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熊江平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古人认为是传注孔子的《春秋》的。它的作者,《史记》说是比孔子稍后的鲁国太史左丘明。《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它按照鲁国先后l 2个国君在位的年代编年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254年。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变过程中,各诸侯国的内政、外交、军事、文化等情况,以及一些代表人物活动的事迹,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左传》又是一部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它善于叙事,能把历史的真实性、倾向的鲜明性和表达的形象性结合起来,通过叙写具体的人物活动去展现历史画面,并富有故事性。它叙写战争尤为出色,总是围绕战争的起因和性质,把军事和政治结合起来写。《左传》还善于在叙事中写人,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左传》的语言,简练而丰润,含蕴而畅达,曲折而尽情,极富表现力。尤其是外交辞令,十分委婉,富有情趣。《左传》的这些叙事方法、人物刻画技巧和精美纯熟的语言,都为后世史传文学和小说创作提供了艺术借鉴,有着深远的影响。

【解题】

水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前630)。文章记叙了晋、秦围郑,郑大夫烛之武说退秦兵的故事。晋文公在僖公二十八年(前632)的城濮之战中,战胜了楚国,确立了霸主地位。两年后,他又联合秦国包围了郑国国都。这既是为了维护其霸主地位,也是为了报私怨。原来晋文公为公子时,因家难出逃,路经郑国,郑文公没有以礼相待;后来在城濮之战中,郑国又出兵援助楚国。郑文公两次结怨于晋文公,所以遭到晋、秦国郑的报复。当时晋、秦强大,郑国弱小,不足与敌。在兵临城下的危急关头,郑国老臣烛之武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不顾个人安危,只身出城,潜入秦营,利用秦、晋之间的潜在矛盾,对秦穆公晓之以利害,动之以情理,终于使秦穆公欣然巡兵,并派兵帮助郑国防晋。而晋文公也不得不撤兵,郑国因此转危为安。本文重点记述了烛之武说退秦兵的经过,言辞曲折折委婉,巧妙生动,是一篇记述外交辞令的好文章。

“退秦师”,使秦国军队撤退。“退”是使动用法。

【注评】

晋侯、秦伯围郑, 晋侯:指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晋属侯爵,故称晋侯。秦伯:指秦穆公,也是五霸之一。秦属伯爵,故称秦伯。 以其无礼于晋, 以:因为,连词。其:指郑国,代词。无礼于晋:对晋国礼。指晋公为公予时,逃亡经郑,郑文公不以礼相待。于:对,介词。 且贰于楚也。 且:并且,连词。贰:从属二主。贰于楚:在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交代围郑“理由”,实际上是晋文公为了报私怨和维护共霸主地位,以强凌弱。 晋军函陵,秦军氾(fàn)南。 军:动词,驻军。函陵:地名,在今河南新新郑县北。氾:水名,此指东氾

水,早已干涸,故道在今河南中牟县南。函陵、氾南相距很近,均为郑地,在郑国国都(即今新郑)附近。○秦、晋分开驻军,有隙可乘,为烛之武夜缒出城、潜入秦营伏笔。

第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事情的缘起,交代晋国联合秦国围攻郑。国的原因和地点。由于两个原因都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秦国能够退兵作了铺垫。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佚之狐:郑国大夫。于:对,介词。郑伯:指郑文公。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若:假如,连词。使:派遣。烛之武:郑国大夫。见:会见。秦君:指秦穆公。 师必退。” 师:军队,这里指秦、晋两国的军队。○佚之狐已看出秦、晋之间有隙可乘,并了解烛之武可当此重任。 公从之。 公:指郑文公。从:听从,接受。之:代词,指代佚之狐的建议。 辞曰: 辞:推辞。这里承前省略主语“烛之武”。 “臣之壮也, 之: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这个主谓结构成为句子的主语,翻译时,不必译出。壮:壮年。 犹不如人; 犹:尚且,副词。不如人:谦词,意思是才智不如别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无能:不能。为:做。也已:句尾语气词连用,重点在“已”,作用相当于“矣”。○暗示没有及早重用他。虽然有点牢骚,但话说得很委婉。可见他是个会说话的人。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 公:指郑文公。用:重用。子:古代对人的尊称,可译“您”。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是:这,指示代词,指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寡人:国君自称,谦词,意思是“寡德之人”。过:过错。 然郑亡, 然:然而,连词。 子亦有不利焉!” 焉:句尾语气词,呀。○郑文公先自作检讨,再说明利害,情、词恳切,令人感动。 许之。 句前省略主语“烛之武”。许:答应。之:代词,指郑文公的派遣这件事。

