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是一位画家》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喜欢的新词,感受阅读的乐趣。
2、感知、欣赏四季的美景,了解风的神奇, 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以“夏天”一段为蓝本,结合ABAB 叠词的训练,仿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
1、感知ABAB 叠词,并能仿照说类似词语。
2、理解四季不同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通过“夏天”一段的指导学习,举一反三,学会理解其他段落。 教学难点 :
1、以“夏天”一段为蓝本,结合ABAB 叠词的训练,仿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强调学生应该“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这实际就是“阅读要读”,“阅读自己读”,“阅读是学生读的回归”,目的是引导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直接接触语言文字,面对文本,用他们自己的眼、口、心去诵读、感悟,与文本对话,与文本后面的作者对话。因此,本次教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自悟自得。注重学法指导,采取“扶—半扶—放”的教学方法,通过勾画重点词,教会孩子写景要写有代表性的事物。落实“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的训练,注重在教学中渗透仿写练习,切实增强写话能力,使阅读与写作达到以读促写,
以写促读,有机结合,水乳相融,使学生在享受美丽的同时提高了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美文欣赏。
1、孩子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风是一位画家,(指课题,生齐读),东风画出了五颜六色的(春天),南风画出了生机勃勃的(夏天),西风画出了硕果累累的(秋天),北风画出了粉妆玉砌的(冬天)。(板书:春夏秋冬)风儿托老师把他的画带到了咱们班上,想欣赏吗?
2、怎样做一个聪明的孩子?(眼、耳、心、口)
提出要求:认真倾听老师范读课文,仔细观察画面,想想作者是怎样描写四季美景的?
【开课后,伴着柔美、舒缓的音乐,呈现给孩子的是一幅幅不同景致的四季美景图,再加上老师动情的朗诵,使孩子完全沉浸在美的情境中,迫不及待想走进课文,欣赏美景美文,极大地激发了孩子学习兴趣。】
二、重点指导,精读精讲。
1、看了美景,你最喜欢哪个季节?
2、重点学习“夏天”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孩子思考:南风画了夏天的哪些景物?
(2)交流,勾画“西瓜、星星、青蛙、荷花”。(简单指导:写四季美景时应抓住有代表性的事物。)
(3)你觉得这段话写得好吗,好在哪里?
(投影展示词、句)朗读比较“西瓜、滚圆的西瓜、滚圆滚圆的西瓜”,体会叠词的运用。
(4)指导朗读:请同桌的互相读读这一段,如果读出了夏天的美,就竖起大拇指夸夸他。
(5)得到同学夸奖的同学请自豪地举起手,哪位勇敢的小朋友来读给全班同学听?
3、指导学法:读—勾—思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一种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读出自己的独特个性化理解的好方法。圈勾批注,抓重点词理解句、段等无疑能让学生真正走入文本,实现心灵的碰撞。本段教学,通过勾画重点词“西瓜、星星、荷花、青蛙”,使学生知道写景应写有代表性的事物,并掌握学习方法,自学其他三个自然段。学生在其他三段的学习中,自觉采用了勾画重点词的方法,使每个季节的代表事物一目了然,为以后的写作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尊重个性,品读感悟.
1、 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自读,勾画,思考。
2、学习“春天”。
(1)喜欢这一段的孩子站起来读书。
(2)交流勾画内容。(指导:倾听也是一种学习方式,边听边勾画)
(3)你明白了什么?
(4)指导朗读(自读,齐读)。
(5)拓展:东风还可以画上哪些景物?(采蜜的蜜蜂,翩翩起舞的蝴蝶,粉红的桃花„„)
3、学习“冬天”
(1)老师采访喜欢冬天的孩子,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冬天?
(2)交流。
(3)冬天不仅可以堆雪人打雪仗,风景也非常漂亮。(图片欣赏)
课文中写了冬天哪些景物?
(4)美读这一段。
4、学习“秋天”
(1)选择读书,学生汇报。
(2)“秋风还画出人们幸福的脸庞,那上面绽放着最美的笑容”。人们脸上为什么绽放着最美的笑容?
