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7期(总第173期)
・历史论坛・
教材和学情分析
历史教学准备的有效性探究
李 慧
(上海市南汇中学, 上海201300)
[摘 要]“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 从而为达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及效果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1477(2008) 07-0042-03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话题, 总体上,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比较显性的课堂教学基本环节中, 而对于比较隐性的课前准备、课后总结论述较少。而课前准备工作是制订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的前提, 也是课后总结和反思的主要参照, 是教学有效性的必要保证。本文拟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对历史教学准备的有效性做初步探讨。
一、立足教材分析, 明确教学内容
教材是课堂教学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同时也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开了一扇窗口, 从这个意义上说, 教材是活的, 不是死的。因此, 教师的教学行为不是向学生交代大量的教学内容, 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认知和主动参与, 感受智慧生成的成就感和喜悦感, 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
具体而言, 教材分析不应局限于所教的教材本身, 还应结合初、高中教材, 以及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分析, 从不同角度总结所用教材的优缺点, 以便适时、适当地调整教学策略。
首先, 从纵向上看。尽管在具体的历史知识
[作者简介]李慧(1980-) , 女, 贵州人, 硕士, 中学二级教师。
上, 高中和初中的历史教材有许多重合之处, 但高中的教材在视角上更多元, 更强调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并不局限于个别史实的记忆。以夏史研究
(七年级第一学期) 的表述为为例《初中历史》,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停留于以
(第二时间为序的基本史实的描述; 而《高一历史》分册) 的表述为“文献和考古中的夏文化”, 通过结合文献资料和相关考古发掘, 培养学生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突出获得历史结论的途径, 强调一种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初中教材和高中教材的比较分析, 有助于更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其次, 从横向上看。对教材的分析, 应重点把握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 并与其他版本的教材做横向比对, 在此基础上把握所用教材在编写中的“亮点”和存在的不足, 以便适时适当地调整教学思路。
试以上海在2007年9月开始投入使用的“余版”教材和曾经短期使用的“苏版”教材以及最早的“人教版”教材相对比, 不难发现, 新的“余版”教材综合了二者的长处, 既突出“苏版”教材中文明
・42・
现代中小学教育
・历史论坛・
史的理念, 又弥补其史料不足的缺点; 既吸收了“人教版”教材体系分明、历史感强的长处, 又摒弃了很多陈旧的史学观念, 通过结合小字或设置“知识链接”“、名家论史”等栏目的方式, 将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吸收进来, 强调对学生历史通感、多维视角和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
当然, 目前使用的新版教材并非尽善尽美, 不足之处依然存在。例如:少数课后问题的设计与教学内容存在脱节; 教学内容的前后延续上有局部的断层; 部分内容的学术色彩、专业色彩过于浓厚, 学生不易理解; 个别图片和文字存在误差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课前准备中认真研究, 合理把握教学的度, 并适当向学生澄清教材中存在的不足, 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有学者这样指出“:从根本上说, 现状, 生存智慧, [1]
来。”换言之, , 不是为了了解过去, 而是为现实和未来的发展服务。历史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自由思考的精神, 为学生提供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多种视角, 并在其中发展自我定位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 在课前做好精心的准备。
二、贴近学生实际, 以学生发展为本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曾经提出过一
[2]
个著名的理论———“最近发展区”。在“最近发展区”中, 学生的发展存在着多种可能, 有知识的、能力的, 也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师的教学行为, 包括教学手段的实施、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方法、途径的不同, 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在这个区域中发展的程度。因此, 在教学准备的过程中, 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所任教班级的学生情况,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发展水平, 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1. 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分析
首先,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思维的完整性、辩证性、逻辑性、假设性等方面已有所增强, 随着人生阅历的逐渐丰富, 他们能够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有更深刻的了解, 能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提出假设并加以判断。他们不只是看局部, 更
2008年第7期(总第173期)
