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毕业生就业流向分析及对策研究 .doc

高职毕业生就业流向分析及对策研究 作者:盛志冲 孙 瑛 邓利民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17期

[摘要]文章在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区域性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就业流向特征产生的原因,提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应对策略,探讨推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高职院校 毕业生 区域性 就业

[作者简介]盛志冲(1958- ),男,江苏南通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及过程质量控制研究。(江苏南京210046)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6-0157-0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已经分別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数的52.3%和在校学生数的42.3%。目前,全国已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908所,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

58.5%,基本上形成了每个地市至少设置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适应了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强烈需求,也满足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要求。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流向特征

高职毕业生就业呈现以下三个就业特征:

1.京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热门就业——经久不衰。在就业的城市选择上,大学生的目光依然集中在上海、北京、东部沿海地区、广州、深圳。2005年北京、广州、上海、深圳四个地区接收高校毕业生数量分别为61679名、59573名、55134名、33629名,占统计地区接收总数的10.9%。内蒙古、甘肃、青海三地毕业生接收数量分别是34583名、20724名、4395名,虽然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所增加,但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大中城市仍是高校毕业生的主要选择。

2.各类非国有单位是接收毕业生的主体——异军突起。从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来看,2005年不同性质单位接收毕业生占接收总数的比例分别为:党政机关占2.9%,事业单位占

17.2%,国有企业(包括集体企业)占21.6%,非国有单位(私营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占58.3%。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2005年、2006年近1500名毕业生,就业于党政机关者趋于零、国有事业单位2%左右、国有企业10%左右、在非国有各类企业就业的人近90%。这也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区别于本科生、研究生的方面。高职生的人文基础、数理知识、技术结构,决定了他们很难进入党政机关、国有事业单位。

3.高校所在城市及周边城市是接收的主要力量——区域显现。2005年、2006年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有80%的毕业生在江苏就业,60%以上在南京和苏、锡、常就业。出现这种现象

与我国高职教育服务于区域的办学宗旨、我国特殊的制度环境、毕业生主体的就业观念以及家庭背景等都有很大的关系。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流向现状分析

1.高等职业教育立足于本地区经济——办学目标引导学生流向。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产生转变:由长期偏重于追求产业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向根据区域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而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的方向转变。根据这种转变,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有强化区域、弱化行业的趋势。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历史上以“轻工机械、轻工自动化”见长,近几年来则产生了较大转变,在保持传统优势专业的基础上,更多地面向江苏、南京的经济技术发展,改善和整合专业设置,形成了浓郁的区域性特征。学院基本上只在本省招生,毕业生也基本上只在本省就业。

2.社会经济技术发展不平衡——环境因素引导学生流向。我国的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其发展的不平衡势必将投射到高等教育上。京津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技术经济发展快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呈现较快的发展速度,质量也在快速提升。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率先通过“迎评创优”“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院校,对上海和南京及苏、锡、常的企业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上海和南京及苏、锡、常地区由于经济实力雄厚、经济增长速度快,对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有大量的工作岗位供毕业生选择;该地区优越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也极大地吸引着高职毕业生。

3.城乡二元制结构——制度缺陷牵扯学生流向。首先是户籍制度。我国的户籍制度与很多社会福利和权益相关联,影响个人未来的显性和隐性收益。目前的户籍制度改革还存在着重重障碍,如果毕业生选择了到农村地区就业,要想再返回城市就难了,这是各级政府必须着重思考、解决的问题。其次是档案制度。我国的档案在人事调动、人才选拔、职称评定等事务中具有很大的参考作用。如果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时降低就业期望,选择了西部地区、农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当他们想再换工作时,这些地区由于缺少人才,就会想方设法予以挽留,扣住档案不放。档案的社会化管理还在起步阶段,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完善。

