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构锚设计

目 录

1 前言.......................................................................................................................................................... 1

1.1 任务由来........................................................................................................................................ 1 1.2 项目的地理位置............................................................................................................................ 1 1.3 治理工程概况................................................................................................................................ 1 1.4 设计依据........................................................................................................................................ 1 2 项目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

8.5 监测工程量.................................................................................................................................. 22 9 施工组织设计........................................................................................................................................ 22

9.1 施工条件...................................................................................................................................... 22 9.2 材料选择与开采.......................................................................................................................... 22 9.3 施工交通及施工总布置.............................................................................................................. 22 9.4 施工方法及施工机械基本要求.................................................................................................. 22 9.5 施工工序及进度计划.................................................................................................................. 22 9.6 施工管理与监理.......................................................................................................................... 23 2.1 地质灾害体灾情评价.................................................................................................................... 2 2.2 项目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 3 地理地质环境.......................................................................................................................................... 2

3.1 位置及交通.................................................................................................................................... 2 3.2 气象与水文.................................................................................................................................... 3 3.3 地形地貌........................................................................................................................................ 3 3.4 地层岩性........................................................................................................................................ 3 3.5 地震................................................................................................................................................ 3 3.6 水文地质条件................................................................................................................................ 3 3.7 人类工程活动................................................................................................................................ 3 4 滑坡体特征.............................................................................................................................................. 4

4.1 滑坡基本特征................................................................................................................................ 4 4.2 H1滑坡 .......................................................................................................................................... 4 4.3 H2滑坡 .......................................................................................................................................... 7 4.4 滑坡物质结构特征...................................................................................................................... 10 5 滑坡稳定性评价和预测........................................................................................................................ 11

5.1 计算剖面的确定.......................................................................................................................... 11 5.2 计算参数的确定.......................................................................................................................... 12 5.3 稳定性计算.................................................................................................................................. 14 5.3 滑坡稳定性综合评价.................................................................................................................. 14 6 滑坡推力计算........................................................................................................................................ 14

6.1 工程等级、工况及安全系数的确定.......................................................................................... 14 6.2 滑坡推力计算方法...................................................................................................................... 15 6.3 滑坡推力计算结果评价.............................................................................................................. 16 7 治理工程设计........................................................................................................................................ 16

7.1 防治目标及原则.......................................................................................................................... 16 7.2 设计依据及指标.......................................................................................................................... 16 7.3 治理工程总体设计...................................................................................................................... 17 7.4 治理工程分项设计...................................................................................................................... 17 8 工程监测设计........................................................................................................................................ 20

8.1 监测的目的和任务...................................................................................................................... 20 8.2 设计依据及原则.......................................................................................................................... 20 8.3 监测工程布置.............................................................................................................................. 20 8.4 监测工程设计.............................................................................................................................. 21

10 环境规划设计...................................................................................................................................... 23

10.1 设计依据.................................................................................................................................... 23 10.2 施工对环境影响评价................................................................................................................ 23 10.3 环境保护设计............................................................................................................................ 23 11 问题与建议 .......................................................................................................................................... 24

1 前言 1.1 任务由来

宜宾县柏溪镇公兴村滑坡(以下简称:公兴村滑坡)位于宜宾市宜宾县YBXR2012-17号地块北侧。系下部场地对边坡开挖,引起发生滑动的人工滑坡。据调查, 2014年5月底,在边坡进行开挖后,遇暴雨坡体开始出现裂缝,并在之后的每次降雨过程中,滑坡变形加剧,坡体的裂缝变宽、下错形成土坎。因为人为活动,目前滑坡发育的裂缝部分已被掩埋。通过分析,最终确定该区域发育有H1、H2两处滑坡。

向家坝工业集中区管理委员会邀请柏溪镇政府相关临到及相关地质专家进行了现场核实,认为该滑坡灾情紧迫,有治理的必要性,将该灾害点确定为应急抢险工程。经比选,我院承担宜宾县柏溪镇公兴村滑坡勘查项目的勘查工作,并编制宜宾县公兴村滑坡勘查报告、施工图设计报告。

1.2 项目的地理位置

勘察区为宜宾县城北新区,有水泥公路连接,距离宜宾县约4km,并有在建市政道路连接,交通方便。

1.3 治理工程概况

根据滑坡的成因机制、诱发因素及变形破坏模式等,拟采用格构锚对该滑坡进行支挡。1、格构锚工程

由于该滑坡为人为开挖土方诱发的牵引式滑坡,滑坡整体坡度较缓,故在滑坡前缘陡坎处设置格构锚进行支挡:

在H1滑坡前缘布置格构锚,在坡脚设置挡墙,挡墙高度1m,格构尺寸3×3m,格构梁截面0.3×0.3m,H1滑坡格构自上而下布置三排锚索、一个锚杆,长度分别为28m、23m、18m、9m。

在H2滑坡前缘布置重力式挡土墙,墙高5m,其中嵌入2m,在墙体上部设置格构锚,

格构尺寸3×3m,格构梁截面0.3×0.3m,H2滑坡格构自上而下布置三排锚索,长度分别为23m、18m、15m。

H2滑坡上部场地在施工前能征用,并能开挖土石方,H2滑坡区格构锚索可不再施工。 2、截水沟工程

为减少降雨对滑坡影响,对滑坡后缘采取截排水措施,在原有水沟位置处修建,单向排入斜坡北侧冲沟,使其满足截排水过流量要求,总长719m,沟体均采用M7.5浆砌片石砌筑。

1.4 设计依据

(1)《宜宾县柏溪镇公兴村滑坡勘查报告》;

(2)《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4号),2003]; (3)《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 (4)《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 (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7)《铁路路基支挡结构设计规范》(TB10025—2001 J127—2001); (8)《水利水电工程工程量计算规定》(DL/T5008—1999); (9)《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3—2001);

(1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2)2008年版;

(12)《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CJJ50—92)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发布的水总[2002]116号文及相应的《水利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水利建筑工程预算定额》、《水利工程设计预算编制规定》等;

(14)四川省相关部门发布的其它预算定额标准。

2 项目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1 地质灾害体灾情评价

2.1.1 分布位置、规模及危险区范围

宜宾县柏溪镇公兴村滑坡发育于丘陵区中下部,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04°33′14″,北纬28°44′16″,地形总体北高南低。滑坡后缘为山脊,前缘为人工开挖平台,该平台为拟建工业集中区平场场地,平台东西走向长约185m;滑坡东侧为冲沟;滑坡西侧为坡体纵向台阶。

H1滑坡位于勘测区东侧,滑坡纵向长约200m,横向宽约150m,滑坡厚度3.0~9.0m,滑坡体积约18×104m3,主滑方向192°。滑坡后缘高程420m,前缘高程390m,相对高差30m。属于中型牵引式岩质滑坡。滑坡滑体为砂质泥岩及粉质粘土,推测滑坡中下部滑带为砂质泥岩与砂岩交界处软弱层,滑坡中上部滑带为粉质粘土与砂岩交界处,滑床为砂岩,基岩产状247°∠8°,斜坡总体为顺向坡。坡体多为台阶式耕作地,坡度8~15°,坡体结构松散,有利于雨水下渗,并快速向坡脚排泄,降雨时滑坡后缘坡体形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均向滑坡区汇集,为滑坡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H2滑坡位于坡体西侧,滑坡纵向长约120m,横向宽约70m,滑坡厚度4.0~13.0m,滑坡体积约5.9×104m3,主滑方向172°。滑坡后缘高程419m,前缘高程390m,相对高差29m。属于中型牵引式岩质滑坡。滑坡滑体为砂质泥岩及粉质粘土,推测滑坡中下部滑带为砂质泥岩与砂岩交界处软弱层,滑坡中上部滑带为粉质粘土与砂岩交界处,滑床为砂岩,基岩产状247°∠8°,斜坡总体为顺向坡。坡体多为台阶式耕作地,坡度15~22°,坡体结构松散,有利于雨水下渗,并快速向坡脚排泄,降雨时滑坡后缘坡体形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均向滑坡区汇集,为滑坡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2.1.2 主要危害对象

宜宾县柏溪镇公兴村滑坡主要威胁对象为其下部拟建工业集中区及上部拟建市政道

路。

2.2 项目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滑坡紧邻柏溪镇工业集中区及拟建市政道路,对其进行工程治理,保护了当地工业财

产安全。因此开展对宜宾县柏溪镇公兴村滑坡场工程的治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3 地理地质环境 3.1 位置及交通

公兴村滑坡位于宜宾市宜宾县城北新区YBXR2012-17号地块北侧,属金沙江左岸Ⅱ级阶地。勘查区北侧为规划拟建市政道路,西侧为公路,南侧为拟建工业区场地,东侧为山脊。场地内总体地势高差变化不大,属丘陵地貌。

勘察区为宜宾县城北新区,有水泥公路连接,距离宜宾县约4km,并有在建市政道路连接,交通方便(图中A点为滑坡位置)。

图3-1-1 宜宾县柏溪镇公兴村交通位置图

3.2 气象与水文 3.2.1 气象

勘察区属四川盆地东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具有春早夏长,秋雨连绵,冬暖多雾之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7.5℃~18.5℃,极端最低气温-3.7℃,极端最高气温42.2℃。全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014.6mm,最大平均降雨量达1378.3mm,最小平均降雨量达783.2mm,降雨一般集中在5~9月,占年降雨量的2/3。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0% 。

罗系沙溪庙组(J2l)砂质泥岩及(4)侏罗系沙溪庙组(J2l)砂岩。其岩性特征分述如下:

(1)新近回填土(Q4ml):分布于勘察区H2滑坡中部东侧,黄褐色为主,稍湿,为新近回填土,以粉质粘土为主,含约20-30%的砂岩、砂质泥岩,结构松散,工程性能差。

(2)第四系(Q4el)粉质粘土:粉质粘土分布于整个勘察区,黄色~黄褐色,少量黑褐色,稍湿,可塑、硬塑,结构松散,碎石粒径1~3cm不等,含量10%。

(3)侏罗系沙溪庙组(J2l)砂质泥岩:主要分布于H2滑坡中前部及H1滑坡,棕红色,厚层状结构,主要矿物以粘土矿物为主,节理、裂隙发育,充填少量粘土、粉质粘土,风化严重,工程性质差。

(4)侏罗系沙溪庙组(J2l)砂岩:场地内均有分布,位于侏罗系沙溪庙组砂质泥岩下部,中风化,灰色-灰白色,完整性好,裂隙不发育,强度高,局部与砂质泥岩互层出露。

3.2.2 水文

勘察区属金沙江二级阶地,距离金沙江直线距离约3km。勘察区内无大的地表水体,地表水主要靠大气供给,降雨通过山体汇集后向低处排泄。

3.5 地震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条规,抗震设计参数如下: a、抗震设防烈度:7度;

b、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10g; c、设计地震分组:第二组; d、卓越周期值:0.40s

3.3 地形地貌

勘察区内海拔390m~430m,相对高差50m,属丘陵地貌,整体坡度较缓,汇水面积大,见照片3-3-1。

3.6 水文地质条件

工作区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主要受大气降雨补给。覆盖层为含碎石粉质粘土,结构松散,一部分降雨沿坡面形成径流,另一部分则沿基岩裂隙下渗形成地下水,向斜坡坡脚排泄。

图3-3-1 勘查区丘陵地貌

3.7 人类工程活动

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是地质灾害的促发因素,工作区内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和促发表现在以下

3.4 地层岩性

勘查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1)新近回填土(Q4);(2)第四系(Q4)粉质粘土;(3)侏

ml

el

几个方面:

①人为渗水:目前正在大力兴建的水利设施建设,特别是农渠渗漏,来自高山的渠系渗漏及随

意排放等,其大量渗漏和排放的地表水沿松散斜坡渗漏,是区内引发滑坡的重要原因,其次是生活和家用灌水等。②工程建设:特别是修房筑路工程建设,开挖形成人工高陡边坡,改变了原始斜坡的稳定平衡状态,容易形成滑坡、崩塌和不斜定斜坡,弃土、弃碴等不合理堆放,易形成泥石流;③植被破坏:人口大量繁衍,导致毁林开荒,过度垦植,降低水土涵养,引发滑坡、泥石流等的产生。另一方面,人类不合理的工程经济活动人为扩大了地质灾害的危害范围。主要表现在,在进行工程建设和规划选址时,未对场地内存在的地质灾害进行专门考察研究,将工程设施兴建在易受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危害的地段。

勘察区前缘为在建工业场地,该场地在平场过程中对坡脚进行切坡,形成一人工高边坡,其高度约8~12m,坡度40~60°,使斜坡稳定性下降;在降雨过程中,在水的作用下,斜坡段稳定性进一步变差,最终导致边坡发生滑移现象。

照片4-1-1 公兴村滑坡全貌照片

4 滑坡体特征 4.1 滑坡基本特征

4.2 H1滑坡

4.2.1 H1滑坡区地貌形态

H1滑坡位于勘测区东侧,滑坡纵向长约200m,横向宽约150m,滑坡厚度3.0~9.0m,滑坡体

宜宾县柏溪镇公兴村滑坡发育于丘陵区中下部,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04°33′14″,北纬28°44′16″,地形总体北高南低。

