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纲要复习重点详解

专题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重大事变。中国近代历史就是以此为开端的。

一、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

(一)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崛起、扩张)

◆1、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从英国开始然后迅速推广到欧美各国的工业革命,使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制度终于在欧美确立起来。

◆2、殖民扩张空前加剧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西方冒险家远渡重洋的环球航行和随之而来的征服掠夺,揭开了近代殖民扩张的序幕。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使古老的中国遇到了空前严重的挑战,面临着极其深刻的生存危机。地大物博的中国必然成为殖民主义者垂涎的肥肉。

(二)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没落、闭关)

1、辉煌灿烂的古代中国

2、衰相尽显的清王朝

(1)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增长,但封建制度没有改变。

(2)矛盾激化,危机四伏:①土地高度集中,政权腐朽,贫富分化悬殊;②军旅颓废;③人民反抗不断。

(3)闭关自守

二、鸦片贸易与禁烟斗争

(一)罪恶的鸦片贸易

1、鸦片贸易概况

在英国大规模地向中国输入鸦片以前,中国每年也从印度输入少许鸦片,主要是药用。从19世纪以后,英国开始收大量鸦片输入中国,到1839年就达将近40000箱。

2、鸦片贸易对中国的危害

①白银外流,破坏了中国金融的平衡.影响清政府的收人;②腐蚀清政府的统治机构;③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④严重地摧残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二)正义的禁烟斗争

清政府主要是出于自身统治方面的考虑,早在鸦片尚未严惩泛滥的时候,自嘉庆朝以来,就多次提出禁烟的问题。道光皇帝开始有些动摇,最后经过一番权衡,倾向于严禁派,最后于1938年12月,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并节制广东水师,驰赴广州查禁鸦片。林则徐于1839年3月到达广州。林则徐与邓廷桢,在人民群众的支持帮助下,整顿海防,严拿烟贩,惩处受贿卖放的水师官弁。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主持在虎门海滩销毁收缴的鸦片,使禁烟运动达到最高潮。

三、 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二)鸦片战争的经过

(三)鸦片战争的结果

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之后,英国政府又强迫清政府于1843年10月8日签订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亦称《虎门条约》。在此前的7月22日,曾在香港公布中英《五口通商章程》。1844年7月与美过签订《望厦条约》、1844年10月与法国签订《黄埔条约》、1851年8月与沙俄签订中俄《伊宁条约》(《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四、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发展方向发生变化

3.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4.革命任务发生变化

专题二:八十年的斗争与探索

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

(一) 侵略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国和法国在沙俄和美国的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一次新的侵华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所以叫做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0月英军进犯广州,1858年6月签订《天津条约》。

1859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安定门,控制了北京城。英法武力的逼迫和沙俄的恫吓挟制下,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是促成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和联合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过程。

2、中日甲午战争

这次战争的时限是1894年7月至1895年3月,历时大约8个月。因为战争爆发的1894年,甲午年,故史称“甲午战争”。1895年4月17日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机。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运动起自山东,迅速发展到直隶、天津、北京,引起帝国主义列强的恐慌。它们决定亲自出兵镇压义和团,英、美、日、俄、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侵入中国,1900年8月攻入北京。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因为这一年是中国旧历的辛丑年,所以这个条约被称为《辛丑条约》,慈禧太后携带光绪皇帝及亲信臣从仓皇出逃西安。清王朝被迫向帝国主义求和。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地位的进一步加深。通过这个条约,列强在中国的势力大大加强,对中国进行军事监督、政治奴役和经济掠夺,使中国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1、屠杀中国人民。

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3、经济掠夺。勒索巨额赔款;,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不仅勒索中国赔款,还迫使中国举借外债。中国政府的外债,主要是以关税和盐税为担保的,这是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4、政治控制。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英国人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掌握中国海关大权达40余年之久。

5、文化渗透。

讨论:如何看待列强对中国发动的这一系列战争?

近年来,一些人发表文章和著作,认为“殖民化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现代化进程”,主张要“重新评价近代西方殖民征服”。在这些人看来,资本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有理”“有功”。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不是祸害,是“福音”,应该感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有人甚至说,中国要富强康乐,先得被殖民三百年。

二、英勇的反侵略斗争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中国人民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它们侵略、压迫的过程。近代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斗争,主要包括两部分,即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和广大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一)反侵略斗争

爱国官兵的斗争:江南提督陈化成;闽浙总督邓廷桢;虎门提督关天培;定海著名的三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两江总督裕谦等等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民众的较大规模的自发的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

义和团运动:内容和形式都是非常落后的。它虽然造成了强大声势,却没有统一的行动;虽然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却没有统一的领导核心。这种组织上的落后性,为清政府的分化瓦解和镇压创造了条件。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利用宗教迷信的不乏先例,但象义和团运动这样大规模的起义,指导思想和斗争形式是如此落后,组织形式又是如此涣散的,则是罕见的。历史证明,宗教迷信只

能带来失败的结局。

(二)反侵略斗争的意义

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列强为什么没能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

一是列强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这是最主要的)。

(三)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1、经济技术落后,武器不如人。

2、制度的落后

(四)民族意识的觉醒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孙中山1894年11月在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时就指出:“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由此,他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三、曲折的探索

(一)太平天国运动

1、运动始末

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义, 1853年3月19日,一举攻克南京,不日,将此定为国都,改称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太平天国的政权性质 综观太平天国政权,从政体上说 ,虽不可避免地因袭君主制,但也有着某些改进的地方,更重要的和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从国体方面看,是和封建地主政权有根本区别的。太平天国的领导核心,不论是前期还是后期,都是以农民革命领袖为主体的。地方官员的成分虽然复杂些,特别是到后期更是这样,但对全局来说不起决定性作用。太平天国暴力镇压的对象主要是地主阶级。从太平天国纲领政策方面看,它提出了以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为核心、具有鲜明反封建意义的《天朝田亩制度》。虽然它基本上没有也不可能实际贯彻,而实行的是“照旧交粮纳税”等政策,但是太平天国在可能的条件下,维护农民利益,打击地主豪绅,受到农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当然,我们应该注意到,太平天国政权也不可避免地封建政权方向蜕化,而在尚没有蜕变为封建政权的时候,被中外反动势力给扼杀了,所以我们可以说,太平天国政权是一个逐步向封建政权蜕化着的农民政权。

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史上一次影响巨大的事变,它成为太平天国局势的转折点。

1864年6月3日。洪秀全逝世,长子洪天贵(福)继位为幼天王。7月19日,湘军将南京城攻破。

2、太平天国的探索

(1)“天朝田亩制度”

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制度》初颁于1853年,它的基本精神是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无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它的主要内容是,以土地和财产分配制度为核心,扩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诸多方面。这个文件尽管名为“田亩制度”,但并非仅为土地方面的规定,如上所说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其他诸多方面。例如,在经济方面,除了土地和产品分配的规定外,还对生产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方式作了规定。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农民既要“力农”,又要从事家庭副业和手工业劳动”的条文。

性质透视和总体评价:《天朝天田制度》作为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透视其性质,着眼点应该主要在其基本精神和核心内容上。其基本精神体现了农民平均的社会理想,其核心内容(即土地和产品分配制度,特别是土地制度)则设计了达到这种平均的社会理想的途径和方案。它大胆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广大农民反对地主残酷剥削的强烈要求和获得土地的热切愿望。并且把农民的这种要求和愿望用政权发布的文件系统地规定和肯定下来,这是一项伟大成就。《天朝田亩制度》所体现的平均思想达到了封建社会长期以来,中国农民平均思想发展的最高峰,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进步性和革命性。但是,《天朝田亩制度》所规定的分配土地和“通天下皆一式”的社会经济生活方案反映了一种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这种方案不可能使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相反,会使社会生产力停滞在小农经济的水平上,使其固定化。此外,这个文件中的有关规定,还体现并肯定了尊卑贵贱的封建等级关系。这些又表现出它的封建落后性,表现出农民阶级的严重局限性。这一文件中关于土地问题的方案没有也不可能实行,有的内容(如乡官制度)或有实行,但在实践中碰壁最后不得不改变。

(2)《资政新篇》

洪仁玕是在他总理朝政后不久提出《资政新篇》的,这是洪仁玕立意统筹全局的方案。

它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内容的社会改革方案。在各个方面都带有资本主义色彩。它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文献在太平天国却并未发生多大的实际影响。这一文件,在太平天国广大官员和群众中,却没有激起什么反响,人们对此并不关心,未产生兴趣。它在施政实践中并无地位。洪仁玕的这些思想和主张与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战争既没有思想渊源上的联系,也不是农民战争实现的产物,它不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利益和要求。最要害的是,对于土地问题,即《天朝田亩制度》中的核心内容,它却只字未提。在当时的中国,提倡发展资本主义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如果不推翻封建主义政权,不消灭作为这个政权基础的封建的土地关系,顺利发展资本主义就是一句空话。这样,洪仁玕《资政新篇》中的资本主义内容,也就是一些皮毛。如果将这一文献和《天朝田亩制度》相比,可以说,《天朝田亩制

度》要求用革命的方法把土地从封建者手里转移到农民手里,使农民摆脱封建土地关系而得到解放,这实际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但是《制度》的作者不懂得这一点,却以为他们由此可以直接进入一个平均主义的新社会,头脑中连一点资本主义的幻影也没有,而《资政新篇》所设想的直接就是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发展的新社会,但是却脱离了农民革命的现实斗争任务,没有找到到达资本主义新社会的必由之路。因此,似可以说,从适应农民革命的现实斗争需要说,《新篇》远不及《制度》,而从它们的内容所达到的时代思想的高度说,《新篇》又远超过《制度》。

3、太平天国革命的意义

太平天国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虽然仍旧作为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单纯农民革命而最终失败了,但是它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①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②太平天国革命在客观上还担负起了历史赋予的反侵略的任务,打击了外国资本主义势力。

③太平天国革命还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马克思更是精辟地指出:“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通危机爆发。这个普通危机一旦扩展到国外,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马恩选集》第2卷,第6页)。

4、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从客观上说,主要是中外反革命力量过于强大。

从主观上说,一是没有科学的纲领,二是没有坚强有力的领导。

这些主观上的缺陷能否克服呢?不能。因为这是根源于其阶级的局限性。由于农民阶级无法避免的局限性造成的,这种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譬如说,农民作为小生产者,不代表新的阶级力量和生产方式,不能彻底摧毁封建制度而建立起新的社会制度;它没有科学的世界观指导,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明确领导方针。

讨论:如何认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二)洋务运动

通常所谓“洋务运动”,就是指19世纪60至90年代,洋务派官僚所进行的与资本帝国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外交等方面的一系列活动,而其中以“自强”为标傍的“练兵制器”活动和以“求富”为标榜的经济活动为中心。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在朝廷里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臣奕和文祥等人,在地方上是握有实权的大官僚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其中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集团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以及后起的张之洞集团影响较大。