4.家庭背景差异——贫困状况限制学生流向。据教育部有关资料调查统计显示,高校贫困生占20%左右,特困生占5%~8%。由于家庭背景的差异,这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由于经济困难,不少贫困生面临包括自荐材料费、通讯信息费、交通住宿费,甚至还有人情费等在内的求职开销压力。由于经济困难,不少贫困生放弃了跨省、跨地区的求职,而选择在本省、本市求职。

5.就业观念狭隘——思维定式缩小就业空间。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和家长把择业目标依旧锁定在大城市与发达地区的大机关、大企业。如2006年江苏省从接受高校毕业生总数较多的13个地市来看,南京市和苏州市成为吸引毕业生的两个“大户”。南京市2006年本地生源2.3万余人,而吸收高校毕业生的总数达到了6万人。苏州市2006年共有本地生源2.6万余人,吸

高职毕业生就业流向分析及对策研究 作者:盛志冲 孙 瑛 邓利民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17期

[摘要]文章在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区域性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就业流向特征产生的原因,提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应对策略,探讨推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高职院校 毕业生 区域性 就业

[作者简介]盛志冲(1958- ),男,江苏南通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及过程质量控制研究。(江苏南京210046)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6-0157-0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已经分別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数的52.3%和在校学生数的42.3%。目前,全国已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908所,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

58.5%,基本上形成了每个地市至少设置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适应了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强烈需求,也满足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要求。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流向特征

高职毕业生就业呈现以下三个就业特征:

1.京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热门就业——经久不衰。在就业的城市选择上,大学生的目光依然集中在上海、北京、东部沿海地区、广州、深圳。2005年北京、广州、上海、深圳四个地区接收高校毕业生数量分别为61679名、59573名、55134名、33629名,占统计地区接收总数的10.9%。内蒙古、甘肃、青海三地毕业生接收数量分别是34583名、20724名、4395名,虽然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所增加,但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大中城市仍是高校毕业生的主要选择。

2.各类非国有单位是接收毕业生的主体——异军突起。从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来看,2005年不同性质单位接收毕业生占接收总数的比例分别为:党政机关占2.9%,事业单位占

17.2%,国有企业(包括集体企业)占21.6%,非国有单位(私营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占58.3%。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2005年、2006年近1500名毕业生,就业于党政机关者趋于零、国有事业单位2%左右、国有企业10%左右、在非国有各类企业就业的人近90%。这也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区别于本科生、研究生的方面。高职生的人文基础、数理知识、技术结构,决定了他们很难进入党政机关、国有事业单位。

3.高校所在城市及周边城市是接收的主要力量——区域显现。2005年、2006年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有80%的毕业生在江苏就业,60%以上在南京和苏、锡、常就业。出现这种现象

与我国高职教育服务于区域的办学宗旨、我国特殊的制度环境、毕业生主体的就业观念以及家庭背景等都有很大的关系。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流向现状分析

1.高等职业教育立足于本地区经济——办学目标引导学生流向。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产生转变:由长期偏重于追求产业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向根据区域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而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的方向转变。根据这种转变,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有强化区域、弱化行业的趋势。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历史上以“轻工机械、轻工自动化”见长,近几年来则产生了较大转变,在保持传统优势专业的基础上,更多地面向江苏、南京的经济技术发展,改善和整合专业设置,形成了浓郁的区域性特征。学院基本上只在本省招生,毕业生也基本上只在本省就业。

2.社会经济技术发展不平衡——环境因素引导学生流向。我国的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其发展的不平衡势必将投射到高等教育上。京津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技术经济发展快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呈现较快的发展速度,质量也在快速提升。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率先通过“迎评创优”“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院校,对上海和南京及苏、锡、常的企业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上海和南京及苏、锡、常地区由于经济实力雄厚、经济增长速度快,对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有大量的工作岗位供毕业生选择;该地区优越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也极大地吸引着高职毕业生。