滑坡后缘为山脊,前缘为人工开挖平台,该平台为拟建工业集中区平场场地,平台东西走向长约185m;滑坡东侧为冲沟;滑坡西侧为坡体纵向台阶。

经勘查,目前滑坡区主要发育有H1、H2两个滑坡。滑坡基本特征见表4-1-1,基本位置关系见照片,4-1-1。

表4-1-1 宜宾县柏溪镇公兴村滑坡基本特征说明表

积约18×104m3,主滑方向192°。滑坡后缘高程420m,前缘高程390m,相对高差30m。属于中型牵引式岩质滑坡。滑坡滑体为砂质泥岩及粉质粘土,推测滑坡中下部滑带为砂质泥岩与砂岩交界处软弱层,滑坡中上部滑带为粉质粘土与砂岩交界处,滑床为砂岩,基岩产状247°∠8°,斜坡总体为顺向坡。坡体多为台阶式耕作地,坡度8~15°,坡体结构松散,有利于雨水下渗,并快速向坡脚排泄,降雨时滑坡后缘坡体形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均向滑坡区汇集,为滑坡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滑坡平面形态呈“舌”型,见照片4-2-1,图4-2-1。

照片4-2-1 H1滑坡全貌

照片4-2-2 H1滑坡后缘外貌 照片4-2-3 H1滑坡东侧冲沟

图4-2-1 H1滑坡典型地质剖面

照片4-2-4 H1、H2滑坡分界线 照片4-2-5 滑坡前缘剪出口

4.2.2 H1滑坡区边界特征

H1滑坡平面均呈舌状,边界明显。滑坡后缘以山体后部陡缓交接处为界(见照片4-2-2),东侧以冲沟为界(见照片4-2-3),西侧以冲沟为界与H2滑坡相邻(见照片4-2-4),前缘以陡缓为界(见照片4-2-5)。

4.2.3 H1滑坡发育史

根据调查访问,该滑坡形成于2014年5月底,由于滑坡前缘为修筑工业集中区,对坡体进行削坡,形成陡坎,在5月底暴雨期间滑坡开始出现蠕滑变形,形成了裂缝(LF1、LF2、LF3、LF5、LF6),并在随后的每次降雨过程中,各裂缝均有加深、加宽迹象。

4.2.4 H1滑坡变形特征

根据现场调查,H1滑坡变形主要表现为滑坡前缘土体下沉,使滑坡前缘出现“雁形”裂缝LF6,并随之带动滑坡中后部发生滑移,出现裂缝LF1、LF2、LF3等。H1滑坡各变形特征分述如下:

裂缝1(LF1):发育于滑坡体后缘中部,形成于2014年5月底暴雨期间,据调查了解,裂缝走向延伸方向101~106°,长68m,缝宽2~15cm,最大下错0.2m,错动方向198°,裂缝3(LF3):发育于滑坡体中部,形成于2014年5月底暴雨期间,据调查了解,裂缝走向延伸方向106~110°,长53m,缝宽2~10cm,最大下错0.3m,错动方向201°,并并在近期暴雨过程中有加宽、加深迹象。裂缝1形态见照片4-2-6。

照片4-2-6 裂缝1使得晒坝拉裂

裂缝2(LF2):发育于滑坡体后缘西侧,形成于2014年5月底暴雨期间,据调查了解,裂缝走向延伸方向56~58°,长34m,缝宽1~3cm,最大下错0.1m,错动方向145°,并在近期暴雨过程中有加宽、加深迹象。裂缝2形态见照片4-2-7。

照片4-2-7 裂缝2形态特征照片

在近期暴雨过程中有加宽、加深迹象。裂缝3形态见照片4-2-8。

照片4-2-8 裂缝3形态特征照片

裂缝4(LF4):发育于滑坡体中部东侧,形成于2014年5月初暴雨期间,据调查了解,裂缝走向延伸方向126~174°,长36m,缝宽1~3cm,错动方向245°,并在近期暴雨过程中有加宽、加深迹象。该裂缝为拟建公路回填路基沉降导致,与滑坡无直接关系。裂缝4形态见照片4-2-9。

照片4-2-9 裂缝4形态特征照片

裂缝5(LF5):发育于滑坡体前缘,形成于2014年5月底暴雨期间,据调查了解,裂缝走向延伸方向86~93°,长35m,缝宽3~20cm,可见深度0.8m,最大下错0.5m,错动方向182°,并在近期暴雨过程中有加宽、加深迹象。裂缝5形态见照片4-2-10。

照片4-2-10 裂缝5形态特征照片

裂缝6(LF6):发育于滑坡体前缘,形成于2014年5月底暴雨期间,据调查了解,裂缝走向延伸方向100~126°,长16m,缝宽2~20cm,可见深度0.5m,最大下错0.3m,错动方向201°,并在近期暴雨过程中有加宽、加深迹象。裂缝6形态见照片4-2-11。

照片4-2-11 “雁”形裂缝6形态特征照片

H1滑坡属于牵引式滑坡,滑坡体前缘土体发生垮塌、溜滑,在土体垮塌后部又会形成新的临空面,在暴雨的影响下,后部的土体又会继续发生溜滑。使得滑坡体前缘本来可以抗滑的土体减少,对滑坡体的整体稳定性不利。LF1、LF2、LF3、LF5、LF6均属于拉张裂缝,LF4为回填土沉降裂缝,各裂缝数据见表4-2-1。

4.3 H2滑坡

4.3.1 H2滑坡区地貌形态

H2滑坡位于坡体西侧,滑坡纵向长约120m,横向宽约70m,滑坡厚度4.0~13.0m,滑坡体积约5.9×104m3,主滑方向172°。滑坡后缘高程419m,前缘高程390m,相对高差29m。属于

中型牵引式岩质滑坡。滑坡滑体为砂质泥岩及粉质粘土,推测滑坡中下部滑带为砂质泥岩与砂岩交界处软弱层,滑坡中上部滑带为粉质粘土与砂岩交界处,滑床为砂岩,基岩产状247°∠8°,斜

坡总体为顺向坡。坡体多为台阶式耕作地,坡度15~22°,坡体结构松散,有利于雨水下渗,并快速向坡脚排泄,降雨时滑坡后缘坡体形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均向滑坡区汇集,为滑坡形成提供了有季节性冲沟为界与H1滑坡相邻(见照片4-3-3),西侧以山脊为界(见照片4-3-4),前缘以陡坎为界(见照片4-3-5)。

利条件。滑坡平面形态呈“舌”型,见照片4-3-1。

照片4-3-1 H2滑坡全貌

图4-3-1 H2滑坡典型地质剖面

4.3.2 H2滑坡边界特征

H2滑坡平面均呈舌状,边界明显。滑坡后缘以山体后部坡顶处为界(见照片4-3-2),东侧以

照片4-3-2 H2滑坡后缘外貌 照片4-3-3 H2滑坡东侧季节性冲沟

照片4-3-4 H2滑坡西侧山脊 照片4-3-5 H2滑坡前缘剪出口

4.3.3 H2滑坡发育史

根据调查访问,该滑坡形成于2014年5月底,由于滑坡前缘为修筑工业集中区,对坡体进行

削坡,形成陡坎,在5月底暴雨期间滑坡开始出现蠕滑变形,形成了裂缝(LF7、LF8、LF9、LF10),并在随后的每次降雨过程中,各裂缝均有加深、加宽迹象。

4.3.4 H2滑坡变形特征

根据现场调查,H1滑坡变形主要表现为滑坡土体下沉,使滑坡前缘出现裂缝LF10,并随之带

动滑坡中后部发生滑移,出现裂缝LF7、LF8、LF9等。H1滑坡各变形特征分述如下:

裂缝7(LF7):发育于滑坡体后缘,形成于2014年5月底暴雨期间,据调查了解,裂缝走向延伸方向95~107°,长17m,缝宽0.5~2cm,错动方向178°,并在近期暴雨过程中有加宽、加深迹象。裂缝7形态见照片4-3-6。

照片4-3-6 裂缝7

照片4-3-8 裂缝9

裂缝8(LF8):发育于滑坡体中部,形成于2014年5月底暴雨期间,据调查了解,裂缝走向延伸方向31~36°,长21m,缝宽2~5cm,错动方向170°,并在近期暴雨过程中有加宽、加深迹象。裂缝8形态见照片4-3-7。

裂缝10(LF10):发育于滑坡体中前部,形成于2014年5月底暴雨期间,据调查了解,裂缝走向延伸方向68~101°,长30m,缝宽2~5cm,错动方向172°,并在近期暴雨过程中有加宽、加深迹象。裂缝10形态见照片4-3-10。

照片4-3-7 裂缝8

照片4-3-9 裂缝10

裂缝9(LF9):发育于滑坡体中部,形成于2014年5月底暴雨期间,据调查了解,裂缝走向延伸方向73~89°,长22m,缝宽1~3cm,错动方向173°,并在近期暴雨过程中有加宽、加深迹象。裂缝9形态见照片4-3-8。

H2滑坡属于牵引式滑坡,滑坡体前缘土体发生垮塌、溜滑,在土体垮塌后部又会形成新的临空面,在暴雨的影响下,后部的土体又会继续发生溜滑。使得滑坡体前缘本来可以抗滑的土体减少,对滑坡体的整体稳定性不利。LF7、LF8、LF9、LF10均属于拉张裂缝,各裂缝数据见表4-3-1。

②粉质粘土

该层广泛分布于坡体表层,土黄色-紫红色,土体稍湿,可塑,碎石含量约15%,碎石岩性主要为砂岩,结构较松散,工程性能差,易于地表水入渗(见照片4-4-2)。

4.4 滑坡物质结构特征

照片4-4-2 粉质粘土岩芯外貌

③强风化砂质泥岩

该层主要分布于H1滑坡下部及H2滑坡,土黄色-紫红色,风化严重,局部与砂岩互层出露,结构较松散,工程性能差,易于地表水入渗(见照片4-4-3)。

H1、H2滑坡位于同一单元地貌坡体上,两个滑坡的物质结构特征是一样的,滑坡体的物质结构特征分述如下:

1、滑体物质结构特征

滑坡区为第四系残坡积物及强风化砂质泥岩堆积区,覆盖层厚3.0-10.0m,滑体土根据其结构特征划分为三类:

①回填土

该层分布于H1滑坡中部东侧,厚0.0-3.0m,为拟建市政道路回填路基,以黄褐色粉质粘土为主,稍湿,含约20-30%的砂岩、砂质泥岩,呈棱角状,粒径5-30cm。该层土体结构松散,工程性能差,易于地表水入渗(见照片4-4-1)。

照片4-4-3 砂质泥岩岩芯外貌

2、滑床物质结构特征

根据现场勘查,公兴村滑坡滑床为侏罗系沙溪庙组砂岩,岩层产状为347º∠8º据钻孔揭示,

照片4-4-1 回填土岩芯外貌

该层砂岩为灰色-灰白色,完整性好,裂隙不发育,强度高(见照片4-4-4)。

照片4-4-4 砂岩岩芯外貌

3、滑带物质结构特征

据钻探揭露及现场调查,滑带为砂质泥岩、粉质粘土与砂岩交界处软弱层,滑床为砂岩,基岩产状247°∠8°。

4、滑带土特征

根据现场调查访问及钻探情况,公兴村滑坡为中型岩质滑坡,上段滑体为粉质粘土,滑带为粉质粘土与砂岩之间界面,滑带土呈软塑状;中下段滑体为强风化砂质泥岩,滑带为强风化砂质泥岩与砂岩之间界面,滑带土呈砂状,结构松散。

照片4-4-5 粉质粘土滑带特征 照片4-4-6 泥质砂岩滑带土特征

3、滑床物理力学特征

滑坡滑床为强-中等风化砂岩,根据室内土工试验,其天然重度为25.2kN/m3,天然抗压强度为11.6MPa。

5 滑坡稳定性评价和预测 5.1 计算剖面的确定

1、计算模型的确定

计算模型见图5-1-1~图5-1-9。

图5-1-1 H1滑坡1-1’剖面计算模型

图5-1-2 H1滑坡2-2’剖面计算模型

图5-1-3 H1滑坡3-3’剖面计算模型

图5-1-4 H1滑坡4-4’剖面计算模型

图5-1-5 H2滑坡5-5’剖面计算模型

图5-1-6 H2滑坡6-6’ 剖面局部计算模型

图5-1-7 H2滑坡6-6’ 剖面整体计算模型

图5-1-8 H2滑坡7-7‘ 剖面局部计算模型

图5-1-9 H2滑坡7-7‘ 剖面整体计算模型

5.2 计算参数的确定 5.2.1 地勘报告推荐

①、滑体土物理力学特征

该滑坡为岩质滑坡,滑体为粉质粘土及强风化泥质砂岩,由于泥质砂岩风化严重,与粉质粘土重度相差不大,故滑体土重度采取综合取值。根据室内土工试验得出,滑体土天然重度为15.7kN/m3

