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原子结构 教案

第二册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 同学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本节教材,就是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 的关系。同时,通过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二)知识框架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新教材(必修)与旧教材相比,删掉了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电子云;降低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要求;增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部分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调整了核素、同位素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使得它更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同时,新教材更注重了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A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ZX 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 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 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 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 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 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 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 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上网查阅,14 6C 在考古上的应用;核素、同位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搜集有关原子结构模型的资料。

参考网址1.http://www.cbe21.com/ 2. http://www.z2hospital.zju.edu.cn/(二)教师准备:教学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五.教学方法

问题推进法、讨论法。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提问】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学生回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引出课题】这一节就从探讨原子的结构开始我们的学习。

【点评】开头简洁,直截了当,由初中相关知识提出问题,过渡到原子结构的学习。 【板书】第一节 原子结构

【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

【媒体显示】利用Flash 动画演示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1. 实验示意图

2. 现象:

【观察、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3)极少数的α粒子几乎象是被金箔弹了回来,原因是什么?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根据α粒子散射的实验现象,学生提出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并由代表发言。

【归纳、小结】3. 卢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的中心;带负电荷的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空间做高速运动。

【点评】通过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介绍, 由学生提出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使学生实现一种科学探究的体验;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会一种方法:通过粒子撞击实验,研究微观世界的规律,使人类获得了一种崭新的研究方法。认识一个规律: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规律。

【质疑】我们已经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那么,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的运动状态又是怎样的呢? 【板书】一. 原子核 核素 1. 原子核的构成,

【媒体显示】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阅读】

构成原子的微粒--------电子、质子和中子的基本数据:

【思考、讨论并提问】 请根据表中所列数据讨论:

1. 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为什么? 2. 原子的质量主要由哪些微粒决定?

3. 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分别取其近似整数值,那么,原子的相对质量在数值上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1、数量关系: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电性关系: 原子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质量关系: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归纳小结】

A

如果用 ZX 的形式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 、质子数为Z 的原子,那么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可以表达为:

A

原子 ZX

【迁移与应用】

1. 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用3717Cl 符号表示某种原子,请你谈谈图中符号和数字的含义。 2. 某二价阳离子含有10个电子,12个中子, 求质量数。

3. 元素R 的一个原子,质量数为 a ,其阴离子R n-有b 个电子,求中子数。

【回顾】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的。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 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质疑】同种元素原子的质子数相同,那么,中子数是否也相同呢? 【媒体显示】三种不同的氢原子

【比较】三种氢原子结构的异同。 【质疑】它们是不是同一种元素? 【板书】2. 核素

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迁移与应用】1.请你描述构成原子的各种微粒与元素、核素间的关系。

2.请你描述元素、核素、同位素间的关系.

【媒体显示】元素、核素、同位素三者之间的关系:

【拓展与提高】

1. 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位素的是 (A )O 2、、O 3 、O 4 (B )H 2、D 2、T 2

42

(C )H 2O 、D 2O 、 T 2O (D )4020Ca 和20 Ca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同种元素的质子数必定相同 (B )不同元素原子的质量数必定不同 (C )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D )凡是核外电子数相同的微粒必定属于同一元素 【交流与研讨】

生物体在生命存续期间保留的一种碳原子----碳-14 (14 6C )会在其死亡后衰变,测量考古遗址中发现的遗物里碳-14的数量,可以推断出它的存在年代。根据课本内容与网上资料:阐述14 6C 在考古上的应用;列举核素、同位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点评】通过上网搜集资料,然后分组讨论,让学生参与学习,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 【简介】

1.放射性同位素用于疾病的诊断 2.放射性同位素用于疾病的治疗 3.未来的能添一一一核聚变能

【点评】本节教材采用问题推进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然后,通过看书、研讨、交流等多种方式,寻求问题的解决,探讨问题的结果。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1. 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 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2. 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

3. 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原子核上?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电子在原子内有“广阔”的运动空间。在这“广阔”的空间里,核外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

【点评】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过渡到新课的引入;由新的问题的提出,给出将要学习的内容,创设一种探究学习的氛围。 【板书】二、核外电子排布

【讲述】电子的运动具有区别于宏观物体的几大特征:(1)质量很小(9.109×10kg) ;(2)带

-10

负电荷;(3)运动空间范围小(直径约10m) ;(4)运动速度快(接近光速) 。因此,电子的运动特征就与宏观物体的运动有着极大的不同一一它没有确定的轨道。 【质疑】我们如何去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呢?

