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

——中小学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

题记:这篇短文是本人1995年前教学实践的总结,这次编发又根据自己近几年的学习体会进行了少许增益。前几天网上检索相关材料,方知八十年代初,钱梦龙先生就已提出了‚三主教学观‛,足见井底之蛙的孤陋寡闻和固步自封,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相距甚远。

钱先生的‚三主教学观‛提出之后,首先在全国语文教育界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其‚三主‛论的核心‚双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曾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许多研究者撰文阐述,或赞成,或反对,或客观评述。《求是》、《教育研究》、《语文学习》、《课程〃教材〃教法》、《山东师大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等报刊陆续发表文章,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争鸣。其影响和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语文学科的范畴。各位研究者从认识论、系统论、信息论、心理学等诸方面寻求理论依据。有的研究者针对‚主导主体说‛和‚双主体说‛之间的分歧,更从教学认识论和一般认识论的层面寻找理论依据。纷纷纭纭,各有千秋,莫衷一是,均很执着。但本人认为,最根本的理论依据还是哲学依据。本人以主、次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和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作为其哲学依据,不知当否,就教于大家。

又经过十几年的工作、学习和探索,本人‚‘三为主’应是中小学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的这一观点,不仅没有动摇,而且更加坚定。所以,今天因为工作的需要而旧话重提,目的不是自我炫耀,而是希望与大家交流、切磋、探讨,最终达成共识,以此来指导全县中小学的教学工作。欢迎各位不吝批评、指正!

钱先生是全国著名的教育家,‚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我辈无名小卒难以望其项背。本人的‚三为主‛教学思想与先生暗合,说明通向真理的正确途径往往只有一个,而走在这条道路上的人也往往络绎不

绝。不敢掠人之美,不敢贪人之功,絮语若此者,以避为君子所不齿的剽窃之嫌而已。

多年来,在中小学教学这块园地里,许多教研专家和广大教师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摸索出许多具体有效的教学新路子,给人们以丰富的启迪。除讲授法、谈论法、启发法、课堂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实习法等传统的、常用的教学方法外,尝试思维训练、问题解决、赏识教学、愉快学习、研究性学习、发现学习、情景学习、合作学习、论辩学习、自主学习、差异学习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推出,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真可谓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简直是“繁花渐欲迷人眼”了。但不管形式如何多种多样,不管名堂如何花里胡哨,无论是“洋思经验”还是“杜郎口模式”,九九归一,万变不离其宗,“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是中小学教学所有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模式成功的根本所在,是中小学教学所有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模式都应该坚持的指导思想。

长期以来,在中小学教学中,存在着片面强调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学”的现象,表现在教学方法上的主要问题是“注入式”、“填鸭式”、教师“一言堂”、“独角戏”、“满堂灌”。把学生的脑袋当容器,教师照本宣科,按照某种固定模式“一讲到底”,不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不重视学生自我发

展的需要,不注重学生的思维以及由此产生的可贵的思想火花,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题海战术为考而轮番轰炸,训练的是一种考试能力。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方法,使中小学教学出现了“四多四少”: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多,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少;知识传授多,能力培养少;死记硬背多,活学活用少;教师消耗多,学生收益少。不仅窒息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而且使本来生动活泼的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兴趣索然。

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有“指挥棒”之称的高考向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转变,过去那种背条条、死读书、死扣课本钻牛角尖的学生是不适应这种考试要求的(尤其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是,现在社会各行各业的用人取向已经悄然发生了特别重大的变化:过去那种‚重学历、轻能力‛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代之而起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综合素质是莘莘学子们与社会接轨要攀爬的高坡,死板、僵化的‚书呆子‛只能去引发人们对‚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慨!高考‚指挥棒‛的威力大于中考‚指挥棒‛,而社会‚指挥棒‛的威力远远大于所有的‚指挥棒‛。所有的‚指挥棒‛都应该接受社会‚指挥棒‛的指挥,都应该服从并围绕社会的‚指挥棒‛转,否则就是走弯路,就是做无用功,就是误入了歧途,都是枉然。我们培养的学生最终都要与社会接轨。这一铁定的社会现实,宣告了‚应试教育‛的破产,宣告了死抱着‚应试教育‛不放而陶醉于片面升学率、沾沾自喜于单纯升学人数的做法不合时宜,宣告了‚填鸭式‛教学方式的严重落伍。我们不仅要讲数量,更要讲质量;不仅要讲规模,更要讲规格;不仅要讲人数,更要讲型号;不仅要讲好看,更要讲好用;不仅要顾眼前,更要着眼于将来。应该数量与质量并重,规模与规格并重,人数与型号并重,好看与好用并重;眼前与长远并重。基础教育就应该‚为学生的人生奠基,为学生的将来负责,为学生未来的四十年做准备‛。)。

