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典范_读杰克_伦敦_野性的呼唤_

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典范

——读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

王兵 (四川省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614000)

摘要:《野性的呼唤》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小说中处处体现着作者的自然主义的文学观点。本文试图分析小说是如何体现出作者深受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影响,并且分析了作者受其影响的原因——当时的美国的社会现实以及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

关键字:野性的呼唤;自然主义;社会现实;生活经历

杰克•伦敦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造了大批伟大的作品,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写作风格对后代作家具有深远的影响。伦敦作品的主题多为个体与自然界不可抗力量之间的逼真的争斗,深刻反映出他深受当时美国文学中自然主义的影响。

自然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潮流,在文学发展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它延续并发展了现实主义的写作特点,同时,还为文学发展的现代主义风尚奠定了基础。自然主义在19世纪末的法国兴盛一时,以埃米儿•左拉(1840——1902)为代表,他被誉为文学自然主义的奠基人。他倡导一种追求纯粹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从生理学和遗传学角度去理解人的行动的创作理念。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自然主义文学力图事无巨细地描绘现实,给人一种实录生活和照相式的印象。文学自然主义者试图运用科学的法则去研究人类。许多美国自然主义者,尤其是杰克•伦敦深受左拉学说的影响,认为人的性格能够通过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来加以解释,人受外部的环境和遗传因素的支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人的抗争是徒劳的,是注定会失败的,人唯有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

在《野性的呼唤》这部小说里,作者以人的心理来描写动物,小说的主角巴克就有了人所具有的一切心理,通过对其心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受到的自然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狡诈,去偷食物吃,也从同伴的狗群里抢食物。更为重要的是它亲眼看到在柯利病倒在路上时三四十条身体魁梧的狗冲来践踏了它,这使它意识到了环境的残酷,在这充满敌意的北方环境下生存,它不得不调整自己去适应它。巴克受环境的影响变得日益粗暴与凶狠,或者说一次又一次被环境所征服(尽管这种征服是积极的)它使得巴克得以生存,并脱颖而出成为领袖。

1.3 爱的消亡,野性复活

在遇到最后一位主人约翰•桑腾之前,巴克落到了几个毫无北方生活经验的人手里,主人们对于动物的痛苦漠不关心,它不能选择主人而只能被主人选择,它在环境和命运面前是无助的。直到被约翰•斯诺顿救起,巴克的悲惨命运才算终结,他是它的最后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具有怜悯心的主人。从那以后,它在又一个新的环境下改变了很多,并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和新的生活。正当他们开始过上平静生活的时候,桑腾却不幸被印第安人杀害。愤怒的巴克闯进印第安人的营地,咬死了他们。桑顿之死彻底斩断了它和人类社会的链接。它最终响应野性的呼唤,回归森林,成为了嗜血的杀手。家养的环境一度使巴克成为一只好狗,但是现在改变了的环境又驱使它回到最先属于它的野生的环境中了。

从温暖的南方到冰天雪地的北方的漫长旅途也是巴克渐渐发掘他隐藏的本能的旅程。在这当中,环境是它回归的诱因。尽管它有隐藏的本能,但如果不是因为环境的改变,它永远不会回归旷野。野性的呼唤与其说来自森林,倒不如说来自内心深处的本能——尽管这一世代相传的本能曾一度因为被驯化而隐藏,这一过程充满了矛盾,一方面,巴克以他的过人胆识、智慧征服了北方荒野,赢得了生存的权利;而另一方面,巴克又是一个被征服者,一次又一次在不可逆的环境面前低头,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

1.巴克的心理变化

1.1“棍棒法则”和“狼牙法则”

在故事的开头,巴克在阳光充裕的圣•克拉拉山谷过着舒适的生活,良好的自然环境和遗传使得巴克在自己的领地威严得像个国王。如果人们不去北方淘金,或者庄园主的帮工的薪水能够满足他妻子的需求,也许巴克会永远生活在这种舒适的环境里。但不幸的是,庄园主的帮工需要钱,而北方的人也需要强壮的狗,于是巴克就被帮工卖了。由于它总是高贵而温和的,当一个男人把绳子套进它的脖子时,巴克很有尊严地接受了。后来,又一个穿红毛衣的男人买了巴克后,故意激怒它,然后用棍棒打它。巴克一开始不服从这个男人的控制,试图和他进行抗争,但是在遭到痛打之后,它知道了这儿已不再是它那个舒服的领地了,它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它永远没有机会对抗一个手持棍棒的家伙”,只有服从才能继续生存下去。随后巴克被带到北方,它的苦难生活开始了。它认识到要在新的环境中生活下去,只有遵守这个新环境中的生存法则—“棍棒法则”和“狼牙法则”

