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家训([示宪儿])

姚江 诸焕灿翻译

【原文】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

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

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王阳明全集·外集二·赣州诗》

【翻译】:

孩子们啊,要听从教诲:要勤奋地读书,还要孝顺父母;要学习谦恭待人,一切按照礼仪行事;节俭饮食,少玩游戏;不要说谎,不要贪心利益;不要任情耍性,不要与人斗气;不要责备别人,只要管住自己;能够放低自己身份,这是有志的表现;能够容纳别人,这才是有大的度量。凡是做人,主要在于心地的好坏;心地好,才是善良之人;心地恶劣,是凶狠之人。譬如树上结的果子,中心是它的蒂;如果蒂先败坏了,果子必然会坠落。我现在教训你们的,全部在这里了。你们应该好好听从,千万不要轻轻放弃。

【解读】

是篇家训的对像宪儿,即王正宪,时年十一岁,正是切须教训之时。王阳明长年在外任职军政,随寄一纸“家训”以教训儿子,最为紧要的了,于是便有了这则《示宪儿》的《王阳明家训》,希望家人对正宪儿严加教训,读书学礼。整篇家训,三字一句,共三十二句,一韵到底,通俗易记,便于朗颂,采用歌谣体的形式,向子弟们严正指明学习的方向。作为社会的细胞,家庭承担着守护社会价值观的责任,当社会能够良性发展时,家庭也为道德礼义的实践提供了第一个场所。孩童在真正进入社会之前,就在家风的熏陶下,对应遵守的秩序进行体认、模仿与自觉维护。《王阳明家训》“重德修身”是它的核心内容,经过“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以道德教化和行为规范讲授为主,达到“心化于内,形化于外”,极为直接地针对着本族子弟的实际行为,极为现实,效果明显。最终结果,也就是“阳明学说”的核心——“致良知”的实现。从“心地”开始,以德行着手,将儿子培养成为“良士”。

王阳明家训的现代价值

诸焕灿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代代传承,兴旺五千年,在于家教的支撑。“家训”以其特有的形式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有其父必有其子”,“娶媳先看她娘”;当看到一个不懂规矩、胡作非为的人时,就会说“没有家教”,说的就是家风的好与坏对子女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周公姬旦是中国传统家训的开创者,自后有先圣先贤的言行与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世家训的发展。其中伯夷、孔子、孟子等,对于古代家训的发展,作用更为明显,他们教育子弟与子孙的思想,亦给后人作出了高标。孔子对儿子孔鲤所言“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就是著名的“鲤庭承训”,后来,孔氏子孙便以“诗礼传家”作为孔氏的家学风范。南北朝时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诸葛亮的《诫子书》、《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训》等,对后世影响也很大。在如此众多的家训之中,《王阳明家训》又有着特殊的作用。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

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

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这篇《王阳明家训》,又称《示宪儿》三字诗,收录在《王阳明全集?外集二?赣州诗》中。所谓“赣州诗”乃正德十一年九月王阳明陞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以后,至十三年十二月期间所作的诗。

家训第一句“幼儿曹”中,“曹”字是:等、辈之意,整句意为:孩子们。后面所有话语,均写得极通俗易懂,完全是向孩儿们说话的口气。

作为社会的细胞,家庭承担着守护社会价值观的责任,当社会能够良性发展时,家庭也为道德礼义的实践提供了第一个场所。孩童在真正进入社会之前,就在家风的熏陶下,对应遵守的秩序进行体认、模仿与自觉维护。多数家训文本以道德教化和行为规范讲授为主,极为直接地针对着本族子弟的实际行为,极为现实,效果明显。而在这篇《王阳明家训》中,“重德修身”更是核心内容,经过“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达到“心化于内,形化于外”的最终结果,也就是“阳明学说”的核心——致良知。