,饱和重度为19.7kN/m3

②、滑带土物理力学特征

经对3件滑体土样室内试验成果进行统计,粉质粘土滑带层物理力学指标为:天然重度15.2kN/m3

,饱和重度为19.3kN/m3

;天然多次剪值为C=7.5-10.2kPa,φ=11.6-14.4º,饱和多次剪值为C=4.6-6.5kPa,φ=5.8-10.2º,天然快剪值为C=9.5-12.3kPa,φ=13.3-16.8º,饱和快剪值为C=6.1-8.4kPa,φ=8.9-12.7º,其物理力学指标测试成果统计见表5-2-1。

经对6件滑体土样室内试验成果进行统计,强风化泥质砂岩滑带层物理力学指标为:天然重度15.3kN/m3,饱和重度为19.4kN/m3;天然多次剪值为C=7.1-13.6kPa,φ=10.3-21.7º,

饱和多次剪值为C=7.3-13.7kPa,φ=10.2-21.5º,天然快剪值为C=9.6-11.2kPa,φ=12.7-20.6º,饱和快剪值为C=7.3-13.7kPa,φ=10.2-21.5º,其物理力学指标测试成果统计见表5-2-2。

5.2.2 反演分析

选取2-2’剖面对滑坡反演分析(见图5-2-1),反演模型为局部变形区恢复原地形线,反演工况为暴雨工况,选取滑坡稳定系数K=0.95的C、φ值为暴雨工况下滑带饱和直剪参数建议值。

图5-2-1 2-2’剖面局部变形区暴雨工况下反演模型

H1粉质粘土滑带土饱和峰值抗剪值为C=6.8kPa,φ=7.2º,砂质泥岩滑带土饱和峰值抗剪值为C=7.0kPa,φ=4.2º。

5.2.3 参数选取

本次滑坡计算取值结合实验数据、反演数据数据对滑坡滑带进行综合取值。(详见表5-2-3、5-2-4)。

表5-2-3 滑坡粉质粘土滑带土物理参数及抗剪强度参数综合取值表

目前H1滑坡整体处于欠稳定状态,已经发生蠕滑变形,故取残值进行下滑推力验算,H1滑坡各剖面参数取值见表5-2-5; H2滑坡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故取峰值进行下滑推力验算,H2滑坡各剖面参数取值见表5-2-6。

表5-2-5 H1滑坡滑面滑带土参数取值表

表5-2-6 H2滑坡滑面滑带土参数取值表

5.3 稳定性计算

根据勘查报告中选取的计算工况、计算模型及参数合理,计算结果可采用,其推力及稳定性计算选取参数见表5-2-(3-6),计算结果见表5-3-1、5-3-2。

表5-3-1 H1滑坡稳定性及剩余下滑力计算结果统计表

5.3 滑坡稳定性综合评价

由表5-3-(1-3)可知:

宜宾县柏溪镇公兴村H1、H2滑坡在天然工况、地震工况下均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处于欠稳定状态。

计算结果与野外地质调查结论基本一致。

6 滑坡推力计算

6.1 工程等级、工况及安全系数的确定 6.1.1 工程等级的确定

设计标准参照《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的有关要求执行。由于危害对象为其下部拟建工业集中区及上部拟建市政道路,按照表6-1确定该防治工程级别确定为Ⅱ级,工程安全运行年限为50年。

6.1.2 设计工况及安全系数的确定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可知:勘查区的地震设防烈度为7度第二组,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本次考虑自重天然状态、自重+暴雨、地震状态三种情况。该滑坡防治A——地震加速度(重力加速度g); Kf——稳定系数; 渗透压力平行滑面的分力; TDi=rwhiwLitgβisin(аi-βi ) 工程等级为Ⅲ级,安全系数如下:

工况一:自重,安全系数Ks=1.10。 工况二:自重+暴雨,安全系数Ks=1.05。 工况三:地震,安全系数K s=1.05。

6.2 滑坡推力计算方法

⑴滑坡稳定性计算公式

计算方法采用传递系数法,计算公式如下:

∑n-1n-1(((wi

((1-ru

)cosα

i

-Asinai)-RDi)tgφi+CiLi)i=1

∏ψj)+Rn

kj=i

f=

∑n-1

n-1

((Wi

(sinα

i

+Acosαi)+TDi)i=1

∏ψj)+Tn

j=i

式中:Rn=(Wn((1-ru)cosаn-Asinаn)-RDn)tgфn+CnLn Tn=(Wn(sinаn+Acosаn)+TDn

∏n-1

ψ

j

=ψiψi+1ψi+2......ψn-1

j=i

式中:Ψ1—第i块段的剩余下滑力传递至i+1块段时的传递系数(j=i),即:ψj=cos(αi-αi+1)-sin(αi-αi+1)tgφi+1

Wi——第i条块的重量(kN/m); Ci——第i条块内聚力(kPa); Фi——第i条块内摩擦角(º); Li——第i条块滑面长度(m); аi——第i条块滑面倾角(º); βi——第i条块地下水流向(º);

渗透压力垂直滑向的分力 RDi= rwhiwLitgβicos(аi-βi ) ⑵滑坡剩余下滑力计算方法

第i块剩余下滑力(即该剖面的滑坡推力)Pi计算公式: Pi=Pi-1×Ψ+Ks×Ti-Ri

其中:传递系数

Ψi=cos(аi-1-аi)-sin(аi-1-аi)tgфi 下滑力

Ti=Wi(sinаi+Acosаi)+rwhiwLitgβicos(аi- βi) 抗滑力

Ri=Wi (cosаi-Asinаi)-Nwi- rwhiwLitgβicos(аi- βi) tgфi+CiLi

孔隙水压力 Nwi=rwhwiLi 式中:

Pi——第i条块的推力(kN/m);

Pi-1——第i条块的剩余下滑力(kN/m); Wi——第i条块的重量(kN/m); Ci——第i条块内聚力(kPa); Фi——第i条块内摩擦角(º); Li——第i条块长度(m); аi——第i条块倾角(º); A——地震加速度(重力加速度g); Ks设计安全系数。 ①基本荷载情况下

Ti=Wi·sinаi

Ni=Wi·cosаi·tgФi+Ci·Li ②自重+地震力+渗透压力 Ti=Wi(sinаi+cosаi)

Ni=[Wi(cosаi-а·sinаi)+Hi]tgФi+Ci·Li 其中:а——地震加速度; Hi——滑带地下水渗透压力; Li——二维剖面第I条块滑带长度。 3、计算工况的确定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可知:勘查区的地震设防烈度为7度第二组,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本次考虑自重天然状态、自重+暴雨、地震状态三种情况。该滑坡防治工程等级为Ⅲ级,安全系数如下:

天然工况下,安全系数取1.1,自重+暴雨或地震工况下,安全系数取1.05。

6.3 滑坡推力计算结果评价

⑴H1滑坡1-1’、2-2’、 3-3’、 4-4’剖面在天然工况、地震工况下均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

⑵H2滑坡 6-6’剖面局部、 7-7’剖面局部在天然工况、地震工况、暴雨工况下均处于稳定状态;5-5’、 6-6’、 7-7’剖面在天然工况、地震工况下均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

计算结果与野外地质调查结论基本一致。

7 治理工程设计 7.1 防治目标及原则 7.1.1 指导思想

(1)根据公兴村滑坡发生的条件、活动特点及危害状况,充分研究地质灾害的危害方式和危害范围,结合灾区重建规划,针对重点,因害设防;

(2)因地制宜,讲求实效,以技术成熟、经济节省的治理工程为主; (3)以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主,使防治工程能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7.1.2 设计原则

(1)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除害兴利的原则;

(2)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 (3)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4)投资省、效益高、技术可行的原则 (5)遵循公兴村滑坡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的原则。

7.1.3 设计目标

根据任务的要求,公兴村滑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防治目标是:尽快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保证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及生成生活秩序,为地方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7.2 设计依据及指标 7.2.1 设计依据

(1)《宜宾县柏溪镇公兴村滑坡勘查报告》;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2)2008年版;

(3)《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4号),2003]; (4)《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 (5)《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 (7)《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8)《铁路路基支挡结构设计规范》(TB10025—2001 J127—2001); (9)《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3—2001); (1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11)《水利水电工程工程量计算规定》(DL/T5008—1999);

(12)《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CJJ50—92)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发布的水总[2002]116号文及相应的《水利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水利建筑工程预算定额》、《水利工程设计预算编制规定》等;

(14)四川省相关部门发布的其它预算定额标准。

7.2.2 设计指标

(1)排水沟工程设计标准:

1)根据防洪工程设计规范,设计暴雨重现期确定为20年一遇,50年一遇暴雨为校核。 2)截(排)水量

地表排水沟设计截流量为滑体后缘斜坡汇入滑坡区70%以上的降雨径流。 3)排水沟安全超高

按四等排水工程要求,地表排水工程设计还涉及到排水沟的超高标准、水流流速控制标准、排水沟及跨沟建筑物的安全标准。排水沟超高标准定为:设计和校核情况下均不低于0.2m。排水沟流速控制标准定为:设计和校核情况下均不超过5m/s。设计合理使用年限为50年。

(2)支挡工程设计标准:

参照国家相关规范规定,本治理工程等级为Ⅲ级。

按暴雨强度重现期20年一遇进行设计,安全系数Ks=1.05; 按地震工况进行校核,安全系数Ks=1.05; 设计工况: 20年一遇持继暴雨;

支挡工程建筑物抗滑稳定安全系数(Ks)≥1.30,抗倾覆安全系数(Kt)≥1.60。

7.3 治理工程总体设计

根据该滑坡形态特征,采取格构锚支挡+截水沟工程进行治理方案设计:

本方案根据保护对象布设,在H1、H2滑坡前缘分别设置格构锚,坡脚采用挡墙支挡。 沿滑坡后缘设置一条截水沟,总长445m,采用M7.5浆砌片石砌筑。

7.4 治理工程分项设计 7.4.1 格构锚支挡工程设计

(1)设桩处参数

H1滑坡: H1滑坡最大剩余下滑力为143.82kN,安全系数1.011(见表5-3-1),对H1滑坡治理采用格构锚进行支挡,支挡后需对滑坡前缘进行削坡,格构锚设计剩余下滑力按削坡后滑坡剩余

下滑力进行计算,计算所得剩余下滑力为158.94kN(见表7-4-1),按180kN进行设计。

H2滑坡: H2滑坡最大剩余下滑力为219.658kN,安全系数1.012(见表5-3-2),对H2滑坡治理采用格构锚进行支挡,支挡后需对滑坡前缘进行削坡,格构锚设计剩余下滑力按削坡后滑坡剩余下滑力进行计算,计算所得剩余下滑力为224.533kN(见表7-4-2),按250kN进行设计。

(2)格构底部挡墙

在H1、H2滑坡坡脚分别修筑挡墙,H1滑坡坡脚挡墙高度1.0m,埋置深度0.5m;H2滑坡坡脚挡墙高度5.0m,埋置深度2.0m。挡土墙均用C25混凝土现浇铸成。

(3)格构梁

在H1、H2滑坡前缘修筑格构锚进行支挡,格构梁尺寸0.3×0.3m,网格间距3×3m,支护段总长237m。格构梁每间隔10-20m设置一道伸缩缝,缝宽2cm,缝中采用沥青麻筋填塞。

①格构弯矩设计值确定 按照锚杆锚固设计力计算。 ②格构配筋计算

按照以下公式进行配筋计算: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得知,受拉、受压钢筋为4φ16,箍筋为φ12@250。 (4)锚索及锚杆 ①设计力计算

根据滑坡各剖面剩余下滑力及格构锚杆区推力值进行比较,其锚杆设计值采用滑坡剩余推力及削坡后剩余下滑力,见表7-4-2。

②锚杆结构设计

根据计算,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锚杆支护计算公式采用:

Nak=P0/cosα

Na=γQNak

Aγ0Na

s≥

ξ 2f

y

laka1≥

Nξ1πDf

rb

l≥γ0Naa2

ξ 3nπdfb

式中:

Nak—锚杆轴向拉力标准值(KN);

Na—锚杆轴向拉力设计值(KN);

γQ

—荷载分项系数,取值1.3;

As—钢筋截面面积(mm2);

γ0—边坡工程重要性系数,本设计取1.1;

ξ2—锚筋抗拉工作条件系数;取值0.69;

fpy

—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KPa);

La1—锚杆锚固体与地层的锚固长度(m);

ξ1—锚固体与地层粘结工作条件系数,取值1.0; D—锚固体直径(m);

ξ3—钢筋与砂浆粘结强度工作条件系数,对永久性锚杆取0.60;

d—锚杆钢筋直径(m);

n—钢筋根数(根);

fb—钢筋与锚固砂浆间的粘结强度设计值(KPa),取2.4MPa;

frb—地层与锚固体粘结强度特征值(Kea),锚固介质为粉质粘土夹碎石角砾,取值240KPa;α—锚杆安装角度(°)。

按照上述公式计算,设计锚杆参数见表7-4-2,结构见附图(锚杆结构图)。

在H1滑坡格构第一、二、三排交点设置锚索,锚索长度分别为28m、23m、18m,在第四排设置锚杆,锚杆长度9m。

在H2滑坡格构第一、二、三排交点设置锚索,锚索长度分别为23m、18m、15m。

7.4.2 排水工程设计

(1)工程布置

修建坡面排水工程,其中截水沟沿滑坡后缘裂缝外侧修建,总长445m,矩形断面,高0.4m,宽0.4m。

(2)截水沟设计计算

排水沟尺寸为:高0.4m,宽0.4m,墙厚0.2m,M7.5浆砌片石。 a、设计流量计算: Q=qΨF

Ψ取 0.8

q取20年一遇39.2mm/h,50年一遇39.2mm/h。 滑坡外围汇水面积F=0.25km2,则: Q=39.2×0.017×0.8=0.59m3/s Q校=0.59m3/s

