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回应的爱:伟大的孤独者乌苏娜--重读[百年孤独]

2007年9月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Sep.2007 第23卷第3期 Journal of Changchun Education Institute Vol.23 No.3

没有回应的爱:伟大的孤独者乌苏娜

——重读《百年孤独》

郭一鹤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吉林 长春 130021)

摘 要:乌苏娜是《百年孤独》中一个寄寓着作者理想的母亲形象。在她的身上,闪烁着人性的

光辉和母爱的温情。她用爱去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她是这个孤独家族中唯一一个懂得爱的人。

生活在一个没有爱的家族里,她的爱得不到回应,这种生活使她成为一个充实独立的人,一位伟

大的孤独者。

关键词:乌苏娜;母爱光辉;孤独者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31(2007)03—0016—03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

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作品的经典之作。这部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

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曾在世界范围内掀起阅

读风暴。在中国,从文学评论家到读者,多年来

对马尔克斯和《百年孤独》关注的热度始终不减,

“孤独”也成了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百年孤独》描绘了加勒比海沿岸的马孔多

小镇一个百年家族——布恩蒂亚家族迁徙、生存、

发展、衰亡的过程,揭示了导致这个百年家族毁

灭的原因——“拉丁美洲式的孤独”。在布恩蒂亚

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

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每

个人都是孤独的,这是评论界长期以来的公论。

今天重读文本,却被主人公乌苏娜身上透出的人

性温情和母爱的光辉所打动,由此引发对这位孤

独者的重新认识。

乌苏娜是《百年孤独》中保证小说连贯性和

维系情节发展的重要人物,她是布恩蒂亚家族的

母亲。

她一生勤劳持家,靠自己的劳动养育儿女,

支撑布恩蒂亚家族。如果说,她的丈夫霍塞·阿

卡迪奥·布恩蒂亚的生活是虚幻的,留给人的印

象是模糊的话,乌苏娜的生活是现实的,她留给读者的感觉是真实的: 每天从黎明到深夜,四处都有她的踪影,到处都能听到她那浆过的荷兰亚麻布裙子轻微的沙沙声。多亏她勤于照料,夯实的泥土地面、未曾粉刷的土墙、粗糙的自制木器,经常都是干干净净的,而保存衣服的旧箱子还散发出紫苏清淡的芳香。 这是乌苏娜生活的常态,也是她人生的缩影。作者用赞赏的笔调描写这位母亲的勤劳和坚 韧——她坚信:“只要上帝让我活着,这幢疯人院(指布恩蒂亚家族)就不会缺钱花”。只要由她当家,“全世界不会有一座比这疯人院更漂亮、更好客的房子了”。即使是晚年双目失明,她仍不放弃劳动,还能凭借记忆知道各种东西的位置,根据气味、声音来判断事物,“尽管周围一片漆黑,乌苏娜还能穿针引线,缭扣门,及时发现牛奶就要煮沸”,还能凭借分析帮助菲兰达找到她放在小孩卧室隔板上的结婚戒指。 乌苏娜的勤劳中透着刚强和智慧,勤劳中体现着对每一个布恩蒂亚家族及马孔多人的关爱,她是这个孤独家族和村落中唯一一个懂得爱的人。她用爱的温情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儿女、丈夫、亲戚、村人,还有外来人。 从作品中我们看到,早年的乌苏娜,也有一个和睦、完美的家庭,生活在这个家庭中的她并[2][1]收稿日期:2007-05-16

作者简介:郭一鹤(1983—),男,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研究方向:传媒文化。

16

郭一鹤 没有回应的爱:伟大的孤独者乌苏娜 不孤独。他的丈夫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蒂亚是

