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校本研修内涵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市南区校本研修主题报告
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表现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上,其关键因素就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教师为主体、以学校为沃土的校本研修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取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中考的各种数据,市教育局还没有最终全面反馈,因而我们将在10月份的教学工作会上,就教学质量问题做全面的分析。今天我们将重点阐述与教育质量密切相关的校本研修的发展现状与实践思考。07年初,我们号召全区各学校从研修的视角,重新审视以校为本的教师教育工作,以期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搭建更好的生长点。回顾近阶段的此项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探寻研究,明晰校本研修的真正内涵
研修,《辞海》中的解释为,“研者究也,修者学也”,研修就是研究与学习的融合。而校本研修是以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对象,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各类教学、研究、学习活动。就国内校本研修的发展趋势来看,当前有三项研究值得我们关注。一是上海教科院顾泠沅教授主持的“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二是中国教师教育学会推出的“现代信息技术下的校本研修”课题,三是中央教科所的“基于学校组织文化平台的科研型教师培训”项目。三者都主张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开展理念引领与行为跟进相统一的研修,所不同的是,前者更强调行动研究在研修中的方法论价值;第二者则注重开发现代信息技术为研修创造的学习资源容量;后者则致力于发挥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
在深入的思考与比较研究中,我们认为“校本研修”这个概念的提出,与以往的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培训、校本研究等相比,其价值在于,校本研修冲破了教研、科研、培训割裂的局面,实现了三者在学校层面的最佳融合;也更能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自觉。
为使各学校进一步明确校本研修的真正内涵,引领并帮助学校进一步梳理校本研修的已有基础、发展现状,提炼经验、发现问题,本学期初我们在慎重研究、多方求证的基础上,出台了《市南区中小学校本研修示范学校评估标准》。以四项A级指标、16项B级指标和55项C级指标,建立了对学校校本研修工作的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从“研修保障、研修管理、研修实施、研修效果”四个方面明确了校本研修的内涵。如,在校本研修的实施部分,评估指标清晰地明确了包括全员培训、专题讲座、教学观摩、学科研究、联片研修、读书活动、教师论坛、教学诊断、集体备课、以师带徒、网上交流、课题研究等在内的17项指标内容,基本包容了当前学校校本研修的基本形态。
在各学校认真开展校本研修自评工作的基础上,区教体局组织评审小组,对申报单位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全面评审和实地考查。我们采用听取校长汇报、开展教师座谈、查阅档案资料、进行课堂教学观察、观摩研修现场的形式,深入、全面、客观地对申报小学三年的研修工作进行了评估。可以说,评审的过程更是研究的过程、发现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旨在引导学校形成正确的导向,最终实现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回顾梳理,挖掘校本研修的实践经验
通过历时两个多月小学校本研修示范学校的评选活动,结合平日对各
学校此项工作的调研与了解,我们认为我区校本研修工作有了一定的进展,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研修总目标的确立服务学校特色
研修目标是校本研修的发展方向,体现了一所学校及其教师的价值追求。评审中我们看到,每一所学校都能从学校和教师发展的需要出发,经过深入的分析与思考,形成各有特色的研修目标,指导学校的校本研修工作为创建特色化的优质学校服务。如市实验小学的“培养情趣教师”、嘉峪关学校的“优质团队培养”、新昌路小学的“生命教育”、德县路小学的“网络研修”、南京路小学的反思教学、贵州路小学的心理健康等等。这些校本研修总体目标的确立,服务于学校特色建设的发展规划,引导了学校特色研修的方向,巩固并深化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我们发现,确立这些研修目标经历的发展轨迹十分值得各学校借鉴: 第一,这些学校都开展了学校需求情况分析。如,市实验小学在制定教师梯级培养规划时,首先立足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资源特点,如物质条件、办学资金、队伍情况等,确定了梯级建设总体目标,然后结合学校发展的现状和趋向,形成了“名师型”教师、“骨干型”教师、“胜任型”教师、新青年教师”四支梯队的发展分目标。教师个人发展目标的确定也是在达成学校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再体现教师发展的个性化。
第二,这些学校都开展了教师状况分析。如,定陶路小学教师发展研修规划的第一部分以较大的版块就教师的年龄、教龄、学历、职称、职务、称号等指标,对全体教师的发展轨迹进行了量化分析,在掌握了教师发展现状的第一手科学数据的基础上确立了学校研修总目标。
第三,这些学校都开展了学校工作任务分析。在研修总目标的指导下,
这些学校分析了教师个体及其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与主要活动,使学校逐步明确,为完成这些任务,教师必须具备怎样的知识、技能、能力等相关条件,学校还需提供怎样的环境和资源。
这些有针对性的前期工作,使学校校本研修总目标的确立,建立在了广泛调查研究基础的之上;使学校的研究内容和统筹安排有的放矢、重点鲜明,极大的增进了校本研修目标的可操作性。
(二)研修管理的建设体现权限下移
学校是教师的学校,研修是教师的研修,管理是研修的保障。很多学校在校本研修的管理上初显权限下移,初步体现了“教师管理教师,教师服务教师”的研修管理思想。主要表现在:
1、精细化管理,保障了研修开展的有序性。如,南京路小学在原有的校本管理层级中,重新树立形成了11个处室组,16个教研组,使处室组的教育管理功能和教研组的教学研究功能并行。处室组长直接负责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教研组长承担着组内每周的理论学习、教研活动和每月的案例研讨、课例反思的组织与研究引领责任。明确的分工,把不同层面和水平的干部教师纳入到不同的校本研修管理工作中,保障了研修开展的有序性。
2、学术化管理,保障了研修开展的深入性。如,嘉峪关学校积极探索“学术”和“行政”相对独立又相互促进的二元体系。一元是以学术为主体的纵向管理,组织架构为分管干部—教科研室-教研组—学科老师,负责学科研究和科研项目开展;一元是以行政为主体的横向管理,组织架构为级部校长—级部组长—班主任,负责日常事务的管理与开展。学术管理单列,使得学校形成了一支学术精良的骨干教师队伍,有益于研修开展的
深入,研修成果的提炼,学校学术水平的提升。
3、民主化管理,保障了研修开展的实效性。例如,新昌路小学在校本研修的管理中尝试建立了角色管理团队、课题研究团队、学科教研团队、资源开发团队等多元化的学习型团队。教师根据各自的年龄、性格、特长和自我发展的需要,自主选择不同的团队,并在团队中承担不同的任务、担当不同的角色。这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在团队中吸取成长需要的养分,锻炼成就自己;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在与他人合作中学会合作与欣赏,保障了研修开展的实效性。
(三)研修资源的利用注重多元互动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作为教师成长最要的三种方式,对校本研修的资源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这意味着教师在校本研修中要与更多的伙伴结成发展团队,实现研修资源的多元互动。在市南区,这种多元互动主要体现在:
