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现代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美西战争——是1898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古巴和菲律宾群岛既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又是美国分别向南美洲和亚洲扩张的战略基地。新兴的美国拥有雄厚的经济、军事潜力,已建立起一支较强大的海军。

2、日俄战争——日俄战争是指日本与俄罗斯帝国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战争。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日俄战争促成日本在东北亚取得军事优势,并取得在朝鲜半岛、中国东北驻军的权利,令俄国于此的扩张受到阻挠。日俄战争的陆上战场是清朝本土的东北地区,而清朝政府却被逼迫宣布中立,甚至为这场战争专门划出了一块交战区。日、俄、中(清)三方在这场战争中都蒙受到了严重损失,并为之后各国的发展道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门户开放政策——门户开放政策是是由美国首先提出来的。它的主要内容是: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势力范围内,不论是否在中国内地或沿海地区都实行这个原则。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同时,它受到列强的普遍欢迎,由此而使得列强在侵华步骤上取得暂时的一致。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相互抵触而使得列强间本以十分尖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也由此而使得列强由争夺在华利益而转化为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合作。

4、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俄国共产革命等),是1917年俄国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后的第二个阶段。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前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及组织普遍认为,十月革命是经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无产阶级政权(第一个是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革命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资产阶级俄国临时政府,为1918-1920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联成立奠定了基础。但有部分反对者认为俄国临时政府实质上是由俄国社会革命党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等社会主义者为主要成员的政府,而并非“资产阶级政府”;“冬宫之夜”也并未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

5、四月提纲——二月革命后,俄国形成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即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国内人民内部有一定的骚动。正当人民不知道何去何从之时,列宁同志从芬兰回到彼得格勒,对人民作了及时的指导。在1917年4月17日(俄历四月四日)的塔夫利达宫布尔什维克会议上作《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因发表在俄历四月,故又称《四月提纲》April Theses)的报告。

6、布列斯特和约——布列斯特和约 即 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 。

布列斯特和约,全称《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它是苏维埃俄国(以下简称苏俄)同德国及其同盟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1918年3月3日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白俄罗斯共和国布列斯特)签订的条约。

7、巴黎和会——巴黎和会是一战结束后的1919年,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解决战争所造成的问题以及奠定战后的和平而召开的会议。这个和会是胜利国举行的和会,又是个大国操纵的和会。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主导了和会的进行。和会上签订了处置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同时还分别同奥、匈、土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它们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一战后由美、英、法等主要战胜国主导的国际政治格局。会议通过一系列措施来重塑现实政治格局,遏制德国及苏俄等战败国,与此同时又通过筹组国际联盟来企图建立理想的国际外交规范。

8、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会议 1921-1922 (Conference of Washington)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亦称太平洋会议。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举行。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军阀政府的代表团参加。

9、凡尔赛条约——《凡尔赛条约》或《凡尔赛和约》(英文:Treaty of Versailles),全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的和约,它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6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中国因巴黎和会对于中日青岛问题无法解决,进而爆发全国反日的五四运动,没有签署凡尔赛条约,但与德国另签订和约。美国因其国会表决多数反对,也未签凡尔赛条约。

10、色佛尔条约——《色佛尔条约》一译《塞夫勒条约》。是协约国与奥斯曼帝国在1920年8月10日签订的一项条约,属于1919年巴黎和会系列条约的一部份。内容主要为削弱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及国力,防止它再发动对外扩张的战争。

11、洛桑条约——亦称《洛桑和约》,Treaty of Lausanne。全称《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土耳其和约》。1923年7月24日,以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希腊、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国等7个协约国为一方,以土耳其为另一方在瑞士洛桑缔结,次年8月6日生效。

12、四国条约——条约规定:“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缔约国之间发生有关太平洋某一问题的争端”,应召开缔约国会议解决。缔约国在太平洋区域的权利遭受任何国家威胁时,缔约国应协商采取有效措施。还规定:“1911年7 月13日英国和日本在伦敦缔结的协定应予终止。”签约同日,四国共同发表的声明指出,缔结上述条约,不能认为美国同意委任统治条款。此举表明美国不受凡尔赛体系约束。美、英、日、法国四国在1921年12月13日签订了《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有效期十年。《四国条约》的签订是美国外交的胜利。它不仅借此埋葬了英日同盟,消除了在远东争霸的一个障碍,而且成功地使该条约只具有外交协商性质而不具有军事同盟性质,使美国无需动用武力保卫英法在远东的利益。

13、九国公约——《九国公约》,全称《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是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葡萄牙、中国九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国际会议。中国政府时值颜惠庆内阁,派出施肇基、顾维钧、王宠惠三人为全权代表,余日章、蒋梦麟为国民代表,朱佛定为秘书,共130多人组成的庞大代表团出席。原计划还有广州政府外交次长伍朝枢为代表,但是孙中山不承认北京政府,要求自派不遂,伍朝枢未赴。

华盛顿会议的议程主要有两项:一是限制海军军备问题;二是太平洋和远东问题。为此组成两个委员会:“限制军备委员会”由英、美、日、法、意五个海军大国参加;“太平洋及远东问题委员会”则有九国代表参加,两个委员会分别进行讨论。该会议的主要成果包括三个重要条约:四国公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九国公约。这三个公约统称“华盛顿条约”。

公约的核心是肯定美国提出的在华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并赋予它以国际协定的性质,使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遭到挫折。实质上是在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帝国主义列强建立的对中国的联合统治,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

14、国际联盟——国际联盟,简称国联,是《凡尔赛条约》签订后组成的国际组织,于1934年9月28日至1935年2月23日的最高峰时期,国联曾拥有58个会员国。宗旨是减少武器数量、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其存在的26年中,国联曾协助调解某些国际争端和处理某些国际问题。不过国联缺乏军队武力,所以要依赖大国援助,尤其是在制裁某些国家的时候。然而,国联缺乏执行决议的强制力,未能发挥其应有力作用,其国际制裁亦影响同样施行制裁的国联会员(如美国及西方国家)。

由于它的设计上仍不尽完善,譬如曾规定全面裁减军备但却未能付诸实现,或是采取制裁侵略者的行动之前,须先经理事会全体一致投票。美国没有加入国际联盟,更使国联丧失了坚定温和的支持力量,因此最终国联无从阻止国际纠纷,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二战结束以后,国际联盟的角色被联合国取代。

15鲁尔危机——德国的赔款问题是凡尔赛和约中悬而未决的最复杂的问题之一。1922年7月,德国政府以通货膨胀、财政危机为由,请求延期支付赔款。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对此,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德国出现了企业停工,工业生产下降,资金大量外流,失业工人激增,通货膨胀达到天文数字;柏林工人罢工,德国政局动荡不安。这就是鲁尔危机。危机对德国的打击是惨重的。英美两国害怕德国经济陷于崩溃导致社会危机甚至引起革命,要求尽快结束鲁尔危机。此时,德、法双方也都难以坚持原来的政策。鲁尔冒险的失败导致法国“得不偿失”,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丧失优势,最终导致德国的赔款问题的领导权转向英美手中,开始受英美的摆布。

16、啤酒馆暴动——1923年11月A.希特勒和E.鲁登道夫等人在慕尼黑发动的法西斯未遂政变。又称希特勒暴动。1923年,巴伐利亚邦长官G.von卡尔 、驻巴伐利亚德国国防军司令O.von洛索和邦警察局长H.von赛塞尔为首的分离主义者企图维护君主制度,对抗共和国政府。他们同希特勒及其他民族主义团体联系甚密。希特勒试图利用魏玛共和国的危机发动政变,建立民族主义的独裁统治。

17、协调外交——是一战后,日本原敬内阁和若槻内阁在国内外新形势下推行的新型的与英美“妥协”的外交路线,主张通过经济渗透而不是武力征服的手段,被称为“温和外交”,也叫“软弱外交”。经过其后几届内阁的继承发扬,成为20年代日

本外交的主流,经外务大臣币原喜重郎推行,故又名“币原主义”。

从1924年起,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相对稳定时期。日本为了克服国内困难,保持资本主义的稳定,在没有能力与美英列强进行武力对抗的情况下,力图在各国承认日本既得利益的前提下在华盛顿体系内谋求与英美协调[1] 。他的外交原则是:维持和增进正当权益,尊重外交前后相承主义,以保持同外国的信任关系,改善对美苏的关系,不干涉中国内政,用经济外交代替武力争夺。币原所谓“正当的权益”是指以往日本帝国主义通过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所取得的权益都是正当的。币原外交的根本目的是维护 这种权益,而同各国保持协调和不干涉中国内政是为了有效的达到这种目的的手段。

1925年,日苏建交,随后日本从北库页岛撤兵。在对待中国问题上币原外交较之过去露骨的干涉有所缓和,但必要时仍诉诸武力,并非真正的不干涉。在协调外交的幌子下,日本还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日本与西方关系有所缓和。本质是不妥协的,其形式的妥协和本质的不妥协构成了协调外交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它的不稳定性。

18、东方会议——东方会议是1927年日本田中内阁为制定侵略中国的总方针而召开的重要会议。 在日本侵华史上,东方会议是一次决定“国策”的重要会议。《对华政策纲领》勾画出田中内阁企图攫取“满蒙”和武力侵华的“积极政策”的基本轮廓,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决定攫取整个东北,加快实现大陆政策。“满蒙特殊论”则成为后来日本侵略中国和亚洲的理论根据。东方会议预示着一系列重大的武力侵华行动即将展开。

19、道威斯计划——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于1924年制定的德国赔款支付计划。由于德国财力枯竭,加上战胜国争夺德国赔款的矛盾,德国按《凡尔赛和约》(巴黎和会)支付赔款问题成为20年代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与政治中难以解决的纠纷 。12 月由法、比 、意、英 、美5国代表组成的国际专家委员会赴德调查 ,研究德国赔款问题。1924年4月9日道威斯拟定一项解决赔款问题的计划,史称道威斯计划。

20、杨格计划_——杨格计划Young Plan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为代替道威斯计划而实施的德国支付赔款计划。因由美国银行家杨格主持制定,故名。1929年,德国借口经济危机,无力执行道威斯计划。美国支持德国要求,在协约国德国赔偿委员会会议上通过取代“道威斯计划”的“杨格计划”。根据该计划,降低德国的赔款额,并取消对德国的经济管制。后德国停付赔款,计划因而结束。

21、洛迦诺公约——又称为罗加诺公约,是1925年10月16日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国代表在瑞士洛迦诺举行的会议上通过的8个文件的总称。协议在该年10月5日至10月16日签署,并在12月1日于伦敦获得确认。一战中的欧洲协约国与中欧及东欧新兴国家尝试确认战后领土界线,并争取与战败的德国恢复正常关系。

22、非战公约——非战公约 即 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 。 《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又称《白里安—凯洛格公约》或《巴黎非战公约》。 1927年由法国外长A.白里安和美国国务卿弗兰克·B·凯洛格倡议,1928年8月27日由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波兰、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爱尔兰、新西兰、美国、南非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巴黎签订,1929年7月25日生效。至1933年,共有63个国家批准或加入。

23、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24、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由圣雄甘地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一场影响深远的运动。其特点就是非暴力和不合作,而在这场运动中印度国民大会党逐渐成为了领导者,并从1947年开始在印度的长期以来的统治。这场运动一方面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鼓舞人民士气,而另一方面其妥协性也使得取得的成果并不彻底,不利于人民真正的觉醒。但总之,从这时开始,印度向着独立国家的目标,前进了一大步。

25、甘地主义、——甘地主义属“宗教道德型”民族主义。甘地主义,不使用暴力的抵抗主义。,实际上,甘地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争取印度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他以印度教传统与非暴力抵抗手段相结合,充分发动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从而使印度的民族运动真正奠基于群众运动之上,改变了原先那种脱离群众的上层资产阶级政治改良活动。甘地主义对印度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产生了重大影响,印度国大党接受甘地主义为指导思想。

26、凯末尔主义、——凯末尔主义,形成于1919—1931年,土耳其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理论体系,由土耳其共和人民党和土耳其共和国的创建者凯末尔所倡导。1919凯末尔主义可于阿塔土克改革运动里找到其意义,即寻求缔造一个现代、民主及世俗的国度。

27、反共产国际协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勾结的协议。1936年,德意秘密签订了《德意议定书》,商定加强在对外侵略过程中的合作,形成了“柏林—罗马轴心”。1936年11月,德日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一

年后,意大利也加入这一协定,德、意、日三国轴心正式形成。此后加入该协定的还有匈牙利、西班牙、保加利亚、芬兰、罗马尼亚、丹麦以及斯洛伐克、克罗地亚傀儡政权和中国的伪满、汪伪政权。

28、绥靖政策、——绥靖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国。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这从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中可以窥见端倪。在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洛迦诺公约中则更具体化了。慕尼黑阴谋更是将“绥靖”推向了顶峰。“绥靖”一成为一种姑息养奸的做法。

