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长江中下游区开发历史悠久,早在隋唐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肥沃的土地,适宜的

水热条件,开始大规模开发。晋朝到宋朝曾出现北方人口和文化、经济南移的高潮,本区很

快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近代,本区又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长江水道运输,

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和中心,汉口成为内陆的工业中心。

1949年以来,本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重要的是,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和

沿海战略的实施,给本区带来新的机遇。江苏、浙江经济迅猛发展,湖北、安徽经济发展的

速度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进入90年代,以浦东开放开发和三峡跨世纪工程的建设为动

力,推动本区经济实现新的腾飞。本区在全国经济区域格局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

1. 优越的区位条件。80年代中期,有关部门提出要建设沿海和沿长江地带组成的“T”

形国家级产业发展轴的战略,旨在通过沿江开发,延伸拓展沿海的对外开放,实现东西结合,

优势互补,促进内陆开发和全国经济增长。长江沿岸与海岸带一级发展轴线构成的“T”形开

发空间结构,准确地反映了我国国土资源,经济实力和开发潜力空间分布的基本框架。

本区地处我国经济“T”形总体布局框架的交叉结合部,兼有沿江和沿海的双重地缘优势。本

区地处太平洋沿岸,是我国对外的前沿阵地,便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又可通过长江黄金

水道及多条铁路、公路干线,联结国内其他地区,发挥其强大的辐射作用,区位条件十分优

越。

2. 良好的空间资源。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热量较充裕,

水热同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低山丘陵是发展经济林果、多种经营的理想场所。

低平的地势也给工业发展和交通建设带来了便利条件。低平的地势与丰富的水热资源的良好

结合是本区空间资源的显著特征。

3. 投资环境优越。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将本区连结成水运四通八达的整体。长江黄金

水道和沿海上海、宁波、连云港等沿海港口组成本区水运网络的骨干,为大宗货物的长距离

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

本区重要的铁路干线,南北向的有京广线、京九线、皖赣线、京沪线、沪杭线、焦柳

线,东西向的有南京—九江—武汉、汉丹线、襄渝线、浙赣线、湘赣线、湘黔线等,形成纵

横交错的铁路交通网络。

近年来,等级公路、高速公路发展很快,201、205、207、330、317等国道在本区纵横

交织,形成公路体系的骨架,地方道路分布于各大、中、小城市及乡镇之间,客货运量都很

大。

近年来,现代邮电通信事业发展迅速,为区内外信息交流提供了方便。

4. 人力资源丰富。人口素质较高,文教卫生等社会条件较好。本区人力资源丰富,农村

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化问题十分突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就地吸收剩余劳动力,有组织地

安排劳动力输出是解决劳动力过剩的有效途径。本区“苏南模式”是农村“城市化”的成功经

验,浙江温州地区、安徽无为县在劳动力异地消化方面成效显著。

5. 资本雄厚、技术较先进。1949年以前,江浙及沿江一带就是我国近代工业的重心之一,

资本相对雄厚。1949年以来又进行了不少资本积累,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沿海战略的实施,

本区资本积累迅速提高。

本区技术力量、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千人占有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6. 市场容量大。本区是全国市场重心区,区内人口多,人均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

社会总需求量大。城市数目多,物资市场、金融市场、劳务市场及各种商品的批发、零售市

场都很发达。

本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其自然资源较少,人多地少,基础设施、生态建设与发展尚

不相适应。

黄淮海地区-区域发展条件综合分析 一、优势条件 1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突出.

黄淮海地区位于华北、华东和华中三地区的结合部,依山襟海,海陆兼备,面向东北亚和太平洋,背靠“三北”(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处于我国北方沿海黄金海岸环状经济产业带的南半部,大部地区属于环渤海经济区,是我国东部沿海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又一个跨世纪开放和开发建设的“热点”地区。全区以北京、天津和石家庄、济南、郑州等特大和大城市为中心,以中西部内陆广大腹地和晋陕蒙能源基地为依托,以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等沿海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秦皇岛、天津新港、烟台、青岛、日照、连云港等沿海港口群为前沿,以京广、京沪、京九、京山、胶济、新石、陇海等干线铁路为纽带,联结全国和世界各地,不仅成为我国北方地区通向海外并与国际经济相接轨,参与东北亚和亚太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基地和窗口,而且也是中西部内陆广大地区实行对外开放和外引内联的重要通道与出海口,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资源丰富多样,具备发展多种产业的物质基础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东部沿海土地、矿产、海洋、农副产品、旅游等多种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各类资源不仅储量大,而且邻近交通线和消费地,开发条件优越,是发展农业、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及加工工业、海洋产业和旅游业的重要物质基础,资源综合开发潜力大,发展前景广阔。