1、与专家互动——走进前沿,提升学养品性
市南区目前有10所学校与中国教育学会、青大师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等科研院所、学术机构建立了不同层面的教师发展学校,部分学校还建立了专家顾问团。在与专家互动的过程中,大学的学术前沿性质以及开放、探究等文化特质进入中小学,与中小学的教育实践互动;中小学的具体、个别、复杂、鲜活的实际教育情境以及务实、求善等文化特质进入大学,与大学的教师教育实践互动。在两种文化的互动中,教师逐渐将研究的态度自然地融入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培养着教师发展的意识、研究的习惯,使学校逐渐形成了常态发展的文化氛围。
2、与名师互动——汲取智慧,积累实践知识
每一类型的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生活,都建构了不同的心理世界和个性人格。学校“名师型、骨干型、胜任性”教师之间的互动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体现沟通、主动、共识、合作的人际关系,再生着崭新的团队文化。例如,我区去年组建的9支名师工作室团队,面向全区招收了62名学员,先后开展了课例研究、网上互访、作品交流等系列活动。另外,26中学的教学研讨月,开展了市教学能手与致远班青年教师的多轮课例互动。59中学成立的“朱荣荣语文工作室”、“松梅心理健康工作室”,以课题研究为平台,与青年教师展开了共同研修。青年教师与名师互动,耳濡目染名师们丰富的实践智慧,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学科素养得到了迅速提升,让校本研修呈现了较好的发展前景。
3、师徒互动——优化组合,实现教学相长
作为学校教师发展中最具有传统性、传承性的团队,师徒关系的确定意味着彼此的互动多了一份责任、一份情感。师傅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和经验是徒弟学习的宝贵财富;徒弟的朝气蓬勃和创新热情是师傅学习的精神土壤。师徒结对,使得教师在研究互助中,挖掘了彼此内在的潜能,用徒弟的成长捆绑师傅的发展。例如,文登路小学、莘县路小学、青岛5中、57中,以骨干教师和业务干部为师傅,对新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全程指导。通过班级管理经验传授、备课上课指导等活动,学练结合,使新教师尽快适应了自身角色的转变,在实践中逐步掌握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达成了一年入门、二年站稳、三年成才的培养目标。正是各学校对师徒结对、互动发展的广泛重视,因而使得我区新教师、青年教师在历年来的市级优质课比赛中优势明显、成绩突出。
4、校际互动——资源共享,实现共同成长
校本研修虽然主要是在教师任职学校内部开展的 ,但并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系统。校际互动可以有效实现校本系统之间的信息与能量的联系与交换。加强校际交流,实现思想观念、物质资源的共享,对于激荡教师思维,提高校本研修实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为有效提升教学质量,24中学、北京路小学跨校拜师,分别邀请51中的语文学科、朝城路小学的英语学科名师和本校教师共同开展基于问题的研讨,结对学校的教师就如何扎实有效的开展课堂教学,怎样把握教材重难点,如何制定学科作业批改标准等问题互动交流。这种整合学校力量,定期开展的学科教学研讨,令双方教师彼此受益,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
(四)研修内容与方式的开发凸显生动多样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专业知识与技能、专业行为与能力、还需要专业实践与智慧、专业情感与态度等等,教师专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对校本研修的内容与方式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另外,校本研修要发挥唤醒教师专业发展主动自觉的功能,也必须致力于研修内容与形式的生动创新。从这次校本研修示范学校的评选就可以看出,学校申报的研修现场有经典品读、课题发布、班主任教育、团队训练、课例研讨、规划辅导、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思维能力培训、博克文化等等,已经呈现了丰富开放的发展趋向,涵盖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方面面:
1、研修内容基于实际问题
问题是校本研修的核心。校本研修只有立足于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立足于学校和教师的发展,才能实现校本研修的目标,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指导教育教学,也才能激发广大教师的热情。例如,本学期南京路小学围绕省级立项课题“运用诊断性反思提高教师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始终带领
教师学习与课题研究相关材料,同时干部深入级部,指导各教研组,共同诊断问题,制订研修方案,使培训紧密与教研、科研相结合。为引领教师的反思,学校还推行“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反思模式,立足课堂,贴近实践,因而呈现了较高的研修参与度和关注度。
2、研修形式趋向主动体验
研修形式,作为一种操作性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研修目标的达成,影响着研修的效果。我区校本研修形式不但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轨迹,而且不断由单纯互动交流趋向主动体验。比如,区实验小学开展的“今天我们怎样推进大声朗读活动——由品读《夏洛的网》谈开去”研修活动,为引导教师亲近儿童文学作品,能更好地了解走近学生,同时归纳出“大声朗读”的策略,导入环节,徐校长首先出示了《夏洛的网》一书的封面,问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让老师们想开去,读书还可以怎样导入?由于教师的思考基于了自身主动的体验,因此教师在几分钟内就想出了十几种策略,如:故事情节、儿歌、作者、书评、创作轶事、后记、典型人物、热点问题、当前时事等等。再比如,在品读环节,徐校长采用“大声朗读、快速浏览、音乐创境”等不同的读书方式让教师读书后思考回答不同的问题,从而使教师对本书的语言特色、情感脉络与价值观有了清晰的体验,为最终大声朗读策略的提炼做了很好的体验铺垫。
3、研修过程关注细节深究
关注教学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关注教学细节,就是要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反思“过去”的教学细节,改造“惯常”的教学细节,创造崭新的教学细节。关注教学细节,其实就是关注教师的教学、生活、情感、体验和生命发展的过程,就是舒展智慧、落实理念、改变行为、提升
教育品质的过程。
福林小学开展的《一环多上,细节研磨》主题研修中,他们就低年级识字教学这一重点,以一节二年级语文课《台湾的蝴蝶谷》为例,多位教师分别执教,多角度、多视点地展示关于“识字教学音形义有效整合”这一教学环节的不同设计思路。学科教师一次次共同围绕这一环节深入研磨,最终形成了集中认读、重点辨析、书写强化、词句中运用、阅读中巩固的教学策略。金门路小学在数学学科“解决问题”专题研修中,就“以说促思”的教学策略,开展系列化研究,有效提升了学生思维品质。这种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研修,专题集中,使得研修在面上铺开的同时实现了点的突破,有助于抓住教师的关注点、矛盾点深究教育现象、教学问题,促进为了教师把课改的先进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方式,并有效落实在行为中。
三、广泛调研,反思校本研修的问题所在
我区的校本研修工作近年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通过督导评估、学校调研以及校本研修示范学校的评审也发现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本学期末,我区借助学科研讨活动对全区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教师进行了校本研修实施情况的问卷调查。现场回收有效答卷500余份。从教师参加校本研修满意度的调查中可以看出:
仅有23.1%的初中教师,54.9%的小学教师,63%的幼儿园教师认为校本研修很有收获,完全满意;尚有部分教师认为参加校本研修的收获不大,
