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现状与矛盾

中国社会现状与矛盾

刘奥

2013-03-28《草根网》

一个世纪以来中华大地上经历着相比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更为复杂的社会变革,帝国坍塌、不同文化的冲击、政治制度更迭、甚至帝国时代末期积压的屈辱,使得当今的中国社会成为了一个极其难以描述的动态载体。在通往真正民主社会的道路上不断爆发出激烈的矛盾与全新的挑战

帝国主义社会被西方文明中断

自秦始皇开启了中华民族历史上首个君主专制政体制的集多民族、多文化统一的高度中央集权化的中华帝国主义社会制度起,至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中华社会始终经历着漫长的于中华帝国主义社会制度。

帝国主义社会中期,国内空前强盛(盛唐时期)期间,君主开明、商贸繁荣、文明兴盛,辉煌东方文明成为世界文明中心,留给了当今世界宝贵的财富。

盛唐时期后,国内社会不断受到外族侵袭,也暴露出重农轻商社会潜在的危机:期间农业生产力发展缓慢,国内人口告诉激增,同时因末代外族高压统治而加剧社会秩序混乱,民间曾涌现出不同规模的农民起义。与西方社会制度更迭不同,外族统治并未使帝国主义根深蒂固的社会根基遭到破坏。帝国主义满清政府前页,国民经济始终处于全球经济总量首位,这种情况在几次规模巨大的军事战争失败后有所抑制,但农民起义目的出于狭义的民族主义,谋求推翻外族统治。或许由于外族高压统治,一定程度阻碍了资产阶级的形成。内部看来拥有两千余年悠久历史的中华帝国远未因此走向衰落,社会内部并未出现自然形成的资本主义制度。

与西方国家战争的接连失败,打破了东方文明的神话。中华帝国社会不断受到来自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严峻挑战。晚清政府逐渐尝试引入西方思想与国家治理模式,试图通过学习、利用西方社会变革与治理方式寻求战胜西方国家强大的军事力量。自此导致西方思潮不断的涌进国内,但它们反而形成了足以摧毁中华帝国的致命力量,并给中华大地带来了至今仍然存在的反帝与民主文化。门类众多的西方社会理论中,西方国家(西欧国家)广泛孕育出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与作为叛逆资本主义的、利用号召广泛工人阶级革命并由前苏联布尔什维克政党完成政治变革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了社会变革的两大核心力量,并在20世界前半程进行着激烈的角逐。

满清政府倒台后,中华帝制社会瓦解的如此彻底。并非社会内部孕育出的全新制度的自然更迭,而是由西方文化侵入而强行中断。对旧制度的惯性不满、对新文化的愤然欣喜,推动着并不符合自然法则的社会变革。沉积两千余年的帝国社会并未彻底走向衰落,因此帝国社会积累的文明同样并非暴力推翻帝制即可消除。实现民主、民治与帝国时代传统的人治、人政所包含的巨大差异形成了日后社会制度真正变革的根本阻力。客观看来,20世纪前半程征服这片广阔土地的并非是制度的优劣,而是拥护制度的军事实力(国际社会同样如此)。 西方文明不符合自然法则的中断中华社会自身变革规律,形成社会传统与变革的激烈冲击,社会内部出现了严重迷茫、混乱与分裂。帝国主义社会体系非自然崩溃后如何组织适合中华文明的全新社会形态同样成为困扰变革力量的首要因素。随着社会民主自由化改革深入,被中断的社会规律将爆发出更多的实质性问题。

后帝国时代与改革开放

后帝国主义社会在国家形态上变革频繁,自北洋政府至如今改革开放时代,国家组织形式、政治制度、道德形态不断变化。更迭频繁的国家政治策略深刻的响着社会频繁、极端、激烈的变革,同时也给这片充满古老文明的国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与不朽的遗迹。

与20世纪后半程国际社会冷战格局相同,国内两种社会制度同样形成了完全不可兼容的强烈对冲。不同时期,引导社会变革方向由不同领袖主导的军事力量决定,各地区因政治制度、治理方式、甚至战争环境形成了难以兼容的鲜明的社会群体。

如南京政府时期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商人与知识分子成为新中国平均主义的攻击对象,毛泽东时代特别是文革时代的青年人曾被鼓励反对、攻击甚至侮辱他们的家长、教师与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人,却发现改革开放后他们因荒废学业而并不具备适应市场经济的职业技能。文革年代备受屈辱的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人与知识分子,却重新成为了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