是篇家训的对像宪儿,即王正宪。正德十年(1515)正月,王阳明年已四十四岁,但是王阳明及弟守俭、守文、守章俱未有子,父亲王华即选择三弟王兖的孙子,王守信的第五子正宪来过继,作为王阳明嗣子。是年,正宪八岁。

正德十一年九月,经兵部尚书王琼举荐,王阳明陞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次年正月至赣;二月平漳寇,四月班师;九月改授提督南赣汀漳等处军务;十月平横水、桶岗诸寇。十三年正月征三浰,三月袭平大帽、浰头诸寇,四月班师。六月,王阳明先后平息赣南山区多处山民暴乱事件,因功陞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夏,王阳明在赣州巡抚衙门接待了从余姚家乡来赣州看望他的叔父王德声。王德声名为叔父,实际上两人年岁不相上下。叔父留衙三个月,当他准备回归余姚时,王阳明即写了《送德声叔父归姚》诗:“犹记垂髫共学年,于今鬓发两苍然。穷通只好浮云看,岁月真同逝水悬。归鸟长空随所适,秋江落木正无边。何时却返阳明洞,萝月松风扫石眠。”

王阳明功成名就,萌生出归乡隐居之念,故在诗中有“何时却返阳明洞,萝月松风扫石眠”之句。但此时正是朝廷需要王阳明为它效力之时,岂能让他回家清闲。但家中有正宪儿,时年十一岁,正是切须教训之时。趁叔父回家之便,随带一纸“家训”以教训儿子,最为紧要的了,于是便有了这则《示宪儿》的《王阳明家训》,希望家人对正宪儿严加教训,读书学礼,从“心地”开始,以德行着手,将儿子培养成为“良士”。整篇家训,三字一句,共三十二句,一韵到底,通俗易记,便于朗颂,采用歌谣体的形式,向子弟们严正指明“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在教育子女问题上,首先应该重视德教,教育如何做人。因为一个没有德行的人,一个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人,即使再有出众的才华,也终将给社会带来危害,并会最终害了自己。家训文化所关顾的表面看来是各自家族的子孙,实际是关顾着整个社会,关顾着国家的利益,时至现今仍然有着较大的社会价值。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单元,一个细胞。社会风气的好坏,依仗着家族门风的好坏。家族门风的好坏,需要急切关注族内子弟的心灵成长。无论古今,学校教育多以书本知识传授为主,对心灵的关注不够,传统家风恰恰能从一个侧面弥补此空白。即使在以公共教育为主的现代社会,家庭教育依然是第一位的,依然是人生修养的重要道德养成模式,它与学校教育互相依存,不可或缺。

反观当代中国,我们看到不少父母为了孩子出人头地,不惜花费重金请“名师”补习,弄得假期比学期更为紧张,但又有多少父母意识到、或者愿意让孩子“进修德业”呢?又有多少父母明了教会孩子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要远远比让孩子学习什么钢琴、小提琴,学画画、学舞蹈、学什么金融理财,补习外语等要重要的多呢?从社会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子铭、可以看到郭美美、可以看到李天一……父母的过错又是谁造成的呢?当然是革传统文化命的非道德为上的理念所造成。只追求知识技能,不追求礼仪道德;只希望找机会让孩子显耀,不希望坐下来让孩子反省;不懂得“以礼入教”,不明白“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教育家陶行知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今天的“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就得从崇尚传统道德方面做起,就得注重道德的养成。

历来的规律就是,有才的未必有德,有德的未必有才;既有能力又有品德,德才兼备的人太少了。如果两者不可兼得的话,宁愿有德无才,这样不但自己一生平安,还可以遗德给子孙,保子孙荣显。自己吃点苦,但能保证子孙后代超过我们,这有什么不好呢?相反,如果我们这一生只求才不积德,一定会恃才傲物,目空四海,结果是天怒人怨,家门败坏,阖家不宁。

