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重于泰山
大邑县委中心组
大邑县是“5.12”特大地震重灾区之一。灾难共造成13人死亡,轻重伤417人,城乡居民房屋受损过半,倒塌8142户、31871间,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三次产业损失严重,直接经济损失近70亿元。面对地震灾害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我们坚持把服务群众、改善民生贯穿于灾后重建和加快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重于泰山,真正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全县上下形成了“干部主动参与、群众关心支持全县重点工作”的长效机制,确保了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及各项重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为科学重建、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推行“一线工作法”,把问题化解在基层。坚持把谋求发展作为第一职责,把富民惠民作为第一取向,在广大机关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并将其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有机组成部分,统筹安排、协调推进。按照“ 调查研究在一线、力量配置在一线、组织指挥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形象树立在一线”的要求,开展“一帮一”、“调研周”、“恳谈日”、“大攻坚”等系列主题活动,实现群众工作全覆盖。县“四大班子”成员及各乡镇、部门主要负责人,围绕灾1
1
后重建、城乡一体化、“1231”发展重点等决策落实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捕捉第一线信息,掌握第一手材料,全面梳理和掌握基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思想动向;开展“走进矛盾、破解难题”专项行动,采取领导领衔破解难题、专项行动破解难题、挂牌督办破解难题、现场办公破解难题等行之有效的方式,解决“一线问题”,化解基层矛盾,真正做到了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全县人心稳定,社会和谐。
二是突出重点,优先重建灾毁住房。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过程中,受灾群众的居住问题始终是群众最急需、感受最深的工作。我县坚持把受灾群众的安置和城乡损毁住房修复重建摆在突出和优先的位置,震后仅两个多月,在山东、江西等对口援建单位的倾力相助下,即提前建成过渡安置房4255套,多种途径解决了受灾群众的临时安置问题。对永久性住房重建做到精心规划、精心组织、精心实施,按照“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原则进行了农村住房重建规划,坚持以乡村旅游为载体,一三产业互融为基础,突出产业支撑和特色业态,完成了21个集中安置点和4大区域36个开发性联建点规划。截至目前,农村住房维修加固、原址重建已全面完成;63户统规自建、515户统规统建9月底前可全部完工;36个开发性联建点已有318户农户达成联建协议,协议投资近4亿元,开工43处。城镇住房重建方面,2536套原址重建城镇住房、18130套除险加固房年底前全部完成;2010年9月前可完成43.5万平方米永久安置房、4.8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
6.75万平方米廉租房修建,切实解决受灾群众的居住问题。 2
2
三是整体推进,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民生是和谐之本,是激发和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齐心协力推动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坚持把民生问题放在最基础、最核心的位置,优先上马教育、卫生及基础设施等重建项目。2008年9月前,投资3800万元紧急维修了32所在地震中受损的中小学和幼儿园,确保了所有学校按时、安全开学;34所新建和部分重建的学校将于今年9月1日前全部完工。重建和扩建县、乡、村级医疗机构项目25个,文化艺术中心、新体育中心、乡村文化站等文体设施重建共涉及19个项目,将于2009年底完工。成温邛快速路、川西旅游环线大邑段、安出阝路等交通项目作为成都市灾后重建首批项目率先启动。利用灾后重建契机,我县积极探索市场配置资源新机制,采取土地换资金、市场换资金、资源换资金方式,通过BT模式引进中冶集团、瑞云集团投入近20亿元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灾后重建和桃源新城建设,完成了西岭大道改造、大邑大道综合整治,启动和部分完成了邑新大道改造、潘家街等21条道路建设和斜江河综合整治工程,城市面貌明显改善,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四是突破难点,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地震后,大部分受灾群众因灾后重建不能外出务工,加上金融危机的冲击,大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地就近解决群众就业的形势十分严峻。县委、县政府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小额担保贷款促进再就业的实施意见》,组织实施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专项行动,发放贷款 2640万元;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探索了农户以林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产权3
3
为抵押的贷款模式,发放贷款1388.9万元,助推农民自主创业。与此同时,全面推行农民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就业培训体系,加强对农民实用技术、就业培训和岗位援助。启动2009春风送岗位活动,组织县内外35家企业提供岗位2509个,解决返乡民工再就业1000余名。地震以来,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20余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500人、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以内,农民集中居住就业率达到98%。
2008年是特别困难的一年,我县努力变困难为机遇,战胜和克服了“5.12”特大地震带来的重重困难,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挑战,各项工作迈出了坚实而又重要的一步,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美好前景初步展现。国内生产总值实现76.8亿元,增长11.5%;固定资产投资56.74亿元,同比增长35%;财政收入8.01亿元、增长12.2%;农民人均纯收入6005元,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300元,增长11%。实践又一次充分证明,只要我们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重于泰山,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一定会达到党群良性互动、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就一定会形成万众一心、迎难而上、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4
