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燃烧条件的说课稿

探究燃烧条件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安陆市陈店乡初级中学的一名教师,我说课的题目是“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教材分析

探究燃烧的条件是初中化学第七单元第一部分的内容。燃烧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是化学与生活相联系的一个切入点。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了解燃烧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还能增强学生日常生活中防范火灾的意识,因此,该内容比较重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燃烧的条件

2、能力目标:(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火灾的意识。

为完成教学目标,我确定这节课的重点是探究燃烧的条件。难点是引导学生改进实验。所以本节课我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以及多媒体课件,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如:点燃酒精灯,他们认为点火就是燃烧的条件之一。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

时,也了解了许多物质都可以在氧气中燃烧,同时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操作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但有些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还有些学生对燃烧认识片面,这些要在实验教学中得到改观。

四、教法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抽象变成具体,使学生易获取多方面知识,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实验,主动建构燃烧的知识体系。

五、教学过程

环节1、表演小魔术 ——烧不坏的手帕,引入新课,这样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为什么手帕烧不坏呢?当学生们兴致勃勃讨论时,我及时引导学生转入对燃烧条件的探究。

环节2、学生先猜想,我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分组完成实验。 实验1、分别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灼烧木条和小石块两种不同的物质(目的是探究燃烧是否需要可燃物)。

实验2、点燃两只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目的是探究燃烧是否需要氧气)。

实验3、分别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灼烧相同大小的小木块和小块煤(目的是探究燃烧是否需要一定的温度)。

通过小组对比实验,结合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归纳出燃烧的三个

条件:有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这时我展示图片“火三角”,形象生动的强调这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在此,我还给学生讲解了一条知识:着火点,并结合日常生活让学生讨论:为什么生煤炉时需先引燃纸和小木块? 环节3、演示实验,并共同改进。

为了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我按课本129页上图演示了该实验,引导学生对比实验现象,思考:铜片上的红磷为什么不能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为什么不能燃烧?进一步归纳燃烧必须是三个条件同时满足,缺一不可。实验完后,教室里有大量白烟,我告诉大家,这种白烟是五氧化二磷,它有毒。学生们听后吓了一跳,坐在窗户旁的学生立即打开窗户。我抓住时机,立刻提问,怎样对该实验经行改进呢?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提出用沾水的集气瓶收集白烟,有的说用试管装药品,在密封条件下进行,等等,这些想法都很好。另外,在做白磷在热水中燃烧时,有些细心的学生发现,在通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由于熔化,随着气泡分散开,影响实验现象。我引导学生讨论,怎样来来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积极讨论,热烈发言,最后得出用细铁丝网包住热水中的白磷,或者用试管罩住白磷再通氧气,可避免白磷在水中漂荡,效果较好。通过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还树立了“绿色化学”的环保意识。 环节4、为了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我还补充了两个趣味小实验。实验一、将一根燃着的火柴,分别竖直放和倒着放,比较哪种情况易持续燃烧?学生们先猜想,后实验验证。得出火柴头朝下时,

火苗向上,对火柴梗加热,易达到着火点,可持续燃烧;第二个小实验是将两支长短不同的蜡烛点燃,用大烧杯罩住,比较是长的先熄灭还是短的先熄灭?学生讨论后,都说短的先熄灭,理由是认为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我让学生一起做实验验证,结果出乎大家的意料,长的先熄灭。大家一脸迷惑,我跟大家解释,蜡烛燃烧时虽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是,此时是热的气体,密度小于空气,浮在上层,故长蜡烛先熄灭,大家豁然开朗。我还对这个知识点进行了延伸,介绍身处火灾现场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下腰,寻找安全出口的道理。这两个趣味实验既加深了学生对燃烧的认识,也为后面学习灭火方法做好了铺垫。

【教学反思】

这节课有以下特点:1、本实验课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协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展示了化学实验教学的特色

2、实验趣味性强,学生的自主活动时间充足、参与面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被激发,学习情绪饱满、教学效果较好。

3、通过对课本实验的该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不足之处:实验方案都主要由老师在引导设计,没有让学生独立完成,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探究燃烧条件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安陆市陈店乡初级中学的一名教师,我说课的题目是“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教材分析

探究燃烧的条件是初中化学第七单元第一部分的内容。燃烧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是化学与生活相联系的一个切入点。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了解燃烧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还能增强学生日常生活中防范火灾的意识,因此,该内容比较重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燃烧的条件

2、能力目标:(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火灾的意识。

为完成教学目标,我确定这节课的重点是探究燃烧的条件。难点是引导学生改进实验。所以本节课我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以及多媒体课件,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如:点燃酒精灯,他们认为点火就是燃烧的条件之一。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

时,也了解了许多物质都可以在氧气中燃烧,同时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操作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但有些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还有些学生对燃烧认识片面,这些要在实验教学中得到改观。

四、教法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抽象变成具体,使学生易获取多方面知识,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实验,主动建构燃烧的知识体系。

五、教学过程

环节1、表演小魔术 ——烧不坏的手帕,引入新课,这样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为什么手帕烧不坏呢?当学生们兴致勃勃讨论时,我及时引导学生转入对燃烧条件的探究。

环节2、学生先猜想,我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分组完成实验。 实验1、分别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灼烧木条和小石块两种不同的物质(目的是探究燃烧是否需要可燃物)。