一个年轻的族长,是全村最有事业心的人,“经常

告诉大家如何播种,如何教养孩子,如何饲养牲

畜;他跟大伙儿一起劳动,为全村造福”,因而,

马孔多建村之后不久,就成了一个最整洁的村子。

而布恩蒂亚家拥有全村最好的房子,宽敞明亮,

鸟语花香。可是,一群吉卜赛人的到来打破了这

里的温馨和宁静,特别是身躯高大的吉卜赛人梅

尔加德斯带来磁铁、望远镜等现代的科技发明,

强烈地吸引着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蒂亚,他“为

社会造福的精神很快消失”,整天沉迷于各种试

验。家庭的重负和养育孩子的责任都压在了乌苏

娜这个“严肃、活泼和矮小的女人”肩上。她“带

领孩子们管理着香蕉和海芋、木薯和山药、南瓜

和茄子”,忙得透不过气来,面对生活的变化,乌

苏娜并不抱怨,默默地尽着一个妻子、一个母亲

的责任。

她虽然一个人支撑着这个家庭,但是宁可自

己受苦,也不委屈儿女。当发现女儿都已经长成

了大姑娘,需要有一个合适的地方体面地与人交

往,谈情说爱;儿子也已经大了,很快就要结婚,

这座房子不够大家住了,决定靠自己的努力建造

一座大房子。

为了出色地实现自己的愿望,乌苏娜活像个

做苦工的女人,在修建过程中一直艰苦地劳动,

甚至在房屋竣工之前,她就靠出售糖果和面包赚

了那么多的钱,以便能够定购许多稀罕和贵重的

东西,用作房屋的装饰和设备,其中有一件将会

引起全镇惊讶和青年们狂欢的奇异发明——自动

钢琴。

她爱孩子,胜过爱自己,发现大儿子失踪的

时候,她急得在村子里到处寻找。得知儿子随吉

卜赛人走了,她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寻找的道路,

一找就是5个月,路上“碰见每一个人都要问一

问”,旅途的艰辛和劳累都置之度外。小儿子奥雷

连诺上校因为起义被关进监狱,尽管乌苏娜对革

命很不理解,但依然冒险去探监,并偷偷地捎给

他一把手枪防身。如果说,劳作的快乐和喜悦可

以帮助乌苏娜驱赶孤独的话,那么母爱使这位母

亲变得坚强和勇敢。

乌苏娜是一个懂得如何爱孩子的母亲。她疼

爱孩子,但并不娇惯和放纵孩子的缺点。小说写

到她惩治儿女的恶习、恶行,愤怒严厉而一反母

[4][3]亲的慈祥。 雷贝卡有吃泥土的恶癖而又拒绝吃药,乌苏娜就用鞭挞加强治疗,使她逐渐康复;阿卡蒂奥成了暴君,“乌苏娜每次听到他的横行霸道,都向他叫嚷”。阿卡蒂奥不听劝阻,继续施暴,乌苏娜便愤怒地挥动着树脂浸透的皮鞭无情地抽打、怒骂他,“直到他躲到院中最远的一个角落里,像蜗牛似的蜷缩在那儿”。[5] 她养育儿女,希望他们都成为健康、善良而神圣的人,企盼他们成为充满生命光辉的人,不允许他们自戕,更不许他们危害他人。母爱的光辉、母亲胸襟的博大,使得乌苏娜不仅仅是这个百年家族的母亲,也成了马孔多的伟大母亲。儿女们的心灵。 当奥雷连诺·布恩蒂亚上校要签订停战协议的那一天,这个平常就沉默、悒郁、孤独的青年人要面对全镇人的谴责和辱骂,显得十分痛苦和茫然,乌苏娜是唯一能够看出他心里难过的人。前一天晚上,她放下其他事情,陪着儿子吃晚饭,试图用自己的爱去抚慰儿子痛苦的心:“要是你还得离家的话”,“那你至少得设法记住咱们这一夜是怎么过的”。 当奥雷良诺·布恩蒂亚上校真要走的时候,她想在儿子的肩上披一条新的毛毯,但却怕别人说儿子是因为没钱买毛毯才投降的。但还是在下雨的时候把她的丈夫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蒂亚的一顶旧毡帽给儿子戴上了。最终,在儿子就要走的时候,乌苏娜把他叫住了说:“奥雷良诺,答应我,要是你在那里遇到什么不如意的时候,希望你会想起你的母亲!” [6] 乌苏娜疼爱孩子,不单纯注重养育,更关注 每一次读到这句话时,都会让人感动得流泪:为着这位孤独又伟大的母亲,为着她对儿女的那一份爱心。乌苏娜也像千千万万个优秀的母亲一样,孩子的喜怒哀乐就是决定她们痛苦和快乐的砝码。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个责任心强、感情丰富的母亲!只有责任心强、感情丰富的母亲才能深刻体会儿女的痛苦,也才能真正理解孤独的含义;而责任心淡薄的人只会沉迷于自己孤独的苦涩。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这个家族所有人都是孤独的,乌苏娜也不孤独,因为她的心里有爱,她的心里有丈夫,朋友,亲戚,儿孙……,她从来没有放弃过他们,这样一个充满着人性光辉的母亲,她怎么会孤独?! 17