【交流与研讨】根据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讨论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怎样运动的? 【简介】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1. 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 2. 汤姆逊原子结构模型:

-31

3. 卢瑟福原子有核模型 4. 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点评】通过原子模型的历史回顾, 让学生体验假说、模型在科学研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尝试运用假说、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阅读与讨论】学生阅读课本第六页第三自然段,分小组讨论核外电子排布的有哪些规律? 并派代表回答。 【归纳并板书】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1. 电子是在原子核外距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至高的不同电子层上分层排布;

2

2. 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 (n代表电子层数) ;

3. 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第一层,当第一层排满后,再排第二层,等等。

4.最外层电子数则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 电子数不超过2个) 。 【讨论】电子与原子核距离远近、能量高低有何关系?

【板书】

电子层 1 2 3 4 n 电子层符号 K L M N „„ 离核距离 近

远 电子的能量 低高

2

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2 8 18 32 2n

【媒体显示并讲述】尝试运用上述规律, 排出钠原子核外的电子,并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加以表示。

【试一试】完成下表,看看谁较快。

【媒体显示】

核电荷数从1到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迁移与应用】

1. 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表示的各是什么微粒?

2. 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是否正确?如有错误,指出错误的原因。

【点评】通过上述应用,使学生加深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的认识,对容易出现的错误,让学生自我发现,以加深印象。

【阅读、思考、交流】学生阅读教材第七页,思考、交流下列三个问题: 1.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有什么关系? 金属钠、金属镁在化学反应中常表现出还原性,而氧气、氯气在化学反应中常表现出氧化性,你能用原子结构的知识对这一事实进行解释吗?

2. 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是多少?

3. 元素的化合价的数值,与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关系?

【点评】通过上述交流与讨论,让学生认识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内在联系, 初步了解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打下基础。 【概括与整合】

构成原子的各种微粒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知识如下图所示。

原子中各微粒间的数量关系、电性关系、

质量关系 原子核 (质子、中子) 核素、同位素的含义 元素与原子的关系 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迁移与应用】

1.质子、中子、核外电子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元素或原子的某些性质和特点,试填下表

2.现有 名称和微粒符号。

微粒结构示意图,试填表,当n 取不同值时相对应的微粒

【作业】书后练习1、2题

【点评】本节教材主要采用的是讨论法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注意学生学

习的主动性,突出自主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深圳市深圳大学附属中学

曾祥阁 编写)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本节教材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元素的性质(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以及主要化合价、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原子结构的关系从而归纳出元素周期律,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再在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发现周期表中元素排布的规律,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为下一节学习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预测同主族元素的性质奠定基础;同时,以铁元素为例,展示了元素周期表中能提供的有关元素的信息和金属与非金属的分区;最后以IIA 族、VA 族、过渡元素为例分析了同族元素结构与性质的异同。 (二)知识框架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新教材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初探,利用图表(直方图、折线图)等方法分析、处理数据,增强了教材的启发性和探究性,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如作图、处理数据能力、总结概括的能力,以及利用数据得出结论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认识元素周期律。

2.让学生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和族的概念,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间的关系。

3.让学生了解IIA 族、VA 族和过渡金属元素的某些性质和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探究,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图表(直方图、折线图)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2.通过对获取的大量事实和数据等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培养学生学归纳、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且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科学抽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习元素周期律,能使学生初步树立“由量变到质变”、“客观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具有内部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学习化学史知识,能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不断发展的;任何科学的发现都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学会用图表等方法分析、处理数据,对数据和事实进行总结、概括从而得出结论。

四、教学准备

第1课时前,补充P11表格中所缺内容。

第2课时前,周期表一共有多少周期?多少族?分别有多少种元素? 第3课时前,查一查在周期表中同学们熟悉的元素,搜集它们的用途。

五、教学方法 阅读探究 讨论归纳法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新课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原子的构成,它包括质子、中子、电子三部分,相同元素一定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如果我们按质子数从小到大把元素排列起来,每种元素就有一个序号,即原子序数,对原子序数为1-18的元素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元素之间内在联系和变化的规律性。那么,原子序数为1-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的主要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变化是如何变化的?

