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洛斯的维纳斯]说课稿

《米洛斯的维纳斯》说课稿

各位评委: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米洛斯的维纳斯》,下面我分七部分展开论述: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第二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研究探讨,深入领会”。课文是一篇艺术随笔,蕴涵着作者的美学主张和审美理念,能给人以美的熏陶。但由于是译文,又涉及到一些深奥的美学观点,要领会文章内涵有一定难度,这正好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研究、质疑解疑,主动获取知识和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本课教学建立在本单元前三篇课文的“探究式鉴赏阅读训练”的基础之上,又承接第一单元的学习重点“筛选文章重要信息”,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以温故而知新,锻炼了思维能力,还能感受到浓浓的理趣。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目标三个维度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结合教材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理解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 (3)情感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引导学生认识审美活动的主观性特征。

2、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 依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阅读与鉴赏中的审美体验。就本文而言,理解“缺陷美”这一美学观点 ,学会欣赏维纳斯以及其它美的事物都需要想象力和审美判断力,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和独到的见解。

3、教学难点: 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 “残缺美”的涵义。

依据:本文为译著,又是抽象的理论文章,对于审美认知能力还不够成熟和审美素养还比较欠缺的高一学生来说,要理解这篇文章或者接受作者的美学主张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教会学生自己去学习。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因此,我采用这样的教学法:

1、情境教学法:导入时,展示

维纳斯雕像图片,配上优美音乐,创造艺术氛围,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操。

2、启发探究法:在这堂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课文的理解和探讨主要由他们自主完成,我只是起到一个启发的作用。

3、想象思维训练法: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复原了心中完美的维

纳斯,激起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了学生

的想象能力。

4、自由讨论法:想象心中完美的维纳斯形象时,以及对作者的观点争鸣与延伸时,让学生不拘一格发表看法,讨论时教师也可加入自己的观点,但不会强加给学生。

(二)教学手段

本课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导入新课时,用多媒体课件将维纳斯雕像图片展示给学生,配上音乐《致爱丽斯》,创设优美的艺术氛围。在探讨缺憾美时,展示齐白石的绘画,辅助学生深入理解残缺美在艺术中的体现。另外,课文的板书也用课件展示,方便学生记录。

四、学法辅导

1、欣赏品味法:引导学生在动听的乐声中欣赏各种相关的艺术图片,接受美的熏陶,让他们自由畅谈对艺术品维纳斯雕像的审美认识。

2、自主探究法:在解决教学难点时,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主动探究,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的办法,而我只是在学生需要帮助时给予启发。

3、想象思维训练法:学生在我的提议下,想象心中完美的维纳斯。学生想象力各有不同,但我都会予以肯定,想象不出来的我就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让他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放飞想象的翅膀。

4、交流讨论法:学生在我的鼓励下,自由发表看法,大胆创新,学会主动与同学、老师交流,共同学习。

五、教学程序

我的教学设计有六个环节

1、导入

用一个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由谜面“凝固了的舞蹈” 猜出谜底“雕塑”

,从而顺理成章把学生的目光聚焦在维纳斯雕像上,让学生欣赏雕像,并谈感受。

2、课文感知和探究

当学生发现雕像“断臂”这个特点时,引导学生速读课文,并完成两个任务:①找出“断臂”的来历,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作者对“断臂”的看法及理由。②就课文有疑问之处提出问题请老师或同学解答。

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自我探求和与人交流中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 “残缺美”的涵义,从而解决教学难点,实现知识目标和“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这一能力目标。对于课文关键语句的理解,上课前我已作好了充分准备,以应对学生有可能出现的种种疑问和的理解。

3、激发想象 残缺之所以美,是因为它能引起人们无限神秘的遐想。放飞学生的想象之翼,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此,我建议学生设想完整的维纳斯形象。

学生在想象时,反映出的是他对雕像的理解,也是他对美的一种认识和感受,这既是一次审美实践,又是想象能力的训练;同时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审美活动的主

观性。

4、争鸣拓展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畅所欲言是这节课的另一

个重点。学生的某些见解可能不成熟,但学生在发表见解的过程中锻炼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了审美个性,同时,学生也能体会到审美是带有创造性和主观性的个体活动。所以这个环节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给学生讨论:你是否赞成作者“残缺美”的观点?维纳斯失去双臂是好事还是坏事?你认为怎样才是真正的美?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还会适当地启发学生。 5、课堂总结

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在一千个人的心中可能就有一千种不同的美。面对这断臂的维纳斯,她究竟是断臂更美还是完整更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感受美,欣赏美,珍惜美。这节课快要结束了,但是关于“美”这个话题远远没有终结,最后,希望同学们能够拓展自己的阅读和生活视野,多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从而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学识修养,这样就能在美的王国里自由漫步了。

附板书 争鸣

残缺 维纳斯 完整

拓展

6、布置作业:以“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六、教学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同时还强调:阅读和鉴赏中的审美体验关键在于唤醒学生的审美情感。因此,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十分尊重学生的审美选择,鼓励他们对文本美学观点进行质疑和争鸣,努力创设民主、开放的学习情境,在师生、生生多边对话交流中,展现各自的想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大语文教学观,改变了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做法,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七、创新点

教学中创设一个交流的平台,师生平等交流,不求意见统一,激活了思想,活跃了气氛。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维纳斯,古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以她为题材的绘画雕塑数不胜数,当人们发现了米洛斯岛上的维纳斯时,才认定她才是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她虽然失去了双臂,却赢得全世界对她的瞩目。今天我的说课就是日本清冈卓行的美学论文《米洛斯的维纳斯》,下面我分五部分说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课文,本单元都属文艺论文,重在讲知识或道理,读者从中既能获得新知,又锻炼了思维能力,还能感受到浓浓的理趣。本课则阐述作者的一个美学观点,即残缺美。

2、教学目标:

学生在上学期

赏读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花未眠》,《花未眠》阐述了美是邂逅所得及艺术源于生活的美学观点,《米洛斯的维纳斯

》则是学生在学习美学知识方面的深入与延续。根据学情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理解文章的残缺美,把握本文关键语句的含义,提高审美能力,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解决文艺欣赏方面遇到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深入阅读课文,探究问题。

通过讨论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谈对课文的理解,谈对作者观点的认识和评价,教师注意及时纠偏,并引导话题的走向。

以本文为契机,引入有关的文学艺术欣赏知识。教学时围绕维纳斯雕像,介绍和本文作者观点相通的中国画的虚实相生的原则,结合图片,以直观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贯穿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应该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西方美术史中最著名的杰作之一,历来被视为希腊雕刻艺术的珍宝。学生对她的欣赏将会提升审美品位。

3、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提出的残缺美,领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虚实相间”的艺术原则。

教学难点:对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辩证地分析艺术作品的残缺与完整。

本文为译著,又是抽象的理论文章,在语句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把对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作为难点之一;难点之二则是启发学生辩证地分析艺术作品的残缺与完整,断臂维纳斯只是一个特例,并不是所有的残缺的艺术品都是美的。

二、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1、欣赏品味法:课文以米洛斯的维纳斯为审美点,以蒙娜丽莎与胜利女神为衬托点,以齐白石画为深入点,以自然残缺美为延伸点,以人生的残缺美为德育点,这些抽象的理论都以图片的形式来进行直观地学习,形成视觉冲击力,吸引学生细细品味。

2、自读探究法:由于本课是自读课,因此课文教法主要采用自主探究为主。找出问题,看书筛选信息解答。

3、自由讨论法:如何为断臂维纳斯复原,学生会各持己见,这是一个讨论的热点。在拓展深入时,让学生判断什么样的人生是最美的人生,这就是价值观与人生观的体现,这个问题也会引发争论。讨论时教师可加入自己的观点,也