近代以来,家族传统观念被看成是一种桎梏,加上受西方思潮冲击,家训受到冷遇。尤其是经越“文革”运动,造成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漠视、淡化,做人不知规矩,为子不明孝悌,交友不懂礼仪,为官不肯清廉,致使社会沦落,道德滑坡,人无廉耻,权钱通奸;官吏逐名利,商场成江湖,社会震惊,国人心痛。时至现今,贪官纷纷落马,明星相继触案,名人权贵争利而不顾廉耻。作为中华儿女,要谨言慎行,洁身自好,不要一置大义而不顾。做人就得要好好学习传统文化,恪守家训,从王阳明等历代先贤身上汲取营养,学会如何“修身齐家”,是当务之急。

余姚,作为“东南名邑”、“文献名邦”,名门巨族教子有方,子弟“以礼入教”,遵循中华民族“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做人,循规蹈矩,科第显耀,家业有成,光宗耀祖,致使“姚江人物甲天下”,“家训”功不可没。《姚江王氏宗谱》中有《族箴》十二条:“孝父母、睦兄弟、笃宗族、厚亲邻、务本业、亲贤才、端心术、教子孙、慎交游、戒争讼、重祭祀、省坟墓”。以及《王阳明家训》,它不仅给王氏后人,同样可以作为其他姓氏子弟的极有参照价值的做人规则。

“家谱”是亿万炎黄子孙的根系所在,“家训”是所有华夏儿女的精神故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传家宝、敦亲睦族的强大武器。如今,中华儿女正在重新回顾中华传统文化,正确看待历史遗存,明确精华与糟粕,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精华之一的家风,也随之被重视起来。

治国先治吏,治党先治官。如果每一位官员,都能注重官德,恪守家训,一日三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其次是应该鼓励公民学习传统文化,遵循族规,恪守家训,让心灵得到净化,让境界得到提高,让家训文化走进千家万户,学习家训,传承好家风。宇内清风劲吹,社会一片和谐,何愁国家不富强!何愁民族不振兴!

《尚书?周书?旅獒》说:“玩人丧德,玩物丧志。”余姚之所以能够“姚江人物甲天下”,主要原因离不开各族“家规”的作用,族内贤人的训导,子弟的承训改过,学业有成。不玩人、不玩物,勤于学业,务于本业,这才是我们姚江儿女的职守。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遗产,以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必然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让我们从传统家规中,去汲取精华,以礼入教,以德育人,为实现“中国梦”而作出贡献。

姚江 诸焕灿翻译

【原文】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

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

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王阳明全集·外集二·赣州诗》

【翻译】:

孩子们啊,要听从教诲:要勤奋地读书,还要孝顺父母;要学习谦恭待人,一切按照礼仪行事;节俭饮食,少玩游戏;不要说谎,不要贪心利益;不要任情耍性,不要与人斗气;不要责备别人,只要管住自己;能够放低自己身份,这是有志的表现;能够容纳别人,这才是有大的度量。凡是做人,主要在于心地的好坏;心地好,才是善良之人;心地恶劣,是凶狠之人。譬如树上结的果子,中心是它的蒂;如果蒂先败坏了,果子必然会坠落。我现在教训你们的,全部在这里了。你们应该好好听从,千万不要轻轻放弃。

【解读】

是篇家训的对像宪儿,即王正宪,时年十一岁,正是切须教训之时。王阳明长年在外任职军政,随寄一纸“家训”以教训儿子,最为紧要的了,于是便有了这则《示宪儿》的《王阳明家训》,希望家人对正宪儿严加教训,读书学礼。整篇家训,三字一句,共三十二句,一韵到底,通俗易记,便于朗颂,采用歌谣体的形式,向子弟们严正指明学习的方向。作为社会的细胞,家庭承担着守护社会价值观的责任,当社会能够良性发展时,家庭也为道德礼义的实践提供了第一个场所。孩童在真正进入社会之前,就在家风的熏陶下,对应遵守的秩序进行体认、模仿与自觉维护。《王阳明家训》“重德修身”是它的核心内容,经过“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以道德教化和行为规范讲授为主,达到“心化于内,形化于外”,极为直接地针对着本族子弟的实际行为,极为现实,效果明显。最终结果,也就是“阳明学说”的核心——“致良知”的实现。从“心地”开始,以德行着手,将儿子培养成为“良士”。

