡”与“酉”、“狗”与“戌”、
“猪”与“亥”。谜面上如果出现“地支”或“生肖”里的字眼,不妨用此法互代,定能奏效。
如:上午下午(打老舍小说一),谜底:《二马》谜面上有两个地支“午”,且一上一下,不正好代上二个生肖“马”吗,故扣《二马》。
又如:猪司令(打《三国演义》人名一,谜底:管亥。谜面上有个生肖“猪”,可用地支“亥”借代。“猪司令”是人们对生猪饲养员的戏称,其任务为管理“猪”(借代亥),故扣。上述二例,前者生肖代地支,后者地支代生肖。
(4)物名借代法
在众多的借代方法中,数物名借代的范围最广。它上至天文星辰,下及动物植物,无一不可用异名异称借代。一般的是在谜面上出现具体的物名,用来扣合这一类物名的统称。也有在谜面上列举一些一望便可知其物性特征的物名来扣合具物性特征的。如用糖代甘甜、药代苦辛、冰代寒冷、火代炎热、血代响、雪代洁白、金代黄色、花代芳香,等等不一而足。
例如:大李、小李和老李(打东北地名一),谜底:三棵树。谜面借用一部喜剧电影名字,其中的“李”别解为物名李树了,谜底以统称“树”扣之。
又如:药丸(打五言唐诗一句),谜底:粒粒皆辛苦。这是用物名与物性特征借代扣合的例子。“辛、苦”别解为味道,是药这一物性特征的写照,而药呈丸状,正好与“粒粒”相扣。
(5)时间借代物
灯谜中每每出现借用四季、月份、节日乃至二十四个节气来进行扣合的。如用农历初一、十五、十六、三十与其简称“朔”、“望”、“既望”、“晦”互代。也有用《尔雅》一书中十二个月简称与月份互代的,现今更有用各种节日与具体月日互代的,如“妇女节”与“三八”、“国庆”与“十一”、“劳动节”与“五一”,等等。
例如:望穿(打昆剧一),谜底:《十五贯》。此谜以“望”借代“十五”,贯有穿过之意,故扣。
(6)地名借代法
在灯谜中用地名的原称、简称、全称与其异称乃至古称借代互扣是屡见不鲜的。也有以首都借代国名、省会(首府)借代省名或自治区来扣合的。
例如,昆明、上海航空线(打京剧一),谜底:《飞云浦》。昆明是云南省省会,云南简称云,上海,有浦江之别称,以此互代,而航线为飞行之用,故扣。
(7)数字借代法
有时我们会遇到谜作者以数字换算之法来撰谜,故意在谜面上开列数量与单位,那么我们就要像演算算术一样在谜底上予以换算,使底面数量相等,当然数
目字,是指经过别解后可视作数目宇的字。如“陆”作“6”,“肆”作“4”、“伍”作“5”、“拾”作“l0”。有时为了扣合需要,使底面算式平衡,允许加一些表示和、差、积、商意思的字,这就要因谜而异了。
例如:五十四岁(打明代人名一),谜底:陆九龄。谜底用乘法演算与数字互代“陆”“九”五十四,岁即年龄,故扣。
又如:超期(打清代围棋国手一),谜底:过百龄。此谜乍一看令人费解,如果我们明白古汉语中一百岁叫期颐,灯谜中常以“期”与“100”借代手法的话,就解得通了,超过不期颐之寿,那不正是“过百龄”吗?
所以,我们在掌握数宇借代法时还得多上些心,多了解古汉语中年龄的别称,如20岁称“弱冠”或“冠”、16岁称“破瓜”、30岁称“而立”或“立”、40岁称“不惑”、50岁称“知天命”、60岁称“花甲”、70岁称“古稀”、80岁和90岁称“耄耋”、800岁称“彭祖”,等等,到猜的时候反馈头脑中的信息就游刃有余了。
(8)通假字借代法
这种万法是利用古汉语常识猜谜,用通假字与本字借代扣合。此法谜中常用,猜谜的人不可不知。什么叫通假字呢?它又叫“通借字”。即用声音相同或声音相近的宇来代替本字。大概是由于古代写字的人仓促间想不起来,就随便用了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那个字,久而久之,便通用起来,这就是“通假字”,实际上是古人写的别字。另外,还有一些本属“同源宇”的,现在习惯上也称“通假字”了。古汉语中通假字不少,制谜者为了拓阔谜路,也就爱用通假字来借代本字,用后起字来借代本宇,制成了妙趣横生的灯谜。较为常见的有“莫”借代“暮”(其实“莫”是其本字,暮为后起字)、“反”借代“返”、“县”借代“悬”、“孙”借代“逊”、“说”借代“悦”,等等。读者可找市场有售的通假字字典或朱起凤《辞通》来参考。
例如:归心似箭(打数学名词一),谜底:反切。谜底中的“反”为“返”的通假字。谜底别解意为返回的心情迫切,以此扣面。
此外,尚有“韵目借代法”、“职官借代法”、“五行借代法”等等,因不常用,故而从略。