可留下空白,由学生自己甄别。

4、讲练结合法:在品味了断臂维纳斯后,又浏览了蒙娜莎神秘的微笑,就展示几幅胜利女神的远近的雕像,让学生写一个片断,进

行审美练习。

教学手段:本课将大量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的首页:断臂维纳斯的美在璀璨的卢浮宫的衬托下更显得庄严而典雅。在巴黎一瞥中将几座有代表性的建筑图片展示给学生,然后引出卢浮宫三宝,配上了《雪绒花》的音乐,意境很美。在拓展深入中,有齐白石的绘画,有当代摄影作品,有残疾人的几幅图片,以此辅助学生深入理解残缺美在艺术及人生中的体现。最后的审美练习也展示胜利女神的雕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她的形象美和神韵美。这些图片的应用将和本课对美的阐释相得益彰,共同构成美的教学氛围。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流程设为六个环节

(一)导语:由巴黎引出卢浮宫三宝,从而顺理成章把学生的目光聚焦在卢浮宫镇宫第一宝——庄重典的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上。巴黎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城市。是浪漫之都,是艺术之都。它有美丽的塞纳河,有经典的艾菲尔铁塔,有绚丽的小区广场,辉煌的红磨坊,有神秘的巴黎圣母院,有璀璨的卢浮宫┄┄在卢浮宫里珍藏了三件镇宫之宝。

(二)学生阅读课文,提出问题。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

(三)课文探究

教师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补充总结为以下六个

1、本文谈了一个美学观点, 这个美学观点是什么?

2、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维纳斯失去双臂后,获得了一种抽象的艺术效果,这种抽象的艺术效果是什么?

4、为什么作者不赞成复原双臂?

5、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复原计划,告诉我们你心中完整的维纳斯是什么样的?

6、维纳斯为什么只能失去双臂,不能失去其它部位吗?

这六个问题由学生品读课文,讨论完成。

(四)拓展深入

引导学生追根溯源。清冈卓行并不是残缺美的首创者,我国古代早就有相关的论述。老子云:“大音无声,大象无形。”即是说最大的乐声听来反而无音响, 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到形迹。

我国古代绘画中体现了空白艺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如齐白石画虾,他只画虾的动作,而空白处观赏者便想象成了水。空白艺术与残缺美是一脉相承的。

“空白”是虚,物象是实,虚与实辩证地统一于艺术品中。从“空白”的价值意义来看,“空白”并非没有东西,而是在于求其空灵,不是空而无物,而是虚中求实。艺术品中的“空白”体现一种“虚灵”的“空间感型”,使艺术品虚实相映,

形神兼备,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在音乐、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电影、曲艺等艺术形式中,历来都讲究虚实相间的艺术。

  为了让学生直观

地理解虚实相间的艺术,可展示几幅古画,与学生共同品味。

然后向学生出示两幅作品,《玻璃破碎的瞬间》是一幅摄影作品,一只高脚酒杯破碎的一刹那,蓝色的液体流出来。“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影壁”在顶部特意设计成了残缺。这些都是残缺美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应用。而在文学作品中残缺美是如何表现的?

比如结局离散,人物性格的缺憾都会产生残缺美的效果。《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得可爱,《红楼梦》中黛玉的小心眼,《三国演义》中张飞的粗心等,这些缺点使人物形象更饱满生动,富于个性,真实可信,流传千古。

现在就让我们从艺术中走出来,走到大自然中,月圆月缺,潮起潮落,花开花谢,云卷云舒,所以残缺的也是美。

人生是也是不完美的,想想人生中的残缺美是如何创造的。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会想到残疾人:阿炳,奥斯特洛夫斯基,张海迪等,然后学生就能够说出他们用意志创造了美。

教师引导升华本课:你认为人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或者说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美的?让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发言,畅谈心志。

(五)审美练习

中国古代读书方法中有知出知入法,就是要能读进去,也能跳出书中观点的束缚,现在就让学生走出清冈卓行的思维空间,重新审视维纳斯的美。 学生除了残缺美外还可以看出这座雕像的形体美和庄严典的神韵美。用课件展示板书:

1、 完整的艺术美。

1、2、完美的形体美

1、3、古典的神韵美

重点引导学生品味她的神韵美。俄国古典派评论家温克尔曼用这样两句话来赞赏希腊雕像的美:崇高的庄严,伟大的静穆。屠格涅夫在一篇小说里说:“〈米罗斯的维纳斯〉比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更不容怀疑。”这意思是说在保卫人性的尊严方面,它也许更有力量,她大方而雄伟,坦荡而又自尊,在她面前,人们感到的是亲切,喜悦以及对于完美的人和生命自由的向往。

教师启发学生:完整的艺术就不美了吗?其实蒙娜丽莎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丝毫不亚于断臂的维纳斯。然后让学生阅读语文读本傅雷的《蒙娜丽莎之美》),学生找出描写画面主人公神秘的微笑的语段:

假定她真在微笑,那么,微笑的意义是什么?是不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的温婉的微笑,或是多愁善感的人的感伤的微笑?这微笑,是一种蕴藏

着的快乐的标帜呢,还是处女的童真的表现?这是不容易且也不必解答的。这是一个莫测高深的神秘。

最后要根据上面学生获得的知识与能力进行一个片断写作练习,学生仔细看《胜利女神》的雕像,欣赏《胜利女神》之美,不少于200字。

六)布置作业:阅读宗白华《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

四、说板书

米洛斯的维纳斯

必须失去双臂 —— 才有无数双玉臂

残缺美 不能复原双臂 ——“有”限制了想象 人生?

只能失去双臂 —— 双臂可千变万化

五、说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意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渗透一些美学知识对学生在欣赏文学艺术时会获得审美体验,可以说通过本课可以对学生艺术修养起到一个启蒙的作用。而对艺术的审美又可以引申到人生中,什么是人生中的最美,有的人追求外表,有的人追求内在,有的人追求享乐,有的人追求奋斗,有的人奉献,有的人索取。总之形形色色的人生之路,刹那间的选择会决定一生。教师与家长以及社会是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指向,这种美的指向在学生潜意识中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人类在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只要社会的车轮前进,这种追求就不会停止,只要符合真善美,这样的人生就是最美的。

维纳斯,古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以她为题材的绘画雕塑数不胜数,当人们发现了米洛斯岛上的维纳斯时,才认定她才是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她虽然失去了双臂,却赢得全世界对她的瞩目。今天我的说课就是日本清冈卓行的美学论文《米洛斯的维纳斯》,下面我分五部分说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 说教材

1、 教材地位: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课文,本单元都属文艺论文,重在讲知识或道理,读者从中既能获得新知,又锻炼了思维能力,还能感受到浓浓的理趣。本课则阐述作者的一个美学观点,即残缺美。

2、教学目标:

学生在上学期赏读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花未眠》,《花未眠》阐述了美是邂逅所得及艺术源于生活的美学观点,《米洛斯的维纳斯》则是学生在学习美学知识方面的深入与延续。根据学情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理解文章的残缺美,把握本文关键语句的含义,提高审美能力,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解决文艺欣赏方面遇到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深入阅读课文,探究问题。

通过讨论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谈对课文的理解,谈对作者观点的认识和评价,教师注意及时纠偏,并引导话题的走向。

以本文为契机,引入有

关的文学艺术欣赏知识。教学时围绕维纳斯雕像,介绍和本文作者观点相通的中国画的虚实相生的原则,结合图片,以直观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贯穿

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应该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西方美术史中最著名的杰作之一,历来被视为希腊雕刻艺术的珍宝。学生对她的欣赏将会提升审美品位。