用课文中的一个词回答。(出示丰收画面,顺势进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教育)
(3)想象着丰收的画面,教师引读这一段话。
5、看了这么美的图画,老师想夸夸风。
师读第六段,生齐读。(板书:美丽的四季)
【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学习的大舞台。在交流“春天”“秋天”的学习时,通过“东风还会画出什么”和“为什么喜欢冬天”两个问题有目的进行了拓展,春天的美景,冬天的快乐在孩子们的回忆中鲜明灵动,无不体现了学生生活体验与文本的完美融合,体现了孩子与文本的完美对话。语文课本本是进行德育渗透的最好素材,在“秋天”的交流中,一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让品德教育清新自然,水到渠成。】
四、拓展延伸,模仿写话。
过渡:风真是一位大画家,画出了四季美丽的景象。孩子们想当一位小作家,写出四季美丽的景象吗?
1、复习“西瓜、滚圆的西瓜、滚圆滚圆的西瓜”。
2、出示“梨花” “桃花” “油菜花” “小草” “树叶” “溪水”“柳树”画面,指导说叠词。
3、出示“夏天”一段,指导运用“春天,东风画出„„画出„„还画出”的句式,加上叠词,模仿写话。
【书面表达,能使孩子内心的东西更为深刻地显露,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升华。教学中应强化书面表达能力,以写促进学生的思维更深刻,情感更丰富。对于低年级孩子,仿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为此,利用课后的叠词训练,加上固定的句式,给孩子一定的材料组织语言,流利表达,较好地训练了孩子运用叠词的能力,也让孩子更深入地理解了写景要写有代表性的事物。】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孩子们,四季是美丽的。让我们用眼睛去观察四季的美,用小嘴去朗诵四季的美,用小手去画出四季的美,用心去感悟四季的美,老师相信,孩子们也会越来越美!
【语文,本是诗画的语文、艺术的语文,以一段美丽的文字结束了新课,指明了孩子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途径,更好地激发了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使孩子得到美的熏陶,成为美的使者。】
附:板书设计
3、风是一位画家
春
夏
美丽的四季
秋
冬
课后反思:
语文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同时又是育人的园圃。生活的人文之美,人性之美,人格之美,在我们与阅读讲授语文教材内容的交融汇合之中互相流淌;人这个生命的整体在语文教材所传达的真、善、美之中互相追逐嬉戏,从而孕育着更为华美的人生,充实着更为丰富多彩的人类生存世界。《风是一位画家》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儿童散文,以拟人的手法,以儿童的视角,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使孩子感受到四季的优美。这样一篇优美的儿童散文,充满了童真与想像,在教学中,如何让孩子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而热爱生活,关注世界?在教学中,如何凸显“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的特点?我在设计中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欣赏美,创造美。
中国的文字是美的,中国的语言是美的。作为一名教师,应注重随时随地地给学生美的熏陶,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下、潜移默化中感受美、发现美,从而创造美。
开课时,舒缓的音乐,五彩斑斓的四季美景,老师有感情的诵读,让孩子整体感受到文章的图画美,文字美,意境美,使孩子受到美的感染,且为美读打好基础。
教学中,“东风还会画出什么?”一问,让孩子们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的美景转化为美丽的语言,侃侃而谈,尽抒胸臆。
拓展中,孩子们拿起笔,写下了美丽的诗句,让美丽再一次进驻心间,涤荡心灵。
总结中,教者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课本与生活结合的途径,用眼睛去观察四季的美,用小嘴去朗诵四季的美,用小手去画出四季的美,
用心去感悟四季的美,使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体现了大语文观的新理念,也让孩子真正得到了美的熏陶。
二、教方法,长知识。
“不动笔墨不读书”。前几年刚搞课改时,提倡语文教学应多读。于是,有些课是一读到底,学生只会动嘴,不会动手。到了高年级,分析能力、归纳能力、理解能力差的弱点逐渐暴露。随着课改的深入,仍提倡深入钻研文本,既要动嘴,也要动手。所以,我在这个环节中指导了“夏天”这个自然段的学习、通过勾画“西瓜”“星星”“青蛙”“荷花”四个重点词,使学生知道写景应写有代表性的事物,并掌握学习方法,自学其他三个自然段。
三、尊个性,促思维。
孩子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阅读中,应尊重儿童的个性,即尊重儿童的情感体验,尊重儿童的认识背景,尊重儿童的兴趣爱好,尊重儿童的理想信念。在本教学设计中,我尊重孩子的选择,按照他们的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来学习,充分调动了其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在交流中,也选取了不同的话题:春天,让孩子想像了东风的画笔还会涂抹的美景;秋天,感受“一份劳动,一份收获”的喜悦;冬天,联系生活感受了冬天的快乐。在一次次不同的构建中,孩子的思维也得到了充分发展。
四、写落实,展能力。
听说读写,说是写的基础,写是最重要的呈现。说十句,不如写一句。教学中应强化书面表达能力,以写促进学生的思维更深刻,情感更丰富。为此,结合课后“ABAB ”叠词训练,给了大量的春天景物图参考,让孩子仿照“画出来„„画出了„„还画出了„„”的格式写一段话。
在一步步的引导下,孩子们完成了这样的语句:
春天,东风画出了清亮清亮的溪水,画出了雪白雪白的梨花,还画出了嫩绿嫩绿的小草。春天真美!
