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火药的重大发现

中国火药的重大发现――探秘老君山

央视国际 2004年12月08日 18:56

火药留给中国人最深的印象就是近代史上帝国主义依仗着先进的火药,打开了一向闭关锁国的中国大门。

其实无论是火药,还是火器,都是中国人最先发明和使用的。大约在中国的晚唐时期,火药已被用于战争,火药和火器的迅速发展,引发了武器系统和军事科学的变革。据说当时的宋朝军队已经是世界上拥有最先进火力武器部队。

宋末元初,随着中外交通贸易的发展和蒙古军队的远征,火药、火器相继传到了阿拉伯和欧洲。火药的巨大威力不断地被征服者所利用,成为克敌制胜的强大武器。而这一直烧向西方的火药,也正是中国炼丹术、瓷器和造纸术西传的路线。

但是,作为中国四大发明的火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考古界。因为人们无论如何都只能在历史的文献中去寻找它浩瀚的记载,却没有丝毫的实物考证。

2003年11月,一向宁静的老君山被一支由几十位专家们组成的“中国古代火药原料科学考察探险队”所打破,带队的是北京华域九州文化研究所所长徐向东教授。

直到这一刻,谁也不能确定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究竟发明在哪里?是谁发明的?又是在什么时候发明的?当人们爬了几十里山路,并亲眼目睹了老君山的硝洞时,专家们惊呆了!

这的确是一次非比寻常的科学考察,人们为火药的发明和应用找到了真真切切的证据――硝矿。

老君山位于中国四川绵阳的江油市,相传是因为太上老君曾在此修行炼丹而得名。为弄清老君山硝洞的真实情况,2004年9月,我们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摄制组,会同有关专家再次来到老君山。

策划会上,专家们七嘴八舌把个老君山说的是活灵活现,老君山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的龙门山脉和峨眉山的一个过渡地带上,它的最高峰海拔有2312米。那里动植物十分丰富,景色宜人,空气新鲜,山上的硝洞里还有很多古人遗留的古迹文物。这些话说得我们心驰神往,恨不得现在就上老君山解开火药这千古之谜。

非常特别幸运的是我们又邀请到了徐向东教授和经济日报的老编辑郝北上先生,虽然他们都已是50对岁的人了,但精神和毅力依然不让年轻人。

老君山山高路险,与我们一同上山的还有30多位热衷开发老君山的当地人士,他们中间的很多人都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大山中的农民,他们爱这里的一草一木,用他们的话说: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轻易动用老君山的。

清晨,我们的队伍出发了,江油市重华镇的居民陈家培先生是最热衷开发老君山的人士之一,据说他说徐向东教授还是他亲自上北京去邀请来的呢。

他说:这个硝洞很早就有,小的时候经常跟父亲上山砍柴,还和别人一起到洞里去打过水,当时就看到里面有古人活动的迹象,并且听人家说过是熬硝的。最后他遗憾地对我们说:只是那个时候没有引起重视。目前人们已经发现的硝洞不下几十处,要想全部看到它们的真实面貌,起码要爬上几天几夜的大山才行。

沿着陡峭崎岖的山路向上走去,硝洞在我们的心中现在还是一个谜团。道路越走越陡,越走越险,有的地方根本没有路,在一个两山的拐角处,只是用几根老木拼打起来,透过稀疏的木条,我们心惊胆战地走在万丈悬崖之上。

忽然,在我的身后一声惊呼,我们大家急忙回头看去,在央视工作了20多年的“老”技师杨玉卿半个身子已挂在悬崖边,只是双手还紧紧地抓着崖边可怜的几根竹条,这时他身后的农民万师傅,虽然身背沉重的行李,却依然箭步跑上前去,揪住了杨玉卿的脖领,用力将他提拉上来。其实直到后来,当我们下到半山时,回头望去,才知道刚才走过的那里,是我们走过的最高处,下面就是足有80米高的,如斧劈刀削的陡壁悬崖。不只是杨玉卿,此时我们大家才知道腿软!!我们开始明白,那些长年累月地奔走在这高山峻岭之中,不惧怕艰险和旅途辛劳的人们,确实不像是只为了一些普通的、别的什么东西。“硝”对他们来讲确实很重要。