经计算,20年一遇大气降雨设计流量为0.45m3/s,50年一遇校核流量0.45m3/s。 b、排水沟过流量计算:

Q=WCRi

上式中:W=0.4×0.4=0.16m2

X=0.4+2×0.4=1.2m I=0.057~0.50m,取0.06 n=0.017

则计算:Q=0.66(m3/s)满足设计要求。 (3)截排水工程量

地表排水工程量见下表7-4-2。

8.2 设计依据及原则 8.2.1 监测设计主要技术依据

(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2)《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 (3)《GPS测量规范》 (4)《工程测量规范》 (5)《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7.4.3 裂缝封闭设计

对滑坡体上的裂缝采用粘土封闭。

①对裂缝进行开挖,开挖宽度应大于裂缝宽度20-30cm,深度不少于裂缝深度20cm; ②开挖后采用素粘土进行封闭并碾实。

8 工程监测设计 8.1 监测的目的和任务

(6)《岩土工程测试技术》

8.2.2 监测设计主要原则

(1)监测工作系统化。应委托有相应资质的监测单位对滑坡及其上建筑在施工前、施工中、

8.1.1 监测的目的

公兴村滑坡地质灾害目前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监测网络,无监测数据。为了监测滑坡防治工程施工期间坡体的变形情况,同时指导防治工程施工,检验和验证治理工程实际效果,因此必须建立变形区地质灾害监测网络。

施工后进行全程监测;

(2)监测设施的布置应考虑长久、稳定、可靠、不易被破坏;所有的基准点均应选埋在滑坡影响范围外稳定的基岩上;

(3)方法和仪器的选择应考虑技术先进、费用节省,要有足够的精度和灵敏度,以便能准确反映滑坡变形动态;

(4)主要技术要求。

a、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50mm b、观测点坐标中误差≤3.0mm

8.1.2 监测的任务

(1)建立公兴村滑坡地质灾害变形监测网络,施工前进行监测,预报滑坡、不稳定斜坡的变形发展趋势,监测资料可供地方政府在对滑坡治理效果评估利用。

(2)在整个治理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跟踪监测,超前预报,确保施工期间滑坡区工作人员、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3)监测成果用于施工期间反馈设计,指导优化后续工程施工;竣工后用于检验防治效果。

8.3 监测工程布置

滑坡区内监测采用绝对位移监测。在公兴村滑坡地质灾害区内,在H1、H2滑坡的滑动方向和垂直滑动方向上布设1-7号剖面,每个剖面布置3~4个监测点,共24个,7个为治理效果监测点,17个为地面变形监测点,其中15个位于滑坡体内部,2个位于滑坡体后方斜坡。由当地国土部门进行监测,监测费用在工程费用的独立费用中计列。

8.4 监测工程设计 8.4.1 监测对象及范围

根据勘查报告确定的公兴村滑坡的边界范围,作为本次监测网布置范围。 监测等级

根据《规程》规定,一般场地滑坡观测,应按《规程》变形测量等级的三级进行观测,即按沉降观测时观测点高差中误差≤1.5mm,位移观测时观测点坐标误差≤10mm精度要求进行观测。

石顶部露出地面20厘米。

8.4.4监测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1)各周期变形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对观测点进行坐标及高程的计算。以各观测点的零周期为初始值,以后观测点各周期的坐标高程值相对于初始值的差,即为变形观测点各周期的水平位移和沉降量的大小。

2)内业计算数字的取位。 内业计算数字的取位见表8-4-1。

8.4.2监测周期的确定

变形观测周期应以能系统反映所监测变形的变化过程,且不遗漏其变化时刻为原则,根据单位时间内变形量的大小及外界因素影响确定。因此,滑坡场地观测的周期应视滑坡的活跃程度及季节变化等情况而定。在遇暴雨、发现滑速增快或观测过程中发现有大滑动的可能时,应立即缩短观测周期,及时增加观测次数。目前在雨季每10天观测一次,旱季每半月观测一次;施工期间继续监测滑坡水平、垂直位移变化,达到安全监测的目的;施工结束后转为长期监测,旱季每季度观测一次,雨季每月监测一次。监测时间2年,以检验治理效果。

3)各周期观测成果的处理,应与实际变形情况接近或一致。变形观测点以各周期的长期观测数据为依据,通过分析所测变形与内因、外因之间的相关性,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采用逐步回归分析,通过在回归方程中逐个引入显著因子,剔除不显著因子,获得最佳回归方程。

4)提交资料:

监测工作结束后,提交下列成果: ①滑坡、变形区观测系统点位位置图 ②观测成果点

③观测点位移与沉降综合曲线图 ④观测成果分析资料

8.4.3监测控制点

1)选点

按《规程》要求,控制点须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变形观测点选设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在滑坡体范围外稳定地段共布置3个控制点。

2)埋石

①岩体上、建筑物顶上的控制点标石埋设采用水泥、砂浆现场浇固有“十”字中心的钢筋,岩体上凿孔深度不小于10厘米,建筑物顶上凿孔深度不小于5厘米,埋好后,标志顶部露出岩体面、建筑物顶上5厘米。

②岩体上的滑坡观测点埋石与控制点相同。

③土体上的滑坡观测点埋设预制有“十”字中心的钢筋混凝土标石,标石埋深不小于1米。标

8.4.5人员、仪器设备和配置

(1)人员配置:根据监测设计工作量需2个工作人员,其中测量技术人员1人。 (2)仪器设备:全站仪1台,对讲机2个。

8.5 监测工程量

表8-5-1 滑坡监测事物工程量统计表

9.3 施工交通及施工总布置

宜宾县柏溪镇公兴村滑坡的施工部位位于坡体的前缘及后缘,该场地在开发初期,已形成泥土

路坯,无需另行布置施工道路。

9.4 施工方法及施工机械基本要求

治理工程推荐方案为格构锚支挡+截水沟。根据施工场地条件及工程本身的特点,采用人工为主,机械为辅的施工方式进行,场内运输以人工小型运输车辆为主。治理工程所需施工用机械设备

9 施工组织设计 9.1 施工条件

9.1.1交通运输

勘察区为宜宾县城北新区,有水泥公路连接,距离宜宾县约4km,并有在建市政道路连接,交通方便。

也相对较为简单,施工用主要机械设备见下表9-4-1。

9.1.2供水供电

宜宾县柏溪镇公兴村滑坡治理工程位于柏溪镇城北新区,现场供水条件较差,对施工有一定影响。

治理工程现场紧邻柏溪镇城北新区,临近有多处电源可供施工使用,供电方便。

9.5 施工工序及进度计划

9.5.1施工工序

9.1.3占地与青苗赔偿

治理方案需占用部分耕作地,柏溪镇政府已对该场地内土体进行了征用赔偿,无需进行其他青苗赔偿。

施工准备竣工验收

9.2 材料选择与开采

格构锚施工所需的钢材、水泥、混凝土骨料、砂等可到宜宾县及周围购买,汽车运输至工地内。

(1)截水沟施工顺序:放线→基槽开挖→垫层→浆砌块石砌筑。

(2)格构锚的施工顺序为:放线→施工锚杆及锚索钻孔→平整坡面开挖梁槽→制作钢筋笼→(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混凝土浇筑→施工锚杆及锚索→施加预应力。

9.5.2施工进度计划

进度计划见表9-5-1,总工期为3个月。

9.6 施工管理与监理

本项目施工时间紧,任务重,要求施工单位有较强的施工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完成任务。土建施工应有20~30个工人和相应的施工设备。监理人员2人,总监1人;土建监理2人。

(1)按工程要求进行备料,混凝土、钢筋及块石应在交货时提交检测报告和质量检测证书。石料开采料场选择时,应对石料进行检测。

(2)施工中加强安全措施,必须有安全保障措施。

10 环境规划设计 10.1 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6)GB12523—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10.2 施工对环境影响评价

本次滑坡治理工作中,其主要的机械设备有混凝土搅拌机、挖掘机、发电机等,这些设备在施工过程中,虽然发出声音的响度和响度级都较低,不致于达到噪声污染的程度,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对当地居民生活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故建议格构锚施工错峰进行;施工过程中的混凝土,制作过程中所产生的扬尘,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小;施工过程中所排放的废水中不含有任何有毒有害的物质、且废水可直接沿沟排水系统;尽管滑坡治理工程中要产生大量的废渣土(格构锚施工和截排水沟施工),但该工程考虑到用这些大量的松散岩土物质运输至邻近需回填的地段作为资源利用,因此也不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从这几方面分析,该斜坡治理工程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较小,在保护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同时,实现了工程治理的目的。

10.3 环境保护设计

10.3.1生态保护

1、在土方开挖时避开雨季,雨季来临前将开挖、弃方的边坡处理完毕。

2、施工取土时采取平行作业,边开挖、边平整、边绿化,计划取土,及时还耕。

3、在截水沟及格构锚开挖施工中,尽量减少对坡表植被的破坏,并在完工后对破坏地段及时进行景观再造。

4、对施工临时用地,先将原表层熟土集中堆放,待施工完毕后,再将这些熟土推平,恢复原地表层。

10.3.2噪声防治

注意机械保养,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安排工人轮流进行机械操作,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对在声源附近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人,发放防声耳塞、头盔等,对工人进行自

身保护。 3、滑坡区内土地在使用过程中,建议分台阶进行利用,台阶可按402m、410m分两级进行利用。 4、滑坡体上不应继续回填土石方,避免增加滑坡荷载,导致滑坡下滑加剧。

10.3.3水污染防治

1、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等集中处理,不直接排入水体。

2、对施工机械严格进行检查,防止油料泄漏。严禁将废油、施工垃圾等随意抛入水体。

5、滑坡体上在今后的利用过程中,应做好地面防排水工作,防治雨水及生产生活用水下渗入滑带中。

6、其他未尽事宜按《滑坡防治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建筑边坡技术规范》等执行。

10.3.4原料与保护资源的措施

1、不得使用报废或国家禁用设备,不得超标浪费资源; 2、对所用材料要妥善保管,不得浪费; 3、占用土地要遵循“少占多利用”的原则。

10.3.5保护和改善施工环境

推行新技术,改进施工工艺,以保护和改善施工环境。

11 问题与建议

1、该滑坡位于拟建工业集中区,为保证今后场地内企业的安全运作,在治理工程施工完毕后,应对滑坡治理效果进行监测,监测周期按相关规定执行。

2、格构工程上部土地若需在今后使用,因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①在距离格构工程上口10m范围内,不宜修建道路、厂房、住房等载荷建(构)筑物; ②在距离格构工程上口10-20m范围内,不宜修建厂房、住房等载荷建(构)筑物,可修建道路,但不宜通过重型车辆;

③在距离格构工程上口20m范围以外,可修建道路、厂房、住房等载荷建(构)筑物,但不能修建大于7层建筑,建筑基础形式建议采用桩基或独立基础,基础持力层应进入中风化砂岩不少于3m;

④上部在修建建筑过程中,基础应考虑一定侧向滑移力,H1滑坡中部按30kpa考虑,H1滑坡两侧按10kpa考虑,H2滑坡按50kpa考虑。

目 录

1 前言.......................................................................................................................................................... 1

1.1 任务由来........................................................................................................................................ 1 1.2 项目的地理位置............................................................................................................................ 1 1.3 治理工程概况................................................................................................................................ 1 1.4 设计依据........................................................................................................................................ 1 2 项目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

8.5 监测工程量.................................................................................................................................. 22 9 施工组织设计........................................................................................................................................ 22

9.1 施工条件...................................................................................................................................... 22 9.2 材料选择与开采.......................................................................................................................... 22 9.3 施工交通及施工总布置.............................................................................................................. 22 9.4 施工方法及施工机械基本要求.................................................................................................. 22 9.5 施工工序及进度计划.................................................................................................................. 22 9.6 施工管理与监理.......................................................................................................................... 23 2.1 地质灾害体灾情评价.................................................................................................................... 2 2.2 项目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 3 地理地质环境.......................................................................................................................................... 2

3.1 位置及交通.................................................................................................................................... 2 3.2 气象与水文.................................................................................................................................... 3 3.3 地形地貌........................................................................................................................................ 3 3.4 地层岩性........................................................................................................................................ 3 3.5 地震................................................................................................................................................ 3 3.6 水文地质条件................................................................................................................................ 3 3.7 人类工程活动................................................................................................................................ 3 4 滑坡体特征.............................................................................................................................................. 4

4.1 滑坡基本特征................................................................................................................................ 4 4.2 H1滑坡 .......................................................................................................................................... 4 4.3 H2滑坡 .......................................................................................................................................... 7 4.4 滑坡物质结构特征...................................................................................................................... 10 5 滑坡稳定性评价和预测........................................................................................................................ 11

