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智的奥秘
——范梅南教学机智思想有感
摘要: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强调的是人们之间的一种交流和相处,所以在生活中我们知道人情世故是一件很难处理的事情,那么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也要明白对于处理好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提高教学效率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将教育局限在课堂教学知识传授,更应该注重人的身心发展,更加关注人性,教育者应该知道如何处理突发事件从而不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这种可以说是技能的东西便是教学机智,《教学机智》这本书便是很好的介绍了教学机智的内涵,引导教育者形成这样的一种思维和新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教育 教学机智 师生关系 突发事件 措施
马克斯·范梅南,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育学教授、课程与教学研究院主任、国际质性方法学研究高级研究员。作为世界著名教育专家、教育哲学家、课程论专家和人文科学研究方法论专家,《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这本书中,他系统地阐述了教学机智并提出了具体的做法。当中,运用了大量的事例,与理论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容易使我们受到启发。 所谓的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能根据学生新的特殊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娴熟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的能力。《教学机智》以通俗易懂的案例和浅显的话语展现了两个主题,一是何为教育,现如今怎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二是,教育机智,解释了何为机智,如何更好的运用教育机制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论何为教育,无非强调了主体和客体,相互互动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在特殊的环境下有着特殊的处理方式,对于儿童的成长也起着很大的作用。而所谓的教育机智,却有着很强的新颖性和规律性,指导着教育过程中的突发情况。 谈及机制,我们一般说是与制度相关联的一个概念,而机智,我们在生活中喜欢说这个孩子多机灵多机智,这里所说的是机敏,机灵的意思,所以在涉及机智的领域中,我们说机智就是瞬间知道该怎么做,一种和他人相处的临场智慧和才艺。机智的获得可能与一个人性格品质都有着很大的关系,一个人的思维是否活跃,性格是否开朗,善于处理这类突发事件,另外也关系与一个人所受的教育环境和社会影响,因为人的情感会影响到机智发挥的充分得当。机智是一个实际的概念,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教育机智的驾驭者是老师和家长以及其他的教育的工作者,以此来帮助孩子们更好的成长,一般情况下我们不要求孩子掌握教育机智,但是机智在他们的生活中就表现为如何面对生活社会中的突发情况以此更好的提升自己。赫尔巴特对机智做出了很好的阐释:一是机智介乎理性和实践之间,二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做“迅速的判断和理性的决定”的过程中机智自然地展现出来,三是机智是一种行为方式,四是机智对情景的独特性非常敏感,五是机智是实践的直接统治者。机智的获得不是天生所赋予的,但是却是身为教育人应该拥有的一门基础知识。
一、教育机智及其内涵
将“机智”概念首次引入教育领域的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但他仅认为机智只在理论与实践间起转化的作用。范梅南认为教育的本质其实是在特殊情况下教育者如何做出应变的举措,更加强调的是机智在理论和实际过程中调和的作用。
1
1、机智是一种情境性的智慧行动。只有在与孩子交流过程中,有具体的情景,教师在其中必须和孩子做深入的交流,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及时发现那些突发行为,并积累相关的经验,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
2、机智意味着指向他人的实践。范梅南强调,机智更是一种具有“他者性”的实践。即教育者始终以孩子的成长为指向,全身心地关注孩子的成长。表现为:对孩子体验的开放性理解,尊重孩子的主体性,发掘孩子的潜力。“我们不应将机智理解成作瞬间的„决定‟的过程,而应将机智重新看作是一种深切的关注,它使我们能够在与孩子和年轻人的生活中充满智慧地行动。”
3、机智正确引导孩子的成长。范梅南指出,教育机智具有自己的使命,即教师通过运用言语、动作、眼神甚至适当的沉默等等机智的行动来引导孩子的生活,最终促成孩子身心的成长。形成良好的机智在于教师充分尊重孩子的内心世界,懂得如何保护他们,使他们健康发展,我们所说的机智指的是正确的行为方式,因此,它们可以引导孩子的成长。 二、教育机智的实践意义
范梅南认为,一个教师仅仅具备专业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智慧的成熟性,包括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全身心的关注品质以及对儿童的主体性的尊重等等。
