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家长在孩子身上付出了许多的精力、时间和钱财,为她们选吃,选喝,选穿,选学校,选老师等,为孩子将来能够成才苦思冥想,绞尽脑汁。然而,不知不觉已陷入了家庭教育的误区中,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三分之二的家庭对子女教育存在误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种:一、包办代替丧失劳动机会;二、盲目奖励迷失个性方向;三、溺爱“爱”出任性霸道。
关键词:家教 误区 对策
正文:当今家长在孩子身上付出了许多的精力、时间和钱财,为她们选吃,选喝,选穿,选学校,选老师等,为孩子将来能够成才苦思冥想,绞尽脑汁。然而,不知不觉已陷入了家庭教育的误区中,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三分之二的家庭对子女教育存在误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种。
一、包办代替丧失劳动机会
1、案例:
①下午游戏时,我组织幼儿解完小便去操场上做游戏,游戏刚刚开始就有小朋友跑来向我报告:“老师,**把小便解上身了,我来到他的身边问:“**,刚刚老师不是已经带你们去卫生间解过小便了吗?”“他支支吾吾地说:“我没解,我不会掏***。”“什么?”我听到这里很是大吃一惊,“那你在家是怎么解的呢?”“他回答到:“奶奶帮我掏„„”
②**是我班的一名半托幼儿,上学期每到吃饭的时候,我们就头疼,因为他吃饭从不自己动手,甚至连勺子都不会拿,一到吃饭时,他就呆呆地坐在位置上一声不吭地望着同伴,直到老师来喂他,他才张开嘴巴,有一次我们让他自己吃,结果满满一碗饭只吃了三分之一,还有的全部打翻在了地上(因为他不会用勺子)。
2、情况分析
现在有很多家长对孩子非常溺爱,他们认为孩子该单纯地“以学习为主”,而舍不得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甚至不让他们为自己服务。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家长认为自己小时候受了很多罪,吃了很多苦,现在生活好了,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得到最多的关心和照顾!然而却不知这样的关心和疼爱违背了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让很多孩子因为错误的疼爱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动手操作和自我服务的能力。有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所以,对孩子爱的适当、爱的合理、爱中有教、教中有爱,才能使幼儿得以健康成长。处处包办一切,使孩子丧失“独立性”那是对孩子一生的惩罚。
3、相关对策:提供自我服务和劳动的机会
培养和锻炼幼儿的自我能力已是迫在眉捷了,那么我们的家长该采取怎样的补救措施呢?一是让孩子尝试参加适当的家务劳动和自我服务。首先家长们得配合幼儿园老师共同教给孩子简单的劳动技能,在此基础上鼓励幼儿独立完成一日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如,早晨起床后让孩子学着自己穿衣服、穿袜子、自己刷牙、洗脸,吃饭时帮爸爸妈妈放筷子,端碗等,以提高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当幼儿能独立完成这些事情时,家长应及时给予孩子表扬:“宝宝,你真了不起。”“妈妈,相信你会越来越能干”类似的褒奖能进一步帮助幼儿树立爱劳动意识。 此外还可以利用“三八”妇女节和“五一”劳动节引导幼儿为家人做一件力所能力的事,如:给妈妈梳梳头,给爸爸拿报纸,为爷爷奶奶捶捶背等,在全家人的共同参与和合作下,幼儿的劳动兴趣也会高涨起来,同时还能增进孩子与家人的情感。
二、物质奖励迷失个性方向
1、案例:
①为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在放学前,老师给本周表现好的幼儿颁发贴星,××小朋友因为打人而未能得到,他很不高兴地噘着嘴对拿到小贴星的幼儿说:“我才不要呢,我回去叫妈妈买个更漂亮的。”