3、 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提出的残缺美,领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虚实相间”的艺术原则。

教学难点:对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辩证地分析艺术作品的残缺与完整。

本文为译著,又是抽象的理论文章,在语句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把对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作为难点之一;难点之二则是启发学生辩证地分析艺术作品的残缺与完整,断臂维纳斯只是一个特例,并不是所有的残缺的艺术品都是美的。

二、 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1、欣赏品味法:课文以米洛斯的维纳斯为审美点,以蒙娜丽莎与胜利女神为衬托点,以齐白石画为深入点,以自然残缺美为延伸点,以人生的残缺美为德育点,这些抽象的理论都以图片的形式来进行直观地学习,形成视觉冲击力,吸引学生细细品味。

2、自读探究法:由于本课是自读课,因此课文教法主要采用自主探究为主。找出问题,看书筛选信息解答。

3、 自由讨论法:如何为断臂维纳斯复原,学生会各持己见,这是一个讨论的热点。在拓展深入时,让学生判断什么样的人生是最美的人生,这就是价值观与人生观的体现,这个问题也会引发争论。讨论时教师可加入自己的观点,也可留下空白,由学生自己甄别。

4、讲练结合法:在品味了断臂维纳斯后,又浏览了蒙娜莎神秘的微笑,就展示几幅胜利女神的远近的雕像,让学生写一个片断,进行审美练习。

教学手段:本课将大量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的首页:断臂维纳斯的美在璀璨的卢浮宫的衬托下更显得庄严而典雅。在巴黎一瞥中将几座有代表性的建筑图片展示给学生,然后引出卢浮宫三宝,配上了《雪绒花》的音乐,意境很美。在拓展深入中,有齐白石的绘画,有当代摄影作品,有残疾人的几幅图片,以此辅助学生深入理解残缺美在艺术及人生中的体现

。最后的审美练习也展示胜利女神的雕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她的形象美和神韵美。这些图片的应用将和本课对美的阐释相得益彰,共同构成美的教学氛围。

三、 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流程设为六个环节

(一)导语:由巴黎引出卢浮宫三宝,从而顺理成章把学生的目光聚焦在卢浮宫镇宫第一宝——庄重典的米洛斯的维纳

斯雕像上。巴黎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城市。是浪漫之都,是艺术之都。它有美丽的塞纳河,有经典的艾菲尔铁塔,有绚丽的小区广场,辉煌的红磨坊,有神秘的巴黎圣母院,有璀璨的卢浮宫┄┄在卢浮宫里珍藏了三件镇宫之宝。

(二)学生阅读课文,提出问题。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

(三)课文探究

教师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补充总结为以下六个

1、本文谈了一个美学观点, 这个美学观点是什么?

2、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维纳斯失去双臂后,获得了一种抽象的艺术效果,这种抽象的艺术效果是什么?

4、为什么作者不赞成复原双臂?

5、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复原计划,告诉我们你心中完整的维纳斯是什么样的?

6、维纳斯为什么只能失去双臂,不能失去其它部位吗?

这六个问题由学生品读课文,讨论完成。

(四)拓展深入

引导学生追根溯源。清冈卓行并不是残缺美的首创者,我国古代早就有相关的论述。老子云:“大音无声,大象无形。”即是说最大的乐声听来反而无音响, 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到形迹。

我国古代绘画中体现了空白艺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如齐白石画虾,他只画虾的动作,而空白处观赏者便想象成了水。空白艺术与残缺美是一脉相承的。

“空白”是虚,物象是实,虚与实辩证地统一于艺术品中。从“空白”的价值意义来看,“空白”并非没有东西,而是在于求其空灵,不是空而无物,而是虚中求实。艺术品中的“空白”体现一种“虚灵”的“空间感型”,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在音乐、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电影、曲艺等艺术形式中,历来都讲究虚实相间的艺术。

  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虚实相间的艺术,可展示几幅古画,与学生共同品味。

然后向学生出示两幅作品,《玻璃破碎的瞬间》是一幅摄影作品,一只高脚酒杯破碎的一刹那,蓝色的液体流出来。“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影壁”在顶部特意设计成了残缺。这些都是残缺美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应用。而在文学作品中残缺美是如何表现的?

比如结局离散,人物性

格的缺憾都会产生残缺美的效果。《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得可爱,《红楼梦》中黛玉的小心眼,《三国演义》中张飞的粗心等,这些缺点使人物形象更饱满生动,富于个性,真实可信,流传千古。

现在就让我们从艺术中走出来,走到大自然中,月圆月缺,潮起潮落,花开花谢,云卷云舒,所以残缺的也是美。

人生是也是不完美的,想想人生

中的残缺美是如何创造的。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会想到残疾人:阿炳,奥斯特洛夫斯基,张海迪等,然后学生就能够说出他们用意志创造了美。

教师引导升华本课:你认为人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或者说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美的?让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发言,畅谈心志。

(五)审美练习

中国古代读书方法中有知出知入法,就是要能读进去,也能跳出书中观点的束缚,现在就让学生走出清冈卓行的思维空间,重新审视维纳斯的美。 学生除了残缺美外还可以看出这座雕像的形体美和庄严典的神韵美。用课件展示板书:

1、 完整的艺术美。

1、2、完美的形体美

1、3、古典的神韵美

重点引导学生品味她的神韵美。俄国古典派评论家温克尔曼用这样两句话来赞赏希腊雕像的美:崇高的庄严,伟大的静穆。屠格涅夫在一篇小说里说:“〈米罗斯的维纳斯〉比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更不容怀疑。”这意思是说在保卫人性的尊严方面,它也许更有力量,她大方而雄伟,坦荡而又自尊,在她面前,人们感到的是亲切,喜悦以及对于完美的人和生命自由的向往。

教师启发学生:完整的艺术就不美了吗?其实蒙娜丽莎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丝毫不亚于断臂的维纳斯。然后让学生阅读语文读本傅雷的《蒙娜丽莎之美》),学生找出描写画面主人公神秘的微笑的语段:

假定她真在微笑,那么,微笑的意义是什么?是不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的温婉的微笑,或是多愁善感的人的感伤的微笑?这微笑,是一种蕴藏着的快乐的标帜呢,还是处女的童真的表现?这是不容易且也不必解答的。这是一个莫测高深的神秘。

最后要根据上面学生获得的知识与能力进行一个片断写作练习,学生仔细看《胜利女神》的雕像,欣赏《胜利女神》之美,不少于200字。

(六)布置作业:阅读宗白华《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

四、 说板书

米洛斯的维纳斯

必须失去双臂 —— 才有无数双玉臂

残缺美 不能复原双臂 ——“有”限制了想象 人生?