11、巧用顿读法
以往,我国的古籍,除了乡塾使用的启蒙读物外,一般是没有标点的。长长的文章连成一串,读起来看起来均很费力,于是读书的人一面阅读,一面用朱墨等色做停顿记号,其作用类似于今天使用的标点符号。这种停顿记号有两种,一种用在句子的语气已经完结处,画一个小圈,旧时称之为“句”,其作用相当于现在的句号;另一种用在语气稍作停顿处,用笔点一一点,状似今天的顿号,旧称“读”(读作逗),其作用相当于目前的逗号。一句话中的这种停顿叫做“顿读”。在读古书时,把“句”和“读”点错了,会得出绝然不同的解释,错误的“顿读”,对研究
古典文献会带来不利。可是,灯谜作者在制谜中,故意把谜面或谜底(更多的是谜底)按作者的意图巧用“顿读”,却能产生出极为有趣的效果来。这就要求我们懂得如何利用“顿读”这一手段来猜破谜作者所设的巧机关来。
使用顿读猜谜可先从谜面着手,如果读不出什乡花样,不妨再寻思谜底可否顿读,能否在顿读后产生别解并与谜面之意吻合。
如:不重生男重生女(打唐代科学家一),谜底:一行。谜面借用白居易《长恨歌》诗句,我们反复试读,会发现如果作如下顿读,便成为:不重生男/重生女。别解意思为:再也不重生男孩和女孩了,换言之,一个孩子就行了。故而谜底为“一行”(唐代天文学家、数学家张遂的法名)。这是谜面上顿读。
又如:碧眼儿坐领江东(打《水浒传》诨号三、人名一),谜底:小霸王、短命二郎、紫髯伯、孙立。谜面借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回目。这一回目所示内容为:江东霸主小霸王孙策因怒斩术士于吉,被于吉鬼魂所扰而死,死时年仅29岁,其弟孙权继兄之位掌管江东八十一州。据书载,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此谜依面运典会意,并须顿读作:小霸王短命/二郎紫髯伯孙/立。别解后意为:小霸王孙策短命而亡,老二紫髯伯(伯,作男子尊称解)孙权立为江东之主,以与谜面意思契合。这与上一例适成相反,是顿读在谜底上的。
如果我们不了解“顿读”此法是无法猜破上面二谜的。
12、金蝉脱壳法
此法又叫“自行抵销法”。使用这种方法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在谜面上抵销,一是在谜底上抵销。不管是谜面还是谜底,只要按照意思,做减法,减到最少,以剩下的东西与谜面或谜底扣合即可。
先看看谜面上抵销的例子:大油田出油(打字一),谜底:奋。谜面须作如是解:“大油田”三字中出去一个“油”,抵销掉个“油”字后,正好剩下“大田”二字,一拼即为谜底“奋”字。
再看看谜底抵销的例子:婴儿学步(打《水浒传》诨号三),谜底:行者、小遮拦、没遮栏。这谜须将谜底解作“行者小遮拦”中没“遮拦”二字,抵销掉“遮拦”二字后,仅剩下“行者小”三字与“婴儿学步”照应,意思正合。
13、辨认方位法
我们在猜谜时但凡遇到谜面上隐有表示方向位臵意思的字词时,可用此法破解。这些常用的方位词有:上、下、左、右、前、后、内、外、苜、头、尾、腹、心、肚、背、尾、梢、端、末、东、西、南、北、中、旁、边、邻,等等。灯谜中一般以标示地图四方的方法去猜射(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如,孔雀东南飞(打字一),谜底,孙。谜面上有“东”、“南”是用此法的一大暗示,先将谜面别解为“孔雀”二字分别将“东”部、和“南”部飞去,
“孔”的东部为竖弯勾,“雀”的南部为“佳”,飞去后剩“子”与“小”,合而为底“孙”。
又如:鸡雏(打成语一),谜底,左右为难。这谜的难度稍稍大了点,因为方位并不明显暗示,但细加琢磨还是可见出端倪来:鸡的左边“又”与“雏”约有边“佳”加在一起不正好是个“难”字吆,故扣“左右为难”。
14、一语双关法
此法专门对付一种以谜面的“一语”(或字、词)以不同的含义联袂扣合谜底的灯谜之用。这种灯谜往往用一身多义单字或复词为谜面,猜时需将两层意思缀在一起连成谜底。
例如:服(打七言唐诗一句),谜底:身上衣裳口中食。谜面的“服”,既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作名词,解为服装,即口语“衣裳”,作动词解为吃,服用。谜底一语双关,其中“身上衣裳”与“口中食”分扣双义,一名词一动词。
