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作为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对人体有着重要意义。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夏天出汗开始变得不受待见。尤其是随着空调的使用,人们宁愿在办公室里被空调吹得肩膀疼脖子疼,也不愿意到户外停留一分钟。于是,出汗这种人体功能,开始被人们摒弃和规避,恨不得它立即消失退化。
其实,出汗不但能调节体温,还有助于帮助人体排毒。可以说,遵循自然规律,适当地出汗对人体大有好处。一年四季中,可以让人们经常出汗的时候不多。所以,在伏天酣畅淋漓地出点汗,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养生方法。
怎样出汗才能达到养生效果?汗水和健康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全国优质自媒体李霆名医汇为您徐徐道来。这个伏天,让我们一起出点养生汗!
出汗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那么,到底如何出汗才是真正的养生汗?
养生汗分两类:解表汗和排毒汗
什么才是养生汗?中医认为出汗的功能之一在于解表。因此,以解表为目的的汗算得上是养生汗之一。解表是中医的概念。当人外感风寒,出现风寒束表,感觉畏寒、怕冷、头痛的时候,就需要解表。“汗解”是解表的重要方法。因此,用各类方法出汗就有解表的功能。生活当中,人们应该有意识地出点解表汗。比如长时间吹空调,或者因为夜晚没盖被子导致早晨醒来略微头痛、流鼻涕,就可以用泡脚,喝热水,或者服用红糖姜水的方法让自己略微出一点汗。这样一来,身体就会舒服很多。
另一类养生汗被叫做排毒汗。现代都市人普遍受痰毒的困扰。痰毒就是淤积在体内的痰湿。痰湿本来可以被脾运化出去。但是由于现代人不良的饮食习惯以及运动的缺乏,脾的功能下降明显,导致痰湿无法排出体外,久而久之形成肥胖、高血脂、高血压、消化不良、头重脚轻、精神萎靡、四肢乏力等症状。因此,想方设法强化脾的功能迫在眉睫。如何健脾?由于脾主四肢,所以人们可以通过运动来健脾,从而让痰毒经脾的运化后,经由毛孔以汗水的形式排出体外。所以,通过运动出的排毒汗也是实实在在的养生汗。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出汗的经历。但是,大多数都属于被动出汗。在户外等公交或者步行的时候,被太阳晒得大汗淋漓;因为工作压力导致精神紧张而满头大汗,都属于被动出汗。和上述养生汗相比,这些被动出汗固然也有一定意义,但谈不上是养生汗。
有些汗是病态汗 代表身体异常
生活当中,并非所有的出汗现象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一些疾病或者亚健康状态也会导致出汗。这样的汗就是病态汗了。如果一个人坐在某处,明明没有大强度的运动,却不停地出汗,同时特别容易疲劳、感冒、怕风怕冷,这种情况叫做自汗。这是气虚的典型表现。如果一个人白天没有太多汗,反而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尤其是后半夜出汗,一觉醒来出汗就停止,要考虑是盗汗。盗汗是阴虚的典型表现。
身体某一部位出汗明显,也属于病态汗的范畴。比如额头面部出汗过多,往往是积滞、内热壅盛的表现。这样的人容易烦躁、口苦、尿黄。如果中老年人前心后背出汗较多,衣服半天就湿透,可能是心气虚的表现。这类患者容易心悸心慌、失眠多梦、恍惚健忘。此外,还有些出汗现象和重大疾病有关,比如有些老人半身出汗,半身无汗,这时一定要小心中风。部分糖尿病患者也容易产生此现象。此外,汗水的颜色和气味如果出现异常,也可能是疾病的征兆。比如汗味发腥,可能和热证或湿热证有关,一般属肝热。若发现汗液有颜色,可能是位于面部和腋窝处产生色素的细菌所致,也可能是药物所致,如用碘化物出的汗就会呈淡红色。
出汗太多可能是疾病先兆
出汗太多也有可能是疾病的征兆。其中,低血糖就是一个。血糖突然下降刺激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出大量肾上腺素,可导致大量出冷汗。夏季,糖尿病患者如果运动不当,或者饮食出现问题,就容易导致此现象。一些主张节食的女孩子在夏天更不爱吃饭,也容易出现低血糖。
其次,甲亢患者容易多汗。甲亢即甲状腺机能亢进。怕热多汗是这一疾病的特征之一,患者同时还表现为精神紧张、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难以入睡等症状。
临床上,嗜铬细胞瘤也会导致多汗。这种出汗具有阵发性,有时也可以持续性出汗,但阵发性发作时面部潮红或变白可同时发生。患者有时候还会出现心慌、手抖、四肢发凉等。此病发作时常伴有明显的血压升高,以及因此而引起的头痛症状。
出养生汗之后不要做这些事
炎炎夏日,人们在出了很多汗之后依然有一些禁忌。
大汗之后不要吹冷风、喝凉水。张艳解释,人在运动后大汗淋漓的时候,气血集中在体表,阳气浮于外,内脏的阳气反倒不足,形成了“外热内寒”的基本状态。这个时候如果大量地吃凉食、喝冷饮,必然会进一步影响脾胃气血运行,耗伤胃阳和脾阳,久而久之就会带来胃肠疾病。
出汗之后,尤其是在经过有氧运动出汗之后,人们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暴怒和激动。张艳解释,人在不断运动和出汗的过程中,心脏负荷比较大。如果此时有较大的情绪波动,容易加重心血管负荷,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所以,人们在出汗后要保持好的心情,避免惊吓、激动、愤怒等不良情绪。此外,人们在出汗之后不要暴饮暴食。人在运动大汗之后,胃肠还没有做好消化食物的准备工作,胃肠功能相对薄弱,这时候吃大量的食物,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因此,人们应该在休息15分钟左右再吃东西,而且要慢慢吃,哪怕是喝水也要慢慢来。
怎样做才能促进人体排出养生汗?
