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态文化建设探析

  摘要:走进21世纪的人类,一方面享受着高度物质文明带来的福祉,一方面又经受着高度精神文化矛盾的考验。生态的破坏,人文精神的衰退,文化关系的失衡,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状态。社会的阴影投射到大学校园里,大学不再是一片净土,组织失调、学术品格变质、创造力匮乏、道德约束松弛等文化失衡现象正在消解着大学的品格。因此,大力张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大力促进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学术文化等大学文化生态系统因子的良性互动、和谐共生,是搞好大学文化生态建设,提高大学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态文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饱含感情地说:“我们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是我们为子孙后代所做的一项庄严承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报告的专题之一,可见其重要性。生态文化问题,是由于当前全球性生态问题的严峻挑战,以及这种挑战为人类发展提供新的机遇提出来的,是人类的新问题。生态问题的探讨不仅仅是生态理论上的进一步深化与创新,更是一个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题。   一、大学生态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人类当前存在的问题,表面是环境、生态、资源问题,实质上是人自身的问题。因为人类在向文明演进的过程中失去了敬畏自然和尊重生命之心,日益成为“生命的孤独者”,为了拯救地球,挽救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同时伴随着大学校园日益成为“国际性”的开放组织,大学理应承担起泽被人类的历史使命,承担起拯救人类精神家园的伟大的历史使命。   (一)生态危机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生态危机问题是一个长久以来引起全球范围关注的重要课题。就我国目前的状况而言,党和政府不断地提出具体的发展方针、改善政策,但是如何更加完善地以马克思的生态理论为基础,建立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独特的生态价值体系,提出明确的生态建设的理论,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的理论课题。   马克思曾在一百多年前便对人类突飞猛进的工业文明发出过忠告:“文明若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在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生态危机的后果比战争更危险,是毁灭性的,包括地球和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历史经验说明,一个国家可以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起来,但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被破坏的自然环境中迅速崛起。   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这是人的价值观念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解决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生态文化重要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态学的研究途径和基本观点,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使人们在现实生活自己逐步增加生态保护的观念。   在大学开展生态文化建设非常必要,因为生态危机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而生态文化则代表了旨在摆脱生态危机的21世纪人类文化发展的新方向,作为现代社会的知识场合思想库的现代大学,理应成为传播生态文化的“主阵地”。   (二)生态文化是21世纪人类文化发展的新方向   生态文化概念,西方是从环境教育的角度提出来的,我们可以从广义理解文化的含义,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文化概念,将文化定义为人类的生存方式。生态文化是新的文化,要适应新的世界潮流,广泛宣传,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识和关注,通过传统文化和生态文化的对比,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兴趣,有利于资源的开发,保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促进经济发展,造福于子孙。   生态文化是人类从古到今认识和探索自然界的高级形式体现,人类出生到死亡这个过程中要与自然界的万事发生和处理好关系,人类在实践的活动中认知人与自然中的环境中的关系,处理好这种关系我们才能长期和谐地生存和发展,生态文化就在这个环境的初步发展与完善,从而从大自然整体出发,把经济文化和伦理结合的产物。   人类文化由传统文化向生态文化的转变,必将引发社会制度、社会意识和人类精神的一系列根本性变革,处于这一变革中的大学校园,不可回避地面临全新的文化选择。因此,以生态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文化要素和因子良性互动、和谐共生,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相互交融的大学文化生态系统,促进整个大学文化生态系统的协调平衡,是大学文化良性发展和大学获得可持续发展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和必然选择。   (三)“生态”理念是当代大学之办学必要理念   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中理应包含着生态,现代大学培养的现代大学生都应当拥有广博的生态知识、健康的生态思想和丰富的生态情感。1998年清华大学提出创建“绿色大学”,正是这一生态办学理念的体系。《中国教育报》在2012年2月29日专版中大力倡导了“活力教育生态校园幸福师生”的办学理念,要发展以健全机制的重点的活力教育,打造以创建低碳、绿色校园为标志的生态校园,实现以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受人尊重为夙愿的幸福师生。   《中国21世纪教育议程》把环境教育列为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教育部、世界自然基金会等联合发起了环境教育项目“中国绿色教育行动”。1998年王大中先生在清华大学建设“绿色大学”的研讨会上,提出用“绿色教育”思想培养人,用“绿色科技”意识开展科学研究和推进环保产业,用“绿色校园”师范工程熏陶人等主张。这里提及的“绿色教育”,是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的一种方法性理论或目标性概念。大学作为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创造者,其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必然也存在着自己的生态。   二、推动大学生态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以生态文化理念推进大学生态文化建设的整体思路便是在整个社会和自然空间的大背景下,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在整体和谐的环境中张扬人的个性,达到教育系统内部的和谐性发展、教育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发展,进而达到整体可持续发展。   (一)营造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   办大学就是办一种氛围,大学的教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的文化氛围。为大学提供精神养料的和谐文化氛围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校风、学风、师生精神面貌以及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潜移默化和持续终生的。我们所做的全部工作就是要运用各种因素来营造好影响师生成长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如果一所大学历久积淀的虽然不见文字却弥漫于校园时空的舆论氛围和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行为原则是和谐的、健康向上的,那么,生活在这一文化共同体中的个体,将受用无穷,这种校园生态环境和氛围无疑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大学必须致力于和谐文化氛围的营造,在借鉴历史和现实社会大系统各种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   营造生态文化校园环境的工作古已有之,古代的书院就大多建在依山傍水、风景优美之处,目的是“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良好的校园布局、建筑风格、绿化美化以及环境中蕴含的人文气息,是无声的育人载体,对于陶冶师生情操、启迪智慧、积淀高雅的大学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大学校园应成为一个环境优美、格调清新、人文与自然和谐、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现代化校园。生态校园能润物细无声地陶冶师生情操,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能很好地传播生态文化,生态校园的建设要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文化,要体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积极进行生态文化教育   按照生态学的观点,人与自然具有“亲生”与“共生”的关系,把宇宙万物看做是我们人类自身的构成性存在,在人类这种必须做出的大转变中,教育是大有可为的。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所指出的:“教育是一项巨大的事业,对人类命运具有强烈的影响”,“如果人们集中力量培养完善的人,而这种人又会自觉地正确他人个人和集体的解放,那么教育就可以对改变社会和使社会具有人性做出巨大的贡献”。   目前,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生态文化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大学校园必然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风气、奋发进取的精神氛围和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相互关心、和谐合作、协同进步的生态文化氛围。成功大学的最大成功与其说是精神物质化,不如说是物质精神化。只有灌输了某种精神后,校园的一切才变的有了生气,成为积极的教育因素。