不太满意。教师参加校本研修的满意度不高。分析原因,我们认为有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体目标有待修正
唯有目标明确的校本研修,才能达到预期的、良好的研修效果。而研修具体目标的确定应当兼顾学校中不同发展层次的教师。当前我区部分学校在校本研修具体目标的确立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一统”现象,忽视了对教师差异性的重视,缺乏对不同层次教师提出不同的发展要求,因此使校本研修缺乏针对性。例如在学校提交的校本研修计划中,有的学校提出了本学期研修目标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科教学和课后反思,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推进学校全面可持续发展。”这种研修目标的定位,出发点是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对全校教师的统一要求,但缺乏对不同层次教师发展的目标导向。
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同教龄的教师对校本研修内容的需要存在着明显差异。教龄在10年以下的青年教师 ,渴望在教育教学基本技能、专业知识、教育科研知识和方法等方面获得提高。但是,现有的校本研修内容却未能充分满足青年教师的需求,尤其在学科专业系统知识方面开展的研修十分有限。教龄在10 - 25年的教师,处于中年阶段,更新知识结构的愿望十分强烈,从而产生了比较迫切的要求。另外,许多中年教师晋升职称的愿望很强烈,需要一定的研究成果作为条件,因此,他们希望在教育研究方法方面得到有效的帮助。教龄在25年以上的老教师,则希望尽快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以便跟上时代的步法,另外他们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也表现得比较明显。这既反映出老教师与时俱进的愿望,也提示在对老教师开展的校本研修中 ,应加大先进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知识与技术的份量。
(二)主体意识亟需加强
校本研修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热情和在校本研修中主体性的发挥程度成为校本研修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但是从调研与评估的情况看,目前中小学校本研修,教师的“主体地位”地位不容乐观。许多教师把自己视为校本研修中的“受训者”,而不是“研修者”,这与校本研修的本义是相悖的。
教师之所以没有将自己视为研修活动中“自主选择、自主反思、自主构建 ”的主体,主要原因在于还有部分学校没有以解决教师自身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归纳、筛选、提炼研修主题。一些学校没有处理好学校发展与教师需求的关系,导致校本研修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难以激发教师的主体意识。
问卷调查的数据还显示,在校本研修过程中,教师质疑反思的比例位居最后;在校本研修后,后续研究的比例较小。没有思考,再热烈的讨论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没有后续研究,就难以养成教师研究的习惯,这样也使得教师难以有主动自觉的发展。
(三)研修时间需要保障
尽管许多学校制定了相关的校本研修制度,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随意性较大、安排不当、挤占时间、缺乏考核机制的现象。查阅学校的研修记录显示,一些学校由原定的每周一次的通识培训改成了每月两次,甚至每月一次。调查问卷也表明,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各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校两周组织一次通识培训,而初中则有近一半的学校一月组织一次通识培训。
学校的校本研修时间难以保障,教师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样很少。调查数据发现,部分学校教师的负担过重,教师回家后处理工作1-2小时的教师数均在半数左右;68.5%的教师是以休息时间来完成备课;教师兼任最多达到6个学科;写的东西也很多,缺乏实效,有的学校教师每周需提交多篇研修作业,名目繁多,诸如读书笔记、科研日记、反思案例、学习笔记、学生手记等等。这种注重量的积累,而忽略研修质量的现象,势必难以保障教师自主学习的时间。
(四)研修内容不够系统
教师的成长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与之相匹配的研修的内容也应层层深入,形成校本研修的系统化、序列化。而目前我区很多学校校本研修的内容还比较随意与零散,无法就某一领域进行深入细致地研修,使教师参加校本研修的收获仅仅停留在浅表层次。常此下去,就会严重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刻性。以下是一所学校的校本研修通识培训内容安排:
从表中可以看出,一月一次培训内容的安排,涉及面虽较广,但却缺乏系统深入的安排,容易导致校本研修的低水平重复。建议学校以问题为中心,开展系列化研修。一个学期将一两个主题的研修深入下去,真真正正研究,明明白白实践,以提高研修的实效性。
四、思考建议,实现校本研修的深度发展
(一) 明晰学校领导在研修中的角色定位
1、校长切实成为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
社会发展愈来愈呼唤高质量的教育,校本研修关系到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校长必须成为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并将校本研修作为自己工作的第一要务。作为第一责任人,校长应为校本研修“出思想”、“建体系”、“立机制”,而且应亲历亲为,走在前面。“出
思想”即定位研修方向;“建体系”即分析研修内容,层层分工,分步实施;“立机制”即在校长主导下,建章立制,确保校本研修有序有效进行。可以说,抓校本研修是学校发展之本,也是校长成长之源。
朝城路小学汤校长高度重视校本研修工作,深知其促进教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的重要意义。她坚持每学期为教师精心选取一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带领教师学习并结合自身工作谈体会,使教师在故事中感悟,在交流中升华。朝阳社团、笑莉工作室也在汤校长引领下相继成立,定期开展交流互动。市南区实验二小张璐校长着力推进基于博客的校本研修,带头建立“水润博客”,吸引了众多教师、学生及家长点击。学校教师也相继建立了博客,并围绕教育教学和教师专业成长展开讨论,使校本研修有了更开放的交流平台。
2、分管干部切实成为校本研修第一执行人
学校分管干部在校本研修中的指导水平直接决定了校本研修质量的高低。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学校分管干部主讲的比例是比较高的,但是从“专业成长最受益的方式”选项中又看出小学和初中教师中选择学校干部指导的比例却偏低,这种“出工”不“出效”的现象令人深思。
要推动校本研修深入开展,学校分管干部的学科教学指导水平、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理论素养至关重要。学校分管干部的工作尽管也是千头万绪,但还是应当挤出时间来不断学习,尽快把握自己所负责的学科的知识体系,明晰该学科的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掌握基本的教学模式,才能有的放矢地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上半年,我们在部分业务干部中开展了有益尝试,如区实验小学的吕开新副校长、德县路小学的孙向阳主任,率先在全区范围内举行公开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下半年,我区将进一步建立“教研员、校长、业务干部”示范课制度,尽快提高管理干部的教学指导能力。
(二)激发教师在研修中的主体自觉
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主体自觉,是校本研修具有实效性的关键。学校组织校本研修工作,必须积极调动教师的主体自觉,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使教师切实体会校本研修的效果。那么如何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呢?