【点评】利用质疑,引入新课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第二册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 同学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本节教材,就是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 的关系。同时,通过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二)知识框架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新教材(必修)与旧教材相比,删掉了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电子云;降低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要求;增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部分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调整了核素、同位素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使得它更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同时,新教材更注重了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A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ZX 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 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 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 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 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 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 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 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上网查阅,14 6C 在考古上的应用;核素、同位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搜集有关原子结构模型的资料。

参考网址1.http://www.cbe21.com/ 2. http://www.z2hospital.zju.edu.cn/(二)教师准备:教学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五.教学方法

问题推进法、讨论法。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提问】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学生回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引出课题】这一节就从探讨原子的结构开始我们的学习。

【点评】开头简洁,直截了当,由初中相关知识提出问题,过渡到原子结构的学习。 【板书】第一节 原子结构

【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

【媒体显示】利用Flash 动画演示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1. 实验示意图

2. 现象:

【观察、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3)极少数的α粒子几乎象是被金箔弹了回来,原因是什么?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根据α粒子散射的实验现象,学生提出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并由代表发言。

【归纳、小结】3. 卢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的中心;带负电荷的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空间做高速运动。

【点评】通过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介绍, 由学生提出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使学生实现一种科学探究的体验;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会一种方法:通过粒子撞击实验,研究微观世界的规律,使人类获得了一种崭新的研究方法。认识一个规律: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规律。

【质疑】我们已经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那么,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的运动状态又是怎样的呢? 【板书】一. 原子核 核素 1. 原子核的构成,

【媒体显示】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阅读】

构成原子的微粒--------电子、质子和中子的基本数据:

【思考、讨论并提问】 请根据表中所列数据讨论:

1. 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为什么? 2. 原子的质量主要由哪些微粒决定?

3. 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分别取其近似整数值,那么,原子的相对质量在数值上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1、数量关系: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电性关系: 原子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质量关系: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归纳小结】

A

如果用 ZX 的形式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 、质子数为Z 的原子,那么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可以表达为:

A

原子 ZX

【迁移与应用】

1. 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用3717Cl 符号表示某种原子,请你谈谈图中符号和数字的含义。 2. 某二价阳离子含有10个电子,12个中子, 求质量数。

3. 元素R 的一个原子,质量数为 a ,其阴离子R n-有b 个电子,求中子数。

【回顾】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的。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 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质疑】同种元素原子的质子数相同,那么,中子数是否也相同呢? 【媒体显示】三种不同的氢原子

【比较】三种氢原子结构的异同。 【质疑】它们是不是同一种元素? 【板书】2. 核素

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迁移与应用】1.请你描述构成原子的各种微粒与元素、核素间的关系。

2.请你描述元素、核素、同位素间的关系.

【媒体显示】元素、核素、同位素三者之间的关系:

【拓展与提高】

1. 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位素的是 (A )O 2、、O 3 、O 4 (B )H 2、D 2、T 2

42

(C )H 2O 、D 2O 、 T 2O (D )4020Ca 和20 Ca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同种元素的质子数必定相同 (B )不同元素原子的质量数必定不同 (C )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D )凡是核外电子数相同的微粒必定属于同一元素 【交流与研讨】

生物体在生命存续期间保留的一种碳原子----碳-14 (14 6C )会在其死亡后衰变,测量考古遗址中发现的遗物里碳-14的数量,可以推断出它的存在年代。根据课本内容与网上资料:阐述14 6C 在考古上的应用;列举核素、同位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点评】通过上网搜集资料,然后分组讨论,让学生参与学习,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 【简介】

