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汉密尔顿

  艺术批评家阿瑟・丹托在《艺术的终结》一书中说,波普艺术抹平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直接导致了传统艺术的消解。那么,被称为“波普艺术之父”的理查德・汉密尔顿可以算得上为传统艺术敲响丧钟的第一人。   汉密尔顿于1922年出生在伦敦,家境贫寒,父亲是一家汽车公司的司机。这样的出身似乎与艺术八竿子打不着边,但汉密尔顿是一个固执梦想,从不服输的人。父亲一再告诫他,艺术虚无缥缈,应该做一些实际的事情,将来找一份正经工作,他完全不予理会。   当汉密尔顿在10岁时告诉家人,自己想成为一名画家后,谁也拦不住他了,他开始自学绘画。14岁时参加一次儿童画展,他的作品竟被评委遗漏。汉密尔顿很不服气,在颁奖之际,拿着自己的画冲到颁奖者面前与他理论。此人是皇家艺术学院院士,他看过这幅作品后,很欣赏作者的绘画天赋,就向当时的皇家美术学院校长推荐了汉密尔顿,不过那时他岁数太小,两年后才被录取。入校不久后战争爆发,学校也在1940年被迫关门,他重新进入社会谋生,找到一份绘图的工作。   皇家美术学院在战后复课,汉密尔顿得以重返校园。多年的底层生活经验未能磨平他性格中的棱角,他仍然桀骜不驯。但新校长严厉而保守,对他多有呵责。当一位老师夸赞汉密尔顿的画颇有塞尚风格时,校长表示“在奥古斯都・约翰面前,塞尚简直一文不值”。汉密尔顿轻蔑地大笑起来。此后没多久,他就收到校方一纸通知,他被开除了,理由是“未服从教导”。   走出学校,他又应征服役。军人生活要求遵守纪律,自由惯了的汉密尔顿痛不欲生。为了打发时间,他找来一本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这部小说不守成规,不屈从任何套路的写法,让汉密尔顿格外着迷。他意识到:从事艺术,不必受困于风格与手法,《尤利西斯》每一章的风格都不同,却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对《尤利西斯》的热爱,还促成了他的另一爱好――为这部小说创作插画,他断断续续坚持50年直到全部画完。   他在1948年进入斯莱德美术学院,凭借“老兵”身份申请到一笔奖学金,用以完成三年学业。在斯莱德,他开始接触杜尚的现代艺术并深受其影响。   1953年,汉密尔顿得到中央艺术学校的教职,在那里认识了后来“独立团体”的几位核心成员,他也加入其中。那时英国社会一片沉闷,“独立团体”的成员们却对刚刚兴起的消费文化保持开放心态,他们经常聚集在英国当代艺术中心,探讨新技术、广告和大众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的地位。   1956年,独立团体”在伦敦白教堂美术馆举办了一场开创性的展览“这就是明天”。参展作品中有汉密尔顿的剪贴画《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变得如此不同,那么迷人?》。展览非常成功,而汉密尔顿的作品引发强烈反响,成为他的代表作,也被看做波普艺术诞生的标志。   到1962年,他遭遇一生中最大的打击,他的妻子死于一场车祸。这几乎将汉密尔顿击垮,他开始变得消沉,人生和事业均坠入低谷。但他最终还是站了起来,远遁美国并与杜尚成为好朋友。经杜尚鼓励,他在艺术上获得重生,意识到艺术家应当毫无羁绊去做他想做的事情,但更要勇敢地否定自己,不能重复既有套路。回到英国后,他尝试突破,寻找新的创造方向。   到20世纪60年代,汉密尔顿确立起自己的艺术风格,成长为波普艺术中的先锋人物。他总能以锐利的创作手法抓住消费文化之核心,而披头士的“白色专辑”封面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汉密尔顿为专辑设计了纯白封面。为强化小规模生产的概念,他在专辑的角落里随意地写上“披头士”,每张专辑上印有类似手动编号机留下的编号。专辑内部放入用披头士乐队成员生活照做成的剪贴画。整套设计为“白色专辑”的畅销贡献不小,但汉密尔顿仅得到200英镑的报酬。后来谈到此事,他曾不客气地表示,“这些人实在太抠门了。”   20世纪70年代,汉密尔顿搬到牛津郡,其作品逐渐表现出强烈的政治色彩,常有离经叛道之举。当北爱尔兰冲突以及博比・桑兹绝食抗议等历史事件被媒体宣扬得铺天盖地时,他制作出一系列政治画作,引来很多争议与批评。   汉密尔顿从童年开始就热衷于泡博物馆,以吸取创作灵感。他常常连续好几天去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驻足欣赏伦勃朗的作品。因为生活清贫,他对博物馆收取门票的行为深恶痛绝。所以,当一场旨在取消博物馆门票的“向所有人免费”运动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之际,汉密尔顿立刻投身其中,负责为游行群众设计海报。在社会各方力量努力下,这场运动最终取得胜利。   汉密尔顿设计的海报中,有一幅画面是拉斐尔被囚禁在栏杆后,因为没有了观众,他一脸哀怨悲苦。海报设计得如此打动人心,连被抗议者都爱不释手。1998年5月,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宣布永久收藏这幅海报。   作者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美学博士

