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引述材料存在的问题及抢分策略

新材料作文引述材料存在的问题及抢分策略 新材料作文引述材料存在的问题及抢分策略

一、要不要引述材料

材料作文要不要引述材料,这是个问题。很多同学可能会说,我看过不少高考优秀作文,大多数文章都没有引述材料,那我们在写作材料作文中也可以不需要引述材料,只要我们能较好地把握住材料的核心立意,并围绕这个核心立意进行论述。这话没错,语文素养、作文水平高的同学,如果准确抓住了材料的核心,进行立意,确实是可以不引述材料。但每年高考中,每个省十多万、几十万考生中有几篇满分作文?即使是优秀作文又有多少?而那些在行文中根本不提及材料又能写得切题的文章又有几篇?答案是非常明显的。

我们认为,同学们在议论文写作中一定要引述材料,引述材料才能较好地把握材料的旨意,降低跑题、偏题的风险;才能通过分析材料,得出中心论点,然后围绕论点展开论述。同时,对语文素养不是很好、对作文特别头疼、经常发愁怎样凑足八百字的同学来说,引述材料、分析材料,能占有一定篇幅,解决无话可说,甚至凑不齐八百字的尴尬。

2013年全国卷有一篇名为《在利益的年代里需要信仰》的文章,整篇文章没有引用材料,阅卷老师对这篇文章是否有偏题的嫌疑,有极大的争议,后来是经过阅卷组专家的认定,认为此文的中心论点在利益的年代里需要信仰符合题意,文章立意深刻,内容充实,最终获得高分。(见《2013年全国各省高考优秀作文报告》第15页)但要注意的是,这篇文章只是一个特例,是几十万份试卷中的个案,而你有没有这样的幸运?可以说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认为在行文中,所给材料必须用,不用不行,这是个原则,不能更改。特别是在高考阅卷现场,阅卷老师高强度的劳动,难免会产生疲劳,在疲劳的状况下阅卷,如果你的文章不引述材料或者在行文中运用材料,就极容易被判为偏题。

二、引述材料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及抢分策略

在引述材料的过程中,不少同学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问题频率最高的有以下几种:无重点、无侧重地全盘照搬材料;材料叙述太过简略,难以分析得出观点;对材料作过多拓展和解读;如果是多则材料,则每则材料都详细引述,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侧重。

(一)全盘照抄材料

无重点、无侧重地全盘照搬材料是初学议论文写作的同学经常犯的错误。究其原因,一是学生没有区分议论文写作和记叙文写作的区别,以记叙文的写作方式来写议论文;更重要的是没有从审题立意的角度对材料进行取舍,同时又不知道对材料进行概括。其结果是引述材料过多,分析论述的力度被削弱。

原材料:

某乡村小学生的上学路上有一条河沟,春天涨水时,身材高大的男校长总是到河边接送学生,背他们淌水过河。为此,他得到普遍的好评,不久,被提拔到高一级学校任职。接替他的是一位身材矮小的女校长,她只能站在河边,指挥学生强帮弱,大帮小。此外,她不断向上级反映情况,争取了拨款,在河沟修建了小桥。不过她从未得到过表彰奖励。 下面我们结合两位同学在引用材料的文段进行分析。

甲同学:

身材高大的男校长背着学生们淌水过河,人们看见了他脖子上淌着的汗水,他湿漉漉的裤腿,看见了他每走一步中夹杂着的热诚与真挚,爱心与奉献,这让他受到了民众的赞美,最终得到领导的赏识,提拔到高一级的学校做校长。然而身材矮小的女校长,由于身体孱弱,不能背孩子过河,但她一直向上级部分反映情况,争取到资金,在河上建了一座桥,一劳永逸的解决了问题,可她却没有受到任何表彰。

乙同学:

身材高大的男校长背学生淌水过河,受到提拔。身材矮小的女校长争取到了资金,在河上建了座桥,一劳永逸地解决了问题,却没有受到任何表彰。可见,评价一个人不能只是看表面,而应客观公正地评价。

从引述材料的角度看,很明显,乙同学做得很好,引述非常简洁,只用了不到70个字就将材料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而第一位同学基本上是对材料的照抄。两相对照,高下立判。 初学写作的同学可能都会像第一位同学那样照抄原材料。而照抄材料的结果是,引述材料无重点。然而材料中可进行论述的点非常多,无方向、无重点地引述会导致论述没有方向。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引述材料时经常出现的无重点、全盘照抄的毛病呢?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根据观点去选择材料进行引述

