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朗读技巧探索

  摘要 现代诗歌诵读,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朗读,它具有很浓的表演性。它需要读者掌握一定的技巧,将情感投入其中,反复吟咏,方能渐入佳境,最终达到“诗、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感知内容;投入感情;把握节奏

  【中图分类号】G633.3

  现代诗歌节律明显、抑扬顿挫、句式自由流畅,充分细致的、入情入理的朗读是现代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怎样搞好现代诗歌朗读教学呢?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四种方法。

  一、细致感知诗文内容,体味诗歌内涵意境。

  许多老师只是把朗读当作初步感知课文的手段,一俟学生对课文有所体认,朗读就不在注意引导了。其实,朗读应该贯穿现代诗歌教学始终。初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就先让学生粗略地默读课文,稍作准备,再来朗读,在分析诗歌思想内涵,表现手法之后,再巩固朗读,这样一来,对学生体味诗歌内涵意境很有帮助。

  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星星变奏曲》,初读诗歌,让学生体验变奏的旋律,在理解了作者时代背景之后,进一步朗读诗歌,深刻体味诗中诸多意象,体味作者对光明、自由、美好的向往意愿,自我牺牲的精神境界。同时,体验朦胧诗派的表现手法特点。课后的练习设置也是提示学生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完成,教师一定要指导点拨学生不要偷懒,生搬硬套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如《再别康桥》,写的是离愁别绪,其情感基调定在一个“愁”字上,而且,这愁,不是哀愁,不是浓愁,而是轻淡的柔愁,愁中又带有一丝对康桥美景的沉醉,带有一丝对母校眷恋的深情。

  二、积极投入感情朗读,读出诗外之意

  如果说上述“感知课文内容”属于客观认知、理性思考的话,那么投入情感应属于感兴、感性、感觉的体验,诗歌朗读教学本来就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活动。

  情感是诗人创作的出发点,是沟通诗作、诗人、读者、听者之间的精神纽带。如果抽掉了诗歌朗读中的情感要素,朗读将变得索然无味,听众的“赏听”期待成为负值,也就没有一点感染力。

  在诗歌朗读活动中投入的情感可细分几个层面:一是对读诗有神圣感,认为这是崇高的精神活动,先要沉静下来,净化一下心灵;二是对诗人有亲近感,通过朗读走近诗人,亲聆謦�,仰慕诗人心灵境界;三是对诗作产生共鸣,消除与诗作的情感隔阂、时代隔阂、空间隔阂。

  例如,对戴望书《雨巷》“朦胧爱情”的体味,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绵绵别情”的感受,对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赤子之情”的体验。朗读之前,先要入情入境,满含深情,情致高昂,必引人视听、夺人心魄。此时,能使朗读者和聆听者均能领悟、品味诗外之意,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境地。

  有这样4首诗……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长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情感“风景”可谓丰富多样。

  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诗歌诵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比如,《再别康桥》与《我爱这土地》的语速要慢一些。

  三、仔细把握朗读节奏,体验诗歌的音韵美。

  每一首诗歌,都有各自的节奏,韵律,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的朗读,不但使人情感共鸣,事理共享。还能让人体验现代诗歌的音韵美。

  朗读的节奏包含哪些内容?大致有语音高低、语调轻重、气息强弱、节奏快慢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语音高低,二是节奏快慢。把握好了这些,抑扬顿挫自然发生,诗歌朗读的艺术效果也就自然发生。

  例如,徐志摩诗《再别康桥》的平仄、音高抑扬顿挫的效果如下:

  轻轻地我走了,

  平平仄 仄

  正如 我 轻轻地 来;

  仄平 仄 平平平

  第一句先平后仄,后一句先仄后平,中间平仄互衬,细味之,一种浓浓的留恋眷顾之情环绕在轻重高低的平声仄语中。

  再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的语言节奏,读来朗朗上口,余音绕梁: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其实诗歌语言的节奏说到底是诗歌情感节奏的表现形式,诗人心旌飘荡,情动于中而言成于诗,诗语节奏映现着情感的节奏;朗读者激情满贮、不能自已而吐纳珠玉之声,诗语节奏浑然天成。

  四、认真做好各种标记,辅助提高朗诵技巧

  培养学生现代诗歌朗读的技巧,可以将诗歌朗读训练直观化,将训练所得的方法、要领等外化于各种符号标记,这种最简便的训练方法,对学生来说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处理诗作文本的符号体系是简便易行的,只要稍微熟悉一下即运用自如。下面用一些常见的符号举例说明:

  升调(�):谁主沉浮?� (响亮地提出问题)

  降调(�):冷漠,凄清,又惆怅。�(情绪极为低落,压抑着声调)

  节奏( /):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娓娓道来的语气)

  稍停(‖ ):撑着油纸伞,独自‖(“独自”属跨行,即与本行相隔而与下一行相连)

  着重(.):一个丁香一样的

  感叹( ! ):浪遏飞舟?!(名为置疑,实为坚决,加一感叹号表斩钉截铁之气势)