  艺术批评家阿瑟・丹托在《艺术的终结》一书中说,波普艺术抹平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直接导致了传统艺术的消解。那么,被称为“波普艺术之父”的理查德・汉密尔顿可以算得上为传统艺术敲响丧钟的第一人。   汉密尔顿于1922年出生在伦敦,家境贫寒,父亲是一家汽车公司的司机。这样的出身似乎与艺术八竿子打不着边,但汉密尔顿是一个固执梦想,从不服输的人。父亲一再告诫他,艺术虚无缥缈,应该做一些实际的事情,将来找一份正经工作,他完全不予理会。   当汉密尔顿在10岁时告诉家人,自己想成为一名画家后,谁也拦不住他了,他开始自学绘画。14岁时参加一次儿童画展,他的作品竟被评委遗漏。汉密尔顿很不服气,在颁奖之际,拿着自己的画冲到颁奖者面前与他理论。此人是皇家艺术学院院士,他看过这幅作品后,很欣赏作者的绘画天赋,就向当时的皇家美术学院校长推荐了汉密尔顿,不过那时他岁数太小,两年后才被录取。入校不久后战争爆发,学校也在1940年被迫关门,他重新进入社会谋生,找到一份绘图的工作。   皇家美术学院在战后复课,汉密尔顿得以重返校园。多年的底层生活经验未能磨平他性格中的棱角,他仍然桀骜不驯。但新校长严厉而保守,对他多有呵责。当一位老师夸赞汉密尔顿的画颇有塞尚风格时,校长表示“在奥古斯都・约翰面前,塞尚简直一文不值”。汉密尔顿轻蔑地大笑起来。此后没多久,他就收到校方一纸通知,他被开除了,理由是“未服从教导”。   走出学校,他又应征服役。军人生活要求遵守纪律,自由惯了的汉密尔顿痛不欲生。为了打发时间,他找来一本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这部小说不守成规,不屈从任何套路的写法,让汉密尔顿格外着迷。他意识到:从事艺术,不必受困于风格与手法,《尤利西斯》每一章的风格都不同,却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对《尤利西斯》的热爱,还促成了他的另一爱好――为这部小说创作插画,他断断续续坚持50年直到全部画完。   他在1948年进入斯莱德美术学院,凭借“老兵”身份申请到一笔奖学金,用以完成三年学业。在斯莱德,他开始接触杜尚的现代艺术并深受其影响。   1953年,汉密尔顿得到中央艺术学校的教职,在那里认识了后来“独立团体”的几位核心成员,他也加入其中。那时英国社会一片沉闷,“独立团体”的成员们却对刚刚兴起的消费文化保持开放心态,他们经常聚集在英国当代艺术中心,探讨新技术、广告和大众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的地位。   1956年,独立团体”在伦敦白教堂美术馆举办了一场开创性的展览“这就是明天”。参展作品中有汉密尔顿的剪贴画《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变得如此不同,那么迷人?》。展览非常成功,而汉密尔顿的作品引发强烈反响,成为他的代表作,也被看做波普艺术诞生的标志。   到1962年,他遭遇一生中最大的打击,他的妻子死于一场车祸。这几乎将汉密尔顿击垮,他开始变得消沉,人生和事业均坠入低谷。但他最终还是站了起来,远遁美国并与杜尚成为好朋友。经杜尚鼓励,他在艺术上获得重生,意识到艺术家应当毫无羁绊去做他想做的事情,但更要勇敢地否定自己,不能重复既有套路。回到英国后,他尝试突破,寻找新的创造方向。   到20世纪60年代,汉密尔顿确立起自己的艺术风格,成长为波普艺术中的先锋人物。他总能以锐利的创作手法抓住消费文化之核心,而披头士的“白色专辑”封面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汉密尔顿为专辑设计了纯白封面。为强化小规模生产的概念,他在专辑的角落里随意地写上“披头士”,每张专辑上印有类似手动编号机留下的编号。专辑内部放入用披头士乐队成员生活照做成的剪贴画。整套设计为“白色专辑”的畅销贡献不小,但汉密尔顿仅得到200英镑的报酬。后来谈到此事,他曾不客气地表示,“这些人实在太抠门了。”   20世纪70年代,汉密尔顿搬到牛津郡,其作品逐渐表现出强烈的政治色彩,常有离经叛道之举。当北爱尔兰冲突以及博比・桑兹绝食抗议等历史事件被媒体宣扬得铺天盖地时,他制作出一系列政治画作,引来很多争议与批评。   汉密尔顿从童年开始就热衷于泡博物馆,以吸取创作灵感。他常常连续好几天去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驻足欣赏伦勃朗的作品。因为生活清贫,他对博物馆收取门票的行为深恶痛绝。所以,当一场旨在取消博物馆门票的“向所有人免费”运动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之际,汉密尔顿立刻投身其中,负责为游行群众设计海报。在社会各方力量努力下,这场运动最终取得胜利。   汉密尔顿设计的海报中,有一幅画面是拉斐尔被囚禁在栏杆后,因为没有了观众,他一脸哀怨悲苦。海报设计得如此打动人心,连被抗议者都爱不释手。1998年5月,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宣布永久收藏这幅海报。   作者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美学博士