首先,区内地势平坦,土地资源丰富,拥有面积达32万多平方公里的黄淮海平原,还有3 000万亩的后备宜农荒地资源和 550万亩沿海滩涂资源。平原地区土层深厚、土壤肥力较高,加之光热资源充足,雨热同期,光热水土资源匹配较好,有利于农林牧业综合发展,是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

其次,区内蕴藏有上百种矿产资源,其中黄金、自然硫、金刚石、石膏、水晶的储量居全国之首,石油、煤炭、铁、铝土、石墨、菱镁矿、岩盐、萤石、大理石、石灰石的储量也位居全国前列,沿海地区的海盐资源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上述矿产资源中,对本区经济发展作用最大的一是能源,二是铁矿,三是建材。1990年,本区煤炭保有储量约770亿吨,占全国总量的7.6%,开滦、峰峰、平顶山、兖(州)滕(州)、徐州、淮北、淮南等为我国著名的煤田。在黄河三角洲、冀中和豫东北平原、渤海湾沿岸,集中分布着胜利、华北、冀东、中原、大港和渤海等具有全国意义的油气田。冀东铁矿探明储量达56亿吨,是我国三大铁矿区之一。建材资源在区内分布广、储量大,其中以石灰石、石膏、大理石、花岗岩、石英砂最重要。此外,本区沿海地区为全国著名的盐场,近年又陆续发现了储量十分丰富的地下钠岩盐矿,仅在黄河三角洲和苏北的淮阴—徐州一带,就发现了两个探明地质储量分别达5 800亿吨和 4 000亿吨的特大型盐矿。

黄淮海地区山、海、河、湖、泉兼有,自然风光优美,人文胜迹荟萃,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这里拥有举世闻名的八达岭长城、山海关、故宫博物院、圆明园和颐和园、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承德避暑山庄、东岳泰山和北戴河、昌黎、烟台、威海、青岛、连云港等海滨旅游胜地,以及海上仙境蓬莱阁,道教胜地崂山,泉城济南,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徐州汉代“三绝”(汉墓群、汉画像石、汉兵马俑)等一大批具有全国意义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北京、天津、郑州、济南、青岛、曲阜、邹城、开封、洛阳、徐州、淮安、毫州、安阳、商丘等18座城市又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3. 农业历史悠久,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肉及水果基地

黄淮海地区农耕历史悠久,是我国原始农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1995年,全区耕地面积31 365万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 22.02%,但却生产了全国 27.9%的粮食、40.8%的棉花、24.4%的油料、31.8%的水果、25.1%的肉类、21.6%的水产品。目前该区是全国粮、棉、油生产大县分布最集中的地区。1995年,在全国农业增加值总量前100位的县(市)中,本区有34个县(市);在全国粮、棉、油总产前100位的县(市)中,本区分别有35个、40个和61个县(市);在全国猪牛羊肉总产、水产品总产和水果总产前100位的县(市)中,本区分别有33个、22个和40个县(市)。全区人均粮、棉、油、水果及肉类占有量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如区内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及河南三省二市合计,人均粮食达413.1公斤,超出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27.8公斤),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肉及水果生产基地。

4. 工业基础雄厚,但轻重工业发展不够协调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之一,工业基础雄厚,拥有许多大型骨干企业,形成了总量规模较大、门类较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区内仅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五省市1995年工业总产值就达21 169.78亿元(当年价),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3.04%。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14 499.6亿元,占全国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1.84%。工业固定资产原值达7 489.42亿元,占全国的 22.4%。