隶属于各个时期各个代际的优秀群体,却不断沦为下一时期被打击、边缘化的对象。在帝国主义制度覆灭的一个世纪里,各时代领袖以自身强大的个人意识形态与号召力,建立并维系着社会发展方式与道德体系。他们以叛逆帝国主义作为治国纲领,却又无不完全摆脱帝国主义社会的影响。总体看来帝国主义崩溃的一个世纪中,中国始终经历着缺乏法制的神话领导人个人意志的高度政治垄断社会。各代际、各群体难以相互信任,存在巨大的隔阂。这种情况至改革开放才有所转变。

20世纪80年代起,以邓小平为核心领导的改革开放取得了惊人的政治成就。其迅速将文革时代遗留的社会矛盾、混乱与丧失领袖核心意识形态处于危机边缘的国内社会引导向经济市场化、思想开明的现代化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改革开放的力量不断变更着70年代以前使中国贫穷与政治危机的政治体系,并着手建立赋予地方更大权力的政治体制。在此期间,中央权力逐步开放。领导人权力任命、移交制度不断完善打破了毛泽东时代遗留的农村公社制度,在吸纳因农村制度改革而造成的大量农民向城市流动问题上大力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内社会秩序空前稳定,再也未发生过20世纪60-70年代多次出现的社会混乱。

改革开放打破了新中国建国以来贫穷的公有制社会体制,人们因此提高了生活水平,并逐步敞开思想的枷锁。彻底打破了原本思想封闭、高度神话领导人的意识形态。人们逐步富裕起来,并迅速将人们引导向坚定的务实主义。因此人们生活态度、道德与价值准则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如何获取最大的财富与利益成为人们最切实的追求。

当今,城市巨大的吸纳就业压力下(李克强总理记者招待会口述每年约1千万农民工流入城市),国内对高速经济发展需求空前提高。经济高速增长已然成为社会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基础条件,因此中央政治决策、改革方向均将经济持续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这同样给予社会中弥漫的务实主义以隐性的推力,高速发展的经济与地方权力的开放,很容易孕育出地方官僚势力与贪腐行为的扩张。因此必然形成小部分社会矛盾,甚至引发出公共卫生、环境治理等敏感问题。但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总体战略上,这些问题与国家治理的总体战略相比,似乎将暂时成为一种战略性忽略。并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而消退。

儒学社会

漫长的中华帝国主义时期,儒家文化始终被赋予了极高的社会地位。

儒学——包含了战国时期创始人孔子独立的价值观、政治观与社会观经后世学者不断发扬。至帝国主义时代末期,外族实施高压统治,外族君主推崇儒学,并试图将儒学用作固化国内民众思想,建立社会道德的工具。因此当今社会所传承的儒学文化一定程度是一种相对曲解的文化,但其亦对现今社会形成了深刻影响。

儒学文化认定社会和谐条件在于不同社会群体了解他们对于社会关系特定的相互责任,讲求提倡社会尊卑有序。认定公众政治立场并不平等。帝国主义社会内部统治者则先天具有

不受制约的政治权利,对社会不同群体享有最终裁决权并负一切责任。儒学社会几定认可统治者个人意愿制约着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关系内子女对父母、臣民对于君主、学生对于师长必然表现出绝对的忠诚与谦恭。不同社会群体应讲求礼法,言行有度,举止有礼。这种现象直至今日社会仍然广泛沿袭。资历辈分长的一方很难接受较小一方的任何建议与完全信任,诸事循规蹈矩。极大了压制了青年人对于事物评判的主动性与言论权力。因此失去了对生产、创新动力的年轻人表现的墨守成规。严重的抑制了当今社会产业与制度的创新与改革。

另一方面,尊卑有序的表象下,不同群体需了解其所处的社会关系并做出“得体”行为,因此产生了相应的社会群体间相互的责任。这严重的阻碍了更高层面的阶级群体与民族群体的产生。社会因此逐渐形成了一张错落有序的关系网络:族氏、父母、子女、配偶、兄弟姐妹、朋友被赋予了社会责任、利益划分、甚至相互交流自上而下,递进式的关系排列。这张庞大的关系网络漠视社会责任,甚至对网络以外的群体很难表露出真实想法。