4
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重于泰山
大邑县委中心组
大邑县是“5.12”特大地震重灾区之一。灾难共造成13人死亡,轻重伤417人,城乡居民房屋受损过半,倒塌8142户、31871间,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三次产业损失严重,直接经济损失近70亿元。面对地震灾害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我们坚持把服务群众、改善民生贯穿于灾后重建和加快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重于泰山,真正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全县上下形成了“干部主动参与、群众关心支持全县重点工作”的长效机制,确保了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及各项重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为科学重建、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推行“一线工作法”,把问题化解在基层。坚持把谋求发展作为第一职责,把富民惠民作为第一取向,在广大机关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并将其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有机组成部分,统筹安排、协调推进。按照“ 调查研究在一线、力量配置在一线、组织指挥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形象树立在一线”的要求,开展“一帮一”、“调研周”、“恳谈日”、“大攻坚”等系列主题活动,实现群众工作全覆盖。县“四大班子”成员及各乡镇、部门主要负责人,围绕灾1
1
后重建、城乡一体化、“1231”发展重点等决策落实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捕捉第一线信息,掌握第一手材料,全面梳理和掌握基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思想动向;开展“走进矛盾、破解难题”专项行动,采取领导领衔破解难题、专项行动破解难题、挂牌督办破解难题、现场办公破解难题等行之有效的方式,解决“一线问题”,化解基层矛盾,真正做到了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全县人心稳定,社会和谐。
二是突出重点,优先重建灾毁住房。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过程中,受灾群众的居住问题始终是群众最急需、感受最深的工作。我县坚持把受灾群众的安置和城乡损毁住房修复重建摆在突出和优先的位置,震后仅两个多月,在山东、江西等对口援建单位的倾力相助下,即提前建成过渡安置房4255套,多种途径解决了受灾群众的临时安置问题。对永久性住房重建做到精心规划、精心组织、精心实施,按照“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原则进行了农村住房重建规划,坚持以乡村旅游为载体,一三产业互融为基础,突出产业支撑和特色业态,完成了21个集中安置点和4大区域36个开发性联建点规划。截至目前,农村住房维修加固、原址重建已全面完成;63户统规自建、515户统规统建9月底前可全部完工;36个开发性联建点已有318户农户达成联建协议,协议投资近4亿元,开工43处。城镇住房重建方面,2536套原址重建城镇住房、18130套除险加固房年底前全部完成;2010年9月前可完成43.5万平方米永久安置房、4.8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
6.75万平方米廉租房修建,切实解决受灾群众的居住问题。 2
2
三是整体推进,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民生是和谐之本,是激发和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齐心协力推动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坚持把民生问题放在最基础、最核心的位置,优先上马教育、卫生及基础设施等重建项目。2008年9月前,投资3800万元紧急维修了32所在地震中受损的中小学和幼儿园,确保了所有学校按时、安全开学;34所新建和部分重建的学校将于今年9月1日前全部完工。重建和扩建县、乡、村级医疗机构项目25个,文化艺术中心、新体育中心、乡村文化站等文体设施重建共涉及19个项目,将于2009年底完工。成温邛快速路、川西旅游环线大邑段、安出阝路等交通项目作为成都市灾后重建首批项目率先启动。利用灾后重建契机,我县积极探索市场配置资源新机制,采取土地换资金、市场换资金、资源换资金方式,通过BT模式引进中冶集团、瑞云集团投入近20亿元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灾后重建和桃源新城建设,完成了西岭大道改造、大邑大道综合整治,启动和部分完成了邑新大道改造、潘家街等21条道路建设和斜江河综合整治工程,城市面貌明显改善,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四是突破难点,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地震后,大部分受灾群众因灾后重建不能外出务工,加上金融危机的冲击,大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地就近解决群众就业的形势十分严峻。县委、县政府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小额担保贷款促进再就业的实施意见》,组织实施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专项行动,发放贷款 2640万元;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探索了农户以林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产权3
3
为抵押的贷款模式,发放贷款1388.9万元,助推农民自主创业。与此同时,全面推行农民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就业培训体系,加强对农民实用技术、就业培训和岗位援助。启动2009春风送岗位活动,组织县内外35家企业提供岗位2509个,解决返乡民工再就业1000余名。地震以来,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20余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500人、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以内,农民集中居住就业率达到98%。
2008年是特别困难的一年,我县努力变困难为机遇,战胜和克服了“5.12”特大地震带来的重重困难,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挑战,各项工作迈出了坚实而又重要的一步,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美好前景初步展现。国内生产总值实现76.8亿元,增长11.5%;固定资产投资56.74亿元,同比增长35%;财政收入8.01亿元、增长12.2%;农民人均纯收入6005元,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300元,增长11%。实践又一次充分证明,只要我们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重于泰山,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一定会达到党群良性互动、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就一定会形成万众一心、迎难而上、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