5.1 计算剖面的确定.......................................................................................................................... 11 5.2 计算参数的确定.......................................................................................................................... 12 5.3 稳定性计算.................................................................................................................................. 14 5.3 滑坡稳定性综合评价.................................................................................................................. 14 6 滑坡推力计算........................................................................................................................................ 14

6.1 工程等级、工况及安全系数的确定.......................................................................................... 14 6.2 滑坡推力计算方法...................................................................................................................... 15 6.3 滑坡推力计算结果评价.............................................................................................................. 16 7 治理工程设计........................................................................................................................................ 16

7.1 防治目标及原则.......................................................................................................................... 16 7.2 设计依据及指标.......................................................................................................................... 16 7.3 治理工程总体设计...................................................................................................................... 17 7.4 治理工程分项设计...................................................................................................................... 17 8 工程监测设计........................................................................................................................................ 20

8.1 监测的目的和任务...................................................................................................................... 20 8.2 设计依据及原则.......................................................................................................................... 20 8.3 监测工程布置.............................................................................................................................. 20 8.4 监测工程设计.............................................................................................................................. 21

10 环境规划设计...................................................................................................................................... 23

10.1 设计依据.................................................................................................................................... 23 10.2 施工对环境影响评价................................................................................................................ 23 10.3 环境保护设计............................................................................................................................ 23 11 问题与建议 .......................................................................................................................................... 24

1 前言 1.1 任务由来

宜宾县柏溪镇公兴村滑坡(以下简称:公兴村滑坡)位于宜宾市宜宾县YBXR2012-17号地块北侧。系下部场地对边坡开挖,引起发生滑动的人工滑坡。据调查, 2014年5月底,在边坡进行开挖后,遇暴雨坡体开始出现裂缝,并在之后的每次降雨过程中,滑坡变形加剧,坡体的裂缝变宽、下错形成土坎。因为人为活动,目前滑坡发育的裂缝部分已被掩埋。通过分析,最终确定该区域发育有H1、H2两处滑坡。

向家坝工业集中区管理委员会邀请柏溪镇政府相关临到及相关地质专家进行了现场核实,认为该滑坡灾情紧迫,有治理的必要性,将该灾害点确定为应急抢险工程。经比选,我院承担宜宾县柏溪镇公兴村滑坡勘查项目的勘查工作,并编制宜宾县公兴村滑坡勘查报告、施工图设计报告。

1.2 项目的地理位置

勘察区为宜宾县城北新区,有水泥公路连接,距离宜宾县约4km,并有在建市政道路连接,交通方便。

1.3 治理工程概况

根据滑坡的成因机制、诱发因素及变形破坏模式等,拟采用格构锚对该滑坡进行支挡。1、格构锚工程

由于该滑坡为人为开挖土方诱发的牵引式滑坡,滑坡整体坡度较缓,故在滑坡前缘陡坎处设置格构锚进行支挡:

在H1滑坡前缘布置格构锚,在坡脚设置挡墙,挡墙高度1m,格构尺寸3×3m,格构梁截面0.3×0.3m,H1滑坡格构自上而下布置三排锚索、一个锚杆,长度分别为28m、23m、18m、9m。

在H2滑坡前缘布置重力式挡土墙,墙高5m,其中嵌入2m,在墙体上部设置格构锚,

格构尺寸3×3m,格构梁截面0.3×0.3m,H2滑坡格构自上而下布置三排锚索,长度分别为23m、18m、15m。

H2滑坡上部场地在施工前能征用,并能开挖土石方,H2滑坡区格构锚索可不再施工。 2、截水沟工程

为减少降雨对滑坡影响,对滑坡后缘采取截排水措施,在原有水沟位置处修建,单向排入斜坡北侧冲沟,使其满足截排水过流量要求,总长719m,沟体均采用M7.5浆砌片石砌筑。

1.4 设计依据

(1)《宜宾县柏溪镇公兴村滑坡勘查报告》;

(2)《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4号),2003]; (3)《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 (4)《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 (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7)《铁路路基支挡结构设计规范》(TB10025—2001 J127—2001); (8)《水利水电工程工程量计算规定》(DL/T5008—1999); (9)《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3—2001);

(1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2)2008年版;

(12)《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CJJ50—92)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发布的水总[2002]116号文及相应的《水利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水利建筑工程预算定额》、《水利工程设计预算编制规定》等;

(14)四川省相关部门发布的其它预算定额标准。

2 项目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1 地质灾害体灾情评价

2.1.1 分布位置、规模及危险区范围

宜宾县柏溪镇公兴村滑坡发育于丘陵区中下部,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04°33′14″,北纬28°44′16″,地形总体北高南低。滑坡后缘为山脊,前缘为人工开挖平台,该平台为拟建工业集中区平场场地,平台东西走向长约185m;滑坡东侧为冲沟;滑坡西侧为坡体纵向台阶。

H1滑坡位于勘测区东侧,滑坡纵向长约200m,横向宽约150m,滑坡厚度3.0~9.0m,滑坡体积约18×104m3,主滑方向192°。滑坡后缘高程420m,前缘高程390m,相对高差30m。属于中型牵引式岩质滑坡。滑坡滑体为砂质泥岩及粉质粘土,推测滑坡中下部滑带为砂质泥岩与砂岩交界处软弱层,滑坡中上部滑带为粉质粘土与砂岩交界处,滑床为砂岩,基岩产状247°∠8°,斜坡总体为顺向坡。坡体多为台阶式耕作地,坡度8~15°,坡体结构松散,有利于雨水下渗,并快速向坡脚排泄,降雨时滑坡后缘坡体形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均向滑坡区汇集,为滑坡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H2滑坡位于坡体西侧,滑坡纵向长约120m,横向宽约70m,滑坡厚度4.0~13.0m,滑坡体积约5.9×104m3,主滑方向172°。滑坡后缘高程419m,前缘高程390m,相对高差29m。属于中型牵引式岩质滑坡。滑坡滑体为砂质泥岩及粉质粘土,推测滑坡中下部滑带为砂质泥岩与砂岩交界处软弱层,滑坡中上部滑带为粉质粘土与砂岩交界处,滑床为砂岩,基岩产状247°∠8°,斜坡总体为顺向坡。坡体多为台阶式耕作地,坡度15~22°,坡体结构松散,有利于雨水下渗,并快速向坡脚排泄,降雨时滑坡后缘坡体形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均向滑坡区汇集,为滑坡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2.1.2 主要危害对象

宜宾县柏溪镇公兴村滑坡主要威胁对象为其下部拟建工业集中区及上部拟建市政道

路。

2.2 项目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滑坡紧邻柏溪镇工业集中区及拟建市政道路,对其进行工程治理,保护了当地工业财

产安全。因此开展对宜宾县柏溪镇公兴村滑坡场工程的治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3 地理地质环境 3.1 位置及交通

公兴村滑坡位于宜宾市宜宾县城北新区YBXR2012-17号地块北侧,属金沙江左岸Ⅱ级阶地。勘查区北侧为规划拟建市政道路,西侧为公路,南侧为拟建工业区场地,东侧为山脊。场地内总体地势高差变化不大,属丘陵地貌。

勘察区为宜宾县城北新区,有水泥公路连接,距离宜宾县约4km,并有在建市政道路连接,交通方便(图中A点为滑坡位置)。

图3-1-1 宜宾县柏溪镇公兴村交通位置图

3.2 气象与水文 3.2.1 气象

勘察区属四川盆地东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具有春早夏长,秋雨连绵,冬暖多雾之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7.5℃~18.5℃,极端最低气温-3.7℃,极端最高气温42.2℃。全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014.6mm,最大平均降雨量达1378.3mm,最小平均降雨量达783.2mm,降雨一般集中在5~9月,占年降雨量的2/3。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0% 。

罗系沙溪庙组(J2l)砂质泥岩及(4)侏罗系沙溪庙组(J2l)砂岩。其岩性特征分述如下:

(1)新近回填土(Q4ml):分布于勘察区H2滑坡中部东侧,黄褐色为主,稍湿,为新近回填土,以粉质粘土为主,含约20-30%的砂岩、砂质泥岩,结构松散,工程性能差。

(2)第四系(Q4el)粉质粘土:粉质粘土分布于整个勘察区,黄色~黄褐色,少量黑褐色,稍湿,可塑、硬塑,结构松散,碎石粒径1~3cm不等,含量10%。

(3)侏罗系沙溪庙组(J2l)砂质泥岩:主要分布于H2滑坡中前部及H1滑坡,棕红色,厚层状结构,主要矿物以粘土矿物为主,节理、裂隙发育,充填少量粘土、粉质粘土,风化严重,工程性质差。

(4)侏罗系沙溪庙组(J2l)砂岩:场地内均有分布,位于侏罗系沙溪庙组砂质泥岩下部,中风化,灰色-灰白色,完整性好,裂隙不发育,强度高,局部与砂质泥岩互层出露。

3.2.2 水文

勘察区属金沙江二级阶地,距离金沙江直线距离约3km。勘察区内无大的地表水体,地表水主要靠大气供给,降雨通过山体汇集后向低处排泄。

3.5 地震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条规,抗震设计参数如下: a、抗震设防烈度:7度;

b、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10g; c、设计地震分组:第二组; d、卓越周期值:0.40s

3.3 地形地貌

勘察区内海拔390m~430m,相对高差50m,属丘陵地貌,整体坡度较缓,汇水面积大,见照片3-3-1。

3.6 水文地质条件

工作区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主要受大气降雨补给。覆盖层为含碎石粉质粘土,结构松散,一部分降雨沿坡面形成径流,另一部分则沿基岩裂隙下渗形成地下水,向斜坡坡脚排泄。

图3-3-1 勘查区丘陵地貌

3.7 人类工程活动

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是地质灾害的促发因素,工作区内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和促发表现在以下

3.4 地层岩性

勘查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1)新近回填土(Q4);(2)第四系(Q4)粉质粘土;(3)侏

ml

el

几个方面:

①人为渗水:目前正在大力兴建的水利设施建设,特别是农渠渗漏,来自高山的渠系渗漏及随

意排放等,其大量渗漏和排放的地表水沿松散斜坡渗漏,是区内引发滑坡的重要原因,其次是生活和家用灌水等。②工程建设:特别是修房筑路工程建设,开挖形成人工高陡边坡,改变了原始斜坡的稳定平衡状态,容易形成滑坡、崩塌和不斜定斜坡,弃土、弃碴等不合理堆放,易形成泥石流;③植被破坏:人口大量繁衍,导致毁林开荒,过度垦植,降低水土涵养,引发滑坡、泥石流等的产生。另一方面,人类不合理的工程经济活动人为扩大了地质灾害的危害范围。主要表现在,在进行工程建设和规划选址时,未对场地内存在的地质灾害进行专门考察研究,将工程设施兴建在易受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危害的地段。

勘察区前缘为在建工业场地,该场地在平场过程中对坡脚进行切坡,形成一人工高边坡,其高度约8~12m,坡度40~60°,使斜坡稳定性下降;在降雨过程中,在水的作用下,斜坡段稳定性进一步变差,最终导致边坡发生滑移现象。

照片4-1-1 公兴村滑坡全貌照片

4 滑坡体特征 4.1 滑坡基本特征

4.2 H1滑坡

4.2.1 H1滑坡区地貌形态

H1滑坡位于勘测区东侧,滑坡纵向长约200m,横向宽约150m,滑坡厚度3.0~9.0m,滑坡体

宜宾县柏溪镇公兴村滑坡发育于丘陵区中下部,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04°33′14″,北纬28°44′16″,地形总体北高南低。

滑坡后缘为山脊,前缘为人工开挖平台,该平台为拟建工业集中区平场场地,平台东西走向长约185m;滑坡东侧为冲沟;滑坡西侧为坡体纵向台阶。

经勘查,目前滑坡区主要发育有H1、H2两个滑坡。滑坡基本特征见表4-1-1,基本位置关系见照片,4-1-1。

表4-1-1 宜宾县柏溪镇公兴村滑坡基本特征说明表

积约18×104m3,主滑方向192°。滑坡后缘高程420m,前缘高程390m,相对高差30m。属于中型牵引式岩质滑坡。滑坡滑体为砂质泥岩及粉质粘土,推测滑坡中下部滑带为砂质泥岩与砂岩交界处软弱层,滑坡中上部滑带为粉质粘土与砂岩交界处,滑床为砂岩,基岩产状247°∠8°,斜坡总体为顺向坡。坡体多为台阶式耕作地,坡度8~15°,坡体结构松散,有利于雨水下渗,并快速向坡脚排泄,降雨时滑坡后缘坡体形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均向滑坡区汇集,为滑坡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滑坡平面形态呈“舌”型,见照片4-2-1,图4-2-1。

照片4-2-1 H1滑坡全貌

照片4-2-2 H1滑坡后缘外貌 照片4-2-3 H1滑坡东侧冲沟

图4-2-1 H1滑坡典型地质剖面

照片4-2-4 H1、H2滑坡分界线 照片4-2-5 滑坡前缘剪出口

4.2.2 H1滑坡区边界特征

H1滑坡平面均呈舌状,边界明显。滑坡后缘以山体后部陡缓交接处为界(见照片4-2-2),东侧以冲沟为界(见照片4-2-3),西侧以冲沟为界与H2滑坡相邻(见照片4-2-4),前缘以陡缓为界(见照片4-2-5)。