这种处理社会关系的方式,极大的加剧了社会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造成社会内部的不公平竞争,生产与分配制度扭曲,使人们因此更倾向于通过攀附更高阶层建立关系网络而获取回报(如腐败、通婚等方式)而并不选择通过改进生产力。在此所形成的利益集团、政治群体、严重的腐蚀着现代社会的根基。

改革开放逐步使人们思维活跃,思想开放、政治自由,政治治理同样不再依赖帝国社会严酷的惩治措施。因此在向民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历史遗留下来的儒家社会弊端必然将被不断放大。帝国主义末期的屈辱,并不符合自然法则的社会变革,都将支撑儒家社会文化深刻广泛的影响着当今社会群体、国家、社会、政治秩序严重扭曲、分裂。儒家社会遗留下的等级森严又错落有致的社会关系网络,将不同群体、不同代际的社会群体切割的支离破碎,以至于社会难以向更广阔的阶级群体与民族群体发展。儒学社会给人们遗留下的宿命、消极、悲观,已成为当前改革开放通往民主社会过程中的巨大阻力与潜在危机。

综合看来

当今社会正在逐步度过非自然打破帝国主义而强行催动孕育民主政治的修复时期。并在度过西方社会变革,各路思潮进行实践的混乱时期后逐渐恢复生机。在寻求真正适合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也因此形成了全新的社会矛盾与挑战。 社会现状也呈现出一种难以集中于一点的,复杂的动态社会。极大的两极差别与惊人的发展速度均为世界侧目。改革开放实现了飞速的经济发展,沿海地区如上海、广州、深圳已经成为国际经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现代化大城市。而西北部地区却仍然生活在贫穷与落后中,甚至个别地区至今仍延续着极其原始的农业生产形式。

当今社会,一个普通的家庭中同样充斥着极其显著的差别。老人因积弱、战乱的时代背景,至今仍然对改革开放充满质疑,甚至仍然排斥“外国人”与城市。

中年人因政治斗争而失去了掌握现代化生产专业技能的机会,因此反感全球一逐步体化的市场经济秩序,并且由于激烈的政治纷争给他们留下的心灵创伤,使他们并不轻易的表露出真实想法。

年轻人生长于稳定的社会秩序环境,却因儒学社会遗留因素而变得墨守成规。因改革所释放出来的务实主义而极度追逐物质,他们获得了几代人中最好的教育,但对政治也最为冷漠。

家庭各代际之间相互的排斥与不信任,是当今社会内部激烈矛盾的真实写照。由此产生的政治阻力使得无论政府做出何种政治决策都难以完全覆盖不同群体的利益。在不同群体的相互博弈过程中,社会并不存在能够在繁杂的各个群体间完全消除一切矛盾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今任何地方都不存在。

或许不同群体间能够真正确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特别是消除对过去因战争、政治斗争而饱受折磨与心理创伤的特殊群体所自然反应出的危机感后。中华社会才能真正形成高层次的凝聚力,以便由此重塑曾经绚丽夺目的东方文明。

中国社会现状与矛盾

刘奥

2013-03-28《草根网》

一个世纪以来中华大地上经历着相比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更为复杂的社会变革,帝国坍塌、不同文化的冲击、政治制度更迭、甚至帝国时代末期积压的屈辱,使得当今的中国社会成为了一个极其难以描述的动态载体。在通往真正民主社会的道路上不断爆发出激烈的矛盾与全新的挑战

帝国主义社会被西方文明中断

自秦始皇开启了中华民族历史上首个君主专制政体制的集多民族、多文化统一的高度中央集权化的中华帝国主义社会制度起,至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中华社会始终经历着漫长的于中华帝国主义社会制度。

帝国主义社会中期,国内空前强盛(盛唐时期)期间,君主开明、商贸繁荣、文明兴盛,辉煌东方文明成为世界文明中心,留给了当今世界宝贵的财富。

盛唐时期后,国内社会不断受到外族侵袭,也暴露出重农轻商社会潜在的危机:期间农业生产力发展缓慢,国内人口告诉激增,同时因末代外族高压统治而加剧社会秩序混乱,民间曾涌现出不同规模的农民起义。与西方社会制度更迭不同,外族统治并未使帝国主义根深蒂固的社会根基遭到破坏。帝国主义满清政府前页,国民经济始终处于全球经济总量首位,这种情况在几次规模巨大的军事战争失败后有所抑制,但农民起义目的出于狭义的民族主义,谋求推翻外族统治。或许由于外族高压统治,一定程度阻碍了资产阶级的形成。内部看来拥有两千余年悠久历史的中华帝国远未因此走向衰落,社会内部并未出现自然形成的资本主义制度。