首先,教育机智促进教育方法从权威向民主的转变。范梅南认为,机智规范和引导孩子的行为,但同时又有效地避开了教育方法上的简单粗暴、控制性和支配性的倾向。我们现在大部分教师通常都是以命令式、指定式的方式来规定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学生没有自由的空间,没有选择的权利,必须无条件服从教师的指令。机智意味着教师必须真正去关注“他者”,即不再凌驾于孩子之上,而是将自己与孩子们置身于同等的地位。
其次,教育机智促使我们重新去理解与孩子的关系。如果我们把孩子仅仅当做一个接受知识的客体,一台机器,那么我们可以任意鞭笞他,然而学生们都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的人,这要求我们要理解他们的情感,尊重他们的主体性,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超越年龄身份的局限,形成一个平等的关系。
三、所谓虚假的机智
在做出机智的时候,我们很有可能前言不搭后语,最后发生的结果出乎我们的预料时,用之前所谓的道理来解释今天这样的结果,可能会产生很多问题,这时的我们如何将事情逆转,这个时候,不合时宜的话语也许脱口而出。机智与虚伪、欺骗、贪婪、占有和利己主义等都不相容,当我为了自己的目的而试图控制别人的行为时,我可能会设法给人以机智的印象,但是这种机智是一种虚假的机智,因为他可能没有遵从他人的意愿。另外,过分的表现机智会让人觉得是在阿谀奉承,夸夸其谈的感觉。所以机智的表现也要适度,太过的话会适得其反。
也就是说我们言出必行,对于自己,我们做到对自己负责,对于他人来说,我们要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指引,不要为自己留后路,应该是处于我们的真心,从而对孩子们的一种引导。
四、机智不仅是一种情感
书中说,机智是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而不是强制性的反驳。那么我们是本着为他人好的意愿采取相应的机智,然而机智不同于关心,它不仅仅是感情上的流露,要比它们复杂的多,它表达的是关注一个人的整体存在的智慧,是对他人的主动性。需要的是在过程中有所行动,需要感知力和洞察力。
如果有些人习惯倾向于对他人的感情比较敏感,那么就会对他人表现无时不刻的关怀,而这样的关怀并没有体现出机智,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的。所以我们如何在不同的情景中表现。有的人觉得用道理感化一个人,这是一种机智,或者是用情感感化一个人,他们如何去对待他人,必将会得到怎样的回报,在机智中我们最不能忽视的一个就是情感态度,但
2
是健全的机智可能需要的不只是这些,我们在有些时候更需要的是敏捷力和判断力。
在这本书里,描述了很多如何表现教育机智的内容,例如要尊重儿童的意愿和尊严,要学会克制等等,总之教育机智就是解决教育过程中意外或者突发情况,就像书中引言部分举例,说珍妮的父母感情不和,结果导致性格大变,影响了她的学业。如今,我们提倡的新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儿童内心的发展,的确,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仅仅在学业上有所成就,而其道德品质没有提高的这样的教育结果是失败的,而我们如何体验一个儿童的内心,于是就产生了教育机智这样的一门技能,也就是说所有发生教育的场所都要有教育机智的存在,即我们将孩子脱离于家庭,而教育机智正是让教师转变为具有家庭职责的这一角色的一个桥梁。
只是教育者在这样的过程中,不能感情泛滥就像上面说的过分的表现出关心,就像有些贫困地区,可能那里的教师已经完全充当了家长的角色,而忽视了自己的真正责任,而往往这些优秀模范是大家膜拜和钦佩的对象,他们也是在表现一种教育机智,只是是平淡的没有矛盾的,应该说是一种和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只不过对于教师自身就少了许多利益性的东西。我们赞扬这样的行为,但是也要看得出这里面的弊端。对于这样的环境,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新时代的教育,儿童的个性比较突出,更加需要我们有良好的素质来对待,明白了教育是什么,就容易在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教育观,有自己的原则和方法教育孩子,不管是教师还是父母。从这本书中得到最多的就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绝对不仅仅是教授书本上的东西,更重要甚至最重要的是关注儿童内心世界,并且这是一种很灵活的东西,并不能将其当作很死板的一套方法,还要根据现实的情况而定。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但我觉得只要做到从他人的角度出发,尊重他人的选择,便是对孩子也是对自己最好的。
另外在书中,范梅南将“教育学”定义为“一门成人(包括教师、父母和其他与儿童成长相关的人)与儿童如何相处的学问”。在成人与儿童相处的过程中,成人看待儿童其实就是看待可能性。但他并不局限于成人对孩子的影响,他认为影响是相互的。“成长的意义是什么?孩子使我认识到,作为大人的我可以继续成长,还有许多各种各样的方式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可以拥有一颗更加开放和宽容的心。要让学生有发言权,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即使知道了这些,我们依然会迷茫。教育的情境是千差万别的,老师、学生、环境,这些因素每一刻都在改变。即使我们了解教育时机中的事实和价值,即使我们有着很好的方法做行动指导,但它们也无法告诉我们怎样去做。那我们究竟该如何行动呢?