能着眼于整体; 不只是看现在, 也能远眺到未来。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 则经常表现为一种下意识的回应。例如, 在讲到长平之战, 秦军坑杀赵军40余万降卒的过程中, 有学生很快提出“:当时的总人口有多少? 赵军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士兵? 司马迁的记载一定可靠吗? ”这个问题中, 既涉及具体的史实, 也涉及史学研究方法的问题, 可以说含金量很高。高中生的思维特点, 反映出简单的表层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如果教师在课前没有真正吃透教材和充分了解学生, 很难及时有效地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的契机。
其次, , , , 但, , 在请学生通过作业的形式评价时代潮流的进步”时, 不少学生以罗马帝国时期的繁荣局面来论证帝制的进步性, 这犯了历史研究中“以果推因”“、本末倒置”的错误, 将一个历史事件的结果看成是引发其产生的原因或条件, 缺乏对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再如, 在考试中, 学生经常只看问题, 不看提供的材料, 给出一个意思正确却不符合题意的答案, 往往得不偿失。这些问题, 都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及时加以纠正, 并有针对性地给予辅导。
2. 高中学生的历史学科认知情况分析
开学第一周, 我在所任教的高一年级5个班级中, 任选1个班级做了问卷调查, 总结和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情况。根据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的统计, 尽管有54. 76%的学生表示对历史“比较感兴趣”和“很感兴趣”, 但仅有不到1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比较扎实”。90. 5%的学生表示自己所掌握的历史知识主要来自于历史课上教师的讲述, 其中有62%的学生另外还通过课外阅读和电视、电影、广播等媒体获得历史信息。问题在于, 为什么大部分学生对历史有相当程度的兴趣, 也能主动地去接触和历史相关的信息, 但真正学好历史的学生却很少? 排除学科差异和功利化学习的因素, 我认为, 教师的教学行为本身对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贴近学生, 是激发其学习兴趣的第一步。如
・43・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8年第7期(总第173期)
・历史论坛・
激发其探究学习兴趣的关键, 同时, 也能使学生自
觉地在特定的历史情景中, 发现和感悟历史, 体验历史中蕴涵的人文魅力, 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现代公民。
三、完善有效教学准备的几点基本思路首先, 引用赵亚夫教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教学目标就是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能够达到的
[3]
教学效果。”事实上, 在实施过程中, 很多教师往往为教学目标贴了很多标签, 却无视实际的教学效果, 形成“一张纸, 两张皮”的局面, 这种做法, 也完全忽视了学生发展的需要, 、, 并非教师的教学技。教师应通过日常、试卷、网络等多种渠道, 尽量多听取学生的想法, 多问问自己“:如果我是学生, 我从这堂课中能学到什么? ”让学生参与自己的教学评价, 从他们的眼中反观自己教学的成败, 其意义是几堂公开课或研讨课无法比拟的。
最后, 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从失败的课堂教学中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 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设计。尽管不可能有完美无缺的课堂教学, 但不断反思和修正的结果, 既能够形成多维的教学模式, 也能够在不同的教学情景尤其是突发的教学情景下更好地引导学生。
总而言之, 要想让学生“用心”学, 首先教师自身必须要“用心”教, 不仅“教教材”, 更要“教学生”。通过精心地教学准备、实施和反思, 不断挖掘历史教育的人文内涵, 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充分发展个人的能力和个性, 意识到自己是有尊严的、有教养的、独立自由的公民, 为他们今后的进一步成长提供具有价值理性的累积经验。
[参考文献]
[1]聂幼犁.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73.
[2]张人利. 教学有效性判断是评课的基本依据[J].现代教
果教师在课堂上抛出的问题无人能够回答, 那么这样的教学显然是无效的; 反之, 如果一个问题全体学生都能回答, 这样的教学也是无效的。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 多达69. 1%的学生表示自己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更感兴趣。虽然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早已脱离了纯粹讲故事的阶段, 往往更强调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突出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 培养学生从理性的高度思考历史, 但我认为,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本身就是来自于具体的史实, 与其抛给学生一个个的结论, 不如通过典型的事例, 使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认识。
(第二分册) 第5课以《高一历史》“社会变革
与百家争鸣”为例。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变革时期, 经济、政治、文化、变革层出不穷, 历史信息多, 线索乱, 法往往是从经济基础入手, 变革, 思路清晰, , 后, 学设计, 抛开条条框框的束缚,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如泓水之战、吴越争霸、齐桓公称霸等, 展现这个时代的变革, 最后再让学生自己来归纳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教学片段:师:迁都到洛邑的周平王穷困潦倒, 只能向邻近的郑国借债度日。公元前763年的某一天, 郑国突然发兵吞并了邻近的胡国, 打响了春秋诸侯争霸的第一枪。这时候, 如果你是周天子, 你会有什么反应?
生:生气, 非常生气。师:为什么?
生:因为按照西周时候的土地制度, 土地是属于周天子的, 不能随便兼并。
师:那如果你是周天子, 你打算怎么办呢? 生:很想制止, 但制止不了, 没那个能力。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可能会造成什么影响?
生:天子权威的衰落。各国纷纷效仿, 争霸战争日益频繁。
通过多次教学准备和实践摸索, 我认为, 结合典型事例, 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神入历史”, 是・44・
学,2007(1/2) .
[3]赵亚夫. 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7:5.
