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向生命致敬

  编者按:7月10日,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女记者曹爱文在采访中先救人后采访的举动,通过网络迅速传播,一时间网评如潮,她的精神感动了国人,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记者”。最近,河南省委宣传部向全省新闻工作者发出向曹爱文学习的号召,为此,我们特约曹爱文本人撰写了这篇文章,谈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希望能够引起新闻界同行对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深入思考。

  

  首先,我要向这么长时间以来一直关心我的朋友们说一声谢谢,自己只是做了这么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却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这是我始料未及的。一个多月来,我所经历的这些事情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做一名优秀的记者,首先要做一个好人。

  7月10日下午5点钟左右,我正在办公室值班,热线值班员打来电话,说观众反映在花园口黄河游览区附近,一个女孩不慎掉入河中。经过部门副主管批准后,我和摄像、司机马上赶往事发现场。

  当我们到达事发地点时,河岸上已经围了很多群众,消防官兵正在和当地村民联合打捞落水的小女孩,但是120急救车还没有赶到现场。下午6点钟,落水的小女孩终于被捞出水面,当时她口吐白沫,皮肤发青。村民们开始用一些土办法将女孩倒放,将她的脖子搁在石沿儿上向外控水。我的父母都在医院工作,稍微懂得一些急救常识的我看到这样的情形,马上意识到,村民抢救小女孩的方法可能很危险,担心这样下去可能会耽误了最好的施救时间,便试图拨打120,但由于信号不好,一直没有打通。我开始着急,并且不停地拨打急救电话,终于和120取得了联系,这时候,我没有过多地思考,凭着自己在刚进入都市频道时接受过的一些急救知识培训,在医护人员电话那头的指导下,开始对小女孩进行心肺复苏的急救,马上就有东西从小女孩的嘴里流出来。但是,在做了十分钟左右人工呼吸之后,小女孩仍然没有反应。那个时候,我已经不敢去试探她的呼吸,我感觉她可能已经回不来了。下午6点25分左右,120急救车终于赶到。但遗憾的是,这个孩子已经停止了呼吸。我第一次如此真实地感觉到,生命像细沙一样就这样从我的指缝中流走了,那种有感觉却怎么也抓不住的痛苦,眼泪就不知不觉地落了下来。

  谁知道,第二天,就有媒体把我救人的事情报道了出来,更没有想到的是,居然会一石击起千层浪,紧接着,各家媒体相继出现了报道和转载,各种各样的采访也接踵而来,我还听说网上有很多关于我救人过程的图文并茂的帖子。一时间,我成了一个大家口口相传的“英雄”,成了中国最美丽的记者。有各种各样的评论发表着、传播着,好的坏的,褒的贬的,不胜枚举,我的生活一下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从一个不为人知的女记者变成了一个见义勇为的典型,成了当代记者的代表和学习的榜样,原来不断采访别人的工作变成了不断接受别人的采访,有的可以拒绝,而不能拒绝的,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当时我是怎么想的”?我当时是怎么想的?我也在事情发生后,在很多人问过我同一个问题之后,无数次地问过自己,在职业要求和社会公德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为什么会作出那样的选择?

  对于工作和生活,我有自己的原则,在工作中,我是一名记录新闻现场、记录客观事实,不能有主观感情的记者,我必须把最真实最客观的东西呈现给我的受众,哪怕有时候,这些客观和真实是残忍并且让人痛苦的。我承认,当我赶到现场,一直到我看到被打捞上来的小孟珂之前,我一直是以一名记者的身份在工作着,那个时候,怎么样拍出一条好看的新闻,是我想得最多的问题。但是,当我亲眼看到打捞上来的小女孩发青的脸色、苍白的皮肤,听到她的家长悲痛欲绝的哭喊声后,就完全无法坚持最初的立场,那个时候,我只有一个感觉,就是“我想救她”。其实,当时当地,任何一个选择,都是没有思考时间的,很多时候,选择只是一瞬间,只是在那一瞬间,我选择了很多人想选择但是没有选择的,所以,大家记住了我,也记住了这个事件。很多了解我的人,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后,都对我说:“小文,我一看就知道你会作出那样的选择”,因为,他们知道,一直以来,在我看来,除了工作,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在生活,即使工作,也是为了生活,在生活中,我是一个直爽率性的女孩,敢爱敢恨,立场鲜明。很多时候,当工作中的我与生活中的我发生碰撞时,我会根据本能作出选择。而这一次,我选择了先挽救小孟珂的生命。事后,我听说很多人认为我这种选择救人而放弃采访的做法不是一个合格记者的所为,我只能说,这只是某些人对新闻工作断章取义的看法,工作并不是一个人存在的全部,更不是我存在的全部,新闻工作者只是一个身份,虽然作为记者,我的本职工作的确应该是尽力做好每一次采访,但当时的情况我认为,救人比采访更重要,在生命的张力面前,新闻和生命孰重孰轻,显而易见。况且,我也并没有放弃采访,当时就已经让同事把现场素材直接送回了频道,简单的粗编以后,我还在现场做了连线报道,第二天我又把这件事完整地做了报道。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完成了单位交给我的采访任务,我问心无愧。相反,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我反倒为没能把小孟珂从死亡边缘拉回来而深感遗憾,为没有办法减轻她的父母失去爱女的痛苦而痛心,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我只希望自己能多掌握一些急救方法。这段时间,我又参加了频道组织的4期“急救医疗知识普及班”,我相信,再碰到类似的事,我肯定能做得更好。