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以70年代为分界线。

2、目的:挽救清政府危机(求强); 稍分洋商之利(求富)。

3、内容:“练兵制器” 、民用工业 、其他洋务活动

4、指导思想:中体西用:以中国封建制度作为根本,利用西方“长技”,为

维护和巩固这一制度服务,用时人的一句话来话,就是“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其本意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改造成资本主义的中国,而是企图借用西学资本主义的甲胄以保护清朝封建主义的躯体。

5、洋务运动的作用

其一,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生产力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其二,旧的观念受到冲击,新的思想得到传播。9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洋务官僚中分化出一批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6、失败原因

1895年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洋务运动到此结束。

洋务运动虽然作出了不少成绩,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其根本原因是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宗旨,即只改经济制度,不改政治制度。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1)具有封建性。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2)管理具有腐朽性 。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政治上的专制导致经济上的垄断。

(3)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三)戊戌变法

1、背景

政治上:甲午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民族意识。

经济上: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面临瓜分的危机。1895年,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它标明,资产阶级改良派已经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2、时间: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3、内容:

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4、结果:戊戌六君子被杀。

所有新政,除京师大学堂和各地新式学堂被保留外,其余主要新政措施均被废止。

5、变法意义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维新时期传播了大量的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此后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和初步的实践尝试,也就是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社会动员。

(四) 辛亥革命

1、背景(革命的必要性):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1901年,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 1911年5月(宣统三年四月),清政府发布内阁官制,成立以庆亲王奕为总理的皇族内阁(阁员13人,其中满族大臣9人,汉族4人。皇室成员7人)这个结果让立宪派分享政权的希望完全落空,少数人抛弃立宪的幻想,对革命活动开始表示同情。革命的形势愈益成熟。

(3)资本主义的发展

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

2、资产阶级的革命活动

第一阶段:

(1)组建新式革命政党.提出革命纲领

1905年8月在东京创建了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政党。孙中山当选为总理,黄兴负责执行部。

提出新式的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11月,他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2)传播革命思想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至三十三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思想理论战线上展开了一场革命与改良的大辩论。主要内容为: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要不要社会革命,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平均地权”。

(3)武装斗争

坚持反清武装斗争,是孙中山和他所领导的新式民主革命的突出特点。 黄花岗的碧血,保路风潮的云起,孕育了武昌首义的成功。从1895年策动广州起义算起,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进行了17年的艰苦斗争,前赴后继,不怕牺牲,屡蹶屡战,为辛亥革命积聚着成功因素。

1911年5月清政府下令实行“铁路国有”。所谓国有,就是夺取民办铁路权力,转卖给列强,而拒不归还商民已集的股金。这一掠夺措施激起普遍的民愤。在与铁路权益有密切关系的立宪派士绅和革命党人的鼓动下,很快形成全国性的保路风潮,以川汉铁路经过的四川最为激烈(见四川保路运动)。9月25日,同盟

会员吴玉章、王天杰领导荣县独立,建立了辛亥革命时期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同志军起义使清廷震恐,急调端方率鄂军入川镇压,是时全国革命党人加紧活动,革命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从而导发了武昌起义。四川保路运动加速了清王朝在四川统治的灭亡,并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导和重要一环。

当清政府由湖北抽调新军入川镇压民众时,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党人乘机于1911年10月10日起义,一举攻占总督衙门,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复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12月,革命军攻占南京。这使袁世凯认识到,革命的潮流已经不可逆转。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派唐绍仪为代表同革命方面的代表伍廷芳在上海展开谈判。

(4)建立民国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中国历史掀开了新的篇章。

1912年3月11日,临时约法施行.

第二阶段:

(1)二次革命

袁世凯于1912年3月10日在北京正式就第二任临时大总统;4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解任,4月2日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此后至1928年间称为“北洋时期”,该时期的中华民国政府也称为“北洋政府”。

1913年3月,选举完成,国民党迎来选举的胜利。袁世凯收买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不成功,便在上海火车站刺杀宋教仁。袁世凯则被认为暗杀背后的策动者。4月又向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借款2500万英镑,准备发动内战。这一切惊醒了孙中山及部分国民党人,决定武装讨伐袁世凯,发动"二次革命"。短短两个月,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反动气焰更加嚣张,采用一系列卑劣手段复辟帝制。10月6日袁世凯逼迫国会将其选为正式大总统。11月4日下令解散国民党,终止国会活动。1914年5月,宣布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完全否定和取消了《临时约法》所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实行总统独裁的政治体制。1915年12月11日,以国民代表大会形式决定君主立宪,将其个人野心装扮成"国民公意",第二日宣布"接受帝位",取消民国称号,改用"洪宪"年号。

(2)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上午10时,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人联名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反对帝制,武力讨伐袁世凯。在全国民众的讨伐下,北洋军阀内部也开始分崩离折,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1日宣布撤销帝制,取消"洪宪"年号,但拒绝辞职和退位,企图作最后垂死挣扎。全国反袁斗争更加激烈,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一病不起,6月6日病死。护国战争取得胜利。

(3)护法运动

孙中山领导的拥护国会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革命运动。1917~1922年先后进行两次,均失败。

资产阶级探索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

客观原因:敌人力量强大

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承认不平等条约等)

专题三: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该杂志于1916年9月出版第二卷第一期时,迁往北京并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提出学术上的兼容并包,聘任陈独秀为文科学长,还聘请许多有新思想的学者来北大任教。《新青年》编辑部也随迁到北京。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参加编辑工作并成为主要撰稿人。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

(二)基本内容(五四之前)

1、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

2、基本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新道德:“个性解放”,即所谓的“自主的”、 “独立的”、“平等的”道德。 旧道德:三纲五常)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三)意义

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中国文化必须现代化的重大课题,反映了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文化层面的进步。

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局限性

1、在思想认识上,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没有揭示根本改造中国现存的基本社会制度的必要性。

2、在思想方法上,存在形式主义看问题的偏向。对西方文化过度肯定,对中国传统文化过分否定的形式主义倾向,容易造成民族文化问题上的虚无主义思潮;

3、在范围上:局限在城市的一部分知识分子,未和工人农民发生联系。

(五)分化

分化的原因:

第一,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 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的形式对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克服的矛盾的进一步暴露。

第三,中国人学习西方一再碰壁,给中国人民极大的刺激,从而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更大的怀疑。)

第四,十月革命。①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分子认识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②新生的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和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向往社会主义。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与俄国对华宣言的鲜明对比

(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从十月革命后开始的。李大钊就是当时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早的革命先驱者。

二、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一)爆发原因

首先,是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

其次,是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再次,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导火线: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二)五四运动的过程

五四运动的重要人物有鲁迅、蔡元培,严复,陈独秀,李大钊等。五四运动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5月4日到6月5日,以学生为主

(2)6月5日,以无产阶级为主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第一,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第二,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第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四)对五四运动的评价

第一,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学生、工人和广大市民发动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不仅规模之大遍及全国,而且斗争方式是崭新的。

第二,在五四运动中,爱国的青年起到了先锋的作用。

第三,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第四,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发生了明显的分化:一派是李大钊、陈独秀(提倡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一派是胡适等人(反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

问题与主义之争、社会主义之论、无政府主义之辩。

三、中国共产党诞生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同工人阶级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

(一)条件

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

2.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3.组织基础:五四运动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二)成立

1、时间:1921年7月23日。

2、地点

3、人物

4、成果

(1)通过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党的基本任务是从事工人运动的各项活动,加强对工会和工人运动的研究与领导;党的组织方面的规定为,在全党建立统一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地方组织必须接受中央的监督和指导等。

(2)选举产生了以陈独秀为书记的中央局。

5、成立的历史特点

第一,思想基础好——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

第二,阶级基础好——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6.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中国工人阶级政党出现前,国民党在中国革命中起着领导作用,但事实证明国民党站不能领导革命)

其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有了:新的领导核心,新的指导思想,新的革命纲领,新的斗争策略和革命方法,新的前途。

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由于无产阶级的领导,根本地改变了革命的面貌。”——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主要体现为:

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二、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

(一)中共成立前后的中国政局

北洋军阀的统治。(北洋军阀,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故而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的称呼。)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算起,到1928年12月,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归附国民党政府为止,共计十六年。军阀统治的实质是实力之下的武治。它比寻常的封建统治带有更多的黑暗性和动乱性。

(二)中共成立初期的革命活动

1、制定革命纲领

中共二大 中心议题:讨论和制定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

1922年7月16日到23日,二大的代表们对于中国革命的未来达成了一致的认识,完成了很多一大没有完成的任务。第一次通过了民主革命的纲领,制定了第一部党章,第一次公开发表了党的宣言。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

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解决了80多年来中国革命未能解决的问题。

第二,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途。 第三,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国情的初步结合。

2、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3、国共合作

1923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大会的中心任务是确定同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策略。大会就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和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的方针和办法作出了正式的决定。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924年1月20—30日,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举行。大会通过了《大会宣言》,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的新三民主义。大会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

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民生主义阐明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4、大革命

国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国革命的步伐,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局面: 第一,国共两党都得到了大发展。

第二,工农运动蓬勃高涨。

北伐战争

1926年7月,以推翻北洋军阀为目标的北伐战争开始。国民革命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基本上摧毁了北洋直系吴佩孚、孙传芳(直系的另一支)的主力,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受到严重的打击,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

期间,汉口、九江人民收回租界,这是中国人民第一次从列强手里收回自己的权益!