[责任编辑:陈学涛]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8年第7期(总第173期)
・历史论坛・
教材和学情分析
历史教学准备的有效性探究
李 慧
(上海市南汇中学, 上海201300)
[摘 要]“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 从而为达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及效果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1477(2008) 07-0042-03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话题, 总体上,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比较显性的课堂教学基本环节中, 而对于比较隐性的课前准备、课后总结论述较少。而课前准备工作是制订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的前提, 也是课后总结和反思的主要参照, 是教学有效性的必要保证。本文拟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对历史教学准备的有效性做初步探讨。
一、立足教材分析, 明确教学内容
教材是课堂教学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同时也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开了一扇窗口, 从这个意义上说, 教材是活的, 不是死的。因此, 教师的教学行为不是向学生交代大量的教学内容, 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认知和主动参与, 感受智慧生成的成就感和喜悦感, 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
具体而言, 教材分析不应局限于所教的教材本身, 还应结合初、高中教材, 以及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分析, 从不同角度总结所用教材的优缺点, 以便适时、适当地调整教学策略。
首先, 从纵向上看。尽管在具体的历史知识
[作者简介]李慧(1980-) , 女, 贵州人, 硕士, 中学二级教师。
上, 高中和初中的历史教材有许多重合之处, 但高中的教材在视角上更多元, 更强调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并不局限于个别史实的记忆。以夏史研究
(七年级第一学期) 的表述为为例《初中历史》,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停留于以
(第二时间为序的基本史实的描述; 而《高一历史》分册) 的表述为“文献和考古中的夏文化”, 通过结合文献资料和相关考古发掘, 培养学生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突出获得历史结论的途径, 强调一种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初中教材和高中教材的比较分析, 有助于更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其次, 从横向上看。对教材的分析, 应重点把握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 并与其他版本的教材做横向比对, 在此基础上把握所用教材在编写中的“亮点”和存在的不足, 以便适时适当地调整教学思路。
试以上海在2007年9月开始投入使用的“余版”教材和曾经短期使用的“苏版”教材以及最早的“人教版”教材相对比, 不难发现, 新的“余版”教材综合了二者的长处, 既突出“苏版”教材中文明
・42・
现代中小学教育
・历史论坛・
史的理念, 又弥补其史料不足的缺点; 既吸收了“人教版”教材体系分明、历史感强的长处, 又摒弃了很多陈旧的史学观念, 通过结合小字或设置“知识链接”“、名家论史”等栏目的方式, 将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吸收进来, 强调对学生历史通感、多维视角和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
当然, 目前使用的新版教材并非尽善尽美, 不足之处依然存在。例如:少数课后问题的设计与教学内容存在脱节; 教学内容的前后延续上有局部的断层; 部分内容的学术色彩、专业色彩过于浓厚, 学生不易理解; 个别图片和文字存在误差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课前准备中认真研究, 合理把握教学的度, 并适当向学生澄清教材中存在的不足, 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有学者这样指出“:从根本上说, 现状, 生存智慧, [1]
来。”换言之, , 不是为了了解过去, 而是为现实和未来的发展服务。历史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自由思考的精神, 为学生提供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多种视角, 并在其中发展自我定位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 在课前做好精心的准备。
二、贴近学生实际, 以学生发展为本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曾经提出过一
[2]
个著名的理论———“最近发展区”。在“最近发展区”中, 学生的发展存在着多种可能, 有知识的、能力的, 也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师的教学行为, 包括教学手段的实施、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方法、途径的不同, 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在这个区域中发展的程度。因此, 在教学准备的过程中, 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所任教班级的学生情况,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发展水平, 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1. 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分析
首先,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思维的完整性、辩证性、逻辑性、假设性等方面已有所增强, 随着人生阅历的逐渐丰富, 他们能够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有更深刻的了解, 能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提出假设并加以判断。他们不只是看局部, 更
2008年第7期(总第173期)
