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道精神特点

日本武士道精神特点

摘要:日本武士道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人有其神秘特性,本文从武士道精神特点和起源出发,解读武士道精神的实质和特性。

关键词:武士道 忠诚 禅宗 忠义勇武

琵琶法师的刀术,砍掉了上百棵白桦树,平生未遇敌手,这是日本武士的最初形象,并不是因为琵琶法师对手太少,当时武士已经开始逐步形成阶层,标志着日本开始了武家政治时代。从起源论,武士开始在藤原专权时代下的日本,武士形成的原因在于,天皇中央集权制的被削弱和庄园制的发展。征兵制度的松弛,庄园贵族的实力增大,庄园大名开始建立私人武装,分离出一部分农民开始训练,寺院也开始建立了僧兵制度。武士势力的不断加强,开始形成武士集团,首领为物领,下属为庶子,有很强的依附,以主从关系为根本,愿为主人献身,逐渐形成武家习气,弓矢之道等观念。

武士道名词最早出现在德川幕府初年,武士道初期与西方骑士观念相似,给予武士至高的生存理念,从护卫庄园的观念中升华自己。真正的武士道思想,崇尚各种各样的美德,以忠于天职,维护个人荣誉的信念为观点,是武士道忠诚的表现。用武士道精神的观点来看,若是被敌人围住,依然战斗的武士,并不是自我牺牲,是忠诚的体现。

武士道精神的精髓就是“忠义勇武”,要想得到“忠义勇武”光读书是不行的,还要依靠家庭和战场上的经验。武士道精神首先要有的是尚武,武士生存的世界是战斗的世界,只有武艺高强的人才能生存,武士的身份是世袭传承,也就是说武士是出生即是武士,武力才能得到一切,武士手中的刀就是武士生存的必需品,个人生存,家境的贫富都是来源于此。武士道的发展,产生很多学科,例如射击,柔道等等,成为了日本传统文化的代表。武士从小训练便很残酷,看过《叶隐闻书》的人,都知道在山本常朝的描述中,武士所要经历的人生是何等残酷。从小磨砺人性,用一生来奉献是武士道的精神体现。

佛教从印度传来,镰仓时期已有很大发展,对于武士道思想影响最多的就是禅宗,当坐禅逐步发展为“兴禅护国”时,不可避免的要接触到武士阶层。禅宗之所以可以影响到武士阶层,禅宗的修炼方式以主观修行为主,去除内心的杂念,

领悟内心,最好的方式就是自我修心,以禅宗冥思为主。禅宗的坐禅方式,让武士集中精神,修炼强大的意志。

佛教的教义认为有生皆苦,一切世间法,皆是为解脱而来,只有彼岸乐土才是人生死后应去之地。武士的世界是战斗的世界,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武士们思考生死问题时,依靠自心的修炼方式自然会盛行,武士好禅,武士修行禅学来修炼意志,修炼心境,在杀戮面前的淡定,在宿命面前的服从。意志的修炼是至高无上的。

儒学对于武士道精神也是有影响的,武士道精神中的“忠诚”也是儒家思想的精华部分。儒家思想的忠诚日本化以后,被日本官方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例如圣德太子的《十七条宪法》里有“君言臣承,上行下摩”,天皇被确定为与天同齐的唯一首领。日本武士道祖先山鹿素行建立武士道理论思想体系时,大量吸收儒家思想,提倡“忠节”等,“得主尽忠”是武士的本分,山鹿素行在思想体系里对武士灌输着“忠于主君”“不顾身家”的思想。武士道的忠诚,来源于儒家学说的三纲五常,忠诚的教条,首先来源于儒家纲常思想,但是如中国儒家思想中,“忠诚”和“孝敬”,中国是以“孝”为第一位,而在日本武士道思想中,孝是不可以在第一位的,武士首先是忠诚,《御成败式目》中规定“仆忠主”为第一位,对君主的忠诚,《御成败式目》以规定法令的形式,确定了忠诚是第一位。

武士道精神的“仁”思想亦是来源于儒家思想,“仁”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孔子中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等都表现了仁作为孔学儒学的重要性,而武士道精神里的“武士之情”也是儒家思想的日本化,在日本武士道精神里,“仁”的思想,并不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概念,而是正义的表现。

“勇”的思想也是武士道精神对于儒家思想的日本化。“见义不为,无勇也”武士的勇不是见人必杀,不是匹夫之勇,而是一种沉着的生存状态。“礼”的思想,孔子育人,教人有礼有节,武士道思想里,发展为一种禁欲状态,喜怒不形于色,即便痛苦,依然表现出有礼节的微笑。“勇”在中国人个人修养里面,是被忽视的,而日本武士道精神里“勇”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德,日本儒学把“勇”的地位的提高道德层面,武士阶层奉为至高无上的理念,加以推崇,奉行。

武士道精神作为当时社会阶层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到的不仅仅是一个阶层,更是一种社会道德标准,甚至影响到了一个民族的整体性格。武士的生死观更是值得探讨的,《叶隐闻书》中“所谓武士道,就是看透生死”日本武士死的方式就是很体面的自杀。武士道的伦理道德中,名誉对于武士来说是至高不可侵犯的,用死来表现“勇”的态度,如若丢掉了名誉,武士就会失去一个做武士的资格。