在上山之前,在我们大家的头脑中始终有这样一个疑问:“火药”为什么叫“火药”,它是一种药吗?药是用来做什么的?不言而喻,它是用来治病救人的,是用来延年益寿的。奇怪的是,“火药”竟然成了最快结束人们生命的利器。

人类对火的崇拜来源于原始的大自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了火人类才开始了他的童年。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探求治病的良药,在寻找长生的秘方。可以说,人类从未间断过对生命科学的探索。

相传,两千四百多年前,中国道教的创始人李耳,从今天的河南来到江油的老君山,在与大自然各种疾病的抗争中,他感悟到了世界与自身的关系,并创立了道家学说,他主张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道”就是指世界万物自身的发展规律,老子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后来的中国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中国总结出了一整套的中医养生治病的妙法良方,很多人在自我的修炼过程中,提升了本身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获得健康长寿,甚至有的人还练就了一身绝世的武功。

当我们来到江油市窦团山时,一条连接在两山之间的铁索桥令人望而生畏,但当地的一位表演者,却平步青云、如履平地,一段惊心而又精彩的表演,似乎告诉我们,古代的先民们就是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上山采药,进山修炼的。被人们誉为药王的孙思邈就曾说:寿天休言命,修行本在人。

老子认为由阴阳物质组成的世界,是一切生灵的源头,人类是万物之灵,他们是可以通过吐故纳新,汲取天地间的灵气,并通过获取自然的物质精华,来丰实、补足自己。

后来我们在江油的哪吒宫全真派的道士们哪里知道,传说火药是道士们在炼丹时产生的。

有专家认为,当道士们对植物的脆弱性产生怀疑时,便开始在炼丹的过程中加入了不易腐烂的矿石,并试图通过土壤中金属的稳定性达到巩固生命的目的。

由于硝是极易挥发、燃烧的物质,古人在利用硝石进行炼丹的过程中,关键的问题是控制温度,人们发现,只要是超过了一定温度就会起火爆炸,而引起爆炸反应的主要成分就是硝酸钾。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道家的炼丹术和中医本草学的实践,都是对生命科学的探索与追求。

根据《神农本草经》中把硝石和硫磺列为矿物药材的记载,专家们猜想,硝是古代炼丹家们常备的矿物配料,道士们正是看中了它的这种药性,才幻想着把它制成长生不老之药。

那么,为什么会在老君山有这样多的硝矿的储藏呢?为此我们采访了四川地质矿产局高级工程师林化岭。据林教授说:硝矿它属于硝酸盐矿物,比较少见。它分布量也是很有限的,像江油这样的硝,无论是规模还是品质都是比较少见的。硝矿有两个特点,第一,它特别容易溶解,很不稳定,再第二个条件,就是它在植被比较发育的条件下,容易被植物吸收掉、破坏掉。它主要形成在环境比较干燥的情况下,蒸发量比较大,雨量比较小的地方。江油的硝矿属于一种原生矿藏,它的形成年代和地质年代都比较久远,大约是在几亿年以前形成的。

老君山的古老很快就在我们面前得到了证实,在海拔1600多米的地方,我们发现了大量的海洋生物化石。据林教授说:大约在3到4亿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经过几次造山运动,高山隆起,海水退去,之后又经历了上亿年的地质演变,才形成了今天我们面前的地质地貌。而老君山的溶洞的形成最少也要在1亿年左右。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攀爬,我们终于来到了海拔一千八多米的烟子洞,是一个十分高大的溶洞,从洞顶到地面至少有10几层楼房高,走进深深地硝洞,很有些闭着眼睛比睁着眼睛还亮的感觉。