能着眼于整体; 不只是看现在, 也能远眺到未来。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 则经常表现为一种下意识的回应。例如, 在讲到长平之战, 秦军坑杀赵军40余万降卒的过程中, 有学生很快提出“:当时的总人口有多少? 赵军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士兵? 司马迁的记载一定可靠吗? ”这个问题中, 既涉及具体的史实, 也涉及史学研究方法的问题, 可以说含金量很高。高中生的思维特点, 反映出简单的表层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如果教师在课前没有真正吃透教材和充分了解学生, 很难及时有效地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的契机。
其次, , , , 但, , 在请学生通过作业的形式评价时代潮流的进步”时, 不少学生以罗马帝国时期的繁荣局面来论证帝制的进步性, 这犯了历史研究中“以果推因”“、本末倒置”的错误, 将一个历史事件的结果看成是引发其产生的原因或条件, 缺乏对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再如, 在考试中, 学生经常只看问题, 不看提供的材料, 给出一个意思正确却不符合题意的答案, 往往得不偿失。这些问题, 都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及时加以纠正, 并有针对性地给予辅导。
2. 高中学生的历史学科认知情况分析
开学第一周, 我在所任教的高一年级5个班级中, 任选1个班级做了问卷调查, 总结和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情况。根据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的统计, 尽管有54. 76%的学生表示对历史“比较感兴趣”和“很感兴趣”, 但仅有不到1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比较扎实”。90. 5%的学生表示自己所掌握的历史知识主要来自于历史课上教师的讲述, 其中有62%的学生另外还通过课外阅读和电视、电影、广播等媒体获得历史信息。问题在于, 为什么大部分学生对历史有相当程度的兴趣, 也能主动地去接触和历史相关的信息, 但真正学好历史的学生却很少? 排除学科差异和功利化学习的因素, 我认为, 教师的教学行为本身对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贴近学生, 是激发其学习兴趣的第一步。如
・43・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8年第7期(总第173期)
・历史论坛・
激发其探究学习兴趣的关键, 同时, 也能使学生自
觉地在特定的历史情景中, 发现和感悟历史, 体验历史中蕴涵的人文魅力, 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现代公民。
三、完善有效教学准备的几点基本思路首先, 引用赵亚夫教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教学目标就是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能够达到的
[3]
教学效果。”事实上, 在实施过程中, 很多教师往往为教学目标贴了很多标签, 却无视实际的教学效果, 形成“一张纸, 两张皮”的局面, 这种做法, 也完全忽视了学生发展的需要, 、, 并非教师的教学技。教师应通过日常、试卷、网络等多种渠道, 尽量多听取学生的想法, 多问问自己“:如果我是学生, 我从这堂课中能学到什么? ”让学生参与自己的教学评价, 从他们的眼中反观自己教学的成败, 其意义是几堂公开课或研讨课无法比拟的。
最后, 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从失败的课堂教学中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 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设计。尽管不可能有完美无缺的课堂教学, 但不断反思和修正的结果, 既能够形成多维的教学模式, 也能够在不同的教学情景尤其是突发的教学情景下更好地引导学生。
总而言之, 要想让学生“用心”学, 首先教师自身必须要“用心”教, 不仅“教教材”, 更要“教学生”。通过精心地教学准备、实施和反思, 不断挖掘历史教育的人文内涵, 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充分发展个人的能力和个性, 意识到自己是有尊严的、有教养的、独立自由的公民, 为他们今后的进一步成长提供具有价值理性的累积经验。
[参考文献]
[1]聂幼犁.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73.
[2]张人利. 教学有效性判断是评课的基本依据[J].现代教
果教师在课堂上抛出的问题无人能够回答, 那么这样的教学显然是无效的; 反之, 如果一个问题全体学生都能回答, 这样的教学也是无效的。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 多达69. 1%的学生表示自己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更感兴趣。虽然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早已脱离了纯粹讲故事的阶段, 往往更强调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突出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 培养学生从理性的高度思考历史, 但我认为,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本身就是来自于具体的史实, 与其抛给学生一个个的结论, 不如通过典型的事例, 使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认识。
(第二分册) 第5课以《高一历史》“社会变革
与百家争鸣”为例。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变革时期, 经济、政治、文化、变革层出不穷, 历史信息多, 线索乱, 法往往是从经济基础入手, 变革, 思路清晰, , 后, 学设计, 抛开条条框框的束缚,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如泓水之战、吴越争霸、齐桓公称霸等, 展现这个时代的变革, 最后再让学生自己来归纳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教学片段:师:迁都到洛邑的周平王穷困潦倒, 只能向邻近的郑国借债度日。公元前763年的某一天, 郑国突然发兵吞并了邻近的胡国, 打响了春秋诸侯争霸的第一枪。这时候, 如果你是周天子, 你会有什么反应?
生:生气, 非常生气。师:为什么?
生:因为按照西周时候的土地制度, 土地是属于周天子的, 不能随便兼并。
师:那如果你是周天子, 你打算怎么办呢? 生:很想制止, 但制止不了, 没那个能力。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可能会造成什么影响?
生:天子权威的衰落。各国纷纷效仿, 争霸战争日益频繁。
通过多次教学准备和实践摸索, 我认为, 结合典型事例, 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神入历史”, 是・44・
学,2007(1/2) .
[3]赵亚夫. 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7:5.
[责任编辑:陈学涛]
现代中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