武士道,顾名思义,就是指武士生存的职业操守,指的是职业生活所遵守的“道”从原来简单的主从关系,后来吸收了禅宗和儒家思想,形成了崇礼弃欲,重阶级等一套礼仪规则,最早出现有关武士“道”的文字规定,是德川家族的《武家诸法度》。武士道精神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其糟粕的一面,例如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便是武士道思想的变异发展。我们应该认识到武士道精神的精华和优点,为中日友好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纪廷许 2007.1.1 现代日本社会与社会思潮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胡青心 2001.07.12 日本风情丛书:日本社会纵览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3.伊恩·布鲁玛. 2008年5月版.镜像下的日本人.博雅书屋

日本武士道精神特点

摘要:日本武士道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人有其神秘特性,本文从武士道精神特点和起源出发,解读武士道精神的实质和特性。

关键词:武士道 忠诚 禅宗 忠义勇武

琵琶法师的刀术,砍掉了上百棵白桦树,平生未遇敌手,这是日本武士的最初形象,并不是因为琵琶法师对手太少,当时武士已经开始逐步形成阶层,标志着日本开始了武家政治时代。从起源论,武士开始在藤原专权时代下的日本,武士形成的原因在于,天皇中央集权制的被削弱和庄园制的发展。征兵制度的松弛,庄园贵族的实力增大,庄园大名开始建立私人武装,分离出一部分农民开始训练,寺院也开始建立了僧兵制度。武士势力的不断加强,开始形成武士集团,首领为物领,下属为庶子,有很强的依附,以主从关系为根本,愿为主人献身,逐渐形成武家习气,弓矢之道等观念。

武士道名词最早出现在德川幕府初年,武士道初期与西方骑士观念相似,给予武士至高的生存理念,从护卫庄园的观念中升华自己。真正的武士道思想,崇尚各种各样的美德,以忠于天职,维护个人荣誉的信念为观点,是武士道忠诚的表现。用武士道精神的观点来看,若是被敌人围住,依然战斗的武士,并不是自我牺牲,是忠诚的体现。

武士道精神的精髓就是“忠义勇武”,要想得到“忠义勇武”光读书是不行的,还要依靠家庭和战场上的经验。武士道精神首先要有的是尚武,武士生存的世界是战斗的世界,只有武艺高强的人才能生存,武士的身份是世袭传承,也就是说武士是出生即是武士,武力才能得到一切,武士手中的刀就是武士生存的必需品,个人生存,家境的贫富都是来源于此。武士道的发展,产生很多学科,例如射击,柔道等等,成为了日本传统文化的代表。武士从小训练便很残酷,看过《叶隐闻书》的人,都知道在山本常朝的描述中,武士所要经历的人生是何等残酷。从小磨砺人性,用一生来奉献是武士道的精神体现。

佛教从印度传来,镰仓时期已有很大发展,对于武士道思想影响最多的就是禅宗,当坐禅逐步发展为“兴禅护国”时,不可避免的要接触到武士阶层。禅宗之所以可以影响到武士阶层,禅宗的修炼方式以主观修行为主,去除内心的杂念,

领悟内心,最好的方式就是自我修心,以禅宗冥思为主。禅宗的坐禅方式,让武士集中精神,修炼强大的意志。

佛教的教义认为有生皆苦,一切世间法,皆是为解脱而来,只有彼岸乐土才是人生死后应去之地。武士的世界是战斗的世界,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武士们思考生死问题时,依靠自心的修炼方式自然会盛行,武士好禅,武士修行禅学来修炼意志,修炼心境,在杀戮面前的淡定,在宿命面前的服从。意志的修炼是至高无上的。

儒学对于武士道精神也是有影响的,武士道精神中的“忠诚”也是儒家思想的精华部分。儒家思想的忠诚日本化以后,被日本官方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例如圣德太子的《十七条宪法》里有“君言臣承,上行下摩”,天皇被确定为与天同齐的唯一首领。日本武士道祖先山鹿素行建立武士道理论思想体系时,大量吸收儒家思想,提倡“忠节”等,“得主尽忠”是武士的本分,山鹿素行在思想体系里对武士灌输着“忠于主君”“不顾身家”的思想。武士道的忠诚,来源于儒家学说的三纲五常,忠诚的教条,首先来源于儒家纲常思想,但是如中国儒家思想中,“忠诚”和“孝敬”,中国是以“孝”为第一位,而在日本武士道思想中,孝是不可以在第一位的,武士首先是忠诚,《御成败式目》中规定“仆忠主”为第一位,对君主的忠诚,《御成败式目》以规定法令的形式,确定了忠诚是第一位。

武士道精神的“仁”思想亦是来源于儒家思想,“仁”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孔子中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等都表现了仁作为孔学儒学的重要性,而武士道精神里的“武士之情”也是儒家思想的日本化,在日本武士道精神里,“仁”的思想,并不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概念,而是正义的表现。