第二段,记叙了烛之武接受说秦任务的经过,表现了他在国难当头时,能捐弃私怨,以大局为重,为国效劳的爱国精神。

以上两段为文章的第一部分,简叙了晋、秦围郑和烛之武受命说秦的经过。

夜缒(zhui )而出。 句前省略主语“烛之武”。缒:用绳吊着重东西往下放,这里指用绳子缚住烛之武从城墙上送下来。出:出城。○夜间用绳子吊下,孤身出城,是怕晋国知道。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既:已经,副词。○先承认郑国处在危亡境地,把郑国放到一边。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敢:表敬副词,含有“冒昧地”的意思。以:拿,介词,后边省略宾语代词“之”,指代“亡郑”这件事。烦:麻烦。执事:手下办事人员,这是客气话,实指秦穆公本人。这是委婉的外交辞令。这句字面意思是说:冒昧地拿灭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办事人员,(不敢让您亲自动手。)直说就是:那就请您灭亡郑国吧。 越国以鄙远, 越过一个国家而把远处地方作为边邑。以:表示目的的连词,作用同“而”。鄙:边境城邑,这里作动词用,是“作为边邑”的意思。远:远处,形容词作名词用。当时三国的地理位置,秦在西,郑在东,晋在两国之间,所以说秦灭郑是“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 其:代词,指代“越国以鄙远”这件事。○再就秦国利益而言,先说灭郑对秦无益。 焉用亡郑以陪邻? 焉:怎么,疑问代词,放在动词前,作状语,表示反问。焉用:怎么能用。以:表示结果的连词,可译为“来”或“去”。陪:增加(土地)。邻:指晋国。 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增强实力。薄:削弱实力。○再说灭郑对秦有害。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舍郑:放弃(灭亡)郑国。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所省略的“之”指代郑国,意思是“把它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郑在秦东,所以这样说。 行李之往来, 行李:指出使的人。之:结构助词,用在分句的主谓之间,表示语意未完。 共(gōng)其乏困, 共:同“供”,供应。

其:代词,指代使者。乏困:行而无资叫乏,居而无食叫困,这里指使者在外所缺少的资粮。 君亦无所害。 无所害:没有什么害处。“所”字结构“所害”在这里作宾语。○三说不灭郑对秦有益。 且君尝为(wãi)晋君赐矣, 且:况且,连词,尝:曾经。为:给予,动词,带双宾语“晋君”和“赐”。晋君:指晋惠公。赐:恩惠。这句是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为君事。 许君焦、瑕,许:许诺。焦、瑕:晋国两地名,故址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一带。这句承前省略了主语“晋君”。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回国)。设:设置。版:打土墙用的夹版,这里指版筑的土墙。设版:没置土墙,就是修筑防御工事。朝、夕:用作时间状语,极言时间之短。焉:于是,在那里,兼词,代词兼语气词,这是指晋惠公回国前,曾答应割让焦、瑕作为报答,但回国后就不承认许诺了。 君之所知也。 这是一个承上文作结的判断句,省略了主语“此”。○四说晋背信弃义不可靠。 夫晋何厌之有? 夫:那,表示远指的指示代词。厌:满足。何厌之有:是宾语前前置句式,即“有何厌”的意思。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助词。 既东封郑, 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东面。封:疆界,这里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界。 又欲肆其西封, 肆:放肆,这里指极力扩张。封:这里是名词。 若不阙(quē)秦, 阙:通“缺”,亏损,这里是使动用法。阙秦:使秦国亏损土地。 将焉取之? 焉:疑问代词作状语,从哪里。之:代词,代土地。○五说晋贪得无厌,在东灭郑后必将西取秦地。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以:表示目的的连词,可译为“来”。唯:希望。图:考虑。之:代词,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前说“亡郑以陪邻”,此说“阙秦以利晋”,处处为秦着想,说得透彻明快,使秦穆公茅塞顿开。 秦伯说(yuâ), 说:同“悦”,悦服。 与郑人盟。 盟:订立盟约。 使杞(qǐ)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 杞子等三人是秦国大夫。戍:驻扎,防守。之:代词,代郑国。乃:就,副词。还:指回秦国。○秦穆公不但接受了烛之武的意见,而且还与郑国结盟,并派兵协助郑国防御晋另进攻。烛之武出色地完成了“说秦”的任务。

