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皆兵出自哪场战争

草木皆兵出自:淝水之战

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出处:《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另见: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草木皆兵出自淝水之战。淝水之战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典故溯源

《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成语故事

公元4世纪下半期,前秦皇帝苻坚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符坚因此踌躇满志,欲图以疾风之扫秋叶之势,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南北。

公元383年5月,苻坚征集了80多万人的军队开始进攻东晋。东晋王朝在强敌压境,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丞相谢安为首的主战派决意奋起抵御。当时,晋军将领是谢石、谢玄和刘牢之,总数只有8万人。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坚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力不足,不堪一击,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来是东晋的官员,对东晋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兵力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谢石、谢玄经过一番商议,就派北府兵名将刘牢之率领精兵五千人,先对洛涧的秦军发起突然袭击。守在洛涧的秦军,不是北府兵的对手,勉强抵挡一阵,就溃不成军了。

洛涧大捷,大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谢石、谢玄一面命令刘牢之继续援救硖石,一面亲自指挥大军,乘胜前进,直到淝水(今淝河,在安徽寿县南)东岸。于是,把人马驻扎在八公山边,和驻扎寿阳的秦军隔岸对峙。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蒙的一片。苻坚在城楼上一眼望去,只见对岸晋军一座座的营帐排列得整整齐齐,手持刀枪的晋兵来往巡逻,阵容严整威武。再往远处看,对面八公山上,隐隐约约不知道有多少晋兵。其实,八公山上并没有晋兵,不过是苻坚心虚眼花,把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看作是晋兵了。随着一阵西

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顿时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劲敌,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

两军对峙时间一长,就会对晋军不利。于是,谢玄用激将法让苻坚后撤,以便让晋军渡过淝水,决一死战。约定渡河的时刻到了,苻坚一声令下,苻融就指挥秦军后撤。他们本来想撤出一个阵地就回过头总攻。没料到许多秦兵一半由于厌恶战争,一半由于害怕晋军,一听到后撤的命令,撒腿就跑,再也不想停下来了。

谢玄率领八千多骑兵,趁势飞快渡过淝水,向秦军猛攻。此时,朱序又乘机大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前秦军队顿时大乱。晋军趁机渡过了淝水,秦兵拼命逃跑,苻坚被箭射伤,只带了十多万人逃回长安。

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又重新分裂。

草木皆兵出自:淝水之战

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出处:《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另见: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草木皆兵出自淝水之战。淝水之战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典故溯源

《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成语故事

公元4世纪下半期,前秦皇帝苻坚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符坚因此踌躇满志,欲图以疾风之扫秋叶之势,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南北。

公元383年5月,苻坚征集了80多万人的军队开始进攻东晋。东晋王朝在强敌压境,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丞相谢安为首的主战派决意奋起抵御。当时,晋军将领是谢石、谢玄和刘牢之,总数只有8万人。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坚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力不足,不堪一击,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来是东晋的官员,对东晋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兵力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谢石、谢玄经过一番商议,就派北府兵名将刘牢之率领精兵五千人,先对洛涧的秦军发起突然袭击。守在洛涧的秦军,不是北府兵的对手,勉强抵挡一阵,就溃不成军了。

洛涧大捷,大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谢石、谢玄一面命令刘牢之继续援救硖石,一面亲自指挥大军,乘胜前进,直到淝水(今淝河,在安徽寿县南)东岸。于是,把人马驻扎在八公山边,和驻扎寿阳的秦军隔岸对峙。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蒙的一片。苻坚在城楼上一眼望去,只见对岸晋军一座座的营帐排列得整整齐齐,手持刀枪的晋兵来往巡逻,阵容严整威武。再往远处看,对面八公山上,隐隐约约不知道有多少晋兵。其实,八公山上并没有晋兵,不过是苻坚心虚眼花,把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看作是晋兵了。随着一阵西

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顿时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劲敌,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

两军对峙时间一长,就会对晋军不利。于是,谢玄用激将法让苻坚后撤,以便让晋军渡过淝水,决一死战。约定渡河的时刻到了,苻坚一声令下,苻融就指挥秦军后撤。他们本来想撤出一个阵地就回过头总攻。没料到许多秦兵一半由于厌恶战争,一半由于害怕晋军,一听到后撤的命令,撒腿就跑,再也不想停下来了。

谢玄率领八千多骑兵,趁势飞快渡过淝水,向秦军猛攻。此时,朱序又乘机大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前秦军队顿时大乱。晋军趁机渡过了淝水,秦兵拼命逃跑,苻坚被箭射伤,只带了十多万人逃回长安。

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又重新分裂。


相关内容

  • 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
  • 1.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 ...

  • 关于战争的古今名言
  • 关于战争的古今名言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个成语,八字连同可以,只用后四字也行,是形容人在十分惊恐之时,稍微有些风吹草动,便紧张害怕得要命,常形容失败者的恐惧心里. 要注意成语中的"唳"字,不同于眼泪的"泪",粤语两字读音相同,普通话&q ...

  • 七至九年级综合性学习
  • 综合性学习 (一) 探索月球奥秘(七上) 1. 人类第一次登月:1969.7.21,美国"阿波罗号",阿姆斯特朗. 2. 中国探月卫星:2007.10.24,嫦娥一号. 3. 日期:朔--农历初一 望--农历十五 既望--农历十六 4. 与月亮有关的神话:嫦娥奔月 吴刚伐桂 5. ...

  • [日积月累]四年级下册语文[日积月累]及解释
  • 四年级下册语文日积月累内容 第一单元: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出自<使至塞上>一诗.开元二十五年春,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前往边地,并任职节度判官.本篇即作于出塞途中.诗句的意思是:一片大漠上的一条直上的孤烟,辽远的河滩尽头一轮滚圆的落日.可以说把广 ...

  • 艺术生活与同情阅读试题及答案
  • 艺术生活与同情 宗白华①艺术的生活就是同情的生活.无限的同情对于自然,无限的同情对于人生,无限的同情对于星天云月,鸟语泉鸣,无限的同情对于生死离合,喜笑悲啼.这就是艺术感觉的发生,这也是艺术创造的目的.②同情是社会结合的原始,同情是社会进化的轨道,同情是社会协作的原动力.我们为人生向上发展计,为社会 ...

  • 四年级下语文复习资料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 复习古诗词 第1课的古诗分析总汇 1.古诗--<独坐敬亭山>(唐 李白)----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 ①诗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②诗意:许多鸟都高飞远去,看不见了,一片白云悠闲的独自飘远.此时此刻,只有敬亭 ...

  • 历史故事的成语
  • 历史故事的成语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q ...

  • 史故事成语及主要人物
  • 史故事成语及主要人物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 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 ...

  • 诗经取名技巧及出自诗经的经典名字大全
  • 利用诗经取名,一直是中国人非常擅长和喜欢的一件事,诗经中含有哲理,含有思想,含有文化,利用诗经取名,既能够让这个名字一出就能够让别人联想到这个诗经,显得更容易记忆,又显得取名的人很有文化内涵,同时,还能够让拥有这个名字的人以后的发展方向朝着这样的走向前行.利用诗经取名是非常常见的,很多大家的名字,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