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导体热导率的测定
彭志伟(第一作者),贾林江(第二作者)
摘要:在稳态法测量不良导体热导率的实验中,传统的通过作图求斜率测定散热速率的方法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对实验结果产生的误差是不可控制的,本文通过对散热规律的研究,利用Matlab 多项式拟合,给出了一种测定散热速率的方法,并分析了其合理性,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实验误差。
关键字:不良导体;散热速率;稳态法;数据拟合
1 问题的提出
在用稳态法测量热导率的实验中,对散热速率的测量是通过让黄铜盘自然冷却,每隔30s 测量一次温度,最后在坐标纸上描出冷却曲线,作出曲线在最接近θ2的切线,用其斜率来求得冷却速率。通过对比不同学生所作冷却曲线发现,曲线的光滑程度,所作切线与原曲线的相切程度相差很远,给实验结果带来很大误差。如果能改进这种数据处理方法,对实验结果的准确度有很大提高,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
2 实验原理及过程 2.1实验原理及改进 2.1.1基本原理
本实验利用热源在待测样品内部形成不随时间改变的稳定温度分布,然后进行测量,即稳态法。1882年Fourier 给出了热传导的基本公式——Fourier 导热方程。方程指出,在物体内部,取两个垂直于热传导方向、彼此相距为h 、温度分别为θ1、,若平面面积为S ,则在δt 时间内通过面积S 的热量δQ θ2(设θ1>θ2)满足下述方程:
θ-θδQ
=kS 12 (2.1.1) δt h
式中,δQ /δt 为热流强度,k 称为该物质的热导率(又称导热系数),单位为
W/(m ⋅k ) 。
本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在支架D 上依次放上圆铜盘P 、待测样品B 和厚底紫铜圆盘A 。在A 的上方用红外灯L 加热,使样品上、下表面分别维持在稳 定的温度θ1、θ2,θ1、θ2分别与插入在A 、P 侧面深孔中的热电偶E 来测量。E 的冷端浸入盛于杜瓦瓶H 内的冰水混合物中。数字式电压表F 用来测量温差电动势。由式(2.1.1)知,单位时间通过待测样品B 任一圆截面的热流量为
2
θ1-θ2δQ k πd B
(2.1.2) =
δt 4h B
式中,d B 为圆盘样品的直径,h B 为样品厚度。当传热达到稳定状态时,通过B 盘上表面的热流量与由黄铜盘P 向周围环境散热的速率相等。因此,通过求黄铜盘P 在稳定温度θ2时的散热速率来求热流量δQ /δt 。因此,在读到稳定的θ1、θ2后,将B 移去,使A 直接与P 接触。当P 的温度上升到高于稳定时读数θ2若干度后,再将A 移开,让P 自然冷却。测量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求得则稳态黄铜盘散热速率表达式修正如下:
2
/4+πd P h P δQ δθπd P
(2.1.3) =m P c 2
δt δt πd P /2+πd P h P
δθ
δt
θ=θ2
,
将式(2.1.3)代入(2.1.2),得,
k =m P c
δθd P +4h P h B 2
(2.1.4) 2
δt d p +2h P θ1-θ2πd B
2.1.2 热电偶测温原理
本实验采用铜-康铜热电偶测温度。基本原理是:由两种不同导体或半导体组成的闭合回路。如果他们的节点处于不同的温度θ0和θ,则回路中就会有热电动势ε(θ, θ0) 。通常取θ0=0℃,称为冷端;θ置于被测介质中,就可以用ε来确定介质的温度。可以证明:在热电偶回路中接入的中间导体两端温度想同,热电偶总回路的ε就不会变化。温差电动势用数字电压表测量。对铜-
康铜热电偶而
言,ε=α(T -T 0) ,其中α=4.2mv/100℃。故实验中选取能读到0.01mv 的电压挡。 2.1.3冷却速率
δθ
|的测量 δt θ=θ
2
引理1(Newton's law of cooling) 一个系统的温度如果高于环境温度,它就要散失热量。当系统与环境温差不超过25℃时[1],散热速率与温差成正比:
δq
=-K (T -T s ) (2.1.5) δt
式中,K 为散热常数(K >0), T s 为环境温度,设T >T S 在稳态情况下,有
dq
=-K (T -T s ) (2.1.6) dt
又,dq =c ⋅m P ⋅dT (2.1.7) 由(2.1.6)和(2.1.7)知,
dT K K =-T +T s dt c ⋅m P c ⋅m P
记
dT K
=-λT +λT s (2.1.8) =λ,则上式可化为dt c ⋅m P
式(2.1.8)为一阶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则,
T =e ⎰
-λdt
(⎰λT s e ⎰dt +C ) ,其中C 为积分常数,代入初值条件T (0)=T 0,有
λdt
T =T s +(T 0-T S ) e -λt (2.1.9)
对式(2.1.9),当t →∞时,T →T s 。其物理意义是,足够长时间后系统的温度将与环境一样,这与物理规律相符合。
x 2x 3e ς4
引理2 e ≈1+x ++,其误差R
264!