  另外,我想强调的是,现在,我一直被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被各个媒体强调和突出着,但是,有哪一个个体行为是个体能够独立促就的呢?

  我一直认为,家庭的教育和工作生活的环境对我的影响和熏陶是不可磨灭的。我父母都是医生,救死扶伤的医德让我从小耳濡目染。在都市频道工作期间,这里弥漫的是“岁月久远,关爱不变”的氛围,珍视生命、尊重生命一直都是我们频道的新闻理念,从我到单位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受到这样的教育。这里的每个记者都是在用“心”工作的记者,同时也是在用“心”工作的人,在这里,提倡对工作的热情,更提倡对采访对象、对新闻事件中人的人文关怀,所以,我们的报道,从来都不是把自己当作旁观者,站在一边冷眼观看,更不是对事件进行冰冷记录。做有“爱”的报道,做有爱心的记者,一直是频道对我们所有记者的要求,我们任何时候都不会把自己定位为置身于一侧的事件的记录者,当记者舍弃了最根本最直接的人性,这样的记者只是一个纯粹的记录的工具,不是我们当代记者应该追求的目标,更不是我做记者最初的理想。因此,在都市频道,我们被要求的就是,当我们的采访对象需要关怀和帮助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义无反顾地去帮助他们,我们可以帮流浪的孩子找家,可以帮在幼儿园里没有人管的小朋友找爸爸妈妈,可以帮生病的小朋友联系医院救治……这些我们都会去做,只是没有在一个公共的场合被很多人看到,没有在同一个时刻,很多人一起作出选择而已,所以,这样一个突然发生的简单的个人选择放在7月10日的当时当地,成了新闻,感动了大家。

  10日那天回到频道,单位领导和同事听说后都很支持我这样做,回来的第二天,频道就对我进行通报表扬。所以,我绝对有理由相信,当天如果不是我,是频道里的任何一个同事在现场,都可能会有同样的事情发生。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在生命面前,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

  我听到也看到,很多人在事后把新闻与生命这两个事物进行了深入和全面的比较,并且得出了一系列的结论。对此,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对于两个完全没有可比性的事物来说,比较就意味着对一方的亵渎,新闻工作虽然崇高,但是生命却是更加神圣不可侵犯的,不可侵犯的东西值得我们给予更多的爱惜和尊重。我只会因为没有做好一条新闻而短暂地感到精神上的失落,但是,如果当时放弃挽救一个生命的机会,我想我会一辈子在良心上深感愧疚和自责。所以,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在新闻和救人上作出选择,我想我仍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其实,回顾这些天来发生的一切,大家到底是记住了我,还是记住了自己心里对真善美的渴望呢?我从小就接受过先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教诲,也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我相信,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着“真善美”的能量。我更了解,在那一刻,在场的很多人都想伸出自己的手挽救这个孩子的生命,只不过是在那一瞬间,很多人错过了。而且,在我们这样一个素来不乏见义勇为的国家里,我的举动再平常不过了,可能只是这个平常的举动,打破了一些人脑海里的固有观念,让生命重新回到了社会尊重的顶点,让人们看到了社会的人性之光,而不是一种唯职业要求的冷漠,所以,大家才被感动了。

  因此,面对突如其来的赞美和指责,我很平静,因为我知道,大家赞美我,其实只是在赞美我做这件事情所体现出来的对生命的尊重与爱护;大家指责我,也只是这种关怀和爱护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没有让救人的美好愿望变成现实,而让一朵美丽的生命之花在众人的眼前凋谢枯萎而感到深深的痛心和失望而已。大家的关注,只是对身处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很多人迷失掉的人性的“真善美”的呼唤而已。只是向一个在关键时刻选择向生命致敬的人表示应有的关注,这让我更加坚信,下一次,如果有机会,像我这样能站出来的人一定很多。