除了排出痰湿和解表散寒之外,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养生汗还有很多好处。
运动出汗会将体内堆积的乳酸、尿素、氨等毒素排出,同时还可以控制血压、促进消化、预防骨质疏松。出汗可以清洁毛孔,达到护肤美容的功效。养生汗如此宝贵,那怎样才能更酣畅地出汗呢?
对于以运动为主要发汗方式的排毒汗来说,可以在进行运动之前做一点准备工作,来加强排汗效果。比如在运动前喝热水、热粥等等。这会让毛孔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一旦运动达到一定程度,毛孔就会完全打开,更好地将汗水排出。
对于想出点解表汗的人来说,夏季可以巧妙地应用一下生姜。生姜既暖脾胃,又开汗孔。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中工作的人,可以尝试用生姜泡水喝,有效预防感冒。另外,在膝盖、大腿根、胳膊肘、腋下等处放一个暖水袋,也会让人出汗。
出汗作为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对人体有着重要意义。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夏天出汗开始变得不受待见。尤其是随着空调的使用,人们宁愿在办公室里被空调吹得肩膀疼脖子疼,也不愿意到户外停留一分钟。于是,出汗这种人体功能,开始被人们摒弃和规避,恨不得它立即消失退化。
其实,出汗不但能调节体温,还有助于帮助人体排毒。可以说,遵循自然规律,适当地出汗对人体大有好处。一年四季中,可以让人们经常出汗的时候不多。所以,在伏天酣畅淋漓地出点汗,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养生方法。
怎样出汗才能达到养生效果?汗水和健康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全国优质自媒体李霆名医汇为您徐徐道来。这个伏天,让我们一起出点养生汗!
出汗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那么,到底如何出汗才是真正的养生汗?
养生汗分两类:解表汗和排毒汗
什么才是养生汗?中医认为出汗的功能之一在于解表。因此,以解表为目的的汗算得上是养生汗之一。解表是中医的概念。当人外感风寒,出现风寒束表,感觉畏寒、怕冷、头痛的时候,就需要解表。“汗解”是解表的重要方法。因此,用各类方法出汗就有解表的功能。生活当中,人们应该有意识地出点解表汗。比如长时间吹空调,或者因为夜晚没盖被子导致早晨醒来略微头痛、流鼻涕,就可以用泡脚,喝热水,或者服用红糖姜水的方法让自己略微出一点汗。这样一来,身体就会舒服很多。
另一类养生汗被叫做排毒汗。现代都市人普遍受痰毒的困扰。痰毒就是淤积在体内的痰湿。痰湿本来可以被脾运化出去。但是由于现代人不良的饮食习惯以及运动的缺乏,脾的功能下降明显,导致痰湿无法排出体外,久而久之形成肥胖、高血脂、高血压、消化不良、头重脚轻、精神萎靡、四肢乏力等症状。因此,想方设法强化脾的功能迫在眉睫。如何健脾?由于脾主四肢,所以人们可以通过运动来健脾,从而让痰毒经脾的运化后,经由毛孔以汗水的形式排出体外。所以,通过运动出的排毒汗也是实实在在的养生汗。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出汗的经历。但是,大多数都属于被动出汗。在户外等公交或者步行的时候,被太阳晒得大汗淋漓;因为工作压力导致精神紧张而满头大汗,都属于被动出汗。和上述养生汗相比,这些被动出汗固然也有一定意义,但谈不上是养生汗。
有些汗是病态汗 代表身体异常
生活当中,并非所有的出汗现象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一些疾病或者亚健康状态也会导致出汗。这样的汗就是病态汗了。如果一个人坐在某处,明明没有大强度的运动,却不停地出汗,同时特别容易疲劳、感冒、怕风怕冷,这种情况叫做自汗。这是气虚的典型表现。如果一个人白天没有太多汗,反而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尤其是后半夜出汗,一觉醒来出汗就停止,要考虑是盗汗。盗汗是阴虚的典型表现。
