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的组成与分解

活动目标:

1、根据不同的画面进行讲述,并列出相应的算式,从而感知加法算式所表达的数量关系。

2、引导小朋友积极探索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1、教具:10张小动物卡片、 1---10的数字卡。

2、学具:小朋友操作学具。每桌10个小正方体……

活动过程:

一、复习9的组成

出示9的组成卡片,让小朋友读一读。

二、教学10的组成

1、出示10个小动物让学生数一数。

2、引导学生把10个小动物分成那两个部分。

3、分组读一读10的组成。

4、小朋友动手操作

让小朋友自己分一分。

三、情境感知--看图学习加法应用题

1、 出示笑脸图。

+

=10

看看这幅图,根据这幅图编出两道加法应用题出来?

2、引导小朋友用三句话表达图片的意思。

3、小朋友口述图意并说出算式,老师记录。

4+6=10(个) 5+5=10(个) 2+8=10(个)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10 的组成,让小朋友们读一读10的组成。

四、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体现:

1、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数学的奥妙,学习的主动权在于学生。

2、儿童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和学习的愿望,问题在于教师如何利用儿童的这些自然倾向,激发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从而促进儿童智慧的发展。

3、悬着适当的知识结构,并选择适合于学生认知知识结构的方式,才能促进学习。这意味着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学内容于学生已有这是之间的关系,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匹配。

4、让学生适时知道自己学习的结果,本节课注意到了,教师没有过多的强调,以免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指点。也做到了逐步从强调外部奖励转向内部奖励。选择该理论的原因:

1. 对于小学生来说,她们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转换能力比较弱,想象力也不是很丰富,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快的接收新的知识。要让他们能够适应新东西,必须让他们自己发现,探讨,理解。

2.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教

一门学科,不是要建造一个活着的小型藏书室,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只是获得的过程。

3. 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4. 教师应采取活跃、越级和走捷径的方式来思维。

5. 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活动中要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力,防止过早语言化。让学生自己边做边想,自己试着做。

6. 让学生想自己向自己的能力提出挑战,激励学生提高自己才能的欲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7. 让学生亲自参与发现事物的活动,必然用某种方式对它们加以组织,从而对记忆具有最好的效率。

活动目标:

1、根据不同的画面进行讲述,并列出相应的算式,从而感知加法算式所表达的数量关系。

2、引导小朋友积极探索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1、教具:10张小动物卡片、 1---10的数字卡。

2、学具:小朋友操作学具。每桌10个小正方体……

活动过程:

一、复习9的组成

出示9的组成卡片,让小朋友读一读。

二、教学10的组成

1、出示10个小动物让学生数一数。

2、引导学生把10个小动物分成那两个部分。

3、分组读一读10的组成。

4、小朋友动手操作

让小朋友自己分一分。

三、情境感知--看图学习加法应用题

1、 出示笑脸图。

+

=10

看看这幅图,根据这幅图编出两道加法应用题出来?

2、引导小朋友用三句话表达图片的意思。

3、小朋友口述图意并说出算式,老师记录。

4+6=10(个) 5+5=10(个) 2+8=10(个)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10 的组成,让小朋友们读一读10的组成。

四、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体现:

1、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数学的奥妙,学习的主动权在于学生。

2、儿童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和学习的愿望,问题在于教师如何利用儿童的这些自然倾向,激发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从而促进儿童智慧的发展。

3、悬着适当的知识结构,并选择适合于学生认知知识结构的方式,才能促进学习。这意味着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学内容于学生已有这是之间的关系,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匹配。

4、让学生适时知道自己学习的结果,本节课注意到了,教师没有过多的强调,以免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指点。也做到了逐步从强调外部奖励转向内部奖励。选择该理论的原因:

1. 对于小学生来说,她们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转换能力比较弱,想象力也不是很丰富,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快的接收新的知识。要让他们能够适应新东西,必须让他们自己发现,探讨,理解。

2.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教

一门学科,不是要建造一个活着的小型藏书室,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只是获得的过程。