一名好的教育者是在不断地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教学手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想不是说有一本书和一名有经验者的知道便可以获得的。范梅南教授写这本书的目的,我想也不是给众多教师和家长的一种指导,而是给人以思想观念上的启迪,使大家遵从教育的本质,遵循其固有的原则,做到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最近刚刚看过《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感觉里面的主人公学监马修先生将一个可以说是完全混乱的班级最后管理的井井有条,学生们懂得了规矩和礼貌,不失为他的一大成就,他完全信任学生,能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知道他们喜欢唱歌喜欢音乐,另外,及时处理他们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善于和有暴力倾向的学生打交道,最后以他的善良和独特的教学方式赢得了学生们的青睐。马修先生做呈现自身的一种教学机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实际上,这本书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具体的操作方法,而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正像他所说的,“教育学理论从根本上是一种实践。但是,我们也不要以为优秀教学的最重要的东西就一定能在实践中发现。正因为理论常常完全脱离优秀的教学实践并对其无关紧要,所以实践常常忘记了或脱离了优秀教学所要求的最本质的东西。”他所告诉我们的正是从实践中抽离出来的最本质的东西。只有对孩子真正充满热情,只有真正“迷恋他人成长”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3
参考文献:
[1]王卫华.教学机智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9.5
[2]杨东亚.范梅南教育智慧思想研究[D].徐州师范大学,2008.6
[3]曹正善.教育智慧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4
[4]蒋开君.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思想研究[D],2011.5
[5]马多秀.教师的教育机智及其生成—马克斯·范梅南的现象学教育学思想的解读[J].理论经纬,2007.10
[6]周龙军.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集中体现—从范梅南的教育机智思想说起[N].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1.11
4
机智的奥秘
——范梅南教学机智思想有感
摘要: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强调的是人们之间的一种交流和相处,所以在生活中我们知道人情世故是一件很难处理的事情,那么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也要明白对于处理好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提高教学效率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将教育局限在课堂教学知识传授,更应该注重人的身心发展,更加关注人性,教育者应该知道如何处理突发事件从而不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这种可以说是技能的东西便是教学机智,《教学机智》这本书便是很好的介绍了教学机智的内涵,引导教育者形成这样的一种思维和新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教育 教学机智 师生关系 突发事件 措施
马克斯·范梅南,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育学教授、课程与教学研究院主任、国际质性方法学研究高级研究员。作为世界著名教育专家、教育哲学家、课程论专家和人文科学研究方法论专家,《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这本书中,他系统地阐述了教学机智并提出了具体的做法。当中,运用了大量的事例,与理论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容易使我们受到启发。 所谓的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能根据学生新的特殊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娴熟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的能力。《教学机智》以通俗易懂的案例和浅显的话语展现了两个主题,一是何为教育,现如今怎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二是,教育机智,解释了何为机智,如何更好的运用教育机制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论何为教育,无非强调了主体和客体,相互互动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在特殊的环境下有着特殊的处理方式,对于儿童的成长也起着很大的作用。而所谓的教育机智,却有着很强的新颖性和规律性,指导着教育过程中的突发情况。 