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主题诗歌的几种表现模式

2005年 殷都学刊

55

乡愁主题诗歌的几种表现模式

杨景龙

(安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安阳455002)

摘要:古今乡愁主题诗歌在持久、大量的写作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沿续使用的表现模式,本文将其归纳为登高思乡思亲等六种,并对这六种模式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乡愁主题诗歌;表现模式

中图分类号:I207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38(2005)01-0055-08

古今乡愁主题诗歌在持久、大量的写作过程中,形成了几种历时性的沿续使用的艺术表现模式,如登高思乡思亲,望月思乡思亲,佳节思乡思亲,远望当归,梦忆还乡,秋风日暮起乡愁等。每一种表现模式的形成,都由我国古代诗论所说的

/诗胎0、/诗祖0奠基,作为初始创作的/诗胎0、/诗祖0性质的作品,均能恰切地表现相似情境中人们共有的行为、心理,所以为后世处于相似境况中的诗人每每加以模仿,在后世诗人持续不断的一次次仿写过程中,一种表现模式渐次凝定。我国古代诗论所说的/诗胎0、/诗祖0,近似于西方文论中的/母题0、/原型0,同一诗胎诗祖即母题原型所孳蘖衍生出的作品,具有基本相同的主题和手法。所谓表现模式,即包涵主题和手法两个方面。

一、登高思乡思亲

肇始于5诗经#魏风#陟岵6:/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0这首诗在两个向度上,为以后的乡愁主题诗歌设定了行为和表现方式。首先是每章的首句,写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行役的征人,登上山冈的高处,遥望故乡亲人抒发情思的行为方式,被后世处于相似情境中的诗人所袭取。屈原5九章#涉江6:/乘鄂渚而反顾兮,哀秋冬之绪风0,洪兴祖注曰:/言己登鄂渚高岸,还望楚国,向秋冬之风,愁而长叹,心中忧思也。0(5楚辞补注6,中华书局1983年3月版)

[收稿日期]2004-09-28

5哀郢6:/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抒吾忧心0,洪兴祖注曰:/水中高者为坟。且展我情,泄忧思也。0(同上)可知屈原于流放途中,屡屡以登高回望郢都的行为方式,抒泄眷顾家国的沉重忧思。南朝谢5晚登三山还望京邑6,抒写赴任途中登山回

望京城的恋国思亲之情。唐宋之问的5度大庾岭6写于贬途,由首联/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0可知,诗人是在登上大庾岭的高处时,停下车驾北望中原故乡的。沈

期的5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6: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0与此相同。北宋柳永的5八声甘州6:/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渺,归思难收0,南宋辛弃疾的5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6:/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0,均属同一行为方式。现当代新诗中,台湾白灵的5西望6,写诗人/居此千山之上0的高处,向西眺望故乡的锦绣河山,追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仿佛看到了/祖先们的血泪0,听到了他们的/期语0,诗人思乡思亲的感情也是借助/登高0的方式加以抒发的。

5陟岵6对后世乡愁诗歌更大的影响是/对面着笔,并时互想0的表现方式。元代刘瑾对5陟岵6的这一抒情特色有所解会,其5诗传通释6曰:/诗人以己之思亲,而知亲之念己,虽曰设为亲念己之言,实以深寓己念亲之心也。0清代方玉润的分析更为深入:/人子行役,登高念亲,人之常情。若从正面直写己之所以念亲,纵千言万语,岂能道得意尽?诗妙从对面设想,思亲所以念己之心,与临行勖己之言,则笔以曲而愈达,情以婉而愈深。千载之下读之,犹足令羁旅人望白云而起思亲之念,况

[作者简介]杨景龙(1962-),男,河南鲁山人,安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诗歌教学与研究。

56

殷都学刊 2005年

当日远离父母者乎?0(5诗经原始6卷六,中华书局1986年2月版)许印芳5律髓辑要6认为杜甫5月夜6等诗即是/从5陟岵6篇化出。对面着笔,不言我思家人,却言家人思我。0已涉及5陟岵6独特的抒情模式对后世乡愁诗的影响。钱钟书则对5陟岵6的表现方式及其深远影响作了系统的梳理:/谓是征人望乡而追忆临别时亲戚之叮咛,说自可通。然窃意面语当曰:-嗟汝行役.;今乃曰:-嗟予子(季、弟)行役.,词气不类临歧分手之嘱,而似远役者思亲,因想亲亦方思己之口吻尔。徐干5室思6:-想君时见思.;高适5除夕6:-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刘得仁5月夜寄同志6:-支颐不语相思坐,料得君心似我心.;王建5行见月6:-家人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白居易5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及寤而书忽至6:-以我今朝意,想君此夜心.,又5江楼月6:-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思君时.,又5望驿台6:-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又5至夜思亲6:-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游人.,又5客上守岁在柳家庄6:-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孙光宪5生查子6:-想到玉人情,也合思量我.;韦庄5浣溪沙6:-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干,想君思我锦衾寒.;欧阳修5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6:-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张炎5水龙吟#寄袁竹初6:-待相逢说与相思,想亦在相思里.;龚自珍5己亥杂诗6:-一灯古店斋心坐,不是云屏梦里人.;机杼相同,波澜莫二。0(5管锥编6一,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钱钟书的排比罗列,不啻是一部从汉魏到近代微型的5陟岵6表现模式影响史。在此补上两个同属这一模式的现当代新诗的例子,湖畔诗人潘漠华的5呵6第二节:/我底母亲,扼心愁苦在房里罢?/一回想念已故人,一回想念远游的儿子!0写离家一年的游子,对丧夫别子的母亲的愁苦心境的体贴;台湾诗人邱振瑞的5思乡雨6,写异乡雨中对家乡的思念,他想象着此刻/忧愁的母亲正探望村外的站牌0,牵挂着出门在外的儿子是否平安归来。这两个例子均属/并时互想0性质。这样,5陟岵6表现模式的影响史就得以贯通古今,更为完整。

二、望月思乡思亲

肇始于5诗经#陈风#月出6的望月怀人:/月出皎兮,佼人燎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M月出皓兮,佼人燎兮,舒忧受兮,劳心

兮。M月出照兮,

5焦氏笔乘6

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惨惨兮。0焦

说:/5月出6见月怀人,能道意中事。太白5送祝八6-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子美5梦

太白6-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常建5宿王昌龄隐处6-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王昌龄5送冯六元二6-山月出华阴,开此河渚雾。清光比故人,豁然展心悟.,此类甚多,大抵出自5陈风6也。05月出6虽非望月思亲,但月夜的清幽意境,抒情主人公惆怅不甘、骚动不宁的向慕思恋情怀,实开启了后世诗人月夜抒怀之先河。从这个意义上说,望月思乡思亲可视为5月出6/望月怀人0原型模式的一个分支。最早抒发望月思乡思亲情怀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5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6:/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0这首诗写一个久客思家不能成寐的游子,对着洒照罗帏的皎皎月光,愈加触动了乡愁。李白的5静夜思6,应是望月思乡诗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这首五言绝句的语言虽然明白如话,其潜隐的深层意蕴结构却对应了望月思亲的民族心理范型,与由5月出6奠定的月夜怀思的抒情模式自然契合,所以,尽管少不更事的孩子读来不觉其深,但是饱经沧桑的老人读来也绝不觉其浅。小而能大,浅而能深,像5静夜思6这样真正的好诗就是如此,它既不让人感到费解,又让读者撩动心绪,吟味无穷。杜甫的5月夜6:/今夜

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

解忆长安0,5月夜忆舍弟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0;白居易的5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6:/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0;范仲淹的5御街行6:/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0;苏轼的5水调歌头6:/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0等,都是因望月而引起无限思乡、思亲之情的名篇佳句。

望月思乡思亲的抒情模式,在当代台湾诗人和海外华裔诗人的乡愁诗中得到了承续。彭邦桢的5月之故乡6最典型:/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望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0。上下空明的一片水月,撩起了游子浓重的乡愁,但故乡遥不可及一如/水里0和/天上0的月亮遥不可及,游子望月思乡的惆怅无法消解。舒兰的5乡色酒6如

第1期 杨景龙:乡愁主题诗歌的几种表现模式

57

一首温婉的双调词:/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年少/乡色正好/你圆/人也圆//三十年后/我从椰树梢头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0。三十年前/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0的温馨美满,益发衬出三十年后椰树梢头望月思乡、忆昔怀旧的诗人的孤独孑零,今昔对比手法强化了诗的抒情效果。辛郁的5母亲,母亲6:/一个水晶质的月亮上升了/,,/于此时刻我愿我是朵紫色小花/我愿我是纯粹的品质等待鉴赏/仰首时低低呼叫 母亲啊 母亲0;席慕蓉的5乡愁6:/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升起0;德亮的5月亮节6:/我们分隔的婵娟/在异乡的即景里/被窗外刺入的月光击伤/飞跃着未完成的血0等,均是望月思乡思亲的触景生情式的创作心理发生机制。