又如:欢(打俗语一),谜底:债多不愁。谜面“欢”拆开为“又欠”,又欠人家分明债务增多之意,可扣“债多”,然而“欢”又有欢乐之意,反扣“不愁”,一语双关,双双扣面。
(二)变形拆字类
这类猜法是专门用来应付“增损体”灯谜的。增损体灯谜主要依仗文字本身笔画的增益或损减,使它产生歧义别解,拆拆拼拼,犹如积木一般,可演出无数有趣的灯谜来。这类猜法计有以下7种:
1、拆字分扣法
有些灯谜,谜面只用一个字来表示(又称“独字谜”),而这个字可以分拆成二个字或二个以上的字。猜这种谜时,不妨把谜面上的字分拆开来,分成几个部分,然后配上合适的动词即是谜底。
例如:汕(打地理名词一),谜底:分水岭。谜面“汕”可分成“水”、“山”(岭),“分”是动词,点明分开的意思。
2、拆字合解法
此法的作用与上一法“拆字分扣法”一般,也是专门对付一个字谜面的灯谜的。它与上一法大同小异,唯一不同的是,它把谜面的字分拆后不做减法分解,而是做加法合并,因此谜底里除了有分拆后的各小部分外,还有表示缀合之意的动词在内。
例如:杂(打俗语一),谜底:八九不离十。谜面“杂”可拆成三个字:八、
九、十;“不离”即是表示绾合之意的动词。
3、增补文字法
猜时,在谜面的文字(多为独字谜面)上,适当增加某一个字或偏旁、部首、笔画,使它成为另一个字或词,从中求出谜底。
例如:冈(打工业原料一),谜底:合金钢。在谜面“冈”上合一个“金”字,则为“钢”字,故扣。
太公(打《水浒传》人名二),谜底:史进、时迁。原来猜时要在“太公”两字中间补一个“史”字进去,使它成为“太史公”三字,太史公正好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的自称,谜底中的“迁”字就别解为司马迁的名字了。整个谜底作如是解:史字进去的时候,是司马迁的名字了。
4、删减文字法
此法与上一法“增补文字法”相反,它须在谜面上减去某个字或某些笔画,使之成为一个新的字或词,然后找出谜底的所在。
例如:朕(打鲁迅历史小说名二),谜底:《奔月》、《出关》。在谜面“朕”里跑走掉一个“月”字,那“关”宇便出来了,故而相扣。
5、就面拆字法
前面介绍的几种拆字猜谜方法,谜面多为一个字或两个字的,还有谜面为许多字组成的灯谜,就得用“就面拆字法”解决了。猜这种灯谜,我们只要就谜面所提示的内容,体会离析组合的动向,拆拼文字,求出谜底。
例如:添了两粒丸,变成两颗丹(打字一),谜底:册。据谜面所示,变化后的答案为两颗丹即“丹丹”,而这个结果是由于加了两粒丸(即两小点)所致,猜时,只要迎向推理,在“丹丹”上去掉所添之两丸,便是谜底“册”了。
6、综合增损法
绝大多数的离合体灯谜是综合运用增损离合手法制成的,所以猜时决不能单打一,而是要综合运用增损拆拼等方法破之。一般顺序是根据谜面所示,对个别字予以拆删,然后再将剩余部分拼合成谜底。
例如:他去也,怎把心儿放(打字一),谜底:作。谜面中的“他去也”,应别解作“他”字去掉“也”字,剩下一个“人”字;“怎把心儿放”,解为“怎”字中把“心”字放弃掉,余下一个“乍”字,两下里一凑合,便是谜底“作”了。
7、移花接木法
此法通过移动谜面文字的部首偏旁或笔画,便之组成另外的字词,求出谜底。 如:玉(打常用词语一),谜底:主动一点。谜面“玉”。要使它变成“主”字,那就非移动一点不可,故扣。
(三)拼音拟声类
对于一种以拼音文字(包括汉语拼音及拟音的外文字母)为谜面的灯谜以及用拟声手法制成的灯谜我们可用下述两法猜射:
1、拼音合读法
我们见到利用汉语拼音方法制成的灯谜时,可用直接拼读的方法破译它,即看它可拼成什么字音,然后再补充一些表示拼读意思的衬宇,如“念”、“云”、“读”、“呼”等,谜底便呼之欲出了。例如:gang(第三声)(打江苏地名一),谜底:连云港“港”是拼读后的字音;“连云”是衬字,意为连在一起读作,“云”作说话解,引申为发声。
2、摹拟声音法
此法系利用拟声词或音译来猜出谜底的,举凡在谜面上出现描摹事物声响的词语或暗示声音的词语时,即可以此法破解。
例如:阿(日语)行假名末了三个(打成语一),谜底:爱屋及乌。谜面提示日文字母(假名,阿行有5个字母,它们是阿、衣、乌、爱、屋日语元音)(读如:阿、衣、乌、爱、屋)。末了三个,指“爱”、“屋”、“乌”,巧加组织,安上个连接词“及”,便是谜底:爱屋及乌。这是利用音译摹拟声音进行扣合的例子。