只能失去双臂 —— 双臂可千变万化

五、 说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意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渗透一些美学

知识对学生在欣赏文学艺术时会获得审美体验,可以说通过本课可以对学生艺术修养起到一个启蒙的作用。而对艺术的审美又可以引申到人生中,什么是人生中的最美,有的人追求外表,有的人追求内在,有的人追求享乐,有的人追求奋斗,有的人奉献,有的人索取。总之形形色色的人生之路,刹那间的选择会决定一生。教师与家长以及社会是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指向,这种美的指向在学生潜意识中会起到

决定性的作用。人类在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只要社会的车轮前进,这种追求就不会停止,只要符合真善美,这样的人生就是最美的。

高一的学生在进行审美判断时常存有这样的误区:“完美”才是美,缺陷便是丑。由此他们常又走向另一个极端:美是不存在的,现实中处处充斥着丑恶。显然,这样的审美观不利于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不利于他们的身心的健康成长。

因此,在高一年级第二学期学习日本当代作家清冈卓行的美学随笔《米洛斯的维纳斯》就显得犹为重要。

其价值和意义主要表现在:1、艺术的残缺有时会产生一种神秘的氛围,生活也如此,残缺有时也是一种美;2、艺术的欣赏其实就是一种发现,是观赏者的另一种创造。前者给我们的是生活的启示,后者给我们的则是一种欣赏艺术的方法。前者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后者引导学生怎么学会欣赏(包括文学作品)。

因此,我的教学必须以一种民主的氛围去让学生“发现”这位日本作家倒底在说些什么,让他们与作家交流,与同学交流,与我交流,并进而获得某种感悟和提升——这是我的教学基本思路(或理念)。

1、采用多媒体,通过立体的丰富的资料酝造出问题情景:

关于维纳斯的雕像,同学们并不陌生。但当我用大屏幕高清晰地打出来时,不少女同学低下了头。

于是,我轻轻点击,伴随优美的音乐我问:女神像为何是裸体的?

有人回答是艺术的需要,有人说是为了展示人体美。那么,我又问:将女神表现为半裸,是否是对神的亵渎?

学生讨论,要我提示。

好,我于是又通过大屏幕展示巴尔干半岛的地形图,目的是要通过古希腊三面环海的地理特点进而理解古希腊人的文化性格。

还不够,我又展示古希腊人崇尚健美体格,在竞技场肉身相搏的资料。

最后,我又指出:古希腊神话是将神人化、世俗化。有人神同形同性的特点。维纳斯作为爱情、婚姻、生育之神以半裸的形式来表现是非常有分寸感的。

这样师生便达成共识:半裸既是艺术的需要,同时也

是古希腊人文化、审美、生活的一个必然归宿。

2、类比、旁推——领悟艺术美感的秘密

学生通读全文,很容易提炼出作者的观点:维纳斯的美正是在于她的“巧妙”的残缺。

那么,为何残缺便是“美”呢?

学生:因为双臂的残缺暗示着可能存在无数双秀美的玉臂。是不尽梦幻的“无”对受到限制的“有“的超越。

这样我们便会发现:美其实就是欣赏者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是没有止境的,是深不可测的,是不可言传的,是

对有限的一种超越。

抽象了,我捕捉到学生的表情。

我于是打出一幅梅花图,并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一并附出,让学生领会艺术中的“有”与“无”。学生沉思片刻,便回答:梅花展示在我们眼前的视觉形象是“有”,而陆游赋予它一种节操便是“无”。

我再打出一幅白石老的〈虾〉图。学生不假思索:虾的灵巧、透明、纤细是“有”,而清澈的水便是“无”。

这样,通过类比,学生发现了艺术作品中的“有”与“无”。

我于是不失时机的将中国艺术中的两个美学概念提了出来:充实与空灵——维纳斯雕像高贵典雅与丰满诱人便是“充实”,孟子曾说“充实而有光辉”谓之美,维纳斯没有身体各部位惊人的协调,没有丰腴、温暖的肌肤,没有优美的曲线,就不可能成为美的典型;更重要的是,她无意识间丢失的双臂,激起了所有观赏者的无穷的遐想,完成了“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这就是“空灵”。

艺术是“充实”与“空灵”的完美结合。维纳斯之所以成为世界十大雕像,就在于此。

3、联想、感悟——残缺与艺术

于是,我提出:所谓审美其实就是观赏者借助艺术作品的某种暗示对“无”的发现,对“有”超越。

我又一次运用多媒体播放电影《巴黎圣母院》中最惊心动魄的一幕:伽西莫多舍身营救爱斯梅拉达。

我问:论外表,军官弗比斯一表人才、风流倜傥,伽西莫多奇丑无比,但是每个阅读或观看过《巴黎圣母院》的人都会把感情的天平、美的尺度倾向于伽西莫多。这是为什么?

学生的回答热烈而富于激情:因为军官弗比斯的灵魂是丑陋的,他不过是一个花花公子;伽的心灵的崇高的、伟大的。

“是的”,我说,“我们是被人物的“无”所感动,伽西莫多的外表的“残缺”不仅没有减弱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反而凭添了一种悲剧性,一种传奇性。

〈小街〉是80年代的一部著名影片,我常为它没有结局而深感遗憾。我简单向学生介绍了故事梗概,便问:〈小街〉何以要这样

处理?

学生相视而笑:最好的结局在观众心里。

我于是打出这样的字幕:电影没有“结局”,成了一个残缺,但在千万的观众心中都有一个最好最美的结局。电影实现了观众的参与和创作,这就是导演的意图、艺术的追求。

“这样说来,残缺便构成美吗?”一学生大胆发问。

“我们看看作者是怎么样思考这一问题的。”我提示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两段。

一学生回答:残缺部分应该具有象征意义,正如维纳斯的丢失的手。手是各种关系的媒介,它的消失反而更激发人们

的想象。

我推出字幕:残缺部分应具有象征性。

一学生回答:实体部分也应该是美的,如果维纳斯的身体不合比例,甚至干瘪、佝偻,那么它的残缺就不是“美”而是更丑了。

有学生不同意:伽西莫多“实体部分”不也是丑的吗?

学生议论。

有学生回答:关键是残缺是否能产生某种暗示,从而激发人们的想象并进而获得感悟。

有学生鼓掌。

“另外呢?还有吗?”——沉默。

大屏幕上出现了“东施效颦”的动画。学生笑:模仿造作。

对,我于是推出字幕:艺术源于自然。

…………

最后我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学习这篇课文后的感想:

美是一种发现:

美在心灵;

人有悲观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热爱生活,热爱艺术:

可怕的不是躯体的残缺,而是灵魂的丑陋;

《米洛斯的维纳斯》说课稿

各位评委: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米洛斯的维纳斯》,下面我分七部分展开论述: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第二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研究探讨,深入领会”。课文是一篇艺术随笔,蕴涵着作者的美学主张和审美理念,能给人以美的熏陶。但由于是译文,又涉及到一些深奥的美学观点,要领会文章内涵有一定难度,这正好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研究、质疑解疑,主动获取知识和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本课教学建立在本单元前三篇课文的“探究式鉴赏阅读训练”的基础之上,又承接第一单元的学习重点“筛选文章重要信息”,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以温故而知新,锻炼了思维能力,还能感受到浓浓的理趣。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目标三个维度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结合教材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理解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 (3)情感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引导学生认识审美活动的主观性特征。

2、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 依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阅读与鉴赏中的审美体验。就本文而言,理解“缺陷美”这一美学观点 ,学会欣赏维纳斯以及其它美的事物都需要想象力和审美判断力,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和独到的见解。

3、教学难点: 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 “残缺美”的涵义。

依据:本文为译著,又是抽象的理论文章,对于审美认知能力还不够成熟和审美素养还比较欠缺的高一学生来说,要理解这篇文章或者接受作者的美学主张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教会学生自己去学习。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因此,我采用这样的教学法:

1、情境教学法:导入时,展示

维纳斯雕像图片,配上优美音乐,创造艺术氛围,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操。

2、启发探究法:在这堂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课文的理解和探讨主要由他们自主完成,我只是起到一个启发的作用。

3、想象思维训练法: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复原了心中完美的维

纳斯,激起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了学生

的想象能力。

4、自由讨论法:想象心中完美的维纳斯形象时,以及对作者的观点争鸣与延伸时,让学生不拘一格发表看法,讨论时教师也可加入自己的观点,但不会强加给学生。

(二)教学手段

本课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导入新课时,用多媒体课件将维纳斯雕像图片展示给学生,配上音乐《致爱丽斯》,创设优美的艺术氛围。在探讨缺憾美时,展示齐白石的绘画,辅助学生深入理解残缺美在艺术中的体现。另外,课文的板书也用课件展示,方便学生记录。