  编校:施 宇

  编者按:7月10日,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女记者曹爱文在采访中先救人后采访的举动,通过网络迅速传播,一时间网评如潮,她的精神感动了国人,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记者”。最近,河南省委宣传部向全省新闻工作者发出向曹爱文学习的号召,为此,我们特约曹爱文本人撰写了这篇文章,谈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希望能够引起新闻界同行对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深入思考。

  

  首先,我要向这么长时间以来一直关心我的朋友们说一声谢谢,自己只是做了这么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却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这是我始料未及的。一个多月来,我所经历的这些事情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做一名优秀的记者,首先要做一个好人。

  7月10日下午5点钟左右,我正在办公室值班,热线值班员打来电话,说观众反映在花园口黄河游览区附近,一个女孩不慎掉入河中。经过部门副主管批准后,我和摄像、司机马上赶往事发现场。

  当我们到达事发地点时,河岸上已经围了很多群众,消防官兵正在和当地村民联合打捞落水的小女孩,但是120急救车还没有赶到现场。下午6点钟,落水的小女孩终于被捞出水面,当时她口吐白沫,皮肤发青。村民们开始用一些土办法将女孩倒放,将她的脖子搁在石沿儿上向外控水。我的父母都在医院工作,稍微懂得一些急救常识的我看到这样的情形,马上意识到,村民抢救小女孩的方法可能很危险,担心这样下去可能会耽误了最好的施救时间,便试图拨打120,但由于信号不好,一直没有打通。我开始着急,并且不停地拨打急救电话,终于和120取得了联系,这时候,我没有过多地思考,凭着自己在刚进入都市频道时接受过的一些急救知识培训,在医护人员电话那头的指导下,开始对小女孩进行心肺复苏的急救,马上就有东西从小女孩的嘴里流出来。但是,在做了十分钟左右人工呼吸之后,小女孩仍然没有反应。那个时候,我已经不敢去试探她的呼吸,我感觉她可能已经回不来了。下午6点25分左右,120急救车终于赶到。但遗憾的是,这个孩子已经停止了呼吸。我第一次如此真实地感觉到,生命像细沙一样就这样从我的指缝中流走了,那种有感觉却怎么也抓不住的痛苦,眼泪就不知不觉地落了下来。

  谁知道,第二天,就有媒体把我救人的事情报道了出来,更没有想到的是,居然会一石击起千层浪,紧接着,各家媒体相继出现了报道和转载,各种各样的采访也接踵而来,我还听说网上有很多关于我救人过程的图文并茂的帖子。一时间,我成了一个大家口口相传的“英雄”,成了中国最美丽的记者。有各种各样的评论发表着、传播着,好的坏的,褒的贬的,不胜枚举,我的生活一下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从一个不为人知的女记者变成了一个见义勇为的典型,成了当代记者的代表和学习的榜样,原来不断采访别人的工作变成了不断接受别人的采访,有的可以拒绝,而不能拒绝的,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当时我是怎么想的”?我当时是怎么想的?我也在事情发生后,在很多人问过我同一个问题之后,无数次地问过自己,在职业要求和社会公德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为什么会作出那样的选择?