本区工业部门结构上,重工业所占比重较高。在上述五省市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与轻工业之比为58.75∶41.25。重工业中以能源、钢铁、化工、建材等基础工业为主体,其中原煤产量占全国的20.72%,原油占31.63%,发电量占21.50%,钢占25.58%,水泥占26.84%,化肥占23.42%,纯碱占47.51%,烧碱占32.96%。与重工业相比,本区轻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且以传统的纺织、食品等行业占优势,其中棉纱和棉布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1.1%和28.4%,饮料酒占27.9%,机制纸及纸板占33.23% 等。总的来看,本区工业仍以传统行业占主导地位,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技术密集型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较小,除北京、天津、青岛等少数特大城市外,尚处于起步阶段。

5. 基础设施较完善,投资硬环境较好

黄淮海地区除拥有能源资源优势外,还靠近全国最大的晋陕蒙能源基地,是“西煤东运”和“北煤南运”的重要通道。区内一次能源总体上自给有余。以本区为基础的华北电网是我国最大的电网,其中火电站装机容量约占全国的1/3强。区内交通便捷,以“三纵四横”的铁路干线(“三纵”为京沪、京九、京广线,“四横”为大(同)秦(皇岛)线、胶济—石德线、新石、陇海线)为骨架,以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为网络,并同它们所连接的沿海港口以及北京、天津、济南、青岛、郑州、徐州等大型机场相结合,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海运、内河、航空、管道多种运输方式综合发展的运输网。区内邮电通信业发展较快,北沿海、京汉广、京九九、京宁、郑徐等国家级光缆均以本区为起点或通过区内,同国内外通讯联系极为方便。较为完善的各项基础设施及其良好组合,使得本区成为国内少数几个投资硬环境较为优越的地区之一,并为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6. 科技教育发达,人才和智力优势明显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最集中的地区,智力密集程度较高。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有自然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约1100多个,占全国总数的21.5%;有高等院校247所,占全国的27.4%。1992年全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96.83万人,占全国的22.7%,每万人口中的各类科技人才的拥有量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教事业较发达,以及人才和智力优势,对促进本区今后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二、限制因素

1. 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态环境较脆弱

黄淮海地区地处中纬度季风气候区,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历史上旱、涝、盐碱和风沙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态环境较脆弱,农业产量低而不稳。近40多年来,经过不断的综合治理和开发建设,各种自然灾害影响程度有所减轻,但隐患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①旱涝灾害潜在威胁仍较大。其中尤以春旱夏涝最为严重,且常在年内交替出现。据统计,自50年代初以来,本区发生的旱、涝灾害面积,约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是我国旱涝灾害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②盐碱土、风沙土、砂姜土等低产土壤面积比较大,治理改造任务仍较艰巨。据有关部门统计,本区现有盐碱土3 499万亩,风沙土2 299万亩,砂姜土 3 900万亩,合计约占现有耕地面积的 30.9%,是影响本区农业持续高产稳产的重要制约因素。③环境恶化,生态灾害加重,主要有水环境污染严重、山区及丘陵区的水土流失、平原地区的风蚀、滨海地区的风暴潮和海水入侵等。 2. 水资源紧缺、供需矛盾日趋加剧

黄淮海地区由于大气降水偏少,且年内分配不均和年际变率大,导致水资源严重不足。据统计,本区水资源总量仅为1427.7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5.03%。人均水资源量为791立方米,每公顷耕地平均占有水资源量7 635立方米,仅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34.1%和25.8%。特别是在人口和经济较集中的京津唐地区、山东半岛、河北省南部平原等地缺水问题更为突出。根据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分析,在现有的工程设施条件下,黄淮海平原在中等干旱年的可供水量为613.5亿立方米,需水量为695.5亿立方米,年缺水量约达80亿立方米。今后随着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预计到本世纪末,年缺水量将达117.2亿立方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3. 与发达地区相比,改革开放程度较差,经济增长相对较慢