3.城乡二元制结构——制度缺陷牵扯学生流向。首先是户籍制度。我国的户籍制度与很多社会福利和权益相关联,影响个人未来的显性和隐性收益。目前的户籍制度改革还存在着重重障碍,如果毕业生选择了到农村地区就业,要想再返回城市就难了,这是各级政府必须着重思考、解决的问题。其次是档案制度。我国的档案在人事调动、人才选拔、职称评定等事务中具有很大的参考作用。如果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时降低就业期望,选择了西部地区、农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当他们想再换工作时,这些地区由于缺少人才,就会想方设法予以挽留,扣住档案不放。档案的社会化管理还在起步阶段,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完善。

4.家庭背景差异——贫困状况限制学生流向。据教育部有关资料调查统计显示,高校贫困生占20%左右,特困生占5%~8%。由于家庭背景的差异,这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由于经济困难,不少贫困生面临包括自荐材料费、通讯信息费、交通住宿费,甚至还有人情费等在内的求职开销压力。由于经济困难,不少贫困生放弃了跨省、跨地区的求职,而选择在本省、本市求职。

5.就业观念狭隘——思维定式缩小就业空间。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和家长把择业目标依旧锁定在大城市与发达地区的大机关、大企业。如2006年江苏省从接受高校毕业生总数较多的13个地市来看,南京市和苏州市成为吸引毕业生的两个“大户”。南京市2006年本地生源2.3万余人,而吸收高校毕业生的总数达到了6万人。苏州市2006年共有本地生源2.6万余人,吸


相关内容

  •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度就业质量报告
  • 2013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上海外国语大学 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2014年2月 目录 前言 ...................................................................................................... ...

  • 吉林省高职高专教育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研究.doc
  • 吉林省高职高专教育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研究 作者:臧凤军 刘宝庆 孙慧生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17期 [摘要]文章从工作实际出发, 提出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信息系统建设的理论, 给出了高职高专教育信息系统的逻辑框架, 深入阐述了吉林省高职高专教育信息系统的前台设计和后台管理 ...

  • 毕业论文_当代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大学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就业群体,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和宝贵的人力资源.近年来我国整体就业环境并不宽松,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数百万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关系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社会政治稳定,应 ...

  • 中特作业小论文
  • 民生问题之就业问题 摘要:民生问题是政府最关注.最敏感.最难解决的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就业问题是民生问题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我国现正经受着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国企改革.城镇化快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猛烈冲击, 使就业变的更难.提高就业率是经济发展和民生问题的重要指 ...

  • 云南省高职院校医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
  •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究其成因,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高校教育体制及毕业生自身原因.本文就云南省医药类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为帮助他们走出就业困境,提高就业质量,并促进医药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工作更好地开展提供科学有力的依据. [关键词]高职院校 医学生 就业困 ...

  • 辅导员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定位的指导策略
  • 摘 要: 本文作者通过了解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分析毕业生的就业定位对成功稳定就业的影响,以及高职毕业生就业定位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辅导员对高职毕业生正确就业定位的指导对策. 关键词: 辅导员 高职毕业生就业定位指导对策 高职毕业生能否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一所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与否 ...

  • 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 http://www.sina.com.cn 2005/04/12 16:36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 一.基本情况 2004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280万人,其中毕业研究生16万人,本科毕业生124万人,高职高专毕业生140万人,和2003年相比,毕业生总数增加68万人,增长32%(研究生增加4万人 ...

  • 职业技术教育学[316套]
  • 21世纪初欧盟VET政策研究 ICT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基于现代职教路径 STC:21世纪美国职业技术教育走向 WebLog在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WY学习法中等职业学校学法指导的实验研究 "卫星式"校企合作中职办学模式研究--温州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办学经验的启示 &quo ...

  • 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原因分析
  • 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原因分析 [摘 要]目前,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现象非常普遍,造成专 业不对口的原因有很多,笔者认为,造成专业不对口的主要原因在 于高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三方面.只有分析好这些原因,才能有的 放矢的去解决这些问题,进而才能缓解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的现 象. [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