第三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记叙了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经过。

先说灭郑于秦无益而有害,舍郑于秦有益而无害,再以事实说明晋贪得无厌,必将“阙秦”,层层逼进,处处为秦着想,言辞委婉动听,终于说退了秦兵。这是文章的主要部分。

子犯请击之, 子犯:晋国大夫,晋文公的舅父,即狐偃。击:追击。之:代词,代秦军。 公曰:“不可,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 公:晋文公。微:如果没有,带有假设语气的否定副词。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夫:指示代词,那。不及此:不能到今天这个地位,指不能成为晋国的国君。晋文公为公子时因家难在外逃亡十九年,是秦穆公派兵送他回国,才当上国君。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因:凭借,依靠,动词。敝:损害。这句话的意思是:过去依靠过人家的力量,现在反而伤害他,不仁道。 失其所与,不知(zhì); 其:代词,这里代自己。所与:所结交的,即同盟者。与:结交。知:同“智”,聪明。 以乱易整,不武。 以:用,介词。乱:冲突,混乱,指晋秦打起仗来的局面。易:代替。整:整齐,联合。指晋秦和发同盟状态。武:英武。 吾其还也。” 其:句中语气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成“还是”。 亦去之。 去:离开。之:代词,代郑国。○晋秦联盟瓦解,秦郑反结联盟,此时晋已不可能战胜秦郑联盟,不得不撤兵。但晋文公的话却说得冠冕堂皇,不愧为春秋一霸。

第四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晋不得已而撤军,郑国解了围,交代了事情的结局。

【译文】

晋侯文公和秦穆公联军包围了郑国的国都,因为郑伯文公曾经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对晋国有二心而同楚国亲近。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的军队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郑文公说:“国家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秘密地)去见秦国的国君,(两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从了他的建议,(他派遣烛之武。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郑文公说:“我不能及早重用您,现在(国家)有急难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郑文公的派遣。

在夜里,(烛之武)用绳子拴着身子从城墙上下来,出了城,见到秦穆公,说:“秦、晋联军包围了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益,那就麻烦您去灭亡郑国吧。(但是,灭郑之后,秦要)越过晋国把远处的郑国作为自己的边界,您知道这是很难做到的。(郑国只会成为晋国的土地,)怎么能用灭亡郑国来加强您的邻国呢?邻国的实力雄厚就是您的实力削弱啊!如果放弃灭郑,把它作为秦国东边道路上的主人,您的外交使者往来这里,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旅资食宿,这对您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了,(晋君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两个地方;(可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那里修筑(防秦的)工事。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有什么叫它满足呢?已经在东边要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要肆意扩腱它的边的边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将从哪里取得土地呢?损害秦国来加强晋国,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的严重性)!”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心悦诚服,他和郑国结了盟,还派杞子、逢孙、杨孙(带兵协助郑国)防守,才回国。

(晋国的)子犯请求(晋文公派兵)追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到不了这个地位。过去依靠人家的力量,现在伤害人家,不仁道;失掉自己的同盟者,不明智;以冲突混乱代替联合整齐,不英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军)也离开了郑国。

【简析】

本文是《左传》中一篇记述外交辞令的名作。它记叙了公元前630年,晋、秦围郑,郑大夫烛之武说退秦兵,解除国难的经过;表现了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临危受命,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精神,及其勇敢机智、善于辞令的外交才能。

本文在写作上有以下特点:

1. 巧妙的外交辞令。

本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兵为重点,详细地记叙了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经过。晋、秦围郑所借的理由,本与秦无关,而秦、晋之间又存在着矛盾。烛之武就是利用这个矛盾说退秦兵的。但他的说辞非常巧妙。在他说服秦穆公的过程中,紧紧抓住秦、晋之间的矛盾,就亡郑和舍郑究对谁有利这个问题,处处从秦的利害上立言,反复陈述己见:先说亡郑对秦无益,再说亡郑对秦有害,三说舍郑对秦有益,四举事例说明晋曾负秦,五说晋得郑后必将“阙秦”。由于烛之武说得有理有据,而且层层深入,委婉透彻,所以秦穆公心悦诚服,不但撤兵,而且与郑结盟,还派兵助郑防晋。这段说辞,准确而委婉,曲折而尽情,确实精彩。