1.放射性同位素用于疾病的诊断 2.放射性同位素用于疾病的治疗 3.未来的能添一一一核聚变能

【点评】本节教材采用问题推进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然后,通过看书、研讨、交流等多种方式,寻求问题的解决,探讨问题的结果。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1. 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 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2. 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

3. 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原子核上?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电子在原子内有“广阔”的运动空间。在这“广阔”的空间里,核外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

【点评】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过渡到新课的引入;由新的问题的提出,给出将要学习的内容,创设一种探究学习的氛围。 【板书】二、核外电子排布

【讲述】电子的运动具有区别于宏观物体的几大特征:(1)质量很小(9.109×10kg) ;(2)带

-10

负电荷;(3)运动空间范围小(直径约10m) ;(4)运动速度快(接近光速) 。因此,电子的运动特征就与宏观物体的运动有着极大的不同一一它没有确定的轨道。 【质疑】我们如何去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呢?

【交流与研讨】根据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讨论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怎样运动的? 【简介】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1. 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 2. 汤姆逊原子结构模型:

-31

3. 卢瑟福原子有核模型 4. 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点评】通过原子模型的历史回顾, 让学生体验假说、模型在科学研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尝试运用假说、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阅读与讨论】学生阅读课本第六页第三自然段,分小组讨论核外电子排布的有哪些规律? 并派代表回答。 【归纳并板书】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1. 电子是在原子核外距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至高的不同电子层上分层排布;

2

2. 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 (n代表电子层数) ;

3. 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第一层,当第一层排满后,再排第二层,等等。

4.最外层电子数则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 电子数不超过2个) 。 【讨论】电子与原子核距离远近、能量高低有何关系?

【板书】

电子层 1 2 3 4 n 电子层符号 K L M N „„ 离核距离 近

远 电子的能量 低高

2

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2 8 18 32 2n

【媒体显示并讲述】尝试运用上述规律, 排出钠原子核外的电子,并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加以表示。

【试一试】完成下表,看看谁较快。

【媒体显示】

核电荷数从1到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迁移与应用】

1. 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表示的各是什么微粒?

2. 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是否正确?如有错误,指出错误的原因。

【点评】通过上述应用,使学生加深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的认识,对容易出现的错误,让学生自我发现,以加深印象。

【阅读、思考、交流】学生阅读教材第七页,思考、交流下列三个问题: 1.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有什么关系? 金属钠、金属镁在化学反应中常表现出还原性,而氧气、氯气在化学反应中常表现出氧化性,你能用原子结构的知识对这一事实进行解释吗?

2. 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是多少?

3. 元素的化合价的数值,与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关系?

【点评】通过上述交流与讨论,让学生认识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内在联系, 初步了解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打下基础。 【概括与整合】

构成原子的各种微粒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知识如下图所示。

原子中各微粒间的数量关系、电性关系、

质量关系 原子核 (质子、中子) 核素、同位素的含义 元素与原子的关系 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迁移与应用】

1.质子、中子、核外电子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元素或原子的某些性质和特点,试填下表

2.现有 名称和微粒符号。

微粒结构示意图,试填表,当n 取不同值时相对应的微粒

【作业】书后练习1、2题

【点评】本节教材主要采用的是讨论法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注意学生学

习的主动性,突出自主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深圳市深圳大学附属中学

曾祥阁 编写)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本节教材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元素的性质(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以及主要化合价、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原子结构的关系从而归纳出元素周期律,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再在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发现周期表中元素排布的规律,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为下一节学习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预测同主族元素的性质奠定基础;同时,以铁元素为例,展示了元素周期表中能提供的有关元素的信息和金属与非金属的分区;最后以IIA 族、VA 族、过渡元素为例分析了同族元素结构与性质的异同。 (二)知识框架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新教材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初探,利用图表(直方图、折线图)等方法分析、处理数据,增强了教材的启发性和探究性,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如作图、处理数据能力、总结概括的能力,以及利用数据得出结论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认识元素周期律。

2.让学生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和族的概念,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间的关系。