又如:笑声在外(打成语一),谜底:格格不入。这儿“格格”为笑声,在外,当然不入室内,故扣。这是摹拟笑声以拟声词扣合的例子。
(四)象形状物类
这类猜法是用来猜射“象形体”灯谜的。虽然“象形体”灯谜是着眼于字形的变化,与上述“会意转义类”猜法偏重于字义的曲解角度不同。但是象形体灯谜的节骨眼在于“像”,须字与所状之物形样醅肖,比拟逼真,从中酿出谜趣,这类猜法共有两种:
l、象形拟物法
汉字本属象形文字,如日、月、马、鸟、鹿、火、水、山等,皆是由图像演变而来。谜人受此启发,遂以象形拟物手法,独具匠心地将谜底文字视作图像入谜。我们在猜这种具有形象描述文字的灯谜时,往往可用此法一试,准保八九不离十。在灯谜中,除了传统的象形拟物手法之外,随着时代的进步,新事物的涌现,又出现了不少以新事物象形的东西。如以“丫”象形幼苗或萌芽、以“么”象形几何图形三角形,以“口”象形正方形、以“G”象形镰刀锤子,等等。
现将常用的象形比拟的文字笔画的图像介绍于下:弋:残月、小舟;(秃宝盖):桥、篷帐;干:蜻蜓;(左撇),剑、月;八:眉毛;亦:蝴蝶;个:竹叶;丰:树影;虫:帆船;品:菊花;人:房*、山;巾:叉、戟;回:蒲团;川:雁阵;田:荷叶;(走之底):小船。
总之,运用你丰富的想象定可还原出图画的所指文字笔画来。
例如:浪遏飞舟(打字一),谜底:心。此谜以竖弯勾象形飞舟,三点象形浪花。
2、辗转反侧法
倘若我们遇到谜面故意将汉字侧写、倒写或反写等情况时,就要考虑用本法破解谜底了。猜这种灯谜时,可视谜面字形反侧的不同特征细加推敲,与此同时根据反侧情况,谜底可能会出现“反”、“转”、“侧”、“坡”、“翻身”等字词,然后再参照所反侧的字船义,得出正确的谜底。
如:沁(打越剧一),谜底:《三盖衣》。又如将“谈恋爱”三字倒过来写,要求打民歌一,谜底为《翻身道情》。谈恋爱是谈说爱情之意,故丰矿道情“,因为翻了个身,所以谜底为《翻身道情》。
以上我们一共介绍了猜各体灯谜的25种方法,当然还有一些方法,不过较为常用的尽在于此了。我们如果基本上掌握了这些窍要,遇到灯谜再仔细分析,多加思索,融会贯通,一定会成为猜谜能手的。
第五节 灯谜猜解实战
1、 佳谜猜解
2、 与虎谋皮
灯谜的谜格
灯谜设格,由来已久。最早当推明代扬州马苍山首创的“广陵十八格”。接着,清代顾铁卿《清嘉录》中记有谜格二十四种。此后,谜格越来越多。成书的《拙庐谈虎集》六十格;《瘦词百格》和《谜格释略》有二百余格;民国十五年韩英麟的《增广隐格释略》中有四百零七格;一本叫做《制谜味之素》的书记载谜格四百多种,一时间谜坛上“谜格”成风。后来,人们在猜、制灯谜的实践中淘汰了一些牵强附会、无实用价值的谜格。
谜格是根据汉字的音、形、义的特点创制出来的。它的作用在于对谜底的结构进行新的组合、调整、排列;有的把字音变读,有的把字形分拆,有的将字位调换,使之更严谨、更巧妙地扣合谜面。所谓“格助谜活,格为谜用”,使一些本来不能入谜的题材成为谜材,为制谜者广开了谜路。然而,灯谜谜格的设立只不过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辅助方法。凡灯谜必有体,但不一定设“格”。张起南在其《橐园春灯话》中有云:“谜之用格,终嫌造作;纵极灵巧,究失天”。
“好谜无格”,灯谜一般不用格者为好。但并非带格的谜不是佳作。非设格不可的 设格,用得得当,用得巧妙,会使谜作妙趣横生。
下面将一些较常用的谜格作一简要介绍。
1、秋千格
谜底限定两个字。两字前后位置互移后扣谜面。
例一:“今天”(猜国名一)
谜底:“日本”。按格法规定读作“本日”,扣谜面。
例二:“皆大欢喜”(猜四川地名一)
谜底:“乐都”。两字位置互移后读成“都乐”,切题。
2、卷帘格
谜底字数须三字以上。有后向前读,以倒读意扣谜面。
例一:“函授”(猜常用词一)
谜底:“讲信用”。根据格法要求,卷帘倒读为“用信讲”,以切题意。
例二:“总爱吃苦”(猜成语一)
谜底:“食不甘味”。倒读为“味甘不食”,反扣谜面。
3、徐妃格
格名出自李商隐《南朝诗》中“只得徐妃半面妆”而得名。梁元帝后妃徐氏每次得知元帝要来时,便化妆成半面妆等候。因此又叫“半妆格”。此格谜底必须在两字以上偏旁、部首相同去除相同的偏旁、部首,以读每字的半面意扣合谜面。
例一:“小舅子”(猜化学元素二)
谜底:“钠、锑”。根据格法规定把“钠锑”相同的偏旁“钅”去掉后为“内弟”,照应谜面。
