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的特点

边塞诗的特点

边塞诗象一朵凄美绝艳的异域奇葩。它开在远古的楼兰,它开在僻远的大漠,它以它似火的颜色点燃了壮士的青春,它以它馥郁的芬芳诱惑着鲜活的生命。绝艳背后,是旷古的孤独,是对人类不休争战的冷竣而理性的思索。

一、概念阐释:以描写边塞的军旅征战为题材的诗歌。代表诗人有王昌龄、高适、李颀、岑参等。

二、分析概括此类诗歌的思想内容

1、如火的激情——边塞健儿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之情怀的袒露

边塞诗多塑造边塞健儿的英雄形象,歌颂从军报国和建功立业,从而抒发自己的壮志。如①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②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

③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④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灾难虚实对比为该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⑤《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 旷世的孤独——对戍边将士思乡情怀的关注

边疆将士对家乡的思念。如

①王昌龄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无那:无奈,只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②李益的《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

③《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受降城、回乐烽均为地名]

3、深沉的思索——对人类不休争战的冷竣而理性的思考

诗中或写战争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破坏,或写对和平的向往,或写对军中某些现象(譬如苦乐不均、将帅无能)的不满。如

① 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②常建的《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③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百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金河、青冢、黑山均是地名]

④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

光作为背景。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描写了营州少年习惯原野生活环境,表现边地少数民族的骑射生活。《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描写了边塞和平宁静开朗壮阔的景象。

以上只是大致的归纳,还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有时诗中呈现出的情感也是很复杂的。如王翰的《凉州词》中既充满慷慨之气,又夹杂着一种悲凉。

又如范仲淹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其中既有对家乡深沉的思念,又隐含着将士戍边报国的责任,二者交织,慷慨悲凉。

三、归纳此类诗歌经常出现的意象

标示边疆、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关山、青海、玉门关、楼兰、边、燕然、沙场、大漠

边塞特有的事物:烽火、城楼、(细柳)营、琵琶、戍鼓、横笛、羌笛、芦管、芦笛、 与战争有关的武器:角弓、鞍、马、刀、号角、

与战争有关的人称称谓及历史名人:将军、都护、兵、军、征人、李广(龙城飞将)

表达征人思乡常用的意象:月、羌笛、芦管、雁

与战争有关的关键词:征、战

四、对抒情方式的归纳

1)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例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最后两句即为直抒胸臆

2) 间接抒情

①借塑造人物抒情。仍以李白的《塞下曲》为例

②借写景抒情。如《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征人思乡的情感借景(如雪之沙、如霜之月)得到了抒发。

③借议论抒情。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后两句借议论表达了对朝廷所派将领昏聩无能的不满。

④借物抒情(也叫托物言志)如杜甫《房兵曹胡马》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此诗通过写骏马的神清骨峻,凌厉奔驰突出其雄健,又写其具有的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以及它的忠贞。是马而非马,作者这里正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这匹马,表达盛唐时期一种蓬勃向上、渴望建功立业、封侯千里的精神。,既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

边塞诗的特点

边塞诗象一朵凄美绝艳的异域奇葩。它开在远古的楼兰,它开在僻远的大漠,它以它似火的颜色点燃了壮士的青春,它以它馥郁的芬芳诱惑着鲜活的生命。绝艳背后,是旷古的孤独,是对人类不休争战的冷竣而理性的思索。

一、概念阐释:以描写边塞的军旅征战为题材的诗歌。代表诗人有王昌龄、高适、李颀、岑参等。

二、分析概括此类诗歌的思想内容

1、如火的激情——边塞健儿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之情怀的袒露

边塞诗多塑造边塞健儿的英雄形象,歌颂从军报国和建功立业,从而抒发自己的壮志。如①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②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

③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④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灾难虚实对比为该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⑤《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 旷世的孤独——对戍边将士思乡情怀的关注

边疆将士对家乡的思念。如

①王昌龄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无那:无奈,只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②李益的《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

③《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受降城、回乐烽均为地名]

3、深沉的思索——对人类不休争战的冷竣而理性的思考

诗中或写战争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破坏,或写对和平的向往,或写对军中某些现象(譬如苦乐不均、将帅无能)的不满。如

① 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②常建的《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③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百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金河、青冢、黑山均是地名]