据唐代的《太平御览》记载,“计然曰:消(硝)石出陇道”,以及“石硫黄(磺)出汉中”。随行的专家告诉我们,“陇道”和“汉中”都是地域名称,都不见于秦代以前,分析起来使用硝石的更大可能是在汉代。

史书上说,老君山最高的硝洞朝阳洞有15公里长,人们发现,越是向洞的深处走去生产工艺就越先进,这说明它的历史年代就越近。地面上足有十几公分厚的火把碳灰已经告诉我们,当年采矿巨大的规模和持续的时间。

据清朝的《梓潼县志》记载:“老君山朝阳洞,县西两百四十多里,山势高峻陡险,洞在中峰悬崖峭壁间。„„产硝,乾隆二十年开采,归江邑就近汇办。”

经过勘查,随行的专家们确认,老君山的这些洞穴就是为了开采硝矿而被开发的,时间

最晚不会迟于清代以前。从对洞中的生活设施来看,当年开采硝石的人很多,有些大的灶台甚至可以满足100多人一天的伙食。而对洞中硝池、水槽等设施的察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生产工艺,到了清朝时期,当时提炼硝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可以想象,在成百上千个日日夜夜里,曾经有大队大队的人群出入在这凹凸不平的山洞中,他们一代接着一代沿袭着这古老而又科学的生产工艺。

从老君山拥有的硝矿和采硝的历史上看,火药诞生在这大山中也是极有可能的,大家一致认为,无论如何,老君山硝洞的发现都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

在江油的日日夜夜,给我们摄制组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江油热情的蚊子,这是一种黑色的,让人几乎看不见的小蚊子,我们称它是“小咬”。

“小咬,小咬,不得了,成群结队到处跑,只要遇见外来人,不吃饱了它不跑。”这是我们当时对“小咬”的形容。

记得在“哪吒宫”采访拍摄时,摄像师冯世光正在聚精会神地调整摄像机的焦点,忽然编导张鸥狂奔过来,不顾一切的开始抽打他,正在他被打得受不了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胳臂等裸露之处已是红肿一片,甚至胳膊形状已经是变形的胳膊了,而且奇痒无比。最可恨的是,这种伤痕很难消失,直至今日,冯世光还逢人便露出镶有无数暗黑色斑点的双臂,“夸耀”在江油的经历,“赞美”那里的“小咬”呢!

从老君山下来,我们来到了江油两个繁华的小镇,一个是被人们称为水码头的青林口镇;另一个就是被人们称为旱码头的重华古镇。

在青林口古镇,我们迎面碰上了这里被誉为四川绝活的高台戏,我们看到,一般站在高台上的都是镇上选出来的男童和女童,他们有的扮成大闹天空的孙悟空,也有的扮成光彩照人的七仙女。当我们问到做划船状的“老渔翁”时,他说:这是一位本地的举人,去江浙一带做官,后来带回来了这种以古装戏曲和神话内容为主要高台戏。非常受这里的老百姓,特别是来这里做生意的外地人的喜爱。

走在小镇的古道上,我们发现了完整的火神庙,和众多的外省会馆。四川江油老君山风景管理委员会主任李林带着我们来到重华镇的一个老的广东会馆,在一间房屋里,我们看到曾被用作杀猪的一块石碑,这是一块重修会馆的纪念碑。李林指着石碑上的字说:从块石碑上至少可以看出两个问题,第一,这上面有很多的商会和商号,可以看出,在清代乾隆年间,这里的经济贸易是非常繁荣的。另外,川北右营是清代住在西南的一支部队,在那么一个小镇上,居然有这样规模的部队驻扎,可以看出它的军事和战略地位上的重要。

在街上,我们遇见了明朝大臣尚可喜的后人尚德钧,老人正在看家中收藏的《梓潼县志》。据老人家介绍:梓潼县从地理位置看,它处于江油、梓潼、青川三县的中心位置,地理位置的优越,给小镇带来了繁荣的条件。另一个,就是这里的出产比较丰富。

当时我们就问:这里有什么生意可做呢?出产丰富是指什么呢?