3.让学生了解IIA 族、VA 族和过渡金属元素的某些性质和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探究,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图表(直方图、折线图)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2.通过对获取的大量事实和数据等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培养学生学归纳、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且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科学抽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习元素周期律,能使学生初步树立“由量变到质变”、“客观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具有内部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学习化学史知识,能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不断发展的;任何科学的发现都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学会用图表等方法分析、处理数据,对数据和事实进行总结、概括从而得出结论。

四、教学准备

第1课时前,补充P11表格中所缺内容。

第2课时前,周期表一共有多少周期?多少族?分别有多少种元素? 第3课时前,查一查在周期表中同学们熟悉的元素,搜集它们的用途。

五、教学方法 阅读探究 讨论归纳法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新课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原子的构成,它包括质子、中子、电子三部分,相同元素一定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如果我们按质子数从小到大把元素排列起来,每种元素就有一个序号,即原子序数,对原子序数为1-18的元素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元素之间内在联系和变化的规律性。那么,原子序数为1-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的主要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变化是如何变化的?

【点评】利用质疑,引入新课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相关内容

  • 1.1花的结构和类型教案济南版
  • 1.1花的结构和类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花的种类和花的着生方式.(重点) ②说出两性花.单性花.雌花.雄花以及单生花和花序的概念.(难点) 2.能力目标 通过识别不同种植物花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花的种类&quo ...

  • 1.1有机物的分类 教案2
  • 第一节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机化合物常见的分类方法. 2.了解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及官能团.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物质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特殊性. 教学重点: 了解有机化合物常见的分类方法.了解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及 ...

  • 1.1[人口增长模式]教案4(湘教版必修2)
  • 高中地理 1.1 <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第2课时)教案 教学重点 1.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征.影响因素及代表国家. 教学难点 1.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征及地区分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理图表.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

  • 1.1 走进生物实验室 教案 (5)
  • 第一单元 我们身边的生命世界 第一章 开启生物科学之门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 识别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实验器具. 2. 说明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 3. 举例说出观察的基本方法. 4. 描述采集与制作植物标本的基本方法. 5. 描述制作昆虫标本的方法. 6. 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技能性目 ...

  •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1.1正数和负数教案
  •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 1.1 正数和负数 内容简介 1.<正数和负数>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第一章第一节. 2."正数与负数"是"有理数"一章的第一节课,引入负数是实际的需要,也是学好后续内容的需要.本节先回顾数的产生和发 ...

  • §1.1简单旋转体(教案)
  • §1.1 简单旋转体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圆柱.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 ...

  • 学校教职员工结构工资方案
  • 一、基本原则 1、实施对象:在岗的正式教职工。 2、实施原则:(1)多劳多得,少劳少得;(2)优质多得,重责多得;(3)适当拉开差距,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 3、实施时间:第一阶段九月至第二年一月,第二阶段三月至七月。 4、寒暑假平均发放全校结构工资平均值的50%。 二、工作量界定: (一)行政管理 ...

  • 1.1 我们周围的生物 教案 (2)
  • 第 1章 周围的生物世界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生物 教学目标:1.说出生物的主要类群,培养关爱生物的情感. 2.举例说出生物的生命现象. 教学重点:生物的主要类群:生物的生命现象. 难 点:生物的生命现象. 教法设计: 看书思考 利用资源 游戏活动 讨论练习 学法指导: 讨论交流.游戏活动 教学过程: ...

  • 1.1 走进生物实验室 教案 (3)
  • 第一节 走进生物实验室 教材分析 生物实验室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场所.本节课是学生进入中学后第一次走进实验室,因此在本书以至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都占有重要位置.认真组织并上好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起着重要作用.关于常用实验器具的名称和作用,学生在以后的实验中将逐步 ...

  • 1.1新生命的诞生教案
  • 第一章 代代相传的生命 第1节 新生命的诞生 课堂追踪训 1.精子和卵细胞 2)精子和卵细胞的比较. 2.人的生殖系统 (1)人的生殖系统的功能是 . (2)男性的生殖系统主要由 . . . . . 等器官组成.其中 是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能产生 . (3)女性的生殖系统主要由 . . . 等器官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