1.2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来到阿拉斯加以后,巴克的生活环境又改变了,它成为了一只雪橇狗,并且要和其他的狗为伍,在这样的环境中它面临着饥饿,大量的工作和来自其它狗的致命的攻击。为了生存下去巴克学会了打洞取暖,也很快忘掉自己爱挑剔的毛病而变的阴险

2.作者受到自然主义影响的原因

2.1 社会原因

19世纪后期,美国从农业社会转为工业社会。随着美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原先平静和谐的农业文明被打破,人们由开始那种“远方小山村”的回忆转化为后来对农村生活的无奈和悲叹;田园化和理想化的“农村镀金主义”价值观念逐渐被冷漠与恐惧的“自然邪恶论”所代替,美国社会的精神危机凸现出来,充满了堕落、绝望。美国农业文明语境下的大众理想和偶像受到普遍怀疑,那种坚定的宗教信仰与怀旧的国民心态随着工业化进程逐渐走向死亡。然而,旧的理想与偶像的消失需要新的理想和偶像的补充和替代,于是新的工业资本家取代了上帝或精神寄托者的位置,成为美国新文化中大众理想与偶像的代表。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所形成的社会分工代替了原来农业文明中的社会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制度不再是依据明显的家族或政治遗传权力形成的等级制度,而是一种按照经济生产和劳动分配形成的等级制度。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原来依靠国家机器维持的统治体制逐渐转变成依靠经济机器维持的社会统治。随着经济垄断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感觉到统治自己的东西变成一种“无形的铁手”,人们在生存的斗争中会觉得有一种难以理解的力量总是在控制着他们,但又不知道这种力量到底是什么,这就逐渐引发了后来自然主义文学的决定论和悲观主义情绪。

2.2 自身经历

113

文艺评论

现代与传统的遇合及呈现

——丝弦《红豆曲》中甄洛艺术形象分析

杨红莉 (河北省石家庄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050000)

於帝曰:“任既乡党名族,德、色,妾等不及也,如何遣之?”帝

曰:“任性狷急不婉顺,前后忿吾非一,是以遣之耳。”后流涕固请曰:“妾受敬遇之恩,众人所知,必谓任之出,是妾之由。上惧有见私之讥,下受专宠之罪,愿重留意!”帝不听,遂出之。

丝弦《红豆曲》自上演以来,反响颇大,好评如潮。本文想就甄洛的形象谈谈这出丝弦剧所体现的文化精神。一言以概之,我认为,这出戏所塑造的甄洛艺术形象不但是史实与想象的完美融合,更是现代知识分子对于传统燕赵文化认同并予以现代转换的产物,是传统燕赵文化精神在现代文化语境中的成功再现,表现了传统燕赵文化与现代精神之间的深刻承续关系。

一、史实中的甄氏

《魏书》、《魏略》、《世说新语》等史料对于甄氏都有比较详尽的记载。《魏书》曰:

后自少至长,不好戏弄。年八岁,外有立骑马戏者,家人诸姊皆上阁观之,后独不行。诸姊怪问之,后答言:“此岂女人之所观邪?”年九岁,喜书,视字辄识,数用诸兄笔砚,兄谓后言:“汝当习女工。用书为学,当作女博士邪?”后答言:“闻古者贤女,未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己诫。不知书,何由见之?”后天下兵乱,加以饥馑,百姓皆卖金银珠玉宝物,时后家大有储谷,颇以买之。后年十馀岁,白母曰:“今世乱而多买宝物,匹夫无罪,怀璧为罪。又左右皆饥乏,不如以谷振给亲族邻里,广为恩惠也。”举家称善,即从后言。

甄氏8岁规劝诸姊专著女工;9岁博览经书,并发出“闻古者贤女,未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己诫。不知书,何由见之”的宏论;10岁即能劝母亲捐出粮食赈济亲朋邻舍,施恩惠于贫民。这里的甄氏显然是一个从儿童时代即与众不同并富有远见卓识的贤德女子。《魏略》记载说:

后年十四,丧中兄俨,悲哀过制,事寡嫂谦敬,事处其劳,拊养俨子,慈爱甚笃。后母性严,待诸妇有常,后数谏母:“兄不幸早终,嫂年少守节,顾留一子,以大义言之,待之当如妇,爱之宜如女。”母感后言流涕,便令后与嫂共止,寝息坐起常相随,恩爱益密。

汉魏时期人物品藻之风甚盛,尽管曹操名言“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但其实更长时期内最重视的依然是人的德行,而后才是才能。这种品鉴之风推及女性,想必其德行依然会倍受重视。而也许正因为此(德才色兼具),甄氏才会先是被袁绍娶为儿媳,后被曹操所念(《世说新语•惑溺》载:“魏甄后惠而有色,先为袁熙妻,甚获宠。曹公之屠邺也,令疾召甄,左右曰:‘五官中郎已将去。’公曰:‘今年破贼,正为奴。’”),至终为曹丕纳为后妃,却仍被曹植所钦慕。甄妃显然具有非同寻常的见识。可以说,为了夫君的帝王之业,为了天下的安宁,她是完全置自身荣辱得失于度外的。唯此,当曹丕欲纳其为后的时候,她才有可能上表曰:“妾闻先代之兴,所以飨国久长,垂祚后嗣,无不由后妃焉。故必审选其人,以兴内教。令践阼之初,诚宜登进贤淑,统理六宫。妾自省愚陋,不任粢盛之事,加以寝疾,敢守微志。”后来,“玺书三至而后三让,言甚恳切”也才有现实依据和可能。

根据这些史料,甄氏显然不但美貌,更兼具宽仁、孝慈、温恭、淑慎,而尤其是这些内在的品质,她才可能在实力决定生存的东汉后期成为各路诸侯争娶的对象,也才有可能成为后代文人雅士敬仰思慕的对象,不断赢得后世的赞誉。

二、传统艺术中的甄妃形象

史实中的甄洛不但不是仅靠美貌而取悦于当权者的花瓶美人,也并非是一个只顾个人感情的利己主义者,而是一个知大礼、识大体、懂大义的贤女。但是,这样一个大贤、大惠、大德、大识的甄氏,在后来的艺术表现中,却被肢解甚至曲解了。甄氏在后来的艺术载体中,要么被塑造为美丽绝伦的凌波仙子,要么被表现为一个悲剧爱情故事中的女主角了。

这两种形象的源起都与曹植有关。关于甄氏和曹植的关系,学界有各种说法,有认为二人年龄差距甚大,不可能产生爱情的,也有认定二人之间确有真挚爱情,认为曹植的《洛神赋》(原名《感甄赋》,魏明帝曹睿继位后,因觉原赋名字不雅,遂改为《洛神赋》)就是为纪念这一悲剧爱情而写的。萧统的《文义。杰克伦敦接受了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个体必须挑战以适应社会,社会力量决定人的命运,任何抗拒都无能为力。

参考文献

1.耿霞.试析《野性的呼唤》中巴克野性的回归.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3卷第2期, 2009年4月

2.李佳.从《野畦响呼唤》看杰克•伦敦眼中人与环境的关系.科技资讯,2005年NO.22

3.张凤香.杰克•伦敦生命意志中的狼性原则.电影文学,2009年第10期

4.诸逢佳.荒野的礼赞.苏州教育学院学报,第23卷第1期,2006年3月

14岁的甄氏劝母亲善待寡嫂,助举家和睦。这一事件中表现出来的甄氏显然是善良、仁爱、宽厚的。而嫁于曹丕后,她非但不专宠,反而劝丕广求贤女,以便生育更多的皇子皇孙,使魏帝业绵长永固等等:

后宠愈隆而弥自挹损,后宫有宠者劝勉之,其无宠者慰诲之,每因闲宴,常劝帝,言“昔黄帝子孙蕃育,盖由妾媵众多,乃获斯祚耳。所愿广求淑媛,以丰继嗣。”帝心嘉焉。其后帝欲遣任氏,后请

杰克•伦敦从10岁起就不得不半工半读,只要有可能,他就会把时间都用在读书上。一次苦役让他懂得了一个可怕的真理:无论自己如何身强力壮,十年、二十年之后总会有更年轻力壮的人来接替他,把他扔到垃圾堆里去。他曾经被捕,罚做了三十天苦役,亲眼见到了美国监狱里骇人听闻的现实。1897年至1898年,杰克•伦敦随着淘金大军来到克朗代克,在此期间,他读完了查尔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而达尔文对杰克•伦敦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斯宾塞的著作实施的。达尔文在研究中发现生物进化的过程是一系列的适应过程。斯宾塞则将这一理论应用于社会,他提出“适者生存”的观点,他把 “适者生存”这一自然法则应用于社会性,以至在19世纪末发展为社会达尔文主