三、节日思乡思亲

江总的5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薇山亭赋韵6、薛道衡的5人日思归6,是诗歌史上较早的佳节思乡思亲之作。王维的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6则是这一模式的奠基之作:/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0此诗是王维17岁的/少作0,独处异乡的少年诗人,平日里渐次蓄积的思乡思亲之情,遇到/佳节0的触动,便强烈地爆发出来,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0。因为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又常常和对家乡节日风俗的许多美好回忆相联系,如诗中所写重阳节兄弟一起登高、佩带茱萸的家乡习俗。另外,节日又提示着时光的无情流逝,别离岁月的匆促,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0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皆有,但在王维之前,没有人对此作过高度概括的成功表现。而一经王维道出,它就成了抒发游子节日乡情这种特定类型感情的格言式的名句。高适的5除夜作6、杜甫的5熟食日示宗文宗武6、韦应物的5寒食寄京师诸弟6、孟云卿的5寒食6、戴叔伦的5除夜宿石头城6、王建的5十五夜望月6、白居易的5邯郸冬至夜思家6、5九日寄行简6、苏轼的5寒食雨6之二、姜夔的5除夜自石湖归苕溪6、袁凯的5客中除夜6、高启的5清明6、李东阳的5九日渡江6、朱彝尊的5云中至日6、柴静仪的5秋分日忆子用济6、康有为的5星坡元夕6、丘逢甲的5元夕无雨6等都是节日思乡思亲的名诗。白居易的5邯郸冬至夜思家6:/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0。这首诗除与王维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6同为佳节思亲之作外,后两句在手法上也和王诗一样,都属于5陟岵6/并时互想0、对面着笔的模式。苏轼的5寒食雨6二首之二:/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0;高启的5清明6:/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0;抒发寒食、清明特殊节日的乡思,追怀、祭祀先人的血缘宗族情感是其心理指向。

当代诗人冉仲景的5除夕夜,大雪降落高原6是一首节日思亲之作,/雪片满天满地盛开0的除夕夜,为乡情所困的诗人/坐在酒瓶前/脑袋的海拔低于酒瓶/对父亲的思念也低于酒瓶0。西鲁的5迟到的孝心6,写一场罕见的大雪/从龙年的岁末/一口气下到蛇年新春0,公路封闭,航班停飞,只剩超载的火车营运。担心儿子旅途安全的父亲,在长途电话上嘱咐客居异乡的儿子,不必冒雪挤车回家过年。但到大年初一的午夜,体悟到/父亲和年都已苍老/儿子回家才能变新0,佳节倍思亲的儿子最终还是/怀揣迟到的孝心挤上火车0。其时,/大半个中国都在下雪0,儿子不顾一切地赶回老家探望父亲,以弥补除夕未能回到父亲身边守岁团聚的深深愧疚。诗写得内在深沉,质朴感人。潘洗尘的5饮九月初九的酒6写重阳节对父母的思念:/千里之外 九月初九的炊烟/是一缕绵绵的乡愁/挥也挥不去 载也载不动/我看见儿时的土炕和半个世纪的谣曲/还挂在母亲干瘪的嘴角/,,/我看见遍野的金黄 和半个世纪的老茧/都凝在父亲的手上/,,0,这首诗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诗的前两节感念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乡愁浓挚;后两节有两处败笔,一是第三节/饮一轮明明灭灭的新月0,既是/新月0,当是/一弯0而非/一轮0;二是第四节/圆也中秋/缺也中秋0两句收束全诗,咏重阳而结以中秋,有跑题之嫌;再者,农历九月初九已是/深秋0而非/中秋0,这显然是一个不伦不类的结尾,破坏了全诗浑然一体的美感效果。这类问题在现当代新诗中经常出现,说明新诗人的文体意识和形式感较弱,理论批评界对此习焉不察,则暴露了鉴赏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杨然的5中秋月6,把佳节思亲和望月思亲、佳节望月思亲和海峡两岸统一绾合一处:/今夜只有中国才有月亮0,/只有中国人在望月0,/这边岸上的,那边岸上的/集中人类五分之一的目光一齐望月0,被海峡隔离的两岸亲人,因不能团聚而/怨这祖先遗传的佳节/怨这使人频添白发的怀想/怨这太多太缠绵的乡

58

殷都学刊 2005年

恋、乡愁、乡情/怨这龙的、凤的、长城的、黄河的相思/怨这父子母女、夫妻兄妹割不断的恩爱0,这中秋夜的/明月不再叫做明月0,而应/被中国叫做团圆,叫做统一0。这首诗拓宽并深化了传统主题的思想意义。

四、远望当归

汉乐府里有一首5悲歌6:/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0沈德潜评此诗/起最矫健0(5古诗源6,中华书局1963年6月新1版),这首乐府诗的开头两句警策有力,概括出了两种具有普遍性的情感心理和行为方式,游子的/悲歌0、/远望0,已从个人的/一时之性情0,上升为融合/众情0的/万古之性情0(黄宗羲5马雪航诗序6,郭绍虞5中国历代文论选6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6月版),因此形成了后世诗人抒发悲抑、寄托乡情的表现模式。出自这首汉代乐府诗的/悲歌当泣0演变为更普遍的/长歌当哭0,/远望当归0化约为更简明的/望乡0。所谓/有情知望乡0(谢5晚登三山还望京邑6),后世的游子诗人总是在欲归不得的情况下,用/望乡0的方式,聊慰思念故乡亲人的痛苦心情。因为/登高0可以/望远0,所以/望乡0在古典诗词中又往往和/登高0相联系。王粲的5登楼赋6:/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0,崔颢的5黄鹤楼6:/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0,岑参的5逢入京使6:/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未干0,白居易的5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6:/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余里0,杜牧的5题齐安城楼6:/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0,柳宗元的5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6:/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0,李觏的5乡思6:/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0,苏轼的5游金山寺6:/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0,王安石女的5寄父6:/极目江山千里恨,依然和泪看黄花0,陆游的5渔家傲#寄仲高6:/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0,向子湮的5秦楼月6:/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0,萨都剌的5述怀6:/遥望家山搔短发,故园酒熟蟹螯肥0,谢榛的5秋日怀弟6:/遥望故园挥涕泪,况闻寒雁下江湖0,秋瑾的5望乡6:/欲望家乡何处似,乱峰深里翠如烟0,等,都是/远望当归0的情感心理和艺术表现模式,而时与/登高思乡思亲0模式相交叉。

当代的台港诗人和海外华裔诗人也不例外。于右任的5望大陆6、5望雨6,是用旧体诗写成的望乡名篇。洛夫70年代的5边界望乡6,写雾中于香港落马洲眺望祖国大陆,尽管/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0,尽管/这时,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一句句/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0,但是/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0,还是无情地隔断了游子和故乡的最后联系。诗人感到:/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0,/受伤0的诗人觉得自己/病了病了/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只剩下唯一的一朵/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0。余光中的5当我死时6写于1967年,诗人参加/亚洲教授计划0在美国讲学,诗的后半这样写:/从前,一个中国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望/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0。以/望0来/代替回乡0,正是典型的/远望当归0的寄情和表现方式。

罗门的5遥指大陆6,写一位饱经战乱被迫流浪徙台岛的/祖父0,隔海/遥望0千里外的故乡,指给/孙子看不懂的乡愁0。祖父因/家远出望外0而/泪满了双目0,可是孙子却说:/那地方好近/把岸拉过来/一脚踩上去/不就是老家吗0?祖孙两代人对故乡远近的感觉是如此不同,这愈益衬出了祖父忧患余生、思乡情切的悲哀;而孙子幼稚的奇想,也未尝不是欲归无计的祖父无可奈何之余曾经萌生过的深层潜意识心理。他的5时空奏鸣曲)))遥望广九铁路6,以沟通大陆和香港的广九铁路为对象,寄托自己/望了三十多年0的乡愁,时空交错,回忆对比,由现在回到过去,由暮年回到童年,由都市回到乡村,回到故乡,回到母亲的怀抱,回到唐诗宋词代表的民族文化,并进行了战争与和平、分裂与统一的深层思考。在/远望当归0的表现框架内,容纳了相当广阔深厚的思想情感内涵。李春生的5凝目的顷刻6与洛夫的5边界望乡6相似,都是在香港新界勒马洲眺望祖国故乡后所作,/勒马洲0勒住的不是马,而是诗人,是诗人/凝目/向北 向/阔别四十年/无限娇美的江山0的/眺望0,是诗人的/归乡之梦0。由特殊地名、特定情境生发出的诗思妥帖而感人。5春望6写/谷雨之后0,诗人眺望故乡,蓦然感到/整个北方0都在