如乙同学的观点是客观公正地评价人,很显然她是整体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去立意的,因而在选择引述材料的部分时,小侧重在他们做了什么事后,人们对他们的评价的差别上。其他的内容通通的都略去不引述。

其次,用最简洁的语言将与自己观点相关的文字概述出来

这则材料中对小河沟的介绍,对女校长站在河边,指挥学生如何过河等文字的叙述,与的立意没有多大的,因而乙同学在在引述的时候,通通的都省去了。这样引述材料就显得非常干练、干净。相反,甲同学在引述材料时,不仅非常繁琐,而且加进了自己的想象,在表达方式的选择上,运用了描述的手段,这些都是议论文写作非常忌讳的。

(二)材料叙述太过简略

与全盘照搬材料相对的是,引述材料时,叙述太过简略,导致难以入手去分析材料,难得出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每篇文章都是有潜在的读者的,是要写给人看的,如果因材料的引述太过简略,导致读者看不懂,那这样的写作有多大意义?下面是一篇新材料作文开头的引述材料部分:

花儿在花园里,孤零零地舒展开柔软而饱满的花瓣,它说,痛苦是什么?

不得不承认,这位同学引述材料确实很简洁,也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它说,痛苦是什么?但是从前文的引述,怎么看出它与痛苦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很难通过对引述的材料进行分析,与后面所要论述的痛苦产生。让读者一头雾水、甚至有让读者莫名其妙之感。 我们先来看这则材料:

我站在一株孤零零地生长在一座被遗弃的花园里的花面前,想象着花儿会感到的孤寂。 早上好,你是此处最美丽的花朵! 我由衷地赞美道。

‘最美丽’是什么意思?她问我。

她的回答让我感到惊奇。 你在泥土的黑暗和沉重中开辟道路时,会感到痛苦吗? 花儿说:‘痛苦’是什么?

那你现在在想些什么?

我在想何时将芳香从我心中溢出,散发在我周围的空气里。而这就是正在发生的事情。她说。

对你的奉献,你将会得到什么呢?

我不考虑这些。我从不问获得,我只给予。花儿说。

我感到自己似乎是在用另一种语言和她说话。那你现在的梦想是什么?

花儿说:凋谢,走向老年的平静。给予馨香,留下智慧,这是多么美妙啊!

这则材料比较复杂,能切入分析的点非常多。上面这位同学的观点是:无视痛苦地绽放。而要围绕这个观点展开论述,就要围绕无视痛苦这个点来较为详细地引述材料。我们可以作这样较为详细的修改:

被遗弃的花园里的花儿,在泥土的黑暗和沉重中努力开辟道路,努力舒展柔软而饱满的花瓣,当人问她会不会感到痛苦,她反问道:痛苦是什么?

这样修改后,突出了导致痛苦的因素,即生存环境的恶劣:被遗弃的花园,泥土的黑暗与沉重等,这样较为详细的引述,有利于后文围绕无视痛苦来展开分析与论述。

(三)对材料作过多拓展和解读

我们都知道,材料作文的材料只是一个引发思考的引子,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进行审题立意,一旦确定立意,引述材料时,就应从立意的点出发,对材料进行概述。但不少同学在引述材料的时候,出现过度解读材料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从材料出发可引出一个观点,然后又从这个观点引申到另一观点,造成对材料的过度解读;或对材料中不同的做法作出假设,并给出相应的结论,造成对材料进行过多的拓展和解读。我们先看下面一段文字: 卢浮宫失火,只能救出一幅画,我会选择哪幅?