王阳明家训的现代价值

诸焕灿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代代传承,兴旺五千年,在于家教的支撑。“家训”以其特有的形式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有其父必有其子”,“娶媳先看她娘”;当看到一个不懂规矩、胡作非为的人时,就会说“没有家教”,说的就是家风的好与坏对子女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周公姬旦是中国传统家训的开创者,自后有先圣先贤的言行与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世家训的发展。其中伯夷、孔子、孟子等,对于古代家训的发展,作用更为明显,他们教育子弟与子孙的思想,亦给后人作出了高标。孔子对儿子孔鲤所言“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就是著名的“鲤庭承训”,后来,孔氏子孙便以“诗礼传家”作为孔氏的家学风范。南北朝时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诸葛亮的《诫子书》、《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训》等,对后世影响也很大。在如此众多的家训之中,《王阳明家训》又有着特殊的作用。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

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

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这篇《王阳明家训》,又称《示宪儿》三字诗,收录在《王阳明全集?外集二?赣州诗》中。所谓“赣州诗”乃正德十一年九月王阳明陞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以后,至十三年十二月期间所作的诗。

家训第一句“幼儿曹”中,“曹”字是:等、辈之意,整句意为:孩子们。后面所有话语,均写得极通俗易懂,完全是向孩儿们说话的口气。

作为社会的细胞,家庭承担着守护社会价值观的责任,当社会能够良性发展时,家庭也为道德礼义的实践提供了第一个场所。孩童在真正进入社会之前,就在家风的熏陶下,对应遵守的秩序进行体认、模仿与自觉维护。多数家训文本以道德教化和行为规范讲授为主,极为直接地针对着本族子弟的实际行为,极为现实,效果明显。而在这篇《王阳明家训》中,“重德修身”更是核心内容,经过“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达到“心化于内,形化于外”的最终结果,也就是“阳明学说”的核心——致良知。

是篇家训的对像宪儿,即王正宪。正德十年(1515)正月,王阳明年已四十四岁,但是王阳明及弟守俭、守文、守章俱未有子,父亲王华即选择三弟王兖的孙子,王守信的第五子正宪来过继,作为王阳明嗣子。是年,正宪八岁。

正德十一年九月,经兵部尚书王琼举荐,王阳明陞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次年正月至赣;二月平漳寇,四月班师;九月改授提督南赣汀漳等处军务;十月平横水、桶岗诸寇。十三年正月征三浰,三月袭平大帽、浰头诸寇,四月班师。六月,王阳明先后平息赣南山区多处山民暴乱事件,因功陞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夏,王阳明在赣州巡抚衙门接待了从余姚家乡来赣州看望他的叔父王德声。王德声名为叔父,实际上两人年岁不相上下。叔父留衙三个月,当他准备回归余姚时,王阳明即写了《送德声叔父归姚》诗:“犹记垂髫共学年,于今鬓发两苍然。穷通只好浮云看,岁月真同逝水悬。归鸟长空随所适,秋江落木正无边。何时却返阳明洞,萝月松风扫石眠。”