114

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典范

——读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

王兵 (四川省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614000)

摘要:《野性的呼唤》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小说中处处体现着作者的自然主义的文学观点。本文试图分析小说是如何体现出作者深受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影响,并且分析了作者受其影响的原因——当时的美国的社会现实以及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

关键字:野性的呼唤;自然主义;社会现实;生活经历

杰克•伦敦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造了大批伟大的作品,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写作风格对后代作家具有深远的影响。伦敦作品的主题多为个体与自然界不可抗力量之间的逼真的争斗,深刻反映出他深受当时美国文学中自然主义的影响。

自然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潮流,在文学发展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它延续并发展了现实主义的写作特点,同时,还为文学发展的现代主义风尚奠定了基础。自然主义在19世纪末的法国兴盛一时,以埃米儿•左拉(1840——1902)为代表,他被誉为文学自然主义的奠基人。他倡导一种追求纯粹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从生理学和遗传学角度去理解人的行动的创作理念。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自然主义文学力图事无巨细地描绘现实,给人一种实录生活和照相式的印象。文学自然主义者试图运用科学的法则去研究人类。许多美国自然主义者,尤其是杰克•伦敦深受左拉学说的影响,认为人的性格能够通过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来加以解释,人受外部的环境和遗传因素的支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人的抗争是徒劳的,是注定会失败的,人唯有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

在《野性的呼唤》这部小说里,作者以人的心理来描写动物,小说的主角巴克就有了人所具有的一切心理,通过对其心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受到的自然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狡诈,去偷食物吃,也从同伴的狗群里抢食物。更为重要的是它亲眼看到在柯利病倒在路上时三四十条身体魁梧的狗冲来践踏了它,这使它意识到了环境的残酷,在这充满敌意的北方环境下生存,它不得不调整自己去适应它。巴克受环境的影响变得日益粗暴与凶狠,或者说一次又一次被环境所征服(尽管这种征服是积极的)它使得巴克得以生存,并脱颖而出成为领袖。

1.3 爱的消亡,野性复活

在遇到最后一位主人约翰•桑腾之前,巴克落到了几个毫无北方生活经验的人手里,主人们对于动物的痛苦漠不关心,它不能选择主人而只能被主人选择,它在环境和命运面前是无助的。直到被约翰•斯诺顿救起,巴克的悲惨命运才算终结,他是它的最后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具有怜悯心的主人。从那以后,它在又一个新的环境下改变了很多,并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和新的生活。正当他们开始过上平静生活的时候,桑腾却不幸被印第安人杀害。愤怒的巴克闯进印第安人的营地,咬死了他们。桑顿之死彻底斩断了它和人类社会的链接。它最终响应野性的呼唤,回归森林,成为了嗜血的杀手。家养的环境一度使巴克成为一只好狗,但是现在改变了的环境又驱使它回到最先属于它的野生的环境中了。

从温暖的南方到冰天雪地的北方的漫长旅途也是巴克渐渐发掘他隐藏的本能的旅程。在这当中,环境是它回归的诱因。尽管它有隐藏的本能,但如果不是因为环境的改变,它永远不会回归旷野。野性的呼唤与其说来自森林,倒不如说来自内心深处的本能——尽管这一世代相传的本能曾一度因为被驯化而隐藏,这一过程充满了矛盾,一方面,巴克以他的过人胆识、智慧征服了北方荒野,赢得了生存的权利;而另一方面,巴克又是一个被征服者,一次又一次在不可逆的环境面前低头,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

1.巴克的心理变化

1.1“棍棒法则”和“狼牙法则”