(3)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北伐战争期间,上海工人阶级为配合北伐进军,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胜利,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反动统治,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顽强战斗精神和强大的组织力量。3月26日蒋介石到达上海,4月12日北伐军接管政府,上海归为国民政府管理。

但是,孙中山逝世后的国民党右派停止了脚步,走向革命的对立面。1927年4月12日,国民党新右派代表蒋介石忽然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7月15日,一贯伪装国民党左派的汪精卫也公开叛变了革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

(4)大革命的失败

原因:从客观上讲是“三个由于”: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由于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由于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被中国革命的敌人拉进反革命营垒。

从主观上讲是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中国共产党当时还处在幼年时期,还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

(5)大革命的意义

1924年—1927年在全国发生了继辛亥革命之后又一次席卷全国的革命运动。这场革命声势之浩大,发动群众之广泛,斗争之激烈,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革命的主要口号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它反映了辛亥革命以来中国人民外要争取民主与独立,内要争取国家的统一与和平的根本要求。这场大革命是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的愤怒和仇恨的集中的大爆发,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高潮。

专题四:星火燎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

(一)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的建立

1、大革命失败后的形势

旧军阀被削弱、新军阀崛起

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 (四派、两政府、三中央):蒋介石派、汪精卫派、胡汉民派以及西山会议派。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后,中国国民党已变成为一个由代表地主、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1927年7月以后,国民党内形成了宁、汉、沪3个集团:在南京,有蒋介石控制的“国民政府”和“中央党部”;在武汉,有汪精卫控制的“国民政府”和“中央党部”;在上海,西山会议派也以“中央党部”的名义进行活动。此外,还有粤、桂、晋等地方势力。

2、宁汉合流

3、张学良改旗易帜:1928年6月4日,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

(二)国民党政权的本质

1、本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统治

(1)维护地主土地所有制

(2)维护帝国主义利益。

2、比旧军阀更反动

(1)强化特务机构

(2)推行保甲制度

(3)四大家族巧取豪夺

(4)实行文化专制

3、国民党新军阀的欺骗性

第一,国民党曾经是一面革命的旗帜和几个革命阶级的联盟,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组织形式。

第二,由于帝国主义列强一度对它做出过一两项表面上的让步(如承认中国关税自主,允诺取消领事裁判权),于是使人认为他仍在维护民族利益。

第三,由于它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因此这个政权曾在一个时期之内,使一些人尤其是民族工商业者产生过幻想,以为中国可以由此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二、新道路的探索

(一)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处境

在国民党的统治下,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没有改变,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有组织的革命力量。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城乡。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1)革命势力遭到了极大的摧残。

(2)工农斗争走向了低落。

(3)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民族资产阶级追随蒋介石离开了革命。只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坚持革命斗争。

怎样坚持革命,即坚持革命应当走什么道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长时间的艰苦的探索。

(二)新道路的探索

1、八七会议:武装斗争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革命失败,得了惨痛的教训,于是有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 ——毛泽东

除三大起义外,从1927年秋到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地发动了大大小小近百次起义。

然而,大革命失败之后,全国革命处于低潮,南昌起义军主力又在潮汕遭到失败。

2、井冈山的斗争

中国的革命到底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共产党人首先摆脱了"城市中心论"的习惯性思维。他们认识到,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一条"相反的道路",即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适合近代中国特殊国情的特殊革命道路。毛泽东开辟了井冈山根据地。 1928年4月28日,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了。5月4日,两支革命武装举行了会师庆祝大会,两支武装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3、理论探索

(1925年,毛泽东先后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国农民中各阶级的分析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中国农民问题》、《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4、新道路的意义

①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②提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三、长征的伟大胜利

(一)土地革命与反围剿

1.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随着各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也不断壮大,到1930年夏,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三年游击战争,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迅速发展到约10万人,并开辟了10余块苏区。1931年9月,中央苏区军民粉碎了国民党军第三次

“围剿”后,使赣南、闽西两部分联成一片,根据地扩展到30多个县境,在24个县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任主席,项英、张国焘任副主席;同时,组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朱德任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任副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在瑞金。至此,中央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并统辖和领导全国苏维埃区域的斗争。

2、土地革命的开展

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

毛泽东还和邓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3、反“围剿”作战

红军和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使国民党当局感到震惊和恐慌。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集中重兵,向南方各根据地的红军发动大规模的“围剿”。1930年10月至1931年7月,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连续粉碎了国民党的三次“围剿。1932年底,又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

(二)”左”倾错误及其危害

三次“左倾”错误:瞿秋白盲动主义(1927年11月-1928年4月),李立三冒险主义(1930年6月—9月),王明教条主义(1931年1月—遵义会议前)。

为什么党内会连续出现“左”的错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什么党内会连续发生三次“左”倾错误,而且一次比一次“左”,所造成的危害一次比一次大?

三次左倾错误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不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严重地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左倾错误对中国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任务、革命形势等的分析,都完全照搬了苏联的模式和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论断,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去甚远。作为中国共产党阶级基础的工人阶级的特点决定了的。在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很不充分,工人阶级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文化程度较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比较困难,对于脱离中国具体实际的教条主义缺乏识别和判断能力。由于党内一部分同志没有对教条主义错误的判断能力,对言必称马列的人奉

为钦差大臣,不敢提出异议,一定意义上的盲从使教条主义畅通无阻。

(三)长征的伟大胜利

专题五 中华民族命运的转折——抗日战争

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政策及实施

1、日本的大陆政策

2、日本灭亡中国计划的实施

(1)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是日本大陆政策大规模的实施。

(2)1900年7月日本加入八国联军侵华。

(3)1904年到1905年,日俄战争,日本沉重打击了俄国在华势力,占领了南满。

(4)1914年出兵占领德国在华租借地青岛,控制山东。

(5)1915年1月18日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6)济南事变1928年,日本以保护侨民为名,试图阻止国民革命军北伐,炮轰南城,与中国北伐军发生交战,造成济南惨案,杀害了中国外交部山东交涉员蔡公时等十六人。

(7)发动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8)策动华北事变。 华北事变是指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企图把华北从中国分离出去而制造的一系列侵略事件,其内容应包括“河北事件”及《何梅协定》;“张北事件”及《秦土协定》;“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及“冀察政务委员会”,这些事件基本上都发生在华北地区,故称华北事变。

日本帝国主义无止境的侵略,使中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为主要矛盾,促使中国国内政治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9)卢沟桥事变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7月7日发动卢沟桥事变,悍然挑起了全面侵华的战争华北事变后,日本军部和侵华日军,特别是关东军认为中国军队不堪一击,主张速战速决,征服全中国。

(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1、建立伪政权。伪政权①1932年3月 ——建立满洲国傀儡政权。②1940年3月——扶植汪精卫建立南京汉奸政权

2、屠杀中国人民

①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1942年春,日寇在从古北口到山海关的长城两侧,制造了一个长700里,宽50-60里,面积达4200平方里的“无人区”。

把当地群众赶进指定的“人圈”。 “人圈”内的人不能和外界接触,不准种十里以外的土地。

②在华中发动“清乡运动”:敌伪在“清乡区”和新四军活动区建立以竹篱、木栅、铁丝网等构成的“隔离带”。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35万人遇害

3、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

1936年11月,关东军确定了《满洲产业开发五年计划现地案》,计划有重点地在东北开发与战争有密切关系的铁、煤、石油、电力等重工业和能源工业。到1942年,东北的钢产量占日本总产量的1/3,铝产量占日本总产量的40%,日本所需的38种军需物资有14种由东北供给。

在关内,日本“华北开发股份公司”和“华中振兴股份公司”分别主管对华北和华中的经济掠夺。从1941年起,华北必须每年向日本输送原煤800万吨;从1939年到1942年,每年对日本及伪满输出的铁矿石,分别占当年产量的75.1%、91%、75.3%、82.8%。

4、文化摧残

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从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抗战

1937年7月16日、17日,中华民国最高统帅蒋介石在庐山先后发表《对于芦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谈话,表示:“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救国家生存。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地无分南北,年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至此表明了对日本军阀挑衅的退让底线。7月28日、30日,日本军阀相继占领北平、天津,第二十九军退守保定一线。平津一带的大学纷纷迁移。7月31日,蒋介石发表《告全体将士书》:“……和平既然绝望,只有抗战到底”

(二)两个战场的抗战

1、正面战场的抗战

(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从抗战爆发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的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主要战场,国民党军队对日本侵略军进行英勇的抵抗。先后组织了忻口、淞沪、徐州、武汉等4次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打得非常艰苦、激烈。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除台儿庄取得胜利外其他战役几乎都以退却、失败而结束。其原因,一方面是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另一方面却是由于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且在战略战术上,采取的是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调整侵华政策,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而将主要力量用于打击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根据地。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在占领区加紧扶植傀儡政权,建立和发展汉奸组织。

毛泽东:“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胡锦涛:“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2、敌后战场的抗战

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后,华北地区的正面战场作战基本结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上升到主要地位。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八路军总部迅速作出了分兵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的部署,开启了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道路。至1938年10月,八路军共作战1500余次,歼敌5万余人,收复大片国土,从山区到平原,建立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晋西南和山东等大块抗日根据地,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部队发展到15万余人,成为华北抗战的主力军。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成为坚持长期抗战的中流砥柱。

(三)抗战的中流砥柱

1、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战旗帜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发表宣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的目的是使中国完全变成它的殖民地,号召全国工农武装起来,进行民族的自卫战争,吹响了民族觉醒的第一声号角。

2、共产党积极倡导并努力促成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共产党就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1935年8月,中共中央发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其中明确提出共产党和红军愿意同包括国民党在内的一切抗日党派和团体,共同抗日救国。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这次会议初步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和方针。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以后,中共中央采取了和平解决的方式,迫使国民党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

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事实上宣布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全民抗战正式开始。

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整个抗日战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自始至终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存在和发展。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积极反共,消极抗日”,先后掀起了两次大规模的反共高潮,其中以“皖南事变”为标志的第二次反共高潮,使新四军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中国共产党面对这种严峻的事态,还是以抗日大局为重、以民族大义为重,采取了既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联合、求团结的政策。

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中的存在及其发

展,使得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发现他面对的中国不再是一个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中国,而是一个团结起来的中国,这就注定了他灭亡中国的美梦最终必将破灭。

3、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全面的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的路线。

抗战爆发以后,在如何坚持抗战问题上,国共两党从一开始就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路线,形成了两条对日截然不同的作战指导路线和方针。国民党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力图使抗战的进行不致损害他们的统治,而且想在抗战结束以后继续维持他们的统治。因而采取了片面的抗战路线,也就是坚持国民党一党专政和独裁,依靠政府和军队来进行抗战。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符合并代表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路线。

4、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1938年5月至6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了《论持久战》的长篇演讲,这一论著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最重要的军事著作。它清晰地回答了有关抗日战争的种种问题,解答了人们的思想疑惑,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论持久战》还科学的预见了抗日战争的进程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进攻,敌之战略退却时期。第二阶段,也就是战略相持阶段,是整个战争转换的枢纽,中国将在此阶段获得由弱转强的力量,最后胜利属于中国。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明确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威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起来全国的老百姓,就会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弥补武器弹药的不足,最后取得抗战的胜利。毛泽东的这些论断,清晰地回答了人们最关心而一时又看不清楚的问题,使得人们对于抗战的历程和前途有了一个清晰的答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到底的信心和决心。

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逐渐上升为抗战的主战场。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存在着两个相互依存而又相互独立的战场:一个是国民党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军队担负的敌后战场。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上抗击着侵华日军的大部分兵力,在淞沪、忻口、南京、徐州、武汉等会战中,共歼灭日军25万人,国民党也遭受了重大伤亡,最后节节败退。1938年10月,武汉沦陷,中国的华北、华中等大片国土和华南的一些战略要地落入敌手,日本占领了大半个中国。

八路军、新四军在正面战场作战不利的情况下,迅速插入敌后,展开广泛的人民战争,发动起了广大的人民群众,创建了令世人瞩目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敌后游击战争的序幕是从著名的平型关战役拉开的。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115师一部在山西平型关附近设伏,击毙日军一千多人,击毁汽车一百多辆,缴获大批弹药和军用物资,从整个战争的进程来看,平型关的战役不算大战,但它却意义深远,影响全国。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在抗战爆发以后中国军队所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

