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诗兴盛繁荣的原因

论唐诗兴盛繁荣的原因

作者:邢俊梅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4年第02期

摘 要:唐诗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其繁荣景象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发展必然,导致了文学体裁的变革,这种变革首先是语言的变革。唐朝的“诗体”文学随着当时社会的性质、经济体制、政治及帝王集权统治的发生变化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期,这也就表明了一种文学体裁为其自身生存要不断寻找适应自身发展的土壤。唐朝正是这种“诗体”文学生长的沃土,因而原来的诗“言志”与“缘情”两种不同的观点在唐代找到了它们的契合点,可以把它看作是唐朝人思维模式及语言习惯给唐诗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唐诗;繁荣;兴盛

唐朝是中国诗史上的黄金时代,无论古体律绝,还是五言、七言,都达全盛之境,派别的分立、思潮的演变呈现出眼花缭乱的景象。所谓“唐诗宋词元曲”,把“诗”归结于唐,可以看出唐朝在诗歌历史上的地位与垄断之势,“诗体”文学在唐朝达到了一个空前绝后的顶峰。

一、唐诗和演艺界联系在一起,诗是可以唱的

在唐代,唐诗成为大唐盛世文化的主要旋律。当时,主要的文化和娱乐活动就是靠那些艺妓去传播和点缀。可以夸张地说,当时上至天子,下至黎庶,其文化生活都靠着那些歌者舞者来演绎,而歌者与舞者的演出剧本又大多出自作家。所以,诗词又依附着歌舞的表演,传播到帝国的各个角落、各个阶层。在文人间、在同僚间、在君臣间,几乎在每个阶层间,都有诗词的赠予唱和,那是当时历史阶段的最为有效的文化沙龙盛宴,并在整个文化互动中使得作品名传天下,给作者带来巨大的名和利。

再看唐代几个得力的皇帝,哪一个不爱好文艺音乐,不提倡风雅?太宗皇帝先后开设了“文学馆”“弘文馆”,招延学士,编纂文书,唱和吟咏。而高宗武后,更喜好乐章,常自造新词,编为乐府。到中宗时代,君臣赋诗宴乐,更是时有所闻。再看玄宗,此种行诗作乐风气更盛,他自己本身就是诗人乐师。其他帝后亦多爱好文学,并以此来提奖后进。更因为唐代以诗取士,于是诗歌一门,造成文人想要得官晋爵,走诗体歌赋之路才是最好捷径。

二、唐朝宽松的政治环境对诗歌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唐朝,历代君主极重诗才,少有广兴文字狱而耸人听闻的,这就让诗人感受到了诗人地位的提高,才使得诗人大众化、平民化,诗的内容也包罗万象。太宗有《望送魏征葬》,玄宗有《送贺知章归四明》,宣宗有《吊白居易》,甚至连犯了死罪的诗人照样为他们编辑出版,以示不泯。如此的宽容,是历代少有的。唐代咏史诗、讽喻诗,直露且锋利非常,比起前代被贬的苏东坡或是清代常有的诛族惨案,唐代的诗人是很幸运的。在唐朝诗体文学里,无论自然

山水、战场边塞、农村商贾、宫妃贵妾,就连尼姑妓女的生活、政治现状、历史故事、贫富悬殊情形、妇女问题以及人生哲理、离别爱情,无不加以描写。这样就扩大了诗的界限,加强了诗的生命,抬高了诗的地位,有效地丰富了诗的内容。这种实体上的进步,是唐朝以前所没有的。唐代的诗人,有名的作家,都不是君主贵族的特殊阶级,大半是出自民间,他们都有丰富的民众生活,与现实社会的体验。从君主贵族掌握的诗坛,转移到民间诗人的手里,实在是使唐诗发达光辉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在过往朝代里,除了少数的民歌以外,几乎全是掌握在君主与贵族的手里,而那些所谓的君主贵族都是养尊处优,缺少人情世故的体验,不了解人生的实在状况,尤其缺少下层痛苦民众的情感与意识,很难引发大众的共鸣。

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推动着文人对诗歌的学习研究。唐初社会经济恢复迅速,庶族地主势力不断上升,为广泛吸收庶族地主参政、唐承隋制,取消了魏晋六朝保护士族特权的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考试。唐科举取士分常举和制举两类。制举由皇帝主持,科目临时设置,不常举行。常举每年一次,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六科。考生集中在秀才、进士两科。进士重在诗赋,虽难及第,但及第后仕途广泛,颇易晋升,尤为士人所重。“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科举考试的应制诗多为点缀升平、雕字琢字之作,但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刺激了时人发愤学诗,把大部分精力投入于诗歌创作,这有利于诗歌艺术形式的不断完善和创作经验的广泛传播。严诩《沧浪诗话·诗评》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三、唐朝迅猛的经济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不是唐诗兴盛的绝对因素