29、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The New Deal)是指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所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其核心是三个R:救济(Relief)、复兴(Recovery)和改革(Reform),因此有时也被称为三R新政。新政以增加政府对经济直接或间接干预的方式大大缓解了大萧条所带来的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通过国会制定了《紧急银行法令》、《国家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社会保障法案》等法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新政基本结束,但罗斯福新政时期产生的一些制度或机构如社会安全保障基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美国联邦住房管理局、田纳西河谷管理局等至今仍产生着影响。

30、华格纳法案、——华格纳法案(Wanger Act) 1935年7月5日美国政府颁布的国家劳工关系法,是议员华格纳提出的法案。法案规定赋予工人以组织工会和与企业家签订合同的权利;雇主不能采用任何方式禁止工人罢工或破坏工会组织。这个法案是在强大的工人运动的压力下颁布的。1947年美国国会通过反劳工的塔夫脱——哈特莱法案。实际上就是废除了华格纳法案。

31、法西斯主义——法西斯(fascist)本义是“束棒”(拉丁语:fasces)的音译,是一根被多根绑在一起的木棍围绕的斧头,在古罗马是权力和威信的标志。法西斯主义(英语:Fascism;意大利语:Fascismo;德语:Faschismus)是一种结合了社团主义、工团主义、独裁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中央集权形式的社会主义、军国主义、反无政府主义、反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反共产主义政治哲学;它可以视为是集体主义,《大英百科全书》对法西斯主义的定义:“个人的地位被压制于集体—例如某个国家、民族、种族、或社会阶级之下的社会组织。”

32、慕尼黑协定、——慕尼黑协定(英语:Munich Agreement;德语:Münchner Abkommen;法语:Accords de Munich)全称《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是1938年9月29日至30日英国、法国、纳粹德国、意大利四国首脑张伯伦(首相)、达拉第(总理)、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会议上签订的条约。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将苏台德区割让给纳粹德国。

33、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英文:Molotov–Ribbentrop Pact,又称苏德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或希特勒—斯大林条约)是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苏方代表为莫洛托夫,德方代表为里宾特洛甫。该条约划分了苏德双方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

34、霍尔-赖伐尔协定、——《霍尔-赖伐尔协定》是英国、法国与意大利在1935年12月8日拟定的协定,英法试图以此结束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不惜出卖埃塞俄比亚的领土利益,以满足意大利法西斯的野心。这显示了当时英法绥靖政策的危害。协定内容:埃塞俄比亚把欧加登省和提格雷省的一部分土地割让给意大利;埃塞俄比亚还应将南部16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划为意大利经济发展和居留的地区,意大利享有特权;作为补偿,埃塞俄比亚接受意属厄立特里亚的一条狭小的沿海地带及一个出海港口阿萨布。

35、美国中立法、——美国中立法(NeutralityActs)是美国政府于1930年代所通过一系列法案的总称。这些法案是用以回应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和亚洲日益混乱的局面。美国的积极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损失惨重。这间接导致美国本土孤立主义的兴起,希望美国不牵涉在国际的斗争中,从而促成了中立法的制定。中立法的影响通常是负面的。因为条文不分侵略国和受害国,单纯以“交战国(belligerents)”平等地对待她们。这些法例亦限制了美国政府协助英国对抗纳粹德国的力度。1941年美国正式向轴心国宣战使法案被废除。

36、钢铁同盟(《德意友好同盟条约》)——《德意同盟条约》是德意两国于1939年5月22日签订的军事政治同盟条约,又称《钢铁盟约》、《德意友好同盟条约》。条约的缔结使得法西斯国家在对外侵略方面更加有了底气,也是两个法西斯国家的进一步勾结。并且条约作为两大法西斯国家发动战争的重要步骤,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7、苏日中立条约、——《苏日中立条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与日本于1941年4月13日签订的在战争中相互保证中立的条约。又称日苏中立条约、苏日互不侵犯条约、日苏互不侵犯条约。

38、租借法案、——租借法案是美国国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通过的一项法案,目的是在美国不卷入战争的同时,为盟国提供战争物资。

39、大西洋宪章、——《大西洋宪章》又称《罗斯福丘吉尔联合宣言》,于1941年由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签署

的联合宣言。苏德战争爆发后,第二次世界大战范围扩大,美、英迫切需要进一步协调反法西斯的战略。两国首脑于1941年8月在大西洋北部纽芬兰阿金夏海湾的奥古斯塔号军舰上举行大西洋会议。在13日签署了《大西洋宪章》,14日正式公布。

40、斯大林格勒会战、——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1] 中纳粹德国对争夺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而进行的战役,时间自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为止。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部战线的转折点,此战后苏联开始逐步掌握战略主动权。单从伤亡数字来看,该战役也是近代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双方伤亡估计约2,000,000人,参与该场战役的人数也比历史上的其他战役都来的多,更以双方无视军事与平民分别而造成的伤亡著称。

斯大林格勒会战是法西斯德国遭遇的战略范围最严重的失败,不仅终结了德国南方集团军群自1941年以来保持的攻势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苏联与德国总体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从世界范围看,斯大林格勒会战与同时期发生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一起,成为1942年底反法西斯战争大转折的标志性事件。

41、开罗宣言、——1943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曙光初露的时候,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于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在开罗举行会议(即:开罗会议),此后的1943年12月1日,美国白宫发表宣言,宣示了协同对日作战的宗旨,承诺了处置日本侵略者的安排。这就是有名的《开罗宣言》。

42、德黑兰会议、——德黑兰会议(Tehran Conference)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会议。1943年反法西斯战争各主要战场形势发生根本转折,盟国已经取得战略进攻的主动权。为商讨加速战争进程和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美、英、苏三国首脑于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德黑兰举行会晤。

43、诺曼底登陆、——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战役发生在1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这次作战行动的代号“霸王行动”(英语:Operation Overlord)。这场战役在8月19日渡过塞纳-马恩省河后结束。诺曼底战役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牵涉接近三百万士兵渡过英吉利海峡前往法国诺曼底。

44、雅尔塔会议、-——雅尔塔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举行的会议,又称克里米亚会议(Crimea Conference)。会议时间为1945年2月4~11日。雅尔塔会议对于缓和反法西斯盟国之间的矛盾、加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协调对德日法西斯的作战行动、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以及在二战后惩处战争罪犯、消除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影响等起了重要作用,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45、波茨坦会议、——1945年5月8日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但在远东对日作战还在激烈进行。为了商讨对战后德国的处置问题和解决战后欧洲问题的安排,以及争取苏联尽早对日作战。1945年7月17日到1945年8月2日,美、英、苏3国首脑杜鲁门、丘吉尔(1945年7月28日以后是新任首相艾德礼)和斯大林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举行战时第3次会晤,史称“波茨坦会议”或“柏林会议”。

46、圣日耳曼条约——圣日耳曼条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集团与奥地利共和国于1919年9月10日在圣日耳曼昂莱签署的条约,正式名称为圣日耳曼昂莱条约。圣日耳曼条约与1920年协约国对匈牙利的特里亚农条约一起,标志着数百年的哈布斯堡王朝正式离开历史舞台。

问答题

1、关于世界现代史上限分期问题

2、20世界初的国际格局

3、美西战争的原因、性质和影响

原因【1】19世纪末,美国进入了帝国主义时期。美国垄断资本财团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市场、投资场所和原料产地,于是各种宣传机器大造对外扩张的舆论。【2】西班牙当时力量薄弱【3】西属殖民地人民的斗争也给美国创造了有利环境。性质:1898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

影响:【1】1898年的美西战争标志着美国作为一个主要军事力量的崛起。这场历时仅100余天、致使3000美国人丧生的短暂的海上冲突使美国陷入了远东的复杂问题,也使敢于与美国军事力量抗衡的欧洲列强得到了警告。对美国人自己来说,这场战争则标志着它要更多地参与世界事务。【2】1898年10月1日,美国以胜利者的姿态和西班牙政府进行谈判。12月10日,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在古巴人民和菲律宾人民完全被蒙蔽的情况下,美国同西班牙签订了重新分割殖民地的《巴黎和约》。

4、日俄战争

起因【1】俄国占领中国东北全境【2】对俄战争准备(日本武士集团和大资本家的联盟确信,在俄国的西伯利亚铁路尚未建成之前尽快发动夺取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战争,对日本最为有利。日本国内的进步人士也曾开展过反对日本统治集团侵略和战争政策的斗争,但是他们的力量尚不足以制止战争的爆发。)【3】战前的形势( 为了打破俄国对我东北的垄断地位,美国政

府站在日本和英国一边。英美两国对于日本给予了大量的经济援助,为日本的扩军备战输血打气。)

影响【中国方面】日俄战争期间,中国东北是双方陆上交锋的战场,当地人民蒙受极大的灾难,生命财产遭到空前的浩劫。这场战争不仅是对中国领土和主权的粗暴践踏,而且使中国东北人民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和人身伤亡。【朝鲜方面】在朝鲜国土上进行的这场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给中朝两国人民造成了极为深重的灾难。【俄国方面】,尼古拉二世为首的统治集团,完全失去了赢得战争并利用战争的胜利扼杀革命的希望,日本方面鉴于人力物力的巨大消耗,也认为继续打下去对它不利。【日本】日本崛起

5、为什么说俄国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焦点?

6、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性质及影响

原因【1】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西班牙流感:此流感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提早结束的原因之一,因为各国都已没有额外的兵力作战。.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

性质: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时期过渡、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老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爆发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影响:【民族国家】沙皇俄国(1547~1917)、德意志帝国(1871~1918)、奥匈帝国(1867~1918),奥斯曼帝国(1299~1922)覆灭了。而巴尔干半岛与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则随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

【资本主义国家势力】英国削弱;大战期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苏维埃俄国)。 美国兴起;这为德国成为一次新的大战的发动者提供了条件。结果德国在希特勒的纳粹党的领导下,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国际组织】国际联盟(简称国联【各领域有力影响】军事理论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新技术发展;政府机构职能的改变。【国际局势】一战之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亚、太平洋等地的矛盾。

7、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

8、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历史意义

原因(一)20世纪初,俄国经济仍然相对落后于美国等资本主义强国。(二)人民渴望和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灾难。(三)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濒于崩溃。(四)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包括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等。俄国民众简单地为了“面包”而战。

历史意义【1】11月9日清晨大会胜利闭幕,它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成立。【2】打破了资本主义的包围,在相对落后的俄国单独取得了革命胜利。它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到全国各地的革命道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主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从而形成急剧发展的,不同性质的两个阶级的革命。【3】十月革命是共产主义运动在人类历史上首次获得的胜利。第一个宣称为实现了“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因此诞生。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世界上由此获得了更广泛的影响,传统资本主义世界受到极大的冲击。不过,也有人认为此革命是曲解了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序幕,触发了此后各国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范围的扩张,许多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解放运动也因此得到了更多支持。苏联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达大半个世纪的对抗也从此开始,直至冷战结束,苏联解体。 十月革命第一次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也被认为是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意义重大的变革。十月革命也对其他国家的社会进步(比如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9、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包括:建立新经济关系的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原则、经济运行机制、作用和效果

第一,背景不同:前者是在苏维埃政府建立之初,内有反革命叛乱,外有英、法、美、日等协约国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情况下,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质极度匮乏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后者是在国内战争结束后,国际环境改善,但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危机严重的背景下制定的。

第二,内容不同: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后者则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以此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

第三,目的不同: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则是恢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第四,实质不同:前者是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政治手段控制社会的金融,意图直接进入共产主义;后者则是在无产阶级政权掌握经济命脉的情况下,通过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两种政策的实行,既是当时形势的需要,也与布尔什维克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有关。

第五,作用和影响不同: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意图是在一个落后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俄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实践证明,这一设想是行不通的。实行新经济政策,是采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政策。实践的效果

比较好。前者虽然在当时它对于保障战时物资供应、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当时的战争形势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它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阶段。它严重地损害了工农的利益,尤其是农民的利益,使工农联盟濒于瓦解,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以至于1920年底到1921年初发生了全国范围的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后者是对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的一种大胆的突破,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影响较为深远的经济改革政策。它所反映的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这一社会发展规律。后者着力于发展商品生产和多种形式的经营,活跃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使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向一定限度内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过渡,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这一政策的成功,是立足于多种经济成分——如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的、其他非社会主义的和非资本主义的合作与共存。它反映了无产阶级在掌握政权后应大力发展社会生产这一基本规律,因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新经济政策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10、一战后主要战胜国对战后世界的考虑

11、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划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主要缓解了日美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他的出现使得世界出现了短暂的和平,欧洲各国趁此时机得到了发展,美国更在此时通过对向欧洲各国销售武器、医药、军、民用品从此确定了世界霸主的低位。

但是该体系局限很大,他只能短暂的维持和平,最终在20年代末,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危机的发展,以及帝国主义国家间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而被打破。它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

第一,凡尔赛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上,必然导致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的加剧。遭受宰割而拥有极大经济潜力的德国不会忍受《凡尔赛和约》的压抑,随着力量的恢复和增长,必然会激起德国民众对《凡尔赛和约》的愤怒和复仇情绪。

第二,帝国主义侵略特征和战胜国内部分赃不均,使得战胜国列强之间矛盾重重。凡尔赛体系是帝国主义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争夺世界的矛盾,必然引起国际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

