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技巧(1)

高考文言文阅读断句技巧

一、读文段,通文意

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具体来说,就是走‚四步路‛:

(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此时切勿动手标点,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给以推断。

【例】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这样,我们对上文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本文是讲湖阳公主新寡,帝为他物色丈夫之事。主要分两层:一是‚微观‛湖阳公主之意,了解女方的意向;二是询问宋弘,了解男方的态度。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便可按照从大到小,逐层、逐句标点。

【答案】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

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例】(2004•北京)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5分)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③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我们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好事‛与‚坏事‛,‚福‛与‚祸‛,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断句时,就可抓住‚失马——得马——儿子堕马‛这一发展过程,抓住人们的看法和‚塞翁‛的态度,去逐层、逐句点断。

【答案】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③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二、标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我们在文言文阅读中常见代词基本有下面三种:

(1)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2)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3)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注意:

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三、看虚词,找位置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

是该断句的地方。

1.对话、引文定句读——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谓为标志,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如2004年北京卷,材料中有三处‚其父曰‛,应在‚曰‛后停顿。

2.语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6.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例】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解析】

我们看加点的虚词,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焉、也;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12处标点,有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游者众‛后的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非常之观‛是由于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 经常用于句子首

解释:

1.‚曰‛后面加冒号是不言而喻的;‚哉‛常用在句末,表示感叹、询问或反问语气,句末常用叹号或问号。例如:‚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2.‚而‛作连词经常用于句子中间,起连接作用,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于‛是文言文中用得最多的介词,由它和名词组成介词结构多数放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后作补语。例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3.‚则‛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其中,‚则‛表示承接、假设、转折等关系时,‚则‛前常有停顿。例如:‚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则‛表示并列关系时,常用于句中。例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语气词‚盖、夫、且(若)夫‛等常用在句首,它们前面要断句。此外,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则‛‚苟‛‚纵‛‚是故‛‚于是‛‚向使‛‚是以‛‚纵使‛‚然则‛等前面也常常要断句。例如:‚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夫战,勇气也。‛‚若夫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然则何时而乐耶?‛‚苟富贵,勿相忘。‛‚向使无君,人各自私,人各自利也。‛

5.‚矣、耶、乎、焉、耳、而已‛等是句末语气词,后面要断句。例如:‚古之圣人其出他人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此亡秦之续耳。‛

‚然则何时而乐耶?‛‚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壮士,能复饮乎?‛

提示:

利用虚词标志断句时必须注意灵活性。

1.‚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中,‚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就不能断句。

2.‚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可点断也可不点断。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是说也,人常疑之。‛

3.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表示并列关系,所连接的并列短语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面断开。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独以钟名,何哉?‛

4.‚夫‛有时可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有时甚至还可作名词,这几种情况都不能点断。例如:‚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四、明语法,辨句式

1. 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

判断句式:‚……者,……也‛,‚为、乃、即、则‛等 反问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

被动句式:‚为……所……‛‚受……于……‛‚见……于……‛

其它固定句式:‚如……何‛‚况……乎‛‚何(以)……为‛ 积累:

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

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例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例2: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

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2.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也就是说,在进行断句时,可抓住文言文词性的组合特点,抓名(代),找主干。

主 || 谓 宾

名(代)||动(形)名(代))

词性组合特点如下:

①名(代)词+动(形)词(这里的名词、代词包括由名词和名词或代词和代词构成的并列短语)

②名(代)词+动(形)词+名(代)词

③介+名+动(形)

④动(形)+名(代)

⑤副+动(形)+名(代)

⑥‚矣‛‚也‛‚者‛‚乎‛‚哉‛等助词,和前面的词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 以上六种只是最基本的组合方式,还有在此基础上的变形,但不管怎么变,都不能违背‚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这一点。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高考文言文阅读断句技巧

一、读文段,通文意

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具体来说,就是走‚四步路‛:

(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此时切勿动手标点,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给以推断。

【例】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这样,我们对上文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本文是讲湖阳公主新寡,帝为他物色丈夫之事。主要分两层:一是‚微观‛湖阳公主之意,了解女方的意向;二是询问宋弘,了解男方的态度。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便可按照从大到小,逐层、逐句标点。

【答案】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

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例】(2004•北京)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5分)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③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我们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好事‛与‚坏事‛,‚福‛与‚祸‛,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断句时,就可抓住‚失马——得马——儿子堕马‛这一发展过程,抓住人们的看法和‚塞翁‛的态度,去逐层、逐句点断。

【答案】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③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二、标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我们在文言文阅读中常见代词基本有下面三种:

(1)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2)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3)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注意:

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三、看虚词,找位置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

是该断句的地方。

1.对话、引文定句读——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谓为标志,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如2004年北京卷,材料中有三处‚其父曰‛,应在‚曰‛后停顿。

2.语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6.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例】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解析】

我们看加点的虚词,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焉、也;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12处标点,有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游者众‛后的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非常之观‛是由于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 经常用于句子首