“勇”的思想也是武士道精神对于儒家思想的日本化。“见义不为,无勇也”武士的勇不是见人必杀,不是匹夫之勇,而是一种沉着的生存状态。“礼”的思想,孔子育人,教人有礼有节,武士道思想里,发展为一种禁欲状态,喜怒不形于色,即便痛苦,依然表现出有礼节的微笑。“勇”在中国人个人修养里面,是被忽视的,而日本武士道精神里“勇”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德,日本儒学把“勇”的地位的提高道德层面,武士阶层奉为至高无上的理念,加以推崇,奉行。

武士道精神作为当时社会阶层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到的不仅仅是一个阶层,更是一种社会道德标准,甚至影响到了一个民族的整体性格。武士的生死观更是值得探讨的,《叶隐闻书》中“所谓武士道,就是看透生死”日本武士死的方式就是很体面的自杀。武士道的伦理道德中,名誉对于武士来说是至高不可侵犯的,用死来表现“勇”的态度,如若丢掉了名誉,武士就会失去一个做武士的资格。

武士道,顾名思义,就是指武士生存的职业操守,指的是职业生活所遵守的“道”从原来简单的主从关系,后来吸收了禅宗和儒家思想,形成了崇礼弃欲,重阶级等一套礼仪规则,最早出现有关武士“道”的文字规定,是德川家族的《武家诸法度》。武士道精神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其糟粕的一面,例如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便是武士道思想的变异发展。我们应该认识到武士道精神的精华和优点,为中日友好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纪廷许 2007.1.1 现代日本社会与社会思潮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胡青心 2001.07.12 日本风情丛书:日本社会纵览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3.伊恩·布鲁玛. 2008年5月版.镜像下的日本人.博雅书屋


相关内容

  • 2013公开课 明治维新 教案
  •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 第3课 明治维新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识记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币制改革.土地改革.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教育改革.生活西化.改革军制等基础历史知识. (2)理解明治维新各项改革措施内容.特点及影响. (3)运用:政治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日本发展资 ...

  • 以日本民族性论当今中日关系
  • 以日本民族性论当今中日关系 现今世界,亚洲的战略地位不断上升,亚洲成为世界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相比于欧盟和美洲一家独大,亚洲有着自己独特的秩序.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两国皆为历史悠久,民族色彩鲜明的国家,民族性保留至今,并且现在的国际形象也保持着 ...

  • 沙龙慢候丨[落花一瞬]:日本文化的风景
  • "落花一瞬"是日本文化的风景.这种崇尚"落花一瞬"的美,确实与其他文化不同.我们通常认为花是美的,它有含苞欲放之美,有全盛期的绽放之美,也有凋零孤独的凄惨之美,但这些美都离不开花的存在.对日本人来说,花之美.花之道.花之神性,是立于实在与消亡的界限上,是落花的 ...

  • 从_武士道_看武士道精神价值的核心
  • 史志鉴研究 31 从<武士道>看武士道精神价值的核心 付林鹏 (东北师范大学 亚洲文明研究院 吉林 长春 130024) 要]学者在对武士道的精神价值核心作判断时,往往不能达成统一结论.有人说武士道的价值核心是,有人说是"仁",而新渡户稻造在<武士道>一书 ...

  • 世界文化史知识点整理
  • 一.章节知识点 第一章 导言 一.文化的特征:民族性与相似性:时代性与稳定性:继承性与创造性:阶级性与非阶级性. 四.艺术的起源:模仿.游戏.巫术.劳动起源说. 第三章 古代东方文化 一.东方专制的原因:水利灌溉作用说:君权神授 二.东方文化起源说:大河文化论气候.粮食一.佛教创立者:悉达多.四谛: ...

  • 浅析日本文化中樱花的美学意义
  • (社会科学版)JournalofHefei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20097264Jul.2009Vol.26No.4浅析日本文化中樱花的美学意义 李 皓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南宁 530004) 摘 要:樱花是日本文化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美学符号之一.结合日本民族的&q ...

  • [论文]关于"武士道"死亡价值观的文化检视
  • 关于" 武士道" 死亡价值观的文化检视  韩东育 一 武士与武士道 " 武士道" ,源起于镰仓时代,定名于江户幕府初期,是日本武士阶层的特有 道德.该道德素以忠诚.牺牲.信义.廉耻.洁净.质朴.俭约.尚武.名誉.情 爱为旨归,是日本封建统治体制的观念支柱. ...

  • 论日本电影的审美思考
  • [摘 要] 日本是一个岛国,同时还是一个面积狭小.资源贫乏的国家.面对电影全球化的挑战,日本电影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民族审美:"和"文化及现实批判特征两方面.从日本电影在各大电影节频频得奖来看,我们不难看出民族文化审美的强大生命力.这种美学旨趣不仅获得国内观众的肯定,也突破本土界限, ...

  • 樱花,日本人心灵的烙印
  • 一.樱花基本文化 (一)樱花的传说 樱花,是日本的民间国花.对于日本人来说,它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植物,而饱含更深层次的意义. 日本,是由数千个小岛组成的岛国,面积为37.8万平方千米,人口近1.3亿.由于受到地理状况的限制,日本自然资源较为缺乏,火山海啸频发,历来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无论从哪个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