四、学法辅导

1、欣赏品味法:引导学生在动听的乐声中欣赏各种相关的艺术图片,接受美的熏陶,让他们自由畅谈对艺术品维纳斯雕像的审美认识。

2、自主探究法:在解决教学难点时,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主动探究,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的办法,而我只是在学生需要帮助时给予启发。

3、想象思维训练法:学生在我的提议下,想象心中完美的维纳斯。学生想象力各有不同,但我都会予以肯定,想象不出来的我就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让他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放飞想象的翅膀。

4、交流讨论法:学生在我的鼓励下,自由发表看法,大胆创新,学会主动与同学、老师交流,共同学习。

五、教学程序

我的教学设计有六个环节

1、导入

用一个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由谜面“凝固了的舞蹈” 猜出谜底“雕塑”

,从而顺理成章把学生的目光聚焦在维纳斯雕像上,让学生欣赏雕像,并谈感受。

2、课文感知和探究

当学生发现雕像“断臂”这个特点时,引导学生速读课文,并完成两个任务:①找出“断臂”的来历,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作者对“断臂”的看法及理由。②就课文有疑问之处提出问题请老师或同学解答。

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自我探求和与人交流中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 “残缺美”的涵义,从而解决教学难点,实现知识目标和“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这一能力目标。对于课文关键语句的理解,上课前我已作好了充分准备,以应对学生有可能出现的种种疑问和的理解。

3、激发想象 残缺之所以美,是因为它能引起人们无限神秘的遐想。放飞学生的想象之翼,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此,我建议学生设想完整的维纳斯形象。

学生在想象时,反映出的是他对雕像的理解,也是他对美的一种认识和感受,这既是一次审美实践,又是想象能力的训练;同时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审美活动的主

观性。

4、争鸣拓展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畅所欲言是这节课的另一

个重点。学生的某些见解可能不成熟,但学生在发表见解的过程中锻炼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了审美个性,同时,学生也能体会到审美是带有创造性和主观性的个体活动。所以这个环节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给学生讨论:你是否赞成作者“残缺美”的观点?维纳斯失去双臂是好事还是坏事?你认为怎样才是真正的美?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还会适当地启发学生。 5、课堂总结

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在一千个人的心中可能就有一千种不同的美。面对这断臂的维纳斯,她究竟是断臂更美还是完整更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感受美,欣赏美,珍惜美。这节课快要结束了,但是关于“美”这个话题远远没有终结,最后,希望同学们能够拓展自己的阅读和生活视野,多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从而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学识修养,这样就能在美的王国里自由漫步了。

附板书 争鸣

残缺 维纳斯 完整

拓展

6、布置作业:以“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六、教学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同时还强调:阅读和鉴赏中的审美体验关键在于唤醒学生的审美情感。因此,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十分尊重学生的审美选择,鼓励他们对文本美学观点进行质疑和争鸣,努力创设民主、开放的学习情境,在师生、生生多边对话交流中,展现各自的想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大语文教学观,改变了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做法,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七、创新点

教学中创设一个交流的平台,师生平等交流,不求意见统一,激活了思想,活跃了气氛。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维纳斯,古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以她为题材的绘画雕塑数不胜数,当人们发现了米洛斯岛上的维纳斯时,才认定她才是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她虽然失去了双臂,却赢得全世界对她的瞩目。今天我的说课就是日本清冈卓行的美学论文《米洛斯的维纳斯》,下面我分五部分说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课文,本单元都属文艺论文,重在讲知识或道理,读者从中既能获得新知,又锻炼了思维能力,还能感受到浓浓的理趣。本课则阐述作者的一个美学观点,即残缺美。

2、教学目标:

学生在上学期

赏读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花未眠》,《花未眠》阐述了美是邂逅所得及艺术源于生活的美学观点,《米洛斯的维纳斯

》则是学生在学习美学知识方面的深入与延续。根据学情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理解文章的残缺美,把握本文关键语句的含义,提高审美能力,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解决文艺欣赏方面遇到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深入阅读课文,探究问题。

通过讨论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谈对课文的理解,谈对作者观点的认识和评价,教师注意及时纠偏,并引导话题的走向。

以本文为契机,引入有关的文学艺术欣赏知识。教学时围绕维纳斯雕像,介绍和本文作者观点相通的中国画的虚实相生的原则,结合图片,以直观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贯穿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应该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西方美术史中最著名的杰作之一,历来被视为希腊雕刻艺术的珍宝。学生对她的欣赏将会提升审美品位。

3、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提出的残缺美,领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虚实相间”的艺术原则。

教学难点:对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辩证地分析艺术作品的残缺与完整。

本文为译著,又是抽象的理论文章,在语句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把对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作为难点之一;难点之二则是启发学生辩证地分析艺术作品的残缺与完整,断臂维纳斯只是一个特例,并不是所有的残缺的艺术品都是美的。

二、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1、欣赏品味法:课文以米洛斯的维纳斯为审美点,以蒙娜丽莎与胜利女神为衬托点,以齐白石画为深入点,以自然残缺美为延伸点,以人生的残缺美为德育点,这些抽象的理论都以图片的形式来进行直观地学习,形成视觉冲击力,吸引学生细细品味。

2、自读探究法:由于本课是自读课,因此课文教法主要采用自主探究为主。找出问题,看书筛选信息解答。

3、自由讨论法:如何为断臂维纳斯复原,学生会各持己见,这是一个讨论的热点。在拓展深入时,让学生判断什么样的人生是最美的人生,这就是价值观与人生观的体现,这个问题也会引发争论。讨论时教师可加入自己的观点,也

可留下空白,由学生自己甄别。

4、讲练结合法:在品味了断臂维纳斯后,又浏览了蒙娜莎神秘的微笑,就展示几幅胜利女神的远近的雕像,让学生写一个片断,进

行审美练习。

教学手段:本课将大量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的首页:断臂维纳斯的美在璀璨的卢浮宫的衬托下更显得庄严而典雅。在巴黎一瞥中将几座有代表性的建筑图片展示给学生,然后引出卢浮宫三宝,配上了《雪绒花》的音乐,意境很美。在拓展深入中,有齐白石的绘画,有当代摄影作品,有残疾人的几幅图片,以此辅助学生深入理解残缺美在艺术及人生中的体现。最后的审美练习也展示胜利女神的雕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她的形象美和神韵美。这些图片的应用将和本课对美的阐释相得益彰,共同构成美的教学氛围。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流程设为六个环节

(一)导语:由巴黎引出卢浮宫三宝,从而顺理成章把学生的目光聚焦在卢浮宫镇宫第一宝——庄重典的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上。巴黎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城市。是浪漫之都,是艺术之都。它有美丽的塞纳河,有经典的艾菲尔铁塔,有绚丽的小区广场,辉煌的红磨坊,有神秘的巴黎圣母院,有璀璨的卢浮宫┄┄在卢浮宫里珍藏了三件镇宫之宝。

(二)学生阅读课文,提出问题。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

(三)课文探究

教师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补充总结为以下六个

1、本文谈了一个美学观点, 这个美学观点是什么?

2、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维纳斯失去双臂后,获得了一种抽象的艺术效果,这种抽象的艺术效果是什么?

4、为什么作者不赞成复原双臂?

5、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复原计划,告诉我们你心中完整的维纳斯是什么样的?

6、维纳斯为什么只能失去双臂,不能失去其它部位吗?