相关内容

  • [翻译团]最惨不忍睹阵容:NBA最差先发球员
  • "The Point Forward"专栏每周都会围绕一个新的主题,选出一套具备同一特质的明星阵容.首期专栏恰逢感恩节主题,推出了最应感恩明星阵容.上周的东部最令人失望明星阵容旨在寻找那些没能达到开赛前人们期望的球星们. 本周<体育画报>评出了最惨不忍睹明星阵容,希望 ...

  • 耶鲁大学校长2010年毕业典礼演讲
  • 耶鲁大学校长2010年毕业典礼演讲:重塑政治 时间:2010-05-26 18:02 作者:理查德·莱温点击:1219次 重塑政治 理查德. 查. 莱文校长 2010年5月23日 耶鲁大学 你们刚刚完成了一段伟大的旅程.四年来,你们在一个充满了财富的地方不断探索.全世界最聪慧.最富创造力的学者和专家 ...

  • 社会存在与心理扭曲
  • 摘要:理查・赖特的小说<土生子>是黑人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使黑人文学的发展达到一个高峰.本文重点探讨了主人公别格的心理变态.自我毁灭的前因后果,指出主人公的罪行是社会畸形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美国社会制度所造成的. 关键词:<土生子>:社会存在:心理扭曲 一.引言 黑人作家理查 ...

  • 向这一切说再见
  • 作者:戴维·洛奇 翻译:王晓群 王晓群,上海财经大学外语系 国外理论动态 2007年01期 一 伊格尔顿的新作<理论之后>问世,任何在20世纪末文化战争的学术前沿参与论争的人都会竖起耳朵,欲先睹为快."理论"是一个松散的和包罗万象的术语,通常用来指受结构主义,特别是后 ...

  • 一些经典科幻小说
  • 03<循环>作者:[美] 弗诺·文奇 05<狼毒>作者:[美] 弗雷德里克·波尔 06<冰柱之谜>作者:[美] 金·斯坦利·鲁宾逊 07<活跳尸(弗兰肯斯坦)>作者:[英] 玛丽·雪莱 08<丛林温室>作者:[美] 布赖恩·奥尔迪斯 09& ...

  • 刍议波普艺术
  • 摘 要:波普艺术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流派,它主宰了20世纪的国际流行文化大潮.波普艺术将大众文化与权威文化通过先锋思想融合起来,使艺术不再是严肃的话题,而以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歌颂着大众文化.本文旨在论述波普艺术的由来及其如何将艺术还原于现实生活. 关键词:波普艺术:大众文化 波普艺术是20世 ...

  • 经济学名著目录
  • 十大经济学名著: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导读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导读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导读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导读 庇古<福利经济学>导读 俄林< ...

  • [大国崛起]解说词(第四集)英国
  • <大国崛起>解说词(第四集) 作者:CCTV 出处:CCTV 发布时间:2006-11-21 5:01:08 文字 [ 大 中 小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工业的先声为什么会出现在英国? 第四集解说词:工业先声(英国下) 三百年前,当18世纪来临的时候,中国的康熙皇帝正在用他的文治武功 ...

  • 管理经济学经典书籍
  • 经济学\管理学经典书籍 发布时间:2004年2月21日 21时06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亚当·斯密)下载(0.55MB) 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下载(0.27MB) 人口原理(马尔萨斯)下载(0.15MB) 政治经济学原理(约翰·穆勒)下载(0.63MB) 资本论(第一卷)(卡尔·马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