郭一鹤 没有回应的爱:伟大的孤独者乌苏娜

然而,从作品中我们又看到,布恩蒂亚家族

的每一个人无疑都是孤独的,乌苏娜也不例外,

尽管她一生都在同孤独抗争,但是仍未摆脱孤独。

但她的孤独是与众不同的,她的孤独是因为不能

与人分享智慧的快乐而独自寂寞,她的孤独是因

为她的爱在这个家族里得不到回应。她爱丈夫,

即使他成了疯子,她仍然精心地照顾他,向他倾

诉自己内心的苦闷,可是,他毫无反应;她爱孩

子,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成为快乐的天使和

神圣的教皇,可是她的儿女们要么就是暴君、混

蛋,要么就是孤僻自闭,有的不爱别人,有的不

敢接受别人的爱,唯一一个能给家里带来快乐气

氛的儿媳雷麦黛丝又很快死于非命,唯一一个爱

情的结晶——奥雷莲诺·布恩蒂亚家族的第七代

子孙,还是一个她最怕看到的长着猪尾巴的孩子。

生活残酷地打击着乌苏娜。尽管她用爱心和智慧

经营着这个家庭,但在这个家里随处可见的是孤

独的自闭、疯狂的幻想、偷情和乱伦;她用爱心

温暖这个家庭的每一个成员,可是子女中却没有

人爱她,甚至在她垂老的时候,孩子们把她当成

玩偶推来拖去;在她还有意识的时候,子女就宣

布她已经死了,直到最终孤寂地死去。在这样一

个没有爱的回应的家族里,乌苏娜习惯于一个人

独处,一个人回忆,一个人思考,生活使她成为

一个充实独立的人,一位伟大的母亲,伟大的孤

独者!

乌苏娜是作者精心刻画的“理想中的妇女形

象”,在她的孤独与不孤独的辩证统一中,寄予着

作者“反抗孤独,重获新生”的理想,具有启示

意义。

马尔克斯不愧是一代大师,他书写孤独,不

是为了展示苦难,而是为了反抗孤独,警示世人:

“孤独的反面是团结”,期盼着拉丁美洲人民尽早走上摆脱孤独和落后的道路;他书写毁灭,不仅仅是哀悼和叹惋,而是为了重获新生和崛起。1982年,在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上,他直陈心曲:“命中注定一百年孤独的世家终将会获得并将永远享有出现在世上的第二次机会”。而希望就是有“乌苏娜们”的存在:“妇女们能支撑整个世界,以免它们遭受破坏,而男人们只知一味地推倒历 史”。因而,乌苏娜就是黑暗中的光明,就是毁灭中的希望。也许正是由于在作者心中的特殊地位,马尔克斯才让她享楣寿之福,活到一百二三十岁时才仙逝。她不仅是布恩蒂亚家族的母亲,也是马孔多的母亲;她不仅是布恩蒂亚家族的保卫者,也是马孔多的支撑者;她的生命终止了,马孔多也就随之被飓风卷走,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一切在作者的笔下出现,不是巧合,而是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思考:乌苏娜一生反抗孤独,虽然没有挽救布恩蒂亚家族的毁灭,但是她用自己的努力,延缓了这个家族毁灭的过程,也发展了马孔多的历史。人们在叹息这个家族毁灭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个符合逻辑的事实:单靠乌苏娜一个母亲的力量无法挽救一个家族,也无法改写一个民族历史,拉丁美洲崛起的希望在全体拉丁美洲人民的手中。这是加西亚·马尔克斯作为一个文学家的希冀,也是他作为一个先觉者的预言,放射着理性的光辉。 参考文献: [1][2][3][4][5][6]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高长荣译)[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8、231、8、55、100、164. [7]马尔克斯.各各萨谈话录[M].上海:三联书店,1987. ([7] [责任编辑:孙丽娟]