第三,由于凡尔赛体系的帝国主义性质,它遭到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对。中国“五四”爱国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等,有力冲击了凡尔赛体系的基础 。

30年代中后期,二战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它间接为二战的爆发提供了基础。

12、对国际联盟的评价

【优点】作为20世纪世界上第一个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国联继承和发展了19世纪国际组织的成果,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成立的联合国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联合国正是继承并发展了国联的成果才成为当今世界至关重要的国际组织的。 国际联盟是各国为防止武装冲突、加强普遍和平与安全而建立国际机构的第一次尝试,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的国际秩序,防止再次发生世界大战。其确立的“维护和平”,实行“集体安全”和对战败国殖民地实行“委任统治”的原则,大体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人民群众的普遍要求,客观上维护了世界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发展。

【局限】国联设有大会、行政院、秘书处和国际常设法院四个主要机构,附设有国际劳工局及其它许多国际事务机构或委员会,其组织形式和框架结构作为范式被联合国继承并加以发展。

作为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国联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致命缺陷:

在实践中它并没有真正起到维护和平的作用。国联名义上是世界各国的联盟组织,实际上仍然是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组织,实权为英法所操纵,成为它们维持霸权的工具(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正因为国联缺乏一个世界范围的国际组织应具有的广泛性与普遍性,所以不能真正代表各国广大爱好和平人民的利益。

国联盟约规定将德国殖民地由国际联盟实行“委任统治”,事实上等于把这些殖民地交由英、法、日等国实行殖民统治。作为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它不仅未能调和矛盾反而导致新的矛盾出现,国际新秩序从一开始就潜伏着深刻的危机。

13、德国赔款问题

一战后,德国战败,以法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主要战胜国向德国索取大量赔款。 (1).战后,法国企图获得最大限度的赔款,以削弱德国,英美则希望吧德国变成其商品倾销市场,希望德国经济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复苏,以牵制法国。

(2)面对德国“鲁尔危机”和法国财政困难,美英开始操纵德国赔款问题,“道维斯计划”为德国为德国经济制造了条件。

(3).“杨格计划”大大缩减了德国赔款问题,使德国收回一些经济上财政上的主权。

(4).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国财政困难,美国担心德国经济崩溃会影响欧洲政治经济秩序和投资利益,颁布“胡佛缓债令”各国被迫接受。

(5).1932年《洛桑协定》后,德国不再支付赔款,希特勒上台后干脆取消赔款义务。德国赔款问题最终不了了之。 德国赔款问题的最终解决,是美英扶徳抑法政策的具体反映。是主要战胜国之间矛盾加深和经济危机的必然结果,是美国维护其欧洲利益的具体体现。

14、《非战公约》的历史意义

【积极】《非战公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战胜国对一系列外交政策进行调整的结果。它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它是第一个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其中体现的尊重和平、摒弃武力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它为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奠定国际法中的互不侵犯原则,提供了主要的法律基础。《非战公约》在国际法上,特别是在确定侵略战争为非法方面,是重要的法律根据之一,具有重要意义:①它是第一个正式宣布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工具的普遍性国际公约。而在此之前,西方传统国际法和国际实践一向认为主权国家有诉诸战争的绝对权利。②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审判和惩处德日甲级战犯(危害和平罪)的主要法律根据。公约在条文中虽然笼统地提出废弃战争,未区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侵略战争与自卫战争,但各缔约国在谈判过程和在签署、批准或加入时,有一项重要谅解,即不影响当事国的合法自卫权。

【局限】《非战公约》的主要缺陷和不足之处是: ①未明确区分侵略战争与自卫战争,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②使用了“废弃战争”一词,而没有使用当时一些国际文件中已经使用的“禁止使用武力”。这就使侵略者有可能借口它所进行的武装侵略不是“战争”而推脱罪责。德、日法西斯战争罪犯就曾这样做,但遭到了国际军事法庭的严正驳斥。③公约未规定制裁侵略的具体措施。 此外,公约还受到美、英、法等国的保留的削弱。

15、斯大林模式

(1)即是苏联模式,如果仅就其内涵本身而言,那可以从经济和政治这两个方面加以解释。【政治】其次,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

【经济】首先,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再次,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

(2)【积极性】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过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主要体现在:1、苏联模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2、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和人员保障。3、促进了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极性】苏联模式还不能在经济制度上贯彻人民民主集中制,劳动人民对资源和生产资料没有处置权,对劳动果实没有分配权,背离了共产党宣言和列宁的最初理想,已被世界共运史证明不是真社会主义,而是一种骗取和利用人民力量建立起来的、带有俄国和亚洲特色专制主义残余制度,他维护的是挂着共产党招牌的新官僚、新权贵的利益。是比资本主义更落后的社会制度。因此最终被人民所抛弃。

16、新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背景【十月革命】【国内战争】【战时共产主义弊端】【外国干涉】【大危机】【出台新政策】

直接目的,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内容,农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部分恢复私营经济,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贸易 允许自由贸易,恢复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影响,现实意义

第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第二,它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第三,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第四,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情,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新方法的伟大实践。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长期意义

在军事共产主义不适应新形势的条件下,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验的基础上,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它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次大胆探索,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一次积极完善,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以及现实启示意义。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灵活运用,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奠定了经验基础,历史价值十分突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事求是和科学的态度对待“新经济政策”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总结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教训,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17、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产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背景:【人物生平】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著名领袖甘地,生于印度西部卡提阿瓦半岛一个土邦大臣家庭,属吠舍种姓。从小受印度教和耆那教的“非暴力”思想影响。,“非暴力不合作”成为国大党的指导思想和纲领性策略,甘地成为国大党最有权威的精神领袖。他发动和领导了1920—1922年和1930—1934年全国范围的轰轰烈烈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但他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具有极广泛的群众性,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为印度独立奠定了基础。由于甘地为印度独立做出杰出贡献,被印度人民尊为“圣雄”和国父。【反殖民者】在印度这个种族歧视根深蒂固的英国殖民地,甘地作为有色人种先后遭遇到了一连串的歧视与侮辱。民族自尊心和同胞在此所受的苦难,驱使他走上了领导印度人反种族歧视的斗争。【建立国大党】从1947年印度独立以来,该党一直是执政党。国大党分为两派,但都代表印度大地主及私人垄断资本的利益。1914年,甘地回到印度并很快成为印度国大党的领袖。

过程:(1920年9月~1922年2月)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印度掀起民族解放运动高潮。为了巩固殖民统治,英国一方面准备宪政改革,安抚和拉拢印度上层阶级,另一方面颁布罗拉特法(1919年2月),加强镇压。1919年4月13日,发生阿姆利则惨案,反英斗争迅速高涨。1920年9月,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计划。甘地宣称,斗争的目的是达到自治,“如有可能就实行帝国内部的自治,如有必要就实行脱离帝国的自治”。在甘地号召下,人民举行罢工、罢课、罢市、集会游行,汇成一股反英洪流。1922年2月5日,联合省(今北方邦)戈勒克布尔县乔里乔拉村农民2000人将22名警察连同警察局一起,付之一炬。运动超出非暴力斗争范围,甘地闻后急忙制止。2月12日,国大党通过巴多利决议,谴责群众“越轨”行为,决定无限期地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3月10日,甘地入狱,运动遭到残酷镇压。

(1930年3月~1934年4月)20年代末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波及印度。国大党决定开展由甘地倡议的群众性的文明不服从运动。1929年国大党拉合尔年会上,提出印度独立要求,授权甘地领导运动。1930年1月,甘地又提出十一点要求,遭总督拒绝后,甘地选定以破坏食盐专营法作为运动的开端。3 月12日,他率领79名信徒,从阿默达巴德出发,前往西海岸,徒步426 千米,沿途成群农民随行,4月5日,抵达丹迪海滨,亲自动手煮盐,持续3周。史称食盐进军。当局闻讯后,大肆镇压。5月4日,甘地被捕,全国抵制斗争发展成革命形势。4~6月,在吉大港、白沙瓦和绍拉普尔相继发生反英起义,结果近3万人被捕。1931年3月5日签订甘地-欧文协定(又称德里协定),双方妥协,国大党同意停止运动。

(1940年10月~1941年1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印度总督V.A.J.林利思戈勋爵擅自宣布印度参战,激起印度各界不满,7省国大党政府先后辞职,以示抗议。1940年10月13日,甘地提出开展个人文明不服从运动的建议。他先后指定自己门生A.V.巴韦以及J.尼赫鲁等人,以个人身份公开发表反战演说,悉遭逮捕。11月《哈里詹》周刊被查封,被捕者近3万人,斗争再次受挫。

影响:“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反映了印度人民要求独立的愿望,促进了印度人民的团结,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同时,“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把民族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框架内,影响了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这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

甘地把非暴力抵抗看成是实现政治理想的主要手段,认为这是勇敢者的武器。他在一篇题为“武力政策”的文章中说过:“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甘地代表印度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从印度的实际出发,根据当时的形势和印度的传统,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策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未带来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但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当局,为印度在二战后独立奠定了基础。但是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甘地反对暴力革命,把民族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框架内,影响了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甘地极力维护印度资产阶级对民族运动的领导权,导致了印度民族民主运动的不彻底性。

18、凯末尔改革背景、内容及影响

背景:土耳其民族革命战争——凯末尔革命的深远原因固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但导致它发生的直接原因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执政的青年土耳其党人在1914年8月2日,同德国签订了秘密同盟条约,追随德奥集团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中土耳其的30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土耳其的惨败,导致了严重的民族危机。1918年10月30日协约国迫使土耳其签订了瓜分土耳其的《摩德洛斯协定》。1919年5月,希腊侵略军继英、法等国军事占领之后,侵占伊兹美尔。1920年8月10日,协约国提出了灭亡土耳其国家的奴役性条约——《色佛尔条约》。

严重的经济危机接踵而来。农业、工业、交通运输、财政金融和对外贸易,都陷于破产的境地。土耳其民族处于危亡之秋。反对帝国主义瓜分和武装干涉,成为土耳其民族最紧急的任务,也是土耳其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

以民族革命战争为主要形式的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内容:从1925年夏开始,凯末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场深刻的改革运动,目的是将土耳其社会从封建和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

来。主要内容包括:【1】,改革国家体制。1922年11月大国民议会宣布废除素丹制。1923年10月宣告土耳其为共和国。1924年3月废除哈里发制。凯末尔当选为共和国第一任总统,被称为“土耳其之父”600年之久的奥斯曼帝国寿终正寝。1928年,土耳其从宪法中删除了“伊斯兰教为土耳其国教”的条文。

【2】,改革法制。废除了伊斯兰教法规,并且以欧洲国家法律为蓝本,制定了民法,刑法,商法三大法典。

【3】,改革经济。以国家主义为改革的指导思想,鼓励发展民族经济,建立国营企业,保护关税,控制外汇和外国投资。学习苏联,从1933年起执行经济的五年计划,这奠定了土耳其现代化军基础。

【4】,改革文化教育。建立世俗学校,规定学校必须加强非宗教的现代化教育和民族意识教育,必须向受教育者传授西方科学技术文化和思维方式。1928年,进行了文字改革,用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

【5】,改革社会生活习俗。废除一夫多妻制和伊斯兰教的各种陋规,提倡男女同样,妇女不戴面纱,抛弃封建时代装束,采用西装礼貌。

影响: 凯末尔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奥斯曼帝国6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和神权统治,建立了土耳其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民主共和国。1908至1909年青年土耳其革命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凯末尔革命后,把君主立宪制变为共和政体,废黜了封建社会的总头目素丹及他代表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凯末尔革命的胜利,使土耳其摆脱了民族危机,为发展民族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创造了前提条件。 建立民族国家体系,是20世纪亚洲非洲民族民主运动发展的趋势。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开创了这一趋势的先声。 建立民族国家后,进行现代化改革成为落后国家的当务之急,也是以后独立民族国家走向富强的道路。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以后所进行的、以世俗化为特征的现代化改革,具有深远意义。

19、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

【危机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的相对稳定时期。

【原因】具体原因,生产(供给)和销售(需求)的矛盾。

①贫富差距过大: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人民相对贫困,购买力低于生产能力。

②信贷消费过度膨胀,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加剧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③股票投机过度,股票无法反映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造成经济虚假繁荣,掩盖了矛盾。

④自由放任经济思想的影响,使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

根本原因,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直接原因,股票投机活动猖獗,掩盖了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政策原因,各国国内政策失误,即经济危机是自由放任政策的产物。

【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 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部门的危机

持续时间比较长, 从1929年到1933年,前后共5个年头

破坏性特别大 ,1933年与1929年相比,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成产下降了1/3以上,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缩减了2/3

【影响】(1)经济上的调整恶化国际关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纷纷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等。这些做法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也日趋恶化。

(2)引发政治危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旷日持久,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本主义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20、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二战的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主要是指德日两国法西斯统治的确立。简要过程如下:

欧洲策源地: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打击下,德国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矛盾激化。希特勒领导的法西斯组织纳粹党利用这一混乱形势,打着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旗号,进行蛊惑宣传,骗取支持。在1932年夏举行的国会选举中,纳粹党一跃成为国会第一大党。1933年初,希特勒上台组阁,出任总理,纳粹党掌握了国家政权。从此,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扩张的道路。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

亚洲策源地:日本同样受到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法西斯势力趁机发展。与德国的区别在于,日本法西斯不是以政党形式出现,而是以军部为核心。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化的主要决策者和推动者。军部法西斯制造了一系列暗杀、政变等恐怖事件。日本政府的政策逐步走上了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道路。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霸占中国东北。1932年,一批法西斯青年军官发动二二六兵变,企图建立军部法西斯政权,后因内讧失败,但军部势力大大加强。此后不久,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一方面限制国内人民自由,加紧扩军备战;一方面制定侵略扩张的基本国策,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

21、简述希特勒及纳粹党上台的原因

一、德国法西斯专制的建立原因

(一)纳粹运动的社会历史根源 1、封建主义是德国法西斯主义的温床 2、德国又是一个具有军国主义传统的国家

3、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是德国法西斯兴起的最主要最基本原因 经济危机对德国的打击十分严重,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德国在政治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有利于法西斯的变化,为法西斯活动创造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二)纳粹运动的思想根源 纳粹思想主要集中在:争取生存空间、种族主义、领袖原则

(三)希特勒攫取政权

二、纳粹党上台的原因 第一,魏玛共和国是由于德国战败而产生的,它从一开始就受到来自左右两方面的攻击,基础是不牢固的。 第二,纳粹党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到上台前已经是一个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大党。它得到广大中下层群众,特别是城乡小资产阶级的支持,他们约占德国人口的40%。(强大的宣传运动) 第三,各个资产阶级旧政党已丧失了对群众的影响。 第四,工人运动的分裂大大削弱了阻止纳粹党上台的力量。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相互敌视由来已久,工会也是分裂的。由于德国无产阶级没有能够建立起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便被纳粹分子攫取了政权。

22、北一辉及《日本改造法案大纲》

北一辉:日本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政治哲学家,国家主义和超国家主义的提倡者,日本法西斯主义理论创立者。早年参加中国革命,五四运动后在上海炮制出《日本改造法案大纲》,提出了一套日本法西斯化的设想。1919与大川周明成立法西斯团体犹存社。1936年与西田税策划二二六事件,失败后于次年被日本政府处以死刑。

《日本改造法案大纲》描述了日本走向法西斯的道路:

第一步,以天皇的名义发动政变,抛弃宪法,解散议会,全国戒严;

第二步,依靠复员军人建立以天皇为首的军事独裁政权,根除阶级斗争,禁止罢工,标榜限制私有财产;

第三步,向海外扩张,建立遍及亚洲太平洋的日本大帝国,其帝国所及犹如蛇吞大象,不仅要占领中国、印度,还要把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并入日本的版图,甚至打算攫取澳大利亚和西伯利亚。

23、英法美绥靖政策形成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影响

【背景】英法维权政策

英法在其实力日益衰退的情况下,为维护霸权地位所采取的策略。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严重损失,战后经济恢复非常缓慢。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历届政府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经济问题上,把重整军备看作是恢复经济的障碍,企图以没有实力为后盾的外交政策,达到保住霸主地位的目的。法国由于和德国毗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度保持军备和对德国实行强硬政策。但法国的经济一直处于衰退之中。相对稳定时期发展有限,30年代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又特别长,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同时法国的政局也不稳定,内阁更替频繁,使得对外政策难以保持坚定性和连续性。总之,英法的颓势是其推行绥靖政策的物质背景。

社会背景

绥靖政策的推行是和当时两种社会制度共存这一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的。十月革命后,国际关系中开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和斗争。英法等西方国家为阻止苏联的影响,把德国当作反布尔什维主义的屏障。当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进而撕毁《凡尔赛和约》对外扩张时,英法竭力把这股祸水引向东方。

社会思潮

绥靖政策的推行,同当时西方普遍流行的社会思潮也有很大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景象给欧美各国留下惨痛的记忆,因此,战后和平主义思想、厌战畏战情绪相当盛行,在法国尤其严重。英法等国的统治者既受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制约,又是这一思潮的推行者,绥靖政策只是他们推行这一思潮的产物。

【历史动因】经济衰败

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生命,经济决定政治;衰败的经济无疑是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历史动因之一。

反战思潮

人们对战争表示出十分的反感和厌倦,并进而对战争带来的灾难表示恐惧,形成一股强大的反战求和的社会思潮。

特定政治

英国统治阶级的政治安排是对外策略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面对当时的国际社会背景,英国当局的政治安排也别有用心。

【内容】一战后

各国人民革命的兴起及社会主义苏联的出现,引起帝国主义的恐惧和仇视。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和争夺世界霸权,反对社会主义和人民革命。

二战前

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国。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政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这从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中可以窥见端倪。在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洛迦诺公约中则更具体化了。

30年代

特别是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后(见远东战争策源地、集体安全政策),面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严重挑战,以英国首相

A.N.张伯伦为代表的英、法、美等国的绥靖主义者,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求得一时苟安,不惜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谋求同侵略者妥协,妄图将祸水引向苏联,坐收渔利。英、法及幕后它们支持的美国,妄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在欧洲实现“普遍绥靖”,求得“一代人的和平”,实质上是推动德国进攻苏联。

二战后

绥靖政策表现为美国对前苏联的妥协(又称远东慕尼黑阴谋)。这样,通过一系列牺牲他国——犹其是中国——利益的手段,美国达到了暂时拉拢苏联、避免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的目的。但是不久,由于北约、华约之间矛盾加剧,绥靖政策正式破产。

【影响】综合国力=我们在富国强兵之际,更应注重上层建筑的塑造,形成鲜明的国家意志,反对迂回退让的偏安绥靖政策,从“软件”上更新,提高综合国力。政治稳定=霸权政治是超级强国的本能表现。从根本上讲,这是美国霸权政治下绥靖政策的产物,终将自食其果。外交发展=绥靖政策是英国“欧洲均势”政策的延续和发展,始终突不破传统外交的框架。

24、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历史影响

【内容】金融方面

(1)挽救银行危机,改革与开始管理金融制度。。(2)3月20日通过了罗斯福提出的节约法,缩减政府开支和退伍军人津贴5亿美元。(3)先后通过著名的格拉斯—斯特高尔法以加强对银行、证券市场和货币的改革和管理。(4)美元与黄金脱钩,使美元贬值,放弃金本位制。

农业和工业

在“百日新政”期间,罗斯福在解决银行问题的同时,还竭力促使议会先后通过了《农业调整法》和《国家工业复兴法》。 以工代赈给失业者提供从事公共事业的机会,维护了失业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

社会保障制度

从1935年开始的第二期“新政”,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着重通过社会保险法案、全国劳工关系法案、公用事业法案等法规,以立法的形式巩固新政成果。

三权分立体制

炉边谈话

罗斯福发明了“炉边谈话”,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国家民众讲述国家的政策与方针,鼓舞了美国人民,为从经济危机中走出了起到了推动作用。

25、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过程

26、三十年代苏联外交政策的得失辨析

27、慕尼黑会议召开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背景】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德意日法西斯不断扩大对外侵略,并形成了三国轴心,法西斯国家相互支持,肆意扩大侵略战争,。英法美推行罪恶的绥靖政策,使法西斯实力更加嚣张。1938年3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希特勒以保护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德意志少数民族利益为借口,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了领土要求;英法企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与希特勒达成妥协,并希望把德国的侵略矛头指向苏联。

【内容】1938年9月29~30日,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和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关于割让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意志族聚居区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四国首脑会议。 《慕尼黑协定》全称为《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包括8条正文、1个附件和3项声明。主要内容包括:捷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德军于1938年10月完成对上述地区和其他日耳曼人占居民多数地区的占领,这些地区存在的任何设备必须完好地交给德国;对尚不能确定日耳曼人是否占居民多数的捷其他地区,应暂由英、法、德、意、捷代表组成的国际委员会占领,于11月底前举行公民投票,以确定其归属,并划定最后边界;捷政府应在4周内 慕尼黑会议释放正在服刑的苏台德政治犯;有关政府须在3个月内解决捷境内的波兰和匈牙利少数民族问题,否则,德、英、法、意首脑将再次开会讨论;英法保证捷新边界不受侵略;当捷境内少数民族问题已告解决时,德意也将对捷提供保证。

【影响】慕尼黑会议是西方大国推行的绥靖政策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该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它严重侵犯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家主权,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时,这一协定的签订,也加深了苏联对英法的不信任,促使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推行祸水西指的自保政策。慕尼黑会议和《慕尼黑协定》是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集中表现(英法是绥靖政策的主要推行者),是希特勒加紧备战的重要步骤。

28、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原因】法西斯帝国的嚣张,日本偷袭珍珠港,使美国恼羞成怒,向日宣战,在俄国,正在和德国艰难作战,在美国和俄国

的倡导下,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标志】1942年1月1日,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过程】 (1)德日意法西斯不断扩大侵略战争,给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了灾难,法西斯国家已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同时也对英美等国的利益构成了最大的威胁.这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基础. (2)二次大战爆发后,美国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考虑,改变了以往的

【影响作用】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了加强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团结,为战胜轴心集团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联盟内部的各国社会制度不同,作战目的也不完全一样。英美集团企图的打败德、意、日的同时,严重削弱苏联和各国的人民革命力量。因此,在反法西斯联盟内部一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它改变了反侵略国家各自为战、力量分散的格局,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对侵略阵营取得了全面的、压倒性的优势,从而使得这场大战朝着有利于反法西斯阵营的方向发展,并最终取得胜利。在欧洲战场,美、英军密切协作,配合苏军全歼了德、意法西斯军队;在亚洲、太平洋战区,中美军队协同作战,中苏军队并肩作战,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军。

29、苏联为筹建集体安全体系作了哪些努力?

30、结合两次世界大战,分析欧洲霸权体系衰落的原因。

结合一战:一、经济主导权的转移。二、欧洲内部爆发了政治危机。三、欧洲的传统政治思想也受到了巨大冲击。 结合二战:二战对于欧洲的打击最直接的就是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经济和工业的恢复自然需要很长的时间;

二战之前世界的欧洲中心很大程度在于主要强国的海外殖民,二战之后民族独立运动兴起到60年代欧洲的海外殖民地或丧失或形成另一种组织形式,总之一切殖民地的利都无法获得并转嫁到本国上去,地位优势削弱;

英法在二战初期的绥靖政策极不明智,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和主导权,英国遭遇的伦敦空袭和法国当局的投降都是一种弱势的表现,故当面对美苏两国时,他们的话语权必然降低,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也可看做欧洲的无奈;

美国在二战中获益良多,一方面军火买卖大赚,一方面战后马歇尔计划直接插手欧洲重建工作,还有大量技术人员像费米爱因斯坦去往美国,无论是曼哈顿计划还是其他的科学研发,美国人才的集中使它更在世界领先一步。

31、结合二战期间同盟国召开的大国首脑会议,试述同盟国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

3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果和影响。

人员伤亡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死伤人数最多的战争,大约有7000万人死亡。

经济损失

直接军费开支,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

民族独立

由于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在二战中受重创,亚非地区的殖民地人民发起了殖民地解放运动。印度的独立给了大英帝国致命一击,越南,埃及都取得了对帝国主义战争的胜利,中东,非洲先后独立数十个国家,最终导致由西方地理大发现后在全球形成的殖民地体系彻底瓦解。

名词解释

1、美西战争——是1898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古巴和菲律宾群岛既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又是美国分别向南美洲和亚洲扩张的战略基地。新兴的美国拥有雄厚的经济、军事潜力,已建立起一支较强大的海军。

2、日俄战争——日俄战争是指日本与俄罗斯帝国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战争。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日俄战争促成日本在东北亚取得军事优势,并取得在朝鲜半岛、中国东北驻军的权利,令俄国于此的扩张受到阻挠。日俄战争的陆上战场是清朝本土的东北地区,而清朝政府却被逼迫宣布中立,甚至为这场战争专门划出了一块交战区。日、俄、中(清)三方在这场战争中都蒙受到了严重损失,并为之后各国的发展道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门户开放政策——门户开放政策是是由美国首先提出来的。它的主要内容是: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势力范围内,不论是否在中国内地或沿海地区都实行这个原则。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同时,它受到列强的普遍欢迎,由此而使得列强在侵华步骤上取得暂时的一致。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相互抵触而使得列强间本以十分尖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也由此而使得列强由争夺在华利益而转化为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合作。

4、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俄国共产革命等),是1917年俄国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后的第二个阶段。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前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及组织普遍认为,十月革命是经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无产阶级政权(第一个是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革命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资产阶级俄国临时政府,为1918-1920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联成立奠定了基础。但有部分反对者认为俄国临时政府实质上是由俄国社会革命党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等社会主义者为主要成员的政府,而并非“资产阶级政府”;“冬宫之夜”也并未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