黄淮海地区大部位于北方沿海地区,同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金三角”地区相比,大部地区干部和群众思想观念仍较陈旧和保守,同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快发展很不适应,突出地反映在市场观念、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开放意识较淡薄,企业现行制度改革和政府职能转换进展较慢。全区经济增长速度除山东省外,其他四省市均明显低于沿海地区平均水平。例如,1979~1995年按可比价格计算的GDP 年均增长率:河北省为10.24%,河南省为10.87%,山东省为11.9%,北京市为9.85%,天津市为8.9%,而同期沿海地区GDP 年均增长率为11.2%,其中经济增长较快的广东省达14.22%,福建省为13.91%。除北京、天津两市外, 1995年冀、鲁、豫三省人均GDP 分别为 3 376元、 4 473元和 2 475元,均低于全国人均 4 754元。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长江中下游区开发历史悠久,早在隋唐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肥沃的土地,适宜的

水热条件,开始大规模开发。晋朝到宋朝曾出现北方人口和文化、经济南移的高潮,本区很

快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近代,本区又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长江水道运输,

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和中心,汉口成为内陆的工业中心。

1949年以来,本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重要的是,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和

沿海战略的实施,给本区带来新的机遇。江苏、浙江经济迅猛发展,湖北、安徽经济发展的

速度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进入90年代,以浦东开放开发和三峡跨世纪工程的建设为动

力,推动本区经济实现新的腾飞。本区在全国经济区域格局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

1. 优越的区位条件。80年代中期,有关部门提出要建设沿海和沿长江地带组成的“T”

形国家级产业发展轴的战略,旨在通过沿江开发,延伸拓展沿海的对外开放,实现东西结合,

优势互补,促进内陆开发和全国经济增长。长江沿岸与海岸带一级发展轴线构成的“T”形开

发空间结构,准确地反映了我国国土资源,经济实力和开发潜力空间分布的基本框架。

本区地处我国经济“T”形总体布局框架的交叉结合部,兼有沿江和沿海的双重地缘优势。本

区地处太平洋沿岸,是我国对外的前沿阵地,便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又可通过长江黄金

水道及多条铁路、公路干线,联结国内其他地区,发挥其强大的辐射作用,区位条件十分优

越。

2. 良好的空间资源。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热量较充裕,

水热同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低山丘陵是发展经济林果、多种经营的理想场所。

低平的地势也给工业发展和交通建设带来了便利条件。低平的地势与丰富的水热资源的良好

结合是本区空间资源的显著特征。

3. 投资环境优越。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将本区连结成水运四通八达的整体。长江黄金

水道和沿海上海、宁波、连云港等沿海港口组成本区水运网络的骨干,为大宗货物的长距离

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

本区重要的铁路干线,南北向的有京广线、京九线、皖赣线、京沪线、沪杭线、焦柳

线,东西向的有南京—九江—武汉、汉丹线、襄渝线、浙赣线、湘赣线、湘黔线等,形成纵

横交错的铁路交通网络。

近年来,等级公路、高速公路发展很快,201、205、207、330、317等国道在本区纵横

交织,形成公路体系的骨架,地方道路分布于各大、中、小城市及乡镇之间,客货运量都很

大。

近年来,现代邮电通信事业发展迅速,为区内外信息交流提供了方便。

4. 人力资源丰富。人口素质较高,文教卫生等社会条件较好。本区人力资源丰富,农村

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化问题十分突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就地吸收剩余劳动力,有组织地

安排劳动力输出是解决劳动力过剩的有效途径。本区“苏南模式”是农村“城市化”的成功经

验,浙江温州地区、安徽无为县在劳动力异地消化方面成效显著。

5. 资本雄厚、技术较先进。1949年以前,江浙及沿江一带就是我国近代工业的重心之一,

资本相对雄厚。1949年以来又进行了不少资本积累,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沿海战略的实施,

本区资本积累迅速提高。

本区技术力量、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千人占有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6. 市场容量大。本区是全国市场重心区,区内人口多,人均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

社会总需求量大。城市数目多,物资市场、金融市场、劳务市场及各种商品的批发、零售市

场都很发达。

本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其自然资源较少,人多地少,基础设施、生态建设与发展尚

不相适应。

黄淮海地区-区域发展条件综合分析 一、优势条件 1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突出.

