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关羽之死明相处之道

观关羽之死明相处之道

关羽镇守荆州期间,同东吴关系不断恶化,最终反目成仇,那么他与部属的关系又如何呢?关羽北攻襄樊,留守江陵与公安的是糜芳和傅士仁。然而,关羽同这二员承担守御大本营重任将领的关系极为糟糕,并由此酿成糜芳、傅士仁叛变投敌,拱手献城于吕蒙的惨祸。

《关羽传》载:“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将军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可见,由于糜、傅二人的叛变,吕蒙几乎是兵不血刃地夺取了南郡。

其实,关羽北攻襄樊前,并不敢掉以轻心,他对荆州的守御还是作了精心安排。首先,“羽讨樊而多留备兵,恐(吕)蒙图其后故也。”其次,关羽在江陵、公安的沿江地带修筑了许多“屯候”,一旦发现敌情,即可举火,施放狼烟。第三,关羽在镇守荆州期间,为防范吴军的进攻,大筑江陵、公安二城,将其建成内外套城,形成坚固的两道防线。而且江陵距樊城只有350里,当时轻骑一昼夜行300里,只需一天多即可赶回。所以,尽管吕蒙巧施计谋,“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但胡三省在《资治通鉴》中作注曰:“屯候虽被收缚,使糜(芳)傅(士仁)无叛心,羽犹可得闻知也。”可见,只要糜芳、傅士仁坚守城池,不投敌叛变,关羽迅速返师,与江陵、公安的守军前后夹击吴军,关羽与吕蒙孰胜孰负尚难逆料也。

www.qzabbs.com

那么,糜芳、傅士仁为何在关键时刻倒戈呢?除了吕蒙大军出其不意,兵临城下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与羽有隙”、“素皆嫌羽轻己”。关羽既然瞧不起糜、傅二人,就不该把如此重要的后方基地托付给平素就被他轻视的两位将领。虽然糜、傅二人都有很深的政治背景(糜芳是刘备的妻兄,傅士仁是刘备的同乡),但作为全军主帅就应该有较为宽广的胸怀,要有容人的气度。刘邦灭楚,靠萧何主持关中,刘秀成功,靠寇恂主持河内,曹操统一北方,靠枣祗主持许县屯田。只有关羽的后方基地是建立在火山口上。刘邦在成皋、广武与项羽对峙其间,“数使使劳苦丞相”。为的是笼络萧何,以免他心怀反侧。关羽与曹仁在樊城相峙之时,令“芳、仁供给军资,”芳、仁没有及时将“军资”运往前线,关羽就大发雷霆,宣称“还当治之。”这种做法不啻是使早与关羽“有隙”的糜、傅二人更加“怀惧不安”,一旦形势发生变化,岂能阻止他们临阵倒戈。

前引《关羽传》云:“于是(孙)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这段史料中还有一个幽隐未显的问题,即孙权除了“阴诱”糜芳、傅士仁之外,还有没有“阴诱”荆州的其他重要人物?尽管史料中没有具体说明,但与关羽素来不睦的潘浚值得关注。

潘浚是荆州武陵人,他先在刘表那里任江夏郡的从事,此后又在刘备手下为治中。“备入蜀,留典州事,”公安是荆州的治所,既然“留典州事,”那潘浚必然留守在公安。傅士仁于公安叛降,如此大事,必有同党参与,一起策划。同党为谁?最大的可能就是潘浚,因为潘浚身为荆州治中从事,职责甚重,没有他点头赞同,傅士仁是不www.qzabbs.com

敢轻率“迎权”的。对此《三国志集解·潘浚传》引用王懋竑之语:“按潘浚为昭烈(刘备)治中,又典留州事。责任盖不轻矣,与士仁共守公安,士仁之叛降,潘浚岂得不知之?自典留州事而听其迎降,可乎?„„故浚当与糜芳、士仁同,(杨)戏之讥贬自不为过?”所谓“杨戏之讥贬”是指杨戏所撰《季汉辅臣赞》之语:“潘浚字承明,武陵人也。先主入蜀,以为荆州治中,典留州事,亦与关羽不穆。孙权袭羽,遂入吴。”从中可知,潘浚“亦与关羽不穆”,表示其在与关羽的关系上和糜芳、傅士仁是一致的。

孙权既然知道糜芳、傅士仁与关羽“有隙”而“阴诱”之,那么身处荆州治中之位,“典留州事”的潘浚和关羽“不穆”,孙权又怎么会放过这个机会不去“阴诱”呢?且糜芳、傅士仁作为迎降首功,后在吴国虽得录用,但不过为人部属,反不如潘浚,其一“迎降”,孙权即“拜浚辅军中郎将,授以兵,迁奋威将军,封常迁亭侯。权称尊号,拜为少府,进封刘阳侯,迁太常”。若非潘浚“迎降”之功大于糜、傅,潘浚官运岂能如此亨通。