春天,东风画出了粉红粉红的桃花,画出了嗡嗡叫的蜜蜂,还画出了笑眯眯的小朋友。
春天,东风画出了晶亮晶亮的露珠,画出了碧绿碧绿的柳树,还画出了金灿灿的油菜花。
四十分钟的教学转瞬即逝,学生学懂了多少,学会了多少却长时间萦绕在心头,久久不能散去。纵观这节课,似乎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孩子学到了勾画重点词的阅读方法,孩子学到了叠词的运用,孩子学到了“画出了„„画出了„„还画出了”的写作句式„„但整节课,却少了朗朗书声。因为设计时一心想让孩子能在能力方面得以提升,却忽视了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年段特点,忽视了这是二年级上期孩子的课堂。二年级是低段,以读为主,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体会。一课一思,一课一得,教学中,真正地充分地尊重孩子,为他们的发展和成长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
《风是一位画家》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喜欢的新词,感受阅读的乐趣。
2、感知、欣赏四季的美景,了解风的神奇, 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以“夏天”一段为蓝本,结合ABAB 叠词的训练,仿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
1、感知ABAB 叠词,并能仿照说类似词语。
2、理解四季不同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通过“夏天”一段的指导学习,举一反三,学会理解其他段落。 教学难点 :
1、以“夏天”一段为蓝本,结合ABAB 叠词的训练,仿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强调学生应该“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这实际就是“阅读要读”,“阅读自己读”,“阅读是学生读的回归”,目的是引导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直接接触语言文字,面对文本,用他们自己的眼、口、心去诵读、感悟,与文本对话,与文本后面的作者对话。因此,本次教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自悟自得。注重学法指导,采取“扶—半扶—放”的教学方法,通过勾画重点词,教会孩子写景要写有代表性的事物。落实“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的训练,注重在教学中渗透仿写练习,切实增强写话能力,使阅读与写作达到以读促写,
以写促读,有机结合,水乳相融,使学生在享受美丽的同时提高了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美文欣赏。
1、孩子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风是一位画家,(指课题,生齐读),东风画出了五颜六色的(春天),南风画出了生机勃勃的(夏天),西风画出了硕果累累的(秋天),北风画出了粉妆玉砌的(冬天)。(板书:春夏秋冬)风儿托老师把他的画带到了咱们班上,想欣赏吗?
2、怎样做一个聪明的孩子?(眼、耳、心、口)
提出要求:认真倾听老师范读课文,仔细观察画面,想想作者是怎样描写四季美景的?
【开课后,伴着柔美、舒缓的音乐,呈现给孩子的是一幅幅不同景致的四季美景图,再加上老师动情的朗诵,使孩子完全沉浸在美的情境中,迫不及待想走进课文,欣赏美景美文,极大地激发了孩子学习兴趣。】
二、重点指导,精读精讲。
1、看了美景,你最喜欢哪个季节?
2、重点学习“夏天”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孩子思考:南风画了夏天的哪些景物?