如果我选择救最贵、最有价值的那幅画。往往这幅画是被收藏在博物馆的最深处,我冲进火海中,在火舌与热浪中开辟道路,我为了救画,赴汤蹈火。但我在路上,因为路途太过遥远而体力不支,与画一起葬身火海。

如果我选择我最喜欢的那幅画。我记得这幅画的位置,我冲进火海,沿着熟悉的道路找到了它。我准备把它抱走,突然发现在火海中,这幅画比平时美上10倍。我忍不住驻足观赏,我惊艳于它的美,最终抱着它一起化为烟尘。

如果我选择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我冲进去,迅速拿下画作,又迅速离开博物馆,最终画作得到抢救,我也保全自己的性命。

救出离出口最近的画,我不需要赴汤蹈火,我不会忙着欣赏它,我把它救出来不费吹灰之力。这幅画无疑是最适合被救出的画,而我选择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无疑是应该获得金奖的答案。

其实,在失火的卢浮宫选画和我们选择人生道路一样,可以选择的人生道路比卢浮宫的收藏还多,但我们也只能选择一条。

一篇文章写了四百多字才绕开材料,那么下面的分析和结论要让人信服是非常难的。这样的文章一般来说信息量非常小,内容不充实,论述也缺乏力度,让人感觉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因而得分不可能高。

即使有些文章的后文论述非常缜密、观点非常深刻、论述非常有条理,论述的角度多样,但区区四百字左右,能有多大的空间给你施展?

上面的文章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对材料进行过度的解读。小的问题有二:

1.对材料中不同人的做法分别进行假设,并设定其后果,而这些假设与自己论述的中心——学会选择,不是很紧密。

2.表达方式的选择有问题。在引述材料的时候,不是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述,而是详细地假设我有什么样的行为,导致什么样的后果。我们知道议论文应运用简洁的语言来引述材料,在分析和得出结论的时候同样是以简洁的语言,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得出结论等。 那么新材料作文写作中,该如何引述材料?

我们认为应当先去审题,然后根据自己确定的的立意去有选择性地引述材料。

新材料作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角度的多样性,从材料出发,可以从不同角度得出不同的观点。但在行文中,我们只要也只能抓住其中的一个侧面,进行较为全面而深刻的论述。也因此在引述材料时,要根据自己所确定的论点,对材料进行选择、取舍。我们先看下面一段材料。

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医生陈作兵的父亲半年前确诊为恶性肿瘤晚期,全身移,无法手术。陈作兵一度束手无策,最后他从科学的角度,理性地尊重父亲的决定:放弃治疗。在他的安排下,父亲回到诸暨老家,不再服药、打针,还亲自下地种菜,只吃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一家人也不再提父亲的病情,直到父亲去世……父亲走的时候,很平静,很满足。 陈作兵的行为诠释了孝顺的另一种含义,他父亲对待生命的态度也引起了人们的深

思……

在材料作文审题训练中,我们知道如果作文材料涉及到几个主要人物(一般是两个或两方),那么我们可以分别从这几个主要人物出发去审题立意。就这则材料来看,主要涉及陈作兵和他父亲两个人物。

那么从陈作兵的角度出发

可以看出,他作为一个医生懂得什么时候该放弃,更重要的是尊重父亲的选择,让癌症晚期的父亲最后的日子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因而,可以有两种立意:理性的放弃也是一种孝道;有一种孝道叫尊重。

以后一种立意为例,如果要引述材料,应该以陈作兵为叙述的主体去引述。如:

最近,浙江大学医学院医生陈作兵,在父亲癌症晚期,无法手术的情况下,尊重父亲的选择,放弃治疗,送父亲回到老家,让父亲安详地度过了余生。

对他的做法,人们褒贬不一,但我认为陈作兵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在无法手术的情况下,强迫父亲进行手术,只能是增加父亲的痛苦。相反,尊重父亲的选择,让父亲平静、满足地离去,正是他应该做的,因为,尊重父亲的选择也是一种孝道。

因为我们是从陈作兵的角度去立意的,因此在引述的时候,也应当以他为核心去概述。 从父亲的角度出发

当他知道自己已经是癌症晚期,他没有刻意治疗,而是选择放弃,回到老家,种种菜,与大自然亲近,吃自己喜欢的东西,最后安然离去。尊重生命、尊重科学,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因而,可立意为:尊重生命,活出人生的精彩。

从这个立意出发,我们可以这样去引述和分析。

陈作兵的父亲得知自己已经罹患癌症,到了晚期,他没有像很多人那样躺着医院里接受治疗,苟延残喘地延续生命,而是毅然决定放弃治疗,回到老家,种菜、吃自己喜欢的东西,最后平静、满足地离去。

可以说陈作兵的父亲是一个智者,他懂得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懂得尊重生命,不去苟延残喘地延续生命,而是利用有限的生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有尊严、有意义地活出人生最后的精彩。