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文化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教育的必然选择,通过生态文化教育让生态意识注入到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灵之中,对大学生加强生态世界观教育、加强生态文明道德观培养、加强环境教育、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等措施,搞好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促进高校生态文化建设水平。   大学的生态文化应当是一个全方位的、综合性的、系统化的工程,应当包括制度措施、组织管理、学科构建、课程整合、社会实践、课外活动等方方面面。大学的生态文化建设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的各个部分都要相互配合、紧密衔接;大学的生态文化教育又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的过程,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也不可缺失、不可忽视。   (三)构建兼容并包的学术生态   大学是传递和探究知识的机构。她传递深奥的知识,分析和批判现存的知识,探索新的知识。学术是大学的逻辑起点。对知识的传递、批判和探索是大学永恒的主题。大学学术研究能力的开发,本身就孕育着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萌芽,把川流不息的知识转化为技术创新的源泉是大学学术研究的一项任务。   大学应具有良好的民主学术氛围、科学研究和理论探讨。大学同宇宙,大学和它的名字一样,探究宇宙万物,大度包容,容无止境。为了固守学术堡垒、提高学术声誉,新世纪的大学必须致力于构建良好的学术生态,应该秉承学术自由的大学理念。学术自由是大学生态中的核心的生态因子,自由的学术氛围是孕育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创新思维的土壤。一些创新观点在提出之初,不会横遭一些所谓学术权威的质疑和反对,只有自由的学术氛围,才能真正践行“百花齐放、百花争鸣”的文化建设方针。洪堡在19世纪之初提出学术自由理念,促使德国大学成为当时世界大学的中心;蔡元培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为北大营造了浓郁的学术环境。学术自由匮乏,就会淹没学术追求,创新活动就会衰竭。新世纪的大学校园里应该是富有自由精神的学术殿堂,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为学术大师的涌现提供无限的发展空间。   (四)增强大学生态文化对整个社会的辐射力度   当今时代,大学日益走向社会的轴心,承担更多的历史使命。今天社会开放已经打破了社会系统间的封闭性,我们不能再从校园本体孤立地理解校园,大学校园已经融入到社会整体系统之中。大学校园不仅要达到内部的学术生态平衡,还应促进外部生态环境的优化,提高大学校园的社会辐射力度,一方面让大学生应成为知生态、懂生态、热爱生态、践行生态的人,另一方面让大学成为传播生态文化的主阵地。   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工作,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特有的辐射功能,努力使其成为实践和传播生态文明的主力军。高校可以看站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活动,包括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实践活动、发挥环保社团的引领作用、优化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体系、建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的评价制度、促进生态文明网络社区建设,有效利用高校的特色资源,以高校的寒暑假及“五・一”“十・一”小长假等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而且,伴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校园的辐射力不断得到加强,校园网与互联网实现连接本身也是校园加强社会辐射力的重要条件。   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生态,是新世纪大学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面对历史的呼唤,大学校园应致力于校园生态的探究与建设,注重人――教育――环境的和谐与平衡,造就校园生态的新天地,推进现代大学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固然要依靠现代化的物质生态环境,但更重要的是要依靠浓郁的人文生态成长的气息。一所名校让人折服的不仅是标志性的建筑,更是标志性的理念和文化。   参考文献:   [1]邹冬生,高志强.生态学概论[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7.   [2]王强.关于高校生态文化教育的探讨[J].江苏高教, 2007,(2).   [3]余谋昌.生态文化论[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4]沈国明.21世纪生态文明环境保护[M].上海人民出 版社,2005.   [5]薛晓源,李惠斌.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R].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7.   [6]丁钢.大学:文化与内涵[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 社,2006.   [7]刘新生.大学文化建设[M].泰山出版社,2010.   [8]刘宗炒.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M].中 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9]高旭国.大学生态文化教育要论[J].黑龙江高教研 究,2012,(3).   [责任编辑:胡 悦]