例二:“阎王告示”(猜昆虫名一)
谜底:“螟蛉”。各去掉左边相同的偏旁“虫”字,以“冥令”切合谜面。
4、白头格
又名“素冠”、“皓首”、“粉面”、“寿星”格。谜底字数须在两字以上。猜射时谜底首字谐读,用别字代替扣谜面。
例一:“废品”(猜《水浒》人名一)
谜底:“吴用”。根据格法要求,谜底首字“吴”用谐音“无”字代替,读“无用”。 例二:“走读”(猜哲学名词一)
谜底:“形而上学”。谜底中首字“形”用谐音“行”代替,“行而上学”扣谜面。
5、梨花格
又名“谐音”、“玉冰”、“飞白”格。谜底字数须在两字以上,均谐读。
例一:“独自售货”(猜国名一)
谜底:“丹麦”。以谐音“单卖”与谜面相合。
例二:“速写”(猜称谓一)
谜底:“会计”。以谐音读作“快记”扣谜面。
6、粉底格
又名“素履”、“白足”、“踏雪”格。谜底字数在两字以上,末一字谐读才能扣面。 例一:“不弯不曲”(猜数学名词一)
谜底:“绝对值”。谜底最后一字“值”应谐读作“直”,扣谜面。
例二:“一丝不苟”(猜中药名一)
谜底:“细辛”。谜底末一字“辛”用谐音读作“心”,方扣谜面。
7、素心格
又名“玉带”、“素腰”、“夹雪”格。谜底字数在三字以上。谜底中间一字以谐音 读,作别义解扣谜面。
例一:“默读”(猜学科名一)
谜底:“心理学”。谜底中间的“理”谐读作“里”,全句读成“心里学”,扣面。 例二:“语言要统一”(猜近代史人名一)
谜底:“谭嗣同”。根据格法要求,谜底中间的“嗣”谐读作“词”,谐读后为“谭 词同”,“谭”同“谈”与“言”相扣,“同”与“统一”相扣。
8、燕尾格
又名“燕翦”格。谜底字数须在两字以上,末一字须是左右结构的合体字。猜时左右分开作两字读。因其形似燕尾,故名燕尾格。
例一:“暂勿动手术”(猜法律名词一)
谜底:“缓刑”。将谜底末字“刑”分开读为“开刀”,与前面的字连续读成“缓开刀”,便可扣谜面。
例二:“洛神赋”(猜河北地名一)
谜底:“临漳”。谜底末一字“漳”左右分开读为“水章”,与“临”连续读作“临水之章”。
9、虾须格
又名“丫髻”格。谜底字数在两字以上,谜底首字左右分开作两个字读,并与后面的字连起来读以扣谜面。取其形似虾须而得名。
例一:“巾帼英雄传”(猜鲁迅作品篇目一)
谜底:“好的故事”。“好”字左右分开读为“女子”,连续读成“女子的故事”。 例二:“手术学”(猜法律名词一)
谜底:“刑法”。“刑”字左右分开读作“开刀”,与“法”连续为“开刀法”。
10、展翼格
又名“振翅”、“剖腹”格。谜底字数在三字以上的奇数词或词组,中间一字应为左右分读的合体字,并与上下文连起来,以切合谜面。
例一:“三八献礼,六一贺词”(猜书名二)
谜底:“祝福、好孩子”。“好”字分开读成“女子”,与上下文连读为“祝福女子孩子”,切合谜面题意。
11、上楼格
又名“登高”、“踢斗”格。谜底字数须字三字以上。谜底末一字移置首字前面与下 文贯通读,以扣谜面。
例一:“三顾茅庐”(猜人事用语一)
谜底:“诸葛亮会”。把“会”字移到“诸”字之前读成“会诸葛亮”。
例二:“放眼世界”(猜哲学名词一)
谜底:“世界观”。将“观”冠于“世”字之前,便读成“观世界”,切合谜面。
12、下楼格
又名“低头”格。此格法与“上楼”相似,不同之处是将谜底的首字位移到底末。 例一:“玉田”(猜美术名词一)
谜底:“中国画”。按格法要求将“中”字位移到“画”字之后,读成“国画中”。 例二:“阳春白雪”(猜地理名词一)
谜底:“寒温带”。“寒”字位移至“带”字之后读成“温带寒”,扣谜面。
13、上下楼
谜底字数须在四字以上的词或词组,谜底首尾两字互移成别义紧扣谜面。
例一:“言”(猜成语一)
谜底:“人而无信”。将首字“人”与尾字“信”位置互换,读成“信而无人”。 例二:“三代人都好”(猜《红楼梦》人名二)
谜底:“良儿、孙绍祖”。据格法要求,把首字“良”与末字“祖”位置互移,读成“祖、儿、孙绍良”,切合谜面意。
14、调首格
又名“乙上”、“睡鸭”格。谜底须三字以上。格法是将谜底的第一、第二字互调位置与下面字连读扣谜面。
例一:“筹良策”(猜建筑名词一)
谜底:“房子设计”。根据谜面所示,“良”别解作汉代的张良,由此自然联想到他的字为“子房”得出谜底为“子房设计”。一、二字位置互换,才能贴切扣合谜面。
例二:“蜃楼”(猜地名一)