4.2.3 H1滑坡发育史

根据调查访问,该滑坡形成于2014年5月底,由于滑坡前缘为修筑工业集中区,对坡体进行削坡,形成陡坎,在5月底暴雨期间滑坡开始出现蠕滑变形,形成了裂缝(LF1、LF2、LF3、LF5、LF6),并在随后的每次降雨过程中,各裂缝均有加深、加宽迹象。

4.2.4 H1滑坡变形特征

根据现场调查,H1滑坡变形主要表现为滑坡前缘土体下沉,使滑坡前缘出现“雁形”裂缝LF6,并随之带动滑坡中后部发生滑移,出现裂缝LF1、LF2、LF3等。H1滑坡各变形特征分述如下:

裂缝1(LF1):发育于滑坡体后缘中部,形成于2014年5月底暴雨期间,据调查了解,裂缝走向延伸方向101~106°,长68m,缝宽2~15cm,最大下错0.2m,错动方向198°,裂缝3(LF3):发育于滑坡体中部,形成于2014年5月底暴雨期间,据调查了解,裂缝走向延伸方向106~110°,长53m,缝宽2~10cm,最大下错0.3m,错动方向201°,并并在近期暴雨过程中有加宽、加深迹象。裂缝1形态见照片4-2-6。

照片4-2-6 裂缝1使得晒坝拉裂

裂缝2(LF2):发育于滑坡体后缘西侧,形成于2014年5月底暴雨期间,据调查了解,裂缝走向延伸方向56~58°,长34m,缝宽1~3cm,最大下错0.1m,错动方向145°,并在近期暴雨过程中有加宽、加深迹象。裂缝2形态见照片4-2-7。

照片4-2-7 裂缝2形态特征照片

在近期暴雨过程中有加宽、加深迹象。裂缝3形态见照片4-2-8。

照片4-2-8 裂缝3形态特征照片

裂缝4(LF4):发育于滑坡体中部东侧,形成于2014年5月初暴雨期间,据调查了解,裂缝走向延伸方向126~174°,长36m,缝宽1~3cm,错动方向245°,并在近期暴雨过程中有加宽、加深迹象。该裂缝为拟建公路回填路基沉降导致,与滑坡无直接关系。裂缝4形态见照片4-2-9。

照片4-2-9 裂缝4形态特征照片

裂缝5(LF5):发育于滑坡体前缘,形成于2014年5月底暴雨期间,据调查了解,裂缝走向延伸方向86~93°,长35m,缝宽3~20cm,可见深度0.8m,最大下错0.5m,错动方向182°,并在近期暴雨过程中有加宽、加深迹象。裂缝5形态见照片4-2-10。

照片4-2-10 裂缝5形态特征照片

裂缝6(LF6):发育于滑坡体前缘,形成于2014年5月底暴雨期间,据调查了解,裂缝走向延伸方向100~126°,长16m,缝宽2~20cm,可见深度0.5m,最大下错0.3m,错动方向201°,并在近期暴雨过程中有加宽、加深迹象。裂缝6形态见照片4-2-11。

照片4-2-11 “雁”形裂缝6形态特征照片

H1滑坡属于牵引式滑坡,滑坡体前缘土体发生垮塌、溜滑,在土体垮塌后部又会形成新的临空面,在暴雨的影响下,后部的土体又会继续发生溜滑。使得滑坡体前缘本来可以抗滑的土体减少,对滑坡体的整体稳定性不利。LF1、LF2、LF3、LF5、LF6均属于拉张裂缝,LF4为回填土沉降裂缝,各裂缝数据见表4-2-1。

4.3 H2滑坡

4.3.1 H2滑坡区地貌形态

H2滑坡位于坡体西侧,滑坡纵向长约120m,横向宽约70m,滑坡厚度4.0~13.0m,滑坡体积约5.9×104m3,主滑方向172°。滑坡后缘高程419m,前缘高程390m,相对高差29m。属于

中型牵引式岩质滑坡。滑坡滑体为砂质泥岩及粉质粘土,推测滑坡中下部滑带为砂质泥岩与砂岩交界处软弱层,滑坡中上部滑带为粉质粘土与砂岩交界处,滑床为砂岩,基岩产状247°∠8°,斜

坡总体为顺向坡。坡体多为台阶式耕作地,坡度15~22°,坡体结构松散,有利于雨水下渗,并快速向坡脚排泄,降雨时滑坡后缘坡体形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均向滑坡区汇集,为滑坡形成提供了有季节性冲沟为界与H1滑坡相邻(见照片4-3-3),西侧以山脊为界(见照片4-3-4),前缘以陡坎为界(见照片4-3-5)。

利条件。滑坡平面形态呈“舌”型,见照片4-3-1。

照片4-3-1 H2滑坡全貌

图4-3-1 H2滑坡典型地质剖面

4.3.2 H2滑坡边界特征

H2滑坡平面均呈舌状,边界明显。滑坡后缘以山体后部坡顶处为界(见照片4-3-2),东侧以

照片4-3-2 H2滑坡后缘外貌 照片4-3-3 H2滑坡东侧季节性冲沟

照片4-3-4 H2滑坡西侧山脊 照片4-3-5 H2滑坡前缘剪出口

4.3.3 H2滑坡发育史

根据调查访问,该滑坡形成于2014年5月底,由于滑坡前缘为修筑工业集中区,对坡体进行

削坡,形成陡坎,在5月底暴雨期间滑坡开始出现蠕滑变形,形成了裂缝(LF7、LF8、LF9、LF10),并在随后的每次降雨过程中,各裂缝均有加深、加宽迹象。

4.3.4 H2滑坡变形特征

根据现场调查,H1滑坡变形主要表现为滑坡土体下沉,使滑坡前缘出现裂缝LF10,并随之带

动滑坡中后部发生滑移,出现裂缝LF7、LF8、LF9等。H1滑坡各变形特征分述如下:

裂缝7(LF7):发育于滑坡体后缘,形成于2014年5月底暴雨期间,据调查了解,裂缝走向延伸方向95~107°,长17m,缝宽0.5~2cm,错动方向178°,并在近期暴雨过程中有加宽、加深迹象。裂缝7形态见照片4-3-6。

照片4-3-6 裂缝7

照片4-3-8 裂缝9

裂缝8(LF8):发育于滑坡体中部,形成于2014年5月底暴雨期间,据调查了解,裂缝走向延伸方向31~36°,长21m,缝宽2~5cm,错动方向170°,并在近期暴雨过程中有加宽、加深迹象。裂缝8形态见照片4-3-7。

裂缝10(LF10):发育于滑坡体中前部,形成于2014年5月底暴雨期间,据调查了解,裂缝走向延伸方向68~101°,长30m,缝宽2~5cm,错动方向172°,并在近期暴雨过程中有加宽、加深迹象。裂缝10形态见照片4-3-10。

照片4-3-7 裂缝8

照片4-3-9 裂缝10

裂缝9(LF9):发育于滑坡体中部,形成于2014年5月底暴雨期间,据调查了解,裂缝走向延伸方向73~89°,长22m,缝宽1~3cm,错动方向173°,并在近期暴雨过程中有加宽、加深迹象。裂缝9形态见照片4-3-8。

H2滑坡属于牵引式滑坡,滑坡体前缘土体发生垮塌、溜滑,在土体垮塌后部又会形成新的临空面,在暴雨的影响下,后部的土体又会继续发生溜滑。使得滑坡体前缘本来可以抗滑的土体减少,对滑坡体的整体稳定性不利。LF7、LF8、LF9、LF10均属于拉张裂缝,各裂缝数据见表4-3-1。

②粉质粘土

该层广泛分布于坡体表层,土黄色-紫红色,土体稍湿,可塑,碎石含量约15%,碎石岩性主要为砂岩,结构较松散,工程性能差,易于地表水入渗(见照片4-4-2)。

4.4 滑坡物质结构特征

照片4-4-2 粉质粘土岩芯外貌

③强风化砂质泥岩

该层主要分布于H1滑坡下部及H2滑坡,土黄色-紫红色,风化严重,局部与砂岩互层出露,结构较松散,工程性能差,易于地表水入渗(见照片4-4-3)。

H1、H2滑坡位于同一单元地貌坡体上,两个滑坡的物质结构特征是一样的,滑坡体的物质结构特征分述如下:

1、滑体物质结构特征

滑坡区为第四系残坡积物及强风化砂质泥岩堆积区,覆盖层厚3.0-10.0m,滑体土根据其结构特征划分为三类:

①回填土

该层分布于H1滑坡中部东侧,厚0.0-3.0m,为拟建市政道路回填路基,以黄褐色粉质粘土为主,稍湿,含约20-30%的砂岩、砂质泥岩,呈棱角状,粒径5-30cm。该层土体结构松散,工程性能差,易于地表水入渗(见照片4-4-1)。

照片4-4-3 砂质泥岩岩芯外貌

2、滑床物质结构特征

根据现场勘查,公兴村滑坡滑床为侏罗系沙溪庙组砂岩,岩层产状为347º∠8º据钻孔揭示,

照片4-4-1 回填土岩芯外貌

该层砂岩为灰色-灰白色,完整性好,裂隙不发育,强度高(见照片4-4-4)。

照片4-4-4 砂岩岩芯外貌

3、滑带物质结构特征

据钻探揭露及现场调查,滑带为砂质泥岩、粉质粘土与砂岩交界处软弱层,滑床为砂岩,基岩产状247°∠8°。

4、滑带土特征

根据现场调查访问及钻探情况,公兴村滑坡为中型岩质滑坡,上段滑体为粉质粘土,滑带为粉质粘土与砂岩之间界面,滑带土呈软塑状;中下段滑体为强风化砂质泥岩,滑带为强风化砂质泥岩与砂岩之间界面,滑带土呈砂状,结构松散。

照片4-4-5 粉质粘土滑带特征 照片4-4-6 泥质砂岩滑带土特征

3、滑床物理力学特征

滑坡滑床为强-中等风化砂岩,根据室内土工试验,其天然重度为25.2kN/m3,天然抗压强度为11.6MPa。

5 滑坡稳定性评价和预测 5.1 计算剖面的确定

1、计算模型的确定

计算模型见图5-1-1~图5-1-9。

图5-1-1 H1滑坡1-1’剖面计算模型

图5-1-2 H1滑坡2-2’剖面计算模型

图5-1-3 H1滑坡3-3’剖面计算模型

图5-1-4 H1滑坡4-4’剖面计算模型

图5-1-5 H2滑坡5-5’剖面计算模型

图5-1-6 H2滑坡6-6’ 剖面局部计算模型

图5-1-7 H2滑坡6-6’ 剖面整体计算模型

图5-1-8 H2滑坡7-7‘ 剖面局部计算模型

图5-1-9 H2滑坡7-7‘ 剖面整体计算模型

5.2 计算参数的确定 5.2.1 地勘报告推荐

①、滑体土物理力学特征

该滑坡为岩质滑坡,滑体为粉质粘土及强风化泥质砂岩,由于泥质砂岩风化严重,与粉质粘土重度相差不大,故滑体土重度采取综合取值。根据室内土工试验得出,滑体土天然重度为15.7kN/m3

,饱和重度为19.7kN/m3

②、滑带土物理力学特征

经对3件滑体土样室内试验成果进行统计,粉质粘土滑带层物理力学指标为:天然重度15.2kN/m3

,饱和重度为19.3kN/m3

;天然多次剪值为C=7.5-10.2kPa,φ=11.6-14.4º,饱和多次剪值为C=4.6-6.5kPa,φ=5.8-10.2º,天然快剪值为C=9.5-12.3kPa,φ=13.3-16.8º,饱和快剪值为C=6.1-8.4kPa,φ=8.9-12.7º,其物理力学指标测试成果统计见表5-2-1。

经对6件滑体土样室内试验成果进行统计,强风化泥质砂岩滑带层物理力学指标为:天然重度15.3kN/m3,饱和重度为19.4kN/m3;天然多次剪值为C=7.1-13.6kPa,φ=10.3-21.7º,

饱和多次剪值为C=7.3-13.7kPa,φ=10.2-21.5º,天然快剪值为C=9.6-11.2kPa,φ=12.7-20.6º,饱和快剪值为C=7.3-13.7kPa,φ=10.2-21.5º,其物理力学指标测试成果统计见表5-2-2。

5.2.2 反演分析

选取2-2’剖面对滑坡反演分析(见图5-2-1),反演模型为局部变形区恢复原地形线,反演工况为暴雨工况,选取滑坡稳定系数K=0.95的C、φ值为暴雨工况下滑带饱和直剪参数建议值。

图5-2-1 2-2’剖面局部变形区暴雨工况下反演模型

H1粉质粘土滑带土饱和峰值抗剪值为C=6.8kPa,φ=7.2º,砂质泥岩滑带土饱和峰值抗剪值为C=7.0kPa,φ=4.2º。

5.2.3 参数选取

本次滑坡计算取值结合实验数据、反演数据数据对滑坡滑带进行综合取值。(详见表5-2-3、5-2-4)。

表5-2-3 滑坡粉质粘土滑带土物理参数及抗剪强度参数综合取值表

目前H1滑坡整体处于欠稳定状态,已经发生蠕滑变形,故取残值进行下滑推力验算,H1滑坡各剖面参数取值见表5-2-5; H2滑坡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故取峰值进行下滑推力验算,H2滑坡各剖面参数取值见表5-2-6。