在故事的开头,巴克在阳光充裕的圣•克拉拉山谷过着舒适的生活,良好的自然环境和遗传使得巴克在自己的领地威严得像个国王。如果人们不去北方淘金,或者庄园主的帮工的薪水能够满足他妻子的需求,也许巴克会永远生活在这种舒适的环境里。但不幸的是,庄园主的帮工需要钱,而北方的人也需要强壮的狗,于是巴克就被帮工卖了。由于它总是高贵而温和的,当一个男人把绳子套进它的脖子时,巴克很有尊严地接受了。后来,又一个穿红毛衣的男人买了巴克后,故意激怒它,然后用棍棒打它。巴克一开始不服从这个男人的控制,试图和他进行抗争,但是在遭到痛打之后,它知道了这儿已不再是它那个舒服的领地了,它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它永远没有机会对抗一个手持棍棒的家伙”,只有服从才能继续生存下去。随后巴克被带到北方,它的苦难生活开始了。它认识到要在新的环境中生活下去,只有遵守这个新环境中的生存法则—“棍棒法则”和“狼牙法则”

1.2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来到阿拉斯加以后,巴克的生活环境又改变了,它成为了一只雪橇狗,并且要和其他的狗为伍,在这样的环境中它面临着饥饿,大量的工作和来自其它狗的致命的攻击。为了生存下去巴克学会了打洞取暖,也很快忘掉自己爱挑剔的毛病而变的阴险

2.作者受到自然主义影响的原因

2.1 社会原因

19世纪后期,美国从农业社会转为工业社会。随着美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原先平静和谐的农业文明被打破,人们由开始那种“远方小山村”的回忆转化为后来对农村生活的无奈和悲叹;田园化和理想化的“农村镀金主义”价值观念逐渐被冷漠与恐惧的“自然邪恶论”所代替,美国社会的精神危机凸现出来,充满了堕落、绝望。美国农业文明语境下的大众理想和偶像受到普遍怀疑,那种坚定的宗教信仰与怀旧的国民心态随着工业化进程逐渐走向死亡。然而,旧的理想与偶像的消失需要新的理想和偶像的补充和替代,于是新的工业资本家取代了上帝或精神寄托者的位置,成为美国新文化中大众理想与偶像的代表。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所形成的社会分工代替了原来农业文明中的社会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制度不再是依据明显的家族或政治遗传权力形成的等级制度,而是一种按照经济生产和劳动分配形成的等级制度。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原来依靠国家机器维持的统治体制逐渐转变成依靠经济机器维持的社会统治。随着经济垄断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感觉到统治自己的东西变成一种“无形的铁手”,人们在生存的斗争中会觉得有一种难以理解的力量总是在控制着他们,但又不知道这种力量到底是什么,这就逐渐引发了后来自然主义文学的决定论和悲观主义情绪。

2.2 自身经历

113

文艺评论

现代与传统的遇合及呈现

——丝弦《红豆曲》中甄洛艺术形象分析

杨红莉 (河北省石家庄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050000)

於帝曰:“任既乡党名族,德、色,妾等不及也,如何遣之?”帝

曰:“任性狷急不婉顺,前后忿吾非一,是以遣之耳。”后流涕固请曰:“妾受敬遇之恩,众人所知,必谓任之出,是妾之由。上惧有见私之讥,下受专宠之罪,愿重留意!”帝不听,遂出之。

丝弦《红豆曲》自上演以来,反响颇大,好评如潮。本文想就甄洛的形象谈谈这出丝弦剧所体现的文化精神。一言以概之,我认为,这出戏所塑造的甄洛艺术形象不但是史实与想象的完美融合,更是现代知识分子对于传统燕赵文化认同并予以现代转换的产物,是传统燕赵文化精神在现代文化语境中的成功再现,表现了传统燕赵文化与现代精神之间的深刻承续关系。

一、史实中的甄氏

《魏书》、《魏略》、《世说新语》等史料对于甄氏都有比较详尽的记载。《魏书》曰:

后自少至长,不好戏弄。年八岁,外有立骑马戏者,家人诸姊皆上阁观之,后独不行。诸姊怪问之,后答言:“此岂女人之所观邪?”年九岁,喜书,视字辄识,数用诸兄笔砚,兄谓后言:“汝当习女工。用书为学,当作女博士邪?”后答言:“闻古者贤女,未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己诫。不知书,何由见之?”后天下兵乱,加以饥馑,百姓皆卖金银珠玉宝物,时后家大有储谷,颇以买之。后年十馀岁,白母曰:“今世乱而多买宝物,匹夫无罪,怀璧为罪。又左右皆饥乏,不如以谷振给亲族邻里,广为恩惠也。”举家称善,即从后言。