5、四月提纲——二月革命后,俄国形成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即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国内人民内部有一定的骚动。正当人民不知道何去何从之时,列宁同志从芬兰回到彼得格勒,对人民作了及时的指导。在1917年4月17日(俄历四月四日)的塔夫利达宫布尔什维克会议上作《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因发表在俄历四月,故又称《四月提纲》April Theses)的报告。

6、布列斯特和约——布列斯特和约 即 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 。

布列斯特和约,全称《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它是苏维埃俄国(以下简称苏俄)同德国及其同盟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1918年3月3日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白俄罗斯共和国布列斯特)签订的条约。

7、巴黎和会——巴黎和会是一战结束后的1919年,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解决战争所造成的问题以及奠定战后的和平而召开的会议。这个和会是胜利国举行的和会,又是个大国操纵的和会。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主导了和会的进行。和会上签订了处置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同时还分别同奥、匈、土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它们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一战后由美、英、法等主要战胜国主导的国际政治格局。会议通过一系列措施来重塑现实政治格局,遏制德国及苏俄等战败国,与此同时又通过筹组国际联盟来企图建立理想的国际外交规范。

8、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会议 1921-1922 (Conference of Washington)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亦称太平洋会议。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举行。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军阀政府的代表团参加。

9、凡尔赛条约——《凡尔赛条约》或《凡尔赛和约》(英文:Treaty of Versailles),全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的和约,它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6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中国因巴黎和会对于中日青岛问题无法解决,进而爆发全国反日的五四运动,没有签署凡尔赛条约,但与德国另签订和约。美国因其国会表决多数反对,也未签凡尔赛条约。

10、色佛尔条约——《色佛尔条约》一译《塞夫勒条约》。是协约国与奥斯曼帝国在1920年8月10日签订的一项条约,属于1919年巴黎和会系列条约的一部份。内容主要为削弱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及国力,防止它再发动对外扩张的战争。

11、洛桑条约——亦称《洛桑和约》,Treaty of Lausanne。全称《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土耳其和约》。1923年7月24日,以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希腊、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国等7个协约国为一方,以土耳其为另一方在瑞士洛桑缔结,次年8月6日生效。

12、四国条约——条约规定:“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缔约国之间发生有关太平洋某一问题的争端”,应召开缔约国会议解决。缔约国在太平洋区域的权利遭受任何国家威胁时,缔约国应协商采取有效措施。还规定:“1911年7 月13日英国和日本在伦敦缔结的协定应予终止。”签约同日,四国共同发表的声明指出,缔结上述条约,不能认为美国同意委任统治条款。此举表明美国不受凡尔赛体系约束。美、英、日、法国四国在1921年12月13日签订了《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有效期十年。《四国条约》的签订是美国外交的胜利。它不仅借此埋葬了英日同盟,消除了在远东争霸的一个障碍,而且成功地使该条约只具有外交协商性质而不具有军事同盟性质,使美国无需动用武力保卫英法在远东的利益。

13、九国公约——《九国公约》,全称《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是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葡萄牙、中国九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国际会议。中国政府时值颜惠庆内阁,派出施肇基、顾维钧、王宠惠三人为全权代表,余日章、蒋梦麟为国民代表,朱佛定为秘书,共130多人组成的庞大代表团出席。原计划还有广州政府外交次长伍朝枢为代表,但是孙中山不承认北京政府,要求自派不遂,伍朝枢未赴。

华盛顿会议的议程主要有两项:一是限制海军军备问题;二是太平洋和远东问题。为此组成两个委员会:“限制军备委员会”由英、美、日、法、意五个海军大国参加;“太平洋及远东问题委员会”则有九国代表参加,两个委员会分别进行讨论。该会议的主要成果包括三个重要条约:四国公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九国公约。这三个公约统称“华盛顿条约”。

公约的核心是肯定美国提出的在华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并赋予它以国际协定的性质,使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遭到挫折。实质上是在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帝国主义列强建立的对中国的联合统治,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

14、国际联盟——国际联盟,简称国联,是《凡尔赛条约》签订后组成的国际组织,于1934年9月28日至1935年2月23日的最高峰时期,国联曾拥有58个会员国。宗旨是减少武器数量、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其存在的26年中,国联曾协助调解某些国际争端和处理某些国际问题。不过国联缺乏军队武力,所以要依赖大国援助,尤其是在制裁某些国家的时候。然而,国联缺乏执行决议的强制力,未能发挥其应有力作用,其国际制裁亦影响同样施行制裁的国联会员(如美国及西方国家)。

由于它的设计上仍不尽完善,譬如曾规定全面裁减军备但却未能付诸实现,或是采取制裁侵略者的行动之前,须先经理事会全体一致投票。美国没有加入国际联盟,更使国联丧失了坚定温和的支持力量,因此最终国联无从阻止国际纠纷,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二战结束以后,国际联盟的角色被联合国取代。

15鲁尔危机——德国的赔款问题是凡尔赛和约中悬而未决的最复杂的问题之一。1922年7月,德国政府以通货膨胀、财政危机为由,请求延期支付赔款。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对此,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德国出现了企业停工,工业生产下降,资金大量外流,失业工人激增,通货膨胀达到天文数字;柏林工人罢工,德国政局动荡不安。这就是鲁尔危机。危机对德国的打击是惨重的。英美两国害怕德国经济陷于崩溃导致社会危机甚至引起革命,要求尽快结束鲁尔危机。此时,德、法双方也都难以坚持原来的政策。鲁尔冒险的失败导致法国“得不偿失”,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丧失优势,最终导致德国的赔款问题的领导权转向英美手中,开始受英美的摆布。

16、啤酒馆暴动——1923年11月A.希特勒和E.鲁登道夫等人在慕尼黑发动的法西斯未遂政变。又称希特勒暴动。1923年,巴伐利亚邦长官G.von卡尔 、驻巴伐利亚德国国防军司令O.von洛索和邦警察局长H.von赛塞尔为首的分离主义者企图维护君主制度,对抗共和国政府。他们同希特勒及其他民族主义团体联系甚密。希特勒试图利用魏玛共和国的危机发动政变,建立民族主义的独裁统治。

17、协调外交——是一战后,日本原敬内阁和若槻内阁在国内外新形势下推行的新型的与英美“妥协”的外交路线,主张通过经济渗透而不是武力征服的手段,被称为“温和外交”,也叫“软弱外交”。经过其后几届内阁的继承发扬,成为20年代日

本外交的主流,经外务大臣币原喜重郎推行,故又名“币原主义”。

从1924年起,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相对稳定时期。日本为了克服国内困难,保持资本主义的稳定,在没有能力与美英列强进行武力对抗的情况下,力图在各国承认日本既得利益的前提下在华盛顿体系内谋求与英美协调[1] 。他的外交原则是:维持和增进正当权益,尊重外交前后相承主义,以保持同外国的信任关系,改善对美苏的关系,不干涉中国内政,用经济外交代替武力争夺。币原所谓“正当的权益”是指以往日本帝国主义通过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所取得的权益都是正当的。币原外交的根本目的是维护 这种权益,而同各国保持协调和不干涉中国内政是为了有效的达到这种目的的手段。

1925年,日苏建交,随后日本从北库页岛撤兵。在对待中国问题上币原外交较之过去露骨的干涉有所缓和,但必要时仍诉诸武力,并非真正的不干涉。在协调外交的幌子下,日本还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日本与西方关系有所缓和。本质是不妥协的,其形式的妥协和本质的不妥协构成了协调外交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它的不稳定性。

18、东方会议——东方会议是1927年日本田中内阁为制定侵略中国的总方针而召开的重要会议。 在日本侵华史上,东方会议是一次决定“国策”的重要会议。《对华政策纲领》勾画出田中内阁企图攫取“满蒙”和武力侵华的“积极政策”的基本轮廓,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决定攫取整个东北,加快实现大陆政策。“满蒙特殊论”则成为后来日本侵略中国和亚洲的理论根据。东方会议预示着一系列重大的武力侵华行动即将展开。

19、道威斯计划——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于1924年制定的德国赔款支付计划。由于德国财力枯竭,加上战胜国争夺德国赔款的矛盾,德国按《凡尔赛和约》(巴黎和会)支付赔款问题成为20年代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与政治中难以解决的纠纷 。12 月由法、比 、意、英 、美5国代表组成的国际专家委员会赴德调查 ,研究德国赔款问题。1924年4月9日道威斯拟定一项解决赔款问题的计划,史称道威斯计划。

20、杨格计划_——杨格计划Young Plan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为代替道威斯计划而实施的德国支付赔款计划。因由美国银行家杨格主持制定,故名。1929年,德国借口经济危机,无力执行道威斯计划。美国支持德国要求,在协约国德国赔偿委员会会议上通过取代“道威斯计划”的“杨格计划”。根据该计划,降低德国的赔款额,并取消对德国的经济管制。后德国停付赔款,计划因而结束。

21、洛迦诺公约——又称为罗加诺公约,是1925年10月16日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国代表在瑞士洛迦诺举行的会议上通过的8个文件的总称。协议在该年10月5日至10月16日签署,并在12月1日于伦敦获得确认。一战中的欧洲协约国与中欧及东欧新兴国家尝试确认战后领土界线,并争取与战败的德国恢复正常关系。

22、非战公约——非战公约 即 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 。 《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又称《白里安—凯洛格公约》或《巴黎非战公约》。 1927年由法国外长A.白里安和美国国务卿弗兰克·B·凯洛格倡议,1928年8月27日由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波兰、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爱尔兰、新西兰、美国、南非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巴黎签订,1929年7月25日生效。至1933年,共有63个国家批准或加入。

23、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24、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由圣雄甘地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一场影响深远的运动。其特点就是非暴力和不合作,而在这场运动中印度国民大会党逐渐成为了领导者,并从1947年开始在印度的长期以来的统治。这场运动一方面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鼓舞人民士气,而另一方面其妥协性也使得取得的成果并不彻底,不利于人民真正的觉醒。但总之,从这时开始,印度向着独立国家的目标,前进了一大步。

25、甘地主义、——甘地主义属“宗教道德型”民族主义。甘地主义,不使用暴力的抵抗主义。,实际上,甘地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争取印度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他以印度教传统与非暴力抵抗手段相结合,充分发动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从而使印度的民族运动真正奠基于群众运动之上,改变了原先那种脱离群众的上层资产阶级政治改良活动。甘地主义对印度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产生了重大影响,印度国大党接受甘地主义为指导思想。

26、凯末尔主义、——凯末尔主义,形成于1919—1931年,土耳其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理论体系,由土耳其共和人民党和土耳其共和国的创建者凯末尔所倡导。1919凯末尔主义可于阿塔土克改革运动里找到其意义,即寻求缔造一个现代、民主及世俗的国度。

27、反共产国际协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勾结的协议。1936年,德意秘密签订了《德意议定书》,商定加强在对外侵略过程中的合作,形成了“柏林—罗马轴心”。1936年11月,德日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一

年后,意大利也加入这一协定,德、意、日三国轴心正式形成。此后加入该协定的还有匈牙利、西班牙、保加利亚、芬兰、罗马尼亚、丹麦以及斯洛伐克、克罗地亚傀儡政权和中国的伪满、汪伪政权。

28、绥靖政策、——绥靖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国。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这从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中可以窥见端倪。在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洛迦诺公约中则更具体化了。慕尼黑阴谋更是将“绥靖”推向了顶峰。“绥靖”一成为一种姑息养奸的做法。

29、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The New Deal)是指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所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其核心是三个R:救济(Relief)、复兴(Recovery)和改革(Reform),因此有时也被称为三R新政。新政以增加政府对经济直接或间接干预的方式大大缓解了大萧条所带来的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通过国会制定了《紧急银行法令》、《国家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社会保障法案》等法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新政基本结束,但罗斯福新政时期产生的一些制度或机构如社会安全保障基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美国联邦住房管理局、田纳西河谷管理局等至今仍产生着影响。

30、华格纳法案、——华格纳法案(Wanger Act) 1935年7月5日美国政府颁布的国家劳工关系法,是议员华格纳提出的法案。法案规定赋予工人以组织工会和与企业家签订合同的权利;雇主不能采用任何方式禁止工人罢工或破坏工会组织。这个法案是在强大的工人运动的压力下颁布的。1947年美国国会通过反劳工的塔夫脱——哈特莱法案。实际上就是废除了华格纳法案。

31、法西斯主义——法西斯(fascist)本义是“束棒”(拉丁语:fasces)的音译,是一根被多根绑在一起的木棍围绕的斧头,在古罗马是权力和威信的标志。法西斯主义(英语:Fascism;意大利语:Fascismo;德语:Faschismus)是一种结合了社团主义、工团主义、独裁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中央集权形式的社会主义、军国主义、反无政府主义、反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反共产主义政治哲学;它可以视为是集体主义,《大英百科全书》对法西斯主义的定义:“个人的地位被压制于集体—例如某个国家、民族、种族、或社会阶级之下的社会组织。”

32、慕尼黑协定、——慕尼黑协定(英语:Munich Agreement;德语:Münchner Abkommen;法语:Accords de Munich)全称《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是1938年9月29日至30日英国、法国、纳粹德国、意大利四国首脑张伯伦(首相)、达拉第(总理)、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会议上签订的条约。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将苏台德区割让给纳粹德国。