谈及机制,我们一般说是与制度相关联的一个概念,而机智,我们在生活中喜欢说这个孩子多机灵多机智,这里所说的是机敏,机灵的意思,所以在涉及机智的领域中,我们说机智就是瞬间知道该怎么做,一种和他人相处的临场智慧和才艺。机智的获得可能与一个人性格品质都有着很大的关系,一个人的思维是否活跃,性格是否开朗,善于处理这类突发事件,另外也关系与一个人所受的教育环境和社会影响,因为人的情感会影响到机智发挥的充分得当。机智是一个实际的概念,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教育机智的驾驭者是老师和家长以及其他的教育的工作者,以此来帮助孩子们更好的成长,一般情况下我们不要求孩子掌握教育机智,但是机智在他们的生活中就表现为如何面对生活社会中的突发情况以此更好的提升自己。赫尔巴特对机智做出了很好的阐释:一是机智介乎理性和实践之间,二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做“迅速的判断和理性的决定”的过程中机智自然地展现出来,三是机智是一种行为方式,四是机智对情景的独特性非常敏感,五是机智是实践的直接统治者。机智的获得不是天生所赋予的,但是却是身为教育人应该拥有的一门基础知识。
一、教育机智及其内涵
将“机智”概念首次引入教育领域的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但他仅认为机智只在理论与实践间起转化的作用。范梅南认为教育的本质其实是在特殊情况下教育者如何做出应变的举措,更加强调的是机智在理论和实际过程中调和的作用。
1
1、机智是一种情境性的智慧行动。只有在与孩子交流过程中,有具体的情景,教师在其中必须和孩子做深入的交流,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及时发现那些突发行为,并积累相关的经验,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
2、机智意味着指向他人的实践。范梅南强调,机智更是一种具有“他者性”的实践。即教育者始终以孩子的成长为指向,全身心地关注孩子的成长。表现为:对孩子体验的开放性理解,尊重孩子的主体性,发掘孩子的潜力。“我们不应将机智理解成作瞬间的„决定‟的过程,而应将机智重新看作是一种深切的关注,它使我们能够在与孩子和年轻人的生活中充满智慧地行动。”
3、机智正确引导孩子的成长。范梅南指出,教育机智具有自己的使命,即教师通过运用言语、动作、眼神甚至适当的沉默等等机智的行动来引导孩子的生活,最终促成孩子身心的成长。形成良好的机智在于教师充分尊重孩子的内心世界,懂得如何保护他们,使他们健康发展,我们所说的机智指的是正确的行为方式,因此,它们可以引导孩子的成长。 二、教育机智的实践意义
范梅南认为,一个教师仅仅具备专业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智慧的成熟性,包括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全身心的关注品质以及对儿童的主体性的尊重等等。
首先,教育机智促进教育方法从权威向民主的转变。范梅南认为,机智规范和引导孩子的行为,但同时又有效地避开了教育方法上的简单粗暴、控制性和支配性的倾向。我们现在大部分教师通常都是以命令式、指定式的方式来规定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学生没有自由的空间,没有选择的权利,必须无条件服从教师的指令。机智意味着教师必须真正去关注“他者”,即不再凌驾于孩子之上,而是将自己与孩子们置身于同等的地位。
其次,教育机智促使我们重新去理解与孩子的关系。如果我们把孩子仅仅当做一个接受知识的客体,一台机器,那么我们可以任意鞭笞他,然而学生们都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的人,这要求我们要理解他们的情感,尊重他们的主体性,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超越年龄身份的局限,形成一个平等的关系。
三、所谓虚假的机智
在做出机智的时候,我们很有可能前言不搭后语,最后发生的结果出乎我们的预料时,用之前所谓的道理来解释今天这样的结果,可能会产生很多问题,这时的我们如何将事情逆转,这个时候,不合时宜的话语也许脱口而出。机智与虚伪、欺骗、贪婪、占有和利己主义等都不相容,当我为了自己的目的而试图控制别人的行为时,我可能会设法给人以机智的印象,但是这种机智是一种虚假的机智,因为他可能没有遵从他人的意愿。另外,过分的表现机智会让人觉得是在阿谀奉承,夸夸其谈的感觉。所以机智的表现也要适度,太过的话会适得其反。
也就是说我们言出必行,对于自己,我们做到对自己负责,对于他人来说,我们要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指引,不要为自己留后路,应该是处于我们的真心,从而对孩子们的一种引导。
四、机智不仅是一种情感
书中说,机智是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而不是强制性的反驳。那么我们是本着为他人好的意愿采取相应的机智,然而机智不同于关心,它不仅仅是感情上的流露,要比它们复杂的多,它表达的是关注一个人的整体存在的智慧,是对他人的主动性。需要的是在过程中有所行动,需要感知力和洞察力。
如果有些人习惯倾向于对他人的感情比较敏感,那么就会对他人表现无时不刻的关怀,而这样的关怀并没有体现出机智,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的。所以我们如何在不同的情景中表现。有的人觉得用道理感化一个人,这是一种机智,或者是用情感感化一个人,他们如何去对待他人,必将会得到怎样的回报,在机智中我们最不能忽视的一个就是情感态度,但
2
是健全的机智可能需要的不只是这些,我们在有些时候更需要的是敏捷力和判断力。