因此,各大中小学教师大胆进行了教学改革,上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纠正。但是,同时又出现了另一种现象,即强调学生“学”而轻视教师“教”,其中比较典型的说法是:中小学教学“以讲为主”的教法已经陈旧,必须转变为“以学为主”,主张教师应该少讲或不讲而发展学生自学,有的学校甚至规定教师课堂上讲授的时间等等。忽而片面强调“教”,忽而片面强调“学”,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这两种偏差的出现都是因为没有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我们要反对两种不正确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泯除,否定了教师领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意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之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是盲目地灌输学生给弄成烧鸭。”(陶行知)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由“教”与“学”两个方面组成。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传授给学生各种知识,发展和培养学生智能并渗透品德培养与人格教育。在教师和学生的这一双边活动、双向交流过程中,一般说来,“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学”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教师是教育思想的体现者,是教学方向的把握者,是教学计划的执行者,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实现教学目的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等教学的其他因素发挥着领导作用。具体而言,在教学中,“教”的内容、方法、过程、结果和质量等,都主要由教师决定和负责,而不是由学生决定

和负责。相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方法及教材的有效利用等,都有赖于教师的启发、指导和创造性劳动。因此,教师应该自觉坚持而不是放弃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但是,不能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一个人在教学中唱“独角戏”,更不能理解为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在受教育意义上是客体,但在自身认知活动意义的上则是主体。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教学的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都处于变化中的个体。”学生是“认识的主人”,而不是“认识的容器”。教师、教材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外部条件,其究竟能产生多大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得如何。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教师更重要的作用是启发、点拨、引导、唤醒、激励和鼓舞!教师更应该是“四两拨千斤”的高手,而不是嚼碎面包喂孩子的保姆。

而 “练”应该是教学的主线,是教学过程中锻炼和培养学生思维、学生知识落实、技能生成和能力转化的关键,也是教师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知识落实是基础,思维培养是核心,技能生成和能力转化是关键。它们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练”的方式多种多样,习题练习仅仅是其方式之一,不能把“练”单纯理解为就是做习题。

可见,成功的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上主体作用的最佳结合。打一个不大恰当的比方,教师好比是一个精明的驭手,他把握方向,控制速度,注意每一个体的用力程度和行进状态,并及时地对他们进行不同程度的、适度的鞭策,确保“知识之车”在预期内顺利到达目的地。而“知识之车”的牵引,则有赖于每一个体——学生,驭手——教师是不能越俎代庖的。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

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始终保持“教”与“学”的一致性,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自觉性、积极主动性就越高,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就越好;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得越好,就越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这样,“教”“学”相长,相互促进,才能轻松、圆满地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相反,如果把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看不到统一性,结果必然是有一方被削弱了,不是不利于“教”,就是不利于“学”,或者是对“教”与“学”都有妨碍。这样,教学目标的实现便是一句空话。

如前所述,中小学教学方法多得不胜枚举,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同样不可胜数。而且,这些教学方式、方法、模式、手段并不是孤立的,它们

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一起,构成了教学的整体。成功的教学,往往是对它们的综合运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科学、合理、高效的教学方法的展开与运用,都是围绕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恪守练为“主线”这个根本的。“大道至简。”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个教师即便是对其它的所谓先进教育思想一无所知,只要他始终坚信并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贯彻“三为主”的教学思想,那么他的教学工作就永远不会落伍,教学质量、教学成绩也永远不会落后。