1、关注教师需求
顾泠沅先生说过,教师是一个“完整”的人和“人际”的人。教师有着基本的心理需要即认知需要、情感需要和道德需要。要调动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主动性,我们就应当关注教师的心理需要。在认知需要上,要引导教师找到自身发展需要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之间的差异,有目的地选择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炼成研修主题,通过校本研修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满足教师自身的发展需要,这样才能使教师有所收获,提高教师参与
研修的兴趣。目前,我区很多学校都关注了对教师需求的调研,这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应该坚持不懈地深入下去。
2、实施团队激励
激励理论认为,人的工作绩效不仅取决于能力,还取决于受激励的程度。而团队激励是团队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有效提升教师主动参与校本研修的有效措施。
例如,嘉峪关学校一直注重运用多种激励方式,建设优质团队。年度优秀级部、教研组的评选,注重了团队发展的过程性轨迹;研修过程以温馨礼物、轻松游戏、愉悦展示等方式,激烈教师团队参与各项活动,为教师成长打开了一扇合作共赢之门,滋润和激励着教师向着更高的目标成长和发展。
3、加强评估反馈 实践表明,加强校本研修的效果评估,也是调动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积极性、提高校本研修质量的重要举措。新世纪学校建立了校本研修当场反馈与评价的机制,每次组织校本研修,学校都会结合研修主题和重点,出题检测,同时记录教师参与的数量和质量。例如学校曾组织的一次“初探与感悟生态课堂”的课题培训。研修结束,请老师们当场答卷,谈谈什么是“生态课堂”?结果发现教师对于这一概念仍是模糊不清。基于此,学校领导调整了研修计划,组织了第二次研修活动。这一次的研修设计贴近教师的教育教学,通过组际交流,激发教师主动参与,教师们逐步清晰了“和谐的、民主的、尊重的、自主的”课堂就是生态课堂。由此可见,研修效果评估对于调整校本研修计划,提高教师的主体自觉和研修实效具有重要作用。
(三)加强校本研修的课程建设
教师发展,应是全面的发展。我们看到,校本研修既要关注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关注教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要关注教师生命的价值与成长。如何把方方面面的研修内容层次清楚、条理明白、系统有序的展开,需要一个良好的载体,这个载体就是校本研修的课程建设。这不仅是今后几年市南区衡量一所学校研修研修系统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重要依据,也是当前国家、省、市一再倡导和致力研究重要项目,是校本研修发展的必由之路和亮点所在。
1、校本研修课程的体系架构
建议学校主要分三大体系架构学校的校本研修课程。即专业课程、公共课程、个性课程。
专业课程是侧重学科教学理念、知识原则、方法策略等内容的课程,可以包括课程标准解读、学科教材分析、教法研讨、试题分析、学科教学论、听课评课、教研组建设等内容。建议利用各校每周一次的学科教研活动开展研修。目前,我区初中各校将教师的学科教研和集备统一安排在课程表中,既有利于学校的统一管理,也有助于学校研修工作的有序开展。从青岛七中各年级的集备课程表,四十八中物理组每周教研主题的设置都可以看出,学校的统一安排,从制度上规范了专业课程的内容与课时。因此,为保障专业课程的顺利实施,自2007下半年开始,全区各校应逐步建立学科、年级教研(集备)课程表,定点、定时、系统地进行教材教法研究,形成同级部教学研究的良好氛围。
校本研修的公共课程,是指着眼于教师教育理念、人文素养等整体素质提高的课程,包括省教育厅指定的以“师德修养、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重点的公共必修课程、教育法规、教育理论、教学专题、班级管理、课堂组织策略以及人文科学素养教育技术、安全教育、教育情感、心理健康等,适宜于面向全体教师开展的通识性的培训。目前,各小学每周五下午不安排托管,每周四是各中学的例会时间。建议学校利用好这些固
定时间,进行研修。按照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每学期不少于10次。
校本研修的个性课程,是学校结合发展特色而架构提升的课程。根据课程内容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归于学科课程、公共课程。既可以是教学方法学习,也可以是学科课程资源开发,还可以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等等。莘县路小学的影视教育校本研修课程,天山小学的民族文化教育等校本研修内容,均属于基于学校特色开发的校本研修个性课程。
2、校本研修课程的建设与开发
当前,校本研修课程的建设,就是从学校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形成内容的层次化、系统化和时间安排的制度化、条理化。为此,校本研修的课程建设与开发应关注以下几点:
●发挥教师的主动性。教师专业发展的差异,本身就是校本研修的宝贵资源。因此研修课程编写,一定要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将教师专业成长的经验与收获记录下来,将教师学习发现的优秀理论与经验搜集起来,为教师提供成长的借鉴,也为教师间的相互交流搭设互动平台。
●提供足够的反思空间。校本研修的课程不仅仅是一个有序的知识系统,还要注意引起教师的反思,促动教师的实践探索。因此,研修课程的开发可以以问题为主线、以行动研究为方法,通过大量的真实的教育教学案例的积累与探析,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材料。每位教师的学习需要、学习基础、学习方式、学习能力不尽相同。在校本研修中,难以为单一类型的教师编写专门的教材。从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看,即使是同一发展阶段的教师必然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要考虑到内容的代表性和宽泛性。
总之,校本研修课程开发,要在课程的目的性、针对性、操作性和多样性上下功夫。相信在我区干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区的校本研修课程建设一定会有较好的突破。
泰戈尔说过:形式在于内容,韵律在于力量,意义在于人格。愿我区的校本研修在关注形式、韵律与意义的同时更进一步的关注内容、力量和教师的人格。共同架构市南区教育现代化的蓝图,开辟市南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纪元。
提升校本研修内涵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市南区校本研修主题报告
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表现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上,其关键因素就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教师为主体、以学校为沃土的校本研修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取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中考的各种数据,市教育局还没有最终全面反馈,因而我们将在10月份的教学工作会上,就教学质量问题做全面的分析。今天我们将重点阐述与教育质量密切相关的校本研修的发展现状与实践思考。07年初,我们号召全区各学校从研修的视角,重新审视以校为本的教师教育工作,以期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搭建更好的生长点。回顾近阶段的此项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探寻研究,明晰校本研修的真正内涵