第1期 杨景龙:乡愁主题诗歌的几种表现模式

59

诗人的/眼中苏醒0,故乡的/麦浪0竟然/一波波/翻腾于南台湾/满是稻禾的平原0。而/故国的江南何处?0,诗人也/在妻的吴侬软语/在妻充满水声的双瞳0里得以听到、看到。诗人/四十年0漫长的乡愁,由于/春望0而有所缓解。这两首诗都在/远望当归0的传统模式里翻出了新意。

五、秋风日暮起乡愁

汉乐府5古歌6是/秋风起乡愁0模式的最早作品:/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0滞留胡地的游子那强烈的思乡之情/苍茫而来0,势如/飘风急雨,不可遏抑。0(5古诗源6,中华书局1963年6月新1版)这首诗不仅开创了/秋风起乡愁0的原型模式,/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0两句,又用朴素的语言抓住/衣带宽松0这一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以见出在无法排遣的乡愁的日渐折磨下,游子的日益消瘦憔悴。这一经典性的细节,在东汉末年无名氏5古诗十九首6中得到了一次重复和强化:/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相去日以远,衣带日以缓0,无名诗人只将5古歌6里的两个/趋0字,改为两个/以0字。此后,/衣带宽松0的细节,在表现离别相思之苦的诗词作品中被反复使用。5西厢记6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0里的/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0、/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0,虽是不无夸张谐趣的元曲风调,但仍可以从中看出曲家对来自汉乐府5古歌6里的/衣带宽松0这一经典细节的化用、创变痕迹。

谈论/秋风起乡愁0模式,不能不说及西晋的张翰。张翰,字季鹰,吴地人,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0(5世说新语校笺6,刘义庆撰,徐震

校笺,中华书

局1984年版)张翰的/莼鲈之思0成为思乡和归隐的代名词,他的行为方式为后世士大夫文人所效法,见秋风起莼鲈之思也成为历代诗词中习见的典故。张翰的/莼鲈之思0与汉乐府5古歌6的/秋风萧萧愁杀人0一起,规定并强化着后代诗人/秋风起乡愁0的条件反射心理。杜甫的5登高6,由/风急天高猿啸哀0,而兴/万里悲秋常做客0之叹,即是包含/秋风起乡愁0模式的名篇。

现当代新诗中,闻一多留美时的名诗5忆菊6,以秋天的菊花作为祖国和故乡的代指,诗中有句:/习习的秋风啊!吹着,吹着!/我要赞美我祖国底花!/我要赞美我如花底祖国!0是秋风唤醒了诗人的祖国爱和故乡情。他的5秋深了6写道:/秋深了,人病了。/人敌不住秋了;/镇日拥着件大氅/,,/想着祖国,/想着家庭,/想着母校,/想着故人0,季节和特定季节里的特定情感更是明确对应。陈江帆的5公寓6:/我流居在小小的公寓中,/在它上面是没有秋天,/没有我家的秋天。//七月使鼷鼠营巢了,/八月使螽斯振羽了,/九月使蟋蟀入我床下,我家的秋天也有古典的秩序。0借用5诗经6中的诗句、意象,使这份秋日的思家情感具含了文化乡愁的意味。台湾诗人李春生5无月的望6:/秋风里 想起/在你的额上/奔成无尽沧桑的黄河/想起 你深蹙的双眉/左是中条/右是太行0,也明白地告诉读者/秋风0乃是乡思的触媒。

/日暮起乡愁0模式的/诗祖0,应是5诗经#邶风#式微6:/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0这是一首服役者思归的怨诗,/式微0是天色将暮的意思,外出服役者在日暮时分生出强烈的归家之意。后世诗歌日暮乡愁模式即祖祧此诗。孟浩然5宿建德江6:/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0,崔颢5黄鹤楼6:/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0,刘长卿5负谪后登干越亭作6:/落日独归鸟,孤舟何处人0,李觏5乡思6/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0,辛弃疾5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6:/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0,马致远5天净沙6:/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0,都是日暮起乡愁的典型例子。

现当代台湾乡愁诗中,郑愁予的5边界酒店6:/秋天的疆土,分界在同一个夕阳下/接壤处,默立些黄菊花/而他打远道来,清醒着喝酒/窗外是异国//多想跨出去,一步即成乡愁/那美丽的乡愁,伸手可触及0;谢辉煌的5黄昏6:/时之鸟/啄落了七千多个闪亮的日子/昔日的黄昏/不再在草原的尽头闪耀0、/被遗忘的羊肠小道伸向芳草萋萋的空庭/依稀做着往日寻欢追笑的旧梦/醉人的长发迎着晚风飘起/月色漫过轻纱笼罩的树林0、/我犹记得那山坡上的黄昏/古老的山歌里飘扬着少女的心旗0;陈敏华的5归6:/暮霭)))/是思归的颜色//我的思绪很长/系在遥远的故土/那夏日的蝉声/躲在凉荫树下 奏着热门音乐/那爱游泳的小

60

殷都学刊 2005年

河/流动着童年的欢乐0;德亮的5月亮节6:/成为日暮之后,溅起的/乡愁片片0等,都是传统诗词/日暮起乡愁0模式的嗣续。

值得注意的是,古今诗人纷纷选取秋风日暮的时空背景抒发乡愁,这是和秋天的季节特点、黄昏的时段特点分不开的。秋天是一个易感的季节,草木摇落,一岁将尽,风寒露冷,滞留异乡的游子此时的归意,会比其他季节更为强烈。宋玉5九辩6就已确立了的/悲秋0传统,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游子诗人的情绪和心态,/秋风起乡愁0乃是古典诗词/悲秋0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日暮黄昏则是昼夜的分界,是时间的临界点,随着太阳的坠落,禽兽的回巢,牲畜的回圈,游子也会比一天的任何时候都格外渴盼着回家。所谓/最难消遣是昏黄0(许瑶光5再读诗经6),/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0(赵令5清平乐6),都是写离别中人对黄昏时段的心理体验,日暮黄昏对离别中人的感情折磨之剧烈,于此可见一斑。这就是古今诗人选取秋风日暮的时空背景抒发乡愁的深层原因。

六、梦忆还乡及其他

古今乡愁主题诗歌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表现模式外,还有梦忆还乡、闻声思乡、以题咏抒乡情等手法,也多为诗人所采用,下面略作介绍。

先看梦忆还乡。梦是现实缺憾的补偿,现实中无法回到故乡亲人的怀抱,游子便托之以梦。戎昱5桂州腊夜6:/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0。许浑5南海府罢6:/离歌不断如留客,归梦初惊似到家0。梅尧臣5社前6:/那能常作客,夜夜梦还家0。戴复古5都中书怀6:/日与愁为地,时凭梦到家0。林景熙5道中6:/乱山愁外笛,孤驿梦中家0。郭登5保定途中偶成6:/寒窗儿女灯前泪,客路风霜梦里家0。于谦5春日大风感怀6:/易醉愁边酒,频归梦里家0。施润章5怀侯振韩蓝山6:/有官真似水,无梦不还家0。都是梦中还家的例子。苏轼的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6,写梦中回到家乡四川嵋山,与亡妻相见的情形:/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0梦境描写凄凉忧伤。周邦彦的5苏幕遮6,上片描写雨后初晴的仲夏景色,下片抒发久客京城的思乡情绪:/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0结尾三句写他梦中回到故乡,用轻灵的笔触写出思忆中的江南风光。龚自珍的5乙酉除夕,梦返故庐,见先母及潘氏姑

母6、5驿鼓三首6其一,写梦中回到故乡亲人身边,梦境迷离,梦语亲切,恻恻动人。

现当代新诗中,纪弦的5梦终南山6,写梦中回到故乡,坐在终南山的岩石上/哼了几句秦腔/喝了点故乡的酒0,恋恋不舍地/以手抚之良久0,并且认出了/山下那冒着袅袅炊烟的小小村落/不就是我渴念着的故乡终南镇么?0诗人感到自己的故乡是/最美的所在/最令人流泪的0,所以当鸡叫声把他的回乡梦惊醒,这个以孤傲著称的诗人,竟哀哀地请求梦婆婆:/让我留在这梦中不要哭醒才好,,0回到故乡母亲身旁,再坚强的硬汉也会变得孩子般脆弱。这首诗虽仍留有纪弦式的冷意和深度,但给人的主要感觉是乡情绵绵。彭邦桢的5故乡样子6表现上很有特色:

故乡大彭家湾,故乡淳朴自然。故乡依山/傍水,故乡积翠盈妍。而它就是这样人家/常与烟波云岫毗连。最是虬松拔地,劲柏/参天,要是冰封雪掩气象更鲜

这首诗一共四节,把故乡写得山美水美景美俗美人美,简直美不可言,历历在目。读罢最后一行:/现已不知它是什么样子0,方知诗中所写故乡种种,原是诗人关于故乡的美好记忆。诗人用重温记忆的方式权做一次回乡之游,以慰乡愁。这首诗以尾行掉转全篇的奇特的/倒金字塔0结构,与唐卢照临的5长安古意6、宋辛弃疾的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6的篇法安排相同,能制造一种出人意表的艺术效果。此外,丁平的5我已回来6、席慕蓉的5异域6、李男的5梦6、傅天琳的5在梦里与母亲重逢6,都是新诗中梦忆还乡的佳制。