信心。

以1938年10月武汉沦陷为标志,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从此以后,日军的对华方针有了重大的变化。从这时起一直到1944年,日军在正面战场上停止了战略进攻,而逐渐以主要的兵力对付八路军和新四军,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了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就担负起抗战的主要责任。

在解放区战场节节胜利的时候,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上这时却遭到了可耻的溃败。1944年4月到12月,日军发动了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作战(也叫“一号”作战),我们称之为豫湘桂战役,在8个多月作战中,国民党丧失兵力五六十万人,并丢失了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省的大部和贵州省的一部,6千万人民沦陷于日寇的铁蹄之下。日军一直进攻到贵州的独山,逼近山城重庆,这震惊了山城的国民党党政军要人。可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与国民党所担负的正面战场作战形成了鲜明对比。

6、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成为全国人民的新希望。

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日臻成熟完善。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延安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毛泽东便集中精力进行了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探索工作。1938年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抗战时期,是马克思中国化的重要阶段,也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重要阶段。毛泽东选集四选中有159篇文章,其中有112篇是这一时期完成的,像著名的《矛盾论》、《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著作。为了团结全党完成民族抗战的神圣使命,在抗战相持阶段,中共中央还在延安开展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延安整风运动,整风的主题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中国共产党还非常重视根据地的建设,根据地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与中华民族命运的转折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中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向德、意、日宣战,正式加入反法西斯战争,国际反法西斯力量进一步壮大。在美国倡议下,1942年1月1日,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该宣言。签字国赞同《大西洋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在宣言中宣布:①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同与之处于战争状态的轴心国及其仆从国家作战;②相互合作,不与敌国单独缔结停战协定和和约。宣言的签署标志着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一) 日本无条件投降

1、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4日至11日,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三国政府首脑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三国外长、参谋长以及顾问等。会议讨论了欧洲战后处理和对日战争问题。决定了对德作战,直至无条件投降,解散纳粹党的德国国防军,以及苏、美、英、法四国对德国进行分区管辖、惩处战犯、

赔款等问题。会议还决定在战后建立一个新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以维持世界和平安全。并决定于1945年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会议,制定联合国宪章。决定由法、中、美、英、苏等五国政府共同发起这个会议。

2、《波茨坦公告》

为了进一步商议战后世界的安排和苏联对日作战问题,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斯大林、美国继任总统杜鲁门和丘吉尔(后期为英国新任首先艾德礼)在柏林西南的波茨坦举行会议,即波茨坦会议。杜鲁门参加会议时,携带了一份敦促日本投降的最后通牒草案交丘吉尔,丘吉尔表示赞同。他们一致认为,中国应被列为这项公告的发起国之一。在征得蒋介石同意后,这份公告于7月26日晚上9时20分在波茨坦向全世界公布。公告全称是《中美英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亦称《波茨坦宣言》。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后,也正式承认了此项公告,故又称了四国的对日共同宣言。

《波茨坦公告》的发表,对于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起了重要作用。

8月9日零时10分苏联百万大军分四路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驻守东北之关东军发动全线进攻。此时的日本关东军兵力仅有70万人部署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苏联红军投入到远东战场则多达150万人,双方的装备也相差悬殊,于是苏联红军在中国东北横扫日本关东军。

鉴于日本公开拒绝波茨坦公告,盟国只有对日本法西斯进行最后一战。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了原子弹,从心理上加速了日本当局的投降。

8月8日,苏联政府发表对日宣战声明,并宣布参与签署《波茨坦公告》。8月9日零时10分,150万苏军在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指挥下,兵分三路对中国东北实施向心突击。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历时20余天,一举打垮了侵占东北多年、号称"皇军之花"的日本关东军。是役,苏军歼灭关东军、伪满军和伪蒙军全部,日军损失官兵约70万人,其中8.3万人被击毙,60.9万人被俘。苏军伤亡3.2万余人。(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中国抗日战争史》(下卷),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569)苏联出兵东北参加对日作战,加速了日本投降的进程,缩短了盟国对日作战时间,为中国抗日战争转入大反攻创造了条件。

3、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9日,朱德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各解放区抗日部队,遵照中共中央和延安总部命令,迅速展开对日军的全面大反攻。

7月,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部为配合盟军反攻,制定了"反攻广州计划",八月上旬,第二方面军张发奎部向广西梧州挺进,汤恩伯的第三方面军沿贺联公路前进到贺县地区,其中湘桂路挺进兵团收复全州;其他方面军和各战区也开始了大反攻。

在中、苏、美、英盟军和朝鲜、越南及东南亚各国人民武装的共同反攻下,日本统治集团日暮途穷。8月11日蒋介石电第十八集团军司令朱德、彭德怀,政

府对处置敌军已统筹决定,该集团军部队应驻原地待命。国民党方面也在美军空运、海运帮助下,迅速占领各大城市,接受日本投降。共产党军队则接收经营许久的中小城市、乡村地区,但是在苏军协助下也收复了一个省会城市张家口。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8月15日,裕仁天皇广播《停战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8月15日,蒋介石急电日军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指示日军六项投降原则。 8月15日,朱德令冈村宁次,向中共投降,冈村宁次拒绝接受。

9月2日,在停泊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投降书签字仪式。9月9日,何应钦在南京主持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代表日本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穷凶极恶、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国遭到了可耻失败。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抗战,终于赢得了最后胜利。

(二)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1.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

2.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3.显示出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的巨大威力

4.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世界各国的反法西斯战争

专题六 为新中国而奋斗

一、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

2、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在1945年5月中共召开七大时,毛泽东就提出,对蒋介石拟采取“洗脸”政策而不是“杀头”政策。

3、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为了争取和平主民,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于1945年8月28日偕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央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决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

维护和破坏政协协议的较量 中国共产党是决心严格履行政协协议的。

国民党政权所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统治的社会基础极及狭隘,这决定了它既不能容忍、也经受不住任何的民主改革。正因为如此,国民党统治集团从来没有准备去履行政协协议。

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方针是,先接收关内,控制华东、华北。而后进兵关外,以便独占东北。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尽管最终未能阻止全面内战的爆发,但是,

它使得各界群众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懂得了什么人应当对这场战争承担责任。这在政治上是一个重大的胜利。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1、全面内战爆发 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面性的内战。同年10月11日,国民党军占领华北解放区重镇张家口,并于当天片面下令于11月12日召开由它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次年3月,国民党当局期限令中共驻南京、上海、重庆三地代表及工作人员全部撤退。至此,一切和平谈判之门都被国民党关闭,国共关系彻底破裂。

2、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

在1946年6月至10月,国民党军侵占解放区城市153座;解放军则收复城市48座、歼敌29.8万人。从1946年11月至1947年2月,国民党侵占解放区城市87座;解放军则收复和解放城市87座、歼敌41万人。国民党军被迫放弃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而改为对陕北、山东两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从1947年3月至6月,解放军经过4个月的内线作战,努力打退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并在东北、热河、冀东、豫南等地开始局部反攻。

战局的发展,从根本上粉碎了国民党统治集团的速战速决计划,并使他们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难以逃脱遭遇灭顶之灾的命运。

(三)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1、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1947年7月,国民党军的总兵力由430万人下降为373万人,其中正规军由200万人下降为150万人。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则由127万人增加为195万人,其中正规军近100万人;

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为东路,挺进苏鲁豫皖地区;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豫西。

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部总发表宣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从《五四指示》到《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同时,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到1948年秋,一亿人口的解放区消灭了封建生产关系。土地制度改革,是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

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在国民党统治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也迅速地发展起来,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

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中国各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民主党派,少数成立于大革命时期和十年内战时期,多数成立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主要是: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是由继承孙中山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精神的原中国国民党民主派及其他爱国民主人士创建,1948年1月1日在香港宣布成立的。首任主席李济深。

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1941年3月19日在重庆秘密成立,当时的名称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参加者有:中国青年党、国家社会党(后改称民主社会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后改称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协会的成员及其他人士,公推黄炎培为中央委员会主席。旋黄炎培辞去主席职务,推举张澜任主席。

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1945年12月16日,民主建国会在重庆白象街西南实业大厦内宣告成立;其基本政治纲领的核心是民主和建设。会议还推举胡厥文、章乃器、黄炎培等人为理事。

中国农工民主党(亦称“第三党”):于1930年8月9日在上海成立,中央干部会总干事邓演达。

中国致公党:

九三学社。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

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是一支重要的力量。

(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国民党当局不仅极度仇视中国共产党,而且对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也充满敌意。

1948年1月,民盟领导人沈钧儒在香港召开民盟一届三中全会,宣布不接受解散民盟的任何决定,并恢复民盟总部。与此同时,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宣布:“本会当前之革命任务推翻蒋介石卖国独裁政权,实现中国之独立、自由、民主和和平。”

其他民主党派也明确表示了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中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个号召得到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

1949年1月22日,李济深、沈钧儒等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和著名的无党派民主人士55人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同年春,毛泽东在同有关人士谈话时提出,民主党派应“积极参政,共同建设新中国”。

三、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的阶段。

在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军委的领导和指挥下,在人民群众的热烈支援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辽沈战役自1948年9月12日开始至11月2日结束,历时52天。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历时66天。平津战役自1948年11月29日开始至1949年1月31日结束,历时64天。三大战役前后历时4个月零19天,共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154万余人。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了22年之久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1949年3月召开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采取的基本政策。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明确指出,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参加会议的代表共662人。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闭幕。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筹备工作胜利完成。

四、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一)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1、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2、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各少数民族、爱国的知识分子和华侨等,都在这场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4、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赢得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二)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锻造出了有效的克敌制胜的武器。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专题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重大事变。中国近代历史就是以此为开端的。

一、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

(一)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崛起、扩张)

◆1、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从英国开始然后迅速推广到欧美各国的工业革命,使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制度终于在欧美确立起来。

◆2、殖民扩张空前加剧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西方冒险家远渡重洋的环球航行和随之而来的征服掠夺,揭开了近代殖民扩张的序幕。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使古老的中国遇到了空前严重的挑战,面临着极其深刻的生存危机。地大物博的中国必然成为殖民主义者垂涎的肥肉。

(二)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没落、闭关)

1、辉煌灿烂的古代中国

2、衰相尽显的清王朝

(1)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增长,但封建制度没有改变。

(2)矛盾激化,危机四伏:①土地高度集中,政权腐朽,贫富分化悬殊;②军旅颓废;③人民反抗不断。

(3)闭关自守

二、鸦片贸易与禁烟斗争

(一)罪恶的鸦片贸易

1、鸦片贸易概况

在英国大规模地向中国输入鸦片以前,中国每年也从印度输入少许鸦片,主要是药用。从19世纪以后,英国开始收大量鸦片输入中国,到1839年就达将近40000箱。

2、鸦片贸易对中国的危害

①白银外流,破坏了中国金融的平衡.影响清政府的收人;②腐蚀清政府的统治机构;③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④严重地摧残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二)正义的禁烟斗争