研修,《辞海》中的解释为,“研者究也,修者学也”,研修就是研究与学习的融合。而校本研修是以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对象,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各类教学、研究、学习活动。就国内校本研修的发展趋势来看,当前有三项研究值得我们关注。一是上海教科院顾泠沅教授主持的“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二是中国教师教育学会推出的“现代信息技术下的校本研修”课题,三是中央教科所的“基于学校组织文化平台的科研型教师培训”项目。三者都主张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开展理念引领与行为跟进相统一的研修,所不同的是,前者更强调行动研究在研修中的方法论价值;第二者则注重开发现代信息技术为研修创造的学习资源容量;后者则致力于发挥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
在深入的思考与比较研究中,我们认为“校本研修”这个概念的提出,与以往的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培训、校本研究等相比,其价值在于,校本研修冲破了教研、科研、培训割裂的局面,实现了三者在学校层面的最佳融合;也更能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自觉。
为使各学校进一步明确校本研修的真正内涵,引领并帮助学校进一步梳理校本研修的已有基础、发展现状,提炼经验、发现问题,本学期初我们在慎重研究、多方求证的基础上,出台了《市南区中小学校本研修示范学校评估标准》。以四项A级指标、16项B级指标和55项C级指标,建立了对学校校本研修工作的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从“研修保障、研修管理、研修实施、研修效果”四个方面明确了校本研修的内涵。如,在校本研修的实施部分,评估指标清晰地明确了包括全员培训、专题讲座、教学观摩、学科研究、联片研修、读书活动、教师论坛、教学诊断、集体备课、以师带徒、网上交流、课题研究等在内的17项指标内容,基本包容了当前学校校本研修的基本形态。
在各学校认真开展校本研修自评工作的基础上,区教体局组织评审小组,对申报单位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全面评审和实地考查。我们采用听取校长汇报、开展教师座谈、查阅档案资料、进行课堂教学观察、观摩研修现场的形式,深入、全面、客观地对申报小学三年的研修工作进行了评估。可以说,评审的过程更是研究的过程、发现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旨在引导学校形成正确的导向,最终实现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回顾梳理,挖掘校本研修的实践经验
通过历时两个多月小学校本研修示范学校的评选活动,结合平日对各
学校此项工作的调研与了解,我们认为我区校本研修工作有了一定的进展,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研修总目标的确立服务学校特色
研修目标是校本研修的发展方向,体现了一所学校及其教师的价值追求。评审中我们看到,每一所学校都能从学校和教师发展的需要出发,经过深入的分析与思考,形成各有特色的研修目标,指导学校的校本研修工作为创建特色化的优质学校服务。如市实验小学的“培养情趣教师”、嘉峪关学校的“优质团队培养”、新昌路小学的“生命教育”、德县路小学的“网络研修”、南京路小学的反思教学、贵州路小学的心理健康等等。这些校本研修总体目标的确立,服务于学校特色建设的发展规划,引导了学校特色研修的方向,巩固并深化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我们发现,确立这些研修目标经历的发展轨迹十分值得各学校借鉴: 第一,这些学校都开展了学校需求情况分析。如,市实验小学在制定教师梯级培养规划时,首先立足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资源特点,如物质条件、办学资金、队伍情况等,确定了梯级建设总体目标,然后结合学校发展的现状和趋向,形成了“名师型”教师、“骨干型”教师、“胜任型”教师、新青年教师”四支梯队的发展分目标。教师个人发展目标的确定也是在达成学校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再体现教师发展的个性化。
第二,这些学校都开展了教师状况分析。如,定陶路小学教师发展研修规划的第一部分以较大的版块就教师的年龄、教龄、学历、职称、职务、称号等指标,对全体教师的发展轨迹进行了量化分析,在掌握了教师发展现状的第一手科学数据的基础上确立了学校研修总目标。
第三,这些学校都开展了学校工作任务分析。在研修总目标的指导下,
这些学校分析了教师个体及其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与主要活动,使学校逐步明确,为完成这些任务,教师必须具备怎样的知识、技能、能力等相关条件,学校还需提供怎样的环境和资源。
这些有针对性的前期工作,使学校校本研修总目标的确立,建立在了广泛调查研究基础的之上;使学校的研究内容和统筹安排有的放矢、重点鲜明,极大的增进了校本研修目标的可操作性。
(二)研修管理的建设体现权限下移
学校是教师的学校,研修是教师的研修,管理是研修的保障。很多学校在校本研修的管理上初显权限下移,初步体现了“教师管理教师,教师服务教师”的研修管理思想。主要表现在:
1、精细化管理,保障了研修开展的有序性。如,南京路小学在原有的校本管理层级中,重新树立形成了11个处室组,16个教研组,使处室组的教育管理功能和教研组的教学研究功能并行。处室组长直接负责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教研组长承担着组内每周的理论学习、教研活动和每月的案例研讨、课例反思的组织与研究引领责任。明确的分工,把不同层面和水平的干部教师纳入到不同的校本研修管理工作中,保障了研修开展的有序性。
2、学术化管理,保障了研修开展的深入性。如,嘉峪关学校积极探索“学术”和“行政”相对独立又相互促进的二元体系。一元是以学术为主体的纵向管理,组织架构为分管干部—教科研室-教研组—学科老师,负责学科研究和科研项目开展;一元是以行政为主体的横向管理,组织架构为级部校长—级部组长—班主任,负责日常事务的管理与开展。学术管理单列,使得学校形成了一支学术精良的骨干教师队伍,有益于研修开展的
深入,研修成果的提炼,学校学术水平的提升。
3、民主化管理,保障了研修开展的实效性。例如,新昌路小学在校本研修的管理中尝试建立了角色管理团队、课题研究团队、学科教研团队、资源开发团队等多元化的学习型团队。教师根据各自的年龄、性格、特长和自我发展的需要,自主选择不同的团队,并在团队中承担不同的任务、担当不同的角色。这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在团队中吸取成长需要的养分,锻炼成就自己;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在与他人合作中学会合作与欣赏,保障了研修开展的实效性。
(三)研修资源的利用注重多元互动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作为教师成长最要的三种方式,对校本研修的资源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这意味着教师在校本研修中要与更多的伙伴结成发展团队,实现研修资源的多元互动。在市南区,这种多元互动主要体现在:
1、与专家互动——走进前沿,提升学养品性
市南区目前有10所学校与中国教育学会、青大师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等科研院所、学术机构建立了不同层面的教师发展学校,部分学校还建立了专家顾问团。在与专家互动的过程中,大学的学术前沿性质以及开放、探究等文化特质进入中小学,与中小学的教育实践互动;中小学的具体、个别、复杂、鲜活的实际教育情境以及务实、求善等文化特质进入大学,与大学的教师教育实践互动。在两种文化的互动中,教师逐渐将研究的态度自然地融入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培养着教师发展的意识、研究的习惯,使学校逐渐形成了常态发展的文化氛围。
2、与名师互动——汲取智慧,积累实践知识