2.简练的叙事方法。

本文记叙晋、秦围郑的起因和地点,郑文公接受伙之狐的建议派遣烛之武的经过,烛之武说服秦穆公撤兵,晋文公主动撤兵,整个事件还是比较复杂的。但本文除第一自然段5句是记事外,其余三个自然段主要是记言,事的词句很少。记事的语言虽很简括,却完整地交代了事件的全过程,把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局,记载得清清楚楚。这种简练的文笔是值得学习的。

3.鲜明的人物性格。

本文通过烛之武的言论和行动,把烛之武刻画得栩栩如生,性格鲜明。但郑文公要派遣他说秦时,他虽然因未曾被重用有意见,但当郑文公说明国,家危急的时候,他能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临危受命,接受派遣。而且,他是在被包围的情况下,只身一人“夜缒而出”的,这是非常危险的。这些都表现了他的可贵的爱国精神。另外,从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兵的那一段说中,可以看出他不卑不亢、机智勇敢和善于辞令的外交才能。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秦伯说”的“说”,一般都注为“同‘悦’,喜悦,高兴”。“‘_悦’”是对的;但把“悦”解释为“喜悦、高兴”就欠妥了。“悦”有“喜悦”和“悦服”两个义项。细揣“秦伯说”的文意:秦伯听了烛之武的话后,虽有“喜悦”之情,但不是主要的;主要是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意见,应解为“悦服”。《尔雅·释诂》:①“悦,乐也。”②“悦,服也。”郭璞注:“谓喜而服从。”“喜而服从”就是“悦服”。

东道主

“东道主”一词源于本文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句,本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因为郑国在秦国的东边,可以随时供应秦国使者的旅资和食宿,所以称“东道主”。后来称寄居之家的主人为“东道主”,也称用酒食请客的人为“东道主”,称请客为“做东”“做东道”。

行李

“行李之往来”中“行李”一词,杜预注:“使人也”,即外交使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李,假借为理,实为吏。”所以“行李”又作“行理”。《左传》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杜预注:“行理,使人,通聘问者。”行李就是古代经常出使聘问、接待宾客的外交官员。后来引申为“行旅”,即出门走远路的人。现在则把出门时所带的农符、铺盖等物称为行李。

符: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以时间为中心, 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 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

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弥补方法是, 在记载史事时, 有时要追叙往事, 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的方式记叙史实。《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以前的史书多以编年体记述),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的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

《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熊江平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古人认为是传注孔子的《春秋》的。它的作者,《史记》说是比孔子稍后的鲁国太史左丘明。《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它按照鲁国先后l 2个国君在位的年代编年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254年。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变过程中,各诸侯国的内政、外交、军事、文化等情况,以及一些代表人物活动的事迹,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左传》又是一部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它善于叙事,能把历史的真实性、倾向的鲜明性和表达的形象性结合起来,通过叙写具体的人物活动去展现历史画面,并富有故事性。它叙写战争尤为出色,总是围绕战争的起因和性质,把军事和政治结合起来写。《左传》还善于在叙事中写人,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左传》的语言,简练而丰润,含蕴而畅达,曲折而尽情,极富表现力。尤其是外交辞令,十分委婉,富有情趣。《左传》的这些叙事方法、人物刻画技巧和精美纯熟的语言,都为后世史传文学和小说创作提供了艺术借鉴,有着深远的影响。

【解题】

水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前630)。文章记叙了晋、秦围郑,郑大夫烛之武说退秦兵的故事。晋文公在僖公二十八年(前632)的城濮之战中,战胜了楚国,确立了霸主地位。两年后,他又联合秦国包围了郑国国都。这既是为了维护其霸主地位,也是为了报私怨。原来晋文公为公子时,因家难出逃,路经郑国,郑文公没有以礼相待;后来在城濮之战中,郑国又出兵援助楚国。郑文公两次结怨于晋文公,所以遭到晋、秦国郑的报复。当时晋、秦强大,郑国弱小,不足与敌。在兵临城下的危急关头,郑国老臣烛之武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不顾个人安危,只身出城,潜入秦营,利用秦、晋之间的潜在矛盾,对秦穆公晓之以利害,动之以情理,终于使秦穆公欣然巡兵,并派兵帮助郑国防晋。而晋文公也不得不撤兵,郑国因此转危为安。本文重点记述了烛之武说退秦兵的经过,言辞曲折折委婉,巧妙生动,是一篇记述外交辞令的好文章。