再看闻声思乡,最早的作品应推南朝韦鼎的5长安听百舌6:/万里风烟异,一鸟忽相惊。那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0此诗乃诗人为陈聘周,出使长安时作。李白的5春夜洛城闻笛6:/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0王昌龄的5从军行6:/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0李益的5夜上受降城闻笛6:/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人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0还有文天祥的5旅怀三首6其三、徐有贞的5鹧鸪图6及前已引录过的李益的5从军北征6等,都是闻声起乡情的心理和表现模式,其中王昌龄诗和李益诗,闻声思乡与望月思乡合写。

现当代新诗中,曦晨(李广田)写于30年代初的5乡愁6,是较早采用闻声思乡模式的作品:/在

第1期 杨景龙:乡愁主题诗歌的几种表现模式

61

这座古城的静夜里,/听到了,在故乡曾经听过的那明笛,/虽说是千山万水地相隔罢,/却也有这同样使人忧愁的歌吹0。力匡的5黄昏6,写游子在寂寞的黄昏漫步时听到的琴声:/别停止啊你黄昏的琴手/也知道窗外有我在伫立聆听?//就为我弹一首肖邦的波兰舞曲吧/再一次唤醒我对祖国乡土的爱情。0将日暮思乡和闻声思乡合写。余光中多次细腻传神地描写过蟋蟀细吟的乡愁,5沙田之秋6有这样的句段:/天地之大为何只剩下/伶仃一只蟋蟀,轻,轻轻/那样纤瘦的思念牵引/似继似绝,抽丝又抽纱/无边的旷寂你小小的旁白/幽幽不似向人的耳际0,/听一切歌谣一切的草里/蟋蟀也总是那一只在吟唱/触须细细挑起了童年/挑童年的星斗斜斜稀稀/隔海向大陆的空阔低垂0,读之恍惚间如闻蟋蟀轻吟,让人屏心静听,又听得止不住迸然心动。汪启疆5唐人街6组诗之二5老店东6:/二胡/轻微的呼吸,有/一波一波的海,搁浅了/死在广东的沙滩0,由乐声唤起的关于故乡海滩的记忆,成为一个永远解不开的死结。谢辉煌的5卖豆浆的老乡6、莫渝的5乡愁的声音6,也是这一模式中较好的作品。

以题咏抒乡情,是20世纪新诗较多采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这类诗以咏物的方式,发掘题咏对象的象征含义,比附拟人,托寓乡愁。闻一多写于20年代初的5忆菊6,是这一类诗中较早的作品。此后,这类诗佳作不断,像沈祖牟的5瓶花6、纪弦的5一片槐树叶6、余光中的5蟋蟀吟6、5腊梅6、流沙河的5那一只蟋蟀6、陈浩泉的5老榕树6、傅天虹的5荠菜花6、蓝海文的5三个月亮6、李佩徵的5井水6、舒兰的5瓶竹6、商禽的5五官素描#眼6、大荒的5回雁峰6、路卫的5新蒜6、向明的5吊篮植物6等皆是。其中纪弦的5一片槐树叶6、余光中的5蟋蟀吟6、流沙河的5那一只蟋蟀6都是广为传诵的名作。从题咏对象来看,/瓶花0、/蟋蟀0、/腊梅0、/月亮0、/竹子0、/回雁峰0等均属于传统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积淀着深厚的华夏历史文化和乡土情感内涵。/榕树0、/荠菜花0、/井水0、/眼0、/新蒜0、/吊篮植物0等则是新的意象,是诗人即目所见取为题咏素材的。商禽的5五官素描#眼6颇堪一读:

一对相恋的鱼/尾巴要在四十岁以后才出现/中间隔着一道鼻梁/犹如我和我的家人/中间隔着一道海峡/这一辈子怕是无法相见/偶尔/也会混在一起/只是在梦中他们的泪

题咏对象很一般,语言也很朴实,但能用常得奇,由/中间隔着一道鼻梁0到/中间隔着一道海峡0,大幅度跨越式的比拟联想转出/乡愁0的主题,是全诗结构上的得力处。/尾巴要在四十岁以后才出现0承接第一句拟眼为鱼的比喻,既切合人到中年眼角生出的/鱼尾纹0,又写出了几十年亲人离散无法团聚的世事沧桑感。人人的鼻梁两边都长着两只眼睛,但只有台湾诗人商禽才会产生这样的比拟联想,这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0的结果。事实上,胸中溢满乡愁的台湾诗人,几乎在任何素材上都能转出乡愁的题旨。向明的5吊篮植物6也写出了寄居台岛的游子,那种欲居不适欲去不能的尴尬处境,和那份难以言说的苦涩心境:

从前他们说/你是一株不用着地的/移植的藿草/不再思念故土/贪恋现成的营养和食料//现在他们却说/你是一株不愿着地的/寄居的藿草/只会缅怀昔日的家园/难于认同眼前的窝巢//你的枯槁能为你说什么呢/你委实不想说什么了吧/在这样的气温下/反正离乡背井的这么久/说什么也不好

无根的生存就是这般难堪,这么无奈,简直左右不是东西,横竖说不明白。这首诗标题与云鹤的5无根植物6相似,5无根植物6巧于比拟,由/叶0到/茎0,由/茎0到/根0,由/根0到/泥土0,最后以暗喻点出/华侨0,完成主题的表达,诗意单纯而集中;5吊篮植物6的意蕴则要复杂得多,所以思路和表现均不像5无根植物6那样单向和单一,而是多向度展开,今昔对比,人我对比:从前他们那样说,现在他们又这样说,自己则什么也不想说,什么也不好说。于此足见游子生存的病态和心灵的病苦。以上下皆无着、生命被悬置的/吊篮植物0自喻的游子诗人,已是身心俱病,最终只能/枯槁0,这让我们想起一首汉乐府诗5古歌6:/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穗。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0(郭茂倩5乐府诗集6,中华书局1979年11月版)隔着两千年的悠悠时光,游子他乡的命运没有改变,古今同一/憔悴0、/枯槁0。因此说,在终极的意义上,异乡,永远无法妥帖安顿游子的身心,也永远不可能适宜游子生存。

其实,有些作品可以纳入比较单一的模式,而另一些作品则是多种模式的交叉和融合。比如李益的5从军北征6:/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0这首

62

殷都学刊 2005年

七绝就包含了见月思乡、远望当归和闻笛思乡几种模式。范仲淹的5苏幕遮6:/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0词中明写或暗含了秋风日暮起乡愁、梦忆还乡、望月思乡、远望当归等几种模式。柳永的5八声甘州6:/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

减,冉冉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渺,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

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0这首慢词也包含了秋风日暮起乡愁、登高思乡、远望当归、并时互想等几种模式,情感内涵和艺术技巧相当繁复和讲究。现当代新诗对模式的运用也是如此,余光中的5中秋夜6,就是佳节思乡、望月思乡模式的综合。

SomeExpressingPatternsofPoemsonHomesickness

YANGJing-long

(ChineseDepartment,AnyangTeachersCollege,Anyang455002,China)

Abstract:Fromancienttimestothepresent,whilecontinuouslycomposedinavastamount,poemsonhomesicknesshavebeenevolvedsomepatternsofexpression,whichareclassifiedintosixpatterns,bythe

authorofthisarticle.Theauthoralsomakesaconcreteanalysisofthesepatterns。Keywords:poemsonthemeofhomesickness;patternsofexpression

2005年 殷都学刊

55

乡愁主题诗歌的几种表现模式

杨景龙

(安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安阳455002)

摘要:古今乡愁主题诗歌在持久、大量的写作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沿续使用的表现模式,本文将其归纳为登高思乡思亲等六种,并对这六种模式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乡愁主题诗歌;表现模式

中图分类号:I207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38(2005)01-0055-08

古今乡愁主题诗歌在持久、大量的写作过程中,形成了几种历时性的沿续使用的艺术表现模式,如登高思乡思亲,望月思乡思亲,佳节思乡思亲,远望当归,梦忆还乡,秋风日暮起乡愁等。每一种表现模式的形成,都由我国古代诗论所说的

/诗胎0、/诗祖0奠基,作为初始创作的/诗胎0、/诗祖0性质的作品,均能恰切地表现相似情境中人们共有的行为、心理,所以为后世处于相似境况中的诗人每每加以模仿,在后世诗人持续不断的一次次仿写过程中,一种表现模式渐次凝定。我国古代诗论所说的/诗胎0、/诗祖0,近似于西方文论中的/母题0、/原型0,同一诗胎诗祖即母题原型所孳蘖衍生出的作品,具有基本相同的主题和手法。所谓表现模式,即包涵主题和手法两个方面。