(2)交流,勾画“西瓜、星星、青蛙、荷花”。(简单指导:写四季美景时应抓住有代表性的事物。)
(3)你觉得这段话写得好吗,好在哪里?
(投影展示词、句)朗读比较“西瓜、滚圆的西瓜、滚圆滚圆的西瓜”,体会叠词的运用。
(4)指导朗读:请同桌的互相读读这一段,如果读出了夏天的美,就竖起大拇指夸夸他。
(5)得到同学夸奖的同学请自豪地举起手,哪位勇敢的小朋友来读给全班同学听?
3、指导学法:读—勾—思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一种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读出自己的独特个性化理解的好方法。圈勾批注,抓重点词理解句、段等无疑能让学生真正走入文本,实现心灵的碰撞。本段教学,通过勾画重点词“西瓜、星星、荷花、青蛙”,使学生知道写景应写有代表性的事物,并掌握学习方法,自学其他三个自然段。学生在其他三段的学习中,自觉采用了勾画重点词的方法,使每个季节的代表事物一目了然,为以后的写作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尊重个性,品读感悟.
1、 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自读,勾画,思考。
2、学习“春天”。
(1)喜欢这一段的孩子站起来读书。
(2)交流勾画内容。(指导:倾听也是一种学习方式,边听边勾画)
(3)你明白了什么?
(4)指导朗读(自读,齐读)。
(5)拓展:东风还可以画上哪些景物?(采蜜的蜜蜂,翩翩起舞的蝴蝶,粉红的桃花„„)
3、学习“冬天”
(1)老师采访喜欢冬天的孩子,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冬天?
(2)交流。
(3)冬天不仅可以堆雪人打雪仗,风景也非常漂亮。(图片欣赏)
课文中写了冬天哪些景物?
(4)美读这一段。
4、学习“秋天”
(1)选择读书,学生汇报。
(2)“秋风还画出人们幸福的脸庞,那上面绽放着最美的笑容”。人们脸上为什么绽放着最美的笑容?
用课文中的一个词回答。(出示丰收画面,顺势进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教育)
(3)想象着丰收的画面,教师引读这一段话。
5、看了这么美的图画,老师想夸夸风。
师读第六段,生齐读。(板书:美丽的四季)
【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学习的大舞台。在交流“春天”“秋天”的学习时,通过“东风还会画出什么”和“为什么喜欢冬天”两个问题有目的进行了拓展,春天的美景,冬天的快乐在孩子们的回忆中鲜明灵动,无不体现了学生生活体验与文本的完美融合,体现了孩子与文本的完美对话。语文课本本是进行德育渗透的最好素材,在“秋天”的交流中,一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让品德教育清新自然,水到渠成。】
四、拓展延伸,模仿写话。
过渡:风真是一位大画家,画出了四季美丽的景象。孩子们想当一位小作家,写出四季美丽的景象吗?
1、复习“西瓜、滚圆的西瓜、滚圆滚圆的西瓜”。
2、出示“梨花” “桃花” “油菜花” “小草” “树叶” “溪水”“柳树”画面,指导说叠词。
3、出示“夏天”一段,指导运用“春天,东风画出„„画出„„还画出”的句式,加上叠词,模仿写话。
【书面表达,能使孩子内心的东西更为深刻地显露,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升华。教学中应强化书面表达能力,以写促进学生的思维更深刻,情感更丰富。对于低年级孩子,仿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为此,利用课后的叠词训练,加上固定的句式,给孩子一定的材料组织语言,流利表达,较好地训练了孩子运用叠词的能力,也让孩子更深入地理解了写景要写有代表性的事物。】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孩子们,四季是美丽的。让我们用眼睛去观察四季的美,用小嘴去朗诵四季的美,用小手去画出四季的美,用心去感悟四季的美,老师相信,孩子们也会越来越美!