甄氏8岁规劝诸姊专著女工;9岁博览经书,并发出“闻古者贤女,未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己诫。不知书,何由见之”的宏论;10岁即能劝母亲捐出粮食赈济亲朋邻舍,施恩惠于贫民。这里的甄氏显然是一个从儿童时代即与众不同并富有远见卓识的贤德女子。《魏略》记载说:

后年十四,丧中兄俨,悲哀过制,事寡嫂谦敬,事处其劳,拊养俨子,慈爱甚笃。后母性严,待诸妇有常,后数谏母:“兄不幸早终,嫂年少守节,顾留一子,以大义言之,待之当如妇,爱之宜如女。”母感后言流涕,便令后与嫂共止,寝息坐起常相随,恩爱益密。

汉魏时期人物品藻之风甚盛,尽管曹操名言“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但其实更长时期内最重视的依然是人的德行,而后才是才能。这种品鉴之风推及女性,想必其德行依然会倍受重视。而也许正因为此(德才色兼具),甄氏才会先是被袁绍娶为儿媳,后被曹操所念(《世说新语•惑溺》载:“魏甄后惠而有色,先为袁熙妻,甚获宠。曹公之屠邺也,令疾召甄,左右曰:‘五官中郎已将去。’公曰:‘今年破贼,正为奴。’”),至终为曹丕纳为后妃,却仍被曹植所钦慕。甄妃显然具有非同寻常的见识。可以说,为了夫君的帝王之业,为了天下的安宁,她是完全置自身荣辱得失于度外的。唯此,当曹丕欲纳其为后的时候,她才有可能上表曰:“妾闻先代之兴,所以飨国久长,垂祚后嗣,无不由后妃焉。故必审选其人,以兴内教。令践阼之初,诚宜登进贤淑,统理六宫。妾自省愚陋,不任粢盛之事,加以寝疾,敢守微志。”后来,“玺书三至而后三让,言甚恳切”也才有现实依据和可能。

根据这些史料,甄氏显然不但美貌,更兼具宽仁、孝慈、温恭、淑慎,而尤其是这些内在的品质,她才可能在实力决定生存的东汉后期成为各路诸侯争娶的对象,也才有可能成为后代文人雅士敬仰思慕的对象,不断赢得后世的赞誉。

二、传统艺术中的甄妃形象

史实中的甄洛不但不是仅靠美貌而取悦于当权者的花瓶美人,也并非是一个只顾个人感情的利己主义者,而是一个知大礼、识大体、懂大义的贤女。但是,这样一个大贤、大惠、大德、大识的甄氏,在后来的艺术表现中,却被肢解甚至曲解了。甄氏在后来的艺术载体中,要么被塑造为美丽绝伦的凌波仙子,要么被表现为一个悲剧爱情故事中的女主角了。

这两种形象的源起都与曹植有关。关于甄氏和曹植的关系,学界有各种说法,有认为二人年龄差距甚大,不可能产生爱情的,也有认定二人之间确有真挚爱情,认为曹植的《洛神赋》(原名《感甄赋》,魏明帝曹睿继位后,因觉原赋名字不雅,遂改为《洛神赋》)就是为纪念这一悲剧爱情而写的。萧统的《文义。杰克伦敦接受了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个体必须挑战以适应社会,社会力量决定人的命运,任何抗拒都无能为力。

参考文献

1.耿霞.试析《野性的呼唤》中巴克野性的回归.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3卷第2期, 2009年4月

2.李佳.从《野畦响呼唤》看杰克•伦敦眼中人与环境的关系.科技资讯,2005年NO.22

3.张凤香.杰克•伦敦生命意志中的狼性原则.电影文学,2009年第10期

4.诸逢佳.荒野的礼赞.苏州教育学院学报,第23卷第1期,2006年3月

14岁的甄氏劝母亲善待寡嫂,助举家和睦。这一事件中表现出来的甄氏显然是善良、仁爱、宽厚的。而嫁于曹丕后,她非但不专宠,反而劝丕广求贤女,以便生育更多的皇子皇孙,使魏帝业绵长永固等等:

后宠愈隆而弥自挹损,后宫有宠者劝勉之,其无宠者慰诲之,每因闲宴,常劝帝,言“昔黄帝子孙蕃育,盖由妾媵众多,乃获斯祚耳。所愿广求淑媛,以丰继嗣。”帝心嘉焉。其后帝欲遣任氏,后请