试想如果陈作兵的父亲没有选择放弃治疗,而是整天躺在病床上,身上插着无数根管子来苟活,这何尝不是一种痛苦?而相反,他选择了回到老家,与大自然亲近,拥抱自己的出生地,怀想自己的童年生活,体会一种别样的亲情,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于他来说何尝不是一种享受?面对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病痛,他安然接受,有意义、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的路程,活出了最后的精彩。

这里的文字,我们就是从父亲的角度去概述的。后面两段是结合材料进行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论证,而这些分析论证都是建立在材料的引述之上的。因而显得有理有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除此上文提到的从材料中的主要人物出发进行审题立意外,我们还应当从材料的整体出发去分析。

从材料整体出发

面对癌症晚期这个事实,陈作兵和他父亲是有共性的,即都客观理性地分析、选择,在此基础上决定放弃治疗,可以立意为:客观理性地做出抉择。针对这样的立意,我们可以这样引述和分析。

陈作兵的父亲在得知自己罹患癌症,已是晚期,无法手术,毅然决定放弃治疗,回老家安享晚年。而作为医生的儿子,从医学的角度出发,尊重父亲的选择。

可以说,无论是陈作兵还是他的父亲都是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然后,客观理性地做出了正确的选择。陈作兵从医生的角度出发,非常清楚父亲的病是难以治好的,作为儿子的他

从情感上肯定是希望能治好父亲的病,即使是能延长几天都行,但他经过客观理性地分析,知道即使是治疗,也只能是增加父亲身体和精神上的苦痛,因而理性地尊重了父亲的选择。 好死不如赖活着,在生死抉择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选择生,无论这样的生要付出怎样的代价。但陈作兵的父亲没有赖活着,他清楚治疗只能是增加他身心的痛苦,他毅然放弃治疗,这是经过怎样的思想斗争?又是一种怎样地勇气来面对生死?可以说没有客观理性的选择,陈作兵的父亲不可能那么安详地、不留遗憾地离去。

从上面三段文字来看,引述材料时,一定要对材料进行取舍,而取舍的标准就是你的中心论点。看你侧重的是哪方面,再从你侧重的方面进行选择。

那么在引述材料的时候应该怎么去切入呢?我们认为可以这样去概述:谁做了什么事,有什么样的效果或结果,有怎样的启示。

如第一段文字是从陈作兵的角度出发得出的结论,因而侧重陈作兵在得知父亲癌症晚期,无法治疗的情况下,尊重父亲的选择,放弃治疗,并送父亲回老家;(谁,做了什么事)父亲安详地度过余生,平静、满足地离去;(效果/结果如何);因此,尊重父亲的选择也是一种孝道(启示) 。

新材料作文引述材料存在的问题及抢分策略 新材料作文引述材料存在的问题及抢分策略

一、要不要引述材料

材料作文要不要引述材料,这是个问题。很多同学可能会说,我看过不少高考优秀作文,大多数文章都没有引述材料,那我们在写作材料作文中也可以不需要引述材料,只要我们能较好地把握住材料的核心立意,并围绕这个核心立意进行论述。这话没错,语文素养、作文水平高的同学,如果准确抓住了材料的核心,进行立意,确实是可以不引述材料。但每年高考中,每个省十多万、几十万考生中有几篇满分作文?即使是优秀作文又有多少?而那些在行文中根本不提及材料又能写得切题的文章又有几篇?答案是非常明显的。

我们认为,同学们在议论文写作中一定要引述材料,引述材料才能较好地把握材料的旨意,降低跑题、偏题的风险;才能通过分析材料,得出中心论点,然后围绕论点展开论述。同时,对语文素养不是很好、对作文特别头疼、经常发愁怎样凑足八百字的同学来说,引述材料、分析材料,能占有一定篇幅,解决无话可说,甚至凑不齐八百字的尴尬。

2013年全国卷有一篇名为《在利益的年代里需要信仰》的文章,整篇文章没有引用材料,阅卷老师对这篇文章是否有偏题的嫌疑,有极大的争议,后来是经过阅卷组专家的认定,认为此文的中心论点在利益的年代里需要信仰符合题意,文章立意深刻,内容充实,最终获得高分。(见《2013年全国各省高考优秀作文报告》第15页)但要注意的是,这篇文章只是一个特例,是几十万份试卷中的个案,而你有没有这样的幸运?可以说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认为在行文中,所给材料必须用,不用不行,这是个原则,不能更改。特别是在高考阅卷现场,阅卷老师高强度的劳动,难免会产生疲劳,在疲劳的状况下阅卷,如果你的文章不引述材料或者在行文中运用材料,就极容易被判为偏题。