④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

光作为背景。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描写了营州少年习惯原野生活环境,表现边地少数民族的骑射生活。《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描写了边塞和平宁静开朗壮阔的景象。

以上只是大致的归纳,还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有时诗中呈现出的情感也是很复杂的。如王翰的《凉州词》中既充满慷慨之气,又夹杂着一种悲凉。

又如范仲淹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其中既有对家乡深沉的思念,又隐含着将士戍边报国的责任,二者交织,慷慨悲凉。

三、归纳此类诗歌经常出现的意象

标示边疆、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关山、青海、玉门关、楼兰、边、燕然、沙场、大漠

边塞特有的事物:烽火、城楼、(细柳)营、琵琶、戍鼓、横笛、羌笛、芦管、芦笛、 与战争有关的武器:角弓、鞍、马、刀、号角、

与战争有关的人称称谓及历史名人:将军、都护、兵、军、征人、李广(龙城飞将)

表达征人思乡常用的意象:月、羌笛、芦管、雁

与战争有关的关键词:征、战

四、对抒情方式的归纳

1)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例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最后两句即为直抒胸臆

2) 间接抒情

①借塑造人物抒情。仍以李白的《塞下曲》为例

②借写景抒情。如《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征人思乡的情感借景(如雪之沙、如霜之月)得到了抒发。

③借议论抒情。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后两句借议论表达了对朝廷所派将领昏聩无能的不满。

④借物抒情(也叫托物言志)如杜甫《房兵曹胡马》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此诗通过写骏马的神清骨峻,凌厉奔驰突出其雄健,又写其具有的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以及它的忠贞。是马而非马,作者这里正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这匹马,表达盛唐时期一种蓬勃向上、渴望建功立业、封侯千里的精神。,既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


相关内容

  •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练习
  •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练习 一.边塞诗概况 (一)概念 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 ...

  •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
  •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 一.边塞诗概况 (一).概念 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 ...

  • 边塞征战诗
  • 边塞征战诗鉴赏 一.明确边塞诗与边塞诗派 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境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盛唐边塞诗风格雄壮豪迈,充分反映了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如柳中 ...

  • 军旅边塞诗
  • 边塞诗专题学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边塞诗常用的意象和典故,体会边塞诗几类常见的思想感情. 2. 分析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3. 归纳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分析意象.把握感情 教学难点: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自读.点拨.研讨.归纳 教学设想: "边塞诗" ...

  • 浅析岑参边塞诗的"奇"
  • 岑参边塞诗"奇" 以边塞诗为题材的诗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更加壮观.连绵的边塞战争及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是孕育盛唐边塞诗歌的沃土.尤其从开元中期至"安史之乱"爆发的近三十年中,边境几乎是烽烟迭起,战事连连.火热的军旅生活,恢宏的战斗场面,都吸引了许多诗人的倾 ...

  • 边塞征战诗鉴赏教学设计 3学案
  • <唐诗宋词选读>第二板块 边塞征战诗歌鉴赏 设计人:张月亮 复核:全组集备 授课时间: 序号: 板块导学: 1.了解边塞征战诗歌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征战诗歌的方法. P8杜甫<兵车行> P16杨炯<从军行> P22高适<燕歌行> P33李贺& ...

  • 敲响边塞征战诗鉴赏的战鼓
  • 敲响边塞征战诗鉴赏的战鼓 一.明确边塞诗与边塞诗派 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境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盛唐边塞诗风格雄壮豪迈,充分反映了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 ...

  • 简析岑参诗歌的边塞风情
  • 摘 要:岑参是盛唐边塞诗坛成就斐然的大家,他的许多名篇放射出经久不灭的绚丽异彩.他用热情洋溢的笔触艺术地再现了西域辽阔苍茫的自然景观,新奇独特的民俗文化,曼倩美妙的西部乐舞,和谐融洽的民族关系.本文主要以岑参诗中独特的边塞风光和风俗人情为关照对象,探讨岑参诗中渗透着的浓郁的"边塞风情&qu ...

  • 杜甫陇右边塞诗
  • 2008年11月第28卷第6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TianshuiNormalUniversityNov.,2008Vol.28No.6 杜甫陇右诗的边塞意象探微 晏 摘 波 (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甘肃天水741001) 要:杜甫流寓陇右期间,诗歌创作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