徐向东教授指着会馆的建筑说:一个很小很偏僻的地方,能聚集那么多会馆,而且都是省级会馆,真是令我吃惊。这些会馆不像那些普通的会馆,从它的建筑形式上看,都使用的是筒瓦,而且都是大木结构,这一切都说明有官家在插手这里。这些省市级的会馆,当地的物产都非常丰富,他不会不远万里跑到这个太偏远的地方,去运点简单的中草药和没有价值的东西,他来运的只有一种物质,这种物质是当地必需的,或者是军事,或者是重大经济的。只有硝是符合这个条件的。

古时候的人们也和我们今天一样,用礼花欢度节庆日,屡屡升空的烟花就像画家在黑色的夜幕上画出来的绚丽画卷。聪明的江油人,甚至还根据火药的原理,曾经制作出精妙的“烟花架”。及当年曾在火炮街制作过火药的罗火炮说:当年在重华古镇从事专门生产、销售火药、火炮的人家就有三、四百户。这里众多的外省会馆都是为了经营火药而建的。

采访中我们结识了涂远祥先生,他是一位出生在本地的古建工程师,他认为当时民间的火炮原料都是来源于老君山的硝洞中,硝矿的开发引来了很多外地客商,同时也引起了国家的重视,硝的生产当时是受到国家监控的。老君山最后一次大规模的硝矿开发,是在清朝乾隆年间,主要是用在了平定大小金川叛乱的战争上。

为了还原过去古镇面貌,他采访了很多当地的老人,并用了很长时间,绘制了一幅长15米的重华古镇复原图。

徐向东说:这个硝洞的发现,第一结束了中国研究火药发明这个问题,只是从史料的只言片语中解决问题、研究问题的历史。老君山硝洞提供了火药发明的实物、物证。四川这个地方是道教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古代认识火药,运用火药的最初地方。我们有理由认为,老君山可能蕴藏着一个千古之谜――火药的发明地。第二方面,它可以填补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列的空白。中国公布了上千项的国保单位,上万项的省市级保护单位,可是没有一项是跟火药有关的,这个硝洞的发现,就已经填补了这个空白。第三个方面,在地底下能够发现这么大规模的古代军事原材料采炼基地,这个也是对中国古代战争史的重大贡献。

虽然人们已经确定,老君山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而且是大规模的火药原料硝的出产地,但是火药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发明的、是谁发明的、至今还是一个不解之谜。

海外中心专题部

张 鸥

2004.11.29

中国火药的重大发现――探秘老君山

央视国际 2004年12月08日 18:56

火药留给中国人最深的印象就是近代史上帝国主义依仗着先进的火药,打开了一向闭关锁国的中国大门。

其实无论是火药,还是火器,都是中国人最先发明和使用的。大约在中国的晚唐时期,火药已被用于战争,火药和火器的迅速发展,引发了武器系统和军事科学的变革。据说当时的宋朝军队已经是世界上拥有最先进火力武器部队。

宋末元初,随着中外交通贸易的发展和蒙古军队的远征,火药、火器相继传到了阿拉伯和欧洲。火药的巨大威力不断地被征服者所利用,成为克敌制胜的强大武器。而这一直烧向西方的火药,也正是中国炼丹术、瓷器和造纸术西传的路线。

但是,作为中国四大发明的火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考古界。因为人们无论如何都只能在历史的文献中去寻找它浩瀚的记载,却没有丝毫的实物考证。

2003年11月,一向宁静的老君山被一支由几十位专家们组成的“中国古代火药原料科学考察探险队”所打破,带队的是北京华域九州文化研究所所长徐向东教授。

直到这一刻,谁也不能确定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究竟发明在哪里?是谁发明的?又是在什么时候发明的?当人们爬了几十里山路,并亲眼目睹了老君山的硝洞时,专家们惊呆了!