在这本书里,描述了很多如何表现教育机智的内容,例如要尊重儿童的意愿和尊严,要学会克制等等,总之教育机智就是解决教育过程中意外或者突发情况,就像书中引言部分举例,说珍妮的父母感情不和,结果导致性格大变,影响了她的学业。如今,我们提倡的新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儿童内心的发展,的确,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仅仅在学业上有所成就,而其道德品质没有提高的这样的教育结果是失败的,而我们如何体验一个儿童的内心,于是就产生了教育机智这样的一门技能,也就是说所有发生教育的场所都要有教育机智的存在,即我们将孩子脱离于家庭,而教育机智正是让教师转变为具有家庭职责的这一角色的一个桥梁。
只是教育者在这样的过程中,不能感情泛滥就像上面说的过分的表现出关心,就像有些贫困地区,可能那里的教师已经完全充当了家长的角色,而忽视了自己的真正责任,而往往这些优秀模范是大家膜拜和钦佩的对象,他们也是在表现一种教育机智,只是是平淡的没有矛盾的,应该说是一种和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只不过对于教师自身就少了许多利益性的东西。我们赞扬这样的行为,但是也要看得出这里面的弊端。对于这样的环境,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新时代的教育,儿童的个性比较突出,更加需要我们有良好的素质来对待,明白了教育是什么,就容易在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教育观,有自己的原则和方法教育孩子,不管是教师还是父母。从这本书中得到最多的就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绝对不仅仅是教授书本上的东西,更重要甚至最重要的是关注儿童内心世界,并且这是一种很灵活的东西,并不能将其当作很死板的一套方法,还要根据现实的情况而定。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但我觉得只要做到从他人的角度出发,尊重他人的选择,便是对孩子也是对自己最好的。
另外在书中,范梅南将“教育学”定义为“一门成人(包括教师、父母和其他与儿童成长相关的人)与儿童如何相处的学问”。在成人与儿童相处的过程中,成人看待儿童其实就是看待可能性。但他并不局限于成人对孩子的影响,他认为影响是相互的。“成长的意义是什么?孩子使我认识到,作为大人的我可以继续成长,还有许多各种各样的方式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可以拥有一颗更加开放和宽容的心。要让学生有发言权,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即使知道了这些,我们依然会迷茫。教育的情境是千差万别的,老师、学生、环境,这些因素每一刻都在改变。即使我们了解教育时机中的事实和价值,即使我们有着很好的方法做行动指导,但它们也无法告诉我们怎样去做。那我们究竟该如何行动呢?一名好的教育者是在不断地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教学手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想不是说有一本书和一名有经验者的知道便可以获得的。范梅南教授写这本书的目的,我想也不是给众多教师和家长的一种指导,而是给人以思想观念上的启迪,使大家遵从教育的本质,遵循其固有的原则,做到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最近刚刚看过《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感觉里面的主人公学监马修先生将一个可以说是完全混乱的班级最后管理的井井有条,学生们懂得了规矩和礼貌,不失为他的一大成就,他完全信任学生,能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知道他们喜欢唱歌喜欢音乐,另外,及时处理他们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善于和有暴力倾向的学生打交道,最后以他的善良和独特的教学方式赢得了学生们的青睐。马修先生做呈现自身的一种教学机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实际上,这本书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具体的操作方法,而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正像他所说的,“教育学理论从根本上是一种实践。但是,我们也不要以为优秀教学的最重要的东西就一定能在实践中发现。正因为理论常常完全脱离优秀的教学实践并对其无关紧要,所以实践常常忘记了或脱离了优秀教学所要求的最本质的东西。”他所告诉我们的正是从实践中抽离出来的最本质的东西。只有对孩子真正充满热情,只有真正“迷恋他人成长”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3
参考文献:
[1]王卫华.教学机智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9.5
[2]杨东亚.范梅南教育智慧思想研究[D].徐州师范大学,2008.6
[3]曹正善.教育智慧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4
[4]蒋开君.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思想研究[D],2011.5
[5]马多秀.教师的教育机智及其生成—马克斯·范梅南的现象学教育学思想的解读[J].理论经纬,2007.10
[6]周龙军.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集中体现—从范梅南的教育机智思想说起[N].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1.1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