一、登高思乡思亲

肇始于5诗经#魏风#陟岵6:/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0这首诗在两个向度上,为以后的乡愁主题诗歌设定了行为和表现方式。首先是每章的首句,写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行役的征人,登上山冈的高处,遥望故乡亲人抒发情思的行为方式,被后世处于相似情境中的诗人所袭取。屈原5九章#涉江6:/乘鄂渚而反顾兮,哀秋冬之绪风0,洪兴祖注曰:/言己登鄂渚高岸,还望楚国,向秋冬之风,愁而长叹,心中忧思也。0(5楚辞补注6,中华书局1983年3月版)

[收稿日期]2004-09-28

5哀郢6:/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抒吾忧心0,洪兴祖注曰:/水中高者为坟。且展我情,泄忧思也。0(同上)可知屈原于流放途中,屡屡以登高回望郢都的行为方式,抒泄眷顾家国的沉重忧思。南朝谢5晚登三山还望京邑6,抒写赴任途中登山回

望京城的恋国思亲之情。唐宋之问的5度大庾岭6写于贬途,由首联/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0可知,诗人是在登上大庾岭的高处时,停下车驾北望中原故乡的。沈

期的5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6: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0与此相同。北宋柳永的5八声甘州6:/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渺,归思难收0,南宋辛弃疾的5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6:/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0,均属同一行为方式。现当代新诗中,台湾白灵的5西望6,写诗人/居此千山之上0的高处,向西眺望故乡的锦绣河山,追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仿佛看到了/祖先们的血泪0,听到了他们的/期语0,诗人思乡思亲的感情也是借助/登高0的方式加以抒发的。

5陟岵6对后世乡愁诗歌更大的影响是/对面着笔,并时互想0的表现方式。元代刘瑾对5陟岵6的这一抒情特色有所解会,其5诗传通释6曰:/诗人以己之思亲,而知亲之念己,虽曰设为亲念己之言,实以深寓己念亲之心也。0清代方玉润的分析更为深入:/人子行役,登高念亲,人之常情。若从正面直写己之所以念亲,纵千言万语,岂能道得意尽?诗妙从对面设想,思亲所以念己之心,与临行勖己之言,则笔以曲而愈达,情以婉而愈深。千载之下读之,犹足令羁旅人望白云而起思亲之念,况

[作者简介]杨景龙(1962-),男,河南鲁山人,安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诗歌教学与研究。

56

殷都学刊 2005年

当日远离父母者乎?0(5诗经原始6卷六,中华书局1986年2月版)许印芳5律髓辑要6认为杜甫5月夜6等诗即是/从5陟岵6篇化出。对面着笔,不言我思家人,却言家人思我。0已涉及5陟岵6独特的抒情模式对后世乡愁诗的影响。钱钟书则对5陟岵6的表现方式及其深远影响作了系统的梳理:/谓是征人望乡而追忆临别时亲戚之叮咛,说自可通。然窃意面语当曰:-嗟汝行役.;今乃曰:-嗟予子(季、弟)行役.,词气不类临歧分手之嘱,而似远役者思亲,因想亲亦方思己之口吻尔。徐干5室思6:-想君时见思.;高适5除夕6:-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刘得仁5月夜寄同志6:-支颐不语相思坐,料得君心似我心.;王建5行见月6:-家人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白居易5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及寤而书忽至6:-以我今朝意,想君此夜心.,又5江楼月6:-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思君时.,又5望驿台6:-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又5至夜思亲6:-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游人.,又5客上守岁在柳家庄6:-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孙光宪5生查子6:-想到玉人情,也合思量我.;韦庄5浣溪沙6:-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干,想君思我锦衾寒.;欧阳修5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6:-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张炎5水龙吟#寄袁竹初6:-待相逢说与相思,想亦在相思里.;龚自珍5己亥杂诗6:-一灯古店斋心坐,不是云屏梦里人.;机杼相同,波澜莫二。0(5管锥编6一,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钱钟书的排比罗列,不啻是一部从汉魏到近代微型的5陟岵6表现模式影响史。在此补上两个同属这一模式的现当代新诗的例子,湖畔诗人潘漠华的5呵6第二节:/我底母亲,扼心愁苦在房里罢?/一回想念已故人,一回想念远游的儿子!0写离家一年的游子,对丧夫别子的母亲的愁苦心境的体贴;台湾诗人邱振瑞的5思乡雨6,写异乡雨中对家乡的思念,他想象着此刻/忧愁的母亲正探望村外的站牌0,牵挂着出门在外的儿子是否平安归来。这两个例子均属/并时互想0性质。这样,5陟岵6表现模式的影响史就得以贯通古今,更为完整。

二、望月思乡思亲

肇始于5诗经#陈风#月出6的望月怀人:/月出皎兮,佼人燎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M月出皓兮,佼人燎兮,舒忧受兮,劳心

兮。M月出照兮,

5焦氏笔乘6

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惨惨兮。0焦

说:/5月出6见月怀人,能道意中事。太白5送祝八6-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子美5梦

太白6-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常建5宿王昌龄隐处6-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王昌龄5送冯六元二6-山月出华阴,开此河渚雾。清光比故人,豁然展心悟.,此类甚多,大抵出自5陈风6也。05月出6虽非望月思亲,但月夜的清幽意境,抒情主人公惆怅不甘、骚动不宁的向慕思恋情怀,实开启了后世诗人月夜抒怀之先河。从这个意义上说,望月思乡思亲可视为5月出6/望月怀人0原型模式的一个分支。最早抒发望月思乡思亲情怀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5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6:/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0这首诗写一个久客思家不能成寐的游子,对着洒照罗帏的皎皎月光,愈加触动了乡愁。李白的5静夜思6,应是望月思乡诗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这首五言绝句的语言虽然明白如话,其潜隐的深层意蕴结构却对应了望月思亲的民族心理范型,与由5月出6奠定的月夜怀思的抒情模式自然契合,所以,尽管少不更事的孩子读来不觉其深,但是饱经沧桑的老人读来也绝不觉其浅。小而能大,浅而能深,像5静夜思6这样真正的好诗就是如此,它既不让人感到费解,又让读者撩动心绪,吟味无穷。杜甫的5月夜6:/今夜

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

解忆长安0,5月夜忆舍弟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0;白居易的5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6:/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0;范仲淹的5御街行6:/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0;苏轼的5水调歌头6:/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0等,都是因望月而引起无限思乡、思亲之情的名篇佳句。

望月思乡思亲的抒情模式,在当代台湾诗人和海外华裔诗人的乡愁诗中得到了承续。彭邦桢的5月之故乡6最典型:/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望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0。上下空明的一片水月,撩起了游子浓重的乡愁,但故乡遥不可及一如/水里0和/天上0的月亮遥不可及,游子望月思乡的惆怅无法消解。舒兰的5乡色酒6如

第1期 杨景龙:乡愁主题诗歌的几种表现模式

57

一首温婉的双调词:/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年少/乡色正好/你圆/人也圆//三十年后/我从椰树梢头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0。三十年前/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0的温馨美满,益发衬出三十年后椰树梢头望月思乡、忆昔怀旧的诗人的孤独孑零,今昔对比手法强化了诗的抒情效果。辛郁的5母亲,母亲6:/一个水晶质的月亮上升了/,,/于此时刻我愿我是朵紫色小花/我愿我是纯粹的品质等待鉴赏/仰首时低低呼叫 母亲啊 母亲0;席慕蓉的5乡愁6:/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升起0;德亮的5月亮节6:/我们分隔的婵娟/在异乡的即景里/被窗外刺入的月光击伤/飞跃着未完成的血0等,均是望月思乡思亲的触景生情式的创作心理发生机制。