“退秦师”,使秦国军队撤退。“退”是使动用法。

【注评】

晋侯、秦伯围郑, 晋侯:指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晋属侯爵,故称晋侯。秦伯:指秦穆公,也是五霸之一。秦属伯爵,故称秦伯。 以其无礼于晋, 以:因为,连词。其:指郑国,代词。无礼于晋:对晋国礼。指晋公为公予时,逃亡经郑,郑文公不以礼相待。于:对,介词。 且贰于楚也。 且:并且,连词。贰:从属二主。贰于楚:在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交代围郑“理由”,实际上是晋文公为了报私怨和维护共霸主地位,以强凌弱。 晋军函陵,秦军氾(fàn)南。 军:动词,驻军。函陵:地名,在今河南新新郑县北。氾:水名,此指东氾

水,早已干涸,故道在今河南中牟县南。函陵、氾南相距很近,均为郑地,在郑国国都(即今新郑)附近。○秦、晋分开驻军,有隙可乘,为烛之武夜缒出城、潜入秦营伏笔。

第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事情的缘起,交代晋国联合秦国围攻郑。国的原因和地点。由于两个原因都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秦国能够退兵作了铺垫。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佚之狐:郑国大夫。于:对,介词。郑伯:指郑文公。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若:假如,连词。使:派遣。烛之武:郑国大夫。见:会见。秦君:指秦穆公。 师必退。” 师:军队,这里指秦、晋两国的军队。○佚之狐已看出秦、晋之间有隙可乘,并了解烛之武可当此重任。 公从之。 公:指郑文公。从:听从,接受。之:代词,指代佚之狐的建议。 辞曰: 辞:推辞。这里承前省略主语“烛之武”。 “臣之壮也, 之: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这个主谓结构成为句子的主语,翻译时,不必译出。壮:壮年。 犹不如人; 犹:尚且,副词。不如人:谦词,意思是才智不如别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无能:不能。为:做。也已:句尾语气词连用,重点在“已”,作用相当于“矣”。○暗示没有及早重用他。虽然有点牢骚,但话说得很委婉。可见他是个会说话的人。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 公:指郑文公。用:重用。子:古代对人的尊称,可译“您”。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是:这,指示代词,指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寡人:国君自称,谦词,意思是“寡德之人”。过:过错。 然郑亡, 然:然而,连词。 子亦有不利焉!” 焉:句尾语气词,呀。○郑文公先自作检讨,再说明利害,情、词恳切,令人感动。 许之。 句前省略主语“烛之武”。许:答应。之:代词,指郑文公的派遣这件事。

第二段,记叙了烛之武接受说秦任务的经过,表现了他在国难当头时,能捐弃私怨,以大局为重,为国效劳的爱国精神。

以上两段为文章的第一部分,简叙了晋、秦围郑和烛之武受命说秦的经过。

夜缒(zhui )而出。 句前省略主语“烛之武”。缒:用绳吊着重东西往下放,这里指用绳子缚住烛之武从城墙上送下来。出:出城。○夜间用绳子吊下,孤身出城,是怕晋国知道。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既:已经,副词。○先承认郑国处在危亡境地,把郑国放到一边。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敢:表敬副词,含有“冒昧地”的意思。以:拿,介词,后边省略宾语代词“之”,指代“亡郑”这件事。烦:麻烦。执事:手下办事人员,这是客气话,实指秦穆公本人。这是委婉的外交辞令。这句字面意思是说:冒昧地拿灭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办事人员,(不敢让您亲自动手。)直说就是:那就请您灭亡郑国吧。 越国以鄙远, 越过一个国家而把远处地方作为边邑。以:表示目的的连词,作用同“而”。鄙:边境城邑,这里作动词用,是“作为边邑”的意思。远:远处,形容词作名词用。当时三国的地理位置,秦在西,郑在东,晋在两国之间,所以说秦灭郑是“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 其:代词,指代“越国以鄙远”这件事。○再就秦国利益而言,先说灭郑对秦无益。 焉用亡郑以陪邻? 焉:怎么,疑问代词,放在动词前,作状语,表示反问。焉用:怎么能用。以:表示结果的连词,可译为“来”或“去”。陪:增加(土地)。邻:指晋国。 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增强实力。薄:削弱实力。○再说灭郑对秦有害。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舍郑:放弃(灭亡)郑国。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所省略的“之”指代郑国,意思是“把它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郑在秦东,所以这样说。 行李之往来, 行李:指出使的人。之:结构助词,用在分句的主谓之间,表示语意未完。 共(gōng)其乏困, 共:同“供”,供应。