解释:

1.‚曰‛后面加冒号是不言而喻的;‚哉‛常用在句末,表示感叹、询问或反问语气,句末常用叹号或问号。例如:‚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2.‚而‛作连词经常用于句子中间,起连接作用,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于‛是文言文中用得最多的介词,由它和名词组成介词结构多数放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后作补语。例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3.‚则‛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其中,‚则‛表示承接、假设、转折等关系时,‚则‛前常有停顿。例如:‚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则‛表示并列关系时,常用于句中。例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语气词‚盖、夫、且(若)夫‛等常用在句首,它们前面要断句。此外,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则‛‚苟‛‚纵‛‚是故‛‚于是‛‚向使‛‚是以‛‚纵使‛‚然则‛等前面也常常要断句。例如:‚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夫战,勇气也。‛‚若夫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然则何时而乐耶?‛‚苟富贵,勿相忘。‛‚向使无君,人各自私,人各自利也。‛

5.‚矣、耶、乎、焉、耳、而已‛等是句末语气词,后面要断句。例如:‚古之圣人其出他人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此亡秦之续耳。‛

‚然则何时而乐耶?‛‚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壮士,能复饮乎?‛

提示:

利用虚词标志断句时必须注意灵活性。

1.‚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中,‚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就不能断句。

2.‚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可点断也可不点断。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是说也,人常疑之。‛

3.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表示并列关系,所连接的并列短语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面断开。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独以钟名,何哉?‛

4.‚夫‛有时可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有时甚至还可作名词,这几种情况都不能点断。例如:‚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四、明语法,辨句式

1. 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

判断句式:‚……者,……也‛,‚为、乃、即、则‛等 反问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

被动句式:‚为……所……‛‚受……于……‛‚见……于……‛

其它固定句式:‚如……何‛‚况……乎‛‚何(以)……为‛ 积累:

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

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例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例2: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

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2.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也就是说,在进行断句时,可抓住文言文词性的组合特点,抓名(代),找主干。

主 || 谓 宾

名(代)||动(形)名(代))

词性组合特点如下:

①名(代)词+动(形)词(这里的名词、代词包括由名词和名词或代词和代词构成的并列短语)

②名(代)词+动(形)词+名(代)词

③介+名+动(形)

④动(形)+名(代)

⑤副+动(形)+名(代)

⑥‚矣‛‚也‛‚者‛‚乎‛‚哉‛等助词,和前面的词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 以上六种只是最基本的组合方式,还有在此基础上的变形,但不管怎么变,都不能违背‚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这一点。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相关内容

  • 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
  • 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 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 2005年全国高考题,在众多省市中,北京卷在第卷的第11小题考查了文言文的断句题(只断句,不标点),5个小题,共5分.2006年,北京卷在第卷的第11小题又考查了文言文的断句题(只断句,不标点),两个小题,还是5分:辽宁卷在第卷的第15小题也考查了文言文断 ...

  • 文言文断句技巧点拨
  • 韩愈曾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如何断句.标点在中国是近代才引进的"进口货",古书里面,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那个时代,读书人每打开一本新书,阅读的时候就用笔把它一句句点断(大抵都是用一 ...

  • 文言文断句的技巧方法.
  • 文言文断句的技巧方法 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 抓虚词看位置: ①"夫. ...

  • 文言文断句技巧(超实用教案)
  • 文言文断句方法技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 2.过程和方法:通过做练习与讨论,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古代的优秀文化,学会灵活运用方法,消除对文言文断句的恐惧心理, 树立对文言文断句的信心. [教学重点]文言文断句 ...

  • 高考文言文断句的解题技巧
  • 高考文言文断句的解题技巧 [关键词]:高考 文言文断句 解题技巧 文言文断句是训练学生语感.培养综合的文言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当前文言文阅读测试中常见的命题形式.对于文言文断句部分的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学生在做文言断句题时通常是凭感觉,甚至随便乱画,得分率通常比较低,因此,帮助学生总结一定的方法在 ...

  •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题型梳理 从近年出题形势看,多以选择.翻译.简答等形势呈现. 1.选择题:基本还是围绕字词基础知识展开,文言实词.虚词均有所涉及,特别对一些具有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的字词"情有独钟",一般以"选择与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 ...

  • 2017文言文断句方法
  • 文言文断句方法 六十老翁产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产田园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争执 ● 断句方式一: ● 六十老翁产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产田园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争执.---给女婿 ● 断句方式二: ● 六十老翁产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产田园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争执. -- ...

  •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及技巧
  •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及技巧 概括文章(记叙文,小说)主要内容的方法(包括句.段):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怎么样. 一.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答题要点一般有:1.点明中心:2.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3.是本文的线索:4.表明主要人物:5.点明主要内容. 二.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1.拟人 答 ...

  • 什么叫断句
  • 文言文断句技巧 什么叫断句 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 òu ).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