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摘要: 本文对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课程理念,以及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改革中的误区进行了分析,并对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的改革如何走出一条新的基础教育阶段课程建设之路等若干问题做出探讨,且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体育课程 基础教育阶段 目标定位 创新手段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的建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的中心工作,也是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及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的基础和保证。新的体育课程明确以培养学生兴趣、锻炼能力和习惯为指导思想,以突出健身、淡化竞技和着眼未来为教学方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等方面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探索。新课程不仅在目标上对学生的全面和发展即人格的健全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明确的强调,而且在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课程实施方式的安排及课程评价体系的建构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调整,为新的课程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有了实现的基本条件和现实可能性。

  1.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改革中的误区

  1.1体育教育观念相对滞后,过于强调运动技能和知识的系统化,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所培养出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差,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1.2体育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忽视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致使学生难以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1.3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规定得过细,过于注重社会价值,忽视个性价值,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评价过分注重运动成绩的结果评价,忽视对学生的过程评价。

  1.4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不求特色,相互攀比,简单模仿,复制引进,这些迷惘与偏差摧毁了新课程改革的新鲜活力。人为地以“大课程理论”统驭教学,把总体行为的“教学”放在结构性、物质性“课程”的依附性地位上,必然导致“新形式课程”流产或失落。

  2.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的目标定位

  不同的历史时代及社会对培养人的要求不同,课程目标也不一样。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经历了从“技能”到“体质”到“健康”的演变过程,而未来信息时代要求人能“运用信息手段,强化身体发展,培养出来的人能在激烈社会竞争中健康地生活和工作”。因此对体育课程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健身强体成为学生的习惯,就像粮食、空气和水一样成为必需。

  目前我们的体育教育正处于转型期,工业时代的标准化培养目标已逐渐让位于目前转型期的以培养一个健康的人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虽然转型期在有些方面还不能超越传统工业时代体制的局限性,跳出传统思维框架,但现有的教学设计无论是课程设置的改革,还是教学的组织形式、方法的改良,均可能会对整个体育教育的改革起着促进作用。信息时代的目标对转型期的学生来说太高,必须通过合理的教育才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素养。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知识是“主食”,而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审美教育是“副食”,隐在其后,使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健康地发展。当前课程目标的定位是“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学习领域分目标有机联系起来,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过程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达到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

  3.改革后课程内容的生成性

  “课程”在词源上讲,是“课业及其安排”的意思,由于教育观念的不同,对教育的功能定位就不同,对课程的理解也不同,特别是“课业的范围”和“进程”的理解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从多方面进行了变革,随着课程制度由专制走向民主,体育课程的内容也从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体育课程不再只是“文本课程”,而是“体验课程”,即被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的课程;体育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体育课程的有机体构成部分,作为相互作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是体育课程的创造者和课程的主体,师生共同参与体育课程的创生与开发。体育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4.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创新手段

  4.1淡化“竞技运动”的教学模式,牢牢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建立健康新概念,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健康。强调改变以往“重运动技术、轻身心健康”的现象。健身性是学校体育最本质的根本标志特征之一,是体育区别于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标志。这一特征并不因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决议》中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是建国五十年来我国学校教育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总结,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在今后必将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4.2重视体育课程的功能开发,增强体育课程的综合性。体育课程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教育学生做人,而且强调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要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过去是以运动项目来确定学习领域,现在是以体育的功能来确定学习领域,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学校体育作为身体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修心养性、育德教化方面,又有特殊的功能,是其他教育所无法代替的。在现代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现代体育课程必将从单纯的健身与单纯的传技中解放出来,突出其人文性。

  4.3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意见》中提出,要教育学生求知,教会学生健体。新制定的《全国高等院校普通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明确地提出:“要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也明确规定:“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也就是说,学校体育必须为学生打下良好的终身体育基础。现代学校体育的这一特征,对于改革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林.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探究式教学刍议[J].体育与科学,2003,(5):20-23.

  [2]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3]姚毓武.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观念的更新与转变[J].天津体院学报,2002,(3):26-28.

  [4]张振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改革进展及误区[J].体育与科学,2003,(3):23-25.

  摘要: 本文对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课程理念,以及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改革中的误区进行了分析,并对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的改革如何走出一条新的基础教育阶段课程建设之路等若干问题做出探讨,且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体育课程 基础教育阶段 目标定位 创新手段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的建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的中心工作,也是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及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的基础和保证。新的体育课程明确以培养学生兴趣、锻炼能力和习惯为指导思想,以突出健身、淡化竞技和着眼未来为教学方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等方面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探索。新课程不仅在目标上对学生的全面和发展即人格的健全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明确的强调,而且在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课程实施方式的安排及课程评价体系的建构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调整,为新的课程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有了实现的基本条件和现实可能性。

  1.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改革中的误区

  1.1体育教育观念相对滞后,过于强调运动技能和知识的系统化,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所培养出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差,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1.2体育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忽视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致使学生难以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1.3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规定得过细,过于注重社会价值,忽视个性价值,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评价过分注重运动成绩的结果评价,忽视对学生的过程评价。

  1.4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不求特色,相互攀比,简单模仿,复制引进,这些迷惘与偏差摧毁了新课程改革的新鲜活力。人为地以“大课程理论”统驭教学,把总体行为的“教学”放在结构性、物质性“课程”的依附性地位上,必然导致“新形式课程”流产或失落。