每一类型的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生活,都建构了不同的心理世界和个性人格。学校“名师型、骨干型、胜任性”教师之间的互动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体现沟通、主动、共识、合作的人际关系,再生着崭新的团队文化。例如,我区去年组建的9支名师工作室团队,面向全区招收了62名学员,先后开展了课例研究、网上互访、作品交流等系列活动。另外,26中学的教学研讨月,开展了市教学能手与致远班青年教师的多轮课例互动。59中学成立的“朱荣荣语文工作室”、“松梅心理健康工作室”,以课题研究为平台,与青年教师展开了共同研修。青年教师与名师互动,耳濡目染名师们丰富的实践智慧,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学科素养得到了迅速提升,让校本研修呈现了较好的发展前景。
3、师徒互动——优化组合,实现教学相长
作为学校教师发展中最具有传统性、传承性的团队,师徒关系的确定意味着彼此的互动多了一份责任、一份情感。师傅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和经验是徒弟学习的宝贵财富;徒弟的朝气蓬勃和创新热情是师傅学习的精神土壤。师徒结对,使得教师在研究互助中,挖掘了彼此内在的潜能,用徒弟的成长捆绑师傅的发展。例如,文登路小学、莘县路小学、青岛5中、57中,以骨干教师和业务干部为师傅,对新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全程指导。通过班级管理经验传授、备课上课指导等活动,学练结合,使新教师尽快适应了自身角色的转变,在实践中逐步掌握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达成了一年入门、二年站稳、三年成才的培养目标。正是各学校对师徒结对、互动发展的广泛重视,因而使得我区新教师、青年教师在历年来的市级优质课比赛中优势明显、成绩突出。
4、校际互动——资源共享,实现共同成长
校本研修虽然主要是在教师任职学校内部开展的 ,但并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系统。校际互动可以有效实现校本系统之间的信息与能量的联系与交换。加强校际交流,实现思想观念、物质资源的共享,对于激荡教师思维,提高校本研修实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为有效提升教学质量,24中学、北京路小学跨校拜师,分别邀请51中的语文学科、朝城路小学的英语学科名师和本校教师共同开展基于问题的研讨,结对学校的教师就如何扎实有效的开展课堂教学,怎样把握教材重难点,如何制定学科作业批改标准等问题互动交流。这种整合学校力量,定期开展的学科教学研讨,令双方教师彼此受益,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
(四)研修内容与方式的开发凸显生动多样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专业知识与技能、专业行为与能力、还需要专业实践与智慧、专业情感与态度等等,教师专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对校本研修的内容与方式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另外,校本研修要发挥唤醒教师专业发展主动自觉的功能,也必须致力于研修内容与形式的生动创新。从这次校本研修示范学校的评选就可以看出,学校申报的研修现场有经典品读、课题发布、班主任教育、团队训练、课例研讨、规划辅导、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思维能力培训、博克文化等等,已经呈现了丰富开放的发展趋向,涵盖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方面面:
1、研修内容基于实际问题
问题是校本研修的核心。校本研修只有立足于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立足于学校和教师的发展,才能实现校本研修的目标,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指导教育教学,也才能激发广大教师的热情。例如,本学期南京路小学围绕省级立项课题“运用诊断性反思提高教师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始终带领
教师学习与课题研究相关材料,同时干部深入级部,指导各教研组,共同诊断问题,制订研修方案,使培训紧密与教研、科研相结合。为引领教师的反思,学校还推行“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反思模式,立足课堂,贴近实践,因而呈现了较高的研修参与度和关注度。
2、研修形式趋向主动体验
研修形式,作为一种操作性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研修目标的达成,影响着研修的效果。我区校本研修形式不但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轨迹,而且不断由单纯互动交流趋向主动体验。比如,区实验小学开展的“今天我们怎样推进大声朗读活动——由品读《夏洛的网》谈开去”研修活动,为引导教师亲近儿童文学作品,能更好地了解走近学生,同时归纳出“大声朗读”的策略,导入环节,徐校长首先出示了《夏洛的网》一书的封面,问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让老师们想开去,读书还可以怎样导入?由于教师的思考基于了自身主动的体验,因此教师在几分钟内就想出了十几种策略,如:故事情节、儿歌、作者、书评、创作轶事、后记、典型人物、热点问题、当前时事等等。再比如,在品读环节,徐校长采用“大声朗读、快速浏览、音乐创境”等不同的读书方式让教师读书后思考回答不同的问题,从而使教师对本书的语言特色、情感脉络与价值观有了清晰的体验,为最终大声朗读策略的提炼做了很好的体验铺垫。
3、研修过程关注细节深究
关注教学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关注教学细节,就是要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反思“过去”的教学细节,改造“惯常”的教学细节,创造崭新的教学细节。关注教学细节,其实就是关注教师的教学、生活、情感、体验和生命发展的过程,就是舒展智慧、落实理念、改变行为、提升
教育品质的过程。
福林小学开展的《一环多上,细节研磨》主题研修中,他们就低年级识字教学这一重点,以一节二年级语文课《台湾的蝴蝶谷》为例,多位教师分别执教,多角度、多视点地展示关于“识字教学音形义有效整合”这一教学环节的不同设计思路。学科教师一次次共同围绕这一环节深入研磨,最终形成了集中认读、重点辨析、书写强化、词句中运用、阅读中巩固的教学策略。金门路小学在数学学科“解决问题”专题研修中,就“以说促思”的教学策略,开展系列化研究,有效提升了学生思维品质。这种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研修,专题集中,使得研修在面上铺开的同时实现了点的突破,有助于抓住教师的关注点、矛盾点深究教育现象、教学问题,促进为了教师把课改的先进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方式,并有效落实在行为中。
三、广泛调研,反思校本研修的问题所在
我区的校本研修工作近年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通过督导评估、学校调研以及校本研修示范学校的评审也发现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本学期末,我区借助学科研讨活动对全区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教师进行了校本研修实施情况的问卷调查。现场回收有效答卷500余份。从教师参加校本研修满意度的调查中可以看出:
仅有23.1%的初中教师,54.9%的小学教师,63%的幼儿园教师认为校本研修很有收获,完全满意;尚有部分教师认为参加校本研修的收获不大,
不太满意。教师参加校本研修的满意度不高。分析原因,我们认为有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体目标有待修正