18

2007年9月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Sep.2007 第23卷第3期 Journal of Changchun Education Institute Vol.23 No.3

没有回应的爱:伟大的孤独者乌苏娜

——重读《百年孤独》

郭一鹤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吉林 长春 130021)

摘 要:乌苏娜是《百年孤独》中一个寄寓着作者理想的母亲形象。在她的身上,闪烁着人性的

光辉和母爱的温情。她用爱去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她是这个孤独家族中唯一一个懂得爱的人。

生活在一个没有爱的家族里,她的爱得不到回应,这种生活使她成为一个充实独立的人,一位伟

大的孤独者。

关键词:乌苏娜;母爱光辉;孤独者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31(2007)03—0016—03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

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作品的经典之作。这部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

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曾在世界范围内掀起阅

读风暴。在中国,从文学评论家到读者,多年来

对马尔克斯和《百年孤独》关注的热度始终不减,

“孤独”也成了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百年孤独》描绘了加勒比海沿岸的马孔多

小镇一个百年家族——布恩蒂亚家族迁徙、生存、

发展、衰亡的过程,揭示了导致这个百年家族毁

灭的原因——“拉丁美洲式的孤独”。在布恩蒂亚

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

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每

个人都是孤独的,这是评论界长期以来的公论。

今天重读文本,却被主人公乌苏娜身上透出的人

性温情和母爱的光辉所打动,由此引发对这位孤

独者的重新认识。

乌苏娜是《百年孤独》中保证小说连贯性和

维系情节发展的重要人物,她是布恩蒂亚家族的

母亲。

她一生勤劳持家,靠自己的劳动养育儿女,

支撑布恩蒂亚家族。如果说,她的丈夫霍塞·阿

卡迪奥·布恩蒂亚的生活是虚幻的,留给人的印

象是模糊的话,乌苏娜的生活是现实的,她留给读者的感觉是真实的: 每天从黎明到深夜,四处都有她的踪影,到处都能听到她那浆过的荷兰亚麻布裙子轻微的沙沙声。多亏她勤于照料,夯实的泥土地面、未曾粉刷的土墙、粗糙的自制木器,经常都是干干净净的,而保存衣服的旧箱子还散发出紫苏清淡的芳香。 这是乌苏娜生活的常态,也是她人生的缩影。作者用赞赏的笔调描写这位母亲的勤劳和坚 韧——她坚信:“只要上帝让我活着,这幢疯人院(指布恩蒂亚家族)就不会缺钱花”。只要由她当家,“全世界不会有一座比这疯人院更漂亮、更好客的房子了”。即使是晚年双目失明,她仍不放弃劳动,还能凭借记忆知道各种东西的位置,根据气味、声音来判断事物,“尽管周围一片漆黑,乌苏娜还能穿针引线,缭扣门,及时发现牛奶就要煮沸”,还能凭借分析帮助菲兰达找到她放在小孩卧室隔板上的结婚戒指。 乌苏娜的勤劳中透着刚强和智慧,勤劳中体现着对每一个布恩蒂亚家族及马孔多人的关爱,她是这个孤独家族和村落中唯一一个懂得爱的人。她用爱的温情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儿女、丈夫、亲戚、村人,还有外来人。 从作品中我们看到,早年的乌苏娜,也有一个和睦、完美的家庭,生活在这个家庭中的她并[2][1]收稿日期:2007-05-16

作者简介:郭一鹤(1983—),男,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研究方向:传媒文化。