  摘要:走进21世纪的人类,一方面享受着高度物质文明带来的福祉,一方面又经受着高度精神文化矛盾的考验。生态的破坏,人文精神的衰退,文化关系的失衡,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状态。社会的阴影投射到大学校园里,大学不再是一片净土,组织失调、学术品格变质、创造力匮乏、道德约束松弛等文化失衡现象正在消解着大学的品格。因此,大力张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大力促进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学术文化等大学文化生态系统因子的良性互动、和谐共生,是搞好大学文化生态建设,提高大学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态文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饱含感情地说:“我们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是我们为子孙后代所做的一项庄严承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报告的专题之一,可见其重要性。生态文化问题,是由于当前全球性生态问题的严峻挑战,以及这种挑战为人类发展提供新的机遇提出来的,是人类的新问题。生态问题的探讨不仅仅是生态理论上的进一步深化与创新,更是一个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题。   一、大学生态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人类当前存在的问题,表面是环境、生态、资源问题,实质上是人自身的问题。因为人类在向文明演进的过程中失去了敬畏自然和尊重生命之心,日益成为“生命的孤独者”,为了拯救地球,挽救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同时伴随着大学校园日益成为“国际性”的开放组织,大学理应承担起泽被人类的历史使命,承担起拯救人类精神家园的伟大的历史使命。   (一)生态危机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生态危机问题是一个长久以来引起全球范围关注的重要课题。就我国目前的状况而言,党和政府不断地提出具体的发展方针、改善政策,但是如何更加完善地以马克思的生态理论为基础,建立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独特的生态价值体系,提出明确的生态建设的理论,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的理论课题。   马克思曾在一百多年前便对人类突飞猛进的工业文明发出过忠告:“文明若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在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生态危机的后果比战争更危险,是毁灭性的,包括地球和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历史经验说明,一个国家可以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起来,但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被破坏的自然环境中迅速崛起。   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这是人的价值观念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解决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生态文化重要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态学的研究途径和基本观点,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使人们在现实生活自己逐步增加生态保护的观念。   在大学开展生态文化建设非常必要,因为生态危机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而生态文化则代表了旨在摆脱生态危机的21世纪人类文化发展的新方向,作为现代社会的知识场合思想库的现代大学,理应成为传播生态文化的“主阵地”。   (二)生态文化是21世纪人类文化发展的新方向   生态文化概念,西方是从环境教育的角度提出来的,我们可以从广义理解文化的含义,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文化概念,将文化定义为人类的生存方式。生态文化是新的文化,要适应新的世界潮流,广泛宣传,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识和关注,通过传统文化和生态文化的对比,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兴趣,有利于资源的开发,保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促进经济发展,造福于子孙。   生态文化是人类从古到今认识和探索自然界的高级形式体现,人类出生到死亡这个过程中要与自然界的万事发生和处理好关系,人类在实践的活动中认知人与自然中的环境中的关系,处理好这种关系我们才能长期和谐地生存和发展,生态文化就在这个环境的初步发展与完善,从而从大自然整体出发,把经济文化和伦理结合的产物。   人类文化由传统文化向生态文化的转变,必将引发社会制度、社会意识和人类精神的一系列根本性变革,处于这一变革中的大学校园,不可回避地面临全新的文化选择。因此,以生态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文化要素和因子良性互动、和谐共生,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相互交融的大学文化生态系统,促进整个大学文化生态系统的协调平衡,是大学文化良性发展和大学获得可持续发展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和必然选择。   (三)“生态”理念是当代大学之办学必要理念   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中理应包含着生态,现代大学培养的现代大学生都应当拥有广博的生态知识、健康的生态思想和丰富的生态情感。1998年清华大学提出创建“绿色大学”,正是这一生态办学理念的体系。《中国教育报》在2012年2月29日专版中大力倡导了“活力教育生态校园幸福师生”的办学理念,要发展以健全机制的重点的活力教育,打造以创建低碳、绿色校园为标志的生态校园,实现以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受人尊重为夙愿的幸福师生。   《中国21世纪教育议程》把环境教育列为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教育部、世界自然基金会等联合发起了环境教育项目“中国绿色教育行动”。1998年王大中先生在清华大学建设“绿色大学”的研讨会上,提出用“绿色教育”思想培养人,用“绿色科技”意识开展科学研究和推进环保产业,用“绿色校园”师范工程熏陶人等主张。这里提及的“绿色教育”,是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的一种方法性理论或目标性概念。大学作为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创造者,其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必然也存在着自己的生态。   二、推动大学生态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以生态文化理念推进大学生态文化建设的整体思路便是在整个社会和自然空间的大背景下,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在整体和谐的环境中张扬人的个性,达到教育系统内部的和谐性发展、教育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发展,进而达到整体可持续发展。   (一)营造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   办大学就是办一种氛围,大学的教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的文化氛围。为大学提供精神养料的和谐文化氛围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校风、学风、师生精神面貌以及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潜移默化和持续终生的。