x
在本实验中,用-λt 代替x ,根据引理2可以得到其估计式,其误差极小。因此,我们对式(2.1.9)做三阶多项式拟合,进而求得斜率,得到该处理方法的合理性在数据处理时有进一步说明。 2.2 实验仪器
电子天平、数字三用表、冰、保温杯、停表、稳态法实验装置等。
δθ
|θ=θδt 。
2
2.3 实验步骤
1. 连接电路,在保温杯内放入适量冰水混合物。
2. 先将电源电压升至220V ,加热5min 后降至110V 。每隔2~5min读温度示值,在10min 内,样品上下表面温度不变时,记录此时的温度, 即稳态的示数。 3. 移去样品,直接加热P 。待温度高出10℃左右时,移去A 。让P 自然冷却,每隔30s 记录一次温度。 3 数据记录及处理 3.1 原始数据列表
稳定时示数: θ1:2.94 mv θ2:1.38 mv
表1尺寸及质量
单位: 长度:mm ;质量:g
表2 铜盘P 自然冷却
(续表) 单位: 时间:30s; θ2:mv
3.2 数据处理及分析 3.2.1数据处理
根据式(2.1.9)及引理2,对冷却曲线做三阶多项式函数拟合,设
T =p (1)x 3+p (2)x 2+p (3)x +p (4) 则
dT δθ
|θ=θ=
dt δt
2
=[3p (1)x 2+2p (2)x +p (3)]x =240 (3.1.1)
t =240s
用Matlab 做数据拟合,程序代码如下,拟合曲线与原测量数据点如图2。
>> clear all >> x=[30:30:540]; >> format long;
>> y=[1.75,1.66,1.59,1.54,1.48,1.46,1.41,1.38,1.34,1.31,1.27,1.24,1.22,1.19,1.17,1.15,1.13,1.12]; >> p=polyfit(x,y,3); >> scatter(x,y,'b'); >> hold on;
>> y1=p(1)*(x.^3)+p(2)*(x.^2)+p(3)*x+p(4); >> plot(x,y1,'r') >> hold off >> p p =
-0.[**************] 0.[**************] -0.[**************] 1.[**************]
由数据拟合结果知:
p (1)=-2.404789⨯10-9
p (2)=3.677904⨯10-6 p (3)=-2.573859⨯
10-3
图2
代入(3.1.1)知
δθ
|θ=θ=-1.22401387⨯10-3,已知c =393.6J/(kg⋅k) δt
2
由式(2.1.4)知
k =901.63⨯393.6⨯1.22401387⨯10-3⨯
130.00+4⨯7.818.432
⨯⨯
130.00+2⨯7.812.94-1.38π⨯128.332
=0.1005w/(m ⋅k ) 3.2.2 不确定度分析
电子天平误差限∆1=0.005;游标卡尺误差限∆2=0.02; 数字电压表误差限:∆3=0.005。
u (m ) =
=2.8868⨯
10-3;u 2==1.1547⨯10-2; 对u (k ) 做如下估计:
u (k ) =
w/(m ⋅k )
d P +4h P
.