谜底:“上海市”。格法要求将“上海”二字位置互移,读作“海上市”扣谜面。 15调尾格
又名“乙上”格。格法与“调首”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把谜底最后两字位置互调。 例一:“悬崖勒缰”(猜国名一)
谜底:“危地马拉”。猜这条谜时,根据谜面提示及谜目所限制范围,联想得出谜底,把谜底最末两字位置互换,读成“危地拉马”,即切谜面。
例二:“红色娘子军”(猜电影名一)
谜底:“英雄儿女”。把“儿女”二字位置互换,读成“英雄女儿”,与谜面意合。
16、双钩格
又名“己巳”格。因“己巳”形似双钩而得名。谜底字数限定四字,扣面时须将前两字与后两字位置对调读。
例一:“满座皆曰去”(猜成语一)
谜底:“言行一致”。前二字与后二字对调,读成“一致言行”。
例二:“脸谱”(猜四字常用语)
谜底:“头面人物”。互调位置后,读成“人物头面”。
17、蝇头格
又名“垫巾”格。此格法与“虾须格”相似,谜底须二字以上。首字须是上下结构的,分成两字并与后面的字连读。
例:“野火烧不尽”(猜《聊斋志异》篇目一)
谜底:“董生”。把“董”字上下分读为“艹(草)重”,连读为“草重生”,扣面。
18、中分格
又名“断锦”格。谜底字数为奇数,须在三字以上,中间一字上下分开作两字读。 例一:“隆中决策”(猜地名一)
谜底:“三岔河”。谜面取《三国演义》回目,诸葛亮于隆中分析三分天下的形势。 将中间“岔”字分读为“分山”,与上下文连读成“三分山河”,切合谜面。
19、蜓尾格
又名“垫足”格。谜底须二字以上,谜底末字上下分开作两字读。
例一:“多多”(猜外国地名一)
谜底:“开罗”。“罗”上下分读为“四夕”,与“开”连成“开四夕”,正扣谜面。 例二:“由”(猜《三国演义》人名一)
谜底:“黄忠”。“忠”字上下分读为“中心”,与“黄”连读为“黄中心”,“黄”字中间是“由”。
20、回文格
谜底字数须三字以上。格法是将谜底先顺读,后倒读,把两次读的意思合起来以扣谜面。 例一:“龙门”(猜成语一)
谜底:“充耳不闻”。先顺读后倒读成“充耳不闻,闻不耳充”。“龙”字充“耳”为“聋”,“闻”字去“耳”为“门”,扣合巧妙。
例二:“大爆冷门”(猜摄影名词一)
谜底:“强反差”。先顺读如前,后倒读为“差反强”,两者意思连续读为“强反差,差反强”,扣合自然。
21、落帽格
又名“脱帽”、“免冠”格。谜底须三字以上。猜时将谜底首字略去不读。
例一:“良师”(猜常用语一)
谜底:“好好先生”。把首字“好”略去不读,而以“好先生”扣谜面。
例二:“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猜明代人名一)
谜底:“李时珍”。将“李”字略去,以“时(间)珍(贵)”扣谜面。
22、脱靴格
又名“无底”、“弃履”格。要求谜底字数在三字以上,将谜底的最后一字摒除(不入谜义),以所余文字扣谜面。
例一:“哄堂大笑”(猜东北地名一)
谜底:“齐齐哈尔”。“尔”字去除,以“齐齐哈”扣合谜面。
例二:“玉环”(猜京剧名一)
谜底:“杨门女将”。“将”字略去,以“杨门女”切合题意。
23、辘轳格
谜底字须为四字以上的偶数词或词组。猜射时谜底的字逢双互移位。如四字的谜底,其 第一与第二字位置互移,第三与第四字位置互移,以此类推。
例一:“长城南北”(猜人体穴位名二)
谜底:“内关、外关”。“内”与“关”互移为“关内”,“外”与“关”互移为“关外”,连续读成“关内、关外”,紧扣谜面。
例二:“醉汉开汽车”(猜成语一)
谜底:“乘人之危”。依格法读作“人乘危之”,以扣谜面。
24、红豆格
谜底须在三字以上。猜时将谜底断开顿读扣谜面。此格现一般不标出,以“顿读”代之。 例一:“电扇”(猜四字常用语一)
谜底:“转变作风”。把谜底顿读成 “转,变作风”,以切合谜面。
例二:“九十九”(猜成语一)
谜底:“百无一是”。将谜底顿读成“百无一,是”才切合谜面。
25、摘遍格
又名“摘盖”、“揭顶”格。谜底字数须在两字以上。猜射时去除谜底每个字的相同的
字头,只取其下半部的字义扣合谜面。
例一:“朝辞白帝彩云间”(猜农业用语一)
谜底:“篱笆”。按格法要求,去掉相同“竹”字头,为“离巴”切题。白帝城位于四 川,“巴”可作四川的代称。
例二:“何故至此”(猜外国地名一)
谜底:“莱茵”。将“莱茵”相同的“艹”字头去除,为“来因”切谜面。