既然“三为主”的教学思想如此科学、合理、高效、必要而且重要,破除那种陈旧、过时、落伍的教学方法的呼声多年来一浪高过一浪,许许多多的教研专家和教师一直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和改革且推出了不少成功的路子,为什么仍有那么一些教师对“填鸭式”情有独钟?从教育思想深层的角度来说,是仍然没有摆脱凯洛夫传统教育学思想消极过时的影响,但更主要的是因为那种教学方法极其简单、极易操作,教师省心、省事。既不用在精心设计、精心备课、精心组织、精讲精练、启迪和训练思维上煞费苦心,又可以掩盖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素质的低下或教学准备的严重不足,也不用为了“向课堂教学要效益”而孜孜矻矻(而且说不定一考试学生的分数还不低),但唯一需要的是“堤内损失堤外补”,课外抢时间、压

作业、拼消耗甚或同事之间“斗智斗勇”、玩“猫腻”。这样的教师太可叹,如此教鞭下的学生太可惜、太可悲!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才是我们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益,提升教学质量的不二法门。

附:钱梦龙,1931年2月生,江苏嘉定人(今属上海市)。历任嘉定第二中学语文教师、嘉定区桃李园实验学校(原实验中学)校长。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自学成才的全国著名教育家,与于漪、魏书生被称为

“我的脚下永远是起点!‛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

——中小学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

题记:这篇短文是本人1995年前教学实践的总结,这次编发又根据自己近几年的学习体会进行了少许增益。前几天网上检索相关材料,方知八十年代初,钱梦龙先生就已提出了‚三主教学观‛,足见井底之蛙的孤陋寡闻和固步自封,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相距甚远。

钱先生的‚三主教学观‛提出之后,首先在全国语文教育界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其‚三主‛论的核心‚双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曾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许多研究者撰文阐述,或赞成,或反对,或客观评述。《求是》、《教育研究》、《语文学习》、《课程〃教材〃教法》、《山东师大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等报刊陆续发表文章,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争鸣。其影响和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语文学科的范畴。各位研究者从认识论、系统论、信息论、心理学等诸方面寻求理论依据。有的研究者针对‚主导主体说‛和‚双主体说‛之间的分歧,更从教学认识论和一般认识论的层面寻找理论依据。纷纷纭纭,各有千秋,莫衷一是,均很执着。但本人认为,最根本的理论依据还是哲学依据。本人以主、次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和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作为其哲学依据,不知当否,就教于大家。

又经过十几年的工作、学习和探索,本人‚‘三为主’应是中小学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的这一观点,不仅没有动摇,而且更加坚定。所以,今天因为工作的需要而旧话重提,目的不是自我炫耀,而是希望与大家交流、切磋、探讨,最终达成共识,以此来指导全县中小学的教学工作。欢迎各位不吝批评、指正!

钱先生是全国著名的教育家,‚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我辈无名小卒难以望其项背。本人的‚三为主‛教学思想与先生暗合,说明通向真理的正确途径往往只有一个,而走在这条道路上的人也往往络绎不

绝。不敢掠人之美,不敢贪人之功,絮语若此者,以避为君子所不齿的剽窃之嫌而已。

多年来,在中小学教学这块园地里,许多教研专家和广大教师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摸索出许多具体有效的教学新路子,给人们以丰富的启迪。除讲授法、谈论法、启发法、课堂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实习法等传统的、常用的教学方法外,尝试思维训练、问题解决、赏识教学、愉快学习、研究性学习、发现学习、情景学习、合作学习、论辩学习、自主学习、差异学习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推出,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真可谓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简直是“繁花渐欲迷人眼”了。但不管形式如何多种多样,不管名堂如何花里胡哨,无论是“洋思经验”还是“杜郎口模式”,九九归一,万变不离其宗,“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是中小学教学所有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模式成功的根本所在,是中小学教学所有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模式都应该坚持的指导思想。

长期以来,在中小学教学中,存在着片面强调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学”的现象,表现在教学方法上的主要问题是“注入式”、“填鸭式”、教师“一言堂”、“独角戏”、“满堂灌”。把学生的脑袋当容器,教师照本宣科,按照某种固定模式“一讲到底”,不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不重视学生自我发

展的需要,不注重学生的思维以及由此产生的可贵的思想火花,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题海战术为考而轮番轰炸,训练的是一种考试能力。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方法,使中小学教学出现了“四多四少”: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多,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少;知识传授多,能力培养少;死记硬背多,活学活用少;教师消耗多,学生收益少。不仅窒息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而且使本来生动活泼的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兴趣索然。