33、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英文:Molotov–Ribbentrop Pact,又称苏德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或希特勒—斯大林条约)是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苏方代表为莫洛托夫,德方代表为里宾特洛甫。该条约划分了苏德双方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

34、霍尔-赖伐尔协定、——《霍尔-赖伐尔协定》是英国、法国与意大利在1935年12月8日拟定的协定,英法试图以此结束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不惜出卖埃塞俄比亚的领土利益,以满足意大利法西斯的野心。这显示了当时英法绥靖政策的危害。协定内容:埃塞俄比亚把欧加登省和提格雷省的一部分土地割让给意大利;埃塞俄比亚还应将南部16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划为意大利经济发展和居留的地区,意大利享有特权;作为补偿,埃塞俄比亚接受意属厄立特里亚的一条狭小的沿海地带及一个出海港口阿萨布。

35、美国中立法、——美国中立法(NeutralityActs)是美国政府于1930年代所通过一系列法案的总称。这些法案是用以回应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和亚洲日益混乱的局面。美国的积极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损失惨重。这间接导致美国本土孤立主义的兴起,希望美国不牵涉在国际的斗争中,从而促成了中立法的制定。中立法的影响通常是负面的。因为条文不分侵略国和受害国,单纯以“交战国(belligerents)”平等地对待她们。这些法例亦限制了美国政府协助英国对抗纳粹德国的力度。1941年美国正式向轴心国宣战使法案被废除。

36、钢铁同盟(《德意友好同盟条约》)——《德意同盟条约》是德意两国于1939年5月22日签订的军事政治同盟条约,又称《钢铁盟约》、《德意友好同盟条约》。条约的缔结使得法西斯国家在对外侵略方面更加有了底气,也是两个法西斯国家的进一步勾结。并且条约作为两大法西斯国家发动战争的重要步骤,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7、苏日中立条约、——《苏日中立条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与日本于1941年4月13日签订的在战争中相互保证中立的条约。又称日苏中立条约、苏日互不侵犯条约、日苏互不侵犯条约。

38、租借法案、——租借法案是美国国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通过的一项法案,目的是在美国不卷入战争的同时,为盟国提供战争物资。

39、大西洋宪章、——《大西洋宪章》又称《罗斯福丘吉尔联合宣言》,于1941年由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签署

的联合宣言。苏德战争爆发后,第二次世界大战范围扩大,美、英迫切需要进一步协调反法西斯的战略。两国首脑于1941年8月在大西洋北部纽芬兰阿金夏海湾的奥古斯塔号军舰上举行大西洋会议。在13日签署了《大西洋宪章》,14日正式公布。

40、斯大林格勒会战、——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1] 中纳粹德国对争夺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而进行的战役,时间自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为止。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部战线的转折点,此战后苏联开始逐步掌握战略主动权。单从伤亡数字来看,该战役也是近代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双方伤亡估计约2,000,000人,参与该场战役的人数也比历史上的其他战役都来的多,更以双方无视军事与平民分别而造成的伤亡著称。

斯大林格勒会战是法西斯德国遭遇的战略范围最严重的失败,不仅终结了德国南方集团军群自1941年以来保持的攻势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苏联与德国总体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从世界范围看,斯大林格勒会战与同时期发生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一起,成为1942年底反法西斯战争大转折的标志性事件。

41、开罗宣言、——1943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曙光初露的时候,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于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在开罗举行会议(即:开罗会议),此后的1943年12月1日,美国白宫发表宣言,宣示了协同对日作战的宗旨,承诺了处置日本侵略者的安排。这就是有名的《开罗宣言》。

42、德黑兰会议、——德黑兰会议(Tehran Conference)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会议。1943年反法西斯战争各主要战场形势发生根本转折,盟国已经取得战略进攻的主动权。为商讨加速战争进程和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美、英、苏三国首脑于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德黑兰举行会晤。

43、诺曼底登陆、——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战役发生在1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这次作战行动的代号“霸王行动”(英语:Operation Overlord)。这场战役在8月19日渡过塞纳-马恩省河后结束。诺曼底战役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牵涉接近三百万士兵渡过英吉利海峡前往法国诺曼底。

44、雅尔塔会议、-——雅尔塔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举行的会议,又称克里米亚会议(Crimea Conference)。会议时间为1945年2月4~11日。雅尔塔会议对于缓和反法西斯盟国之间的矛盾、加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协调对德日法西斯的作战行动、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以及在二战后惩处战争罪犯、消除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影响等起了重要作用,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45、波茨坦会议、——1945年5月8日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但在远东对日作战还在激烈进行。为了商讨对战后德国的处置问题和解决战后欧洲问题的安排,以及争取苏联尽早对日作战。1945年7月17日到1945年8月2日,美、英、苏3国首脑杜鲁门、丘吉尔(1945年7月28日以后是新任首相艾德礼)和斯大林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举行战时第3次会晤,史称“波茨坦会议”或“柏林会议”。

46、圣日耳曼条约——圣日耳曼条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集团与奥地利共和国于1919年9月10日在圣日耳曼昂莱签署的条约,正式名称为圣日耳曼昂莱条约。圣日耳曼条约与1920年协约国对匈牙利的特里亚农条约一起,标志着数百年的哈布斯堡王朝正式离开历史舞台。

问答题

1、关于世界现代史上限分期问题

2、20世界初的国际格局

3、美西战争的原因、性质和影响

原因【1】19世纪末,美国进入了帝国主义时期。美国垄断资本财团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市场、投资场所和原料产地,于是各种宣传机器大造对外扩张的舆论。【2】西班牙当时力量薄弱【3】西属殖民地人民的斗争也给美国创造了有利环境。性质:1898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

影响:【1】1898年的美西战争标志着美国作为一个主要军事力量的崛起。这场历时仅100余天、致使3000美国人丧生的短暂的海上冲突使美国陷入了远东的复杂问题,也使敢于与美国军事力量抗衡的欧洲列强得到了警告。对美国人自己来说,这场战争则标志着它要更多地参与世界事务。【2】1898年10月1日,美国以胜利者的姿态和西班牙政府进行谈判。12月10日,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在古巴人民和菲律宾人民完全被蒙蔽的情况下,美国同西班牙签订了重新分割殖民地的《巴黎和约》。

4、日俄战争

起因【1】俄国占领中国东北全境【2】对俄战争准备(日本武士集团和大资本家的联盟确信,在俄国的西伯利亚铁路尚未建成之前尽快发动夺取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战争,对日本最为有利。日本国内的进步人士也曾开展过反对日本统治集团侵略和战争政策的斗争,但是他们的力量尚不足以制止战争的爆发。)【3】战前的形势( 为了打破俄国对我东北的垄断地位,美国政

府站在日本和英国一边。英美两国对于日本给予了大量的经济援助,为日本的扩军备战输血打气。)

影响【中国方面】日俄战争期间,中国东北是双方陆上交锋的战场,当地人民蒙受极大的灾难,生命财产遭到空前的浩劫。这场战争不仅是对中国领土和主权的粗暴践踏,而且使中国东北人民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和人身伤亡。【朝鲜方面】在朝鲜国土上进行的这场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给中朝两国人民造成了极为深重的灾难。【俄国方面】,尼古拉二世为首的统治集团,完全失去了赢得战争并利用战争的胜利扼杀革命的希望,日本方面鉴于人力物力的巨大消耗,也认为继续打下去对它不利。【日本】日本崛起

5、为什么说俄国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焦点?

6、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性质及影响

原因【1】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西班牙流感:此流感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提早结束的原因之一,因为各国都已没有额外的兵力作战。.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

性质: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时期过渡、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老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爆发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影响:【民族国家】沙皇俄国(1547~1917)、德意志帝国(1871~1918)、奥匈帝国(1867~1918),奥斯曼帝国(1299~1922)覆灭了。而巴尔干半岛与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则随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

【资本主义国家势力】英国削弱;大战期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苏维埃俄国)。 美国兴起;这为德国成为一次新的大战的发动者提供了条件。结果德国在希特勒的纳粹党的领导下,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国际组织】国际联盟(简称国联【各领域有力影响】军事理论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新技术发展;政府机构职能的改变。【国际局势】一战之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亚、太平洋等地的矛盾。

7、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

8、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历史意义

原因(一)20世纪初,俄国经济仍然相对落后于美国等资本主义强国。(二)人民渴望和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灾难。(三)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濒于崩溃。(四)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包括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等。俄国民众简单地为了“面包”而战。

历史意义【1】11月9日清晨大会胜利闭幕,它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成立。【2】打破了资本主义的包围,在相对落后的俄国单独取得了革命胜利。它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到全国各地的革命道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主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从而形成急剧发展的,不同性质的两个阶级的革命。【3】十月革命是共产主义运动在人类历史上首次获得的胜利。第一个宣称为实现了“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因此诞生。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世界上由此获得了更广泛的影响,传统资本主义世界受到极大的冲击。不过,也有人认为此革命是曲解了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序幕,触发了此后各国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范围的扩张,许多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解放运动也因此得到了更多支持。苏联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达大半个世纪的对抗也从此开始,直至冷战结束,苏联解体。 十月革命第一次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也被认为是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意义重大的变革。十月革命也对其他国家的社会进步(比如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9、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包括:建立新经济关系的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原则、经济运行机制、作用和效果

第一,背景不同:前者是在苏维埃政府建立之初,内有反革命叛乱,外有英、法、美、日等协约国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情况下,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质极度匮乏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后者是在国内战争结束后,国际环境改善,但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危机严重的背景下制定的。

第二,内容不同: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后者则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以此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

第三,目的不同: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则是恢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第四,实质不同:前者是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政治手段控制社会的金融,意图直接进入共产主义;后者则是在无产阶级政权掌握经济命脉的情况下,通过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两种政策的实行,既是当时形势的需要,也与布尔什维克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有关。

第五,作用和影响不同: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意图是在一个落后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俄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实践证明,这一设想是行不通的。实行新经济政策,是采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政策。实践的效果

比较好。前者虽然在当时它对于保障战时物资供应、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当时的战争形势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它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阶段。它严重地损害了工农的利益,尤其是农民的利益,使工农联盟濒于瓦解,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以至于1920年底到1921年初发生了全国范围的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后者是对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的一种大胆的突破,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影响较为深远的经济改革政策。它所反映的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这一社会发展规律。后者着力于发展商品生产和多种形式的经营,活跃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使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向一定限度内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过渡,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这一政策的成功,是立足于多种经济成分——如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的、其他非社会主义的和非资本主义的合作与共存。它反映了无产阶级在掌握政权后应大力发展社会生产这一基本规律,因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新经济政策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10、一战后主要战胜国对战后世界的考虑

11、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划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主要缓解了日美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他的出现使得世界出现了短暂的和平,欧洲各国趁此时机得到了发展,美国更在此时通过对向欧洲各国销售武器、医药、军、民用品从此确定了世界霸主的低位。

但是该体系局限很大,他只能短暂的维持和平,最终在20年代末,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危机的发展,以及帝国主义国家间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而被打破。它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

第一,凡尔赛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上,必然导致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的加剧。遭受宰割而拥有极大经济潜力的德国不会忍受《凡尔赛和约》的压抑,随着力量的恢复和增长,必然会激起德国民众对《凡尔赛和约》的愤怒和复仇情绪。

第二,帝国主义侵略特征和战胜国内部分赃不均,使得战胜国列强之间矛盾重重。凡尔赛体系是帝国主义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争夺世界的矛盾,必然引起国际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

第三,由于凡尔赛体系的帝国主义性质,它遭到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对。中国“五四”爱国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等,有力冲击了凡尔赛体系的基础 。

30年代中后期,二战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它间接为二战的爆发提供了基础。

12、对国际联盟的评价

【优点】作为20世纪世界上第一个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国联继承和发展了19世纪国际组织的成果,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成立的联合国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联合国正是继承并发展了国联的成果才成为当今世界至关重要的国际组织的。 国际联盟是各国为防止武装冲突、加强普遍和平与安全而建立国际机构的第一次尝试,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的国际秩序,防止再次发生世界大战。其确立的“维护和平”,实行“集体安全”和对战败国殖民地实行“委任统治”的原则,大体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人民群众的普遍要求,客观上维护了世界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发展。

【局限】国联设有大会、行政院、秘书处和国际常设法院四个主要机构,附设有国际劳工局及其它许多国际事务机构或委员会,其组织形式和框架结构作为范式被联合国继承并加以发展。

作为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国联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致命缺陷:

在实践中它并没有真正起到维护和平的作用。国联名义上是世界各国的联盟组织,实际上仍然是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组织,实权为英法所操纵,成为它们维持霸权的工具(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正因为国联缺乏一个世界范围的国际组织应具有的广泛性与普遍性,所以不能真正代表各国广大爱好和平人民的利益。

国联盟约规定将德国殖民地由国际联盟实行“委任统治”,事实上等于把这些殖民地交由英、法、日等国实行殖民统治。作为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它不仅未能调和矛盾反而导致新的矛盾出现,国际新秩序从一开始就潜伏着深刻的危机。

