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
洛阳市洛龙区龙城双语初级中学 张平岭 【设计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和特点,主要以启发引导和谈话的的方式辅助学生的学习,从而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不仅需要高涨的热情,更需要理性的思考。要学会探究历史发展的脉络,尽可能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知道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了解万隆会议的概况;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的内容及影响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等,锻炼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及
历史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感知理解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中,掌握比较、归纳的方法;
学生在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探究中,掌握史料分析的方法,学会独立思
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在外交舞台上真正站起来了。感受周恩来的外交智慧和魅力,体
会“求同存异”中包含的宽容、谦虚、尊重的精神,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
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何能够产生深远影响? “求同存异”方针为何能够促进会议的成功?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并查阅“二战后国际形势”、“克什米尔公主号事
件”、“万隆会议”等相关内容。
【教法】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之以谈话法。
【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感知历史;合作探究,理解历史;情感升华,感悟历史。
【教学过程】包括四部分,分别是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小结巩固,拓展提升。
一、情景导入:
(屏幕出示图片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图片),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烘托气氛,(你知道这是哪次重要会议吗?这又是什么标志呢?你见过这座建筑吗?这些重大事件都说明了什么?)然后引导学生从现实回到历史中,去了解去感悟。(你知道60多年前新中国建国
初期面临的外交形势吗?又是如何打开外交新局面的?)使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探究新知环节。
二、探究新知
1、 以独立自主的形象面对世界
材料一: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明确指出:“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
材料二: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通过阅读第一段材料,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旧中国的外交状况,得出历史认识:政治腐败、经济
落后,必然会导致外交失败,正所谓弱国无外交;国家民族独立,综合国力的提高,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所以中国要独立、要自主。
通过分析第二段材料,进而感知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内涵,认识到新中国开始以独立自主的形象面对世界。
下,建国第一年首先和多少个国家建交?
2、 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走向世界: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先给17个国家分类,再结合美苏两大阵营对峙的国际形势分析,建国第一年为什么分别同这些国家建交?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有梯度的设问,使学生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培养自信心。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深入分析问题,理性的思考,理解历史的前因后果关系,进而提升思想认识。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思考,增强对历史的理解力,并提升思想认识。
指导下,针对不同问题采取更为完善、灵活的外交方针。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 以和平共处的原则赢得世界
主要引导学生理性的去思考问题,虽然问题难度较大,但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能更清楚历史的真相。同时也引导学生学会自发的提出疑问,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有层次的设置了几个问题:
(1)周恩来为什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引导学生了解当时中国和邻国的关系,从而认识到中印有着友好合作的基础,也存在矛盾和隔阂,中国愿意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两国问题,加强两国的友好关系。
(2)邻国对这一原则什么态度?为什么?
和当时的国际形势对比,使学生体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尊重、平等、和平,正因为此,邻国才会接受并倡导这一原则。
(3)在国际上产生什么影响?
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适用性和感召力。
(4)50多年后的今天,它还有用吗?
引导学生从外国领导人的评价中感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旺盛的生命力,中国最终以和平共处的原则赢得了世界。
172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你知道新中国首次以大国姿态参加国际会议是哪一次吗?
4、以求同存异的智慧感动世界
(1) 日内瓦会议让学生依据课后“自由阅读卡”自主学习。
(2) 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万隆会议的特点,与会国的“同”和“异”,及会议上中国面临的挑战。
【师】:陆续抛出问题:“看到这幅图片,你的感受是什么?”——亚非会议,这也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请大家试试看,能不能找出这些国家的“同”和“异”?——共同的命运,共同的愿望促使他们走到了一起,他们讨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没有参加会议的帝国主义国家又会是什么反应呢?——中国又遇到了那些困难和障碍呢?——你认为中国代表团应该怎么做?是辩解?还是沉默?”请大家身临其境,在体验中理解历史,
学生在教师启发下深入分析问题,理解历史。并结合课本小字内容认识到:这种困难和尴尬来自于美国的敌视和邻近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疑虑。
(3)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求同存异方针的“同”和“异”,及其思想内涵,从而认识周恩来的外交智慧
及其产生的影响。
(4) 联系2005年第二次亚非峰会,引领学生理解“万隆精神”。
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万隆精神”是万隆会议的遗产,50多年前,曾经对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产生过巨大的冲击,在新世纪中必将对维护世界和平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小结巩固:
小结: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主动走向世界,广交朋友,同邻国建立友好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的外交逐渐成熟,以“求同存异”的智慧感动了世界。从而打开了50年代的外交新局面。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C )
A 自力更生 B 独立自主 C 平等互惠 D 友好结盟
2.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至今仍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
关系准则,这一原则首次提出针对的是( B )
A 中苏之间关于军事协作问题 B 中印之间关于西藏问题
C 中缅之间关于领土边界问题 D 中美之间关于台湾问题
3.第一次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下列关于它的表述不正确( D)
A 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B 共同探讨了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的发展问题
C 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 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读故事,感悟周恩来的人格魅力。
四、拓展提升
作业: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课下搜集和周恩来有关的资料编排成短小精悍、形式活泼的故事、短剧,活动课上我们展示交流。
结束语:课堂结束了,但我们对历史的思考却永远不能停止,希望大家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的智慧。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