清政府主要是出于自身统治方面的考虑,早在鸦片尚未严惩泛滥的时候,自嘉庆朝以来,就多次提出禁烟的问题。道光皇帝开始有些动摇,最后经过一番权衡,倾向于严禁派,最后于1938年12月,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并节制广东水师,驰赴广州查禁鸦片。林则徐于1839年3月到达广州。林则徐与邓廷桢,在人民群众的支持帮助下,整顿海防,严拿烟贩,惩处受贿卖放的水师官弁。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主持在虎门海滩销毁收缴的鸦片,使禁烟运动达到最高潮。

三、 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二)鸦片战争的经过

(三)鸦片战争的结果

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之后,英国政府又强迫清政府于1843年10月8日签订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亦称《虎门条约》。在此前的7月22日,曾在香港公布中英《五口通商章程》。1844年7月与美过签订《望厦条约》、1844年10月与法国签订《黄埔条约》、1851年8月与沙俄签订中俄《伊宁条约》(《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四、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发展方向发生变化

3.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4.革命任务发生变化

专题二:八十年的斗争与探索

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

(一) 侵略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国和法国在沙俄和美国的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一次新的侵华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所以叫做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0月英军进犯广州,1858年6月签订《天津条约》。

1859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安定门,控制了北京城。英法武力的逼迫和沙俄的恫吓挟制下,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是促成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和联合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过程。

2、中日甲午战争

这次战争的时限是1894年7月至1895年3月,历时大约8个月。因为战争爆发的1894年,甲午年,故史称“甲午战争”。1895年4月17日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机。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运动起自山东,迅速发展到直隶、天津、北京,引起帝国主义列强的恐慌。它们决定亲自出兵镇压义和团,英、美、日、俄、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侵入中国,1900年8月攻入北京。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因为这一年是中国旧历的辛丑年,所以这个条约被称为《辛丑条约》,慈禧太后携带光绪皇帝及亲信臣从仓皇出逃西安。清王朝被迫向帝国主义求和。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地位的进一步加深。通过这个条约,列强在中国的势力大大加强,对中国进行军事监督、政治奴役和经济掠夺,使中国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1、屠杀中国人民。

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3、经济掠夺。勒索巨额赔款;,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不仅勒索中国赔款,还迫使中国举借外债。中国政府的外债,主要是以关税和盐税为担保的,这是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4、政治控制。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英国人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掌握中国海关大权达40余年之久。

5、文化渗透。

讨论:如何看待列强对中国发动的这一系列战争?

近年来,一些人发表文章和著作,认为“殖民化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现代化进程”,主张要“重新评价近代西方殖民征服”。在这些人看来,资本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有理”“有功”。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不是祸害,是“福音”,应该感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有人甚至说,中国要富强康乐,先得被殖民三百年。

二、英勇的反侵略斗争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中国人民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它们侵略、压迫的过程。近代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斗争,主要包括两部分,即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和广大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一)反侵略斗争

爱国官兵的斗争:江南提督陈化成;闽浙总督邓廷桢;虎门提督关天培;定海著名的三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两江总督裕谦等等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民众的较大规模的自发的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

义和团运动:内容和形式都是非常落后的。它虽然造成了强大声势,却没有统一的行动;虽然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却没有统一的领导核心。这种组织上的落后性,为清政府的分化瓦解和镇压创造了条件。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利用宗教迷信的不乏先例,但象义和团运动这样大规模的起义,指导思想和斗争形式是如此落后,组织形式又是如此涣散的,则是罕见的。历史证明,宗教迷信只

能带来失败的结局。

(二)反侵略斗争的意义

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列强为什么没能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

一是列强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这是最主要的)。

(三)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1、经济技术落后,武器不如人。

2、制度的落后

(四)民族意识的觉醒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孙中山1894年11月在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时就指出:“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由此,他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三、曲折的探索

(一)太平天国运动

1、运动始末

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义, 1853年3月19日,一举攻克南京,不日,将此定为国都,改称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太平天国的政权性质 综观太平天国政权,从政体上说 ,虽不可避免地因袭君主制,但也有着某些改进的地方,更重要的和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从国体方面看,是和封建地主政权有根本区别的。太平天国的领导核心,不论是前期还是后期,都是以农民革命领袖为主体的。地方官员的成分虽然复杂些,特别是到后期更是这样,但对全局来说不起决定性作用。太平天国暴力镇压的对象主要是地主阶级。从太平天国纲领政策方面看,它提出了以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为核心、具有鲜明反封建意义的《天朝田亩制度》。虽然它基本上没有也不可能实际贯彻,而实行的是“照旧交粮纳税”等政策,但是太平天国在可能的条件下,维护农民利益,打击地主豪绅,受到农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当然,我们应该注意到,太平天国政权也不可避免地封建政权方向蜕化,而在尚没有蜕变为封建政权的时候,被中外反动势力给扼杀了,所以我们可以说,太平天国政权是一个逐步向封建政权蜕化着的农民政权。

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史上一次影响巨大的事变,它成为太平天国局势的转折点。

1864年6月3日。洪秀全逝世,长子洪天贵(福)继位为幼天王。7月19日,湘军将南京城攻破。

2、太平天国的探索

(1)“天朝田亩制度”

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制度》初颁于1853年,它的基本精神是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无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它的主要内容是,以土地和财产分配制度为核心,扩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诸多方面。这个文件尽管名为“田亩制度”,但并非仅为土地方面的规定,如上所说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其他诸多方面。例如,在经济方面,除了土地和产品分配的规定外,还对生产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方式作了规定。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农民既要“力农”,又要从事家庭副业和手工业劳动”的条文。

性质透视和总体评价:《天朝天田制度》作为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透视其性质,着眼点应该主要在其基本精神和核心内容上。其基本精神体现了农民平均的社会理想,其核心内容(即土地和产品分配制度,特别是土地制度)则设计了达到这种平均的社会理想的途径和方案。它大胆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广大农民反对地主残酷剥削的强烈要求和获得土地的热切愿望。并且把农民的这种要求和愿望用政权发布的文件系统地规定和肯定下来,这是一项伟大成就。《天朝田亩制度》所体现的平均思想达到了封建社会长期以来,中国农民平均思想发展的最高峰,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进步性和革命性。但是,《天朝田亩制度》所规定的分配土地和“通天下皆一式”的社会经济生活方案反映了一种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这种方案不可能使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相反,会使社会生产力停滞在小农经济的水平上,使其固定化。此外,这个文件中的有关规定,还体现并肯定了尊卑贵贱的封建等级关系。这些又表现出它的封建落后性,表现出农民阶级的严重局限性。这一文件中关于土地问题的方案没有也不可能实行,有的内容(如乡官制度)或有实行,但在实践中碰壁最后不得不改变。

(2)《资政新篇》

洪仁玕是在他总理朝政后不久提出《资政新篇》的,这是洪仁玕立意统筹全局的方案。

它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内容的社会改革方案。在各个方面都带有资本主义色彩。它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文献在太平天国却并未发生多大的实际影响。这一文件,在太平天国广大官员和群众中,却没有激起什么反响,人们对此并不关心,未产生兴趣。它在施政实践中并无地位。洪仁玕的这些思想和主张与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战争既没有思想渊源上的联系,也不是农民战争实现的产物,它不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利益和要求。最要害的是,对于土地问题,即《天朝田亩制度》中的核心内容,它却只字未提。在当时的中国,提倡发展资本主义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如果不推翻封建主义政权,不消灭作为这个政权基础的封建的土地关系,顺利发展资本主义就是一句空话。这样,洪仁玕《资政新篇》中的资本主义内容,也就是一些皮毛。如果将这一文献和《天朝田亩制度》相比,可以说,《天朝田亩制

度》要求用革命的方法把土地从封建者手里转移到农民手里,使农民摆脱封建土地关系而得到解放,这实际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但是《制度》的作者不懂得这一点,却以为他们由此可以直接进入一个平均主义的新社会,头脑中连一点资本主义的幻影也没有,而《资政新篇》所设想的直接就是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发展的新社会,但是却脱离了农民革命的现实斗争任务,没有找到到达资本主义新社会的必由之路。因此,似可以说,从适应农民革命的现实斗争需要说,《新篇》远不及《制度》,而从它们的内容所达到的时代思想的高度说,《新篇》又远超过《制度》。

3、太平天国革命的意义

太平天国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虽然仍旧作为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单纯农民革命而最终失败了,但是它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①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②太平天国革命在客观上还担负起了历史赋予的反侵略的任务,打击了外国资本主义势力。

③太平天国革命还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马克思更是精辟地指出:“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通危机爆发。这个普通危机一旦扩展到国外,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马恩选集》第2卷,第6页)。

4、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从客观上说,主要是中外反革命力量过于强大。

从主观上说,一是没有科学的纲领,二是没有坚强有力的领导。

这些主观上的缺陷能否克服呢?不能。因为这是根源于其阶级的局限性。由于农民阶级无法避免的局限性造成的,这种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譬如说,农民作为小生产者,不代表新的阶级力量和生产方式,不能彻底摧毁封建制度而建立起新的社会制度;它没有科学的世界观指导,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明确领导方针。

讨论:如何认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二)洋务运动

通常所谓“洋务运动”,就是指19世纪60至90年代,洋务派官僚所进行的与资本帝国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外交等方面的一系列活动,而其中以“自强”为标傍的“练兵制器”活动和以“求富”为标榜的经济活动为中心。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在朝廷里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臣奕和文祥等人,在地方上是握有实权的大官僚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其中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集团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以及后起的张之洞集团影响较大。

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以70年代为分界线。

2、目的:挽救清政府危机(求强); 稍分洋商之利(求富)。

3、内容:“练兵制器” 、民用工业 、其他洋务活动

4、指导思想:中体西用:以中国封建制度作为根本,利用西方“长技”,为

维护和巩固这一制度服务,用时人的一句话来话,就是“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其本意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改造成资本主义的中国,而是企图借用西学资本主义的甲胄以保护清朝封建主义的躯体。

5、洋务运动的作用

其一,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生产力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其二,旧的观念受到冲击,新的思想得到传播。9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洋务官僚中分化出一批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6、失败原因

1895年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洋务运动到此结束。

洋务运动虽然作出了不少成绩,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其根本原因是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宗旨,即只改经济制度,不改政治制度。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1)具有封建性。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2)管理具有腐朽性 。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政治上的专制导致经济上的垄断。

(3)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三)戊戌变法

1、背景

政治上:甲午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民族意识。

经济上: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面临瓜分的危机。1895年,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它标明,资产阶级改良派已经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2、时间: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3、内容:

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4、结果:戊戌六君子被杀。

所有新政,除京师大学堂和各地新式学堂被保留外,其余主要新政措施均被废止。

5、变法意义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维新时期传播了大量的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此后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和初步的实践尝试,也就是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社会动员。