13、德国赔款问题

一战后,德国战败,以法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主要战胜国向德国索取大量赔款。 (1).战后,法国企图获得最大限度的赔款,以削弱德国,英美则希望吧德国变成其商品倾销市场,希望德国经济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复苏,以牵制法国。

(2)面对德国“鲁尔危机”和法国财政困难,美英开始操纵德国赔款问题,“道维斯计划”为德国为德国经济制造了条件。

(3).“杨格计划”大大缩减了德国赔款问题,使德国收回一些经济上财政上的主权。

(4).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国财政困难,美国担心德国经济崩溃会影响欧洲政治经济秩序和投资利益,颁布“胡佛缓债令”各国被迫接受。

(5).1932年《洛桑协定》后,德国不再支付赔款,希特勒上台后干脆取消赔款义务。德国赔款问题最终不了了之。 德国赔款问题的最终解决,是美英扶徳抑法政策的具体反映。是主要战胜国之间矛盾加深和经济危机的必然结果,是美国维护其欧洲利益的具体体现。

14、《非战公约》的历史意义

【积极】《非战公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战胜国对一系列外交政策进行调整的结果。它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它是第一个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其中体现的尊重和平、摒弃武力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它为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奠定国际法中的互不侵犯原则,提供了主要的法律基础。《非战公约》在国际法上,特别是在确定侵略战争为非法方面,是重要的法律根据之一,具有重要意义:①它是第一个正式宣布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工具的普遍性国际公约。而在此之前,西方传统国际法和国际实践一向认为主权国家有诉诸战争的绝对权利。②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审判和惩处德日甲级战犯(危害和平罪)的主要法律根据。公约在条文中虽然笼统地提出废弃战争,未区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侵略战争与自卫战争,但各缔约国在谈判过程和在签署、批准或加入时,有一项重要谅解,即不影响当事国的合法自卫权。

【局限】《非战公约》的主要缺陷和不足之处是: ①未明确区分侵略战争与自卫战争,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②使用了“废弃战争”一词,而没有使用当时一些国际文件中已经使用的“禁止使用武力”。这就使侵略者有可能借口它所进行的武装侵略不是“战争”而推脱罪责。德、日法西斯战争罪犯就曾这样做,但遭到了国际军事法庭的严正驳斥。③公约未规定制裁侵略的具体措施。 此外,公约还受到美、英、法等国的保留的削弱。

15、斯大林模式

(1)即是苏联模式,如果仅就其内涵本身而言,那可以从经济和政治这两个方面加以解释。【政治】其次,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

【经济】首先,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再次,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

(2)【积极性】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过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主要体现在:1、苏联模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2、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和人员保障。3、促进了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极性】苏联模式还不能在经济制度上贯彻人民民主集中制,劳动人民对资源和生产资料没有处置权,对劳动果实没有分配权,背离了共产党宣言和列宁的最初理想,已被世界共运史证明不是真社会主义,而是一种骗取和利用人民力量建立起来的、带有俄国和亚洲特色专制主义残余制度,他维护的是挂着共产党招牌的新官僚、新权贵的利益。是比资本主义更落后的社会制度。因此最终被人民所抛弃。

16、新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背景【十月革命】【国内战争】【战时共产主义弊端】【外国干涉】【大危机】【出台新政策】

直接目的,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内容,农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部分恢复私营经济,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贸易 允许自由贸易,恢复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影响,现实意义

第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第二,它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第三,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第四,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情,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新方法的伟大实践。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长期意义

在军事共产主义不适应新形势的条件下,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验的基础上,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它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次大胆探索,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一次积极完善,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以及现实启示意义。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灵活运用,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奠定了经验基础,历史价值十分突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事求是和科学的态度对待“新经济政策”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总结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教训,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17、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产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背景:【人物生平】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著名领袖甘地,生于印度西部卡提阿瓦半岛一个土邦大臣家庭,属吠舍种姓。从小受印度教和耆那教的“非暴力”思想影响。,“非暴力不合作”成为国大党的指导思想和纲领性策略,甘地成为国大党最有权威的精神领袖。他发动和领导了1920—1922年和1930—1934年全国范围的轰轰烈烈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但他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具有极广泛的群众性,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为印度独立奠定了基础。由于甘地为印度独立做出杰出贡献,被印度人民尊为“圣雄”和国父。【反殖民者】在印度这个种族歧视根深蒂固的英国殖民地,甘地作为有色人种先后遭遇到了一连串的歧视与侮辱。民族自尊心和同胞在此所受的苦难,驱使他走上了领导印度人反种族歧视的斗争。【建立国大党】从1947年印度独立以来,该党一直是执政党。国大党分为两派,但都代表印度大地主及私人垄断资本的利益。1914年,甘地回到印度并很快成为印度国大党的领袖。

过程:(1920年9月~1922年2月)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印度掀起民族解放运动高潮。为了巩固殖民统治,英国一方面准备宪政改革,安抚和拉拢印度上层阶级,另一方面颁布罗拉特法(1919年2月),加强镇压。1919年4月13日,发生阿姆利则惨案,反英斗争迅速高涨。1920年9月,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计划。甘地宣称,斗争的目的是达到自治,“如有可能就实行帝国内部的自治,如有必要就实行脱离帝国的自治”。在甘地号召下,人民举行罢工、罢课、罢市、集会游行,汇成一股反英洪流。1922年2月5日,联合省(今北方邦)戈勒克布尔县乔里乔拉村农民2000人将22名警察连同警察局一起,付之一炬。运动超出非暴力斗争范围,甘地闻后急忙制止。2月12日,国大党通过巴多利决议,谴责群众“越轨”行为,决定无限期地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3月10日,甘地入狱,运动遭到残酷镇压。

(1930年3月~1934年4月)20年代末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波及印度。国大党决定开展由甘地倡议的群众性的文明不服从运动。1929年国大党拉合尔年会上,提出印度独立要求,授权甘地领导运动。1930年1月,甘地又提出十一点要求,遭总督拒绝后,甘地选定以破坏食盐专营法作为运动的开端。3 月12日,他率领79名信徒,从阿默达巴德出发,前往西海岸,徒步426 千米,沿途成群农民随行,4月5日,抵达丹迪海滨,亲自动手煮盐,持续3周。史称食盐进军。当局闻讯后,大肆镇压。5月4日,甘地被捕,全国抵制斗争发展成革命形势。4~6月,在吉大港、白沙瓦和绍拉普尔相继发生反英起义,结果近3万人被捕。1931年3月5日签订甘地-欧文协定(又称德里协定),双方妥协,国大党同意停止运动。

(1940年10月~1941年1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印度总督V.A.J.林利思戈勋爵擅自宣布印度参战,激起印度各界不满,7省国大党政府先后辞职,以示抗议。1940年10月13日,甘地提出开展个人文明不服从运动的建议。他先后指定自己门生A.V.巴韦以及J.尼赫鲁等人,以个人身份公开发表反战演说,悉遭逮捕。11月《哈里詹》周刊被查封,被捕者近3万人,斗争再次受挫。

影响:“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反映了印度人民要求独立的愿望,促进了印度人民的团结,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同时,“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把民族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框架内,影响了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这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

甘地把非暴力抵抗看成是实现政治理想的主要手段,认为这是勇敢者的武器。他在一篇题为“武力政策”的文章中说过:“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甘地代表印度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从印度的实际出发,根据当时的形势和印度的传统,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策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未带来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但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当局,为印度在二战后独立奠定了基础。但是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甘地反对暴力革命,把民族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框架内,影响了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甘地极力维护印度资产阶级对民族运动的领导权,导致了印度民族民主运动的不彻底性。

18、凯末尔改革背景、内容及影响

背景:土耳其民族革命战争——凯末尔革命的深远原因固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但导致它发生的直接原因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执政的青年土耳其党人在1914年8月2日,同德国签订了秘密同盟条约,追随德奥集团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中土耳其的30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土耳其的惨败,导致了严重的民族危机。1918年10月30日协约国迫使土耳其签订了瓜分土耳其的《摩德洛斯协定》。1919年5月,希腊侵略军继英、法等国军事占领之后,侵占伊兹美尔。1920年8月10日,协约国提出了灭亡土耳其国家的奴役性条约——《色佛尔条约》。

严重的经济危机接踵而来。农业、工业、交通运输、财政金融和对外贸易,都陷于破产的境地。土耳其民族处于危亡之秋。反对帝国主义瓜分和武装干涉,成为土耳其民族最紧急的任务,也是土耳其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

以民族革命战争为主要形式的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内容:从1925年夏开始,凯末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场深刻的改革运动,目的是将土耳其社会从封建和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

来。主要内容包括:【1】,改革国家体制。1922年11月大国民议会宣布废除素丹制。1923年10月宣告土耳其为共和国。1924年3月废除哈里发制。凯末尔当选为共和国第一任总统,被称为“土耳其之父”600年之久的奥斯曼帝国寿终正寝。1928年,土耳其从宪法中删除了“伊斯兰教为土耳其国教”的条文。

【2】,改革法制。废除了伊斯兰教法规,并且以欧洲国家法律为蓝本,制定了民法,刑法,商法三大法典。

【3】,改革经济。以国家主义为改革的指导思想,鼓励发展民族经济,建立国营企业,保护关税,控制外汇和外国投资。学习苏联,从1933年起执行经济的五年计划,这奠定了土耳其现代化军基础。

【4】,改革文化教育。建立世俗学校,规定学校必须加强非宗教的现代化教育和民族意识教育,必须向受教育者传授西方科学技术文化和思维方式。1928年,进行了文字改革,用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

【5】,改革社会生活习俗。废除一夫多妻制和伊斯兰教的各种陋规,提倡男女同样,妇女不戴面纱,抛弃封建时代装束,采用西装礼貌。

影响: 凯末尔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奥斯曼帝国6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和神权统治,建立了土耳其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民主共和国。1908至1909年青年土耳其革命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凯末尔革命后,把君主立宪制变为共和政体,废黜了封建社会的总头目素丹及他代表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凯末尔革命的胜利,使土耳其摆脱了民族危机,为发展民族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创造了前提条件。 建立民族国家体系,是20世纪亚洲非洲民族民主运动发展的趋势。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开创了这一趋势的先声。 建立民族国家后,进行现代化改革成为落后国家的当务之急,也是以后独立民族国家走向富强的道路。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以后所进行的、以世俗化为特征的现代化改革,具有深远意义。

19、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

【危机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的相对稳定时期。

【原因】具体原因,生产(供给)和销售(需求)的矛盾。

①贫富差距过大: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人民相对贫困,购买力低于生产能力。

②信贷消费过度膨胀,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加剧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③股票投机过度,股票无法反映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造成经济虚假繁荣,掩盖了矛盾。

④自由放任经济思想的影响,使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

根本原因,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直接原因,股票投机活动猖獗,掩盖了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政策原因,各国国内政策失误,即经济危机是自由放任政策的产物。

【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 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部门的危机

持续时间比较长, 从1929年到1933年,前后共5个年头

破坏性特别大 ,1933年与1929年相比,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成产下降了1/3以上,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缩减了2/3

【影响】(1)经济上的调整恶化国际关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纷纷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等。这些做法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也日趋恶化。

(2)引发政治危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旷日持久,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本主义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20、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二战的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主要是指德日两国法西斯统治的确立。简要过程如下:

欧洲策源地: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打击下,德国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矛盾激化。希特勒领导的法西斯组织纳粹党利用这一混乱形势,打着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旗号,进行蛊惑宣传,骗取支持。在1932年夏举行的国会选举中,纳粹党一跃成为国会第一大党。1933年初,希特勒上台组阁,出任总理,纳粹党掌握了国家政权。从此,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扩张的道路。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

亚洲策源地:日本同样受到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法西斯势力趁机发展。与德国的区别在于,日本法西斯不是以政党形式出现,而是以军部为核心。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化的主要决策者和推动者。军部法西斯制造了一系列暗杀、政变等恐怖事件。日本政府的政策逐步走上了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道路。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霸占中国东北。1932年,一批法西斯青年军官发动二二六兵变,企图建立军部法西斯政权,后因内讧失败,但军部势力大大加强。此后不久,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一方面限制国内人民自由,加紧扩军备战;一方面制定侵略扩张的基本国策,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

21、简述希特勒及纳粹党上台的原因

一、德国法西斯专制的建立原因

(一)纳粹运动的社会历史根源 1、封建主义是德国法西斯主义的温床 2、德国又是一个具有军国主义传统的国家

3、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是德国法西斯兴起的最主要最基本原因 经济危机对德国的打击十分严重,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德国在政治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有利于法西斯的变化,为法西斯活动创造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二)纳粹运动的思想根源 纳粹思想主要集中在:争取生存空间、种族主义、领袖原则