  对于工作和生活,我有自己的原则,在工作中,我是一名记录新闻现场、记录客观事实,不能有主观感情的记者,我必须把最真实最客观的东西呈现给我的受众,哪怕有时候,这些客观和真实是残忍并且让人痛苦的。我承认,当我赶到现场,一直到我看到被打捞上来的小孟珂之前,我一直是以一名记者的身份在工作着,那个时候,怎么样拍出一条好看的新闻,是我想得最多的问题。但是,当我亲眼看到打捞上来的小女孩发青的脸色、苍白的皮肤,听到她的家长悲痛欲绝的哭喊声后,就完全无法坚持最初的立场,那个时候,我只有一个感觉,就是“我想救她”。其实,当时当地,任何一个选择,都是没有思考时间的,很多时候,选择只是一瞬间,只是在那一瞬间,我选择了很多人想选择但是没有选择的,所以,大家记住了我,也记住了这个事件。很多了解我的人,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后,都对我说:“小文,我一看就知道你会作出那样的选择”,因为,他们知道,一直以来,在我看来,除了工作,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在生活,即使工作,也是为了生活,在生活中,我是一个直爽率性的女孩,敢爱敢恨,立场鲜明。很多时候,当工作中的我与生活中的我发生碰撞时,我会根据本能作出选择。而这一次,我选择了先挽救小孟珂的生命。事后,我听说很多人认为我这种选择救人而放弃采访的做法不是一个合格记者的所为,我只能说,这只是某些人对新闻工作断章取义的看法,工作并不是一个人存在的全部,更不是我存在的全部,新闻工作者只是一个身份,虽然作为记者,我的本职工作的确应该是尽力做好每一次采访,但当时的情况我认为,救人比采访更重要,在生命的张力面前,新闻和生命孰重孰轻,显而易见。况且,我也并没有放弃采访,当时就已经让同事把现场素材直接送回了频道,简单的粗编以后,我还在现场做了连线报道,第二天我又把这件事完整地做了报道。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完成了单位交给我的采访任务,我问心无愧。相反,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我反倒为没能把小孟珂从死亡边缘拉回来而深感遗憾,为没有办法减轻她的父母失去爱女的痛苦而痛心,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我只希望自己能多掌握一些急救方法。这段时间,我又参加了频道组织的4期“急救医疗知识普及班”,我相信,再碰到类似的事,我肯定能做得更好。

  另外,我想强调的是,现在,我一直被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被各个媒体强调和突出着,但是,有哪一个个体行为是个体能够独立促就的呢?

  我一直认为,家庭的教育和工作生活的环境对我的影响和熏陶是不可磨灭的。我父母都是医生,救死扶伤的医德让我从小耳濡目染。在都市频道工作期间,这里弥漫的是“岁月久远,关爱不变”的氛围,珍视生命、尊重生命一直都是我们频道的新闻理念,从我到单位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受到这样的教育。这里的每个记者都是在用“心”工作的记者,同时也是在用“心”工作的人,在这里,提倡对工作的热情,更提倡对采访对象、对新闻事件中人的人文关怀,所以,我们的报道,从来都不是把自己当作旁观者,站在一边冷眼观看,更不是对事件进行冰冷记录。做有“爱”的报道,做有爱心的记者,一直是频道对我们所有记者的要求,我们任何时候都不会把自己定位为置身于一侧的事件的记录者,当记者舍弃了最根本最直接的人性,这样的记者只是一个纯粹的记录的工具,不是我们当代记者应该追求的目标,更不是我做记者最初的理想。因此,在都市频道,我们被要求的就是,当我们的采访对象需要关怀和帮助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义无反顾地去帮助他们,我们可以帮流浪的孩子找家,可以帮在幼儿园里没有人管的小朋友找爸爸妈妈,可以帮生病的小朋友联系医院救治……这些我们都会去做,只是没有在一个公共的场合被很多人看到,没有在同一个时刻,很多人一起作出选择而已,所以,这样一个突然发生的简单的个人选择放在7月10日的当时当地,成了新闻,感动了大家。

  10日那天回到频道,单位领导和同事听说后都很支持我这样做,回来的第二天,频道就对我进行通报表扬。所以,我绝对有理由相信,当天如果不是我,是频道里的任何一个同事在现场,都可能会有同样的事情发生。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在生命面前,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

  我听到也看到,很多人在事后把新闻与生命这两个事物进行了深入和全面的比较,并且得出了一系列的结论。对此,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对于两个完全没有可比性的事物来说,比较就意味着对一方的亵渎,新闻工作虽然崇高,但是生命却是更加神圣不可侵犯的,不可侵犯的东西值得我们给予更多的爱惜和尊重。我只会因为没有做好一条新闻而短暂地感到精神上的失落,但是,如果当时放弃挽救一个生命的机会,我想我会一辈子在良心上深感愧疚和自责。所以,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在新闻和救人上作出选择,我想我仍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其实,回顾这些天来发生的一切,大家到底是记住了我,还是记住了自己心里对真善美的渴望呢?我从小就接受过先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教诲,也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我相信,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着“真善美”的能量。我更了解,在那一刻,在场的很多人都想伸出自己的手挽救这个孩子的生命,只不过是在那一瞬间,很多人错过了。而且,在我们这样一个素来不乏见义勇为的国家里,我的举动再平常不过了,可能只是这个平常的举动,打破了一些人脑海里的固有观念,让生命重新回到了社会尊重的顶点,让人们看到了社会的人性之光,而不是一种唯职业要求的冷漠,所以,大家才被感动了。