与西方国家战争的接连失败,打破了东方文明的神话。中华帝国社会不断受到来自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严峻挑战。晚清政府逐渐尝试引入西方思想与国家治理模式,试图通过学习、利用西方社会变革与治理方式寻求战胜西方国家强大的军事力量。自此导致西方思潮不断的涌进国内,但它们反而形成了足以摧毁中华帝国的致命力量,并给中华大地带来了至今仍然存在的反帝与民主文化。门类众多的西方社会理论中,西方国家(西欧国家)广泛孕育出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与作为叛逆资本主义的、利用号召广泛工人阶级革命并由前苏联布尔什维克政党完成政治变革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了社会变革的两大核心力量,并在20世界前半程进行着激烈的角逐。

满清政府倒台后,中华帝制社会瓦解的如此彻底。并非社会内部孕育出的全新制度的自然更迭,而是由西方文化侵入而强行中断。对旧制度的惯性不满、对新文化的愤然欣喜,推动着并不符合自然法则的社会变革。沉积两千余年的帝国社会并未彻底走向衰落,因此帝国社会积累的文明同样并非暴力推翻帝制即可消除。实现民主、民治与帝国时代传统的人治、人政所包含的巨大差异形成了日后社会制度真正变革的根本阻力。客观看来,20世纪前半程征服这片广阔土地的并非是制度的优劣,而是拥护制度的军事实力(国际社会同样如此)。 西方文明不符合自然法则的中断中华社会自身变革规律,形成社会传统与变革的激烈冲击,社会内部出现了严重迷茫、混乱与分裂。帝国主义社会体系非自然崩溃后如何组织适合中华文明的全新社会形态同样成为困扰变革力量的首要因素。随着社会民主自由化改革深入,被中断的社会规律将爆发出更多的实质性问题。

后帝国时代与改革开放

后帝国主义社会在国家形态上变革频繁,自北洋政府至如今改革开放时代,国家组织形式、政治制度、道德形态不断变化。更迭频繁的国家政治策略深刻的响着社会频繁、极端、激烈的变革,同时也给这片充满古老文明的国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与不朽的遗迹。

与20世纪后半程国际社会冷战格局相同,国内两种社会制度同样形成了完全不可兼容的强烈对冲。不同时期,引导社会变革方向由不同领袖主导的军事力量决定,各地区因政治制度、治理方式、甚至战争环境形成了难以兼容的鲜明的社会群体。

如南京政府时期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商人与知识分子成为新中国平均主义的攻击对象,毛泽东时代特别是文革时代的青年人曾被鼓励反对、攻击甚至侮辱他们的家长、教师与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人,却发现改革开放后他们因荒废学业而并不具备适应市场经济的职业技能。文革年代备受屈辱的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人与知识分子,却重新成为了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

隶属于各个时期各个代际的优秀群体,却不断沦为下一时期被打击、边缘化的对象。在帝国主义制度覆灭的一个世纪里,各时代领袖以自身强大的个人意识形态与号召力,建立并维系着社会发展方式与道德体系。他们以叛逆帝国主义作为治国纲领,却又无不完全摆脱帝国主义社会的影响。总体看来帝国主义崩溃的一个世纪中,中国始终经历着缺乏法制的神话领导人个人意志的高度政治垄断社会。各代际、各群体难以相互信任,存在巨大的隔阂。这种情况至改革开放才有所转变。

20世纪80年代起,以邓小平为核心领导的改革开放取得了惊人的政治成就。其迅速将文革时代遗留的社会矛盾、混乱与丧失领袖核心意识形态处于危机边缘的国内社会引导向经济市场化、思想开明的现代化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改革开放的力量不断变更着70年代以前使中国贫穷与政治危机的政治体系,并着手建立赋予地方更大权力的政治体制。在此期间,中央权力逐步开放。领导人权力任命、移交制度不断完善打破了毛泽东时代遗留的农村公社制度,在吸纳因农村制度改革而造成的大量农民向城市流动问题上大力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内社会秩序空前稳定,再也未发生过20世纪60-70年代多次出现的社会混乱。