【语文,本是诗画的语文、艺术的语文,以一段美丽的文字结束了新课,指明了孩子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途径,更好地激发了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使孩子得到美的熏陶,成为美的使者。】
附:板书设计
3、风是一位画家
春
夏
美丽的四季
秋
冬
课后反思:
语文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同时又是育人的园圃。生活的人文之美,人性之美,人格之美,在我们与阅读讲授语文教材内容的交融汇合之中互相流淌;人这个生命的整体在语文教材所传达的真、善、美之中互相追逐嬉戏,从而孕育着更为华美的人生,充实着更为丰富多彩的人类生存世界。《风是一位画家》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儿童散文,以拟人的手法,以儿童的视角,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使孩子感受到四季的优美。这样一篇优美的儿童散文,充满了童真与想像,在教学中,如何让孩子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而热爱生活,关注世界?在教学中,如何凸显“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的特点?我在设计中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欣赏美,创造美。
中国的文字是美的,中国的语言是美的。作为一名教师,应注重随时随地地给学生美的熏陶,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下、潜移默化中感受美、发现美,从而创造美。
开课时,舒缓的音乐,五彩斑斓的四季美景,老师有感情的诵读,让孩子整体感受到文章的图画美,文字美,意境美,使孩子受到美的感染,且为美读打好基础。
教学中,“东风还会画出什么?”一问,让孩子们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的美景转化为美丽的语言,侃侃而谈,尽抒胸臆。
拓展中,孩子们拿起笔,写下了美丽的诗句,让美丽再一次进驻心间,涤荡心灵。
总结中,教者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课本与生活结合的途径,用眼睛去观察四季的美,用小嘴去朗诵四季的美,用小手去画出四季的美,
用心去感悟四季的美,使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体现了大语文观的新理念,也让孩子真正得到了美的熏陶。
二、教方法,长知识。
“不动笔墨不读书”。前几年刚搞课改时,提倡语文教学应多读。于是,有些课是一读到底,学生只会动嘴,不会动手。到了高年级,分析能力、归纳能力、理解能力差的弱点逐渐暴露。随着课改的深入,仍提倡深入钻研文本,既要动嘴,也要动手。所以,我在这个环节中指导了“夏天”这个自然段的学习、通过勾画“西瓜”“星星”“青蛙”“荷花”四个重点词,使学生知道写景应写有代表性的事物,并掌握学习方法,自学其他三个自然段。
三、尊个性,促思维。
孩子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阅读中,应尊重儿童的个性,即尊重儿童的情感体验,尊重儿童的认识背景,尊重儿童的兴趣爱好,尊重儿童的理想信念。在本教学设计中,我尊重孩子的选择,按照他们的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来学习,充分调动了其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在交流中,也选取了不同的话题:春天,让孩子想像了东风的画笔还会涂抹的美景;秋天,感受“一份劳动,一份收获”的喜悦;冬天,联系生活感受了冬天的快乐。在一次次不同的构建中,孩子的思维也得到了充分发展。
四、写落实,展能力。
听说读写,说是写的基础,写是最重要的呈现。说十句,不如写一句。教学中应强化书面表达能力,以写促进学生的思维更深刻,情感更丰富。为此,结合课后“ABAB ”叠词训练,给了大量的春天景物图参考,让孩子仿照“画出来„„画出了„„还画出了„„”的格式写一段话。
在一步步的引导下,孩子们完成了这样的语句:
春天,东风画出了清亮清亮的溪水,画出了雪白雪白的梨花,还画出了嫩绿嫩绿的小草。春天真美!
春天,东风画出了粉红粉红的桃花,画出了嗡嗡叫的蜜蜂,还画出了笑眯眯的小朋友。
春天,东风画出了晶亮晶亮的露珠,画出了碧绿碧绿的柳树,还画出了金灿灿的油菜花。
四十分钟的教学转瞬即逝,学生学懂了多少,学会了多少却长时间萦绕在心头,久久不能散去。纵观这节课,似乎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孩子学到了勾画重点词的阅读方法,孩子学到了叠词的运用,孩子学到了“画出了„„画出了„„还画出了”的写作句式„„但整节课,却少了朗朗书声。因为设计时一心想让孩子能在能力方面得以提升,却忽视了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年段特点,忽视了这是二年级上期孩子的课堂。二年级是低段,以读为主,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体会。一课一思,一课一得,教学中,真正地充分地尊重孩子,为他们的发展和成长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