  2.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的目标定位

  不同的历史时代及社会对培养人的要求不同,课程目标也不一样。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经历了从“技能”到“体质”到“健康”的演变过程,而未来信息时代要求人能“运用信息手段,强化身体发展,培养出来的人能在激烈社会竞争中健康地生活和工作”。因此对体育课程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健身强体成为学生的习惯,就像粮食、空气和水一样成为必需。

  目前我们的体育教育正处于转型期,工业时代的标准化培养目标已逐渐让位于目前转型期的以培养一个健康的人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虽然转型期在有些方面还不能超越传统工业时代体制的局限性,跳出传统思维框架,但现有的教学设计无论是课程设置的改革,还是教学的组织形式、方法的改良,均可能会对整个体育教育的改革起着促进作用。信息时代的目标对转型期的学生来说太高,必须通过合理的教育才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素养。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知识是“主食”,而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审美教育是“副食”,隐在其后,使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健康地发展。当前课程目标的定位是“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学习领域分目标有机联系起来,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过程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达到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

  3.改革后课程内容的生成性

  “课程”在词源上讲,是“课业及其安排”的意思,由于教育观念的不同,对教育的功能定位就不同,对课程的理解也不同,特别是“课业的范围”和“进程”的理解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从多方面进行了变革,随着课程制度由专制走向民主,体育课程的内容也从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体育课程不再只是“文本课程”,而是“体验课程”,即被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的课程;体育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体育课程的有机体构成部分,作为相互作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是体育课程的创造者和课程的主体,师生共同参与体育课程的创生与开发。体育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4.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创新手段

  4.1淡化“竞技运动”的教学模式,牢牢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建立健康新概念,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健康。强调改变以往“重运动技术、轻身心健康”的现象。健身性是学校体育最本质的根本标志特征之一,是体育区别于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标志。这一特征并不因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决议》中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是建国五十年来我国学校教育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总结,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在今后必将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4.2重视体育课程的功能开发,增强体育课程的综合性。体育课程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教育学生做人,而且强调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要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过去是以运动项目来确定学习领域,现在是以体育的功能来确定学习领域,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学校体育作为身体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修心养性、育德教化方面,又有特殊的功能,是其他教育所无法代替的。在现代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现代体育课程必将从单纯的健身与单纯的传技中解放出来,突出其人文性。

  4.3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意见》中提出,要教育学生求知,教会学生健体。新制定的《全国高等院校普通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明确地提出:“要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也明确规定:“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也就是说,学校体育必须为学生打下良好的终身体育基础。现代学校体育的这一特征,对于改革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林.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探究式教学刍议[J].体育与科学,2003,(5):20-23.

  [2]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3]姚毓武.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观念的更新与转变[J].天津体院学报,2002,(3):26-28.

  [4]张振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改革进展及误区[J].体育与科学,2003,(3):23-25.


相关内容

  • 体育课程评价内容述略
  • 第17卷 总第72期Vo.l17 SumNo.72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OFGUANGDONGRADIO&TVUNIVERSITY2008年第6期 No.6.2008 体育课程评价内容述略 OntheContentofPECourseEvaluation 葛国政 GEGuo- ...

  • 我国学校体育课程考试的发展变化及其特点
  • 第19卷第5期 2012年9月 体 育 学 刊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Vol.19 No.5Sep.2012 我国学校体育课程考试的发展变化及其特点 李静波 (中山大学 教育学院 体育教育系,广东 广州 510275) 摘 要:分析我国60年来学校体育课程考试变 ...

  • 41-1课程改革先进经验及做法)
  • 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经验及做法 刘海涛 在课程改革新形势下,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就是通过不断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教师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一种教育教学改革,如果没有触动教师,没有带来教师观念的更新.教师角色的调整,方式方法的改变,这种改革很有可能是外在于学校,外在于课堂从而外在于学生的. 我谈一 ...

  • 成考教育理论复习资料教育学
  • 一.绪论 (一)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人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2.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的关系 教育学不等教育方针政策:不等于 ...

  • 我国素质教育政策及实践的反思
  • 作者:傅禄建 教育发展研究 2011年10期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伴随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确定以及义务教育的迅速普及,素质教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近20年的实践证明:素质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改革探索,所要解决的是教育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素质教育 ...

  • 学校体育学周登嵩版重点总结
  • 学校体育学周登嵩版重点总结 第一篇学校体育基本问题: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节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潜能.学习积极性.认知能:一.认识学生的身体发展:1.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的主要特点(身体形态是身体外:2.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的主要特点(神经系统.骨骼肌:3.学生体能 ...

  •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问题研究综述
  •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盛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国家亦或大学生的自身发展与进步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关于创新的的意义及其导向,许多专家学者已做过很多次的强调,本文就学生的创新现状进行分析,并且深究 ...

  • 第三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理念和内容 一.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新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 ...

  • 英国学校体育现状
  • 英国的体育课程特色以及英国的健康教育 随着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不断发展,英国进行了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及改革.英国的体育教学体制.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的特点,决定了体育在目标方向及课程内容设置.实施途径.师资来源的独特性. (一)英国体育教育在总体理念和实施水平上的特征 1.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