改革开放打破了新中国建国以来贫穷的公有制社会体制,人们因此提高了生活水平,并逐步敞开思想的枷锁。彻底打破了原本思想封闭、高度神话领导人的意识形态。人们逐步富裕起来,并迅速将人们引导向坚定的务实主义。因此人们生活态度、道德与价值准则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如何获取最大的财富与利益成为人们最切实的追求。

当今,城市巨大的吸纳就业压力下(李克强总理记者招待会口述每年约1千万农民工流入城市),国内对高速经济发展需求空前提高。经济高速增长已然成为社会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基础条件,因此中央政治决策、改革方向均将经济持续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这同样给予社会中弥漫的务实主义以隐性的推力,高速发展的经济与地方权力的开放,很容易孕育出地方官僚势力与贪腐行为的扩张。因此必然形成小部分社会矛盾,甚至引发出公共卫生、环境治理等敏感问题。但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总体战略上,这些问题与国家治理的总体战略相比,似乎将暂时成为一种战略性忽略。并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而消退。

儒学社会

漫长的中华帝国主义时期,儒家文化始终被赋予了极高的社会地位。

儒学——包含了战国时期创始人孔子独立的价值观、政治观与社会观经后世学者不断发扬。至帝国主义时代末期,外族实施高压统治,外族君主推崇儒学,并试图将儒学用作固化国内民众思想,建立社会道德的工具。因此当今社会所传承的儒学文化一定程度是一种相对曲解的文化,但其亦对现今社会形成了深刻影响。

儒学文化认定社会和谐条件在于不同社会群体了解他们对于社会关系特定的相互责任,讲求提倡社会尊卑有序。认定公众政治立场并不平等。帝国主义社会内部统治者则先天具有

不受制约的政治权利,对社会不同群体享有最终裁决权并负一切责任。儒学社会几定认可统治者个人意愿制约着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关系内子女对父母、臣民对于君主、学生对于师长必然表现出绝对的忠诚与谦恭。不同社会群体应讲求礼法,言行有度,举止有礼。这种现象直至今日社会仍然广泛沿袭。资历辈分长的一方很难接受较小一方的任何建议与完全信任,诸事循规蹈矩。极大了压制了青年人对于事物评判的主动性与言论权力。因此失去了对生产、创新动力的年轻人表现的墨守成规。严重的抑制了当今社会产业与制度的创新与改革。

另一方面,尊卑有序的表象下,不同群体需了解其所处的社会关系并做出“得体”行为,因此产生了相应的社会群体间相互的责任。这严重的阻碍了更高层面的阶级群体与民族群体的产生。社会因此逐渐形成了一张错落有序的关系网络:族氏、父母、子女、配偶、兄弟姐妹、朋友被赋予了社会责任、利益划分、甚至相互交流自上而下,递进式的关系排列。这张庞大的关系网络漠视社会责任,甚至对网络以外的群体很难表露出真实想法。

这种处理社会关系的方式,极大的加剧了社会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造成社会内部的不公平竞争,生产与分配制度扭曲,使人们因此更倾向于通过攀附更高阶层建立关系网络而获取回报(如腐败、通婚等方式)而并不选择通过改进生产力。在此所形成的利益集团、政治群体、严重的腐蚀着现代社会的根基。

改革开放逐步使人们思维活跃,思想开放、政治自由,政治治理同样不再依赖帝国社会严酷的惩治措施。因此在向民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历史遗留下来的儒家社会弊端必然将被不断放大。帝国主义末期的屈辱,并不符合自然法则的社会变革,都将支撑儒家社会文化深刻广泛的影响着当今社会群体、国家、社会、政治秩序严重扭曲、分裂。儒家社会遗留下的等级森严又错落有致的社会关系网络,将不同群体、不同代际的社会群体切割的支离破碎,以至于社会难以向更广阔的阶级群体与民族群体发展。儒学社会给人们遗留下的宿命、消极、悲观,已成为当前改革开放通往民主社会过程中的巨大阻力与潜在危机。