16

郭一鹤 没有回应的爱:伟大的孤独者乌苏娜 不孤独。他的丈夫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蒂亚是

一个年轻的族长,是全村最有事业心的人,“经常

告诉大家如何播种,如何教养孩子,如何饲养牲

畜;他跟大伙儿一起劳动,为全村造福”,因而,

马孔多建村之后不久,就成了一个最整洁的村子。

而布恩蒂亚家拥有全村最好的房子,宽敞明亮,

鸟语花香。可是,一群吉卜赛人的到来打破了这

里的温馨和宁静,特别是身躯高大的吉卜赛人梅

尔加德斯带来磁铁、望远镜等现代的科技发明,

强烈地吸引着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蒂亚,他“为

社会造福的精神很快消失”,整天沉迷于各种试

验。家庭的重负和养育孩子的责任都压在了乌苏

娜这个“严肃、活泼和矮小的女人”肩上。她“带

领孩子们管理着香蕉和海芋、木薯和山药、南瓜

和茄子”,忙得透不过气来,面对生活的变化,乌

苏娜并不抱怨,默默地尽着一个妻子、一个母亲

的责任。

她虽然一个人支撑着这个家庭,但是宁可自

己受苦,也不委屈儿女。当发现女儿都已经长成

了大姑娘,需要有一个合适的地方体面地与人交

往,谈情说爱;儿子也已经大了,很快就要结婚,

这座房子不够大家住了,决定靠自己的努力建造

一座大房子。

为了出色地实现自己的愿望,乌苏娜活像个

做苦工的女人,在修建过程中一直艰苦地劳动,

甚至在房屋竣工之前,她就靠出售糖果和面包赚

了那么多的钱,以便能够定购许多稀罕和贵重的

东西,用作房屋的装饰和设备,其中有一件将会

引起全镇惊讶和青年们狂欢的奇异发明——自动

钢琴。

她爱孩子,胜过爱自己,发现大儿子失踪的

时候,她急得在村子里到处寻找。得知儿子随吉

卜赛人走了,她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寻找的道路,

一找就是5个月,路上“碰见每一个人都要问一

问”,旅途的艰辛和劳累都置之度外。小儿子奥雷

连诺上校因为起义被关进监狱,尽管乌苏娜对革

命很不理解,但依然冒险去探监,并偷偷地捎给

他一把手枪防身。如果说,劳作的快乐和喜悦可

以帮助乌苏娜驱赶孤独的话,那么母爱使这位母

亲变得坚强和勇敢。

乌苏娜是一个懂得如何爱孩子的母亲。她疼

爱孩子,但并不娇惯和放纵孩子的缺点。小说写

到她惩治儿女的恶习、恶行,愤怒严厉而一反母

[4][3]亲的慈祥。 雷贝卡有吃泥土的恶癖而又拒绝吃药,乌苏娜就用鞭挞加强治疗,使她逐渐康复;阿卡蒂奥成了暴君,“乌苏娜每次听到他的横行霸道,都向他叫嚷”。阿卡蒂奥不听劝阻,继续施暴,乌苏娜便愤怒地挥动着树脂浸透的皮鞭无情地抽打、怒骂他,“直到他躲到院中最远的一个角落里,像蜗牛似的蜷缩在那儿”。[5] 她养育儿女,希望他们都成为健康、善良而神圣的人,企盼他们成为充满生命光辉的人,不允许他们自戕,更不许他们危害他人。母爱的光辉、母亲胸襟的博大,使得乌苏娜不仅仅是这个百年家族的母亲,也成了马孔多的伟大母亲。儿女们的心灵。 当奥雷连诺·布恩蒂亚上校要签订停战协议的那一天,这个平常就沉默、悒郁、孤独的青年人要面对全镇人的谴责和辱骂,显得十分痛苦和茫然,乌苏娜是唯一能够看出他心里难过的人。