②上海某小学一名三年级的学生,父亲为了激励孩子,夸下海口,如果能考一个好成绩,就奖励一辆宝马车,结果孩子取得了一个好的成绩,父亲立即花了107万元购买了一辆宝马车。
2、情况分析
现在很多的家长为了刺激孩子的学习等方面的进取欲望,对孩子实行重奖制度,认为这样我可以调动孩子积极性,这样的愿望是好的,但他们可能会忽视这一点,物质刺激久了,孩子就会产生一种错觉——学习读书就是为了奖励,一旦自己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便会对学习失去兴趣。
3、相关对策:精神奖励替代物质奖励
父母偶尔给孩子一些奖励,本质并不是什么坏事,但是奖励一定要选择适当的时间,适合孩子的奖品,如果孩子无论做什么,家长都给予一定物质上的奖励,那样时间一长孩子就会依赖与物质上的奖励!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奖励应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赏为辅,孩子有了小小的进步,家长要给予表扬,如给孩子一个深情地拥抱,甜甜的一个吻等鼓励孩子更加努力地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三、隔代溺爱“爱”出任性霸道
1、案例:
①**特别淘气,在爷爷面前更是如此。晚饭的时候,**爸拿起碗到厨房盛饭,走过**身边时,**瞅准时机,一伸腿,把爸爸绊倒在地,爸爸手里的饭碗也飞了出去。**爸火了,追着要打**,**转身溜进了爷爷房间。**爸忍着疼追进房间,一抬头,自己的爸爸横在面前,挡住了去路:“干什么?不许打孩子!”老爷子板着脸。**爸无奈地说:“爸,他伸腿绊我!这孩子学坏了,我必须揍他一顿。”老爷子不以为然地笑了笑,说:“你这么大的人了,这都躲不开,笨不笨?好了!吃你的饭去。”**在爷爷背后偷笑。
②**也是在隔辈人照料下长大的孩子。一天,午餐时间到,老师对全班孩子说:“请大家把玩具都收起来,准备吃饭。”孩子们都收拾起来,唯独**一动不动。老师把**叫到身边,问她:“刚才老师说的话你听见了吗?”**回答:“听见了。”老师接着问:“那你为什么不按要求做呢?”“这不是对我说的。”**从心里拒绝听老师的话。
老师只好重新对她提出要求:“那现在老师要你和大家一样把桌上的东西收起来,好吗?”**低下头,嘴里挤出几个字:“不好,太麻烦了。”“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这是规定,你知道吗?”“不知道。”
2、情况分析
隔代教育,确实减轻了年轻父母身上的负担,弥补了他们育儿经验的不足。老人带孩子,父母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参与社会工作,这对年轻父母来说如同雪中送炭。但不少隔辈人看不得孩子被批评、训斥,更别说挨打了。我们不提倡打孩子,但是适度的批评和约束不可少,然而在老人的干涉下,父母往往难以管束孩子。受到过分宽容和保护的孩子,更容易因此养成顽劣、冷漠的性格,缺乏爱心,不懂体贴,任意胡为,不守规则。隔辈人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以孩子为中心,很多孩子因此养成只顾自己、不管别人、没有规则意识和群体意识的简单思维模式。**的思维就是自我为中心的典例,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做。我们叫这样的孩子“纯天然”。然而,孩子过分自我为中心,也不会受伙伴的欢迎,会排斥他,时间长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就会受到伤害。
3、相关对策: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努力减少老人带孩子的副作用,关键做好下面几点:一是亲近孩子,多创造父母单独带孩子的环境,遇到过分保护孩子的老人,可以从两方面做工作——一是请求老人配合,用谈心的方式委婉提出过分溺爱的后果,可以用身边的事例引导老人,相信只要父母做沟通和交流,祖辈从孩子长远发展的角度一定会接受;二是选老人不在的时候教育孩子,用“算后账”的形式教育孩子。当孩子犯错时,家长要明确指出不对在哪里,找到解决得办法,用正面的方法引导孩子进行自律。三是与老师取得联系,和老师共同
商讨对策,家园的共同配合也能帮助孩子纠正不良行为。