三、节日思乡思亲

江总的5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薇山亭赋韵6、薛道衡的5人日思归6,是诗歌史上较早的佳节思乡思亲之作。王维的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6则是这一模式的奠基之作:/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0此诗是王维17岁的/少作0,独处异乡的少年诗人,平日里渐次蓄积的思乡思亲之情,遇到/佳节0的触动,便强烈地爆发出来,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0。因为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又常常和对家乡节日风俗的许多美好回忆相联系,如诗中所写重阳节兄弟一起登高、佩带茱萸的家乡习俗。另外,节日又提示着时光的无情流逝,别离岁月的匆促,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0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皆有,但在王维之前,没有人对此作过高度概括的成功表现。而一经王维道出,它就成了抒发游子节日乡情这种特定类型感情的格言式的名句。高适的5除夜作6、杜甫的5熟食日示宗文宗武6、韦应物的5寒食寄京师诸弟6、孟云卿的5寒食6、戴叔伦的5除夜宿石头城6、王建的5十五夜望月6、白居易的5邯郸冬至夜思家6、5九日寄行简6、苏轼的5寒食雨6之二、姜夔的5除夜自石湖归苕溪6、袁凯的5客中除夜6、高启的5清明6、李东阳的5九日渡江6、朱彝尊的5云中至日6、柴静仪的5秋分日忆子用济6、康有为的5星坡元夕6、丘逢甲的5元夕无雨6等都是节日思乡思亲的名诗。白居易的5邯郸冬至夜思家6:/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0。这首诗除与王维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6同为佳节思亲之作外,后两句在手法上也和王诗一样,都属于5陟岵6/并时互想0、对面着笔的模式。苏轼的5寒食雨6二首之二:/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0;高启的5清明6:/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0;抒发寒食、清明特殊节日的乡思,追怀、祭祀先人的血缘宗族情感是其心理指向。

当代诗人冉仲景的5除夕夜,大雪降落高原6是一首节日思亲之作,/雪片满天满地盛开0的除夕夜,为乡情所困的诗人/坐在酒瓶前/脑袋的海拔低于酒瓶/对父亲的思念也低于酒瓶0。西鲁的5迟到的孝心6,写一场罕见的大雪/从龙年的岁末/一口气下到蛇年新春0,公路封闭,航班停飞,只剩超载的火车营运。担心儿子旅途安全的父亲,在长途电话上嘱咐客居异乡的儿子,不必冒雪挤车回家过年。但到大年初一的午夜,体悟到/父亲和年都已苍老/儿子回家才能变新0,佳节倍思亲的儿子最终还是/怀揣迟到的孝心挤上火车0。其时,/大半个中国都在下雪0,儿子不顾一切地赶回老家探望父亲,以弥补除夕未能回到父亲身边守岁团聚的深深愧疚。诗写得内在深沉,质朴感人。潘洗尘的5饮九月初九的酒6写重阳节对父母的思念:/千里之外 九月初九的炊烟/是一缕绵绵的乡愁/挥也挥不去 载也载不动/我看见儿时的土炕和半个世纪的谣曲/还挂在母亲干瘪的嘴角/,,/我看见遍野的金黄 和半个世纪的老茧/都凝在父亲的手上/,,0,这首诗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诗的前两节感念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乡愁浓挚;后两节有两处败笔,一是第三节/饮一轮明明灭灭的新月0,既是/新月0,当是/一弯0而非/一轮0;二是第四节/圆也中秋/缺也中秋0两句收束全诗,咏重阳而结以中秋,有跑题之嫌;再者,农历九月初九已是/深秋0而非/中秋0,这显然是一个不伦不类的结尾,破坏了全诗浑然一体的美感效果。这类问题在现当代新诗中经常出现,说明新诗人的文体意识和形式感较弱,理论批评界对此习焉不察,则暴露了鉴赏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杨然的5中秋月6,把佳节思亲和望月思亲、佳节望月思亲和海峡两岸统一绾合一处:/今夜只有中国才有月亮0,/只有中国人在望月0,/这边岸上的,那边岸上的/集中人类五分之一的目光一齐望月0,被海峡隔离的两岸亲人,因不能团聚而/怨这祖先遗传的佳节/怨这使人频添白发的怀想/怨这太多太缠绵的乡

58

殷都学刊 2005年

恋、乡愁、乡情/怨这龙的、凤的、长城的、黄河的相思/怨这父子母女、夫妻兄妹割不断的恩爱0,这中秋夜的/明月不再叫做明月0,而应/被中国叫做团圆,叫做统一0。这首诗拓宽并深化了传统主题的思想意义。

四、远望当归

汉乐府里有一首5悲歌6:/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0沈德潜评此诗/起最矫健0(5古诗源6,中华书局1963年6月新1版),这首乐府诗的开头两句警策有力,概括出了两种具有普遍性的情感心理和行为方式,游子的/悲歌0、/远望0,已从个人的/一时之性情0,上升为融合/众情0的/万古之性情0(黄宗羲5马雪航诗序6,郭绍虞5中国历代文论选6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6月版),因此形成了后世诗人抒发悲抑、寄托乡情的表现模式。出自这首汉代乐府诗的/悲歌当泣0演变为更普遍的/长歌当哭0,/远望当归0化约为更简明的/望乡0。所谓/有情知望乡0(谢5晚登三山还望京邑6),后世的游子诗人总是在欲归不得的情况下,用/望乡0的方式,聊慰思念故乡亲人的痛苦心情。因为/登高0可以/望远0,所以/望乡0在古典诗词中又往往和/登高0相联系。王粲的5登楼赋6:/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0,崔颢的5黄鹤楼6:/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0,岑参的5逢入京使6:/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未干0,白居易的5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6:/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余里0,杜牧的5题齐安城楼6:/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0,柳宗元的5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6:/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0,李觏的5乡思6:/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0,苏轼的5游金山寺6:/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0,王安石女的5寄父6:/极目江山千里恨,依然和泪看黄花0,陆游的5渔家傲#寄仲高6:/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0,向子湮的5秦楼月6:/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0,萨都剌的5述怀6:/遥望家山搔短发,故园酒熟蟹螯肥0,谢榛的5秋日怀弟6:/遥望故园挥涕泪,况闻寒雁下江湖0,秋瑾的5望乡6:/欲望家乡何处似,乱峰深里翠如烟0,等,都是/远望当归0的情感心理和艺术表现模式,而时与/登高思乡思亲0模式相交叉。

当代的台港诗人和海外华裔诗人也不例外。于右任的5望大陆6、5望雨6,是用旧体诗写成的望乡名篇。洛夫70年代的5边界望乡6,写雾中于香港落马洲眺望祖国大陆,尽管/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0,尽管/这时,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一句句/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0,但是/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0,还是无情地隔断了游子和故乡的最后联系。诗人感到:/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0,/受伤0的诗人觉得自己/病了病了/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只剩下唯一的一朵/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0。余光中的5当我死时6写于1967年,诗人参加/亚洲教授计划0在美国讲学,诗的后半这样写:/从前,一个中国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望/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0。以/望0来/代替回乡0,正是典型的/远望当归0的寄情和表现方式。

罗门的5遥指大陆6,写一位饱经战乱被迫流浪徙台岛的/祖父0,隔海/遥望0千里外的故乡,指给/孙子看不懂的乡愁0。祖父因/家远出望外0而/泪满了双目0,可是孙子却说:/那地方好近/把岸拉过来/一脚踩上去/不就是老家吗0?祖孙两代人对故乡远近的感觉是如此不同,这愈益衬出了祖父忧患余生、思乡情切的悲哀;而孙子幼稚的奇想,也未尝不是欲归无计的祖父无可奈何之余曾经萌生过的深层潜意识心理。他的5时空奏鸣曲)))遥望广九铁路6,以沟通大陆和香港的广九铁路为对象,寄托自己/望了三十多年0的乡愁,时空交错,回忆对比,由现在回到过去,由暮年回到童年,由都市回到乡村,回到故乡,回到母亲的怀抱,回到唐诗宋词代表的民族文化,并进行了战争与和平、分裂与统一的深层思考。在/远望当归0的表现框架内,容纳了相当广阔深厚的思想情感内涵。李春生的5凝目的顷刻6与洛夫的5边界望乡6相似,都是在香港新界勒马洲眺望祖国故乡后所作,/勒马洲0勒住的不是马,而是诗人,是诗人/凝目/向北 向/阔别四十年/无限娇美的江山0的/眺望0,是诗人的/归乡之梦0。由特殊地名、特定情境生发出的诗思妥帖而感人。5春望6写/谷雨之后0,诗人眺望故乡,蓦然感到/整个北方0都在

第1期 杨景龙:乡愁主题诗歌的几种表现模式

59

诗人的/眼中苏醒0,故乡的/麦浪0竟然/一波波/翻腾于南台湾/满是稻禾的平原0。而/故国的江南何处?0,诗人也/在妻的吴侬软语/在妻充满水声的双瞳0里得以听到、看到。诗人/四十年0漫长的乡愁,由于/春望0而有所缓解。这两首诗都在/远望当归0的传统模式里翻出了新意。

五、秋风日暮起乡愁

汉乐府5古歌6是/秋风起乡愁0模式的最早作品:/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0滞留胡地的游子那强烈的思乡之情/苍茫而来0,势如/飘风急雨,不可遏抑。0(5古诗源6,中华书局1963年6月新1版)这首诗不仅开创了/秋风起乡愁0的原型模式,/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0两句,又用朴素的语言抓住/衣带宽松0这一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以见出在无法排遣的乡愁的日渐折磨下,游子的日益消瘦憔悴。这一经典性的细节,在东汉末年无名氏5古诗十九首6中得到了一次重复和强化:/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相去日以远,衣带日以缓0,无名诗人只将5古歌6里的两个/趋0字,改为两个/以0字。此后,/衣带宽松0的细节,在表现离别相思之苦的诗词作品中被反复使用。5西厢记6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0里的/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0、/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0,虽是不无夸张谐趣的元曲风调,但仍可以从中看出曲家对来自汉乐府5古歌6里的/衣带宽松0这一经典细节的化用、创变痕迹。