二、引述材料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及抢分策略

在引述材料的过程中,不少同学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问题频率最高的有以下几种:无重点、无侧重地全盘照搬材料;材料叙述太过简略,难以分析得出观点;对材料作过多拓展和解读;如果是多则材料,则每则材料都详细引述,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侧重。

(一)全盘照抄材料

无重点、无侧重地全盘照搬材料是初学议论文写作的同学经常犯的错误。究其原因,一是学生没有区分议论文写作和记叙文写作的区别,以记叙文的写作方式来写议论文;更重要的是没有从审题立意的角度对材料进行取舍,同时又不知道对材料进行概括。其结果是引述材料过多,分析论述的力度被削弱。

原材料:

某乡村小学生的上学路上有一条河沟,春天涨水时,身材高大的男校长总是到河边接送学生,背他们淌水过河。为此,他得到普遍的好评,不久,被提拔到高一级学校任职。接替他的是一位身材矮小的女校长,她只能站在河边,指挥学生强帮弱,大帮小。此外,她不断向上级反映情况,争取了拨款,在河沟修建了小桥。不过她从未得到过表彰奖励。 下面我们结合两位同学在引用材料的文段进行分析。

甲同学:

身材高大的男校长背着学生们淌水过河,人们看见了他脖子上淌着的汗水,他湿漉漉的裤腿,看见了他每走一步中夹杂着的热诚与真挚,爱心与奉献,这让他受到了民众的赞美,最终得到领导的赏识,提拔到高一级的学校做校长。然而身材矮小的女校长,由于身体孱弱,不能背孩子过河,但她一直向上级部分反映情况,争取到资金,在河上建了一座桥,一劳永逸的解决了问题,可她却没有受到任何表彰。

乙同学:

身材高大的男校长背学生淌水过河,受到提拔。身材矮小的女校长争取到了资金,在河上建了座桥,一劳永逸地解决了问题,却没有受到任何表彰。可见,评价一个人不能只是看表面,而应客观公正地评价。

从引述材料的角度看,很明显,乙同学做得很好,引述非常简洁,只用了不到70个字就将材料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而第一位同学基本上是对材料的照抄。两相对照,高下立判。 初学写作的同学可能都会像第一位同学那样照抄原材料。而照抄材料的结果是,引述材料无重点。然而材料中可进行论述的点非常多,无方向、无重点地引述会导致论述没有方向。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引述材料时经常出现的无重点、全盘照抄的毛病呢?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根据观点去选择材料进行引述

如乙同学的观点是客观公正地评价人,很显然她是整体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去立意的,因而在选择引述材料的部分时,小侧重在他们做了什么事后,人们对他们的评价的差别上。其他的内容通通的都略去不引述。

其次,用最简洁的语言将与自己观点相关的文字概述出来

这则材料中对小河沟的介绍,对女校长站在河边,指挥学生如何过河等文字的叙述,与的立意没有多大的,因而乙同学在在引述的时候,通通的都省去了。这样引述材料就显得非常干练、干净。相反,甲同学在引述材料时,不仅非常繁琐,而且加进了自己的想象,在表达方式的选择上,运用了描述的手段,这些都是议论文写作非常忌讳的。

(二)材料叙述太过简略

与全盘照搬材料相对的是,引述材料时,叙述太过简略,导致难以入手去分析材料,难得出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每篇文章都是有潜在的读者的,是要写给人看的,如果因材料的引述太过简略,导致读者看不懂,那这样的写作有多大意义?下面是一篇新材料作文开头的引述材料部分:

花儿在花园里,孤零零地舒展开柔软而饱满的花瓣,它说,痛苦是什么?