其:代词,指代使者。乏困:行而无资叫乏,居而无食叫困,这里指使者在外所缺少的资粮。 君亦无所害。 无所害:没有什么害处。“所”字结构“所害”在这里作宾语。○三说不灭郑对秦有益。 且君尝为(wãi)晋君赐矣, 且:况且,连词,尝:曾经。为:给予,动词,带双宾语“晋君”和“赐”。晋君:指晋惠公。赐:恩惠。这句是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为君事。 许君焦、瑕,许:许诺。焦、瑕:晋国两地名,故址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一带。这句承前省略了主语“晋君”。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回国)。设:设置。版:打土墙用的夹版,这里指版筑的土墙。设版:没置土墙,就是修筑防御工事。朝、夕:用作时间状语,极言时间之短。焉:于是,在那里,兼词,代词兼语气词,这是指晋惠公回国前,曾答应割让焦、瑕作为报答,但回国后就不承认许诺了。 君之所知也。 这是一个承上文作结的判断句,省略了主语“此”。○四说晋背信弃义不可靠。 夫晋何厌之有? 夫:那,表示远指的指示代词。厌:满足。何厌之有:是宾语前前置句式,即“有何厌”的意思。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助词。 既东封郑, 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东面。封:疆界,这里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界。 又欲肆其西封, 肆:放肆,这里指极力扩张。封:这里是名词。 若不阙(quē)秦, 阙:通“缺”,亏损,这里是使动用法。阙秦:使秦国亏损土地。 将焉取之? 焉:疑问代词作状语,从哪里。之:代词,代土地。○五说晋贪得无厌,在东灭郑后必将西取秦地。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以:表示目的的连词,可译为“来”。唯:希望。图:考虑。之:代词,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前说“亡郑以陪邻”,此说“阙秦以利晋”,处处为秦着想,说得透彻明快,使秦穆公茅塞顿开。 秦伯说(yuâ), 说:同“悦”,悦服。 与郑人盟。 盟:订立盟约。 使杞(qǐ)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 杞子等三人是秦国大夫。戍:驻扎,防守。之:代词,代郑国。乃:就,副词。还:指回秦国。○秦穆公不但接受了烛之武的意见,而且还与郑国结盟,并派兵协助郑国防御晋另进攻。烛之武出色地完成了“说秦”的任务。

第三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记叙了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经过。

先说灭郑于秦无益而有害,舍郑于秦有益而无害,再以事实说明晋贪得无厌,必将“阙秦”,层层逼进,处处为秦着想,言辞委婉动听,终于说退了秦兵。这是文章的主要部分。

子犯请击之, 子犯:晋国大夫,晋文公的舅父,即狐偃。击:追击。之:代词,代秦军。 公曰:“不可,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 公:晋文公。微:如果没有,带有假设语气的否定副词。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夫:指示代词,那。不及此:不能到今天这个地位,指不能成为晋国的国君。晋文公为公子时因家难在外逃亡十九年,是秦穆公派兵送他回国,才当上国君。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因:凭借,依靠,动词。敝:损害。这句话的意思是:过去依靠过人家的力量,现在反而伤害他,不仁道。 失其所与,不知(zhì); 其:代词,这里代自己。所与:所结交的,即同盟者。与:结交。知:同“智”,聪明。 以乱易整,不武。 以:用,介词。乱:冲突,混乱,指晋秦打起仗来的局面。易:代替。整:整齐,联合。指晋秦和发同盟状态。武:英武。 吾其还也。” 其:句中语气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成“还是”。 亦去之。 去:离开。之:代词,代郑国。○晋秦联盟瓦解,秦郑反结联盟,此时晋已不可能战胜秦郑联盟,不得不撤兵。但晋文公的话却说得冠冕堂皇,不愧为春秋一霸。

第四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晋不得已而撤军,郑国解了围,交代了事情的结局。

【译文】

晋侯文公和秦穆公联军包围了郑国的国都,因为郑伯文公曾经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对晋国有二心而同楚国亲近。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的军队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郑文公说:“国家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秘密地)去见秦国的国君,(两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从了他的建议,(他派遣烛之武。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郑文公说:“我不能及早重用您,现在(国家)有急难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郑文公的派遣。