这六个问题由学生品读课文,讨论完成。

(四)拓展深入

引导学生追根溯源。清冈卓行并不是残缺美的首创者,我国古代早就有相关的论述。老子云:“大音无声,大象无形。”即是说最大的乐声听来反而无音响, 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到形迹。

我国古代绘画中体现了空白艺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如齐白石画虾,他只画虾的动作,而空白处观赏者便想象成了水。空白艺术与残缺美是一脉相承的。

“空白”是虚,物象是实,虚与实辩证地统一于艺术品中。从“空白”的价值意义来看,“空白”并非没有东西,而是在于求其空灵,不是空而无物,而是虚中求实。艺术品中的“空白”体现一种“虚灵”的“空间感型”,使艺术品虚实相映,

形神兼备,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在音乐、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电影、曲艺等艺术形式中,历来都讲究虚实相间的艺术。

  为了让学生直观

地理解虚实相间的艺术,可展示几幅古画,与学生共同品味。

然后向学生出示两幅作品,《玻璃破碎的瞬间》是一幅摄影作品,一只高脚酒杯破碎的一刹那,蓝色的液体流出来。“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影壁”在顶部特意设计成了残缺。这些都是残缺美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应用。而在文学作品中残缺美是如何表现的?

比如结局离散,人物性格的缺憾都会产生残缺美的效果。《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得可爱,《红楼梦》中黛玉的小心眼,《三国演义》中张飞的粗心等,这些缺点使人物形象更饱满生动,富于个性,真实可信,流传千古。

现在就让我们从艺术中走出来,走到大自然中,月圆月缺,潮起潮落,花开花谢,云卷云舒,所以残缺的也是美。

人生是也是不完美的,想想人生中的残缺美是如何创造的。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会想到残疾人:阿炳,奥斯特洛夫斯基,张海迪等,然后学生就能够说出他们用意志创造了美。

教师引导升华本课:你认为人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或者说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美的?让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发言,畅谈心志。

(五)审美练习

中国古代读书方法中有知出知入法,就是要能读进去,也能跳出书中观点的束缚,现在就让学生走出清冈卓行的思维空间,重新审视维纳斯的美。 学生除了残缺美外还可以看出这座雕像的形体美和庄严典的神韵美。用课件展示板书:

1、 完整的艺术美。

1、2、完美的形体美

1、3、古典的神韵美

重点引导学生品味她的神韵美。俄国古典派评论家温克尔曼用这样两句话来赞赏希腊雕像的美:崇高的庄严,伟大的静穆。屠格涅夫在一篇小说里说:“〈米罗斯的维纳斯〉比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更不容怀疑。”这意思是说在保卫人性的尊严方面,它也许更有力量,她大方而雄伟,坦荡而又自尊,在她面前,人们感到的是亲切,喜悦以及对于完美的人和生命自由的向往。

教师启发学生:完整的艺术就不美了吗?其实蒙娜丽莎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丝毫不亚于断臂的维纳斯。然后让学生阅读语文读本傅雷的《蒙娜丽莎之美》),学生找出描写画面主人公神秘的微笑的语段:

假定她真在微笑,那么,微笑的意义是什么?是不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的温婉的微笑,或是多愁善感的人的感伤的微笑?这微笑,是一种蕴藏

着的快乐的标帜呢,还是处女的童真的表现?这是不容易且也不必解答的。这是一个莫测高深的神秘。

最后要根据上面学生获得的知识与能力进行一个片断写作练习,学生仔细看《胜利女神》的雕像,欣赏《胜利女神》之美,不少于200字。

六)布置作业:阅读宗白华《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

四、说板书

米洛斯的维纳斯

必须失去双臂 —— 才有无数双玉臂

残缺美 不能复原双臂 ——“有”限制了想象 人生?

只能失去双臂 —— 双臂可千变万化

五、说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意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渗透一些美学知识对学生在欣赏文学艺术时会获得审美体验,可以说通过本课可以对学生艺术修养起到一个启蒙的作用。而对艺术的审美又可以引申到人生中,什么是人生中的最美,有的人追求外表,有的人追求内在,有的人追求享乐,有的人追求奋斗,有的人奉献,有的人索取。总之形形色色的人生之路,刹那间的选择会决定一生。教师与家长以及社会是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指向,这种美的指向在学生潜意识中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人类在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只要社会的车轮前进,这种追求就不会停止,只要符合真善美,这样的人生就是最美的。

维纳斯,古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以她为题材的绘画雕塑数不胜数,当人们发现了米洛斯岛上的维纳斯时,才认定她才是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她虽然失去了双臂,却赢得全世界对她的瞩目。今天我的说课就是日本清冈卓行的美学论文《米洛斯的维纳斯》,下面我分五部分说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 说教材

1、 教材地位: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课文,本单元都属文艺论文,重在讲知识或道理,读者从中既能获得新知,又锻炼了思维能力,还能感受到浓浓的理趣。本课则阐述作者的一个美学观点,即残缺美。

2、教学目标:

学生在上学期赏读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花未眠》,《花未眠》阐述了美是邂逅所得及艺术源于生活的美学观点,《米洛斯的维纳斯》则是学生在学习美学知识方面的深入与延续。根据学情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理解文章的残缺美,把握本文关键语句的含义,提高审美能力,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解决文艺欣赏方面遇到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深入阅读课文,探究问题。

通过讨论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谈对课文的理解,谈对作者观点的认识和评价,教师注意及时纠偏,并引导话题的走向。

以本文为契机,引入有

关的文学艺术欣赏知识。教学时围绕维纳斯雕像,介绍和本文作者观点相通的中国画的虚实相生的原则,结合图片,以直观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贯穿

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应该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西方美术史中最著名的杰作之一,历来被视为希腊雕刻艺术的珍宝。学生对她的欣赏将会提升审美品位。

3、 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提出的残缺美,领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虚实相间”的艺术原则。

教学难点:对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辩证地分析艺术作品的残缺与完整。

本文为译著,又是抽象的理论文章,在语句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把对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作为难点之一;难点之二则是启发学生辩证地分析艺术作品的残缺与完整,断臂维纳斯只是一个特例,并不是所有的残缺的艺术品都是美的。

二、 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1、欣赏品味法:课文以米洛斯的维纳斯为审美点,以蒙娜丽莎与胜利女神为衬托点,以齐白石画为深入点,以自然残缺美为延伸点,以人生的残缺美为德育点,这些抽象的理论都以图片的形式来进行直观地学习,形成视觉冲击力,吸引学生细细品味。

2、自读探究法:由于本课是自读课,因此课文教法主要采用自主探究为主。找出问题,看书筛选信息解答。

3、 自由讨论法:如何为断臂维纳斯复原,学生会各持己见,这是一个讨论的热点。在拓展深入时,让学生判断什么样的人生是最美的人生,这就是价值观与人生观的体现,这个问题也会引发争论。讨论时教师可加入自己的观点,也可留下空白,由学生自己甄别。

4、讲练结合法:在品味了断臂维纳斯后,又浏览了蒙娜莎神秘的微笑,就展示几幅胜利女神的远近的雕像,让学生写一个片断,进行审美练习。

教学手段:本课将大量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的首页:断臂维纳斯的美在璀璨的卢浮宫的衬托下更显得庄严而典雅。在巴黎一瞥中将几座有代表性的建筑图片展示给学生,然后引出卢浮宫三宝,配上了《雪绒花》的音乐,意境很美。在拓展深入中,有齐白石的绘画,有当代摄影作品,有残疾人的几幅图片,以此辅助学生深入理解残缺美在艺术及人生中的体现

。最后的审美练习也展示胜利女神的雕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她的形象美和神韵美。这些图片的应用将和本课对美的阐释相得益彰,共同构成美的教学氛围。

三、 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流程设为六个环节

(一)导语:由巴黎引出卢浮宫三宝,从而顺理成章把学生的目光聚焦在卢浮宫镇宫第一宝——庄重典的米洛斯的维纳

斯雕像上。巴黎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城市。是浪漫之都,是艺术之都。它有美丽的塞纳河,有经典的艾菲尔铁塔,有绚丽的小区广场,辉煌的红磨坊,有神秘的巴黎圣母院,有璀璨的卢浮宫┄┄在卢浮宫里珍藏了三件镇宫之宝。

(二)学生阅读课文,提出问题。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

(三)课文探究

教师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补充总结为以下六个

1、本文谈了一个美学观点, 这个美学观点是什么?