黄淮海地区位于华北、华东和华中三地区的结合部,依山襟海,海陆兼备,面向东北亚和太平洋,背靠“三北”(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处于我国北方沿海黄金海岸环状经济产业带的南半部,大部地区属于环渤海经济区,是我国东部沿海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又一个跨世纪开放和开发建设的“热点”地区。全区以北京、天津和石家庄、济南、郑州等特大和大城市为中心,以中西部内陆广大腹地和晋陕蒙能源基地为依托,以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等沿海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秦皇岛、天津新港、烟台、青岛、日照、连云港等沿海港口群为前沿,以京广、京沪、京九、京山、胶济、新石、陇海等干线铁路为纽带,联结全国和世界各地,不仅成为我国北方地区通向海外并与国际经济相接轨,参与东北亚和亚太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基地和窗口,而且也是中西部内陆广大地区实行对外开放和外引内联的重要通道与出海口,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资源丰富多样,具备发展多种产业的物质基础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东部沿海土地、矿产、海洋、农副产品、旅游等多种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各类资源不仅储量大,而且邻近交通线和消费地,开发条件优越,是发展农业、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及加工工业、海洋产业和旅游业的重要物质基础,资源综合开发潜力大,发展前景广阔。

首先,区内地势平坦,土地资源丰富,拥有面积达32万多平方公里的黄淮海平原,还有3 000万亩的后备宜农荒地资源和 550万亩沿海滩涂资源。平原地区土层深厚、土壤肥力较高,加之光热资源充足,雨热同期,光热水土资源匹配较好,有利于农林牧业综合发展,是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

其次,区内蕴藏有上百种矿产资源,其中黄金、自然硫、金刚石、石膏、水晶的储量居全国之首,石油、煤炭、铁、铝土、石墨、菱镁矿、岩盐、萤石、大理石、石灰石的储量也位居全国前列,沿海地区的海盐资源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上述矿产资源中,对本区经济发展作用最大的一是能源,二是铁矿,三是建材。1990年,本区煤炭保有储量约770亿吨,占全国总量的7.6%,开滦、峰峰、平顶山、兖(州)滕(州)、徐州、淮北、淮南等为我国著名的煤田。在黄河三角洲、冀中和豫东北平原、渤海湾沿岸,集中分布着胜利、华北、冀东、中原、大港和渤海等具有全国意义的油气田。冀东铁矿探明储量达56亿吨,是我国三大铁矿区之一。建材资源在区内分布广、储量大,其中以石灰石、石膏、大理石、花岗岩、石英砂最重要。此外,本区沿海地区为全国著名的盐场,近年又陆续发现了储量十分丰富的地下钠岩盐矿,仅在黄河三角洲和苏北的淮阴—徐州一带,就发现了两个探明地质储量分别达5 800亿吨和 4 000亿吨的特大型盐矿。

黄淮海地区山、海、河、湖、泉兼有,自然风光优美,人文胜迹荟萃,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这里拥有举世闻名的八达岭长城、山海关、故宫博物院、圆明园和颐和园、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承德避暑山庄、东岳泰山和北戴河、昌黎、烟台、威海、青岛、连云港等海滨旅游胜地,以及海上仙境蓬莱阁,道教胜地崂山,泉城济南,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徐州汉代“三绝”(汉墓群、汉画像石、汉兵马俑)等一大批具有全国意义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北京、天津、郑州、济南、青岛、曲阜、邹城、开封、洛阳、徐州、淮安、毫州、安阳、商丘等18座城市又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3. 农业历史悠久,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肉及水果基地

黄淮海地区农耕历史悠久,是我国原始农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1995年,全区耕地面积31 365万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 22.02%,但却生产了全国 27.9%的粮食、40.8%的棉花、24.4%的油料、31.8%的水果、25.1%的肉类、21.6%的水产品。目前该区是全国粮、棉、油生产大县分布最集中的地区。1995年,在全国农业增加值总量前100位的县(市)中,本区有34个县(市);在全国粮、棉、油总产前100位的县(市)中,本区分别有35个、40个和61个县(市);在全国猪牛羊肉总产、水产品总产和水果总产前100位的县(市)中,本区分别有33个、22个和40个县(市)。全区人均粮、棉、油、水果及肉类占有量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如区内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及河南三省二市合计,人均粮食达413.1公斤,超出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27.8公斤),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肉及水果生产基地。