唯有目标明确的校本研修,才能达到预期的、良好的研修效果。而研修具体目标的确定应当兼顾学校中不同发展层次的教师。当前我区部分学校在校本研修具体目标的确立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一统”现象,忽视了对教师差异性的重视,缺乏对不同层次教师提出不同的发展要求,因此使校本研修缺乏针对性。例如在学校提交的校本研修计划中,有的学校提出了本学期研修目标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科教学和课后反思,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推进学校全面可持续发展。”这种研修目标的定位,出发点是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对全校教师的统一要求,但缺乏对不同层次教师发展的目标导向。
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同教龄的教师对校本研修内容的需要存在着明显差异。教龄在10年以下的青年教师 ,渴望在教育教学基本技能、专业知识、教育科研知识和方法等方面获得提高。但是,现有的校本研修内容却未能充分满足青年教师的需求,尤其在学科专业系统知识方面开展的研修十分有限。教龄在10 - 25年的教师,处于中年阶段,更新知识结构的愿望十分强烈,从而产生了比较迫切的要求。另外,许多中年教师晋升职称的愿望很强烈,需要一定的研究成果作为条件,因此,他们希望在教育研究方法方面得到有效的帮助。教龄在25年以上的老教师,则希望尽快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以便跟上时代的步法,另外他们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也表现得比较明显。这既反映出老教师与时俱进的愿望,也提示在对老教师开展的校本研修中 ,应加大先进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知识与技术的份量。
(二)主体意识亟需加强
校本研修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热情和在校本研修中主体性的发挥程度成为校本研修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但是从调研与评估的情况看,目前中小学校本研修,教师的“主体地位”地位不容乐观。许多教师把自己视为校本研修中的“受训者”,而不是“研修者”,这与校本研修的本义是相悖的。
教师之所以没有将自己视为研修活动中“自主选择、自主反思、自主构建 ”的主体,主要原因在于还有部分学校没有以解决教师自身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归纳、筛选、提炼研修主题。一些学校没有处理好学校发展与教师需求的关系,导致校本研修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难以激发教师的主体意识。
问卷调查的数据还显示,在校本研修过程中,教师质疑反思的比例位居最后;在校本研修后,后续研究的比例较小。没有思考,再热烈的讨论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没有后续研究,就难以养成教师研究的习惯,这样也使得教师难以有主动自觉的发展。
(三)研修时间需要保障
尽管许多学校制定了相关的校本研修制度,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随意性较大、安排不当、挤占时间、缺乏考核机制的现象。查阅学校的研修记录显示,一些学校由原定的每周一次的通识培训改成了每月两次,甚至每月一次。调查问卷也表明,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各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校两周组织一次通识培训,而初中则有近一半的学校一月组织一次通识培训。
学校的校本研修时间难以保障,教师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样很少。调查数据发现,部分学校教师的负担过重,教师回家后处理工作1-2小时的教师数均在半数左右;68.5%的教师是以休息时间来完成备课;教师兼任最多达到6个学科;写的东西也很多,缺乏实效,有的学校教师每周需提交多篇研修作业,名目繁多,诸如读书笔记、科研日记、反思案例、学习笔记、学生手记等等。这种注重量的积累,而忽略研修质量的现象,势必难以保障教师自主学习的时间。
(四)研修内容不够系统
教师的成长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与之相匹配的研修的内容也应层层深入,形成校本研修的系统化、序列化。而目前我区很多学校校本研修的内容还比较随意与零散,无法就某一领域进行深入细致地研修,使教师参加校本研修的收获仅仅停留在浅表层次。常此下去,就会严重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刻性。以下是一所学校的校本研修通识培训内容安排:
从表中可以看出,一月一次培训内容的安排,涉及面虽较广,但却缺乏系统深入的安排,容易导致校本研修的低水平重复。建议学校以问题为中心,开展系列化研修。一个学期将一两个主题的研修深入下去,真真正正研究,明明白白实践,以提高研修的实效性。
四、思考建议,实现校本研修的深度发展
(一) 明晰学校领导在研修中的角色定位
1、校长切实成为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
社会发展愈来愈呼唤高质量的教育,校本研修关系到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校长必须成为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并将校本研修作为自己工作的第一要务。作为第一责任人,校长应为校本研修“出思想”、“建体系”、“立机制”,而且应亲历亲为,走在前面。“出
思想”即定位研修方向;“建体系”即分析研修内容,层层分工,分步实施;“立机制”即在校长主导下,建章立制,确保校本研修有序有效进行。可以说,抓校本研修是学校发展之本,也是校长成长之源。
朝城路小学汤校长高度重视校本研修工作,深知其促进教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的重要意义。她坚持每学期为教师精心选取一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带领教师学习并结合自身工作谈体会,使教师在故事中感悟,在交流中升华。朝阳社团、笑莉工作室也在汤校长引领下相继成立,定期开展交流互动。市南区实验二小张璐校长着力推进基于博客的校本研修,带头建立“水润博客”,吸引了众多教师、学生及家长点击。学校教师也相继建立了博客,并围绕教育教学和教师专业成长展开讨论,使校本研修有了更开放的交流平台。
2、分管干部切实成为校本研修第一执行人
学校分管干部在校本研修中的指导水平直接决定了校本研修质量的高低。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学校分管干部主讲的比例是比较高的,但是从“专业成长最受益的方式”选项中又看出小学和初中教师中选择学校干部指导的比例却偏低,这种“出工”不“出效”的现象令人深思。
要推动校本研修深入开展,学校分管干部的学科教学指导水平、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理论素养至关重要。学校分管干部的工作尽管也是千头万绪,但还是应当挤出时间来不断学习,尽快把握自己所负责的学科的知识体系,明晰该学科的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掌握基本的教学模式,才能有的放矢地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上半年,我们在部分业务干部中开展了有益尝试,如区实验小学的吕开新副校长、德县路小学的孙向阳主任,率先在全区范围内举行公开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下半年,我区将进一步建立“教研员、校长、业务干部”示范课制度,尽快提高管理干部的教学指导能力。
(二)激发教师在研修中的主体自觉
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主体自觉,是校本研修具有实效性的关键。学校组织校本研修工作,必须积极调动教师的主体自觉,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使教师切实体会校本研修的效果。那么如何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呢?