26、放踵格
又名“摘底”格。谜底字数须在两字以上。猜时去除谜底每字下方相同部首,只取其上 半部字义扣谜面。
例一:“万家宝”(猜二字常用语一)
谜底:“遭遇”。去除相同的“辶”,为“曹禺”扣谜面。“万家宝”乃“曹禺”原名。
27、离合格
又名“金钟”格。此格谜底字数不限。只是谜底每个字必须是合体字,猜时先分后合读 (或先合读后分读),使谜底一个字读成三个或四个字。
例一:“绝代佳人”(猜字一)
谜底:“好”。先正读为“好”,再分读成“女子”,连续读做“好女子”,紧扣谜面。 例二:“夕阳”(猜字一)
谜底:“晒”。先分读成“日西”,再合读为“晒”,连续读作“日西晒”以扣谜面。
28、碎锦格
谜底字数须在两字以上。猜时将谜底字分拆作二字或三、四字读。
例一:“众口一词”(猜邮电用语一)
谜底:“信筒”。将“信筒”二字分拆读做“人言个个同”,与谜面相照应。
例二:“都是曾经沧海人”(猜中药名一)
谜底:“竹沥”。把“竹沥”二字分开读作“个个历水”,以扣谜面。
29、求凰格
格名取“凤求凰”之意。要求谜底与谜面成对仗、讲平仄外,还须在谜底附加具有对偶 意义的关联词,如“双、偶、合、匹配、同、联”等字。
例一:“鸟唱歌”(猜成语一)
谜底:“对牛弹琴”。“鸟唱歌”与“牛弹琴”相对,冠以“对”字即构成谜底。 例二:“主词”(猜语文名词一)
谜底:“双宾语”。“主词”与“宾语”相对,附加“双”字即成谜底。
30、遥对格
又名“楹联”、“求偶”、“鸳鸯”格。谜底一般不少于两个字。谜面与谜底成对偶句 式,平仄协调,对仗工稳,如对联中的“小对句”一般。以词义近而意远者为上乘。
例一:“红五分”(猜电影名一)
谜底:“黑三角”。
例二:“五月黄梅天”(猜饮料一)
谜底:“三星白兰地”。
31、隐目格
此格与其他格有所不同(只有探骊格与其相似),根据谜面所示,只标出谜格,不标谜 目。猜射时,带出谜目并与谜底融为一体,以扣谜面。
例一:“说文解字”(隐目格)
谜底:“书名,论语”。其中“书名”实际上就是所隐谜目(因《说文解字》是一部书),而“论语”即是书名,从字面上又能与谜面相扣。
例二:“赤芍白芍”(隐目格)
谜底:“中药名,双花”。“赤芍”与“白芍”二者既是中药,又是花卉。
32、探骊格
又名“骊珠”格。格法与“隐目”格相似。谜条上只写出谜面与谜格,不标出谜目,猜时带出谜目并与谜底融为一体,以扣谜面。
例一:“吾”(探骊格)
谜底:“成语,有言在先”。谜面只有一个 “吾”字,根据联想推断,要成为一个语字,必须在“吾”字前加个“讠”字,才能构成“语”字。“成语”即谜目,与“有言在先”融为一体,以扣谜面。
例二:“旭”(探骊格)
谜底:“节日,八一”。“旭”节去一个“日”为“九”,“八一”之和为“九”。
33、蕉心格
又名“乙中”格。谜底须四字以上的偶数词或词组,中间两字位置互换后与上下文融为一体,以扣谜面。
例一:“魔术表演”(猜成语一)
谜底:“化为乌有”。“为乌”互换位置后,连续读成“化乌为有”,扣合谜面。
例二:“暴君”(猜法律名词二)
谜底:“元凶、首恶”。“凶”有“首”互换位,连续读为“元首”,扣合谜面。
34、抵销格
谜底一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成。中间除有相同的字外,还含有与“抵销”义有关的关联词,如“掉、去、省、没、迁、无”等字。相互抵销后以所余字扣谜面。
例:“说”(猜古人名二)
谜底:“司马谈、司马迁”。将谜底中相同的“司马”去掉,“迁”字摒除,余“谈”字与谜面相扣。
别名:鸳肩格。谜底须四字以上,谜底的第二个字左右分开成两个字,连上下文读切合谜面。例如:江淮河汉常作客。
(打一成语:四海为家)
将第二个字拆为“水每”连上下文为“四水每为家”,切合谜面。
36、摘领格
别名:折领格、折项格、射喉格。谜底需四字以上,除去第二个字候切合谜面。例如: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打三电影:家、望乡、新的一代)
除去“望”为“家乡新的一代”。
36、遗珠格
别名:解带格、鸿沟格、挖心格、折腰格、比干格、抹胸格等。谜底需三字以上单数字,最中央的一字除去。例如:口
(打一成语:因小失大)
读“因失大”切合谜面。
37、折胫格
别名:脱袜格、缓带格、不胫格。谜底需四字以上,倒数第二字除去。例如:分 (打一电影:汾水长流)