4. 工业基础雄厚,但轻重工业发展不够协调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之一,工业基础雄厚,拥有许多大型骨干企业,形成了总量规模较大、门类较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区内仅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五省市1995年工业总产值就达21 169.78亿元(当年价),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3.04%。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14 499.6亿元,占全国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1.84%。工业固定资产原值达7 489.42亿元,占全国的 22.4%。

本区工业部门结构上,重工业所占比重较高。在上述五省市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与轻工业之比为58.75∶41.25。重工业中以能源、钢铁、化工、建材等基础工业为主体,其中原煤产量占全国的20.72%,原油占31.63%,发电量占21.50%,钢占25.58%,水泥占26.84%,化肥占23.42%,纯碱占47.51%,烧碱占32.96%。与重工业相比,本区轻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且以传统的纺织、食品等行业占优势,其中棉纱和棉布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1.1%和28.4%,饮料酒占27.9%,机制纸及纸板占33.23% 等。总的来看,本区工业仍以传统行业占主导地位,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技术密集型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较小,除北京、天津、青岛等少数特大城市外,尚处于起步阶段。

5. 基础设施较完善,投资硬环境较好

黄淮海地区除拥有能源资源优势外,还靠近全国最大的晋陕蒙能源基地,是“西煤东运”和“北煤南运”的重要通道。区内一次能源总体上自给有余。以本区为基础的华北电网是我国最大的电网,其中火电站装机容量约占全国的1/3强。区内交通便捷,以“三纵四横”的铁路干线(“三纵”为京沪、京九、京广线,“四横”为大(同)秦(皇岛)线、胶济—石德线、新石、陇海线)为骨架,以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为网络,并同它们所连接的沿海港口以及北京、天津、济南、青岛、郑州、徐州等大型机场相结合,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海运、内河、航空、管道多种运输方式综合发展的运输网。区内邮电通信业发展较快,北沿海、京汉广、京九九、京宁、郑徐等国家级光缆均以本区为起点或通过区内,同国内外通讯联系极为方便。较为完善的各项基础设施及其良好组合,使得本区成为国内少数几个投资硬环境较为优越的地区之一,并为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6. 科技教育发达,人才和智力优势明显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最集中的地区,智力密集程度较高。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有自然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约1100多个,占全国总数的21.5%;有高等院校247所,占全国的27.4%。1992年全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96.83万人,占全国的22.7%,每万人口中的各类科技人才的拥有量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教事业较发达,以及人才和智力优势,对促进本区今后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二、限制因素

1. 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态环境较脆弱

黄淮海地区地处中纬度季风气候区,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历史上旱、涝、盐碱和风沙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态环境较脆弱,农业产量低而不稳。近40多年来,经过不断的综合治理和开发建设,各种自然灾害影响程度有所减轻,但隐患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①旱涝灾害潜在威胁仍较大。其中尤以春旱夏涝最为严重,且常在年内交替出现。据统计,自50年代初以来,本区发生的旱、涝灾害面积,约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是我国旱涝灾害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②盐碱土、风沙土、砂姜土等低产土壤面积比较大,治理改造任务仍较艰巨。据有关部门统计,本区现有盐碱土3 499万亩,风沙土2 299万亩,砂姜土 3 900万亩,合计约占现有耕地面积的 30.9%,是影响本区农业持续高产稳产的重要制约因素。③环境恶化,生态灾害加重,主要有水环境污染严重、山区及丘陵区的水土流失、平原地区的风蚀、滨海地区的风暴潮和海水入侵等。 2. 水资源紧缺、供需矛盾日趋加剧

黄淮海地区由于大气降水偏少,且年内分配不均和年际变率大,导致水资源严重不足。据统计,本区水资源总量仅为1427.7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5.03%。人均水资源量为791立方米,每公顷耕地平均占有水资源量7 635立方米,仅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34.1%和25.8%。特别是在人口和经济较集中的京津唐地区、山东半岛、河北省南部平原等地缺水问题更为突出。根据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分析,在现有的工程设施条件下,黄淮海平原在中等干旱年的可供水量为613.5亿立方米,需水量为695.5亿立方米,年缺水量约达80亿立方米。今后随着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预计到本世纪末,年缺水量将达117.2亿立方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3. 与发达地区相比,改革开放程度较差,经济增长相对较慢