这的确是一次非比寻常的科学考察,人们为火药的发明和应用找到了真真切切的证据――硝矿。

老君山位于中国四川绵阳的江油市,相传是因为太上老君曾在此修行炼丹而得名。为弄清老君山硝洞的真实情况,2004年9月,我们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摄制组,会同有关专家再次来到老君山。

策划会上,专家们七嘴八舌把个老君山说的是活灵活现,老君山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的龙门山脉和峨眉山的一个过渡地带上,它的最高峰海拔有2312米。那里动植物十分丰富,景色宜人,空气新鲜,山上的硝洞里还有很多古人遗留的古迹文物。这些话说得我们心驰神往,恨不得现在就上老君山解开火药这千古之谜。

非常特别幸运的是我们又邀请到了徐向东教授和经济日报的老编辑郝北上先生,虽然他们都已是50对岁的人了,但精神和毅力依然不让年轻人。

老君山山高路险,与我们一同上山的还有30多位热衷开发老君山的当地人士,他们中间的很多人都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大山中的农民,他们爱这里的一草一木,用他们的话说: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轻易动用老君山的。

清晨,我们的队伍出发了,江油市重华镇的居民陈家培先生是最热衷开发老君山的人士之一,据说他说徐向东教授还是他亲自上北京去邀请来的呢。

他说:这个硝洞很早就有,小的时候经常跟父亲上山砍柴,还和别人一起到洞里去打过水,当时就看到里面有古人活动的迹象,并且听人家说过是熬硝的。最后他遗憾地对我们说:只是那个时候没有引起重视。目前人们已经发现的硝洞不下几十处,要想全部看到它们的真实面貌,起码要爬上几天几夜的大山才行。

沿着陡峭崎岖的山路向上走去,硝洞在我们的心中现在还是一个谜团。道路越走越陡,越走越险,有的地方根本没有路,在一个两山的拐角处,只是用几根老木拼打起来,透过稀疏的木条,我们心惊胆战地走在万丈悬崖之上。

忽然,在我的身后一声惊呼,我们大家急忙回头看去,在央视工作了20多年的“老”技师杨玉卿半个身子已挂在悬崖边,只是双手还紧紧地抓着崖边可怜的几根竹条,这时他身后的农民万师傅,虽然身背沉重的行李,却依然箭步跑上前去,揪住了杨玉卿的脖领,用力将他提拉上来。其实直到后来,当我们下到半山时,回头望去,才知道刚才走过的那里,是我们走过的最高处,下面就是足有80米高的,如斧劈刀削的陡壁悬崖。不只是杨玉卿,此时我们大家才知道腿软!!我们开始明白,那些长年累月地奔走在这高山峻岭之中,不惧怕艰险和旅途辛劳的人们,确实不像是只为了一些普通的、别的什么东西。“硝”对他们来讲确实很重要。

在上山之前,在我们大家的头脑中始终有这样一个疑问:“火药”为什么叫“火药”,它是一种药吗?药是用来做什么的?不言而喻,它是用来治病救人的,是用来延年益寿的。奇怪的是,“火药”竟然成了最快结束人们生命的利器。

人类对火的崇拜来源于原始的大自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了火人类才开始了他的童年。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探求治病的良药,在寻找长生的秘方。可以说,人类从未间断过对生命科学的探索。

相传,两千四百多年前,中国道教的创始人李耳,从今天的河南来到江油的老君山,在与大自然各种疾病的抗争中,他感悟到了世界与自身的关系,并创立了道家学说,他主张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道”就是指世界万物自身的发展规律,老子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后来的中国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中国总结出了一整套的中医养生治病的妙法良方,很多人在自我的修炼过程中,提升了本身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获得健康长寿,甚至有的人还练就了一身绝世的武功。