读“汾水流”切合谜面。
38、期艾格
谜底需三字以上,其中有叠字,除去一个叠字后切合谜面。例如:乘法入门
(打二杂技节目名:驯马、马术)
去一“马”读“驯马术”切合谜面。
39、神龙格
别名:谜底需用长句为宜,上半截大部分切合谜面,下半截少部分出去,除去的少部分字应由旁边的邻字消除。例如:瞎子
(打一电影:看不见的战线)
将“战线”除去切合谜面。
40、折柳格
别名:谜底需用长句为宜,下半截大部分扣合谜面,上半截少部分除去,除去的少部分字由旁边的邻字消除。例如:“以君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打一外国首都名:帕拉马里博)
只取“马里博”,“帕”字由邻字“拉”掉。
别名:连珠格。谜底大都取材于诗、词、文句中的连接句或字,以上一句末一字,下句的第一字,连缀成一词。不能用词组作谜底。例如:十二克。
(打毛泽东词二句: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打胜”切合谜面,“打”对“十二”,“胜”对“克”。
42、加冠格
别名:正冠格、加冕格。谜底大部分取材于诗、词、文连接着的两个句子,句子文义不足,需借上句末一字,加至本句的句首连续,以补充谜底句文的不足。例如:大江东去。 (打一红楼梦词句:„„水,无复向西流)
从原句的“东逝水”借来“水”字。
43、加履格
别名:进履格。谜底大都取材于诗、词、文中连接着的两个句子,用上一句全句,加下一句首句,连读切合谜面。例如:党的号召(打一《韩非子?显学》句:一国可使齐、为) 从下句“为治者用众而舍寡”解来“为”字。
44、牟尼格
与“红豆格”相反,取消谜底的逗号,上下串读成一句,成谜。例如:文丞相印。(打《左传》一句:信,国之宝也)
此典出自文天祥曾任丞相,封信国公。去逗号后为“信国之宝也”。
45、玉版格
将谜面的字,部分暗隐叫销。如谜面上发现有“勿、不、休、莫、去、别、漏、流、泛等字眼,就把邻近的多余的字除去,剩下的字,才是有关谜底的字。例如:漏船载酒泛中流。 (打古文《喜雨亭记》一句:是岁之春)
猜时,将“载酒”二字作为谜面,其余字已暗隐,“载”扣“岁”,“酒”扣“春”。
46、泄白格
别名:露面格、漏底格。灯谜术语,称之为“露春”,为文义谜的大忌。例如:施珠则太赤,施粉则太白。
(打唐诗七言一句:却嫌脂粉污颜色)
“粉”字底面相犯,在谜规上不允许。此格曾有不少子格,如犯第一字为“露头”,第二字为“露颈”,中央一字为“露腹”,倒数第二字为“露胫”,末字为“露尾”。
47、带目格
谜底一般只用一词组成,谜面前两字隐格目名称,不标谜格,让猜中时并带出人名、地名和数字等等来。例如:甲午风云
(干支十二寅辰)
其中“干支”为所隐之目,“二”是隐目所带之数字,“寅”、“辰”是谜底,他们包括在十二干支之内,与谜面“甲”、“午”相扣。
48、内附格
别名:暗附格、藏藏格。谜底需用具有格名的句子,暗附格名,须能体现格名的用意。例如:奖
(打一《西游记》人名:卷帘大将)
谜面“奖”是“大将”的倒读,和“卷帘格”的用意。
49、簪花格
谜底需用两字以上的词或成语,谜底的第一个字只允许加草字头或竹字头。例如:张苞 (打一成语:方兴未艾)
“方”字加草字头成“芳”,以“芳兴未艾”切合题意。
50、反切格
以谜面或谜底的两个字“切音”,即将上一字的声母和下一字的韵母相切,得一个字,再加上“反”或“切”字,切合谜面。例如:枪林
(打一常用词:亲切)
谜面“枪林”反切成“亲”,扣谜底“亲切”,“切”是附加字。
51、重门格
别名:二进宫格、叠户格。谜底用一字、一词或短句组成,不直接解释谜面的意义,谜面先射中寓意,后入本意,经过转义才切合谜面。例如: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亥(打一字:虫)
第一层门,先从谜面十二地支中,独缺戌;第二层门,应知戌属狗,狗即犬。经转义,独缺犬,为虫字。
52、苏黄格
谜底的词不直释谜面的意思,先以谐音附会,后才入本意,经过转义才切合谜面。例如:剪烛。
(打一古科举名:状元)
“剪烛”会意“一夹一明”,经谐音附会成“一甲一名”,即“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