王阳明功成名就,萌生出归乡隐居之念,故在诗中有“何时却返阳明洞,萝月松风扫石眠”之句。但此时正是朝廷需要王阳明为它效力之时,岂能让他回家清闲。但家中有正宪儿,时年十一岁,正是切须教训之时。趁叔父回家之便,随带一纸“家训”以教训儿子,最为紧要的了,于是便有了这则《示宪儿》的《王阳明家训》,希望家人对正宪儿严加教训,读书学礼,从“心地”开始,以德行着手,将儿子培养成为“良士”。整篇家训,三字一句,共三十二句,一韵到底,通俗易记,便于朗颂,采用歌谣体的形式,向子弟们严正指明“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在教育子女问题上,首先应该重视德教,教育如何做人。因为一个没有德行的人,一个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人,即使再有出众的才华,也终将给社会带来危害,并会最终害了自己。家训文化所关顾的表面看来是各自家族的子孙,实际是关顾着整个社会,关顾着国家的利益,时至现今仍然有着较大的社会价值。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单元,一个细胞。社会风气的好坏,依仗着家族门风的好坏。家族门风的好坏,需要急切关注族内子弟的心灵成长。无论古今,学校教育多以书本知识传授为主,对心灵的关注不够,传统家风恰恰能从一个侧面弥补此空白。即使在以公共教育为主的现代社会,家庭教育依然是第一位的,依然是人生修养的重要道德养成模式,它与学校教育互相依存,不可或缺。

反观当代中国,我们看到不少父母为了孩子出人头地,不惜花费重金请“名师”补习,弄得假期比学期更为紧张,但又有多少父母意识到、或者愿意让孩子“进修德业”呢?又有多少父母明了教会孩子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要远远比让孩子学习什么钢琴、小提琴,学画画、学舞蹈、学什么金融理财,补习外语等要重要的多呢?从社会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子铭、可以看到郭美美、可以看到李天一……父母的过错又是谁造成的呢?当然是革传统文化命的非道德为上的理念所造成。只追求知识技能,不追求礼仪道德;只希望找机会让孩子显耀,不希望坐下来让孩子反省;不懂得“以礼入教”,不明白“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教育家陶行知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今天的“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就得从崇尚传统道德方面做起,就得注重道德的养成。

历来的规律就是,有才的未必有德,有德的未必有才;既有能力又有品德,德才兼备的人太少了。如果两者不可兼得的话,宁愿有德无才,这样不但自己一生平安,还可以遗德给子孙,保子孙荣显。自己吃点苦,但能保证子孙后代超过我们,这有什么不好呢?相反,如果我们这一生只求才不积德,一定会恃才傲物,目空四海,结果是天怒人怨,家门败坏,阖家不宁。

近代以来,家族传统观念被看成是一种桎梏,加上受西方思潮冲击,家训受到冷遇。尤其是经越“文革”运动,造成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漠视、淡化,做人不知规矩,为子不明孝悌,交友不懂礼仪,为官不肯清廉,致使社会沦落,道德滑坡,人无廉耻,权钱通奸;官吏逐名利,商场成江湖,社会震惊,国人心痛。时至现今,贪官纷纷落马,明星相继触案,名人权贵争利而不顾廉耻。作为中华儿女,要谨言慎行,洁身自好,不要一置大义而不顾。做人就得要好好学习传统文化,恪守家训,从王阳明等历代先贤身上汲取营养,学会如何“修身齐家”,是当务之急。

余姚,作为“东南名邑”、“文献名邦”,名门巨族教子有方,子弟“以礼入教”,遵循中华民族“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做人,循规蹈矩,科第显耀,家业有成,光宗耀祖,致使“姚江人物甲天下”,“家训”功不可没。《姚江王氏宗谱》中有《族箴》十二条:“孝父母、睦兄弟、笃宗族、厚亲邻、务本业、亲贤才、端心术、教子孙、慎交游、戒争讼、重祭祀、省坟墓”。以及《王阳明家训》,它不仅给王氏后人,同样可以作为其他姓氏子弟的极有参照价值的做人规则。

“家谱”是亿万炎黄子孙的根系所在,“家训”是所有华夏儿女的精神故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传家宝、敦亲睦族的强大武器。如今,中华儿女正在重新回顾中华传统文化,正确看待历史遗存,明确精华与糟粕,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精华之一的家风,也随之被重视起来。

治国先治吏,治党先治官。如果每一位官员,都能注重官德,恪守家训,一日三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其次是应该鼓励公民学习传统文化,遵循族规,恪守家训,让心灵得到净化,让境界得到提高,让家训文化走进千家万户,学习家训,传承好家风。宇内清风劲吹,社会一片和谐,何愁国家不富强!何愁民族不振兴!