在夜里,(烛之武)用绳子拴着身子从城墙上下来,出了城,见到秦穆公,说:“秦、晋联军包围了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益,那就麻烦您去灭亡郑国吧。(但是,灭郑之后,秦要)越过晋国把远处的郑国作为自己的边界,您知道这是很难做到的。(郑国只会成为晋国的土地,)怎么能用灭亡郑国来加强您的邻国呢?邻国的实力雄厚就是您的实力削弱啊!如果放弃灭郑,把它作为秦国东边道路上的主人,您的外交使者往来这里,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旅资食宿,这对您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了,(晋君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两个地方;(可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那里修筑(防秦的)工事。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有什么叫它满足呢?已经在东边要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要肆意扩腱它的边的边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将从哪里取得土地呢?损害秦国来加强晋国,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的严重性)!”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心悦诚服,他和郑国结了盟,还派杞子、逢孙、杨孙(带兵协助郑国)防守,才回国。

(晋国的)子犯请求(晋文公派兵)追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到不了这个地位。过去依靠人家的力量,现在伤害人家,不仁道;失掉自己的同盟者,不明智;以冲突混乱代替联合整齐,不英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军)也离开了郑国。

【简析】

本文是《左传》中一篇记述外交辞令的名作。它记叙了公元前630年,晋、秦围郑,郑大夫烛之武说退秦兵,解除国难的经过;表现了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临危受命,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精神,及其勇敢机智、善于辞令的外交才能。

本文在写作上有以下特点:

1. 巧妙的外交辞令。

本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兵为重点,详细地记叙了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经过。晋、秦围郑所借的理由,本与秦无关,而秦、晋之间又存在着矛盾。烛之武就是利用这个矛盾说退秦兵的。但他的说辞非常巧妙。在他说服秦穆公的过程中,紧紧抓住秦、晋之间的矛盾,就亡郑和舍郑究对谁有利这个问题,处处从秦的利害上立言,反复陈述己见:先说亡郑对秦无益,再说亡郑对秦有害,三说舍郑对秦有益,四举事例说明晋曾负秦,五说晋得郑后必将“阙秦”。由于烛之武说得有理有据,而且层层深入,委婉透彻,所以秦穆公心悦诚服,不但撤兵,而且与郑结盟,还派兵助郑防晋。这段说辞,准确而委婉,曲折而尽情,确实精彩。

2.简练的叙事方法。

本文记叙晋、秦围郑的起因和地点,郑文公接受伙之狐的建议派遣烛之武的经过,烛之武说服秦穆公撤兵,晋文公主动撤兵,整个事件还是比较复杂的。但本文除第一自然段5句是记事外,其余三个自然段主要是记言,事的词句很少。记事的语言虽很简括,却完整地交代了事件的全过程,把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局,记载得清清楚楚。这种简练的文笔是值得学习的。

3.鲜明的人物性格。

本文通过烛之武的言论和行动,把烛之武刻画得栩栩如生,性格鲜明。但郑文公要派遣他说秦时,他虽然因未曾被重用有意见,但当郑文公说明国,家危急的时候,他能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临危受命,接受派遣。而且,他是在被包围的情况下,只身一人“夜缒而出”的,这是非常危险的。这些都表现了他的可贵的爱国精神。另外,从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兵的那一段说中,可以看出他不卑不亢、机智勇敢和善于辞令的外交才能。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秦伯说”的“说”,一般都注为“同‘悦’,喜悦,高兴”。“‘_悦’”是对的;但把“悦”解释为“喜悦、高兴”就欠妥了。“悦”有“喜悦”和“悦服”两个义项。细揣“秦伯说”的文意:秦伯听了烛之武的话后,虽有“喜悦”之情,但不是主要的;主要是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意见,应解为“悦服”。《尔雅·释诂》:①“悦,乐也。”②“悦,服也。”郭璞注:“谓喜而服从。”“喜而服从”就是“悦服”。

东道主

“东道主”一词源于本文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句,本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因为郑国在秦国的东边,可以随时供应秦国使者的旅资和食宿,所以称“东道主”。后来称寄居之家的主人为“东道主”,也称用酒食请客的人为“东道主”,称请客为“做东”“做东道”。