我们所做的全部工作就是要运用各种因素来营造好影响师生成长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如果一所大学历久积淀的虽然不见文字却弥漫于校园时空的舆论氛围和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行为原则是和谐的、健康向上的,那么,生活在这一文化共同体中的个体,将受用无穷,这种校园生态环境和氛围无疑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大学必须致力于和谐文化氛围的营造,在借鉴历史和现实社会大系统各种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   营造生态文化校园环境的工作古已有之,古代的书院就大多建在依山傍水、风景优美之处,目的是“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良好的校园布局、建筑风格、绿化美化以及环境中蕴含的人文气息,是无声的育人载体,对于陶冶师生情操、启迪智慧、积淀高雅的大学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大学校园应成为一个环境优美、格调清新、人文与自然和谐、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现代化校园。生态校园能润物细无声地陶冶师生情操,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能很好地传播生态文化,生态校园的建设要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文化,要体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积极进行生态文化教育   按照生态学的观点,人与自然具有“亲生”与“共生”的关系,把宇宙万物看做是我们人类自身的构成性存在,在人类这种必须做出的大转变中,教育是大有可为的。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所指出的:“教育是一项巨大的事业,对人类命运具有强烈的影响”,“如果人们集中力量培养完善的人,而这种人又会自觉地正确他人个人和集体的解放,那么教育就可以对改变社会和使社会具有人性做出巨大的贡献”。   目前,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生态文化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大学校园必然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风气、奋发进取的精神氛围和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相互关心、和谐合作、协同进步的生态文化氛围。成功大学的最大成功与其说是精神物质化,不如说是物质精神化。只有灌输了某种精神后,校园的一切才变的有了生气,成为积极的教育因素。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文化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教育的必然选择,通过生态文化教育让生态意识注入到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灵之中,对大学生加强生态世界观教育、加强生态文明道德观培养、加强环境教育、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等措施,搞好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促进高校生态文化建设水平。   大学的生态文化应当是一个全方位的、综合性的、系统化的工程,应当包括制度措施、组织管理、学科构建、课程整合、社会实践、课外活动等方方面面。大学的生态文化建设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的各个部分都要相互配合、紧密衔接;大学的生态文化教育又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的过程,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也不可缺失、不可忽视。   (三)构建兼容并包的学术生态   大学是传递和探究知识的机构。她传递深奥的知识,分析和批判现存的知识,探索新的知识。学术是大学的逻辑起点。对知识的传递、批判和探索是大学永恒的主题。大学学术研究能力的开发,本身就孕育着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萌芽,把川流不息的知识转化为技术创新的源泉是大学学术研究的一项任务。   大学应具有良好的民主学术氛围、科学研究和理论探讨。大学同宇宙,大学和它的名字一样,探究宇宙万物,大度包容,容无止境。为了固守学术堡垒、提高学术声誉,新世纪的大学必须致力于构建良好的学术生态,应该秉承学术自由的大学理念。学术自由是大学生态中的核心的生态因子,自由的学术氛围是孕育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创新思维的土壤。一些创新观点在提出之初,不会横遭一些所谓学术权威的质疑和反对,只有自由的学术氛围,才能真正践行“百花齐放、百花争鸣”的文化建设方针。洪堡在19世纪之初提出学术自由理念,促使德国大学成为当时世界大学的中心;蔡元培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为北大营造了浓郁的学术环境。学术自由匮乏,就会淹没学术追求,创新活动就会衰竭。新世纪的大学校园里应该是富有自由精神的学术殿堂,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为学术大师的涌现提供无限的发展空间。   (四)增强大学生态文化对整个社会的辐射力度   当今时代,大学日益走向社会的轴心,承担更多的历史使命。今天社会开放已经打破了社会系统间的封闭性,我们不能再从校园本体孤立地理解校园,大学校园已经融入到社会整体系统之中。大学校园不仅要达到内部的学术生态平衡,还应促进外部生态环境的优化,提高大学校园的社会辐射力度,一方面让大学生应成为知生态、懂生态、热爱生态、践行生态的人,另一方面让大学成为传播生态文化的主阵地。   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工作,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特有的辐射功能,努力使其成为实践和传播生态文明的主力军。高校可以看站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活动,包括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实践活动、发挥环保社团的引领作用、优化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体系、建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的评价制度、促进生态文明网络社区建设,有效利用高校的特色资源,以高校的寒暑假及“五・一”“十・一”小长假等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而且,伴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校园的辐射力不断得到加强,校园网与互联网实现连接本身也是校园加强社会辐射力的重要条件。   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生态,是新世纪大学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面对历史的呼唤,大学校园应致力于校园生态的探究与建设,注重人――教育――环境的和谐与平衡,造就校园生态的新天地,推进现代大学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固然要依靠现代化的物质生态环境,但更重要的是要依靠浓郁的人文生态成长的气息。一所名校让人折服的不仅是标志性的建筑,更是标志性的理念和文化。   参考文献:   [1]邹冬生,高志强.生态学概论[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7.   [2]王强.关于高校生态文化教育的探讨[J].江苏高教, 2007,(2).   [3]余谋昌.生态文化论[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4]沈国明.21世纪生态文明环境保护[M].上海人民出 版社,2005.   [5]薛晓源,李惠斌.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R].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7.   [6]丁钢.大学:文化与内涵[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 社,2006.   [7]刘新生.大学文化建设[M].泰山出版社,2010.   [8]刘宗炒.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M].中 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9]高旭国.大学生态文化教育要论[J].黑龙江高教研 究,2012,(3).   [责任编辑:胡 悦]