  因此,面对突如其来的赞美和指责,我很平静,因为我知道,大家赞美我,其实只是在赞美我做这件事情所体现出来的对生命的尊重与爱护;大家指责我,也只是这种关怀和爱护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没有让救人的美好愿望变成现实,而让一朵美丽的生命之花在众人的眼前凋谢枯萎而感到深深的痛心和失望而已。大家的关注,只是对身处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很多人迷失掉的人性的“真善美”的呼唤而已。只是向一个在关键时刻选择向生命致敬的人表示应有的关注,这让我更加坚信,下一次,如果有机会,像我这样能站出来的人一定很多。

  编校:施 宇


相关内容

  • 你选择向谁致敬
  • 时间把历史揉碎了,满地散落,许多碎片飘向了不知名的暗角.后来者的记忆倒带,抵至幽微,常如烛光冷照山壁. 当然,此时看历史,是不需烛光映照的.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时间节点,历史的浪潮在向每个人漫溢与席卷.读报.上网.看电视,都在与历史面对面,与时间深处的人们对话,去碰触那些悠远的纷扰世事. 我以为,看 ...

  • 向疼痛的文字致敬
  • 向疼痛的文字致敬 美文赏读 2012-09-22 20:48 向疼痛的文字致敬 --------------<尘世·挽歌>书评 说明<尘世挽歌>中的文字,已经在网上读过,一半以上读过不止一遍,听说实体书出版,毫不犹疑买了一本,并想推荐给更多人读读野夫,读读这些会刺痛你的文字. ...

  • 八一建军节祝福的话
  • 八一建军节祝福的话 >八一建军节祝福的话: 1. 八一到来人欢笑,红歌声声震云霄.保卫祖国在前哨,抗灾前线最先到.祖国建设多骄傲,发愤图强人自豪.为国为民不怕苦,人民赞誉地位高.建军节到了,愿我们的军人们幸福永葆! 2. 军旗飘扬精神抖,军姿飒爽军容整;军纪严明如铁律,军歌声声威震天;军号嘹亮 ...

  • 我选择向你致敬
  • 祖国华诞,普天同庆.中央电视台也播出了"人民英雄"系列的纪录片,让全国人民不忘向为建立新中国献身的英烈们致敬.从中我认识了赵一曼--一个中国革命的先驱者,一个拥有钢铁般意志的女中豪杰.虽为巾帼,但面对敌人疯狂的殴打,变态的折磨,她丝毫不曾低头,纵使泪水.血水俱下,也要使中国革命之 ...

  • 历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名单(2002-2016)
  • 历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名单(2002-2016) 2015年 吴锦泉:热心公益的磨刀老人 张宝艳.秦艳友:宝贝回家寻子网创办者 郎平:率领中国女排重回世界之巅 屠呦呦:中国首位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本土科学家 阎肃:琴弦上的放歌者 徐立平: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 莫振高:鞠躬尽瘁的化缘校长最好的校长爸爸 ...

  • 向生命致敬,向人间大爱致敬
  • 读罢<北京文学>(精彩阅读)第8期,有两篇作品印象深刻,一篇是迟子建的中篇小说<空色林澡屋>,一篇是林遥的报告文学<世界屋脊上的北京门巴>.迟子建是当代文坛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能够首发她的新作,足以说明<北京文学>的约稿能力.而林遥则是一位不知 ...

  • 用认真,向生命致敬
  • 用认真,向生命致敬 雅安地震的时候,我正躺在床上和宿舍的姑娘们热烈讨论着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忽然电话铃声大作,有朋友的声音急切的从电波中传来:听说了没,四川雅安地震了! 当你听到这个消息时会有怎样的第一感觉呢?为逝去的生命惋惜?为震区的亲人担忧?为突如其来的天灾震惊?而我,说真的,第一感觉,竟然是想 ...

  • 龙应台:我们记得谁?(南方都市报 2007-5-31)
  • 龙应台:我们记得谁? 2007-05-31 10:00:04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献给冷战中所有的牺牲者 评断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要看它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它的人民选择对什么样的人致敬,对什么样的人追怀. ──约翰·肯尼迪 一架飞机的残骸 史帝夫看着被风霜雨雪逐渐消磨的残骸, ...

  • 向大师与经典致敬
  • 时值曹雪芹逝世250 周年,2013年10月15日,"大师与经典:文化遗产的国内传承与国际传播国际研讨会"在曹雪芹纪念馆附近的卧佛山庄举行,来自英国.法国和俄国的世界文豪故居管理者以及国内红学.曹学知名学者齐聚北京,围炉共话,一场跨民族.跨国界的文化交流就此展开. 中国的曹雪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