当我们来到江油市窦团山时,一条连接在两山之间的铁索桥令人望而生畏,但当地的一位表演者,却平步青云、如履平地,一段惊心而又精彩的表演,似乎告诉我们,古代的先民们就是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上山采药,进山修炼的。被人们誉为药王的孙思邈就曾说:寿天休言命,修行本在人。

老子认为由阴阳物质组成的世界,是一切生灵的源头,人类是万物之灵,他们是可以通过吐故纳新,汲取天地间的灵气,并通过获取自然的物质精华,来丰实、补足自己。

后来我们在江油的哪吒宫全真派的道士们哪里知道,传说火药是道士们在炼丹时产生的。

有专家认为,当道士们对植物的脆弱性产生怀疑时,便开始在炼丹的过程中加入了不易腐烂的矿石,并试图通过土壤中金属的稳定性达到巩固生命的目的。

由于硝是极易挥发、燃烧的物质,古人在利用硝石进行炼丹的过程中,关键的问题是控制温度,人们发现,只要是超过了一定温度就会起火爆炸,而引起爆炸反应的主要成分就是硝酸钾。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道家的炼丹术和中医本草学的实践,都是对生命科学的探索与追求。

根据《神农本草经》中把硝石和硫磺列为矿物药材的记载,专家们猜想,硝是古代炼丹家们常备的矿物配料,道士们正是看中了它的这种药性,才幻想着把它制成长生不老之药。

那么,为什么会在老君山有这样多的硝矿的储藏呢?为此我们采访了四川地质矿产局高级工程师林化岭。据林教授说:硝矿它属于硝酸盐矿物,比较少见。它分布量也是很有限的,像江油这样的硝,无论是规模还是品质都是比较少见的。硝矿有两个特点,第一,它特别容易溶解,很不稳定,再第二个条件,就是它在植被比较发育的条件下,容易被植物吸收掉、破坏掉。它主要形成在环境比较干燥的情况下,蒸发量比较大,雨量比较小的地方。江油的硝矿属于一种原生矿藏,它的形成年代和地质年代都比较久远,大约是在几亿年以前形成的。

老君山的古老很快就在我们面前得到了证实,在海拔1600多米的地方,我们发现了大量的海洋生物化石。据林教授说:大约在3到4亿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经过几次造山运动,高山隆起,海水退去,之后又经历了上亿年的地质演变,才形成了今天我们面前的地质地貌。而老君山的溶洞的形成最少也要在1亿年左右。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攀爬,我们终于来到了海拔一千八多米的烟子洞,是一个十分高大的溶洞,从洞顶到地面至少有10几层楼房高,走进深深地硝洞,很有些闭着眼睛比睁着眼睛还亮的感觉。

据唐代的《太平御览》记载,“计然曰:消(硝)石出陇道”,以及“石硫黄(磺)出汉中”。随行的专家告诉我们,“陇道”和“汉中”都是地域名称,都不见于秦代以前,分析起来使用硝石的更大可能是在汉代。

史书上说,老君山最高的硝洞朝阳洞有15公里长,人们发现,越是向洞的深处走去生产工艺就越先进,这说明它的历史年代就越近。地面上足有十几公分厚的火把碳灰已经告诉我们,当年采矿巨大的规模和持续的时间。

据清朝的《梓潼县志》记载:“老君山朝阳洞,县西两百四十多里,山势高峻陡险,洞在中峰悬崖峭壁间。„„产硝,乾隆二十年开采,归江邑就近汇办。”

经过勘查,随行的专家们确认,老君山的这些洞穴就是为了开采硝矿而被开发的,时间

最晚不会迟于清代以前。从对洞中的生活设施来看,当年开采硝石的人很多,有些大的灶台甚至可以满足100多人一天的伙食。而对洞中硝池、水槽等设施的察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生产工艺,到了清朝时期,当时提炼硝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可以想象,在成百上千个日日夜夜里,曾经有大队大队的人群出入在这凹凸不平的山洞中,他们一代接着一代沿袭着这古老而又科学的生产工艺。