3. 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4. 教师应采取活跃、越级和走捷径的方式来思维。

5. 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活动中要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力,防止过早语言化。让学生自己边做边想,自己试着做。

6. 让学生想自己向自己的能力提出挑战,激励学生提高自己才能的欲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7. 让学生亲自参与发现事物的活动,必然用某种方式对它们加以组织,从而对记忆具有最好的效率。


相关内容

  • 数学6的_分解_组成_教案
  • 学习目的: 1.学习6的组成,并知道一个数被分出的两个数小的数之间的递增与递减的互补关系. 2.使幼儿知道6可以分成5和1,4和2,3和3,1和5,2和4,并知道它们合起来是6. 3.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课前复习,了解概况:让学生按一定顺序独立写出5的分解式,既复习了旧知,了解了学生的掌握情况,又 ...

  • 1Z202023按子项目组成编制施工成本计划
  • 1z202023  按子项目组成编制施工成本计划 大中型的工程项目通常是由若干单项工程构成的,而每个单项工程包括了多个单位工程,每个单位工程又是由若干个分部分项工程构成的,因此,首先要把项目总施工成本分解到单项工程和单位工程中,再进一步分解为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如图1z202023 例题:大中型工程 ...

  • 2015高中生物 5.1生态系统的结构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 第1课时 生态系统的结构 1. 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 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3. 阐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4. 分析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食物网. 5. 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一.生态系统的范围 1. 由①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 2. 地球上最 ...

  • 预分解窑系统窑炉风
  • 预分解窑系统窑炉风.煤.料的合理匹配对于稳定系统的热工制度,提高熟料的 产量.质量至为重要.根据预分解窑系统煤粉燃烧的特点,探讨窑系统平衡问题,即在保持发热能力与传热能力平衡与稳定的基础上.保持发热能力与传热能力及 煅烧能力与预热预分解能力的平衡和稳定的要求. 1 窑炉内风.煤.料的特点 1.1 窑 ...

  • 数字的组成与分解
  • 9的组成与分解 一.教学目标: 初步建立数字9的分合概念,进一步感知除1以外的自然数都可以分成两个数,所分的两个数相加等于原来的数,且所分的两个数之间是一种递增与递减的互补关系. 二.教学过程: 1.复习8的组成与分解 2.学习9的组成和分解 (1)教师在黑板上贴9个苹果贴片,让幼儿说出苹果的数量, ...

  • 生物和生物圈中考题3
  • 2016年02月02日taianliu2009的初中生物组卷 一.选择题(共29小题) 1.(2014•黄石)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B.草原上所有的生物共同组成生态系统 C.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 ...

  • 幼儿园数学教案-8的组成
  • 大班数学活动<8的组成--种树> 保山市昌宁县幼儿园 何颖悟 邮编:678100 电话:[1**********] <幼儿智慧活动课程>大班 下册 数学 <加加减减二>主题活动 一.设计意图: 新<纲要>要求幼儿"应从生活中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 ...

  • 软件需求分析--结构化分析(SA)方法
  • 结构化开发方法(Structured Developing Method)是现有的软件开发方法中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主要特点是快速.自然和方便.结构化开发方法由结构化分析方法(SA法).结构化设计方法(SD 法)及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SP 法)构成的. 结构化分析(Structured Ana ...

  • 生态系统的组成说课稿
  • <生态系统的组成>说课稿 靳春霞 一.教材地位 <生态系统的组成>这节课,是<生物学>济南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生 物与环境>中的第一章<生态系统>的第一节课.本节课中的内容与第二节<食 物链和食物网>的内容密切相关,可以说掌握 ...

  • 力的分解与求作三角形
  • 众所周知,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并由此衍生出三角形法则.即: 1力的三角形法则 两个分力及其合力组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两个分力首尾相接.从起点直接到终点的有向线段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如图示: 既然两个分力与合力恰好组成三角形,那么我们可以把力的分解问题看成是求作三角形的问题. 2 几何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