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有“指挥棒”之称的高考向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转变,过去那种背条条、死读书、死扣课本钻牛角尖的学生是不适应这种考试要求的(尤其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是,现在社会各行各业的用人取向已经悄然发生了特别重大的变化:过去那种‚重学历、轻能力‛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代之而起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综合素质是莘莘学子们与社会接轨要攀爬的高坡,死板、僵化的‚书呆子‛只能去引发人们对‚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慨!高考‚指挥棒‛的威力大于中考‚指挥棒‛,而社会‚指挥棒‛的威力远远大于所有的‚指挥棒‛。所有的‚指挥棒‛都应该接受社会‚指挥棒‛的指挥,都应该服从并围绕社会的‚指挥棒‛转,否则就是走弯路,就是做无用功,就是误入了歧途,都是枉然。我们培养的学生最终都要与社会接轨。这一铁定的社会现实,宣告了‚应试教育‛的破产,宣告了死抱着‚应试教育‛不放而陶醉于片面升学率、沾沾自喜于单纯升学人数的做法不合时宜,宣告了‚填鸭式‛教学方式的严重落伍。我们不仅要讲数量,更要讲质量;不仅要讲规模,更要讲规格;不仅要讲人数,更要讲型号;不仅要讲好看,更要讲好用;不仅要顾眼前,更要着眼于将来。应该数量与质量并重,规模与规格并重,人数与型号并重,好看与好用并重;眼前与长远并重。基础教育就应该‚为学生的人生奠基,为学生的将来负责,为学生未来的四十年做准备‛。)。

因此,各大中小学教师大胆进行了教学改革,上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纠正。但是,同时又出现了另一种现象,即强调学生“学”而轻视教师“教”,其中比较典型的说法是:中小学教学“以讲为主”的教法已经陈旧,必须转变为“以学为主”,主张教师应该少讲或不讲而发展学生自学,有的学校甚至规定教师课堂上讲授的时间等等。忽而片面强调“教”,忽而片面强调“学”,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这两种偏差的出现都是因为没有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我们要反对两种不正确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泯除,否定了教师领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意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之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是盲目地灌输学生给弄成烧鸭。”(陶行知)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由“教”与“学”两个方面组成。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传授给学生各种知识,发展和培养学生智能并渗透品德培养与人格教育。在教师和学生的这一双边活动、双向交流过程中,一般说来,“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学”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教师是教育思想的体现者,是教学方向的把握者,是教学计划的执行者,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实现教学目的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等教学的其他因素发挥着领导作用。具体而言,在教学中,“教”的内容、方法、过程、结果和质量等,都主要由教师决定和负责,而不是由学生决定

和负责。相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方法及教材的有效利用等,都有赖于教师的启发、指导和创造性劳动。因此,教师应该自觉坚持而不是放弃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但是,不能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一个人在教学中唱“独角戏”,更不能理解为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在受教育意义上是客体,但在自身认知活动意义的上则是主体。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教学的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都处于变化中的个体。”学生是“认识的主人”,而不是“认识的容器”。教师、教材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外部条件,其究竟能产生多大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得如何。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教师更重要的作用是启发、点拨、引导、唤醒、激励和鼓舞!教师更应该是“四两拨千斤”的高手,而不是嚼碎面包喂孩子的保姆。

而 “练”应该是教学的主线,是教学过程中锻炼和培养学生思维、学生知识落实、技能生成和能力转化的关键,也是教师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知识落实是基础,思维培养是核心,技能生成和能力转化是关键。它们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练”的方式多种多样,习题练习仅仅是其方式之一,不能把“练”单纯理解为就是做习题。

可见,成功的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上主体作用的最佳结合。打一个不大恰当的比方,教师好比是一个精明的驭手,他把握方向,控制速度,注意每一个体的用力程度和行进状态,并及时地对他们进行不同程度的、适度的鞭策,确保“知识之车”在预期内顺利到达目的地。而“知识之车”的牵引,则有赖于每一个体——学生,驭手——教师是不能越俎代庖的。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