相关内容

  • 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目录
  • 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 -- 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 桂 林 电 子 科 技 大 学 2011年8月6~9日 • 桂林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in ...

  •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与生态河道治理探析
  •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C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与生态河道治理探析 赵慧涛 河北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天津 300250 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穿城而过的河流附属带状绿地得到了城市管理者的重视,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中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之一,其规划涉及多学科.多方面的问题,要求 ...

  •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高校生态伦理教育内容探析
  •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目标,这些对目前高校的生态伦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从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观.生态科技观.生态发展观等几方面探析高校生态伦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以期促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高校学生的自觉行动. ...

  • 环境生态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环境生态毕业论文选题(1152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起, ...

  • 校园景观环境规划和设计探析
  • 校园景观环境规划和设计探析 当校园总体规划及单体建筑确定后,校园环境的规划设计成为重要一环,如何使校园环境营造更科学.更利于学校空间的发展,是当前校园环境规划与设计的核心问题. 校园环境规划的目标 (一)生态系统完善 1.加强生态优势 从整体上把握校园现状的生态优势,进行适当改造和引导后,形成一个功 ...

  • 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探析
  • 第18卷第2期 2008年6月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0FEMCC V01.18No.2 Jun.2008 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探析 王璐1,王新爱2,任福全2 (1.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2.河北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天津300401) 要:在新的 ...

  •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探析
  •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探析 E2#',##23/-3/-E1#24/-39-)&*+,#-B&/0#'&+1-2/-)3..141#-&/0-5/261%#2$21# 简波M2&/-N3O-戴珊珊E&2-@7&/#7&/ 摘要!大学校园景观是 ...

  • 当下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探析
  • T 科技创新论坛 ECHNOLOGY FORUM 当下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探析 杨文汉 (海南大学儋州校区 , 海南儋州 571737) 摘 要 随着科学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 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瞩目的世界性议题 , 而中国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一方面 , 它是各种因素综合凝聚的结果 , 已成为 ...

  • 绿色包装设计探析
  • 邹蕾蓉等 绿色包装设计探析 绿色包装设计探析 邹蕾蓉,熊晓洁,谢彬 (九江学院,九江332005) 摘要:运用绿色原则对包装设计进行思考,探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包装设计:即考虑材料来源(尽可能使用回收材料);用最少的材料实现包装功能;尽量减少用料种类等.同时结合一些成功案例启发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或从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