不得不承认,这位同学引述材料确实很简洁,也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它说,痛苦是什么?但是从前文的引述,怎么看出它与痛苦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很难通过对引述的材料进行分析,与后面所要论述的痛苦产生。让读者一头雾水、甚至有让读者莫名其妙之感。 我们先来看这则材料:

我站在一株孤零零地生长在一座被遗弃的花园里的花面前,想象着花儿会感到的孤寂。 早上好,你是此处最美丽的花朵! 我由衷地赞美道。

‘最美丽’是什么意思?她问我。

她的回答让我感到惊奇。 你在泥土的黑暗和沉重中开辟道路时,会感到痛苦吗? 花儿说:‘痛苦’是什么?

那你现在在想些什么?

我在想何时将芳香从我心中溢出,散发在我周围的空气里。而这就是正在发生的事情。她说。

对你的奉献,你将会得到什么呢?

我不考虑这些。我从不问获得,我只给予。花儿说。

我感到自己似乎是在用另一种语言和她说话。那你现在的梦想是什么?

花儿说:凋谢,走向老年的平静。给予馨香,留下智慧,这是多么美妙啊!

这则材料比较复杂,能切入分析的点非常多。上面这位同学的观点是:无视痛苦地绽放。而要围绕这个观点展开论述,就要围绕无视痛苦这个点来较为详细地引述材料。我们可以作这样较为详细的修改:

被遗弃的花园里的花儿,在泥土的黑暗和沉重中努力开辟道路,努力舒展柔软而饱满的花瓣,当人问她会不会感到痛苦,她反问道:痛苦是什么?

这样修改后,突出了导致痛苦的因素,即生存环境的恶劣:被遗弃的花园,泥土的黑暗与沉重等,这样较为详细的引述,有利于后文围绕无视痛苦来展开分析与论述。

(三)对材料作过多拓展和解读

我们都知道,材料作文的材料只是一个引发思考的引子,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进行审题立意,一旦确定立意,引述材料时,就应从立意的点出发,对材料进行概述。但不少同学在引述材料的时候,出现过度解读材料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从材料出发可引出一个观点,然后又从这个观点引申到另一观点,造成对材料的过度解读;或对材料中不同的做法作出假设,并给出相应的结论,造成对材料进行过多的拓展和解读。我们先看下面一段文字: 卢浮宫失火,只能救出一幅画,我会选择哪幅?

如果我选择救最贵、最有价值的那幅画。往往这幅画是被收藏在博物馆的最深处,我冲进火海中,在火舌与热浪中开辟道路,我为了救画,赴汤蹈火。但我在路上,因为路途太过遥远而体力不支,与画一起葬身火海。

如果我选择我最喜欢的那幅画。我记得这幅画的位置,我冲进火海,沿着熟悉的道路找到了它。我准备把它抱走,突然发现在火海中,这幅画比平时美上10倍。我忍不住驻足观赏,我惊艳于它的美,最终抱着它一起化为烟尘。

如果我选择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我冲进去,迅速拿下画作,又迅速离开博物馆,最终画作得到抢救,我也保全自己的性命。

救出离出口最近的画,我不需要赴汤蹈火,我不会忙着欣赏它,我把它救出来不费吹灰之力。这幅画无疑是最适合被救出的画,而我选择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无疑是应该获得金奖的答案。

其实,在失火的卢浮宫选画和我们选择人生道路一样,可以选择的人生道路比卢浮宫的收藏还多,但我们也只能选择一条。

一篇文章写了四百多字才绕开材料,那么下面的分析和结论要让人信服是非常难的。这样的文章一般来说信息量非常小,内容不充实,论述也缺乏力度,让人感觉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因而得分不可能高。

即使有些文章的后文论述非常缜密、观点非常深刻、论述非常有条理,论述的角度多样,但区区四百字左右,能有多大的空间给你施展?

上面的文章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对材料进行过度的解读。小的问题有二:

1.对材料中不同人的做法分别进行假设,并设定其后果,而这些假设与自己论述的中心——学会选择,不是很紧密。

2.表达方式的选择有问题。在引述材料的时候,不是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述,而是详细地假设我有什么样的行为,导致什么样的后果。我们知道议论文应运用简洁的语言来引述材料,在分析和得出结论的时候同样是以简洁的语言,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得出结论等。 那么新材料作文写作中,该如何引述材料?