1、关注教师需求
顾泠沅先生说过,教师是一个“完整”的人和“人际”的人。教师有着基本的心理需要即认知需要、情感需要和道德需要。要调动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主动性,我们就应当关注教师的心理需要。在认知需要上,要引导教师找到自身发展需要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之间的差异,有目的地选择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炼成研修主题,通过校本研修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满足教师自身的发展需要,这样才能使教师有所收获,提高教师参与
研修的兴趣。目前,我区很多学校都关注了对教师需求的调研,这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应该坚持不懈地深入下去。
2、实施团队激励
激励理论认为,人的工作绩效不仅取决于能力,还取决于受激励的程度。而团队激励是团队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有效提升教师主动参与校本研修的有效措施。
例如,嘉峪关学校一直注重运用多种激励方式,建设优质团队。年度优秀级部、教研组的评选,注重了团队发展的过程性轨迹;研修过程以温馨礼物、轻松游戏、愉悦展示等方式,激烈教师团队参与各项活动,为教师成长打开了一扇合作共赢之门,滋润和激励着教师向着更高的目标成长和发展。
3、加强评估反馈 实践表明,加强校本研修的效果评估,也是调动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积极性、提高校本研修质量的重要举措。新世纪学校建立了校本研修当场反馈与评价的机制,每次组织校本研修,学校都会结合研修主题和重点,出题检测,同时记录教师参与的数量和质量。例如学校曾组织的一次“初探与感悟生态课堂”的课题培训。研修结束,请老师们当场答卷,谈谈什么是“生态课堂”?结果发现教师对于这一概念仍是模糊不清。基于此,学校领导调整了研修计划,组织了第二次研修活动。这一次的研修设计贴近教师的教育教学,通过组际交流,激发教师主动参与,教师们逐步清晰了“和谐的、民主的、尊重的、自主的”课堂就是生态课堂。由此可见,研修效果评估对于调整校本研修计划,提高教师的主体自觉和研修实效具有重要作用。
(三)加强校本研修的课程建设
教师发展,应是全面的发展。我们看到,校本研修既要关注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关注教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要关注教师生命的价值与成长。如何把方方面面的研修内容层次清楚、条理明白、系统有序的展开,需要一个良好的载体,这个载体就是校本研修的课程建设。这不仅是今后几年市南区衡量一所学校研修研修系统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重要依据,也是当前国家、省、市一再倡导和致力研究重要项目,是校本研修发展的必由之路和亮点所在。
1、校本研修课程的体系架构
建议学校主要分三大体系架构学校的校本研修课程。即专业课程、公共课程、个性课程。
专业课程是侧重学科教学理念、知识原则、方法策略等内容的课程,可以包括课程标准解读、学科教材分析、教法研讨、试题分析、学科教学论、听课评课、教研组建设等内容。建议利用各校每周一次的学科教研活动开展研修。目前,我区初中各校将教师的学科教研和集备统一安排在课程表中,既有利于学校的统一管理,也有助于学校研修工作的有序开展。从青岛七中各年级的集备课程表,四十八中物理组每周教研主题的设置都可以看出,学校的统一安排,从制度上规范了专业课程的内容与课时。因此,为保障专业课程的顺利实施,自2007下半年开始,全区各校应逐步建立学科、年级教研(集备)课程表,定点、定时、系统地进行教材教法研究,形成同级部教学研究的良好氛围。
校本研修的公共课程,是指着眼于教师教育理念、人文素养等整体素质提高的课程,包括省教育厅指定的以“师德修养、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重点的公共必修课程、教育法规、教育理论、教学专题、班级管理、课堂组织策略以及人文科学素养教育技术、安全教育、教育情感、心理健康等,适宜于面向全体教师开展的通识性的培训。目前,各小学每周五下午不安排托管,每周四是各中学的例会时间。建议学校利用好这些固
定时间,进行研修。按照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每学期不少于10次。
校本研修的个性课程,是学校结合发展特色而架构提升的课程。根据课程内容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归于学科课程、公共课程。既可以是教学方法学习,也可以是学科课程资源开发,还可以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等等。莘县路小学的影视教育校本研修课程,天山小学的民族文化教育等校本研修内容,均属于基于学校特色开发的校本研修个性课程。
2、校本研修课程的建设与开发
当前,校本研修课程的建设,就是从学校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形成内容的层次化、系统化和时间安排的制度化、条理化。为此,校本研修的课程建设与开发应关注以下几点:
●发挥教师的主动性。教师专业发展的差异,本身就是校本研修的宝贵资源。因此研修课程编写,一定要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将教师专业成长的经验与收获记录下来,将教师学习发现的优秀理论与经验搜集起来,为教师提供成长的借鉴,也为教师间的相互交流搭设互动平台。
●提供足够的反思空间。校本研修的课程不仅仅是一个有序的知识系统,还要注意引起教师的反思,促动教师的实践探索。因此,研修课程的开发可以以问题为主线、以行动研究为方法,通过大量的真实的教育教学案例的积累与探析,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材料。每位教师的学习需要、学习基础、学习方式、学习能力不尽相同。在校本研修中,难以为单一类型的教师编写专门的教材。从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看,即使是同一发展阶段的教师必然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要考虑到内容的代表性和宽泛性。
总之,校本研修课程开发,要在课程的目的性、针对性、操作性和多样性上下功夫。相信在我区干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区的校本研修课程建设一定会有较好的突破。
泰戈尔说过:形式在于内容,韵律在于力量,意义在于人格。愿我区的校本研修在关注形式、韵律与意义的同时更进一步的关注内容、力量和教师的人格。共同架构市南区教育现代化的蓝图,开辟市南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