在历史上,唐代可谓是天朝大国时代,大唐王朝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顶峰。也正因为有如此繁荣的经济,发展唐朝艺术这一类的东西才有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试想,如果人民吃不饱肚子,脑袋还随时面临搬家的危险,恐怕也不是大发诗兴的好时机。而唐代国富民强,前有太宗贞观,后有玄宗开元。杜诗云:“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社会几乎达到了上古大同的地步,在这样国泰民安的时代,唐朝的诗赋也算是真正找到了能让其茁壮发展的肥沃土壤。但是从细处想想,唐朝发达的经济对唐诗的兴盛繁荣并没有起到绝对的作用,我认为经济作用于文学,其作用是间接的,是以政治为中介的。因此,我以为唐朝繁荣的经济至多是唐诗歌赋的某种风格的转变,经济影响着诗人的心态,使得唐诗有着壮大之美、宽容之美、乐观之美。另外,经济与文艺发展的不平衡,古往今来例子很多,在社会稳定的唐初,很长一段时间里,唐诗的确有所成就,但微然,相反的是,唐朝后期不是那么稳定的时代,唐诗却进一步地繁荣至致了。

四、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是唐诗繁荣兴盛的内在因素

任何一个时代的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发展,一方面有对以往文学艺术的继承,一方面有其自身的变革和发展,唐诗也是这样。从先秦到汉魏六朝,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长远的历史发展的过程。

五、七言古诗已经成熟,律诗、绝句也基本上跨越了试验阶段

在唐朝,无论是在创作方法、文体特征、艺术技巧,还是声律的运用、语言风格的创造,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财富。唐朝的诗人们博采众长,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从先秦到六朝文学上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而且发展了各种形式和技巧的艺术传统。难能可贵的是,唐代诗人对待文学艺术遗产,并不是简单地拿来,而是采取了批判地继承、推陈出新的科学态度。初唐诗坛是齐梁浮艳诗风的延续,“绮丽婉媚为本”的上官体占据着统治地位。初唐四杰用实践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扩大了诗歌题材的领域。陈子昂痛斥诗坛“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汉魏风骨”“风雅五寄”,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一扫齐梁遗风,为唐诗健康发展开辟了道路。盛唐诗人李白,一面认为“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一面学习楚辞、乐府,创造了独特的浪漫主义诗风,完成了诗歌革新的使命。他追求理想,要求自由的精神,恣肆纵放、雄奇飘逸的风格,为唐诗繁荣打开了局面。杜甫明确提出:“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既批判又继承,既注意思想内容,又注意声律形式。杜诗以深刻的内容、沉郁雄浑、叙事严谨的风格把现实主义诗歌推向了高峰。王维、孟浩然歌颂山水田园的静谧,高适、岑参描绘边塞风光的雄奇。众多的流派,以各自的风格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迎来了唐诗纷繁的局面。

总之,唐诗的兴盛确有其原因,无论从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哪一方面来说,唐朝都具备了诗文歌赋兴盛的条件,给诗歌创作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绝佳环境,致使诗体文学在唐朝如鱼得水一般兴盛起来,从而形成了中国所特有“诗体文学”。

参考文献:

许友根.唐代科举舞弊原因初探[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6). (作者单位 辽宁省本溪香梅学校)

论唐诗兴盛繁荣的原因

作者:邢俊梅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4年第02期

摘 要:唐诗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其繁荣景象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发展必然,导致了文学体裁的变革,这种变革首先是语言的变革。唐朝的“诗体”文学随着当时社会的性质、经济体制、政治及帝王集权统治的发生变化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期,这也就表明了一种文学体裁为其自身生存要不断寻找适应自身发展的土壤。唐朝正是这种“诗体”文学生长的沃土,因而原来的诗“言志”与“缘情”两种不同的观点在唐代找到了它们的契合点,可以把它看作是唐朝人思维模式及语言习惯给唐诗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唐诗;繁荣;兴盛

唐朝是中国诗史上的黄金时代,无论古体律绝,还是五言、七言,都达全盛之境,派别的分立、思潮的演变呈现出眼花缭乱的景象。所谓“唐诗宋词元曲”,把“诗”归结于唐,可以看出唐朝在诗歌历史上的地位与垄断之势,“诗体”文学在唐朝达到了一个空前绝后的顶峰。

一、唐诗和演艺界联系在一起,诗是可以唱的

在唐代,唐诗成为大唐盛世文化的主要旋律。当时,主要的文化和娱乐活动就是靠那些艺妓去传播和点缀。可以夸张地说,当时上至天子,下至黎庶,其文化生活都靠着那些歌者舞者来演绎,而歌者与舞者的演出剧本又大多出自作家。所以,诗词又依附着歌舞的表演,传播到帝国的各个角落、各个阶层。在文人间、在同僚间、在君臣间,几乎在每个阶层间,都有诗词的赠予唱和,那是当时历史阶段的最为有效的文化沙龙盛宴,并在整个文化互动中使得作品名传天下,给作者带来巨大的名和利。

