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2012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哮病的诊断标准。
①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钳。
②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③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④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罗音。 ⑤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⑥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
⑦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2009年发布的《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 ①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或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剧烈运动等有关。
②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③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④症状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一项试验阳性:A、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B、支气管试验阳性[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增加12%以上,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ml];C、最大呼气流量(PET)日内变异率或昼夜波动率≥20%。
⑤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符合1、2、3、5条者或4、5者可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二)证候诊断 1、发作期
①冷哮: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咳痰稀白,面色晦滞。或有恶寒、发热、身痛。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
②热哮:喉中哮鸣如吼,气粗息涌,胸膈烦闷,呛咳阵作,痰黄粘稠,面红,伴有发热、心烦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③浊哮:喘咳胸满,但坐不得卧,痰涎涌盛,喉如曳锯,咯痰粘腻难出,舌质淡或淡胖或舌质紫黯或淡紫,苔厚浊,脉滑实或弦、涩。
④风哮:反复发作,喉中哮鸣有声,咳嗽痰少或无痰,发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或伴恶风;舌质淡或舌质红少津,苔薄白或无苔,脉浮或弦细。 2、缓解期
①肺气亏虚:平素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病前喷嚏频作,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濡。
②脾气亏虚:平素痰多,倦怠无力,食少便溏,每因饮食失当而引发。舌苔薄白,脉细缓。
③肾气亏虚:平素气息短促,动则为甚。腰酸腿软,脑转耳鸣,不耐劳累,下肢欠温,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辩证选择中药汤或中成药。 1、寒哮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射干、炙麻黄、细辛、制半夏、生姜、炙紫菀、炙款冬花、五味子、大枣、炙甘草。 2、热哮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定喘汤。麻黄、杏仁、黄芩、桑白皮、半夏、款冬花、苏子、白果、炙甘草
3、浊哮
治法:化浊除痰、降气平喘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法半夏、茯苓、陈皮、炙甘草、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4、风哮
治法:疏风宣肺,化痰平喘
方药:华盖散。炙麻黄、紫苏子、杏仁、茯苓、陈皮、桑白皮、炙甘草。 5、肺气亏虚
治法:补肺固卫。
方药: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 6、脾气亏虚 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陈皮、半夏、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 7、肾气亏虚 治法:补肾摄纳
方药: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二)辩证选择静脉注射中药注射剂。 1、热哮,予痰热情注射液清热解毒。 2、脾气亏虚,予参麦注射液补益肺气。 (三)中医特色疗法
1、艾灸肺腧穴、大椎穴 2、在足三里注射喘可治
三、预防及护理
1、临床要遵循“未发时扶正为主”、“已发时攻邪为主”的原则,扶助正气,祛除宿疾伏痰,当为预防哮病发作之首务。
2、应让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精神刺激,及时解决患者的疑虑,鼓励其树立治疗信心。
3、适应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及易导致过敏的灰尘、花粉、食物、药物和其他可疑异物。
4、平时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忌生冷、肥甘、厚味、辛辣、海羶发物。宜戒烟酒。
5、鼓励患者根据个人状况,选择太极拳、内养功、八段锦、散步或慢跑、呼吸操等方面长期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冒。劳逸结合,防止疲劳过度。
6、发作期尤其持续发作或大发作者,应积极救治,并严密观察呼吸、心率、血压,警惕喘脱危侯的发生。
四、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1、治愈:哮喘控制,哮鸣音消失。
2、好转:哮喘缓解,或发作次数减少。 3、未愈:症状无变化。
(二)评价方法
利用控制水平分级表来衡量。表格如下:
控制水平分级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2012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哮病的诊断标准。
①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钳。
②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③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④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罗音。 ⑤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⑥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
⑦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2009年发布的《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 ①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或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剧烈运动等有关。
②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③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④症状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一项试验阳性:A、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B、支气管试验阳性[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增加12%以上,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ml];C、最大呼气流量(PET)日内变异率或昼夜波动率≥20%。
⑤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符合1、2、3、5条者或4、5者可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二)证候诊断 1、发作期
①冷哮: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咳痰稀白,面色晦滞。或有恶寒、发热、身痛。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
②热哮:喉中哮鸣如吼,气粗息涌,胸膈烦闷,呛咳阵作,痰黄粘稠,面红,伴有发热、心烦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③浊哮:喘咳胸满,但坐不得卧,痰涎涌盛,喉如曳锯,咯痰粘腻难出,舌质淡或淡胖或舌质紫黯或淡紫,苔厚浊,脉滑实或弦、涩。
④风哮:反复发作,喉中哮鸣有声,咳嗽痰少或无痰,发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或伴恶风;舌质淡或舌质红少津,苔薄白或无苔,脉浮或弦细。 2、缓解期
①肺气亏虚:平素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病前喷嚏频作,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濡。
②脾气亏虚:平素痰多,倦怠无力,食少便溏,每因饮食失当而引发。舌苔薄白,脉细缓。
③肾气亏虚:平素气息短促,动则为甚。腰酸腿软,脑转耳鸣,不耐劳累,下肢欠温,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辩证选择中药汤或中成药。 1、寒哮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射干、炙麻黄、细辛、制半夏、生姜、炙紫菀、炙款冬花、五味子、大枣、炙甘草。 2、热哮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定喘汤。麻黄、杏仁、黄芩、桑白皮、半夏、款冬花、苏子、白果、炙甘草
3、浊哮
治法:化浊除痰、降气平喘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法半夏、茯苓、陈皮、炙甘草、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4、风哮
治法:疏风宣肺,化痰平喘
方药:华盖散。炙麻黄、紫苏子、杏仁、茯苓、陈皮、桑白皮、炙甘草。 5、肺气亏虚
治法:补肺固卫。
方药: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 6、脾气亏虚 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陈皮、半夏、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 7、肾气亏虚 治法:补肾摄纳
方药: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二)辩证选择静脉注射中药注射剂。 1、热哮,予痰热情注射液清热解毒。 2、脾气亏虚,予参麦注射液补益肺气。 (三)中医特色疗法
1、艾灸肺腧穴、大椎穴 2、在足三里注射喘可治
三、预防及护理
1、临床要遵循“未发时扶正为主”、“已发时攻邪为主”的原则,扶助正气,祛除宿疾伏痰,当为预防哮病发作之首务。
2、应让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精神刺激,及时解决患者的疑虑,鼓励其树立治疗信心。
3、适应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及易导致过敏的灰尘、花粉、食物、药物和其他可疑异物。
4、平时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忌生冷、肥甘、厚味、辛辣、海羶发物。宜戒烟酒。
5、鼓励患者根据个人状况,选择太极拳、内养功、八段锦、散步或慢跑、呼吸操等方面长期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冒。劳逸结合,防止疲劳过度。
6、发作期尤其持续发作或大发作者,应积极救治,并严密观察呼吸、心率、血压,警惕喘脱危侯的发生。
四、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1、治愈:哮喘控制,哮鸣音消失。
2、好转:哮喘缓解,或发作次数减少。 3、未愈:症状无变化。
(二)评价方法
利用控制水平分级表来衡量。表格如下:
控制水平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