前一天晚上,她放下其他事情,陪着儿子吃晚饭,试图用自己的爱去抚慰儿子痛苦的心:“要是你还得离家的话”,“那你至少得设法记住咱们这一夜是怎么过的”。 当奥雷良诺·布恩蒂亚上校真要走的时候,她想在儿子的肩上披一条新的毛毯,但却怕别人说儿子是因为没钱买毛毯才投降的。但还是在下雨的时候把她的丈夫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蒂亚的一顶旧毡帽给儿子戴上了。最终,在儿子就要走的时候,乌苏娜把他叫住了说:“奥雷良诺,答应我,要是你在那里遇到什么不如意的时候,希望你会想起你的母亲!” [6] 乌苏娜疼爱孩子,不单纯注重养育,更关注 每一次读到这句话时,都会让人感动得流泪:为着这位孤独又伟大的母亲,为着她对儿女的那一份爱心。乌苏娜也像千千万万个优秀的母亲一样,孩子的喜怒哀乐就是决定她们痛苦和快乐的砝码。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个责任心强、感情丰富的母亲!只有责任心强、感情丰富的母亲才能深刻体会儿女的痛苦,也才能真正理解孤独的含义;而责任心淡薄的人只会沉迷于自己孤独的苦涩。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这个家族所有人都是孤独的,乌苏娜也不孤独,因为她的心里有爱,她的心里有丈夫,朋友,亲戚,儿孙……,她从来没有放弃过他们,这样一个充满着人性光辉的母亲,她怎么会孤独?! 17

郭一鹤 没有回应的爱:伟大的孤独者乌苏娜

然而,从作品中我们又看到,布恩蒂亚家族

的每一个人无疑都是孤独的,乌苏娜也不例外,

尽管她一生都在同孤独抗争,但是仍未摆脱孤独。

但她的孤独是与众不同的,她的孤独是因为不能

与人分享智慧的快乐而独自寂寞,她的孤独是因

为她的爱在这个家族里得不到回应。她爱丈夫,

即使他成了疯子,她仍然精心地照顾他,向他倾

诉自己内心的苦闷,可是,他毫无反应;她爱孩

子,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成为快乐的天使和

神圣的教皇,可是她的儿女们要么就是暴君、混

蛋,要么就是孤僻自闭,有的不爱别人,有的不

敢接受别人的爱,唯一一个能给家里带来快乐气

氛的儿媳雷麦黛丝又很快死于非命,唯一一个爱

情的结晶——奥雷莲诺·布恩蒂亚家族的第七代

子孙,还是一个她最怕看到的长着猪尾巴的孩子。

生活残酷地打击着乌苏娜。尽管她用爱心和智慧

经营着这个家庭,但在这个家里随处可见的是孤

独的自闭、疯狂的幻想、偷情和乱伦;她用爱心

温暖这个家庭的每一个成员,可是子女中却没有

人爱她,甚至在她垂老的时候,孩子们把她当成

玩偶推来拖去;在她还有意识的时候,子女就宣

布她已经死了,直到最终孤寂地死去。在这样一

个没有爱的回应的家族里,乌苏娜习惯于一个人

独处,一个人回忆,一个人思考,生活使她成为

一个充实独立的人,一位伟大的母亲,伟大的孤

独者!

乌苏娜是作者精心刻画的“理想中的妇女形

象”,在她的孤独与不孤独的辩证统一中,寄予着

作者“反抗孤独,重获新生”的理想,具有启示

意义。

马尔克斯不愧是一代大师,他书写孤独,不

是为了展示苦难,而是为了反抗孤独,警示世人:

“孤独的反面是团结”,期盼着拉丁美洲人民尽早走上摆脱孤独和落后的道路;他书写毁灭,不仅仅是哀悼和叹惋,而是为了重获新生和崛起。1982年,在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上,他直陈心曲:“命中注定一百年孤独的世家终将会获得并将永远享有出现在世上的第二次机会”。而希望就是有“乌苏娜们”的存在:“妇女们能支撑整个世界,以免它们遭受破坏,而男人们只知一味地推倒历 史”。因而,乌苏娜就是黑暗中的光明,就是毁灭中的希望。也许正是由于在作者心中的特殊地位,马尔克斯才让她享楣寿之福,活到一百二三十岁时才仙逝。她不仅是布恩蒂亚家族的母亲,也是马孔多的母亲;她不仅是布恩蒂亚家族的保卫者,也是马孔多的支撑者;她的生命终止了,马孔多也就随之被飓风卷走,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一切在作者的笔下出现,不是巧合,而是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思考:乌苏娜一生反抗孤独,虽然没有挽救布恩蒂亚家族的毁灭,但是她用自己的努力,延缓了这个家族毁灭的过程,也发展了马孔多的历史。人们在叹息这个家族毁灭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个符合逻辑的事实:单靠乌苏娜一个母亲的力量无法挽救一个家族,也无法改写一个民族历史,拉丁美洲崛起的希望在全体拉丁美洲人民的手中。这是加西亚·马尔克斯作为一个文学家的希冀,也是他作为一个先觉者的预言,放射着理性的光辉。 参考文献: [1][2][3][4][5][6]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高长荣译)[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8、231、8、55、100、164. [7]马尔克斯.各各萨谈话录[M].上海:三联书店,1987. ([7] [责任编辑:孙丽娟]

18


相关内容

  • 读[百年孤独]有感
  •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百年孤独>卷首语 在读过的所有作品的开局中,我最喜欢这个精巧神奇的开场白,在这不动声色的叙述中隐藏着一种深沉的悲凉和无可奈何的宿命感,却又凭借着巧妙的时空交错形成了巨大的悬疑.在读过的所有作品里,&l ...

  • 论[红楼梦]与[百年孤独]的相似意境
  • 第30卷第1期 No.1V01.30 Journalof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NingxiaTeachersUniversity(SocialScience) 2009年2月 Feb.2009 论<红楼梦>与<百年孤独>的相似意境 杨立琼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 ...

  • 孤独是我们的必修课
  • 孤独是我们的必修课 --<百年孤独>之读后感 "若干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的开篇这样写道.布恩地亚上校的记忆犹如一滴墨水坠落在宣纸上,无法 ...

  • 孤独是生命和历史的融合_百年孤独_主题试析[1]
  • ·188·科教文化 孤独是生命和历史的融合 ---<百年孤独>主题试析 赵艳丽 (哈尔滨金融学院基础部语文教研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摘要<:百年孤独>作为"爆炸文学"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其主题思想一直备受评论界的关注.很多研究者都认为<百年孤 ...

  • 百年孤独多少
  • <百年孤独>书评 陈逸彬 <百年孤独>这本书是我看得最困难也是最久的一本书,每一代人都用同样的名字命名,这常常让我头痛不已,但我不得不承认,这是我所看过的最吸引人的一本书,这本书是一本人类心灵孤独的苦难史. 小说离奇的情节令人叹为观止.在小镇马贡多,布恩地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 ...

  • 百年孤独分析
  • 马贡多已死 孤独不再 --<百年孤独>初评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2006级 王新刚 1044406020 [提要]本文就<百年孤独>中"孤独"这一问题展开论述,论述了"孤独"本身的由来.关于布恩迪亚.马贡多.以至拉美的孤独的笔者自认为的 ...

  • 文学是善的一种形式
  • 从<如何读,为什么读>看布鲁姆的文学"朝圣" 日期:2011-06-18 作者:顾文豪 来源:文汇报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顾文豪 电影<国王的演讲>中有个颇有意味的段落,罗格医生拿<费加罗婚礼序曲>堵住伯蒂的耳朵,请 ...

  • [登高]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以声传情. 2.品味文本,批文入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人杜甫适逢一个动荡的年代--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国家风雨飘摇,人民流离失所.他也只得"漂泊西南天地间",饱尝战乱之苦.为了排遣浓云一般压在心头的悲愁,在一个肃杀的秋天,他登临高处 ...

  • 评[百年孤独]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 4卷第 1 期 20 06年 3月 西南农业 大学学 报( 社会科学版 ) Jun l f otw s A r utrl iesy Sc lSineE io ) ora uh et gi l a Unvri ( oi c c dt n oS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