再看唐代几个得力的皇帝,哪一个不爱好文艺音乐,不提倡风雅?太宗皇帝先后开设了“文学馆”“弘文馆”,招延学士,编纂文书,唱和吟咏。而高宗武后,更喜好乐章,常自造新词,编为乐府。到中宗时代,君臣赋诗宴乐,更是时有所闻。再看玄宗,此种行诗作乐风气更盛,他自己本身就是诗人乐师。其他帝后亦多爱好文学,并以此来提奖后进。更因为唐代以诗取士,于是诗歌一门,造成文人想要得官晋爵,走诗体歌赋之路才是最好捷径。

二、唐朝宽松的政治环境对诗歌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唐朝,历代君主极重诗才,少有广兴文字狱而耸人听闻的,这就让诗人感受到了诗人地位的提高,才使得诗人大众化、平民化,诗的内容也包罗万象。太宗有《望送魏征葬》,玄宗有《送贺知章归四明》,宣宗有《吊白居易》,甚至连犯了死罪的诗人照样为他们编辑出版,以示不泯。如此的宽容,是历代少有的。唐代咏史诗、讽喻诗,直露且锋利非常,比起前代被贬的苏东坡或是清代常有的诛族惨案,唐代的诗人是很幸运的。在唐朝诗体文学里,无论自然

山水、战场边塞、农村商贾、宫妃贵妾,就连尼姑妓女的生活、政治现状、历史故事、贫富悬殊情形、妇女问题以及人生哲理、离别爱情,无不加以描写。这样就扩大了诗的界限,加强了诗的生命,抬高了诗的地位,有效地丰富了诗的内容。这种实体上的进步,是唐朝以前所没有的。唐代的诗人,有名的作家,都不是君主贵族的特殊阶级,大半是出自民间,他们都有丰富的民众生活,与现实社会的体验。从君主贵族掌握的诗坛,转移到民间诗人的手里,实在是使唐诗发达光辉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在过往朝代里,除了少数的民歌以外,几乎全是掌握在君主与贵族的手里,而那些所谓的君主贵族都是养尊处优,缺少人情世故的体验,不了解人生的实在状况,尤其缺少下层痛苦民众的情感与意识,很难引发大众的共鸣。

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推动着文人对诗歌的学习研究。唐初社会经济恢复迅速,庶族地主势力不断上升,为广泛吸收庶族地主参政、唐承隋制,取消了魏晋六朝保护士族特权的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考试。唐科举取士分常举和制举两类。制举由皇帝主持,科目临时设置,不常举行。常举每年一次,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六科。考生集中在秀才、进士两科。进士重在诗赋,虽难及第,但及第后仕途广泛,颇易晋升,尤为士人所重。“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科举考试的应制诗多为点缀升平、雕字琢字之作,但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刺激了时人发愤学诗,把大部分精力投入于诗歌创作,这有利于诗歌艺术形式的不断完善和创作经验的广泛传播。严诩《沧浪诗话·诗评》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三、唐朝迅猛的经济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不是唐诗兴盛的绝对因素

在历史上,唐代可谓是天朝大国时代,大唐王朝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顶峰。也正因为有如此繁荣的经济,发展唐朝艺术这一类的东西才有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试想,如果人民吃不饱肚子,脑袋还随时面临搬家的危险,恐怕也不是大发诗兴的好时机。而唐代国富民强,前有太宗贞观,后有玄宗开元。杜诗云:“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社会几乎达到了上古大同的地步,在这样国泰民安的时代,唐朝的诗赋也算是真正找到了能让其茁壮发展的肥沃土壤。但是从细处想想,唐朝发达的经济对唐诗的兴盛繁荣并没有起到绝对的作用,我认为经济作用于文学,其作用是间接的,是以政治为中介的。因此,我以为唐朝繁荣的经济至多是唐诗歌赋的某种风格的转变,经济影响着诗人的心态,使得唐诗有着壮大之美、宽容之美、乐观之美。另外,经济与文艺发展的不平衡,古往今来例子很多,在社会稳定的唐初,很长一段时间里,唐诗的确有所成就,但微然,相反的是,唐朝后期不是那么稳定的时代,唐诗却进一步地繁荣至致了。

四、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是唐诗繁荣兴盛的内在因素

任何一个时代的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发展,一方面有对以往文学艺术的继承,一方面有其自身的变革和发展,唐诗也是这样。从先秦到汉魏六朝,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长远的历史发展的过程。