关羽不仅与部属不睦,与蜀中其他将吏的关系亦十分紧张。例如“刘封者,本罗侯冠氏之子,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关羽既然与刘备“寝则同床,恩若兄弟”,那他同刘备的养子刘封就有了叔侄关系。然而就是这位与关羽有叔侄之亲的刘封,在“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刘)封、(孟)达,令发兵自助”的关键时刻,离襄樊前线只有咫尺之遥的副军将军、上庸太守刘封居然装聋作哑,抗拒羽命。“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可见,关羽www.qzabbs.com

与刘封、孟达等人关系异常紧张,导致封、达拥兵上庸,任凭关羽“连呼”而不理不睬,作壁上观。总之,关羽在镇守荆州,攻打襄樊时,屡屡失误,且性格“刚而自矜”,“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故陈寿说他“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关羽,一世之杰也!然不懂相处之道,致陨命,非大丈夫也!

www.qzabbs.com

观关羽之死明相处之道

关羽镇守荆州期间,同东吴关系不断恶化,最终反目成仇,那么他与部属的关系又如何呢?关羽北攻襄樊,留守江陵与公安的是糜芳和傅士仁。然而,关羽同这二员承担守御大本营重任将领的关系极为糟糕,并由此酿成糜芳、傅士仁叛变投敌,拱手献城于吕蒙的惨祸。

《关羽传》载:“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将军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可见,由于糜、傅二人的叛变,吕蒙几乎是兵不血刃地夺取了南郡。

其实,关羽北攻襄樊前,并不敢掉以轻心,他对荆州的守御还是作了精心安排。首先,“羽讨樊而多留备兵,恐(吕)蒙图其后故也。”其次,关羽在江陵、公安的沿江地带修筑了许多“屯候”,一旦发现敌情,即可举火,施放狼烟。第三,关羽在镇守荆州期间,为防范吴军的进攻,大筑江陵、公安二城,将其建成内外套城,形成坚固的两道防线。而且江陵距樊城只有350里,当时轻骑一昼夜行300里,只需一天多即可赶回。所以,尽管吕蒙巧施计谋,“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但胡三省在《资治通鉴》中作注曰:“屯候虽被收缚,使糜(芳)傅(士仁)无叛心,羽犹可得闻知也。”可见,只要糜芳、傅士仁坚守城池,不投敌叛变,关羽迅速返师,与江陵、公安的守军前后夹击吴军,关羽与吕蒙孰胜孰负尚难逆料也。

www.qzabbs.com

那么,糜芳、傅士仁为何在关键时刻倒戈呢?除了吕蒙大军出其不意,兵临城下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与羽有隙”、“素皆嫌羽轻己”。关羽既然瞧不起糜、傅二人,就不该把如此重要的后方基地托付给平素就被他轻视的两位将领。虽然糜、傅二人都有很深的政治背景(糜芳是刘备的妻兄,傅士仁是刘备的同乡),但作为全军主帅就应该有较为宽广的胸怀,要有容人的气度。刘邦灭楚,靠萧何主持关中,刘秀成功,靠寇恂主持河内,曹操统一北方,靠枣祗主持许县屯田。只有关羽的后方基地是建立在火山口上。刘邦在成皋、广武与项羽对峙其间,“数使使劳苦丞相”。为的是笼络萧何,以免他心怀反侧。关羽与曹仁在樊城相峙之时,令“芳、仁供给军资,”芳、仁没有及时将“军资”运往前线,关羽就大发雷霆,宣称“还当治之。”这种做法不啻是使早与关羽“有隙”的糜、傅二人更加“怀惧不安”,一旦形势发生变化,岂能阻止他们临阵倒戈。

前引《关羽传》云:“于是(孙)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这段史料中还有一个幽隐未显的问题,即孙权除了“阴诱”糜芳、傅士仁之外,还有没有“阴诱”荆州的其他重要人物?尽管史料中没有具体说明,但与关羽素来不睦的潘浚值得关注。

潘浚是荆州武陵人,他先在刘表那里任江夏郡的从事,此后又在刘备手下为治中。“备入蜀,留典州事,”公安是荆州的治所,既然“留典州事,”那潘浚必然留守在公安。傅士仁于公安叛降,如此大事,必有同党参与,一起策划。同党为谁?最大的可能就是潘浚,因为潘浚身为荆州治中从事,职责甚重,没有他点头赞同,傅士仁是不www.qzabbs.com

敢轻率“迎权”的。对此《三国志集解·潘浚传》引用王懋竑之语:“按潘浚为昭烈(刘备)治中,又典留州事。责任盖不轻矣,与士仁共守公安,士仁之叛降,潘浚岂得不知之?自典留州事而听其迎降,可乎?„„故浚当与糜芳、士仁同,(杨)戏之讥贬自不为过?”所谓“杨戏之讥贬”是指杨戏所撰《季汉辅臣赞》之语:“潘浚字承明,武陵人也。先主入蜀,以为荆州治中,典留州事,亦与关羽不穆。孙权袭羽,遂入吴。”从中可知,潘浚“亦与关羽不穆”,表示其在与关羽的关系上和糜芳、傅士仁是一致的。