黄淮海地区大部位于北方沿海地区,同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金三角”地区相比,大部地区干部和群众思想观念仍较陈旧和保守,同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快发展很不适应,突出地反映在市场观念、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开放意识较淡薄,企业现行制度改革和政府职能转换进展较慢。全区经济增长速度除山东省外,其他四省市均明显低于沿海地区平均水平。例如,1979~1995年按可比价格计算的GDP 年均增长率:河北省为10.24%,河南省为10.87%,山东省为11.9%,北京市为9.85%,天津市为8.9%,而同期沿海地区GDP 年均增长率为11.2%,其中经济增长较快的广东省达14.22%,福建省为13.91%。除北京、天津两市外, 1995年冀、鲁、豫三省人均GDP 分别为 3 376元、 4 473元和 2 475元,均低于全国人均 4 754元。


相关内容

  • 华高莱斯市场定位流程与内容
  • 华高莱斯市场定位流程与内容 第一部分 别墅类居住物业市场定位顾问服务内容 ------------------------------------------------- 别墅类居住物业市场定位顾问工作是基于城市宏观发展背景.城市地理特征.市场竞争形势研究,结合城市或区域居民的消费习惯和居住特征以 ...

  •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
  • 知识点一: 1. 区域科学:区域科学是一门有关区域或空间系统的治理.开发.管理的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 2. 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3. 适度人口:指对一国或地区发展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 劳动地域分工:社会 ...

  •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 区域:是指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基本属性:1地球表面一部分,占有一定空间2区域具有一定范围和界线3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区域的划分:按概念划分:一种是区域内部空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此来区别其他区域, ...

  • 影响区域竞争力的因素及计量分析
  • <经济问题>2005年第3期 Mar1,2005 No13 影响区域竞争力的 因素及计量分析 王 田 (兰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兰州 730000) 摘 要:迈克尔・波特的"国家钻石"体系主要研究了产业竞争和国家竞争,这个模型对于分析区域竞争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工具.对 ...

  • 区域地理教学一般思路
  • 区域地理教学一般思路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内容大体分成三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区域地理实际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理论在区域中的实际运用.我认为区域地理复习的一般思路如下: 一. 把握区域特征: 主要是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一个区域特征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部分.我复习时一般这样分析 ...

  • 第1课时区域农业发展
  • 第1课时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最新考纲 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考点一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与农业布局特点 [知 识 整 合]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1)范围 AB吉林.CD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 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 ...

  • 区域平衡发展优势理论探讨
  • 作者:袁政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01期 [中图分类号]D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20(2010)05-0666-07 经济学有一个常识性的结论:如果一个社会收入差异很大,其社会消费力为A:如果还是这个社会,收入差异很小,其社会消费力为B,那么显然有B&g ...

  • 港口布局规划编制办法
  • 港口布局规划 编制内容及文本格式 交通部 二OO六年八月 港口布局规划编制说明 一.编制港口布局规划应当对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区 域港口发展历史.布局状况.港口资源条件等情况进行深入 调查研究,收集.掌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布局规划. 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及必要的自然条件等基础资料,满足编 制港口布局 ...

  • 房地产类发展实例剖析策划书
  • 房地产市场最近在国家不断的调控中,慢慢的从金融危机的不利局面下开始走上了正确的轨道,在不断的努力中,我们的发展就是这样慢慢的成长.当然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其中多少都会有一些波折,这些都是市场经济情况下正常的波动,只要总体上控制的好,那么房地产市场就可以做的不错. 一. 概论 1.1 序言 1.2 研 ...

  • 高考地理规范答题模板--18种
  • 高考地理规范答题模板--18类题型 各位同学:现将高考地理中常见的一些问答题的规范答题模板印发给你们,希望各位同学要认真识记,并在平时的做题中对应答题模板,规范答题.严格运用地理术语.书写规范.字迹清晰.条例明确,减少不必要的失分.争取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一.地形特征描述型问题答题模板 特征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