五、七言古诗已经成熟,律诗、绝句也基本上跨越了试验阶段

在唐朝,无论是在创作方法、文体特征、艺术技巧,还是声律的运用、语言风格的创造,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财富。唐朝的诗人们博采众长,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从先秦到六朝文学上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而且发展了各种形式和技巧的艺术传统。难能可贵的是,唐代诗人对待文学艺术遗产,并不是简单地拿来,而是采取了批判地继承、推陈出新的科学态度。初唐诗坛是齐梁浮艳诗风的延续,“绮丽婉媚为本”的上官体占据着统治地位。初唐四杰用实践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扩大了诗歌题材的领域。陈子昂痛斥诗坛“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汉魏风骨”“风雅五寄”,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一扫齐梁遗风,为唐诗健康发展开辟了道路。盛唐诗人李白,一面认为“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一面学习楚辞、乐府,创造了独特的浪漫主义诗风,完成了诗歌革新的使命。他追求理想,要求自由的精神,恣肆纵放、雄奇飘逸的风格,为唐诗繁荣打开了局面。杜甫明确提出:“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既批判又继承,既注意思想内容,又注意声律形式。杜诗以深刻的内容、沉郁雄浑、叙事严谨的风格把现实主义诗歌推向了高峰。王维、孟浩然歌颂山水田园的静谧,高适、岑参描绘边塞风光的雄奇。众多的流派,以各自的风格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迎来了唐诗纷繁的局面。

总之,唐诗的兴盛确有其原因,无论从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哪一方面来说,唐朝都具备了诗文歌赋兴盛的条件,给诗歌创作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绝佳环境,致使诗体文学在唐朝如鱼得水一般兴盛起来,从而形成了中国所特有“诗体文学”。

参考文献:

许友根.唐代科举舞弊原因初探[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6). (作者单位 辽宁省本溪香梅学校)


相关内容

  • 唐代文学兴盛的内外部原因
  • 唐代文学兴盛的内外部原因? 一.经济繁荣为诗歌兴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社会安定为唐诗的兴盛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正是李白.杜甫等诗人能够恣情漫游祖国名山大川,王昌龄.王之焕等得以等闲进行"旗亭酬唱"的特定物质条件. 二.全国空前统一为唐 ...

  • 历史[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专题二3.2
  • 三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第2课时 [课程标准]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一.宋代词苑 1.含义:是由民间流行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一种新诗体. 2.特点 (1)词是由民间流行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一种新诗体. (2)能够合乐歌 ...

  • 第5课 科技发明与唐诗
  • 第5课 科技的发明与唐诗 唐 诗 案例说明 了解唐诗的伟大成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通过唐诗的盛行感知唐朝博大宏放的社会气象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帮助我们了解历史的途径之一."千古吟咏的唐诗"这一部分内容比较适合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突出学 ...

  • 古代文学史
  • 简答 1.韩愈诗风的变化. 早期:直朴.平易 中期:向奇险方向发展,"以丑为美". 晚期:趋于平淡. 2.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①战事频繁 ②统治者重视边功,尚武之风盛行,士人关心边塞战争 ③从军入幕风气盛行 ④前代边塞诗的有益借鉴.如:鲍照,杨炯 3.唐诗成就. ①作品数量多 ② ...

  • 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中国文学史]硕士考试大纲_湖南师范大学考试大纲
  • 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中国文学史>硕士考试大纲 一.中国文学史 考试内容 (一)先秦文学 1.何谓诗经六艺,举例说明. 2.比较<诗经>与<楚辞>的不同. 3.先秦散文的发展概貌. 4.<左传>.<国语>.<战国策>的文章有何 ...

  • 元杂剧衰亡的原因是什么?
  • 历史上,元杂剧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并称,这说明它在我国文学艺术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元代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样式.它的最初出现大致是在金末元初,其间经历了从不完备到完备的发展过程.到了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杂剧的创作和演出进入了鼎盛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元代 ...

  • 唐诗三百首简介
  • 唐诗三百首简介 早在唐代,流传的唐诗选本就已有了不少品种,宋元明清各代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和版本的唐诗选本.清蘅塘退士依照以简去繁的原则,从中选取了脍炙人口的唐诗名篇,辑录而成<唐诗三百首>. 清代康熙年间编订的<全唐诗>,收录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常人难以全读:此后 沈德潜以 ...

  • 古代史提纲
  • 中国古代史中考背诵指标及具体记忆内容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统一国家的建立":(对应指标:共10个) 1.知道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1).夏.商.西周三代的更迭: (2).西周分封制(图见24页,分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 ...

  • 关于宋朝时期陶瓷艺术的初步研究--以官窑为主
  •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关于宋朝时期陶瓷艺术的初步研究 --以官窑为主 院(系)名称 专 业 名 称 学 学 指导教生姓名 号 师 艺术设计学院 环境设计(中外) 王晓鹏 131064148 刘祥辉讲师 2016年6月18日 完 成 时 间 关于宋朝时期陶瓷艺术的初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