身体某一部位出汗明显,也属于病态汗的范畴。比如额头面部出汗过多,往往是积滞、内热壅盛的表现。这样的人容易烦躁、口苦、尿黄。如果中老年人前心后背出汗较多,衣服半天就湿透,可能是心气虚的表现。这类患者容易心悸心慌、失眠多梦、恍惚健忘。此外,还有些出汗现象和重大疾病有关,比如有些老人半身出汗,半身无汗,这时一定要小心中风。部分糖尿病患者也容易产生此现象。此外,汗水的颜色和气味如果出现异常,也可能是疾病的征兆。比如汗味发腥,可能和热证或湿热证有关,一般属肝热。若发现汗液有颜色,可能是位于面部和腋窝处产生色素的细菌所致,也可能是药物所致,如用碘化物出的汗就会呈淡红色。
出汗太多可能是疾病先兆
出汗太多也有可能是疾病的征兆。其中,低血糖就是一个。血糖突然下降刺激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出大量肾上腺素,可导致大量出冷汗。夏季,糖尿病患者如果运动不当,或者饮食出现问题,就容易导致此现象。一些主张节食的女孩子在夏天更不爱吃饭,也容易出现低血糖。
其次,甲亢患者容易多汗。甲亢即甲状腺机能亢进。怕热多汗是这一疾病的特征之一,患者同时还表现为精神紧张、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难以入睡等症状。
临床上,嗜铬细胞瘤也会导致多汗。这种出汗具有阵发性,有时也可以持续性出汗,但阵发性发作时面部潮红或变白可同时发生。患者有时候还会出现心慌、手抖、四肢发凉等。此病发作时常伴有明显的血压升高,以及因此而引起的头痛症状。
出养生汗之后不要做这些事
炎炎夏日,人们在出了很多汗之后依然有一些禁忌。
大汗之后不要吹冷风、喝凉水。张艳解释,人在运动后大汗淋漓的时候,气血集中在体表,阳气浮于外,内脏的阳气反倒不足,形成了“外热内寒”的基本状态。这个时候如果大量地吃凉食、喝冷饮,必然会进一步影响脾胃气血运行,耗伤胃阳和脾阳,久而久之就会带来胃肠疾病。
出汗之后,尤其是在经过有氧运动出汗之后,人们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暴怒和激动。张艳解释,人在不断运动和出汗的过程中,心脏负荷比较大。如果此时有较大的情绪波动,容易加重心血管负荷,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所以,人们在出汗后要保持好的心情,避免惊吓、激动、愤怒等不良情绪。此外,人们在出汗之后不要暴饮暴食。人在运动大汗之后,胃肠还没有做好消化食物的准备工作,胃肠功能相对薄弱,这时候吃大量的食物,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因此,人们应该在休息15分钟左右再吃东西,而且要慢慢吃,哪怕是喝水也要慢慢来。
怎样做才能促进人体排出养生汗?
除了排出痰湿和解表散寒之外,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养生汗还有很多好处。
运动出汗会将体内堆积的乳酸、尿素、氨等毒素排出,同时还可以控制血压、促进消化、预防骨质疏松。出汗可以清洁毛孔,达到护肤美容的功效。养生汗如此宝贵,那怎样才能更酣畅地出汗呢?
对于以运动为主要发汗方式的排毒汗来说,可以在进行运动之前做一点准备工作,来加强排汗效果。比如在运动前喝热水、热粥等等。这会让毛孔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一旦运动达到一定程度,毛孔就会完全打开,更好地将汗水排出。
对于想出点解表汗的人来说,夏季可以巧妙地应用一下生姜。生姜既暖脾胃,又开汗孔。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中工作的人,可以尝试用生姜泡水喝,有效预防感冒。另外,在膝盖、大腿根、胳膊肘、腋下等处放一个暖水袋,也会让人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