洛阳市洛龙区龙城双语初级中学 张平岭 【设计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和特点,主要以启发引导和谈话的的方式辅助学生的学习,从而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不仅需要高涨的热情,更需要理性的思考。要学会探究历史发展的脉络,尽可能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知道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了解万隆会议的概况;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的内容及影响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等,锻炼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及
历史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感知理解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中,掌握比较、归纳的方法;
学生在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探究中,掌握史料分析的方法,学会独立思
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在外交舞台上真正站起来了。感受周恩来的外交智慧和魅力,体
会“求同存异”中包含的宽容、谦虚、尊重的精神,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
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何能够产生深远影响? “求同存异”方针为何能够促进会议的成功?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并查阅“二战后国际形势”、“克什米尔公主号事
件”、“万隆会议”等相关内容。
【教法】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之以谈话法。
【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感知历史;合作探究,理解历史;情感升华,感悟历史。
【教学过程】包括四部分,分别是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小结巩固,拓展提升。
一、情景导入:
(屏幕出示图片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图片),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烘托气氛,(你知道这是哪次重要会议吗?这又是什么标志呢?你见过这座建筑吗?这些重大事件都说明了什么?)然后引导学生从现实回到历史中,去了解去感悟。(你知道60多年前新中国建国
初期面临的外交形势吗?又是如何打开外交新局面的?)使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探究新知环节。
二、探究新知
1、 以独立自主的形象面对世界
材料一: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明确指出:“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
材料二: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通过阅读第一段材料,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旧中国的外交状况,得出历史认识:政治腐败、经济
落后,必然会导致外交失败,正所谓弱国无外交;国家民族独立,综合国力的提高,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所以中国要独立、要自主。
通过分析第二段材料,进而感知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内涵,认识到新中国开始以独立自主的形象面对世界。
下,建国第一年首先和多少个国家建交?
2、 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走向世界: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先给17个国家分类,再结合美苏两大阵营对峙的国际形势分析,建国第一年为什么分别同这些国家建交?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有梯度的设问,使学生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培养自信心。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深入分析问题,理性的思考,理解历史的前因后果关系,进而提升思想认识。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思考,增强对历史的理解力,并提升思想认识。
指导下,针对不同问题采取更为完善、灵活的外交方针。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 以和平共处的原则赢得世界
主要引导学生理性的去思考问题,虽然问题难度较大,但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能更清楚历史的真相。同时也引导学生学会自发的提出疑问,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有层次的设置了几个问题:
(1)周恩来为什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引导学生了解当时中国和邻国的关系,从而认识到中印有着友好合作的基础,也存在矛盾和隔阂,中国愿意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两国问题,加强两国的友好关系。
(2)邻国对这一原则什么态度?为什么?
和当时的国际形势对比,使学生体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尊重、平等、和平,正因为此,邻国才会接受并倡导这一原则。
(3)在国际上产生什么影响?
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适用性和感召力。
(4)50多年后的今天,它还有用吗?
引导学生从外国领导人的评价中感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旺盛的生命力,中国最终以和平共处的原则赢得了世界。
172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你知道新中国首次以大国姿态参加国际会议是哪一次吗?
4、以求同存异的智慧感动世界
(1) 日内瓦会议让学生依据课后“自由阅读卡”自主学习。
(2) 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万隆会议的特点,与会国的“同”和“异”,及会议上中国面临的挑战。
【师】:陆续抛出问题:“看到这幅图片,你的感受是什么?”——亚非会议,这也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请大家试试看,能不能找出这些国家的“同”和“异”?——共同的命运,共同的愿望促使他们走到了一起,他们讨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没有参加会议的帝国主义国家又会是什么反应呢?——中国又遇到了那些困难和障碍呢?——你认为中国代表团应该怎么做?是辩解?还是沉默?”请大家身临其境,在体验中理解历史,
学生在教师启发下深入分析问题,理解历史。并结合课本小字内容认识到:这种困难和尴尬来自于美国的敌视和邻近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疑虑。
(3)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求同存异方针的“同”和“异”,及其思想内涵,从而认识周恩来的外交智慧
及其产生的影响。
(4) 联系2005年第二次亚非峰会,引领学生理解“万隆精神”。
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万隆精神”是万隆会议的遗产,50多年前,曾经对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产生过巨大的冲击,在新世纪中必将对维护世界和平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小结巩固:
小结: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主动走向世界,广交朋友,同邻国建立友好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的外交逐渐成熟,以“求同存异”的智慧感动了世界。从而打开了50年代的外交新局面。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C )
A 自力更生 B 独立自主 C 平等互惠 D 友好结盟
2.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至今仍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
关系准则,这一原则首次提出针对的是( B )
A 中苏之间关于军事协作问题 B 中印之间关于西藏问题
C 中缅之间关于领土边界问题 D 中美之间关于台湾问题
3.第一次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下列关于它的表述不正确( D)
A 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B 共同探讨了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的发展问题
C 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 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读故事,感悟周恩来的人格魅力。
四、拓展提升
作业: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课下搜集和周恩来有关的资料编排成短小精悍、形式活泼的故事、短剧,活动课上我们展示交流。
结束语:课堂结束了,但我们对历史的思考却永远不能停止,希望大家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