实验2、点燃两只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目的是探究燃烧是否需要氧气)。

实验3、分别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灼烧相同大小的小木块和小块煤(目的是探究燃烧是否需要一定的温度)。

通过小组对比实验,结合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归纳出燃烧的三个

条件:有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这时我展示图片“火三角”,形象生动的强调这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在此,我还给学生讲解了一条知识:着火点,并结合日常生活让学生讨论:为什么生煤炉时需先引燃纸和小木块? 环节3、演示实验,并共同改进。

为了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我按课本129页上图演示了该实验,引导学生对比实验现象,思考:铜片上的红磷为什么不能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为什么不能燃烧?进一步归纳燃烧必须是三个条件同时满足,缺一不可。实验完后,教室里有大量白烟,我告诉大家,这种白烟是五氧化二磷,它有毒。学生们听后吓了一跳,坐在窗户旁的学生立即打开窗户。我抓住时机,立刻提问,怎样对该实验经行改进呢?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提出用沾水的集气瓶收集白烟,有的说用试管装药品,在密封条件下进行,等等,这些想法都很好。另外,在做白磷在热水中燃烧时,有些细心的学生发现,在通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由于熔化,随着气泡分散开,影响实验现象。我引导学生讨论,怎样来来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积极讨论,热烈发言,最后得出用细铁丝网包住热水中的白磷,或者用试管罩住白磷再通氧气,可避免白磷在水中漂荡,效果较好。通过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还树立了“绿色化学”的环保意识。 环节4、为了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我还补充了两个趣味小实验。实验一、将一根燃着的火柴,分别竖直放和倒着放,比较哪种情况易持续燃烧?学生们先猜想,后实验验证。得出火柴头朝下时,

火苗向上,对火柴梗加热,易达到着火点,可持续燃烧;第二个小实验是将两支长短不同的蜡烛点燃,用大烧杯罩住,比较是长的先熄灭还是短的先熄灭?学生讨论后,都说短的先熄灭,理由是认为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我让学生一起做实验验证,结果出乎大家的意料,长的先熄灭。大家一脸迷惑,我跟大家解释,蜡烛燃烧时虽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是,此时是热的气体,密度小于空气,浮在上层,故长蜡烛先熄灭,大家豁然开朗。我还对这个知识点进行了延伸,介绍身处火灾现场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下腰,寻找安全出口的道理。这两个趣味实验既加深了学生对燃烧的认识,也为后面学习灭火方法做好了铺垫。

【教学反思】

这节课有以下特点:1、本实验课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协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展示了化学实验教学的特色

2、实验趣味性强,学生的自主活动时间充足、参与面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被激发,学习情绪饱满、教学效果较好。

3、通过对课本实验的该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不足之处:实验方案都主要由老师在引导设计,没有让学生独立完成,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相关内容

  • 浅谈科学探究的宽度和深度_以蜡烛燃烧的化学探究教学为例_曹玉民
  • 2012年第5期 化 学 教 育·7· 新课程天地 浅谈科学探究的宽度和深度 ---以蜡烛燃烧的化学探究教学为例 曹玉民 )河北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石家庄 050024 ( 摘要 科学探究的宽度是指科学探究活动所包含的科学探究要素的多少,科学探究的深度是指科学探究活动所获得的科学知识的多少和 ...

  • 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1-0047-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教学内容 通过探究实验构建和破坏"火三角",推导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使学生了解燃烧并学会控制燃烧. 2实验创新 设计理念――使实验操作变得简易.环保. 本节课的重点为通 ...

  •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
  •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重难点分析 石家庄第二外国语学校 欧阳贵宝 一.教材分析 关于燃烧现象的产生并维持燃烧的一般知识,在小学自然或科学课程中同学们已经接触过.此外从日常生活和社会事件中,都为学生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有关燃烧现象的感性认识.学习过程中应该避免与小学科学课程和生活常识的简单重复,在 ...

  • 探究案例:物质燃烧的条件[1]
  • 探究实验教学方案设计 物质燃烧的条件 一.探究目的 1.锻炼探究探究问题的能力,了解物质燃烧的条件. 2.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等多种途径进行. 3.帮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合作,学会归纳,学会分析总结的能力 二.探究活动 1.问题情景 燃烧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一种化学变化.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如 ...

  •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中的内容<燃烧与灭火>隶属课标中的第五部分<化学与社会发展> 中的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2.教材中的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条 ...

  • h34燃烧条件的探究
  • "燃烧条件探究"的创新实验设计 [实验教学目标]  通过对物质燃烧条件探究的实验创新设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 通过对原有实验的改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进而建立绿色化学思想:  通过对比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实验内容] 实验名称:物质燃烧条件 ...

  • 第四课 燃烧与灭火
  • 第四课 燃烧与灭火 吴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并能从燃烧的条件着手,知道灭火的简单原理和方法,知道不同原因的火灾的灭火方法:知道遭遇火灾时如何进行自救,增强消防安全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于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逐步建立起利 ...

  • 课题"火"引发的思考--燃烧的条件.现象及控制
  • 第七单元 课题一 <燃烧和灭火> 南京市清水亭学校 陈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一般条件. 2.知道一些影响燃烧的外部因素. 3.掌握一些常见的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使学生掌握对获得的事实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通过解决一 ...

  • 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
  •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教材分析<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课题一的内容.在生活中, 同学们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同学们认识了燃烧的 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