谈论/秋风起乡愁0模式,不能不说及西晋的张翰。张翰,字季鹰,吴地人,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0(5世说新语校笺6,刘义庆撰,徐震

校笺,中华书

局1984年版)张翰的/莼鲈之思0成为思乡和归隐的代名词,他的行为方式为后世士大夫文人所效法,见秋风起莼鲈之思也成为历代诗词中习见的典故。张翰的/莼鲈之思0与汉乐府5古歌6的/秋风萧萧愁杀人0一起,规定并强化着后代诗人/秋风起乡愁0的条件反射心理。杜甫的5登高6,由/风急天高猿啸哀0,而兴/万里悲秋常做客0之叹,即是包含/秋风起乡愁0模式的名篇。

现当代新诗中,闻一多留美时的名诗5忆菊6,以秋天的菊花作为祖国和故乡的代指,诗中有句:/习习的秋风啊!吹着,吹着!/我要赞美我祖国底花!/我要赞美我如花底祖国!0是秋风唤醒了诗人的祖国爱和故乡情。他的5秋深了6写道:/秋深了,人病了。/人敌不住秋了;/镇日拥着件大氅/,,/想着祖国,/想着家庭,/想着母校,/想着故人0,季节和特定季节里的特定情感更是明确对应。陈江帆的5公寓6:/我流居在小小的公寓中,/在它上面是没有秋天,/没有我家的秋天。//七月使鼷鼠营巢了,/八月使螽斯振羽了,/九月使蟋蟀入我床下,我家的秋天也有古典的秩序。0借用5诗经6中的诗句、意象,使这份秋日的思家情感具含了文化乡愁的意味。台湾诗人李春生5无月的望6:/秋风里 想起/在你的额上/奔成无尽沧桑的黄河/想起 你深蹙的双眉/左是中条/右是太行0,也明白地告诉读者/秋风0乃是乡思的触媒。

/日暮起乡愁0模式的/诗祖0,应是5诗经#邶风#式微6:/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0这是一首服役者思归的怨诗,/式微0是天色将暮的意思,外出服役者在日暮时分生出强烈的归家之意。后世诗歌日暮乡愁模式即祖祧此诗。孟浩然5宿建德江6:/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0,崔颢5黄鹤楼6:/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0,刘长卿5负谪后登干越亭作6:/落日独归鸟,孤舟何处人0,李觏5乡思6/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0,辛弃疾5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6:/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0,马致远5天净沙6:/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0,都是日暮起乡愁的典型例子。

现当代台湾乡愁诗中,郑愁予的5边界酒店6:/秋天的疆土,分界在同一个夕阳下/接壤处,默立些黄菊花/而他打远道来,清醒着喝酒/窗外是异国//多想跨出去,一步即成乡愁/那美丽的乡愁,伸手可触及0;谢辉煌的5黄昏6:/时之鸟/啄落了七千多个闪亮的日子/昔日的黄昏/不再在草原的尽头闪耀0、/被遗忘的羊肠小道伸向芳草萋萋的空庭/依稀做着往日寻欢追笑的旧梦/醉人的长发迎着晚风飘起/月色漫过轻纱笼罩的树林0、/我犹记得那山坡上的黄昏/古老的山歌里飘扬着少女的心旗0;陈敏华的5归6:/暮霭)))/是思归的颜色//我的思绪很长/系在遥远的故土/那夏日的蝉声/躲在凉荫树下 奏着热门音乐/那爱游泳的小

60

殷都学刊 2005年

河/流动着童年的欢乐0;德亮的5月亮节6:/成为日暮之后,溅起的/乡愁片片0等,都是传统诗词/日暮起乡愁0模式的嗣续。

值得注意的是,古今诗人纷纷选取秋风日暮的时空背景抒发乡愁,这是和秋天的季节特点、黄昏的时段特点分不开的。秋天是一个易感的季节,草木摇落,一岁将尽,风寒露冷,滞留异乡的游子此时的归意,会比其他季节更为强烈。宋玉5九辩6就已确立了的/悲秋0传统,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游子诗人的情绪和心态,/秋风起乡愁0乃是古典诗词/悲秋0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日暮黄昏则是昼夜的分界,是时间的临界点,随着太阳的坠落,禽兽的回巢,牲畜的回圈,游子也会比一天的任何时候都格外渴盼着回家。所谓/最难消遣是昏黄0(许瑶光5再读诗经6),/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0(赵令5清平乐6),都是写离别中人对黄昏时段的心理体验,日暮黄昏对离别中人的感情折磨之剧烈,于此可见一斑。这就是古今诗人选取秋风日暮的时空背景抒发乡愁的深层原因。

六、梦忆还乡及其他

古今乡愁主题诗歌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表现模式外,还有梦忆还乡、闻声思乡、以题咏抒乡情等手法,也多为诗人所采用,下面略作介绍。

先看梦忆还乡。梦是现实缺憾的补偿,现实中无法回到故乡亲人的怀抱,游子便托之以梦。戎昱5桂州腊夜6:/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0。许浑5南海府罢6:/离歌不断如留客,归梦初惊似到家0。梅尧臣5社前6:/那能常作客,夜夜梦还家0。戴复古5都中书怀6:/日与愁为地,时凭梦到家0。林景熙5道中6:/乱山愁外笛,孤驿梦中家0。郭登5保定途中偶成6:/寒窗儿女灯前泪,客路风霜梦里家0。于谦5春日大风感怀6:/易醉愁边酒,频归梦里家0。施润章5怀侯振韩蓝山6:/有官真似水,无梦不还家0。都是梦中还家的例子。苏轼的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6,写梦中回到家乡四川嵋山,与亡妻相见的情形:/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0梦境描写凄凉忧伤。周邦彦的5苏幕遮6,上片描写雨后初晴的仲夏景色,下片抒发久客京城的思乡情绪:/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0结尾三句写他梦中回到故乡,用轻灵的笔触写出思忆中的江南风光。龚自珍的5乙酉除夕,梦返故庐,见先母及潘氏姑

母6、5驿鼓三首6其一,写梦中回到故乡亲人身边,梦境迷离,梦语亲切,恻恻动人。

现当代新诗中,纪弦的5梦终南山6,写梦中回到故乡,坐在终南山的岩石上/哼了几句秦腔/喝了点故乡的酒0,恋恋不舍地/以手抚之良久0,并且认出了/山下那冒着袅袅炊烟的小小村落/不就是我渴念着的故乡终南镇么?0诗人感到自己的故乡是/最美的所在/最令人流泪的0,所以当鸡叫声把他的回乡梦惊醒,这个以孤傲著称的诗人,竟哀哀地请求梦婆婆:/让我留在这梦中不要哭醒才好,,0回到故乡母亲身旁,再坚强的硬汉也会变得孩子般脆弱。这首诗虽仍留有纪弦式的冷意和深度,但给人的主要感觉是乡情绵绵。彭邦桢的5故乡样子6表现上很有特色:

故乡大彭家湾,故乡淳朴自然。故乡依山/傍水,故乡积翠盈妍。而它就是这样人家/常与烟波云岫毗连。最是虬松拔地,劲柏/参天,要是冰封雪掩气象更鲜

这首诗一共四节,把故乡写得山美水美景美俗美人美,简直美不可言,历历在目。读罢最后一行:/现已不知它是什么样子0,方知诗中所写故乡种种,原是诗人关于故乡的美好记忆。诗人用重温记忆的方式权做一次回乡之游,以慰乡愁。这首诗以尾行掉转全篇的奇特的/倒金字塔0结构,与唐卢照临的5长安古意6、宋辛弃疾的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6的篇法安排相同,能制造一种出人意表的艺术效果。此外,丁平的5我已回来6、席慕蓉的5异域6、李男的5梦6、傅天琳的5在梦里与母亲重逢6,都是新诗中梦忆还乡的佳制。

再看闻声思乡,最早的作品应推南朝韦鼎的5长安听百舌6:/万里风烟异,一鸟忽相惊。那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0此诗乃诗人为陈聘周,出使长安时作。李白的5春夜洛城闻笛6:/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0王昌龄的5从军行6:/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0李益的5夜上受降城闻笛6:/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人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0还有文天祥的5旅怀三首6其三、徐有贞的5鹧鸪图6及前已引录过的李益的5从军北征6等,都是闻声起乡情的心理和表现模式,其中王昌龄诗和李益诗,闻声思乡与望月思乡合写。