  渐无(……):不带走一片云彩。……(一是体现徐诗轻柔风格,二是与“悄悄地”相应)

  声音的延续――:大堰河――我的保姆(在呼唤中流露出深深的感激之情)

  不过,给诗作配以各种标记不能只看重其结果,而更要看重过程,注重对文本的把握和处理,揣摩各种符号的合理运用,将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生命和情感世界显性化、立体化。假如做得相反,只求眼花缭乱地画满符号便以为大功告成,不计较对诗作的深层内蕴的正确理解和对诗作形式的合理把握,那是事倍功半的甚至是无效的训练。另外,给诗作配以各种标记是非常琐细的事,可能学生各带着自己的理解,做起来五花八门,这没关系,只要他们认真做了就是了不起的进步,肯定比没有标记朗读得更好,假以时日必有大长进。

  以上谈的是诗歌朗读的策略,“节外生枝”冒出一个问题:同样是抒情类作品散文又如何朗读?理当另文解析,不过可以稍立片说:参考诗歌朗读策略,散文也能读出诗味来。诗歌是文学的精华,朗读诗歌难之又难,诗歌朗读好了散文朗读应不在话下。

  摘要 现代诗歌诵读,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朗读,它具有很浓的表演性。它需要读者掌握一定的技巧,将情感投入其中,反复吟咏,方能渐入佳境,最终达到“诗、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感知内容;投入感情;把握节奏

  【中图分类号】G633.3

  现代诗歌节律明显、抑扬顿挫、句式自由流畅,充分细致的、入情入理的朗读是现代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怎样搞好现代诗歌朗读教学呢?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四种方法。

  一、细致感知诗文内容,体味诗歌内涵意境。

  许多老师只是把朗读当作初步感知课文的手段,一俟学生对课文有所体认,朗读就不在注意引导了。其实,朗读应该贯穿现代诗歌教学始终。初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就先让学生粗略地默读课文,稍作准备,再来朗读,在分析诗歌思想内涵,表现手法之后,再巩固朗读,这样一来,对学生体味诗歌内涵意境很有帮助。

  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星星变奏曲》,初读诗歌,让学生体验变奏的旋律,在理解了作者时代背景之后,进一步朗读诗歌,深刻体味诗中诸多意象,体味作者对光明、自由、美好的向往意愿,自我牺牲的精神境界。同时,体验朦胧诗派的表现手法特点。课后的练习设置也是提示学生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完成,教师一定要指导点拨学生不要偷懒,生搬硬套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如《再别康桥》,写的是离愁别绪,其情感基调定在一个“愁”字上,而且,这愁,不是哀愁,不是浓愁,而是轻淡的柔愁,愁中又带有一丝对康桥美景的沉醉,带有一丝对母校眷恋的深情。

  二、积极投入感情朗读,读出诗外之意

  如果说上述“感知课文内容”属于客观认知、理性思考的话,那么投入情感应属于感兴、感性、感觉的体验,诗歌朗读教学本来就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活动。

  情感是诗人创作的出发点,是沟通诗作、诗人、读者、听者之间的精神纽带。如果抽掉了诗歌朗读中的情感要素,朗读将变得索然无味,听众的“赏听”期待成为负值,也就没有一点感染力。

  在诗歌朗读活动中投入的情感可细分几个层面:一是对读诗有神圣感,认为这是崇高的精神活动,先要沉静下来,净化一下心灵;二是对诗人有亲近感,通过朗读走近诗人,亲聆謦�,仰慕诗人心灵境界;三是对诗作产生共鸣,消除与诗作的情感隔阂、时代隔阂、空间隔阂。

  例如,对戴望书《雨巷》“朦胧爱情”的体味,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绵绵别情”的感受,对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赤子之情”的体验。朗读之前,先要入情入境,满含深情,情致高昂,必引人视听、夺人心魄。此时,能使朗读者和聆听者均能领悟、品味诗外之意,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境地。

  有这样4首诗……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长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情感“风景”可谓丰富多样。

  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诗歌诵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比如,《再别康桥》与《我爱这土地》的语速要慢一些。

  三、仔细把握朗读节奏,体验诗歌的音韵美。

  每一首诗歌,都有各自的节奏,韵律,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的朗读,不但使人情感共鸣,事理共享。还能让人体验现代诗歌的音韵美。

  朗读的节奏包含哪些内容?大致有语音高低、语调轻重、气息强弱、节奏快慢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语音高低,二是节奏快慢。把握好了这些,抑扬顿挫自然发生,诗歌朗读的艺术效果也就自然发生。

  例如,徐志摩诗《再别康桥》的平仄、音高抑扬顿挫的效果如下:

  轻轻地我走了,

  平平仄 仄

  正如 我 轻轻地 来;

  仄平 仄 平平平

  第一句先平后仄,后一句先仄后平,中间平仄互衬,细味之,一种浓浓的留恋眷顾之情环绕在轻重高低的平声仄语中。

  再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的语言节奏,读来朗朗上口,余音绕梁: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其实诗歌语言的节奏说到底是诗歌情感节奏的表现形式,诗人心旌飘荡,情动于中而言成于诗,诗语节奏映现着情感的节奏;朗读者激情满贮、不能自已而吐纳珠玉之声,诗语节奏浑然天成。