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始终保持“教”与“学”的一致性,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自觉性、积极主动性就越高,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就越好;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得越好,就越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这样,“教”“学”相长,相互促进,才能轻松、圆满地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相反,如果把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看不到统一性,结果必然是有一方被削弱了,不是不利于“教”,就是不利于“学”,或者是对“教”与“学”都有妨碍。这样,教学目标的实现便是一句空话。

如前所述,中小学教学方法多得不胜枚举,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同样不可胜数。而且,这些教学方式、方法、模式、手段并不是孤立的,它们

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一起,构成了教学的整体。成功的教学,往往是对它们的综合运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科学、合理、高效的教学方法的展开与运用,都是围绕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恪守练为“主线”这个根本的。“大道至简。”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个教师即便是对其它的所谓先进教育思想一无所知,只要他始终坚信并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贯彻“三为主”的教学思想,那么他的教学工作就永远不会落伍,教学质量、教学成绩也永远不会落后。

既然“三为主”的教学思想如此科学、合理、高效、必要而且重要,破除那种陈旧、过时、落伍的教学方法的呼声多年来一浪高过一浪,许许多多的教研专家和教师一直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和改革且推出了不少成功的路子,为什么仍有那么一些教师对“填鸭式”情有独钟?从教育思想深层的角度来说,是仍然没有摆脱凯洛夫传统教育学思想消极过时的影响,但更主要的是因为那种教学方法极其简单、极易操作,教师省心、省事。既不用在精心设计、精心备课、精心组织、精讲精练、启迪和训练思维上煞费苦心,又可以掩盖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素质的低下或教学准备的严重不足,也不用为了“向课堂教学要效益”而孜孜矻矻(而且说不定一考试学生的分数还不低),但唯一需要的是“堤内损失堤外补”,课外抢时间、压

作业、拼消耗甚或同事之间“斗智斗勇”、玩“猫腻”。这样的教师太可叹,如此教鞭下的学生太可惜、太可悲!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才是我们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益,提升教学质量的不二法门。

附:钱梦龙,1931年2月生,江苏嘉定人(今属上海市)。历任嘉定第二中学语文教师、嘉定区桃李园实验学校(原实验中学)校长。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自学成才的全国著名教育家,与于漪、魏书生被称为

“我的脚下永远是起点!‛


相关内容

  •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提高学生体质,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教育状态确实令人担忧. 一.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学校只重视升学率,忽视体育教学 衡量一所学校强弱不仅仅在于升学率,评判一位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仅在于考试成绩 ...

  • 在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些年来,我省基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具有了良好基础。“两基”于1998年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全国第8个实现“两基”的省份。到xx年,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9.8%和98.4%;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49.3%;学前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得到较快发展。教 ...

  • 把立德树人作为基础教育根本任务
  • 把立德树人作为基础教育根本任务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 王定华(2013年)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更应认真领会,坚定执行.在新形势 ...

  • 小学办学思想
  • 小学办学思想 1.追求目标:建有文化的校园,塑有理想的教师,育有特长的学生,办有特色的学校. 2.办学理念:办学理念,即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信念.具体而言,理念,即概念.观点.观念或思想及其价值追求的集合体,理念就是一整套概念体系或观念体系.办学理念,即学校发展中的一系列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及其教育价 ...

  • 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
  • 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 何克抗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875) [摘 要]文章对"翻转课堂"的由来."翻转课堂"的发展."翻转课堂"的作用与效果. ...

  • 名师名校长的心灵寄语
  • 名师名校长的心灵寄语 题记:有人说,不能戴着镣铐跳舞.其实,人的自由是有边界的,这就是"随心所欲不逾矩".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永远要戴着镣铐才能跳舞.就教育的自由而言,人必须带着三根"镣铐"跳舞,这就是法规.规律和科学.你只有遵循了法规,掌握了规律和科学,你才能 ...

  • 在近一个月的远程培训中
  • (在近一个月的远程培训中,我较系统地了解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规划有了新的认识,感受颇多,其中感受最深的是:"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把 ...

  • 教育基础知识
  • 小三门 简答.论述 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3页 1.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 2.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3.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 4.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二.当前时代有什么特点?培养什么样的人? 3页 1.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2.国际竞争空前激烈 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 具有高度科学文 ...

  • 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 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新华学校:元爱玲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加快了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程度的步伐,信息化教育建设正在全国积极推进.<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