孙权既然知道糜芳、傅士仁与关羽“有隙”而“阴诱”之,那么身处荆州治中之位,“典留州事”的潘浚和关羽“不穆”,孙权又怎么会放过这个机会不去“阴诱”呢?且糜芳、傅士仁作为迎降首功,后在吴国虽得录用,但不过为人部属,反不如潘浚,其一“迎降”,孙权即“拜浚辅军中郎将,授以兵,迁奋威将军,封常迁亭侯。权称尊号,拜为少府,进封刘阳侯,迁太常”。若非潘浚“迎降”之功大于糜、傅,潘浚官运岂能如此亨通。

关羽不仅与部属不睦,与蜀中其他将吏的关系亦十分紧张。例如“刘封者,本罗侯冠氏之子,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关羽既然与刘备“寝则同床,恩若兄弟”,那他同刘备的养子刘封就有了叔侄关系。然而就是这位与关羽有叔侄之亲的刘封,在“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刘)封、(孟)达,令发兵自助”的关键时刻,离襄樊前线只有咫尺之遥的副军将军、上庸太守刘封居然装聋作哑,抗拒羽命。“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可见,关羽www.qzabbs.com

与刘封、孟达等人关系异常紧张,导致封、达拥兵上庸,任凭关羽“连呼”而不理不睬,作壁上观。总之,关羽在镇守荆州,攻打襄樊时,屡屡失误,且性格“刚而自矜”,“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故陈寿说他“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关羽,一世之杰也!然不懂相处之道,致陨命,非大丈夫也!

www.qzabbs.com


相关内容

  • 性格决定成败
  • 姓名:罗马 班级:H10语文教育 学号:1060301063 性格决定成败--剖析关羽 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他/她的成败. 历史上的名将关羽无疑是失败的,他败走麦城,身首异处,这绝不是一个成功人士应该有的结局.任何人的生活都无时无刻不在受着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这无可厚非,不必过多讨论.一个人做了什么和怎 ...

  • 从三国学管理
  • 经理人切莫做关羽,更不可做吕蒙 时间:2010-06-07 15:25:45 用户:denis950 专业度: 9 进入我的博客 第一.剖析关羽之死--傲慢轻敌.藐视同事: 即使没有看过三国的人也都知道,关羽之才,天下无可比. 但其过于傲慢,只服从于刘备一人.就连诸葛亮都不放在眼里.以至于封马超为五 ...

  • 三国时期的吴蜀关系
  • 作者:赵国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7年03期 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既由魏.蜀.吴综合国力的强弱对比所决定,又受制于彼此相互结成的外交关系,特别是吴蜀两国并存近半个世纪之久,自以弱小联袂御敌,至为争夺荆州而发生冲突,再到长期和睦相处,直接影响着三国历史的进程,是一个尚待清理的重要问题. 1 ...

  • [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 --<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三国演义>中特征化性格的人物给历代读者都留下了深刻而鲜明的印象:但是,本文想探讨的是:这种艺术表现手法的思想根据和具体运用,以及我们应该怎样加以批判和借鉴.第一节 "意念先行"的历史限制和思想依据<三国演义>是 ...

  • 文学名著简答题
  • 文学名著简答题 1.(2010·漳州高三质量检查)简答题.(100字左右) (关公)书略曰:"羽少事皇叔,誓同生死:皇天后土,实闻斯言.前者下邳失守, 所请三事,已蒙恩诺.今探知故主现在袁绍军中,回思昔日之盟,岂容违背?新恩 虽厚,旧义难忘.兹特奉书告辞,伏惟照察.其有余恩未报,愿以俟之异 ...

  •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中的<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我非常感动,关羽虽然投向了曹操,但心里却一直想着刘备.终于,关羽找到了一个机会,逃出了曹操营.过了东岭关.汜水关,滑州关--过了五个关卡,杀了六名大将,终于找到了刘备. 我读了这篇文章,懂得了兄弟情深,关羽不畏艰难.经历千辛万苦 ...

  • 三国演义重要易考章回概括(中考复习)
  •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1.请简述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故事 汉朝末年,黄巾倡乱,幽州太守刘焉发榜招军,榜至涿县,为刘备所见,叹息之余,偶遇屠户张飞,张飞见刘备出生不俗,便约其至村店饮酒,期间又遇因杀恶霸而逃难的关羽,三人志趣相投,次日便于桃园处结义,相约共谋大事(同心协力,救困扶危, ...

  • 三国演义重要情节梳理
  • 桃园三结义(第一回) 汉朝末年,黄巾倡乱,幽州太守刘焉发榜招军,榜至涿县,为刘备所见,叹息之余,偶遇屠户张飞,张飞见刘备出生不俗,便约其至村店饮酒,期间又遇因杀恶霸而逃难的关羽,三人志趣相投,次日便于桃园处结义,相约共谋大事.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怒鞭督邮(第二回) 刘备平定黄巾有功被封为 ...

  • 三国演义简单概括
  • Vv <三国演义>120回简答题梳理 <三国演义>1--20回 简答题梳理 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1.请简述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故事 汉朝末年,黄巾倡乱,幽州太守刘焉发榜招军,榜至涿县,为刘备所见,叹息之余,偶遇屠户张飞,张飞见刘备出生不俗,便约其至村店饮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