表5-2-5 H1滑坡滑面滑带土参数取值表

表5-2-6 H2滑坡滑面滑带土参数取值表

5.3 稳定性计算

根据勘查报告中选取的计算工况、计算模型及参数合理,计算结果可采用,其推力及稳定性计算选取参数见表5-2-(3-6),计算结果见表5-3-1、5-3-2。

表5-3-1 H1滑坡稳定性及剩余下滑力计算结果统计表

5.3 滑坡稳定性综合评价

由表5-3-(1-3)可知:

宜宾县柏溪镇公兴村H1、H2滑坡在天然工况、地震工况下均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处于欠稳定状态。

计算结果与野外地质调查结论基本一致。

6 滑坡推力计算

6.1 工程等级、工况及安全系数的确定 6.1.1 工程等级的确定

设计标准参照《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的有关要求执行。由于危害对象为其下部拟建工业集中区及上部拟建市政道路,按照表6-1确定该防治工程级别确定为Ⅱ级,工程安全运行年限为50年。

6.1.2 设计工况及安全系数的确定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可知:勘查区的地震设防烈度为7度第二组,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本次考虑自重天然状态、自重+暴雨、地震状态三种情况。该滑坡防治A——地震加速度(重力加速度g); Kf——稳定系数; 渗透压力平行滑面的分力; TDi=rwhiwLitgβisin(аi-βi ) 工程等级为Ⅲ级,安全系数如下:

工况一:自重,安全系数Ks=1.10。 工况二:自重+暴雨,安全系数Ks=1.05。 工况三:地震,安全系数K s=1.05。

6.2 滑坡推力计算方法

⑴滑坡稳定性计算公式

计算方法采用传递系数法,计算公式如下:

∑n-1n-1(((wi

((1-ru

)cosα

i

-Asinai)-RDi)tgφi+CiLi)i=1

∏ψj)+Rn

kj=i

f=

∑n-1

n-1

((Wi

(sinα

i

+Acosαi)+TDi)i=1

∏ψj)+Tn

j=i

式中:Rn=(Wn((1-ru)cosаn-Asinаn)-RDn)tgфn+CnLn Tn=(Wn(sinаn+Acosаn)+TDn

∏n-1

ψ

j

=ψiψi+1ψi+2......ψn-1

j=i

式中:Ψ1—第i块段的剩余下滑力传递至i+1块段时的传递系数(j=i),即:ψj=cos(αi-αi+1)-sin(αi-αi+1)tgφi+1

Wi——第i条块的重量(kN/m); Ci——第i条块内聚力(kPa); Фi——第i条块内摩擦角(º); Li——第i条块滑面长度(m); аi——第i条块滑面倾角(º); βi——第i条块地下水流向(º);

渗透压力垂直滑向的分力 RDi= rwhiwLitgβicos(аi-βi ) ⑵滑坡剩余下滑力计算方法

第i块剩余下滑力(即该剖面的滑坡推力)Pi计算公式: Pi=Pi-1×Ψ+Ks×Ti-Ri

其中:传递系数

Ψi=cos(аi-1-аi)-sin(аi-1-аi)tgфi 下滑力

Ti=Wi(sinаi+Acosаi)+rwhiwLitgβicos(аi- βi) 抗滑力

Ri=Wi (cosаi-Asinаi)-Nwi- rwhiwLitgβicos(аi- βi) tgфi+CiLi

孔隙水压力 Nwi=rwhwiLi 式中:

Pi——第i条块的推力(kN/m);

Pi-1——第i条块的剩余下滑力(kN/m); Wi——第i条块的重量(kN/m); Ci——第i条块内聚力(kPa); Фi——第i条块内摩擦角(º); Li——第i条块长度(m); аi——第i条块倾角(º); A——地震加速度(重力加速度g); Ks设计安全系数。 ①基本荷载情况下

Ti=Wi·sinаi

Ni=Wi·cosаi·tgФi+Ci·Li ②自重+地震力+渗透压力 Ti=Wi(sinаi+cosаi)

Ni=[Wi(cosаi-а·sinаi)+Hi]tgФi+Ci·Li 其中:а——地震加速度; Hi——滑带地下水渗透压力; Li——二维剖面第I条块滑带长度。 3、计算工况的确定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可知:勘查区的地震设防烈度为7度第二组,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本次考虑自重天然状态、自重+暴雨、地震状态三种情况。该滑坡防治工程等级为Ⅲ级,安全系数如下:

天然工况下,安全系数取1.1,自重+暴雨或地震工况下,安全系数取1.05。

6.3 滑坡推力计算结果评价

⑴H1滑坡1-1’、2-2’、 3-3’、 4-4’剖面在天然工况、地震工况下均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

⑵H2滑坡 6-6’剖面局部、 7-7’剖面局部在天然工况、地震工况、暴雨工况下均处于稳定状态;5-5’、 6-6’、 7-7’剖面在天然工况、地震工况下均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

计算结果与野外地质调查结论基本一致。

7 治理工程设计 7.1 防治目标及原则 7.1.1 指导思想

(1)根据公兴村滑坡发生的条件、活动特点及危害状况,充分研究地质灾害的危害方式和危害范围,结合灾区重建规划,针对重点,因害设防;

(2)因地制宜,讲求实效,以技术成熟、经济节省的治理工程为主; (3)以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主,使防治工程能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7.1.2 设计原则

(1)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除害兴利的原则;

(2)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 (3)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4)投资省、效益高、技术可行的原则 (5)遵循公兴村滑坡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的原则。

7.1.3 设计目标

根据任务的要求,公兴村滑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防治目标是:尽快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保证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及生成生活秩序,为地方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7.2 设计依据及指标 7.2.1 设计依据

(1)《宜宾县柏溪镇公兴村滑坡勘查报告》;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2)2008年版;

(3)《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4号),2003]; (4)《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 (5)《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 (7)《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8)《铁路路基支挡结构设计规范》(TB10025—2001 J127—2001); (9)《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3—2001); (1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11)《水利水电工程工程量计算规定》(DL/T5008—1999);

(12)《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CJJ50—92)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发布的水总[2002]116号文及相应的《水利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水利建筑工程预算定额》、《水利工程设计预算编制规定》等;

(14)四川省相关部门发布的其它预算定额标准。

7.2.2 设计指标

(1)排水沟工程设计标准:

1)根据防洪工程设计规范,设计暴雨重现期确定为20年一遇,50年一遇暴雨为校核。 2)截(排)水量

地表排水沟设计截流量为滑体后缘斜坡汇入滑坡区70%以上的降雨径流。 3)排水沟安全超高

按四等排水工程要求,地表排水工程设计还涉及到排水沟的超高标准、水流流速控制标准、排水沟及跨沟建筑物的安全标准。排水沟超高标准定为:设计和校核情况下均不低于0.2m。排水沟流速控制标准定为:设计和校核情况下均不超过5m/s。设计合理使用年限为50年。

(2)支挡工程设计标准:

参照国家相关规范规定,本治理工程等级为Ⅲ级。

按暴雨强度重现期20年一遇进行设计,安全系数Ks=1.05; 按地震工况进行校核,安全系数Ks=1.05; 设计工况: 20年一遇持继暴雨;

支挡工程建筑物抗滑稳定安全系数(Ks)≥1.30,抗倾覆安全系数(Kt)≥1.60。

7.3 治理工程总体设计

根据该滑坡形态特征,采取格构锚支挡+截水沟工程进行治理方案设计:

本方案根据保护对象布设,在H1、H2滑坡前缘分别设置格构锚,坡脚采用挡墙支挡。 沿滑坡后缘设置一条截水沟,总长445m,采用M7.5浆砌片石砌筑。

7.4 治理工程分项设计 7.4.1 格构锚支挡工程设计

(1)设桩处参数

H1滑坡: H1滑坡最大剩余下滑力为143.82kN,安全系数1.011(见表5-3-1),对H1滑坡治理采用格构锚进行支挡,支挡后需对滑坡前缘进行削坡,格构锚设计剩余下滑力按削坡后滑坡剩余

下滑力进行计算,计算所得剩余下滑力为158.94kN(见表7-4-1),按180kN进行设计。

H2滑坡: H2滑坡最大剩余下滑力为219.658kN,安全系数1.012(见表5-3-2),对H2滑坡治理采用格构锚进行支挡,支挡后需对滑坡前缘进行削坡,格构锚设计剩余下滑力按削坡后滑坡剩余下滑力进行计算,计算所得剩余下滑力为224.533kN(见表7-4-2),按250kN进行设计。

(2)格构底部挡墙

在H1、H2滑坡坡脚分别修筑挡墙,H1滑坡坡脚挡墙高度1.0m,埋置深度0.5m;H2滑坡坡脚挡墙高度5.0m,埋置深度2.0m。挡土墙均用C25混凝土现浇铸成。

(3)格构梁

在H1、H2滑坡前缘修筑格构锚进行支挡,格构梁尺寸0.3×0.3m,网格间距3×3m,支护段总长237m。格构梁每间隔10-20m设置一道伸缩缝,缝宽2cm,缝中采用沥青麻筋填塞。

①格构弯矩设计值确定 按照锚杆锚固设计力计算。 ②格构配筋计算

按照以下公式进行配筋计算: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得知,受拉、受压钢筋为4φ16,箍筋为φ12@250。 (4)锚索及锚杆 ①设计力计算

根据滑坡各剖面剩余下滑力及格构锚杆区推力值进行比较,其锚杆设计值采用滑坡剩余推力及削坡后剩余下滑力,见表7-4-2。

②锚杆结构设计

根据计算,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锚杆支护计算公式采用:

Nak=P0/cosα

Na=γQNak

Aγ0Na

s≥

ξ 2f

y

laka1≥

Nξ1πDf

rb

l≥γ0Naa2

ξ 3nπdfb

式中:

Nak—锚杆轴向拉力标准值(KN);

Na—锚杆轴向拉力设计值(KN);

γQ

—荷载分项系数,取值1.3;

As—钢筋截面面积(mm2);

γ0—边坡工程重要性系数,本设计取1.1;

ξ2—锚筋抗拉工作条件系数;取值0.69;

fpy

—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KPa);

La1—锚杆锚固体与地层的锚固长度(m);

ξ1—锚固体与地层粘结工作条件系数,取值1.0; D—锚固体直径(m);

ξ3—钢筋与砂浆粘结强度工作条件系数,对永久性锚杆取0.60;

d—锚杆钢筋直径(m);

n—钢筋根数(根);

fb—钢筋与锚固砂浆间的粘结强度设计值(KPa),取2.4MPa;

frb—地层与锚固体粘结强度特征值(Kea),锚固介质为粉质粘土夹碎石角砾,取值240KPa;α—锚杆安装角度(°)。

按照上述公式计算,设计锚杆参数见表7-4-2,结构见附图(锚杆结构图)。

在H1滑坡格构第一、二、三排交点设置锚索,锚索长度分别为28m、23m、18m,在第四排设置锚杆,锚杆长度9m。

在H2滑坡格构第一、二、三排交点设置锚索,锚索长度分别为23m、18m、15m。

7.4.2 排水工程设计

(1)工程布置

修建坡面排水工程,其中截水沟沿滑坡后缘裂缝外侧修建,总长445m,矩形断面,高0.4m,宽0.4m。

(2)截水沟设计计算

排水沟尺寸为:高0.4m,宽0.4m,墙厚0.2m,M7.5浆砌片石。 a、设计流量计算: Q=qΨF

Ψ取 0.8

q取20年一遇39.2mm/h,50年一遇39.2mm/h。 滑坡外围汇水面积F=0.25km2,则: Q=39.2×0.017×0.8=0.59m3/s Q校=0.59m3/s

经计算,20年一遇大气降雨设计流量为0.45m3/s,50年一遇校核流量0.45m3/s。 b、排水沟过流量计算:

Q=WCRi

上式中:W=0.4×0.4=0.16m2

X=0.4+2×0.4=1.2m I=0.057~0.50m,取0.06 n=0.017

则计算:Q=0.66(m3/s)满足设计要求。 (3)截排水工程量

地表排水工程量见下表7-4-2。

8.2 设计依据及原则 8.2.1 监测设计主要技术依据

(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2)《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 (3)《GPS测量规范》 (4)《工程测量规范》 (5)《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7.4.3 裂缝封闭设计

对滑坡体上的裂缝采用粘土封闭。

①对裂缝进行开挖,开挖宽度应大于裂缝宽度20-30cm,深度不少于裂缝深度20cm; ②开挖后采用素粘土进行封闭并碾实。

8 工程监测设计 8.1 监测的目的和任务

(6)《岩土工程测试技术》

8.2.2 监测设计主要原则

(1)监测工作系统化。应委托有相应资质的监测单位对滑坡及其上建筑在施工前、施工中、

8.1.1 监测的目的

公兴村滑坡地质灾害目前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监测网络,无监测数据。为了监测滑坡防治工程施工期间坡体的变形情况,同时指导防治工程施工,检验和验证治理工程实际效果,因此必须建立变形区地质灾害监测网络。