从老君山拥有的硝矿和采硝的历史上看,火药诞生在这大山中也是极有可能的,大家一致认为,无论如何,老君山硝洞的发现都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

在江油的日日夜夜,给我们摄制组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江油热情的蚊子,这是一种黑色的,让人几乎看不见的小蚊子,我们称它是“小咬”。

“小咬,小咬,不得了,成群结队到处跑,只要遇见外来人,不吃饱了它不跑。”这是我们当时对“小咬”的形容。

记得在“哪吒宫”采访拍摄时,摄像师冯世光正在聚精会神地调整摄像机的焦点,忽然编导张鸥狂奔过来,不顾一切的开始抽打他,正在他被打得受不了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胳臂等裸露之处已是红肿一片,甚至胳膊形状已经是变形的胳膊了,而且奇痒无比。最可恨的是,这种伤痕很难消失,直至今日,冯世光还逢人便露出镶有无数暗黑色斑点的双臂,“夸耀”在江油的经历,“赞美”那里的“小咬”呢!

从老君山下来,我们来到了江油两个繁华的小镇,一个是被人们称为水码头的青林口镇;另一个就是被人们称为旱码头的重华古镇。

在青林口古镇,我们迎面碰上了这里被誉为四川绝活的高台戏,我们看到,一般站在高台上的都是镇上选出来的男童和女童,他们有的扮成大闹天空的孙悟空,也有的扮成光彩照人的七仙女。当我们问到做划船状的“老渔翁”时,他说:这是一位本地的举人,去江浙一带做官,后来带回来了这种以古装戏曲和神话内容为主要高台戏。非常受这里的老百姓,特别是来这里做生意的外地人的喜爱。

走在小镇的古道上,我们发现了完整的火神庙,和众多的外省会馆。四川江油老君山风景管理委员会主任李林带着我们来到重华镇的一个老的广东会馆,在一间房屋里,我们看到曾被用作杀猪的一块石碑,这是一块重修会馆的纪念碑。李林指着石碑上的字说:从块石碑上至少可以看出两个问题,第一,这上面有很多的商会和商号,可以看出,在清代乾隆年间,这里的经济贸易是非常繁荣的。另外,川北右营是清代住在西南的一支部队,在那么一个小镇上,居然有这样规模的部队驻扎,可以看出它的军事和战略地位上的重要。

在街上,我们遇见了明朝大臣尚可喜的后人尚德钧,老人正在看家中收藏的《梓潼县志》。据老人家介绍:梓潼县从地理位置看,它处于江油、梓潼、青川三县的中心位置,地理位置的优越,给小镇带来了繁荣的条件。另一个,就是这里的出产比较丰富。

当时我们就问:这里有什么生意可做呢?出产丰富是指什么呢?

徐向东教授指着会馆的建筑说:一个很小很偏僻的地方,能聚集那么多会馆,而且都是省级会馆,真是令我吃惊。这些会馆不像那些普通的会馆,从它的建筑形式上看,都使用的是筒瓦,而且都是大木结构,这一切都说明有官家在插手这里。这些省市级的会馆,当地的物产都非常丰富,他不会不远万里跑到这个太偏远的地方,去运点简单的中草药和没有价值的东西,他来运的只有一种物质,这种物质是当地必需的,或者是军事,或者是重大经济的。只有硝是符合这个条件的。

古时候的人们也和我们今天一样,用礼花欢度节庆日,屡屡升空的烟花就像画家在黑色的夜幕上画出来的绚丽画卷。聪明的江油人,甚至还根据火药的原理,曾经制作出精妙的“烟花架”。及当年曾在火炮街制作过火药的罗火炮说:当年在重华古镇从事专门生产、销售火药、火炮的人家就有三、四百户。这里众多的外省会馆都是为了经营火药而建的。