d P +2h P
=0
其中,a =
所以,k 的最终形式:k ±u (k ) =(0.1005±0.0001) w/(m ⋅k ) 4 结果讨论与误差分析 4.1 误差分析
本实验存在的误差来源较多。人为作图造成的误差很大,本文解决了这个问题。还有一些误差分析如下:
1. 实验过程中环境温度难以保证恒定,对稳态的判定存在偏差,导致不能达到绝对稳态而产生误差。
2. 样品上下接触面以及热电偶与金属板之间的空气间隙引起误差。 3. 实验过程中,下铜板的散热主要有两种:辐射散热和对流散热,总的散热速率应为两部分散热速率之和[2]。而本实验只考虑了对流散热。 4. 实验时间过长,电偶极(实验中为保温杯)中的冰块融化,温度发生明显变化。 4.2结果讨论 4.2.1结果合理性论证
本实验中,要求环境温度保持稳定,电偶极的冷端温度保持在0℃。如果随着实验时间电偶极冷端温度明显变化,温差电动势ε与待测温度θ之比不再是一个常数,对结果会产生很大影响。另外在实验中发现,不同人对稳态的判断有一些差异,对温度的测量存在误差,这些都对实验结果带来较大的影响。 实验结果得到的热导率k =0.1005 w/(m ⋅k ) ,相比于理论值偏小。在误差分析中已经谈到,各个接触面存在空气间隙,这导致结果偏小。同时只考虑了对流散热,得到的散热速率也偏小。这与实验结果相符合。 4.2.2 结果对比
我用传统的作图法求斜率的方法测得的热导率是0.0089 w/(m ⋅k ) ,其偏小量更大,相比之下可知本实验的处理方法有其明显的优越性。 4.3感想与建议
我们课题组通过对稳态法测定不良导体实验的研究,综合应用数学,物理,计算机软件等工具,对实验的数据处理做了一些优化。在研究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实验的方法,数据分析的技巧,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收获颇丰。 另外,下面是一些对实验改进的建议。首先,可以考虑通过多次实验来修正
空气间隙带来的影响,每次将铜盘转一个固定角度与之贴合。此外,尽量保证风扇的转速均匀以及环境温度的稳定。
参考文献
[1] 詹世昌. 牛顿冷却定律适用范围的探讨[A]. 大学物理,2000,5,36-37 [2] 杨世铭、陶文铨. 传热学(第4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李朝荣、徐平等. 基础物理实验(修订版).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 [4] 王高雄、周之铭等. 常微分方程(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 MATLAB 基础及其应用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不良导体热导率的测定
彭志伟(第一作者),贾林江(第二作者)
摘要:在稳态法测量不良导体热导率的实验中,传统的通过作图求斜率测定散热速率的方法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对实验结果产生的误差是不可控制的,本文通过对散热规律的研究,利用Matlab 多项式拟合,给出了一种测定散热速率的方法,并分析了其合理性,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实验误差。
关键字:不良导体;散热速率;稳态法;数据拟合
1 问题的提出
在用稳态法测量热导率的实验中,对散热速率的测量是通过让黄铜盘自然冷却,每隔30s 测量一次温度,最后在坐标纸上描出冷却曲线,作出曲线在最接近θ2的切线,用其斜率来求得冷却速率。通过对比不同学生所作冷却曲线发现,曲线的光滑程度,所作切线与原曲线的相切程度相差很远,给实验结果带来很大误差。如果能改进这种数据处理方法,对实验结果的准确度有很大提高,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
2 实验原理及过程 2.1实验原理及改进 2.1.1基本原理
本实验利用热源在待测样品内部形成不随时间改变的稳定温度分布,然后进行测量,即稳态法。1882年Fourier 给出了热传导的基本公式——Fourier 导热方程。方程指出,在物体内部,取两个垂直于热传导方向、彼此相距为h 、温度分别为θ1、,若平面面积为S ,则在δt 时间内通过面积S 的热量δQ θ2(设θ1>θ2)满足下述方程:
θ-θδQ
=kS 12 (2.1.1) δt h
式中,δQ /δt 为热流强度,k 称为该物质的热导率(又称导热系数),单位为
W/(m ⋅k ) 。