施工后进行全程监测;

(2)监测设施的布置应考虑长久、稳定、可靠、不易被破坏;所有的基准点均应选埋在滑坡影响范围外稳定的基岩上;

(3)方法和仪器的选择应考虑技术先进、费用节省,要有足够的精度和灵敏度,以便能准确反映滑坡变形动态;

(4)主要技术要求。

a、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50mm b、观测点坐标中误差≤3.0mm

8.1.2 监测的任务

(1)建立公兴村滑坡地质灾害变形监测网络,施工前进行监测,预报滑坡、不稳定斜坡的变形发展趋势,监测资料可供地方政府在对滑坡治理效果评估利用。

(2)在整个治理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跟踪监测,超前预报,确保施工期间滑坡区工作人员、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3)监测成果用于施工期间反馈设计,指导优化后续工程施工;竣工后用于检验防治效果。

8.3 监测工程布置

滑坡区内监测采用绝对位移监测。在公兴村滑坡地质灾害区内,在H1、H2滑坡的滑动方向和垂直滑动方向上布设1-7号剖面,每个剖面布置3~4个监测点,共24个,7个为治理效果监测点,17个为地面变形监测点,其中15个位于滑坡体内部,2个位于滑坡体后方斜坡。由当地国土部门进行监测,监测费用在工程费用的独立费用中计列。

8.4 监测工程设计 8.4.1 监测对象及范围

根据勘查报告确定的公兴村滑坡的边界范围,作为本次监测网布置范围。 监测等级

根据《规程》规定,一般场地滑坡观测,应按《规程》变形测量等级的三级进行观测,即按沉降观测时观测点高差中误差≤1.5mm,位移观测时观测点坐标误差≤10mm精度要求进行观测。

石顶部露出地面20厘米。

8.4.4监测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1)各周期变形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对观测点进行坐标及高程的计算。以各观测点的零周期为初始值,以后观测点各周期的坐标高程值相对于初始值的差,即为变形观测点各周期的水平位移和沉降量的大小。

2)内业计算数字的取位。 内业计算数字的取位见表8-4-1。

8.4.2监测周期的确定

变形观测周期应以能系统反映所监测变形的变化过程,且不遗漏其变化时刻为原则,根据单位时间内变形量的大小及外界因素影响确定。因此,滑坡场地观测的周期应视滑坡的活跃程度及季节变化等情况而定。在遇暴雨、发现滑速增快或观测过程中发现有大滑动的可能时,应立即缩短观测周期,及时增加观测次数。目前在雨季每10天观测一次,旱季每半月观测一次;施工期间继续监测滑坡水平、垂直位移变化,达到安全监测的目的;施工结束后转为长期监测,旱季每季度观测一次,雨季每月监测一次。监测时间2年,以检验治理效果。

3)各周期观测成果的处理,应与实际变形情况接近或一致。变形观测点以各周期的长期观测数据为依据,通过分析所测变形与内因、外因之间的相关性,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采用逐步回归分析,通过在回归方程中逐个引入显著因子,剔除不显著因子,获得最佳回归方程。

4)提交资料:

监测工作结束后,提交下列成果: ①滑坡、变形区观测系统点位位置图 ②观测成果点

③观测点位移与沉降综合曲线图 ④观测成果分析资料

8.4.3监测控制点

1)选点

按《规程》要求,控制点须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变形观测点选设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在滑坡体范围外稳定地段共布置3个控制点。

2)埋石

①岩体上、建筑物顶上的控制点标石埋设采用水泥、砂浆现场浇固有“十”字中心的钢筋,岩体上凿孔深度不小于10厘米,建筑物顶上凿孔深度不小于5厘米,埋好后,标志顶部露出岩体面、建筑物顶上5厘米。

②岩体上的滑坡观测点埋石与控制点相同。

③土体上的滑坡观测点埋设预制有“十”字中心的钢筋混凝土标石,标石埋深不小于1米。标

8.4.5人员、仪器设备和配置

(1)人员配置:根据监测设计工作量需2个工作人员,其中测量技术人员1人。 (2)仪器设备:全站仪1台,对讲机2个。

8.5 监测工程量

表8-5-1 滑坡监测事物工程量统计表

9.3 施工交通及施工总布置

宜宾县柏溪镇公兴村滑坡的施工部位位于坡体的前缘及后缘,该场地在开发初期,已形成泥土

路坯,无需另行布置施工道路。

9.4 施工方法及施工机械基本要求

治理工程推荐方案为格构锚支挡+截水沟。根据施工场地条件及工程本身的特点,采用人工为主,机械为辅的施工方式进行,场内运输以人工小型运输车辆为主。治理工程所需施工用机械设备

9 施工组织设计 9.1 施工条件

9.1.1交通运输

勘察区为宜宾县城北新区,有水泥公路连接,距离宜宾县约4km,并有在建市政道路连接,交通方便。

也相对较为简单,施工用主要机械设备见下表9-4-1。

9.1.2供水供电

宜宾县柏溪镇公兴村滑坡治理工程位于柏溪镇城北新区,现场供水条件较差,对施工有一定影响。

治理工程现场紧邻柏溪镇城北新区,临近有多处电源可供施工使用,供电方便。

9.5 施工工序及进度计划

9.5.1施工工序

9.1.3占地与青苗赔偿

治理方案需占用部分耕作地,柏溪镇政府已对该场地内土体进行了征用赔偿,无需进行其他青苗赔偿。

施工准备竣工验收

9.2 材料选择与开采

格构锚施工所需的钢材、水泥、混凝土骨料、砂等可到宜宾县及周围购买,汽车运输至工地内。

(1)截水沟施工顺序:放线→基槽开挖→垫层→浆砌块石砌筑。

(2)格构锚的施工顺序为:放线→施工锚杆及锚索钻孔→平整坡面开挖梁槽→制作钢筋笼→(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混凝土浇筑→施工锚杆及锚索→施加预应力。

9.5.2施工进度计划

进度计划见表9-5-1,总工期为3个月。

9.6 施工管理与监理

本项目施工时间紧,任务重,要求施工单位有较强的施工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完成任务。土建施工应有20~30个工人和相应的施工设备。监理人员2人,总监1人;土建监理2人。

(1)按工程要求进行备料,混凝土、钢筋及块石应在交货时提交检测报告和质量检测证书。石料开采料场选择时,应对石料进行检测。

(2)施工中加强安全措施,必须有安全保障措施。

10 环境规划设计 10.1 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6)GB12523—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10.2 施工对环境影响评价

本次滑坡治理工作中,其主要的机械设备有混凝土搅拌机、挖掘机、发电机等,这些设备在施工过程中,虽然发出声音的响度和响度级都较低,不致于达到噪声污染的程度,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对当地居民生活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故建议格构锚施工错峰进行;施工过程中的混凝土,制作过程中所产生的扬尘,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小;施工过程中所排放的废水中不含有任何有毒有害的物质、且废水可直接沿沟排水系统;尽管滑坡治理工程中要产生大量的废渣土(格构锚施工和截排水沟施工),但该工程考虑到用这些大量的松散岩土物质运输至邻近需回填的地段作为资源利用,因此也不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从这几方面分析,该斜坡治理工程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较小,在保护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同时,实现了工程治理的目的。

10.3 环境保护设计

10.3.1生态保护

1、在土方开挖时避开雨季,雨季来临前将开挖、弃方的边坡处理完毕。

2、施工取土时采取平行作业,边开挖、边平整、边绿化,计划取土,及时还耕。

3、在截水沟及格构锚开挖施工中,尽量减少对坡表植被的破坏,并在完工后对破坏地段及时进行景观再造。

4、对施工临时用地,先将原表层熟土集中堆放,待施工完毕后,再将这些熟土推平,恢复原地表层。

10.3.2噪声防治

注意机械保养,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安排工人轮流进行机械操作,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对在声源附近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人,发放防声耳塞、头盔等,对工人进行自

身保护。 3、滑坡区内土地在使用过程中,建议分台阶进行利用,台阶可按402m、410m分两级进行利用。 4、滑坡体上不应继续回填土石方,避免增加滑坡荷载,导致滑坡下滑加剧。

10.3.3水污染防治

1、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等集中处理,不直接排入水体。

2、对施工机械严格进行检查,防止油料泄漏。严禁将废油、施工垃圾等随意抛入水体。

5、滑坡体上在今后的利用过程中,应做好地面防排水工作,防治雨水及生产生活用水下渗入滑带中。

6、其他未尽事宜按《滑坡防治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建筑边坡技术规范》等执行。

10.3.4原料与保护资源的措施

1、不得使用报废或国家禁用设备,不得超标浪费资源; 2、对所用材料要妥善保管,不得浪费; 3、占用土地要遵循“少占多利用”的原则。

10.3.5保护和改善施工环境

推行新技术,改进施工工艺,以保护和改善施工环境。

11 问题与建议

1、该滑坡位于拟建工业集中区,为保证今后场地内企业的安全运作,在治理工程施工完毕后,应对滑坡治理效果进行监测,监测周期按相关规定执行。

2、格构工程上部土地若需在今后使用,因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①在距离格构工程上口10m范围内,不宜修建道路、厂房、住房等载荷建(构)筑物; ②在距离格构工程上口10-20m范围内,不宜修建厂房、住房等载荷建(构)筑物,可修建道路,但不宜通过重型车辆;

③在距离格构工程上口20m范围以外,可修建道路、厂房、住房等载荷建(构)筑物,但不能修建大于7层建筑,建筑基础形式建议采用桩基或独立基础,基础持力层应进入中风化砂岩不少于3m;

④上部在修建建筑过程中,基础应考虑一定侧向滑移力,H1滑坡中部按30kpa考虑,H1滑坡两侧按10kpa考虑,H2滑坡按50kpa考虑。


相关内容

  • 全国艺术设计类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学校和科研院所
  • 招生单位 院系所代码 院系所名称 专业代码专业名称 研究方向代码 研究方向 拟招生人数 中国人民大学 150 徐悲鸿艺术学院 050404 设计艺术学 00 00 中国人民大学 150 徐悲鸿艺术学院 050403 美术学 中国人民大学 150 徐悲鸿艺术学院 050401 艺术学 清华大学 080 ...

  • 全国设计院名录
  • 全国的设计院名录即设计院大全 来源: 王红娜的日志 中央机构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机械工业第二设计研究院 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核工业第四研究设计院 中机中电设计研究院 中航勘察设计研究院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 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 中国民航机场 ...

  • 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模板
  • 学 号:06204134 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填写中文题名 (宋体二号加粗,居中) 填写外文题名 (Times New Roman 三号加粗,居中) 系: 专业: 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宋体四号加粗居中 宋体四号加粗居中 宋体四号加粗居中 姓 名 姓 名 职称 姓 名 职 ...

  • 艺术类高职高专补录征集志愿名单
  • 附件二: 艺术类高职高专补录征集志愿名单 招 生 院 校及 专 业 省统考科目 科类计划数分数线 [01]多媒体设计与制作(视觉传达设计方向)[02]影视动画(学制2年)[02]装饰艺术设计[03]广告设计与制作 [01]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制作方向)[02]人物形象设计(学制2年) [02]装饰艺 ...

  • 中国电力设计院排名
  • 中国电力设计院排名 (第二项指标为该单位在全国所有设计院的排名) 1 16 北京国电华北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6 华北电力设计院 13 2 22 国家电力公司西北电力设计院 11 3 24 国家电力公司西南电力设计院 4 28 浙江省电力设计院 5 5 30 江苏省电力设计院 7 6 31 国家电力公司 ...

  • 全国建筑设计院排名
  • 全国建筑设计院排名 1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2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3 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 4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 5 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 6 国家电力公司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 7 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 8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 9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10 中 ...

  • 中国建筑设计院排名
  • 中国建筑设计院排名 类别:房地产基础知识 评论(0) 浏览(45) 2010-01-28 12:05 标签:房地产 设计 001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002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003 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 004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 005 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 006 国家电力公司成都 ...

  • 中国设计院排名
  • 偶尔在西南交大的一位老师的博客上看到这篇文章,觉得写的比较实际,能反映出当前设计院的实力,在这转给毕业后想去设计院工作的朋友们. 以下是正文: 随着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许多热钱流入基础建设项目使得各大设计院项目繁多,工程技术人员忙得不亦乐乎,经济收入自然水涨船高,进入各大设计院成为许多土建类学 ...

  • 设计中心管理制度及流程
  • XXXX 置业有限公司 成本设计中心管理制度及流程 成本设计中心 2010-4-23 目 录 设计管理制度及流程 ...................................... 4 总 则 ................................................ ...

  • 工程设计收费标准解释
  • 工程设计收费标准解释 [解释] 制定本收费标准的指导思想,一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体现市场价格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二是在考虑行业特点和方便实际操作的基础上,按项目类型统一编制收费标准:三是维护发包人和设计人双方的权益:四是力求简扼准确.方便使用.本收费标准在制定过程中,遵循科学.民主.公开的原则,组织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