《尚书?周书?旅獒》说:“玩人丧德,玩物丧志。”余姚之所以能够“姚江人物甲天下”,主要原因离不开各族“家规”的作用,族内贤人的训导,子弟的承训改过,学业有成。不玩人、不玩物,勤于学业,务于本业,这才是我们姚江儿女的职守。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遗产,以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必然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让我们从传统家规中,去汲取精华,以礼入教,以德育人,为实现“中国梦”而作出贡献。


相关内容

  • 王阳明96字家训千年不灭一盏灯
  • 王阳明96字家训千年不灭一盏灯. 这篇<王阳明家训>又称<示宪儿>三字诗,收录在<王阳明全集·赣州诗>中.全文虽然只有 96 字,却浓缩了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 ...

  • 王阳明家训最经典10句:涵养智慧,成就人生
  • 王阳明是明朝"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王阳明家规的核心是良知教育,把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作为家规教育的重中之重.王阳明的训子家规理念,成为这个家族安身立命的旨要与规范. 1,不说谎,不任性 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 ...

  • 王阳明与[南赣乡约]
  • 龚文瑞 四月,班师,立社学. 先生谓民风不善,由于教化未明.今幸盗贼稍平,民困渐息,一应移风易俗之事,虽未能尽举,姑且就其浅近易行者,开导训诲.即行告谕,发南.赣所属各县父老子弟,互相戒勉,兴立社学,延师教子,歌诗习礼. 十月,举乡约. --[王阳明年谱] <南赣乡约>的形成背景 正德十 ...

  • 重庆秦良玉家规简介及注释
  • 中纪委国家监察部拍摄 <执干戈以为社稷>专题片选题主材料 --秦良玉和秦氏"家规家训"解读 童中安 秦良玉简介 秦良玉(明万历二年即公元1574正月-清顺治五年即公元1648年5月),二十四史(明史卷270列传158)唯一登录的巾帼英雄,字贞素,忠州(今忠县)人.秦良 ...

  • 中国人一生要读的100本书
  • 作者:孔丘 类型:哲学论著 成书时间:春秋时期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也是古代世界著名的历史典籍之一. <周易> 作者:佚名 类型:哲学论著 成书时间:西周7战国时期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春秋 ...

  • 2016年福建省高中语文质检作文题优秀范文及点评
  • 2016年福建省高中语文质检作文题优秀范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谈论传家宝.小张说,他家的传家宝是一个青花罐,有年头有故事.小杜说,他家的传家宝是爷爷留下的几枚勋章.小程说,她家把"忠厚传家久,读书继世长"的祖训当作传家宝. 你认为 ...

  • 古建筑测绘实习日志
  • 2011.11.1 阴 皇城相府 今天是古建筑测绘实习的第一天,我们一大早从焦作出发,经过两个小时的车程,抵达了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晋城市北留镇境内的皇城相府.车刚刚停稳,同学们便迫不及待的下车买票.站在皇城相府的大门之前,威武气派,华贵富丽,不愧为名相之府.检票后,我们跟随着导游迈进大门.经过导游一 ...

  • 一句话概括280部国学经典
  • 2015-08-30 经部十三经(13种) 001. <周易>--领袖群经,神龙见首 002. <尚书>--尧舜禹汤,昭如日月 003. <诗经>--所谓天籁,在此一方 004. <周礼>--天地四时,百官居位 005. <仪礼>--尊卑有 ...

  • 白鹿原读后感
  • <白鹿原>读后感 卅之青萍 今年得知白鹿原终于被翻拍成电影,我那时想又一部经典可能被毁了.我最终没敢去看电影,我怕一份美好的记忆破碎.我并非怀疑王全安的功力,而是在我想来,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其中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我看了3遍,远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