行李

“行李之往来”中“行李”一词,杜预注:“使人也”,即外交使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李,假借为理,实为吏。”所以“行李”又作“行理”。《左传》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杜预注:“行理,使人,通聘问者。”行李就是古代经常出使聘问、接待宾客的外交官员。后来引申为“行旅”,即出门走远路的人。现在则把出门时所带的农符、铺盖等物称为行李。

符: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以时间为中心, 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 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

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弥补方法是, 在记载史事时, 有时要追叙往事, 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的方式记叙史实。《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以前的史书多以编年体记述),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的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


相关内容

  • 李颀诗全集
  • 李颀-诗词<送魏万之京> 古诗 全诗赏析 李颀-诗词<古从军行> 古诗 全诗赏析 李颀-诗词<龙门送裴侍御监五岭选> 古诗 全诗赏析 李颀-诗词<奉送漪叔游颍川兼谒淮阳太守> 古诗 全诗赏析 李颀-诗词<弹棋歌> 古诗 全诗赏析 李颀-诗词 ...

  • 诗句描写赏析(四)
  • 关于描写长江的古诗词赏析目录 关于描写长江的古诗词赏析目录关于描写长江的古诗词赏析目录: 最后整理:2012.12. 阅5 转2 评0 公众公开 16-07-11 06:46 关于描写水的古诗词赏析目录 关于描写水的古诗词赏析目录关于描写水的古诗词赏析目录: 最后整理:2012.12. 阅6 转2 ...

  • 姜夔最好的词,姜夔代表作宋词
  • 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 ...

  • 爱国诗词集锦(原文 译文 赏析)
  • 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原文.译文.赏析10-051448 曹植<白马篇>原文.注释.译文.赏析10-053918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文.译文.赏析10-05949 陈陶<陇西行>原文.注释.译文.赏析10-051162 陈与义< ...

  • 繁星春水全文赏析
  • 一 繁星闪烁着--深蓝的空中,何曾听得见他们的对话? 沉默中,微光里,他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 [赏析]短短的几句,却勾勒了一幅清幽.明丽.自然和谐的图画.而且,作者的想象力是这样的神奇美妙,那冷冷的夜空中 无情感的星星尚能互相赞颂,作者十分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对"人类之爱"的追求. ...

  •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
  •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 第一草书 --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手卷<中日友谊诗>赏析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 王 罡 赏析提要:林散之草书<中日友谊诗>反映了中 国近 300年来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见证了中日两国书法交往的重大事件,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

  • 唐诗宋词精选_唐诗三百首_唐诗宋词名句_古诗配画赏析_古诗学习网
  • - 中国古诗词 首页 唐诗 宋词 古诗考题 诗词名句 古诗名文 古诗鉴赏 元曲鉴赏 文章阅读 ┃ 唐诗栏目 李白的诗 白居易的诗 孟浩然的诗 杜甫的诗 王维的诗集 李商隐的诗 杜牧的诗 柳宗元的诗 王昌龄的诗 韩愈的诗 刘禹锡的诗 韦应物的诗 崔颢的诗 岑参的诗集 刘长卿的诗 王勃的诗 李颀的诗集 ...

  • 经典人文社科书籍大全
  • 通往奴役之路 蒋勋细说红楼梦 自私的基因 西方哲学简史 王阳明心学 世界未解之谜 犯罪者与动机 寻路中国 班主任工作漫谈 猜想与反驳 顺生论 汉魏晋南北朝书法赏析 隋唐五代书法赏析 宋代书法赏析 元代书法赏析 明代书法赏析 清代书法赏析 隋唐五代山水画赏析 宋代山水画赏析 元代山水画赏析 明代山水画 ...

  • 虞世南的诗
  • 虞世南<蝉>全诗赏析 虞世南<奉和幽山雨后应令>全诗赏析 虞世南<咏舞>全诗赏析 虞世南<赋得吴都>全诗赏析 虞世南<出塞>全诗赏析 虞世南<应诏嘲司花女>全诗赏析 虞世南<初晴应教>全诗赏析 虞世南<奉和咏风 ...

  • 中考名句赏析
  • 常考古诗词名句赏析 1.<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赏析]夸张手法虚写大海,表现大海包容天地的气概.这是诗人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出来的宏伟意境,更显示出诗人期盼祖国统一的宏大抱负和博大胸怀. 2.<次北固山下>:"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