总之,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要:当今家长在孩子身上付出了许多的精力、时间和钱财,为她们选吃,选喝,选穿,选学校,选老师等,为孩子将来能够成才苦思冥想,绞尽脑汁。然而,不知不觉已陷入了家庭教育的误区中,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三分之二的家庭对子女教育存在误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种:一、包办代替丧失劳动机会;二、盲目奖励迷失个性方向;三、溺爱“爱”出任性霸道。
关键词:家教 误区 对策
正文:当今家长在孩子身上付出了许多的精力、时间和钱财,为她们选吃,选喝,选穿,选学校,选老师等,为孩子将来能够成才苦思冥想,绞尽脑汁。然而,不知不觉已陷入了家庭教育的误区中,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三分之二的家庭对子女教育存在误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种。
一、包办代替丧失劳动机会
1、案例:
①下午游戏时,我组织幼儿解完小便去操场上做游戏,游戏刚刚开始就有小朋友跑来向我报告:“老师,**把小便解上身了,我来到他的身边问:“**,刚刚老师不是已经带你们去卫生间解过小便了吗?”“他支支吾吾地说:“我没解,我不会掏***。”“什么?”我听到这里很是大吃一惊,“那你在家是怎么解的呢?”“他回答到:“奶奶帮我掏„„”
②**是我班的一名半托幼儿,上学期每到吃饭的时候,我们就头疼,因为他吃饭从不自己动手,甚至连勺子都不会拿,一到吃饭时,他就呆呆地坐在位置上一声不吭地望着同伴,直到老师来喂他,他才张开嘴巴,有一次我们让他自己吃,结果满满一碗饭只吃了三分之一,还有的全部打翻在了地上(因为他不会用勺子)。
2、情况分析
现在有很多家长对孩子非常溺爱,他们认为孩子该单纯地“以学习为主”,而舍不得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甚至不让他们为自己服务。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家长认为自己小时候受了很多罪,吃了很多苦,现在生活好了,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得到最多的关心和照顾!然而却不知这样的关心和疼爱违背了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让很多孩子因为错误的疼爱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动手操作和自我服务的能力。有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所以,对孩子爱的适当、爱的合理、爱中有教、教中有爱,才能使幼儿得以健康成长。处处包办一切,使孩子丧失“独立性”那是对孩子一生的惩罚。
3、相关对策:提供自我服务和劳动的机会
培养和锻炼幼儿的自我能力已是迫在眉捷了,那么我们的家长该采取怎样的补救措施呢?一是让孩子尝试参加适当的家务劳动和自我服务。首先家长们得配合幼儿园老师共同教给孩子简单的劳动技能,在此基础上鼓励幼儿独立完成一日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如,早晨起床后让孩子学着自己穿衣服、穿袜子、自己刷牙、洗脸,吃饭时帮爸爸妈妈放筷子,端碗等,以提高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当幼儿能独立完成这些事情时,家长应及时给予孩子表扬:“宝宝,你真了不起。”“妈妈,相信你会越来越能干”类似的褒奖能进一步帮助幼儿树立爱劳动意识。 此外还可以利用“三八”妇女节和“五一”劳动节引导幼儿为家人做一件力所能力的事,如:给妈妈梳梳头,给爸爸拿报纸,为爷爷奶奶捶捶背等,在全家人的共同参与和合作下,幼儿的劳动兴趣也会高涨起来,同时还能增进孩子与家人的情感。
二、物质奖励迷失个性方向
1、案例:
①为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在放学前,老师给本周表现好的幼儿颁发贴星,××小朋友因为打人而未能得到,他很不高兴地噘着嘴对拿到小贴星的幼儿说:“我才不要呢,我回去叫妈妈买个更漂亮的。”