杰克•伦敦从10岁起就不得不半工半读,只要有可能,他就会把时间都用在读书上。一次苦役让他懂得了一个可怕的真理:无论自己如何身强力壮,十年、二十年之后总会有更年轻力壮的人来接替他,把他扔到垃圾堆里去。他曾经被捕,罚做了三十天苦役,亲眼见到了美国监狱里骇人听闻的现实。1897年至1898年,杰克•伦敦随着淘金大军来到克朗代克,在此期间,他读完了查尔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而达尔文对杰克•伦敦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斯宾塞的著作实施的。达尔文在研究中发现生物进化的过程是一系列的适应过程。斯宾塞则将这一理论应用于社会,他提出“适者生存”的观点,他把 “适者生存”这一自然法则应用于社会性,以至在19世纪末发展为社会达尔文主

114


相关内容

  • [野性的呼唤]中巴克的多重性格分析
  • 第33卷第5期2010年10月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Yangtze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V01.33NO.5 Oct.2010 <野性的呼唤>中巴克的多重性格分析 康 宁 (长江大学一年级教学工作部,湖北荆州434025) 摘 要 ...

  • 来自旷野的呼唤,与永远的自由渴望
  • 100年前的今天,美国作家杰克·伦敦逝世,终年40岁.这位重要的美国作家,并非如欧文·斯通那本流传甚广的传记所暗示的自杀身亡,而是因意外过量的吗啡,导致"伴随肾绞痛的尿毒症"而辞世.他的逝去,遗留下多部未完成的作品,包括长篇小说<我们如何死去>,一部酝酿已久的自传&l ...

  • 小论文野性的呼唤
  • <野性的呼唤> 7分 开放分类:小说文化文学电影 <野性的呼唤>-作品概述 <野性的呼唤> <野性的呼唤>,又名<荒野的呼唤> (TheCalloftheWild)是作家杰克·伦敦于1903年发表的著名小说.故事叙述一名叫巴克的狗历经磨难, ...

  • 孤独的硬汉
  • 摘要:杰克・伦敦的一生是不断突破极限.创造奇迹的一生.他的作品就是他人生的写照,他的人生也就是他最好的作品.从北极荒原到南海丛林,从社会主义者到农业实践者,从战地记者到救济穷人的庄园主,他是一个传奇更是一种文化:他的一生是无畏的更是孤独的:他的硬汉形象对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杰克・伦敦 ...

  • 书单 | 叶开老师推荐与动物有关的儿童文学作品
  • 叶开老师推荐 与动物有关的儿童文学作品 今天的书单给大家带来一组关于动物的儿童文学作品, 小学阶段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小朋友可以各选所爱. <小鹿斑比> (奥地利)萨尔腾著,孙晓峰译, 迪斯尼曾据此改编拍摄过动画电影,真是可爱极了. <小熊温尼·菩> (英国)艾伦·亚历山大·米尔 ...

  • 沉寂的雪原情节及作者
  • 沉寂的雪原情节及作者 原文梗概 梅森和他的妻子鲁斯及朋友基得在雪地里艰难的赶路.快断粮了,狗和人都饿得跑不动了.不幸同时降临,梅森被一棵大树砸倒,奄奄一息.为了其他人的生存,梅森要求好友开枪结束自己的生命.经过一番艰难的思想斗争,基德无奈又痛苦的举起枪,瞄向与自己出生入死的挚友„„ 作者 杰克·伦敦 ...

  • 野性的呼唤读后感
  • <野性的呼唤>读后感 <野性的呼唤>(又译为<荒野的呼唤>)是美国近现代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1876-1916)写的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里,通过作者精彩而生动的描写,我很容易的走进了一只狗的世界里.这只狗就是巴克,一只圣伯纳犬和苏格兰牧羊犬的混血儿,不同的是,巴 ...

  • 加拿大经典电影[野性的呼唤]1997二个版本
  • ',1)"> 加拿大经典电影<野性的呼唤>1997     中文字幕 高清版 ',2)"> <野性的呼唤 The Call of the Wild> 国语译制片 清晰版 这是一部根据美国著名自然主义小说家杰克·伦敦的探险小说<野性的呼唤& ...

  • 荒野的呼唤读后感
  • 篇一:荒野的呼唤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荒野的呼唤>这本书,书中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讲了一条名叫布克的狗,被主人的园丁助手曼纽尔卖到了北国.它有过四个主人,经历了许多磨难.在第一个主人手里,他差点被狗的头领史皮兹杀死,但最终学会了生存的法则:第二个主人让他拖着沉重的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