综合看来

当今社会正在逐步度过非自然打破帝国主义而强行催动孕育民主政治的修复时期。并在度过西方社会变革,各路思潮进行实践的混乱时期后逐渐恢复生机。在寻求真正适合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也因此形成了全新的社会矛盾与挑战。 社会现状也呈现出一种难以集中于一点的,复杂的动态社会。极大的两极差别与惊人的发展速度均为世界侧目。改革开放实现了飞速的经济发展,沿海地区如上海、广州、深圳已经成为国际经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现代化大城市。而西北部地区却仍然生活在贫穷与落后中,甚至个别地区至今仍延续着极其原始的农业生产形式。

当今社会,一个普通的家庭中同样充斥着极其显著的差别。老人因积弱、战乱的时代背景,至今仍然对改革开放充满质疑,甚至仍然排斥“外国人”与城市。

中年人因政治斗争而失去了掌握现代化生产专业技能的机会,因此反感全球一逐步体化的市场经济秩序,并且由于激烈的政治纷争给他们留下的心灵创伤,使他们并不轻易的表露出真实想法。

年轻人生长于稳定的社会秩序环境,却因儒学社会遗留因素而变得墨守成规。因改革所释放出来的务实主义而极度追逐物质,他们获得了几代人中最好的教育,但对政治也最为冷漠。

家庭各代际之间相互的排斥与不信任,是当今社会内部激烈矛盾的真实写照。由此产生的政治阻力使得无论政府做出何种政治决策都难以完全覆盖不同群体的利益。在不同群体的相互博弈过程中,社会并不存在能够在繁杂的各个群体间完全消除一切矛盾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今任何地方都不存在。

或许不同群体间能够真正确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特别是消除对过去因战争、政治斗争而饱受折磨与心理创伤的特殊群体所自然反应出的危机感后。中华社会才能真正形成高层次的凝聚力,以便由此重塑曾经绚丽夺目的东方文明。


相关内容

  • 公安队伍管理现状问题调查分析
  • 公安队伍管理现状问题调查分析 公安机关担负着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职责,公安队伍的管理水平,决定了队伍的凝聚力与战斗力,直接影响着公安机关保一方平安职责的落实.对公安队伍的管理现状进行实事求是的调查,掌握分析广大公安民警的思想动态,将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调整队伍管理方针,做好队伍的政治思想工作.为了实现 ...

  • 我国教育改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网 络 教 育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我国教育改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作 者: 学 号: 专 业: 学习中心: 指导教师: 二零一六年×月×日 摘 要 随着中国大国时代的来临,经济发展大跨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 之一"人才"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而人才的培养则不得不提教育 ...

  • 从辩证法角度分析中国改革发展
  • 从辩证法角度分析中国改革与发展 摘要: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我们可以将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总结概括为人民对于持续发展社会经济的需要与当前上层建筑的现状不能完全与之相适应的矛盾.这些矛盾属于非对抗性矛盾,可以通过改革来逐步化解.建国以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通过 ...

  • 全球城市贫困化现象与我国的现状
  • 近年来,由于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胀,与现代社会相伴的城市贫困化程度的加深,已成为许多国家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和谐的因素和不安全的隐患,社会利益分化冲突进入了新的活跃期和多发期.城市贫困现象和社会利益分化冲突的严重性日益受到学术界和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我国同样也面临着城市人口膨胀和城市贫困化以及社会 ...

  • 中国教育的现状
  •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现状是怎么样的?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教育改革"取得了些什么成绩?中国教育的未来是什么?中国思想文化的方向在哪里? 从"胎教"."幼教"到"早教",似乎孩子们已经就被有条件或无条件地捆绑在&quo ...

  • 对中国当前法治现状及其前景的看法
  • 对中国当前法治现状及其前景的看法 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历程如果从清末预备立宪算起已经经历了近百年,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法制现代化建设也有了20多年的历史,但是我国现在在法制建设中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很多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较为突出,暴力城管.强制拆迁构成了社 ...

  • 我国保险业个人理财产品现状研究
  •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 学科论文 题 目(中)我国保险业个人理财产品现状研究 (英)The insurance industry situation of individual wealth management products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导师姓名: 目录 一. 前 言 _________ ...

  • 中国航班延误的现状.原因及治理路径
  • 第26卷第6期2013年11月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SocialSciences Edition)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November, 2013 Vol. 26 No. 6 中 ...

  •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现状
  •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现状 近年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随着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不断增强,在冷战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大背景下,亚太经济合作结束了自1964年日本学者小岛清首提亚太经合倡议以来二十多年的徘徊局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