现当代新诗中,曦晨(李广田)写于30年代初的5乡愁6,是较早采用闻声思乡模式的作品:/在

第1期 杨景龙:乡愁主题诗歌的几种表现模式

61

这座古城的静夜里,/听到了,在故乡曾经听过的那明笛,/虽说是千山万水地相隔罢,/却也有这同样使人忧愁的歌吹0。力匡的5黄昏6,写游子在寂寞的黄昏漫步时听到的琴声:/别停止啊你黄昏的琴手/也知道窗外有我在伫立聆听?//就为我弹一首肖邦的波兰舞曲吧/再一次唤醒我对祖国乡土的爱情。0将日暮思乡和闻声思乡合写。余光中多次细腻传神地描写过蟋蟀细吟的乡愁,5沙田之秋6有这样的句段:/天地之大为何只剩下/伶仃一只蟋蟀,轻,轻轻/那样纤瘦的思念牵引/似继似绝,抽丝又抽纱/无边的旷寂你小小的旁白/幽幽不似向人的耳际0,/听一切歌谣一切的草里/蟋蟀也总是那一只在吟唱/触须细细挑起了童年/挑童年的星斗斜斜稀稀/隔海向大陆的空阔低垂0,读之恍惚间如闻蟋蟀轻吟,让人屏心静听,又听得止不住迸然心动。汪启疆5唐人街6组诗之二5老店东6:/二胡/轻微的呼吸,有/一波一波的海,搁浅了/死在广东的沙滩0,由乐声唤起的关于故乡海滩的记忆,成为一个永远解不开的死结。谢辉煌的5卖豆浆的老乡6、莫渝的5乡愁的声音6,也是这一模式中较好的作品。

以题咏抒乡情,是20世纪新诗较多采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这类诗以咏物的方式,发掘题咏对象的象征含义,比附拟人,托寓乡愁。闻一多写于20年代初的5忆菊6,是这一类诗中较早的作品。此后,这类诗佳作不断,像沈祖牟的5瓶花6、纪弦的5一片槐树叶6、余光中的5蟋蟀吟6、5腊梅6、流沙河的5那一只蟋蟀6、陈浩泉的5老榕树6、傅天虹的5荠菜花6、蓝海文的5三个月亮6、李佩徵的5井水6、舒兰的5瓶竹6、商禽的5五官素描#眼6、大荒的5回雁峰6、路卫的5新蒜6、向明的5吊篮植物6等皆是。其中纪弦的5一片槐树叶6、余光中的5蟋蟀吟6、流沙河的5那一只蟋蟀6都是广为传诵的名作。从题咏对象来看,/瓶花0、/蟋蟀0、/腊梅0、/月亮0、/竹子0、/回雁峰0等均属于传统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积淀着深厚的华夏历史文化和乡土情感内涵。/榕树0、/荠菜花0、/井水0、/眼0、/新蒜0、/吊篮植物0等则是新的意象,是诗人即目所见取为题咏素材的。商禽的5五官素描#眼6颇堪一读:

一对相恋的鱼/尾巴要在四十岁以后才出现/中间隔着一道鼻梁/犹如我和我的家人/中间隔着一道海峡/这一辈子怕是无法相见/偶尔/也会混在一起/只是在梦中他们的泪

题咏对象很一般,语言也很朴实,但能用常得奇,由/中间隔着一道鼻梁0到/中间隔着一道海峡0,大幅度跨越式的比拟联想转出/乡愁0的主题,是全诗结构上的得力处。/尾巴要在四十岁以后才出现0承接第一句拟眼为鱼的比喻,既切合人到中年眼角生出的/鱼尾纹0,又写出了几十年亲人离散无法团聚的世事沧桑感。人人的鼻梁两边都长着两只眼睛,但只有台湾诗人商禽才会产生这样的比拟联想,这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0的结果。事实上,胸中溢满乡愁的台湾诗人,几乎在任何素材上都能转出乡愁的题旨。向明的5吊篮植物6也写出了寄居台岛的游子,那种欲居不适欲去不能的尴尬处境,和那份难以言说的苦涩心境:

从前他们说/你是一株不用着地的/移植的藿草/不再思念故土/贪恋现成的营养和食料//现在他们却说/你是一株不愿着地的/寄居的藿草/只会缅怀昔日的家园/难于认同眼前的窝巢//你的枯槁能为你说什么呢/你委实不想说什么了吧/在这样的气温下/反正离乡背井的这么久/说什么也不好

无根的生存就是这般难堪,这么无奈,简直左右不是东西,横竖说不明白。这首诗标题与云鹤的5无根植物6相似,5无根植物6巧于比拟,由/叶0到/茎0,由/茎0到/根0,由/根0到/泥土0,最后以暗喻点出/华侨0,完成主题的表达,诗意单纯而集中;5吊篮植物6的意蕴则要复杂得多,所以思路和表现均不像5无根植物6那样单向和单一,而是多向度展开,今昔对比,人我对比:从前他们那样说,现在他们又这样说,自己则什么也不想说,什么也不好说。于此足见游子生存的病态和心灵的病苦。以上下皆无着、生命被悬置的/吊篮植物0自喻的游子诗人,已是身心俱病,最终只能/枯槁0,这让我们想起一首汉乐府诗5古歌6:/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穗。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0(郭茂倩5乐府诗集6,中华书局1979年11月版)隔着两千年的悠悠时光,游子他乡的命运没有改变,古今同一/憔悴0、/枯槁0。因此说,在终极的意义上,异乡,永远无法妥帖安顿游子的身心,也永远不可能适宜游子生存。

其实,有些作品可以纳入比较单一的模式,而另一些作品则是多种模式的交叉和融合。比如李益的5从军北征6:/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0这首

62

殷都学刊 2005年

七绝就包含了见月思乡、远望当归和闻笛思乡几种模式。范仲淹的5苏幕遮6:/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0词中明写或暗含了秋风日暮起乡愁、梦忆还乡、望月思乡、远望当归等几种模式。柳永的5八声甘州6:/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

减,冉冉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渺,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

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0这首慢词也包含了秋风日暮起乡愁、登高思乡、远望当归、并时互想等几种模式,情感内涵和艺术技巧相当繁复和讲究。现当代新诗对模式的运用也是如此,余光中的5中秋夜6,就是佳节思乡、望月思乡模式的综合。

SomeExpressingPatternsofPoemsonHomesickness

YANGJing-long

(ChineseDepartment,AnyangTeachersCollege,Anyang455002,China)

Abstract:Fromancienttimestothepresent,whilecontinuouslycomposedinavastamount,poemsonhomesicknesshavebeenevolvedsomepatternsofexpression,whichareclassifiedintosixpatterns,bythe

authorofthisarticle.Theauthoralsomakesaconcreteanalysisofthesepatterns。Keywords:poemsonthemeofhomesickness;patternsofexpression


相关内容

  • 初中语文现代诗教学有效性初探
  • 中国自古以来是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圣人孔子就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来阐明诗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在文学形式上的重要地位.在小学与中学课堂,"诗教"也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诗作为文学体裁中的一种有着区别于其他文类的特点:集中反映社会生活,蕴含丰富情感,想象 ...

  • [乡愁]公开课教案
  • 2009-2010学年下学期九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课题:乡愁 执教:刘福青 时间:2009年12月22日下午第一节 地点:多媒体室 教学目标: 简要了解作者及作品,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基本成诵,理解诗的内容,品味诗的脉络和意象,感悟诗的主题,欣赏诗歌的特点,感受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

  •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4课[乡愁]精品教案 语文版
  • <乡愁> 教学目标: 1.识记字词及文常知识:体会诗歌思想情感,理解诗作主题. 2.分析诗歌"形象",并理解"形象"与情感的关系:朗读并背诵该诗. 3.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旋律美,理解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 ...

  • 九年级语文诗两首3
  • 诗两首 从容说课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 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 ...

  • 乡愁 余光中
  • 乡愁 余光中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 能有感情地朗读.理解托物寄情的写法和巧妙的构思.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美,欣赏美的诗歌的能力.体会诗歌意境. 3.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展现爱国情怀,以便激发学生"为 ...

  • [我爱这土地]教案1
  • 1 诗两首 从容说课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 ...

  • 以诗歌意象解读诗歌主题
  • 以诗歌意象解读诗歌主题 翻开古今中外的诗歌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乡愁一直以来都是诗歌创作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它包涵了无数游子思恋故园,思念亲人的拳拳之心.眷眷之情.在这浩瀚的诗歌长河中,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堪称思乡思亲的典范之作,但和现代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相比,马致远的< ...

  • 诗歌鉴赏:我爱这土地乡愁-九年级语文(附答案)
  • 九年级语文结课考复习 诗歌鉴赏专题 1<我爱这土地>一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答案:这只"鸟" ...

  •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5
  •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 上册)第68页. 教材简析:<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