2、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维纳斯失去双臂后,获得了一种抽象的艺术效果,这种抽象的艺术效果是什么?

4、为什么作者不赞成复原双臂?

5、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复原计划,告诉我们你心中完整的维纳斯是什么样的?

6、维纳斯为什么只能失去双臂,不能失去其它部位吗?

这六个问题由学生品读课文,讨论完成。

(四)拓展深入

引导学生追根溯源。清冈卓行并不是残缺美的首创者,我国古代早就有相关的论述。老子云:“大音无声,大象无形。”即是说最大的乐声听来反而无音响, 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到形迹。

我国古代绘画中体现了空白艺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如齐白石画虾,他只画虾的动作,而空白处观赏者便想象成了水。空白艺术与残缺美是一脉相承的。

“空白”是虚,物象是实,虚与实辩证地统一于艺术品中。从“空白”的价值意义来看,“空白”并非没有东西,而是在于求其空灵,不是空而无物,而是虚中求实。艺术品中的“空白”体现一种“虚灵”的“空间感型”,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在音乐、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电影、曲艺等艺术形式中,历来都讲究虚实相间的艺术。

  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虚实相间的艺术,可展示几幅古画,与学生共同品味。

然后向学生出示两幅作品,《玻璃破碎的瞬间》是一幅摄影作品,一只高脚酒杯破碎的一刹那,蓝色的液体流出来。“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影壁”在顶部特意设计成了残缺。这些都是残缺美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应用。而在文学作品中残缺美是如何表现的?

比如结局离散,人物性

格的缺憾都会产生残缺美的效果。《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得可爱,《红楼梦》中黛玉的小心眼,《三国演义》中张飞的粗心等,这些缺点使人物形象更饱满生动,富于个性,真实可信,流传千古。

现在就让我们从艺术中走出来,走到大自然中,月圆月缺,潮起潮落,花开花谢,云卷云舒,所以残缺的也是美。

人生是也是不完美的,想想人生

中的残缺美是如何创造的。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会想到残疾人:阿炳,奥斯特洛夫斯基,张海迪等,然后学生就能够说出他们用意志创造了美。

教师引导升华本课:你认为人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或者说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美的?让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发言,畅谈心志。

(五)审美练习

中国古代读书方法中有知出知入法,就是要能读进去,也能跳出书中观点的束缚,现在就让学生走出清冈卓行的思维空间,重新审视维纳斯的美。 学生除了残缺美外还可以看出这座雕像的形体美和庄严典的神韵美。用课件展示板书:

1、 完整的艺术美。

1、2、完美的形体美

1、3、古典的神韵美

重点引导学生品味她的神韵美。俄国古典派评论家温克尔曼用这样两句话来赞赏希腊雕像的美:崇高的庄严,伟大的静穆。屠格涅夫在一篇小说里说:“〈米罗斯的维纳斯〉比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更不容怀疑。”这意思是说在保卫人性的尊严方面,它也许更有力量,她大方而雄伟,坦荡而又自尊,在她面前,人们感到的是亲切,喜悦以及对于完美的人和生命自由的向往。

教师启发学生:完整的艺术就不美了吗?其实蒙娜丽莎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丝毫不亚于断臂的维纳斯。然后让学生阅读语文读本傅雷的《蒙娜丽莎之美》),学生找出描写画面主人公神秘的微笑的语段:

假定她真在微笑,那么,微笑的意义是什么?是不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的温婉的微笑,或是多愁善感的人的感伤的微笑?这微笑,是一种蕴藏着的快乐的标帜呢,还是处女的童真的表现?这是不容易且也不必解答的。这是一个莫测高深的神秘。

最后要根据上面学生获得的知识与能力进行一个片断写作练习,学生仔细看《胜利女神》的雕像,欣赏《胜利女神》之美,不少于200字。

(六)布置作业:阅读宗白华《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

四、 说板书

米洛斯的维纳斯

必须失去双臂 —— 才有无数双玉臂

残缺美 不能复原双臂 ——“有”限制了想象 人生?

只能失去双臂 —— 双臂可千变万化

五、 说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意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渗透一些美学

知识对学生在欣赏文学艺术时会获得审美体验,可以说通过本课可以对学生艺术修养起到一个启蒙的作用。而对艺术的审美又可以引申到人生中,什么是人生中的最美,有的人追求外表,有的人追求内在,有的人追求享乐,有的人追求奋斗,有的人奉献,有的人索取。总之形形色色的人生之路,刹那间的选择会决定一生。教师与家长以及社会是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指向,这种美的指向在学生潜意识中会起到

决定性的作用。人类在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只要社会的车轮前进,这种追求就不会停止,只要符合真善美,这样的人生就是最美的。

高一的学生在进行审美判断时常存有这样的误区:“完美”才是美,缺陷便是丑。由此他们常又走向另一个极端:美是不存在的,现实中处处充斥着丑恶。显然,这样的审美观不利于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不利于他们的身心的健康成长。

因此,在高一年级第二学期学习日本当代作家清冈卓行的美学随笔《米洛斯的维纳斯》就显得犹为重要。

其价值和意义主要表现在:1、艺术的残缺有时会产生一种神秘的氛围,生活也如此,残缺有时也是一种美;2、艺术的欣赏其实就是一种发现,是观赏者的另一种创造。前者给我们的是生活的启示,后者给我们的则是一种欣赏艺术的方法。前者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后者引导学生怎么学会欣赏(包括文学作品)。

因此,我的教学必须以一种民主的氛围去让学生“发现”这位日本作家倒底在说些什么,让他们与作家交流,与同学交流,与我交流,并进而获得某种感悟和提升——这是我的教学基本思路(或理念)。

1、采用多媒体,通过立体的丰富的资料酝造出问题情景:

关于维纳斯的雕像,同学们并不陌生。但当我用大屏幕高清晰地打出来时,不少女同学低下了头。

于是,我轻轻点击,伴随优美的音乐我问:女神像为何是裸体的?

有人回答是艺术的需要,有人说是为了展示人体美。那么,我又问:将女神表现为半裸,是否是对神的亵渎?

学生讨论,要我提示。

好,我于是又通过大屏幕展示巴尔干半岛的地形图,目的是要通过古希腊三面环海的地理特点进而理解古希腊人的文化性格。

还不够,我又展示古希腊人崇尚健美体格,在竞技场肉身相搏的资料。

最后,我又指出:古希腊神话是将神人化、世俗化。有人神同形同性的特点。维纳斯作为爱情、婚姻、生育之神以半裸的形式来表现是非常有分寸感的。

这样师生便达成共识:半裸既是艺术的需要,同时也

是古希腊人文化、审美、生活的一个必然归宿。

2、类比、旁推——领悟艺术美感的秘密

学生通读全文,很容易提炼出作者的观点:维纳斯的美正是在于她的“巧妙”的残缺。

那么,为何残缺便是“美”呢?