(三)希特勒攫取政权

二、纳粹党上台的原因 第一,魏玛共和国是由于德国战败而产生的,它从一开始就受到来自左右两方面的攻击,基础是不牢固的。 第二,纳粹党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到上台前已经是一个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大党。它得到广大中下层群众,特别是城乡小资产阶级的支持,他们约占德国人口的40%。(强大的宣传运动) 第三,各个资产阶级旧政党已丧失了对群众的影响。 第四,工人运动的分裂大大削弱了阻止纳粹党上台的力量。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相互敌视由来已久,工会也是分裂的。由于德国无产阶级没有能够建立起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便被纳粹分子攫取了政权。

22、北一辉及《日本改造法案大纲》

北一辉:日本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政治哲学家,国家主义和超国家主义的提倡者,日本法西斯主义理论创立者。早年参加中国革命,五四运动后在上海炮制出《日本改造法案大纲》,提出了一套日本法西斯化的设想。1919与大川周明成立法西斯团体犹存社。1936年与西田税策划二二六事件,失败后于次年被日本政府处以死刑。

《日本改造法案大纲》描述了日本走向法西斯的道路:

第一步,以天皇的名义发动政变,抛弃宪法,解散议会,全国戒严;

第二步,依靠复员军人建立以天皇为首的军事独裁政权,根除阶级斗争,禁止罢工,标榜限制私有财产;

第三步,向海外扩张,建立遍及亚洲太平洋的日本大帝国,其帝国所及犹如蛇吞大象,不仅要占领中国、印度,还要把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并入日本的版图,甚至打算攫取澳大利亚和西伯利亚。

23、英法美绥靖政策形成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影响

【背景】英法维权政策

英法在其实力日益衰退的情况下,为维护霸权地位所采取的策略。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严重损失,战后经济恢复非常缓慢。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历届政府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经济问题上,把重整军备看作是恢复经济的障碍,企图以没有实力为后盾的外交政策,达到保住霸主地位的目的。法国由于和德国毗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度保持军备和对德国实行强硬政策。但法国的经济一直处于衰退之中。相对稳定时期发展有限,30年代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又特别长,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同时法国的政局也不稳定,内阁更替频繁,使得对外政策难以保持坚定性和连续性。总之,英法的颓势是其推行绥靖政策的物质背景。

社会背景

绥靖政策的推行是和当时两种社会制度共存这一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的。十月革命后,国际关系中开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和斗争。英法等西方国家为阻止苏联的影响,把德国当作反布尔什维主义的屏障。当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进而撕毁《凡尔赛和约》对外扩张时,英法竭力把这股祸水引向东方。

社会思潮

绥靖政策的推行,同当时西方普遍流行的社会思潮也有很大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景象给欧美各国留下惨痛的记忆,因此,战后和平主义思想、厌战畏战情绪相当盛行,在法国尤其严重。英法等国的统治者既受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制约,又是这一思潮的推行者,绥靖政策只是他们推行这一思潮的产物。

【历史动因】经济衰败

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生命,经济决定政治;衰败的经济无疑是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历史动因之一。

反战思潮

人们对战争表示出十分的反感和厌倦,并进而对战争带来的灾难表示恐惧,形成一股强大的反战求和的社会思潮。

特定政治

英国统治阶级的政治安排是对外策略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面对当时的国际社会背景,英国当局的政治安排也别有用心。

【内容】一战后

各国人民革命的兴起及社会主义苏联的出现,引起帝国主义的恐惧和仇视。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和争夺世界霸权,反对社会主义和人民革命。

二战前

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国。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政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这从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中可以窥见端倪。在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洛迦诺公约中则更具体化了。

30年代

特别是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后(见远东战争策源地、集体安全政策),面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严重挑战,以英国首相

A.N.张伯伦为代表的英、法、美等国的绥靖主义者,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求得一时苟安,不惜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谋求同侵略者妥协,妄图将祸水引向苏联,坐收渔利。英、法及幕后它们支持的美国,妄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在欧洲实现“普遍绥靖”,求得“一代人的和平”,实质上是推动德国进攻苏联。

二战后

绥靖政策表现为美国对前苏联的妥协(又称远东慕尼黑阴谋)。这样,通过一系列牺牲他国——犹其是中国——利益的手段,美国达到了暂时拉拢苏联、避免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的目的。但是不久,由于北约、华约之间矛盾加剧,绥靖政策正式破产。

【影响】综合国力=我们在富国强兵之际,更应注重上层建筑的塑造,形成鲜明的国家意志,反对迂回退让的偏安绥靖政策,从“软件”上更新,提高综合国力。政治稳定=霸权政治是超级强国的本能表现。从根本上讲,这是美国霸权政治下绥靖政策的产物,终将自食其果。外交发展=绥靖政策是英国“欧洲均势”政策的延续和发展,始终突不破传统外交的框架。

24、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历史影响

【内容】金融方面

(1)挽救银行危机,改革与开始管理金融制度。。(2)3月20日通过了罗斯福提出的节约法,缩减政府开支和退伍军人津贴5亿美元。(3)先后通过著名的格拉斯—斯特高尔法以加强对银行、证券市场和货币的改革和管理。(4)美元与黄金脱钩,使美元贬值,放弃金本位制。

农业和工业

在“百日新政”期间,罗斯福在解决银行问题的同时,还竭力促使议会先后通过了《农业调整法》和《国家工业复兴法》。 以工代赈给失业者提供从事公共事业的机会,维护了失业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

社会保障制度

从1935年开始的第二期“新政”,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着重通过社会保险法案、全国劳工关系法案、公用事业法案等法规,以立法的形式巩固新政成果。

三权分立体制

炉边谈话

罗斯福发明了“炉边谈话”,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国家民众讲述国家的政策与方针,鼓舞了美国人民,为从经济危机中走出了起到了推动作用。

25、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过程

26、三十年代苏联外交政策的得失辨析

27、慕尼黑会议召开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背景】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德意日法西斯不断扩大对外侵略,并形成了三国轴心,法西斯国家相互支持,肆意扩大侵略战争,。英法美推行罪恶的绥靖政策,使法西斯实力更加嚣张。1938年3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希特勒以保护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德意志少数民族利益为借口,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了领土要求;英法企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与希特勒达成妥协,并希望把德国的侵略矛头指向苏联。

【内容】1938年9月29~30日,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和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关于割让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意志族聚居区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四国首脑会议。 《慕尼黑协定》全称为《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包括8条正文、1个附件和3项声明。主要内容包括:捷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德军于1938年10月完成对上述地区和其他日耳曼人占居民多数地区的占领,这些地区存在的任何设备必须完好地交给德国;对尚不能确定日耳曼人是否占居民多数的捷其他地区,应暂由英、法、德、意、捷代表组成的国际委员会占领,于11月底前举行公民投票,以确定其归属,并划定最后边界;捷政府应在4周内 慕尼黑会议释放正在服刑的苏台德政治犯;有关政府须在3个月内解决捷境内的波兰和匈牙利少数民族问题,否则,德、英、法、意首脑将再次开会讨论;英法保证捷新边界不受侵略;当捷境内少数民族问题已告解决时,德意也将对捷提供保证。

【影响】慕尼黑会议是西方大国推行的绥靖政策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该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它严重侵犯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家主权,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时,这一协定的签订,也加深了苏联对英法的不信任,促使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推行祸水西指的自保政策。慕尼黑会议和《慕尼黑协定》是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集中表现(英法是绥靖政策的主要推行者),是希特勒加紧备战的重要步骤。

28、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原因】法西斯帝国的嚣张,日本偷袭珍珠港,使美国恼羞成怒,向日宣战,在俄国,正在和德国艰难作战,在美国和俄国

的倡导下,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标志】1942年1月1日,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过程】 (1)德日意法西斯不断扩大侵略战争,给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了灾难,法西斯国家已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同时也对英美等国的利益构成了最大的威胁.这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基础. (2)二次大战爆发后,美国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考虑,改变了以往的

【影响作用】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了加强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团结,为战胜轴心集团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联盟内部的各国社会制度不同,作战目的也不完全一样。英美集团企图的打败德、意、日的同时,严重削弱苏联和各国的人民革命力量。因此,在反法西斯联盟内部一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它改变了反侵略国家各自为战、力量分散的格局,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对侵略阵营取得了全面的、压倒性的优势,从而使得这场大战朝着有利于反法西斯阵营的方向发展,并最终取得胜利。在欧洲战场,美、英军密切协作,配合苏军全歼了德、意法西斯军队;在亚洲、太平洋战区,中美军队协同作战,中苏军队并肩作战,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军。

29、苏联为筹建集体安全体系作了哪些努力?

30、结合两次世界大战,分析欧洲霸权体系衰落的原因。

结合一战:一、经济主导权的转移。二、欧洲内部爆发了政治危机。三、欧洲的传统政治思想也受到了巨大冲击。 结合二战:二战对于欧洲的打击最直接的就是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经济和工业的恢复自然需要很长的时间;

二战之前世界的欧洲中心很大程度在于主要强国的海外殖民,二战之后民族独立运动兴起到60年代欧洲的海外殖民地或丧失或形成另一种组织形式,总之一切殖民地的利都无法获得并转嫁到本国上去,地位优势削弱;

英法在二战初期的绥靖政策极不明智,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和主导权,英国遭遇的伦敦空袭和法国当局的投降都是一种弱势的表现,故当面对美苏两国时,他们的话语权必然降低,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也可看做欧洲的无奈;

美国在二战中获益良多,一方面军火买卖大赚,一方面战后马歇尔计划直接插手欧洲重建工作,还有大量技术人员像费米爱因斯坦去往美国,无论是曼哈顿计划还是其他的科学研发,美国人才的集中使它更在世界领先一步。

31、结合二战期间同盟国召开的大国首脑会议,试述同盟国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

3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果和影响。

人员伤亡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死伤人数最多的战争,大约有7000万人死亡。

经济损失

直接军费开支,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

民族独立

由于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在二战中受重创,亚非地区的殖民地人民发起了殖民地解放运动。印度的独立给了大英帝国致命一击,越南,埃及都取得了对帝国主义战争的胜利,中东,非洲先后独立数十个国家,最终导致由西方地理大发现后在全球形成的殖民地体系彻底瓦解。


相关内容

  • 北大历史系课表
  • 中国古代史文献阅读与研究(上) 清史研究 专业必修 3.0 1-16 1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 限毕业班选修 任选 3.0 1-16 1 徐 凯 教授 周三5-7 一教从第六节开112 始上课 限本专业选修,中古史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 任选 3.0 1-16 1 荣新江 教授 ...

  • 2017年历史学考研:你必须知道的10个方面
  • 2017年历史学考研:你必须知道的10个方面 2017历史学考研的复习也进入了暑期阶段,大家的历史学复习得怎么样了?下面勤思教育历史学考研辅导班的老师整理了10个方面,2017历史学考研的考生注意 一.历史学研究生考试科目 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历史学专业从2007年改为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命 ...

  • 苏州大学历史学考研科目
  • 权威师资 优质教学 博仁考研 www.borenedu.cn 苏州大学历史学考研科目 苏州大学历史学隶属于社会学院,招收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研究方向,两个研究方向的参考书不同.因为2017年苏州大学招生信息要到2016年9月左右才会发布,所以备考2017年苏州大学历史学研究生的同学可以先以2016年招 ...

  • 人大历史学院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
  • 人大历史学院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 作为名牌院校的北京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9.15%. 1.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该专业研究生去向主要为政府.企业.教学.科研等部门中负责 ...

  • 2017人大历史学院各专业最低录取分数线
  • 2017人大历史学院各专业最低录取分数 线 2015年北京大学历史系系考研复试分数线总分不低于310分,政治.英语不低于50分,专业课不低于180分. 复试包括专业综合课和外语笔试.外语听力和口语测试.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专业面试包括专业基础知识.研究能力(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发表成果.科研活动) ...

  • 2011年上期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历史课的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对世界有更深刻的了解,本学期主要学习世界历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

  •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
  • 一.列举. 1.二战摧毁的欧洲三大帝国:沙皇俄国(罗曼诺夫王朝).奥匈帝国(哈布斯堡王朝).德意志第二帝国(霍亨索伦王朝). 2.20世纪初亚洲民族独立运动:伊朗1905年革命.印度的民族主义运动.青年土耳其革命.中国义和团运动及辛亥革命. 3.雅尔塔体制确立的标志:联合国.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 ...

  •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新旧变化
  •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目 录 第一部分 前言 -------------------------------------- 一.课程性质 -------------------------------------------- 二.课程基本理念 ---------------- ...

  • 初三历史阶段性复习试卷(四)-世界现代史选择题专题
  • 苏州市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初三历史阶段性复习试卷(四) --世界现代史选择题专题 班级: 姓名: 成绩: 1. 很多俄罗斯学者和普通百姓认为,不管有什么缺点,"十月革命"都是20世纪一个重大 事件,它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阶段.这里的"新阶段"新 ...

  • 2015湖南基层政法干警
  • 2015年湖南省政法干警考试报名预计在9月份报名. 笔试 1.笔试内容 包括公务员公共科目考试(以下简称公务员考试)和教育入学考试(以下简称教育考试). 笔试总成绩=(公务员笔试各科目成绩之和÷公务员笔试各科目试卷满分之和)×50+(教育考试笔试各科目成绩之和÷教育考试笔试各科目试卷满分之和)×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