(四) 辛亥革命

1、背景(革命的必要性):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1901年,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 1911年5月(宣统三年四月),清政府发布内阁官制,成立以庆亲王奕为总理的皇族内阁(阁员13人,其中满族大臣9人,汉族4人。皇室成员7人)这个结果让立宪派分享政权的希望完全落空,少数人抛弃立宪的幻想,对革命活动开始表示同情。革命的形势愈益成熟。

(3)资本主义的发展

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

2、资产阶级的革命活动

第一阶段:

(1)组建新式革命政党.提出革命纲领

1905年8月在东京创建了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政党。孙中山当选为总理,黄兴负责执行部。

提出新式的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11月,他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2)传播革命思想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至三十三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思想理论战线上展开了一场革命与改良的大辩论。主要内容为: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要不要社会革命,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平均地权”。

(3)武装斗争

坚持反清武装斗争,是孙中山和他所领导的新式民主革命的突出特点。 黄花岗的碧血,保路风潮的云起,孕育了武昌首义的成功。从1895年策动广州起义算起,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进行了17年的艰苦斗争,前赴后继,不怕牺牲,屡蹶屡战,为辛亥革命积聚着成功因素。

1911年5月清政府下令实行“铁路国有”。所谓国有,就是夺取民办铁路权力,转卖给列强,而拒不归还商民已集的股金。这一掠夺措施激起普遍的民愤。在与铁路权益有密切关系的立宪派士绅和革命党人的鼓动下,很快形成全国性的保路风潮,以川汉铁路经过的四川最为激烈(见四川保路运动)。9月25日,同盟

会员吴玉章、王天杰领导荣县独立,建立了辛亥革命时期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同志军起义使清廷震恐,急调端方率鄂军入川镇压,是时全国革命党人加紧活动,革命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从而导发了武昌起义。四川保路运动加速了清王朝在四川统治的灭亡,并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导和重要一环。

当清政府由湖北抽调新军入川镇压民众时,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党人乘机于1911年10月10日起义,一举攻占总督衙门,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复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12月,革命军攻占南京。这使袁世凯认识到,革命的潮流已经不可逆转。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派唐绍仪为代表同革命方面的代表伍廷芳在上海展开谈判。

(4)建立民国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中国历史掀开了新的篇章。

1912年3月11日,临时约法施行.

第二阶段:

(1)二次革命

袁世凯于1912年3月10日在北京正式就第二任临时大总统;4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解任,4月2日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此后至1928年间称为“北洋时期”,该时期的中华民国政府也称为“北洋政府”。

1913年3月,选举完成,国民党迎来选举的胜利。袁世凯收买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不成功,便在上海火车站刺杀宋教仁。袁世凯则被认为暗杀背后的策动者。4月又向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借款2500万英镑,准备发动内战。这一切惊醒了孙中山及部分国民党人,决定武装讨伐袁世凯,发动"二次革命"。短短两个月,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反动气焰更加嚣张,采用一系列卑劣手段复辟帝制。10月6日袁世凯逼迫国会将其选为正式大总统。11月4日下令解散国民党,终止国会活动。1914年5月,宣布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完全否定和取消了《临时约法》所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实行总统独裁的政治体制。1915年12月11日,以国民代表大会形式决定君主立宪,将其个人野心装扮成"国民公意",第二日宣布"接受帝位",取消民国称号,改用"洪宪"年号。

(2)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上午10时,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人联名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反对帝制,武力讨伐袁世凯。在全国民众的讨伐下,北洋军阀内部也开始分崩离折,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1日宣布撤销帝制,取消"洪宪"年号,但拒绝辞职和退位,企图作最后垂死挣扎。全国反袁斗争更加激烈,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一病不起,6月6日病死。护国战争取得胜利。

(3)护法运动

孙中山领导的拥护国会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革命运动。1917~1922年先后进行两次,均失败。

资产阶级探索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

客观原因:敌人力量强大

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承认不平等条约等)

专题三: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该杂志于1916年9月出版第二卷第一期时,迁往北京并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提出学术上的兼容并包,聘任陈独秀为文科学长,还聘请许多有新思想的学者来北大任教。《新青年》编辑部也随迁到北京。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参加编辑工作并成为主要撰稿人。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

(二)基本内容(五四之前)

1、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

2、基本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新道德:“个性解放”,即所谓的“自主的”、 “独立的”、“平等的”道德。 旧道德:三纲五常)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三)意义

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中国文化必须现代化的重大课题,反映了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文化层面的进步。

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局限性

1、在思想认识上,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没有揭示根本改造中国现存的基本社会制度的必要性。

2、在思想方法上,存在形式主义看问题的偏向。对西方文化过度肯定,对中国传统文化过分否定的形式主义倾向,容易造成民族文化问题上的虚无主义思潮;

3、在范围上:局限在城市的一部分知识分子,未和工人农民发生联系。

(五)分化

分化的原因:

第一,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 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的形式对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克服的矛盾的进一步暴露。

第三,中国人学习西方一再碰壁,给中国人民极大的刺激,从而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更大的怀疑。)

第四,十月革命。①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分子认识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②新生的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和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向往社会主义。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与俄国对华宣言的鲜明对比

(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从十月革命后开始的。李大钊就是当时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早的革命先驱者。

二、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一)爆发原因

首先,是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

其次,是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再次,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导火线: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二)五四运动的过程

五四运动的重要人物有鲁迅、蔡元培,严复,陈独秀,李大钊等。五四运动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5月4日到6月5日,以学生为主

(2)6月5日,以无产阶级为主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第一,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第二,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第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四)对五四运动的评价

第一,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学生、工人和广大市民发动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不仅规模之大遍及全国,而且斗争方式是崭新的。

第二,在五四运动中,爱国的青年起到了先锋的作用。

第三,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第四,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发生了明显的分化:一派是李大钊、陈独秀(提倡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一派是胡适等人(反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

问题与主义之争、社会主义之论、无政府主义之辩。

三、中国共产党诞生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同工人阶级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

(一)条件

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

2.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3.组织基础:五四运动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二)成立

1、时间:1921年7月23日。

2、地点

3、人物

4、成果

(1)通过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党的基本任务是从事工人运动的各项活动,加强对工会和工人运动的研究与领导;党的组织方面的规定为,在全党建立统一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地方组织必须接受中央的监督和指导等。

(2)选举产生了以陈独秀为书记的中央局。

5、成立的历史特点

第一,思想基础好——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

第二,阶级基础好——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6.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中国工人阶级政党出现前,国民党在中国革命中起着领导作用,但事实证明国民党站不能领导革命)

其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有了:新的领导核心,新的指导思想,新的革命纲领,新的斗争策略和革命方法,新的前途。

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由于无产阶级的领导,根本地改变了革命的面貌。”——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主要体现为:

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二、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

(一)中共成立前后的中国政局

北洋军阀的统治。(北洋军阀,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故而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的称呼。)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算起,到1928年12月,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归附国民党政府为止,共计十六年。军阀统治的实质是实力之下的武治。它比寻常的封建统治带有更多的黑暗性和动乱性。

(二)中共成立初期的革命活动

1、制定革命纲领

中共二大 中心议题:讨论和制定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

1922年7月16日到23日,二大的代表们对于中国革命的未来达成了一致的认识,完成了很多一大没有完成的任务。第一次通过了民主革命的纲领,制定了第一部党章,第一次公开发表了党的宣言。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

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解决了80多年来中国革命未能解决的问题。

第二,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途。 第三,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国情的初步结合。

2、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3、国共合作

1923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大会的中心任务是确定同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策略。大会就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和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的方针和办法作出了正式的决定。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924年1月20—30日,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举行。大会通过了《大会宣言》,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的新三民主义。大会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

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民生主义阐明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4、大革命

国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国革命的步伐,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局面: 第一,国共两党都得到了大发展。

第二,工农运动蓬勃高涨。

北伐战争

1926年7月,以推翻北洋军阀为目标的北伐战争开始。国民革命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基本上摧毁了北洋直系吴佩孚、孙传芳(直系的另一支)的主力,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受到严重的打击,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

期间,汉口、九江人民收回租界,这是中国人民第一次从列强手里收回自己的权益!

(3)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北伐战争期间,上海工人阶级为配合北伐进军,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胜利,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反动统治,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顽强战斗精神和强大的组织力量。3月26日蒋介石到达上海,4月12日北伐军接管政府,上海归为国民政府管理。

但是,孙中山逝世后的国民党右派停止了脚步,走向革命的对立面。1927年4月12日,国民党新右派代表蒋介石忽然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7月15日,一贯伪装国民党左派的汪精卫也公开叛变了革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

(4)大革命的失败

原因:从客观上讲是“三个由于”: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由于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由于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被中国革命的敌人拉进反革命营垒。

从主观上讲是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中国共产党当时还处在幼年时期,还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

(5)大革命的意义

1924年—1927年在全国发生了继辛亥革命之后又一次席卷全国的革命运动。这场革命声势之浩大,发动群众之广泛,斗争之激烈,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革命的主要口号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它反映了辛亥革命以来中国人民外要争取民主与独立,内要争取国家的统一与和平的根本要求。这场大革命是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的愤怒和仇恨的集中的大爆发,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高潮。

专题四:星火燎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

(一)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的建立

1、大革命失败后的形势

旧军阀被削弱、新军阀崛起

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 (四派、两政府、三中央):蒋介石派、汪精卫派、胡汉民派以及西山会议派。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后,中国国民党已变成为一个由代表地主、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1927年7月以后,国民党内形成了宁、汉、沪3个集团:在南京,有蒋介石控制的“国民政府”和“中央党部”;在武汉,有汪精卫控制的“国民政府”和“中央党部”;在上海,西山会议派也以“中央党部”的名义进行活动。此外,还有粤、桂、晋等地方势力。

2、宁汉合流

3、张学良改旗易帜:1928年6月4日,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

(二)国民党政权的本质

1、本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统治

(1)维护地主土地所有制

(2)维护帝国主义利益。

2、比旧军阀更反动

(1)强化特务机构

(2)推行保甲制度

(3)四大家族巧取豪夺

(4)实行文化专制

3、国民党新军阀的欺骗性

第一,国民党曾经是一面革命的旗帜和几个革命阶级的联盟,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组织形式。

第二,由于帝国主义列强一度对它做出过一两项表面上的让步(如承认中国关税自主,允诺取消领事裁判权),于是使人认为他仍在维护民族利益。

第三,由于它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因此这个政权曾在一个时期之内,使一些人尤其是民族工商业者产生过幻想,以为中国可以由此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二、新道路的探索

(一)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处境

在国民党的统治下,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没有改变,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有组织的革命力量。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城乡。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1)革命势力遭到了极大的摧残。

(2)工农斗争走向了低落。

(3)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民族资产阶级追随蒋介石离开了革命。只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坚持革命斗争。