我们认为应当先去审题,然后根据自己确定的的立意去有选择性地引述材料。

新材料作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角度的多样性,从材料出发,可以从不同角度得出不同的观点。但在行文中,我们只要也只能抓住其中的一个侧面,进行较为全面而深刻的论述。也因此在引述材料时,要根据自己所确定的论点,对材料进行选择、取舍。我们先看下面一段材料。

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医生陈作兵的父亲半年前确诊为恶性肿瘤晚期,全身移,无法手术。陈作兵一度束手无策,最后他从科学的角度,理性地尊重父亲的决定:放弃治疗。在他的安排下,父亲回到诸暨老家,不再服药、打针,还亲自下地种菜,只吃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一家人也不再提父亲的病情,直到父亲去世……父亲走的时候,很平静,很满足。 陈作兵的行为诠释了孝顺的另一种含义,他父亲对待生命的态度也引起了人们的深

思……

在材料作文审题训练中,我们知道如果作文材料涉及到几个主要人物(一般是两个或两方),那么我们可以分别从这几个主要人物出发去审题立意。就这则材料来看,主要涉及陈作兵和他父亲两个人物。

那么从陈作兵的角度出发

可以看出,他作为一个医生懂得什么时候该放弃,更重要的是尊重父亲的选择,让癌症晚期的父亲最后的日子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因而,可以有两种立意:理性的放弃也是一种孝道;有一种孝道叫尊重。

以后一种立意为例,如果要引述材料,应该以陈作兵为叙述的主体去引述。如:

最近,浙江大学医学院医生陈作兵,在父亲癌症晚期,无法手术的情况下,尊重父亲的选择,放弃治疗,送父亲回到老家,让父亲安详地度过了余生。

对他的做法,人们褒贬不一,但我认为陈作兵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在无法手术的情况下,强迫父亲进行手术,只能是增加父亲的痛苦。相反,尊重父亲的选择,让父亲平静、满足地离去,正是他应该做的,因为,尊重父亲的选择也是一种孝道。

因为我们是从陈作兵的角度去立意的,因此在引述的时候,也应当以他为核心去概述。 从父亲的角度出发

当他知道自己已经是癌症晚期,他没有刻意治疗,而是选择放弃,回到老家,种种菜,与大自然亲近,吃自己喜欢的东西,最后安然离去。尊重生命、尊重科学,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因而,可立意为:尊重生命,活出人生的精彩。

从这个立意出发,我们可以这样去引述和分析。

陈作兵的父亲得知自己已经罹患癌症,到了晚期,他没有像很多人那样躺着医院里接受治疗,苟延残喘地延续生命,而是毅然决定放弃治疗,回到老家,种菜、吃自己喜欢的东西,最后平静、满足地离去。

可以说陈作兵的父亲是一个智者,他懂得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懂得尊重生命,不去苟延残喘地延续生命,而是利用有限的生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有尊严、有意义地活出人生最后的精彩。

试想如果陈作兵的父亲没有选择放弃治疗,而是整天躺在病床上,身上插着无数根管子来苟活,这何尝不是一种痛苦?而相反,他选择了回到老家,与大自然亲近,拥抱自己的出生地,怀想自己的童年生活,体会一种别样的亲情,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于他来说何尝不是一种享受?面对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病痛,他安然接受,有意义、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的路程,活出了最后的精彩。

这里的文字,我们就是从父亲的角度去概述的。后面两段是结合材料进行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论证,而这些分析论证都是建立在材料的引述之上的。因而显得有理有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除此上文提到的从材料中的主要人物出发进行审题立意外,我们还应当从材料的整体出发去分析。

从材料整体出发

面对癌症晚期这个事实,陈作兵和他父亲是有共性的,即都客观理性地分析、选择,在此基础上决定放弃治疗,可以立意为:客观理性地做出抉择。针对这样的立意,我们可以这样引述和分析。

陈作兵的父亲在得知自己罹患癌症,已是晚期,无法手术,毅然决定放弃治疗,回老家安享晚年。而作为医生的儿子,从医学的角度出发,尊重父亲的选择。

可以说,无论是陈作兵还是他的父亲都是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然后,客观理性地做出了正确的选择。陈作兵从医生的角度出发,非常清楚父亲的病是难以治好的,作为儿子的他

