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
教学目的:
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设疑提问,启发引导,讨论交流。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秋兴》背诵,交流《秋兴》改写。
二、导入新课,《咏怀古迹》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漂泊之感和思念故乡之情)。
三、整体感知
1、朗读 (1) 学生单读----指出所读优缺点。
(2) 教师范读。
(3) 学生集体朗读,注意音调。语速。感情。
2、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怨恨)。
四、赏析诗歌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写什么?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3、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4、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有何效果?(你能说说这联主要讲了昭君的什么吗?)
5、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6 、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
7、 “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8、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板书:
首联 引出歌咏对象 入题
颔联 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铺垫
颈联 揭示昭君悲剧根源 铺垫
尾联 点明昭君之怨 高潮
五、朗读(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背诵。
六、归纳寓意
点拨启发:《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1、简介写作背景。
2、讨论、归纳。
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板书 昭君----画图省识----汉元帝----身死异国——借 古
诗人----漂泊西南----唐皇帝----有志难展----伤 今
七、布置作业:1、背诵。
2、根据本节课所分析的内容,将《咏怀古迹》改写为一篇400字的写景抒情散文。
咏怀古迹(其三)
教学目的:
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设疑提问,启发引导,讨论交流。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秋兴》背诵,交流《秋兴》改写。
二、导入新课,《咏怀古迹》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漂泊之感和思念故乡之情)。
三、整体感知
1、朗读 (1) 学生单读----指出所读优缺点。
(2) 教师范读。
(3) 学生集体朗读,注意音调。语速。感情。
2、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怨恨)。
四、赏析诗歌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写什么?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3、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4、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有何效果?(你能说说这联主要讲了昭君的什么吗?)
5、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6 、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
7、 “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8、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板书:
首联 引出歌咏对象 入题
颔联 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铺垫
颈联 揭示昭君悲剧根源 铺垫
尾联 点明昭君之怨 高潮
五、朗读(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背诵。
六、归纳寓意
点拨启发:《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1、简介写作背景。
2、讨论、归纳。
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板书 昭君----画图省识----汉元帝----身死异国——借 古
诗人----漂泊西南----唐皇帝----有志难展----伤 今
七、布置作业:1、背诵。
2、根据本节课所分析的内容,将《咏怀古迹》改写为一篇400字的写景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