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到处知何似(苏轼生平)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漫谈苏轼生平及思想

翻开中国文学史,北宋大文豪苏轼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占有重要地位的特殊人物。无论是宦海沉浮几起几落传奇般的人生经历,还是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释的复杂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无论是开一代风气之先、在诗词文赋上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林艺术、精金石鉴赏的旷世才华,都足以令后人驻足瞩目,仰之弥高。本文将从其生平思想入手来介绍这位气质浪漫,个性独特几经磨难的文学宗师。

苏轼(公元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州眉山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中进士,年方21岁,嘉佑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轼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社会危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轼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谪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下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等到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政局发生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作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一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了。

纵观苏轼一生既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无数的宦海风波和人生挫辱铸炼了诗人宏大旷达胸怀——尤其当我们捧读《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的时候,能否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第1页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漫谈苏轼生平及思想

翻开中国文学史,北宋大文豪苏轼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占有重要地位的特殊人物。无论是宦海沉浮几起几落传奇般的人生经历,还是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释的复杂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无论是开一代风气之先、在诗词文赋上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林艺术、精金石鉴赏的旷世才华,都足以令后人驻足瞩目,仰之弥高。本文将从其生平思想入手来介绍这位气质浪漫,个性独特几经磨难的文学宗师。

苏轼(公元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州眉山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中进士,年方21岁,嘉佑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轼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社会危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轼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谪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下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等到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政局发生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作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一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了。

纵观苏轼一生既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无数的宦海风波和人生挫辱铸炼了诗人宏大旷达胸怀——尤其当我们捧读《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的时候,能否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第1页


相关内容

  • 人生到处知何似
  • 人生到处何所似? 化学化工学院 孙敏芝 101130099 摘要:苏轼代表了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而他的作品因为他坎坷的一生有了深厚的内涵.他以其政治家的敏锐,哲学家的才思,文学家的天赋,于古代知识分子的复杂心态中弹出博大深邃的儒家人文精神和积极参与的意识.他走在百姓间,是个如此可爱的人. 关键字 ...

  • 定 风 波
  • 定 风 波 苏 轼 一.导入 很多学生作文中喜欢引用这样一句话:(投影)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 明"洪应明<幽窗小记> 请一位同学解释这幅对联的意思,并点评其人生境界. 意思:受到宠信或是侮辱都不必在意,就像闲暇时候看见庭前的花开了又落: ...

  • 唐诗宋词人文解读答案
  • 一.你觉得唐朝和宋朝有在精神气度上有何不同?这种不同在文学上有什么表现? 回答: 唐朝国家富强而且思想外向,愿意开拓疆土,唐朝还是中国历代灭亡少数民族和国家最多,而宋朝,思想守旧不思进取,重文轻武,文人地位低下. 在文学上,唐朝的诗歌比较豪放大气,唐人是入世的,比如李白的诗歌"长风破浪会有 ...

  • 研究性学习-苏轼生平事迹
  •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研究性学习个人小结 高二一班 张廉东 在课本中,苏轼的词出现的频率极高.并且苏轼获得千古以来无数文人志士的好评.其文才同样令我们折服,于是我们想深入了解苏轼,并探究出苏轼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 . 一. 课题研究目的 本次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是关于对苏轼的更深一层的了解. ...

  •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课例分析
  • <赤壁赋>是传统篇目,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名作,也是中国古代文赋的集大成之作,以此文为主构成的赤壁系列是苏轼人生和艺术创作的重要转折点.2000年修订的高中语文教材把它安排在第三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要求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学习中国古代散文,鉴赏要求落在诵读.鉴赏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课文景 ...

  • 苏轼生平与思想
  • 教学素材库 第60课 苏轼生平与思想简介 苏轼(1037-1101),中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 ,一字和仲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祐元年(1056) ,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 ...

  • 寻求帮助:苏轼 王弗 王润之 王朝云 及其子女的历史.生平资料,
  • 寻求帮助:苏轼 王弗 王润之 王朝云 及其子女的历史.生平资料,谢谢 苏迈 长子 母王弗 苏迈(1059-?) (生年据宋苏过<斜川集·送仲豫兄赴官武昌叙>推算),北宋人,字伯达,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轼长子.尝为酸枣尉(<苏轼文集>卷六八<书迈诗>).轼贬 ...

  • 精粹语文02
  • 精粹语文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 ...

  •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
  • 一. 摘要 苏轼的生平.文学成就和创作思想.以及苏轼的 书法.绘画创作成就. 二. 问题的提出 在课本中,苏轼的词出现的频率极高.并且苏轼获得千古以来无数文人志士的好评.其文才同样令我们折服,于是我们想深入了解苏轼,并探究出苏轼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 . 三. 课题研究目的 本次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是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