采访中我们结识了涂远祥先生,他是一位出生在本地的古建工程师,他认为当时民间的火炮原料都是来源于老君山的硝洞中,硝矿的开发引来了很多外地客商,同时也引起了国家的重视,硝的生产当时是受到国家监控的。老君山最后一次大规模的硝矿开发,是在清朝乾隆年间,主要是用在了平定大小金川叛乱的战争上。

为了还原过去古镇面貌,他采访了很多当地的老人,并用了很长时间,绘制了一幅长15米的重华古镇复原图。

徐向东说:这个硝洞的发现,第一结束了中国研究火药发明这个问题,只是从史料的只言片语中解决问题、研究问题的历史。老君山硝洞提供了火药发明的实物、物证。四川这个地方是道教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古代认识火药,运用火药的最初地方。我们有理由认为,老君山可能蕴藏着一个千古之谜――火药的发明地。第二方面,它可以填补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列的空白。中国公布了上千项的国保单位,上万项的省市级保护单位,可是没有一项是跟火药有关的,这个硝洞的发现,就已经填补了这个空白。第三个方面,在地底下能够发现这么大规模的古代军事原材料采炼基地,这个也是对中国古代战争史的重大贡献。

虽然人们已经确定,老君山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而且是大规模的火药原料硝的出产地,但是火药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发明的、是谁发明的、至今还是一个不解之谜。

海外中心专题部

张 鸥

2004.11.29


相关内容

  •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
  • 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创造. 它们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的伟大技术成果,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弗兰 西斯.•培根曾说:"我们若要观察新发明的力量.效能和结果,最显著的例 ...

  • 第十五课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
  • 第十五课 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 课程标准 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要求: 知道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了解活字印刷的优点,认识中国发明的活字印刷是世界印刷技术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对传播知识.促进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了解指南针.火药的发 ...

  • 第7课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教案]
  • 教案: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7课 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 [课程标准]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唐末印刷业的发展情况,认识雕版印刷业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知道火药的发明及其在军事上的最初运用. (3)知道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以及它的设计者李春 ...

  • 一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教案
  • 一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教案一 [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了解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史.了解.认识科学领域中的其他相关知识. 了解科学 ...

  • 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教案2
  • 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知道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唐末印刷业的发展情况,认识雕版印刷业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知道火药的发明及其在军事上的最初运用.知道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以及它的设计者李春;了解赵州桥设计的巧妙之处.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有关内容,描述雕版印 ...

  • 第13课宋元的科学技术
  • 宋元的科学技术 主备教师:刘婷 [内容与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宋元的科学技术,指的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与传播,沈括.郭守敬对宋元科学技术的贡献,其核心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与传播,学生已经学过隋唐的科学技术,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还与政治.经济 ...

  • 中国古代火药火器史简介
  • 中国古代火药火器史简介 我国古代的火药,是一千多年前炼丹过程中发明的,与我国的传统医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发明,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本书探讨了各类火药.火器的产生时间.研制工艺.理论著述以及火药火器技术西传东渐和兴盛衰落等重大问题,弥补了我国相对薄弱的古代科学技术史. 我国古代的火药,是一千多年前 ...

  • 1[1].火药的发明
  • 火药的发明 [发明的过程] 火药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1000多年前发明的,它的发明是人类通向文明社会的一个里程碑,在化学的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远古的人类是如何发明火药的呢? 火药的发明和炼丹术.本草学有不可分割的联系.黑火药是硝石.硫磺和木炭三种粉末的混合物, ...

  • 四大发明外传之谜:波兰人冒死偷画中国火器!
  • 中国古代在战争中使用火器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唐朝末年.在当时的历史着作之中,有在战争中使用火药箭,或用抛石机投掷火药包,发射燃烧性兵器的记载.根据史籍记载,宋神宗年间,在边防军中已大量配备火器.早期的火器威力有限,尚不具备在战场上取代冷兵器的实力.但经过两宋和辽金等朝的不断改进,在南宋和金国并立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