学生:因为双臂的残缺暗示着可能存在无数双秀美的玉臂。是不尽梦幻的“无”对受到限制的“有“的超越。

这样我们便会发现:美其实就是欣赏者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是没有止境的,是深不可测的,是不可言传的,是

对有限的一种超越。

抽象了,我捕捉到学生的表情。

我于是打出一幅梅花图,并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一并附出,让学生领会艺术中的“有”与“无”。学生沉思片刻,便回答:梅花展示在我们眼前的视觉形象是“有”,而陆游赋予它一种节操便是“无”。

我再打出一幅白石老的〈虾〉图。学生不假思索:虾的灵巧、透明、纤细是“有”,而清澈的水便是“无”。

这样,通过类比,学生发现了艺术作品中的“有”与“无”。

我于是不失时机的将中国艺术中的两个美学概念提了出来:充实与空灵——维纳斯雕像高贵典雅与丰满诱人便是“充实”,孟子曾说“充实而有光辉”谓之美,维纳斯没有身体各部位惊人的协调,没有丰腴、温暖的肌肤,没有优美的曲线,就不可能成为美的典型;更重要的是,她无意识间丢失的双臂,激起了所有观赏者的无穷的遐想,完成了“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这就是“空灵”。

艺术是“充实”与“空灵”的完美结合。维纳斯之所以成为世界十大雕像,就在于此。

3、联想、感悟——残缺与艺术

于是,我提出:所谓审美其实就是观赏者借助艺术作品的某种暗示对“无”的发现,对“有”超越。

我又一次运用多媒体播放电影《巴黎圣母院》中最惊心动魄的一幕:伽西莫多舍身营救爱斯梅拉达。

我问:论外表,军官弗比斯一表人才、风流倜傥,伽西莫多奇丑无比,但是每个阅读或观看过《巴黎圣母院》的人都会把感情的天平、美的尺度倾向于伽西莫多。这是为什么?

学生的回答热烈而富于激情:因为军官弗比斯的灵魂是丑陋的,他不过是一个花花公子;伽的心灵的崇高的、伟大的。

“是的”,我说,“我们是被人物的“无”所感动,伽西莫多的外表的“残缺”不仅没有减弱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反而凭添了一种悲剧性,一种传奇性。

〈小街〉是80年代的一部著名影片,我常为它没有结局而深感遗憾。我简单向学生介绍了故事梗概,便问:〈小街〉何以要这样

处理?

学生相视而笑:最好的结局在观众心里。

我于是打出这样的字幕:电影没有“结局”,成了一个残缺,但在千万的观众心中都有一个最好最美的结局。电影实现了观众的参与和创作,这就是导演的意图、艺术的追求。

“这样说来,残缺便构成美吗?”一学生大胆发问。

“我们看看作者是怎么样思考这一问题的。”我提示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两段。

一学生回答:残缺部分应该具有象征意义,正如维纳斯的丢失的手。手是各种关系的媒介,它的消失反而更激发人们

的想象。

我推出字幕:残缺部分应具有象征性。

一学生回答:实体部分也应该是美的,如果维纳斯的身体不合比例,甚至干瘪、佝偻,那么它的残缺就不是“美”而是更丑了。

有学生不同意:伽西莫多“实体部分”不也是丑的吗?

学生议论。

有学生回答:关键是残缺是否能产生某种暗示,从而激发人们的想象并进而获得感悟。

有学生鼓掌。

“另外呢?还有吗?”——沉默。

大屏幕上出现了“东施效颦”的动画。学生笑:模仿造作。

对,我于是推出字幕:艺术源于自然。

…………

最后我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学习这篇课文后的感想:

美是一种发现:

美在心灵;

人有悲观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热爱生活,热爱艺术:

可怕的不是躯体的残缺,而是灵魂的丑陋;


相关内容

  • [转载]断臂维纳斯
  • 断臂维纳斯 在希腊化时期,表现女性人体美的雕塑日渐增多,对爱与美之神阿弗洛狄德,也就是维纳斯的歌颂更是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雕像的就是这尊<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德>(也称<米洛斯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维纳斯像>等),并已经成为赞颂女性人体美的代名 ...

  • 维纳斯美学鉴赏
  • 在希腊化时期,表现女性人体美的雕塑日渐增多,对爱与美之神阿芙洛蒂忒,也就是维纳斯的歌颂更是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雕像的就是这尊米洛斯的维纳斯,并已经成为赞颂女性人体美的代名词. 作为审美观照,当人们站在这个精美的雕像面前的时候,一个裸体的女性,她丰满而圣洁,柔媚而单纯,优雅而高贵,这就足够人们为之倾 ...

  • 卢浮宫的三大镇馆之宝
  • 卢浮宫有广为人知的三大镇馆之宝,那就是米洛斯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胜利女神像和蒙娜丽莎的微笑,本篇就介绍这三大宝. 米洛的维纳斯在卢浮宫苏利馆的古希腊.伊特鲁利亚及古罗马展区的一个过厅里,(它与德农馆交界)你只要看到人头涌涌就不会错过了. 米洛斯岛是爱琴海上的一个火山岛,位于基克拉泽斯群岛最西南 ...

  • 古希腊雕塑艺术
  • 古希腊雕塑艺术 湛江一中培才学校 孙忠英 一.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讨论使学生了解古希腊雕塑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寻找出相对较为恰当的词语概括其雕塑艺术的总体特点. 通过简单的引导及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使学生了解古希腊雕塑艺术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艺术特点和它所确立的原则与规范对西方雕塑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

  • 外国美术史纲要问题
  • 1. 人类最初的艺术活动产生于何时何地?它包括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关艺术起源的理 论主要有哪几种? 2. 古代埃及在建筑.雕刻和工艺美术方面的主要成就是什么?埃及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3. 两河流域文明的缔造者是什么人?他们留下了那些艺术遗址?古巴比伦.亚述和新巴比 伦的主要艺术遗址是什么? 4. 古 ...

  • 亦谈断臂的维纳斯为什么是美的
  • 作者严春友写的"断臂的维纳斯为什么是美的?--谈真善美的关系",认为断臂的维纳斯反而很美,是因为它只是艺术品可以被人接受,而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几乎没有人会喜欢一个真实的断臂的姑娘呢?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真善美是不统一的,是有区别的,而它们的统一,则是有条件的. 我的评语是:&qu ...

  • 卢浮宫经典雕塑简介
  • 卢浮宫的展厅. <凡尔赛的戴安娜>(Diana of Versailles),公元1-2世纪的作品,发现于意大利. 罗马神话中的戴安娜,对应于希腊神话的阿耳忒弥斯(Artemis):宙斯的女儿,狩猎女神,月亮女神, 奥林匹斯山上的12主神之一.关于戴安娜的雕塑作品非常多,这件作品可能是最 ...

  •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古希腊罗马篇 典雅高贵的雕塑
  •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 古希腊罗马篇(A)典雅高贵的雕塑 古希腊雕塑 在整个西方美术传统中,古希腊雕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希腊艺术是理想主义的.简朴的.强调共性的.典雅精致的,用外在的形式表现内在的力量,西方美术崇尚的典范模式可以说都是从古希腊开始的.古希腊悠久的神话传说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源泉,是 ...

  • 东北师范中外美术简史16秋在线作业2
  • 中外美术简史16秋在线作业2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37.5 分.) 1. 17世纪意大利现实主义画家( )的作品全面展现了的生活现实 . 安东尼? 勒南 . 卡拉瓦乔 . 路易? 勒南 . 马修? 勒南 正确答案: 2. <阿喀琉斯与埃阿斯玩骰子>是()风格的代表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