怎样坚持革命,即坚持革命应当走什么道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长时间的艰苦的探索。

(二)新道路的探索

1、八七会议:武装斗争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革命失败,得了惨痛的教训,于是有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 ——毛泽东

除三大起义外,从1927年秋到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地发动了大大小小近百次起义。

然而,大革命失败之后,全国革命处于低潮,南昌起义军主力又在潮汕遭到失败。

2、井冈山的斗争

中国的革命到底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共产党人首先摆脱了"城市中心论"的习惯性思维。他们认识到,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一条"相反的道路",即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适合近代中国特殊国情的特殊革命道路。毛泽东开辟了井冈山根据地。 1928年4月28日,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了。5月4日,两支革命武装举行了会师庆祝大会,两支武装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3、理论探索

(1925年,毛泽东先后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国农民中各阶级的分析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中国农民问题》、《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4、新道路的意义

①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②提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三、长征的伟大胜利

(一)土地革命与反围剿

1.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随着各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也不断壮大,到1930年夏,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三年游击战争,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迅速发展到约10万人,并开辟了10余块苏区。1931年9月,中央苏区军民粉碎了国民党军第三次

“围剿”后,使赣南、闽西两部分联成一片,根据地扩展到30多个县境,在24个县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任主席,项英、张国焘任副主席;同时,组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朱德任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任副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在瑞金。至此,中央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并统辖和领导全国苏维埃区域的斗争。

2、土地革命的开展

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

毛泽东还和邓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3、反“围剿”作战

红军和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使国民党当局感到震惊和恐慌。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集中重兵,向南方各根据地的红军发动大规模的“围剿”。1930年10月至1931年7月,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连续粉碎了国民党的三次“围剿。1932年底,又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

(二)”左”倾错误及其危害

三次“左倾”错误:瞿秋白盲动主义(1927年11月-1928年4月),李立三冒险主义(1930年6月—9月),王明教条主义(1931年1月—遵义会议前)。

为什么党内会连续出现“左”的错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什么党内会连续发生三次“左”倾错误,而且一次比一次“左”,所造成的危害一次比一次大?

三次左倾错误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不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严重地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左倾错误对中国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任务、革命形势等的分析,都完全照搬了苏联的模式和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论断,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去甚远。作为中国共产党阶级基础的工人阶级的特点决定了的。在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很不充分,工人阶级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文化程度较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比较困难,对于脱离中国具体实际的教条主义缺乏识别和判断能力。由于党内一部分同志没有对教条主义错误的判断能力,对言必称马列的人奉

为钦差大臣,不敢提出异议,一定意义上的盲从使教条主义畅通无阻。

(三)长征的伟大胜利

专题五 中华民族命运的转折——抗日战争

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政策及实施

1、日本的大陆政策

2、日本灭亡中国计划的实施

(1)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是日本大陆政策大规模的实施。

(2)1900年7月日本加入八国联军侵华。

(3)1904年到1905年,日俄战争,日本沉重打击了俄国在华势力,占领了南满。

(4)1914年出兵占领德国在华租借地青岛,控制山东。

(5)1915年1月18日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6)济南事变1928年,日本以保护侨民为名,试图阻止国民革命军北伐,炮轰南城,与中国北伐军发生交战,造成济南惨案,杀害了中国外交部山东交涉员蔡公时等十六人。

(7)发动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8)策动华北事变。 华北事变是指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企图把华北从中国分离出去而制造的一系列侵略事件,其内容应包括“河北事件”及《何梅协定》;“张北事件”及《秦土协定》;“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及“冀察政务委员会”,这些事件基本上都发生在华北地区,故称华北事变。

日本帝国主义无止境的侵略,使中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为主要矛盾,促使中国国内政治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9)卢沟桥事变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7月7日发动卢沟桥事变,悍然挑起了全面侵华的战争华北事变后,日本军部和侵华日军,特别是关东军认为中国军队不堪一击,主张速战速决,征服全中国。

(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1、建立伪政权。伪政权①1932年3月 ——建立满洲国傀儡政权。②1940年3月——扶植汪精卫建立南京汉奸政权

2、屠杀中国人民

①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1942年春,日寇在从古北口到山海关的长城两侧,制造了一个长700里,宽50-60里,面积达4200平方里的“无人区”。

把当地群众赶进指定的“人圈”。 “人圈”内的人不能和外界接触,不准种十里以外的土地。

②在华中发动“清乡运动”:敌伪在“清乡区”和新四军活动区建立以竹篱、木栅、铁丝网等构成的“隔离带”。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35万人遇害

3、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

1936年11月,关东军确定了《满洲产业开发五年计划现地案》,计划有重点地在东北开发与战争有密切关系的铁、煤、石油、电力等重工业和能源工业。到1942年,东北的钢产量占日本总产量的1/3,铝产量占日本总产量的40%,日本所需的38种军需物资有14种由东北供给。

在关内,日本“华北开发股份公司”和“华中振兴股份公司”分别主管对华北和华中的经济掠夺。从1941年起,华北必须每年向日本输送原煤800万吨;从1939年到1942年,每年对日本及伪满输出的铁矿石,分别占当年产量的75.1%、91%、75.3%、82.8%。

4、文化摧残

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从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抗战

1937年7月16日、17日,中华民国最高统帅蒋介石在庐山先后发表《对于芦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谈话,表示:“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救国家生存。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地无分南北,年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至此表明了对日本军阀挑衅的退让底线。7月28日、30日,日本军阀相继占领北平、天津,第二十九军退守保定一线。平津一带的大学纷纷迁移。7月31日,蒋介石发表《告全体将士书》:“……和平既然绝望,只有抗战到底”

(二)两个战场的抗战

1、正面战场的抗战

(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从抗战爆发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的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主要战场,国民党军队对日本侵略军进行英勇的抵抗。先后组织了忻口、淞沪、徐州、武汉等4次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打得非常艰苦、激烈。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除台儿庄取得胜利外其他战役几乎都以退却、失败而结束。其原因,一方面是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另一方面却是由于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且在战略战术上,采取的是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调整侵华政策,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而将主要力量用于打击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根据地。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在占领区加紧扶植傀儡政权,建立和发展汉奸组织。

毛泽东:“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胡锦涛:“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2、敌后战场的抗战

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后,华北地区的正面战场作战基本结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上升到主要地位。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八路军总部迅速作出了分兵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的部署,开启了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道路。至1938年10月,八路军共作战1500余次,歼敌5万余人,收复大片国土,从山区到平原,建立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晋西南和山东等大块抗日根据地,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部队发展到15万余人,成为华北抗战的主力军。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成为坚持长期抗战的中流砥柱。

(三)抗战的中流砥柱

1、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战旗帜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发表宣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的目的是使中国完全变成它的殖民地,号召全国工农武装起来,进行民族的自卫战争,吹响了民族觉醒的第一声号角。

2、共产党积极倡导并努力促成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共产党就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1935年8月,中共中央发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其中明确提出共产党和红军愿意同包括国民党在内的一切抗日党派和团体,共同抗日救国。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这次会议初步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和方针。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以后,中共中央采取了和平解决的方式,迫使国民党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

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事实上宣布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全民抗战正式开始。

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整个抗日战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自始至终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存在和发展。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积极反共,消极抗日”,先后掀起了两次大规模的反共高潮,其中以“皖南事变”为标志的第二次反共高潮,使新四军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中国共产党面对这种严峻的事态,还是以抗日大局为重、以民族大义为重,采取了既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联合、求团结的政策。

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中的存在及其发

展,使得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发现他面对的中国不再是一个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中国,而是一个团结起来的中国,这就注定了他灭亡中国的美梦最终必将破灭。

3、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全面的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的路线。

抗战爆发以后,在如何坚持抗战问题上,国共两党从一开始就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路线,形成了两条对日截然不同的作战指导路线和方针。国民党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力图使抗战的进行不致损害他们的统治,而且想在抗战结束以后继续维持他们的统治。因而采取了片面的抗战路线,也就是坚持国民党一党专政和独裁,依靠政府和军队来进行抗战。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符合并代表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路线。

4、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1938年5月至6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了《论持久战》的长篇演讲,这一论著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最重要的军事著作。它清晰地回答了有关抗日战争的种种问题,解答了人们的思想疑惑,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论持久战》还科学的预见了抗日战争的进程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进攻,敌之战略退却时期。第二阶段,也就是战略相持阶段,是整个战争转换的枢纽,中国将在此阶段获得由弱转强的力量,最后胜利属于中国。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明确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威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起来全国的老百姓,就会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弥补武器弹药的不足,最后取得抗战的胜利。毛泽东的这些论断,清晰地回答了人们最关心而一时又看不清楚的问题,使得人们对于抗战的历程和前途有了一个清晰的答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到底的信心和决心。

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逐渐上升为抗战的主战场。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存在着两个相互依存而又相互独立的战场:一个是国民党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军队担负的敌后战场。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上抗击着侵华日军的大部分兵力,在淞沪、忻口、南京、徐州、武汉等会战中,共歼灭日军25万人,国民党也遭受了重大伤亡,最后节节败退。1938年10月,武汉沦陷,中国的华北、华中等大片国土和华南的一些战略要地落入敌手,日本占领了大半个中国。

八路军、新四军在正面战场作战不利的情况下,迅速插入敌后,展开广泛的人民战争,发动起了广大的人民群众,创建了令世人瞩目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敌后游击战争的序幕是从著名的平型关战役拉开的。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115师一部在山西平型关附近设伏,击毙日军一千多人,击毁汽车一百多辆,缴获大批弹药和军用物资,从整个战争的进程来看,平型关的战役不算大战,但它却意义深远,影响全国。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在抗战爆发以后中国军队所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

信心。

以1938年10月武汉沦陷为标志,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从此以后,日军的对华方针有了重大的变化。从这时起一直到1944年,日军在正面战场上停止了战略进攻,而逐渐以主要的兵力对付八路军和新四军,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了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就担负起抗战的主要责任。

在解放区战场节节胜利的时候,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上这时却遭到了可耻的溃败。1944年4月到12月,日军发动了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作战(也叫“一号”作战),我们称之为豫湘桂战役,在8个多月作战中,国民党丧失兵力五六十万人,并丢失了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省的大部和贵州省的一部,6千万人民沦陷于日寇的铁蹄之下。日军一直进攻到贵州的独山,逼近山城重庆,这震惊了山城的国民党党政军要人。可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与国民党所担负的正面战场作战形成了鲜明对比。