②上海某小学一名三年级的学生,父亲为了激励孩子,夸下海口,如果能考一个好成绩,就奖励一辆宝马车,结果孩子取得了一个好的成绩,父亲立即花了107万元购买了一辆宝马车。
2、情况分析
现在很多的家长为了刺激孩子的学习等方面的进取欲望,对孩子实行重奖制度,认为这样我可以调动孩子积极性,这样的愿望是好的,但他们可能会忽视这一点,物质刺激久了,孩子就会产生一种错觉——学习读书就是为了奖励,一旦自己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便会对学习失去兴趣。
3、相关对策:精神奖励替代物质奖励
父母偶尔给孩子一些奖励,本质并不是什么坏事,但是奖励一定要选择适当的时间,适合孩子的奖品,如果孩子无论做什么,家长都给予一定物质上的奖励,那样时间一长孩子就会依赖与物质上的奖励!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奖励应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赏为辅,孩子有了小小的进步,家长要给予表扬,如给孩子一个深情地拥抱,甜甜的一个吻等鼓励孩子更加努力地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三、隔代溺爱“爱”出任性霸道
1、案例:
①**特别淘气,在爷爷面前更是如此。晚饭的时候,**爸拿起碗到厨房盛饭,走过**身边时,**瞅准时机,一伸腿,把爸爸绊倒在地,爸爸手里的饭碗也飞了出去。**爸火了,追着要打**,**转身溜进了爷爷房间。**爸忍着疼追进房间,一抬头,自己的爸爸横在面前,挡住了去路:“干什么?不许打孩子!”老爷子板着脸。**爸无奈地说:“爸,他伸腿绊我!这孩子学坏了,我必须揍他一顿。”老爷子不以为然地笑了笑,说:“你这么大的人了,这都躲不开,笨不笨?好了!吃你的饭去。”**在爷爷背后偷笑。
②**也是在隔辈人照料下长大的孩子。一天,午餐时间到,老师对全班孩子说:“请大家把玩具都收起来,准备吃饭。”孩子们都收拾起来,唯独**一动不动。老师把**叫到身边,问她:“刚才老师说的话你听见了吗?”**回答:“听见了。”老师接着问:“那你为什么不按要求做呢?”“这不是对我说的。”**从心里拒绝听老师的话。
老师只好重新对她提出要求:“那现在老师要你和大家一样把桌上的东西收起来,好吗?”**低下头,嘴里挤出几个字:“不好,太麻烦了。”“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这是规定,你知道吗?”“不知道。”
2、情况分析
隔代教育,确实减轻了年轻父母身上的负担,弥补了他们育儿经验的不足。老人带孩子,父母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参与社会工作,这对年轻父母来说如同雪中送炭。但不少隔辈人看不得孩子被批评、训斥,更别说挨打了。我们不提倡打孩子,但是适度的批评和约束不可少,然而在老人的干涉下,父母往往难以管束孩子。受到过分宽容和保护的孩子,更容易因此养成顽劣、冷漠的性格,缺乏爱心,不懂体贴,任意胡为,不守规则。隔辈人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以孩子为中心,很多孩子因此养成只顾自己、不管别人、没有规则意识和群体意识的简单思维模式。**的思维就是自我为中心的典例,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做。我们叫这样的孩子“纯天然”。然而,孩子过分自我为中心,也不会受伙伴的欢迎,会排斥他,时间长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就会受到伤害。
3、相关对策: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努力减少老人带孩子的副作用,关键做好下面几点:一是亲近孩子,多创造父母单独带孩子的环境,遇到过分保护孩子的老人,可以从两方面做工作——一是请求老人配合,用谈心的方式委婉提出过分溺爱的后果,可以用身边的事例引导老人,相信只要父母做沟通和交流,祖辈从孩子长远发展的角度一定会接受;二是选老人不在的时候教育孩子,用“算后账”的形式教育孩子。当孩子犯错时,家长要明确指出不对在哪里,找到解决得办法,用正面的方法引导孩子进行自律。三是与老师取得联系,和老师共同
商讨对策,家园的共同配合也能帮助孩子纠正不良行为。
总之,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