  四、认真做好各种标记,辅助提高朗诵技巧

  培养学生现代诗歌朗读的技巧,可以将诗歌朗读训练直观化,将训练所得的方法、要领等外化于各种符号标记,这种最简便的训练方法,对学生来说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处理诗作文本的符号体系是简便易行的,只要稍微熟悉一下即运用自如。下面用一些常见的符号举例说明:

  升调(�):谁主沉浮?� (响亮地提出问题)

  降调(�):冷漠,凄清,又惆怅。�(情绪极为低落,压抑着声调)

  节奏( /):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娓娓道来的语气)

  稍停(‖ ):撑着油纸伞,独自‖(“独自”属跨行,即与本行相隔而与下一行相连)

  着重(.):一个丁香一样的

  感叹( ! ):浪遏飞舟?!(名为置疑,实为坚决,加一感叹号表斩钉截铁之气势)

  渐无(……):不带走一片云彩。……(一是体现徐诗轻柔风格,二是与“悄悄地”相应)

  声音的延续――:大堰河――我的保姆(在呼唤中流露出深深的感激之情)

  不过,给诗作配以各种标记不能只看重其结果,而更要看重过程,注重对文本的把握和处理,揣摩各种符号的合理运用,将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生命和情感世界显性化、立体化。假如做得相反,只求眼花缭乱地画满符号便以为大功告成,不计较对诗作的深层内蕴的正确理解和对诗作形式的合理把握,那是事倍功半的甚至是无效的训练。另外,给诗作配以各种标记是非常琐细的事,可能学生各带着自己的理解,做起来五花八门,这没关系,只要他们认真做了就是了不起的进步,肯定比没有标记朗读得更好,假以时日必有大长进。

  以上谈的是诗歌朗读的策略,“节外生枝”冒出一个问题:同样是抒情类作品散文又如何朗读?理当另文解析,不过可以稍立片说:参考诗歌朗读策略,散文也能读出诗味来。诗歌是文学的精华,朗读诗歌难之又难,诗歌朗读好了散文朗读应不在话下。


相关内容

  • 初一语文第一次教研活动1
  • 语文组教研活动(一) 时间:9月3号 地点:学校小会议室 参加人员:语文组全体教师 主题:1.总结上学期工作 2.讨论本学期活动安排 ⑴在继续坚持上学期"语感教学培养"的基础上,侧重教学常规工作和后进生的辅导工作: ⑵主动申报校内教研课: ⑶加强针对我校教学实际的理论学习: ⑷积 ...

  • 致橡树教学反思
  • <致橡树>教学反思 <致橡树>是朦胧诗的代表做之一,作者舒婷通过象征手法,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意象, 给我们展示了富有现代气息的理想爱情.因为全诗意象迭加,只有通过反复诵读和品味,才 能深入到文本的精髓,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能掌握好诗歌的朗读技巧,并能掌握 诗歌的意象分析 ...

  • 竹石说课稿
  • <竹石>说课教案 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艺术园地一朵奇葩,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探讨的是初中语文课本第一 册第五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竹石>. 一.教材分析 1.强调诵读,读出节奏,读出轻重,读出韵味. 2.体会诗歌感情. 3.品味字句,体会诗歌语言精妙. 4.体会诗的 ...

  • 读出心灵的声音
  • 摘 要:语文教学比较直观化,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朗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然而实际上,朗读教学未能够引起教师的高度关注,传统意义上"填鸭式"的讲解模式已难以跟现代化教学的需要相符合. 关键词:小学生:朗读能力:培养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精华部分,自然也受到了不少的关注.朗 ...

  • 八上第四单元
  •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继第三单元之后,以对自然界进行科学探索为内容组成.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体裁.题材等丰富多样,主题集中,可以有利地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兴趣,培养科学的精神.<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看云识天气>是科普说明文:<绿色蝈蝈& ...

  • 高中语文[蜀道难]说课稿模板
  •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蜀道难>. 一. 教材分析和处理: <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二单元的第一首诗歌.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目标重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解读 ...

  • 3.[星星变奏曲]
  • 3.<星星变奏曲>备课 江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 义,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 4.珍惜美好生活 ◆过程与方法: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 ...

  • 诗文诵读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经典诵读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一.活动意义 经典诗文是久经历史考验的具有普遍心性修养意义的人文典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开启人类智慧的工具,人类历史发展证明,经典非一时之存在,经典精神具有普遍心性修养意义,经典精神不局限于哪个时代,也不局限于哪个民族和哪个阶段,它具有全人 ...

  • 浅谈小学古诗文教学
  • 浅谈小学古诗文教学 古诗,语言凝炼,意境深远,或咏物寄情,或抒情启思,首首脍炙人口,它凝炼含蓄的语言,深邃优美的意境,倍受人们的喜爱.千百年来,它滋养了无数代中国人.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上的劝勉青少年:"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