本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在支架D 上依次放上圆铜盘P 、待测样品B 和厚底紫铜圆盘A 。在A 的上方用红外灯L 加热,使样品上、下表面分别维持在稳 定的温度θ1、θ2,θ1、θ2分别与插入在A 、P 侧面深孔中的热电偶E 来测量。E 的冷端浸入盛于杜瓦瓶H 内的冰水混合物中。数字式电压表F 用来测量温差电动势。由式(2.1.1)知,单位时间通过待测样品B 任一圆截面的热流量为
2
θ1-θ2δQ k πd B
(2.1.2) =
δt 4h B
式中,d B 为圆盘样品的直径,h B 为样品厚度。当传热达到稳定状态时,通过B 盘上表面的热流量与由黄铜盘P 向周围环境散热的速率相等。因此,通过求黄铜盘P 在稳定温度θ2时的散热速率来求热流量δQ /δt 。因此,在读到稳定的θ1、θ2后,将B 移去,使A 直接与P 接触。当P 的温度上升到高于稳定时读数θ2若干度后,再将A 移开,让P 自然冷却。测量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求得则稳态黄铜盘散热速率表达式修正如下:
2
/4+πd P h P δQ δθπd P
(2.1.3) =m P c 2
δt δt πd P /2+πd P h P
δθ
δt
θ=θ2
,
将式(2.1.3)代入(2.1.2),得,
k =m P c
δθd P +4h P h B 2
(2.1.4) 2
δt d p +2h P θ1-θ2πd B
2.1.2 热电偶测温原理
本实验采用铜-康铜热电偶测温度。基本原理是:由两种不同导体或半导体组成的闭合回路。如果他们的节点处于不同的温度θ0和θ,则回路中就会有热电动势ε(θ, θ0) 。通常取θ0=0℃,称为冷端;θ置于被测介质中,就可以用ε来确定介质的温度。可以证明:在热电偶回路中接入的中间导体两端温度想同,热电偶总回路的ε就不会变化。温差电动势用数字电压表测量。对铜-
康铜热电偶而
言,ε=α(T -T 0) ,其中α=4.2mv/100℃。故实验中选取能读到0.01mv 的电压挡。 2.1.3冷却速率
δθ
|的测量 δt θ=θ
2
引理1(Newton's law of cooling) 一个系统的温度如果高于环境温度,它就要散失热量。当系统与环境温差不超过25℃时[1],散热速率与温差成正比:
δq
=-K (T -T s ) (2.1.5) δt
式中,K 为散热常数(K >0), T s 为环境温度,设T >T S 在稳态情况下,有
dq
=-K (T -T s ) (2.1.6) dt
又,dq =c ⋅m P ⋅dT (2.1.7) 由(2.1.6)和(2.1.7)知,
dT K K =-T +T s dt c ⋅m P c ⋅m P
记
dT K
=-λT +λT s (2.1.8) =λ,则上式可化为dt c ⋅m P
式(2.1.8)为一阶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则,
T =e ⎰
-λdt
(⎰λT s e ⎰dt +C ) ,其中C 为积分常数,代入初值条件T (0)=T 0,有
λdt
T =T s +(T 0-T S ) e -λt (2.1.9)
对式(2.1.9),当t →∞时,T →T s 。其物理意义是,足够长时间后系统的温度将与环境一样,这与物理规律相符合。
x 2x 3e ς4
引理2 e ≈1+x ++,其误差R
264!
x
在本实验中,用-λt 代替x ,根据引理2可以得到其估计式,其误差极小。因此,我们对式(2.1.9)做三阶多项式拟合,进而求得斜率,得到该处理方法的合理性在数据处理时有进一步说明。 2.2 实验仪器
电子天平、数字三用表、冰、保温杯、停表、稳态法实验装置等。
δθ
|θ=θδt 。
2
2.3 实验步骤
1. 连接电路,在保温杯内放入适量冰水混合物。
2. 先将电源电压升至220V ,加热5min 后降至110V 。每隔2~5min读温度示值,在10min 内,样品上下表面温度不变时,记录此时的温度, 即稳态的示数。 3. 移去样品,直接加热P 。待温度高出10℃左右时,移去A 。让P 自然冷却,每隔30s 记录一次温度。 3 数据记录及处理 3.1 原始数据列表
稳定时示数: θ1:2.94 mv θ2:1.38 mv
表1尺寸及质量
单位: 长度:mm ;质量:g
表2 铜盘P 自然冷却
(续表) 单位: 时间:30s; θ2:mv
3.2 数据处理及分析 3.2.1数据处理
根据式(2.1.9)及引理2,对冷却曲线做三阶多项式函数拟合,设
T =p (1)x 3+p (2)x 2+p (3)x +p (4) 则
dT δθ
|θ=θ=
dt δt
2
=[3p (1)x 2+2p (2)x +p (3)]x =240 (3.1.1)