从情感上肯定是希望能治好父亲的病,即使是能延长几天都行,但他经过客观理性地分析,知道即使是治疗,也只能是增加父亲身体和精神上的苦痛,因而理性地尊重了父亲的选择。 好死不如赖活着,在生死抉择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选择生,无论这样的生要付出怎样的代价。但陈作兵的父亲没有赖活着,他清楚治疗只能是增加他身心的痛苦,他毅然放弃治疗,这是经过怎样的思想斗争?又是一种怎样地勇气来面对生死?可以说没有客观理性的选择,陈作兵的父亲不可能那么安详地、不留遗憾地离去。

从上面三段文字来看,引述材料时,一定要对材料进行取舍,而取舍的标准就是你的中心论点。看你侧重的是哪方面,再从你侧重的方面进行选择。

那么在引述材料的时候应该怎么去切入呢?我们认为可以这样去概述:谁做了什么事,有什么样的效果或结果,有怎样的启示。

如第一段文字是从陈作兵的角度出发得出的结论,因而侧重陈作兵在得知父亲癌症晚期,无法治疗的情况下,尊重父亲的选择,放弃治疗,并送父亲回老家;(谁,做了什么事)父亲安详地度过余生,平静、满足地离去;(效果/结果如何);因此,尊重父亲的选择也是一种孝道(启示) 。


相关内容

  • 高考议论文总结
  • 议论文作文公式 [公式1]议论文基本结构 引论(开篇点题) 引论(开篇点题) 论据① +分析论证 并分论点① +论证并模模 列列式本论(证明论点) 论据② +分析论证 式本论(证明论点) 分论点② +论证 顺一递二论据③ +分析论证 分论点③ +论证结论(深化升华) 结论(深化升华) [公式2]议论 ...

  • 引议联结作文模式训练法
  • 引议联结作文模式训练法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不管是话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命题作文,命题人都要求考生"文体自选".但是,由于受网络作文.新概念作文以及学生追求个性等因素的影响,许多考生在文体上力求所谓的新奇怪异,以致没有一个明确的文体概念.非驴非马,不伦不类,四不像.如有的考生写记 ...

  • 新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时事评论写法的区别
  • 新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时事评论写法的区别 一.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原则 (一)审题时应关注五点: ①审题干.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告诉你是材料类命题,满分60分.文章不少于800字. ②审材料.材料式命题的材料大体可以归为三类,寓言类(包括寓言故事.寓言诗 ...

  • 理智的放弃
  • 理智的放弃 理智地放弃是一种境界,那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记得读过一则文言短文,富含生活哲理.大意是说几个年轻人乘一条渡船渡河,渡到一半 时渡船坏了,于是大家只好跳到水中凫水逃生,可是平时村中那个水性最好的年轻人却始终 游不快,别人问他原因,他说腰上挂有一千钱,所以游不动,别人告诉他,赶快把钱丢掉逃 ...

  • 材料作文写法指导
  • 材料作文写法指导 材料作文是常见作文题四种形式中的一种(另外三种是: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 ...

  • 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分析1
  • 高考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分析 武胜中学:王智莉 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与中学生的作文教育息息相关,也可以说高考作文决定着高中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作文教学是过程,而落实在高考卷面上的作文成绩是结果.无论我们怎样改革高中作文的教学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在最后的那张考卷中得到一个理想的分数.高考作文如何命题? ...

  • 材料作文的运作
  • 材料作文的运作 写作指导 同样的原料, 让不同的厨师烹饪, 谁烹饪的菜肴味最美? 在这里, 厨艺十分重要.同样的材料, 让不同的人去作文, 谁的作文最精彩? 在这里, 对材料如何进行运作十分重要.具体地讲, 材料作文的运作应该注意抓住以下几点: 一.审清题意, 避开误区. 近年来新出现的材料作文, ...

  • 一语文考试答题技巧
  •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 一.书写题: 1.认真规范书写:2.不出现错别字:3.不乱画涂改,在草稿纸写好后再誊写.4.学会审题. 二.选择题:1.直选法2排除法 三.修改病句的原则:能改一处不该两处.方法1.删减2.添加3.替换 4.换位5重组 四.名著阅读:<水浒>.<西游记>. ...

  • 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的两种基本方法
  • 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的两种基本方法 四川 王晖 注:本文适合初学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的同学借鉴,结构明显,思路清晰,以明显的结构体现清晰的思路,适合考场作文.本文改编自语文月刊,更多详情请关注语文月刊微信公众号. 方法之一:条陈理由,彻解问题 --"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的基本框架 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