6、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成为全国人民的新希望。

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日臻成熟完善。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延安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毛泽东便集中精力进行了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探索工作。1938年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抗战时期,是马克思中国化的重要阶段,也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重要阶段。毛泽东选集四选中有159篇文章,其中有112篇是这一时期完成的,像著名的《矛盾论》、《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著作。为了团结全党完成民族抗战的神圣使命,在抗战相持阶段,中共中央还在延安开展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延安整风运动,整风的主题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中国共产党还非常重视根据地的建设,根据地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与中华民族命运的转折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中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向德、意、日宣战,正式加入反法西斯战争,国际反法西斯力量进一步壮大。在美国倡议下,1942年1月1日,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该宣言。签字国赞同《大西洋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在宣言中宣布:①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同与之处于战争状态的轴心国及其仆从国家作战;②相互合作,不与敌国单独缔结停战协定和和约。宣言的签署标志着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一) 日本无条件投降

1、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4日至11日,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三国政府首脑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三国外长、参谋长以及顾问等。会议讨论了欧洲战后处理和对日战争问题。决定了对德作战,直至无条件投降,解散纳粹党的德国国防军,以及苏、美、英、法四国对德国进行分区管辖、惩处战犯、

赔款等问题。会议还决定在战后建立一个新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以维持世界和平安全。并决定于1945年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会议,制定联合国宪章。决定由法、中、美、英、苏等五国政府共同发起这个会议。

2、《波茨坦公告》

为了进一步商议战后世界的安排和苏联对日作战问题,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斯大林、美国继任总统杜鲁门和丘吉尔(后期为英国新任首先艾德礼)在柏林西南的波茨坦举行会议,即波茨坦会议。杜鲁门参加会议时,携带了一份敦促日本投降的最后通牒草案交丘吉尔,丘吉尔表示赞同。他们一致认为,中国应被列为这项公告的发起国之一。在征得蒋介石同意后,这份公告于7月26日晚上9时20分在波茨坦向全世界公布。公告全称是《中美英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亦称《波茨坦宣言》。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后,也正式承认了此项公告,故又称了四国的对日共同宣言。

《波茨坦公告》的发表,对于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起了重要作用。

8月9日零时10分苏联百万大军分四路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驻守东北之关东军发动全线进攻。此时的日本关东军兵力仅有70万人部署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苏联红军投入到远东战场则多达150万人,双方的装备也相差悬殊,于是苏联红军在中国东北横扫日本关东军。

鉴于日本公开拒绝波茨坦公告,盟国只有对日本法西斯进行最后一战。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了原子弹,从心理上加速了日本当局的投降。

8月8日,苏联政府发表对日宣战声明,并宣布参与签署《波茨坦公告》。8月9日零时10分,150万苏军在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指挥下,兵分三路对中国东北实施向心突击。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历时20余天,一举打垮了侵占东北多年、号称"皇军之花"的日本关东军。是役,苏军歼灭关东军、伪满军和伪蒙军全部,日军损失官兵约70万人,其中8.3万人被击毙,60.9万人被俘。苏军伤亡3.2万余人。(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中国抗日战争史》(下卷),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569)苏联出兵东北参加对日作战,加速了日本投降的进程,缩短了盟国对日作战时间,为中国抗日战争转入大反攻创造了条件。

3、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9日,朱德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各解放区抗日部队,遵照中共中央和延安总部命令,迅速展开对日军的全面大反攻。

7月,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部为配合盟军反攻,制定了"反攻广州计划",八月上旬,第二方面军张发奎部向广西梧州挺进,汤恩伯的第三方面军沿贺联公路前进到贺县地区,其中湘桂路挺进兵团收复全州;其他方面军和各战区也开始了大反攻。

在中、苏、美、英盟军和朝鲜、越南及东南亚各国人民武装的共同反攻下,日本统治集团日暮途穷。8月11日蒋介石电第十八集团军司令朱德、彭德怀,政

府对处置敌军已统筹决定,该集团军部队应驻原地待命。国民党方面也在美军空运、海运帮助下,迅速占领各大城市,接受日本投降。共产党军队则接收经营许久的中小城市、乡村地区,但是在苏军协助下也收复了一个省会城市张家口。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8月15日,裕仁天皇广播《停战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8月15日,蒋介石急电日军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指示日军六项投降原则。 8月15日,朱德令冈村宁次,向中共投降,冈村宁次拒绝接受。

9月2日,在停泊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投降书签字仪式。9月9日,何应钦在南京主持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代表日本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穷凶极恶、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国遭到了可耻失败。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抗战,终于赢得了最后胜利。

(二)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1.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

2.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3.显示出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的巨大威力

4.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世界各国的反法西斯战争

专题六 为新中国而奋斗

一、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

2、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在1945年5月中共召开七大时,毛泽东就提出,对蒋介石拟采取“洗脸”政策而不是“杀头”政策。

3、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为了争取和平主民,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于1945年8月28日偕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央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决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

维护和破坏政协协议的较量 中国共产党是决心严格履行政协协议的。

国民党政权所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统治的社会基础极及狭隘,这决定了它既不能容忍、也经受不住任何的民主改革。正因为如此,国民党统治集团从来没有准备去履行政协协议。

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方针是,先接收关内,控制华东、华北。而后进兵关外,以便独占东北。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尽管最终未能阻止全面内战的爆发,但是,

它使得各界群众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懂得了什么人应当对这场战争承担责任。这在政治上是一个重大的胜利。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1、全面内战爆发 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面性的内战。同年10月11日,国民党军占领华北解放区重镇张家口,并于当天片面下令于11月12日召开由它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次年3月,国民党当局期限令中共驻南京、上海、重庆三地代表及工作人员全部撤退。至此,一切和平谈判之门都被国民党关闭,国共关系彻底破裂。

2、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

在1946年6月至10月,国民党军侵占解放区城市153座;解放军则收复城市48座、歼敌29.8万人。从1946年11月至1947年2月,国民党侵占解放区城市87座;解放军则收复和解放城市87座、歼敌41万人。国民党军被迫放弃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而改为对陕北、山东两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从1947年3月至6月,解放军经过4个月的内线作战,努力打退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并在东北、热河、冀东、豫南等地开始局部反攻。

战局的发展,从根本上粉碎了国民党统治集团的速战速决计划,并使他们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难以逃脱遭遇灭顶之灾的命运。

(三)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1、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1947年7月,国民党军的总兵力由430万人下降为373万人,其中正规军由200万人下降为150万人。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则由127万人增加为195万人,其中正规军近100万人;

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为东路,挺进苏鲁豫皖地区;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豫西。

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部总发表宣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从《五四指示》到《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同时,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到1948年秋,一亿人口的解放区消灭了封建生产关系。土地制度改革,是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

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在国民党统治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也迅速地发展起来,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

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中国各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民主党派,少数成立于大革命时期和十年内战时期,多数成立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主要是: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是由继承孙中山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精神的原中国国民党民主派及其他爱国民主人士创建,1948年1月1日在香港宣布成立的。首任主席李济深。

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1941年3月19日在重庆秘密成立,当时的名称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参加者有:中国青年党、国家社会党(后改称民主社会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后改称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协会的成员及其他人士,公推黄炎培为中央委员会主席。旋黄炎培辞去主席职务,推举张澜任主席。

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1945年12月16日,民主建国会在重庆白象街西南实业大厦内宣告成立;其基本政治纲领的核心是民主和建设。会议还推举胡厥文、章乃器、黄炎培等人为理事。

中国农工民主党(亦称“第三党”):于1930年8月9日在上海成立,中央干部会总干事邓演达。

中国致公党:

九三学社。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

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是一支重要的力量。

(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国民党当局不仅极度仇视中国共产党,而且对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也充满敌意。

1948年1月,民盟领导人沈钧儒在香港召开民盟一届三中全会,宣布不接受解散民盟的任何决定,并恢复民盟总部。与此同时,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宣布:“本会当前之革命任务推翻蒋介石卖国独裁政权,实现中国之独立、自由、民主和和平。”

其他民主党派也明确表示了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中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个号召得到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

1949年1月22日,李济深、沈钧儒等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和著名的无党派民主人士55人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同年春,毛泽东在同有关人士谈话时提出,民主党派应“积极参政,共同建设新中国”。

三、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的阶段。

在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军委的领导和指挥下,在人民群众的热烈支援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辽沈战役自1948年9月12日开始至11月2日结束,历时52天。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历时66天。平津战役自1948年11月29日开始至1949年1月31日结束,历时64天。三大战役前后历时4个月零19天,共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154万余人。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了22年之久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1949年3月召开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采取的基本政策。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明确指出,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参加会议的代表共662人。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闭幕。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筹备工作胜利完成。

四、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一)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1、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2、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各少数民族、爱国的知识分子和华侨等,都在这场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4、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赢得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二)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锻造出了有效的克敌制胜的武器。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相关内容

  • 大学课后习题答案
  • [大学四年100万份资料大集合] http://www.3ch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083&fromuid=582866 新视野大学英语课后习题答案1-4册全集 http://www.3che.com/forum.php?mod=vi ...

  • 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一批学生辅导读物
  • 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一批学生辅导读物,有:<中学各科纲要丛书>(8种).<中学各科要览>(13种.20册).<小学生作文指导丛书>(9种.16册).<英语文库>.<算学小丛书>等.开明书店特别重视学生辅导读物的出版,不少书质量高,在读 ...

  • 2016北大中文系考研复习计划
  • 2016北大中文系考研复习计划 (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 关于我的复习计划目前暂时是这样的: 关于专业课方面,我认为专业课复习一定要仔细,不要追求太快,要注重效果.应该一门一门展开,但也要安排时间,一本书一般说来20天也就够了,首先要用五天统一遍,然后用十天系统学习,最后五天巩固.这样经 ...

  •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最完美版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配套复习题一.选择 1.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 2.中国封建社会宗法等级制度的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3.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儒家思想. 4.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5.鸦片战争前夕,影响近代中国的政治因素最主要 ...

  • 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说明及知识点汇总
  • 2015-16学年第一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期末考试说明及知识点汇总 一.期末统考考试说明 1.考试形式:闭卷,校本部.师范学院.文理学院.生化学院15级本科以及商务学院14级本科参加统考,考试结束后学校组织统一电子阅卷. 2.考试题型: (1)单项选择题(1分×30=30分) (2 ...

  • 法硕学习方法及考试重点
  • (1)基础知识部分: <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联考考试指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联考考试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联考大串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练习题部分 <法律硕士联考考试大纲配套练习>中 ...

  • 中国近代史复习纲要
  • 中国近代史复习纲要 1.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 2.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答:中华民族与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农民与 地主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 ...

  •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全解纲要
  • [三个历史阶段特征] 1.春秋战国时期: 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社会大变革,是社会的转型时期. ①政治:分封制的瓦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郡县制的建立: ②经济: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形成: ③思想:礼乐制的崩溃,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 ④教育: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 ...

  • 浙江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真题及答案
  • 温馨提示:点击蓝色字体查看原文 ◇ 资料构成 本专业课考试科目的全套资料主要包括: 1.历年真题 本全套资料提供浙江大学822地理信息系统1998-2000,2003,2004,2010考研真题.最新真题由于官方未公布而无法取得,我们正在通过各方面途径收集,如有会第一时间补发给学员. ·浙江大学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