t =240s
用Matlab 做数据拟合,程序代码如下,拟合曲线与原测量数据点如图2。
>> clear all >> x=[30:30:540]; >> format long;
>> y=[1.75,1.66,1.59,1.54,1.48,1.46,1.41,1.38,1.34,1.31,1.27,1.24,1.22,1.19,1.17,1.15,1.13,1.12]; >> p=polyfit(x,y,3); >> scatter(x,y,'b'); >> hold on;
>> y1=p(1)*(x.^3)+p(2)*(x.^2)+p(3)*x+p(4); >> plot(x,y1,'r') >> hold off >> p p =
-0.[**************] 0.[**************] -0.[**************] 1.[**************]
由数据拟合结果知:
p (1)=-2.404789⨯10-9
p (2)=3.677904⨯10-6 p (3)=-2.573859⨯
10-3
图2
代入(3.1.1)知
δθ
|θ=θ=-1.22401387⨯10-3,已知c =393.6J/(kg⋅k) δt
2
由式(2.1.4)知
k =901.63⨯393.6⨯1.22401387⨯10-3⨯
130.00+4⨯7.818.432
⨯⨯
130.00+2⨯7.812.94-1.38π⨯128.332
=0.1005w/(m ⋅k ) 3.2.2 不确定度分析
电子天平误差限∆1=0.005;游标卡尺误差限∆2=0.02; 数字电压表误差限:∆3=0.005。
u (m ) =
=2.8868⨯
10-3;u 2==1.1547⨯10-2; 对u (k ) 做如下估计:
u (k ) =
w/(m ⋅k )
d P +4h P
.
d P +2h P
=0
其中,a =
所以,k 的最终形式:k ±u (k ) =(0.1005±0.0001) w/(m ⋅k ) 4 结果讨论与误差分析 4.1 误差分析
本实验存在的误差来源较多。人为作图造成的误差很大,本文解决了这个问题。还有一些误差分析如下:
1. 实验过程中环境温度难以保证恒定,对稳态的判定存在偏差,导致不能达到绝对稳态而产生误差。
2. 样品上下接触面以及热电偶与金属板之间的空气间隙引起误差。 3. 实验过程中,下铜板的散热主要有两种:辐射散热和对流散热,总的散热速率应为两部分散热速率之和[2]。而本实验只考虑了对流散热。 4. 实验时间过长,电偶极(实验中为保温杯)中的冰块融化,温度发生明显变化。 4.2结果讨论 4.2.1结果合理性论证
本实验中,要求环境温度保持稳定,电偶极的冷端温度保持在0℃。如果随着实验时间电偶极冷端温度明显变化,温差电动势ε与待测温度θ之比不再是一个常数,对结果会产生很大影响。另外在实验中发现,不同人对稳态的判断有一些差异,对温度的测量存在误差,这些都对实验结果带来较大的影响。 实验结果得到的热导率k =0.1005 w/(m ⋅k ) ,相比于理论值偏小。在误差分析中已经谈到,各个接触面存在空气间隙,这导致结果偏小。同时只考虑了对流散热,得到的散热速率也偏小。这与实验结果相符合。 4.2.2 结果对比
我用传统的作图法求斜率的方法测得的热导率是0.0089 w/(m ⋅k ) ,其偏小量更大,相比之下可知本实验的处理方法有其明显的优越性。 4.3感想与建议
我们课题组通过对稳态法测定不良导体实验的研究,综合应用数学,物理,计算机软件等工具,对实验的数据处理做了一些优化。在研究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实验的方法,数据分析的技巧,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收获颇丰。 另外,下面是一些对实验改进的建议。首先,可以考虑通过多次实验来修正
空气间隙带来的影响,每次将铜盘转一个固定角度与之贴合。此外,尽量保证风扇的转速均匀以及环境温度的稳定。
参考文献
[1] 詹世昌. 牛顿冷却定律适用范围的探讨[A]. 大学物理,2000,5,36-37 [2] 杨世铭、陶文铨. 传热学(第4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李朝荣、徐平等. 基础物理实验(修订版).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 [4] 王高雄、周之铭等. 常微分方程(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 MATLAB 基础及其应用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