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层沉淀实验

实验五 成层沉淀实验

一 实验目的

在污水生物处理的二沉池、污泥处理的重力浓缩池和污水混凝沉淀法处理的的沉淀池中,悬浮固体浓度比较高,其沉淀过程,固体颗粒彼此相互干扰,沉速大的颗粒无法超越沉速小的颗粒快速下沉,所有的颗粒聚合成一个整体,各自保持相对不变的位置,共同下沉,并出现一个清晰的泥-水界面,此界面逐渐向下移动,这个泥-水界面下沉速度就是颗粒的下沉速度,这种类型的沉淀,称为成层沉淀(又称拥挤沉淀或区域沉淀)。

成层沉淀类型的沉淀池,除了要满足水力表面负荷率外,还要满足污泥固体表面负荷率(即污泥固体通量),才能取得理想的固-液分离和污泥浓缩效果。因此,污泥固体表面负荷率是二沉池、污泥浓缩池设计和运行的重要参数。由于沉层沉淀过程受污水中悬浮固体性质、浓度、沉淀时间和水力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常需要通过实验方法求得设计参数,以直到生产运行。

本实验的目的是:

(1)加深对成层沉淀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沉淀规律的理解。 (2)掌握活性污泥沉淀特性曲线的测定方法。 (3)掌握固体通量曲线的分析方法、绘制方法。 二 实验原理

澄清浓缩池在连续稳定运行中,池内可分为四区,如图5-1所示。池内污泥浓度沿着池高的分布状况如图5-2。

5-1稳定运行沉淀池内状况 5-2池内污泥沿池高分布 C0原污泥浓度;Cu污泥浓度

本实验采用的是多次静态沉降实验法,又称污泥固体通量分析法(简称固体通量分析法),是迪克(Dick)于1969年采用静态浓缩实验的方法,分析了连续式重力浓缩池的工况后,提出的考虑污泥浓缩功能时二沉池和污泥浓缩池表面积的一种计算方法。所谓固体通量,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固体质量kg/(m·h)。当二沉池和连续流污泥重力浓缩池运行正常时,池中固体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单位时间内进入池的固体质量等于排出池的固体质量(Ce=0),见图5-3

1

2

污泥固体颗粒的沉降是由两个因素引起的:

一是自身重力作用引起的沉降,形成静沉固体通量Gg;

二是由于污泥回流和排泥产生的底流引起的污泥颗粒沉降Gu。

上述污泥沉降过程的固体通量可以用下式表示: GT =Gg + Gu

=ui·Ci + u·Ci (5-1) 式中: GT—总的固体通量,kg/(m·h)

Gg—污泥本身的重力产生的固体通量,kg/(m·h)

Gu—排泥速率为u时造成的底流产生的固体通量,kg/(m·h) ui—污泥浓度为C时污泥重力沉降速率,m/h Ci—污泥浓度,g/L

u—相应于某一底流浓度时的底流速率,m/h

式(5-1)中的第二项(u·Ci)与二次沉淀池或浓缩池的操作运行方式、污泥性质和要求浓缩的程度有关。设计时,u是采用经验值。对于活性污泥法,u值约为7.1×10~1.4×10m/s。式(5-1)中的第一项(ui·Ci)与污泥沉淀性质有关,可以通过沉降实验确定。

图5-4中线2为Gu—Ci曲线;线3为Gg—Ci曲线,两个曲线纵坐标叠加后为曲线1,即GT—Ci曲线。在总固体通量曲线GT上有个最低点A,与这一点相对应的固体通量值GL称为极限固体负荷率。当二次沉淀池或浓缩池的入流污泥负荷Ga>GL时,说明池面积设计过小,或当Ga〉〉GL,(Ga-GL)这部分污泥是泥水断面不断上升,直到污泥被出流带走。对于二次沉淀池,Ga可用式(5-2)表示:

-5

-4

2

2

2

Ga=

式中:ρ

MLSS

(Q+Qu) ρMLSS

(5-2)

A

—曝气池混合液浓度,g/L;

3

Q—污水流量,m/h; Qu—底流流量,m/h; A—二次沉淀池面积,m;

2

3

2

GL值可以通过沉淀实验求得。设计时,常采用经验值,对于活性污泥混合液,GL约3.0~6.0 kg/(m·h)。

进行沉淀实验时,取同一种污泥的不同固体浓度混合液,分别在沉淀柱内进行沉淀实验,每根柱子可得出一条泥—水界面沉淀过程线(见图5-5),从中可以求出泥水界面下沉速率ui与相应的污泥浓度Ci的关系曲线3(见图5-4)。活性污泥混合液在沉淀柱里的沉淀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如图5-5所示。

1.沉层沉淀阶段(ab段,等速沉淀阶段)

实验开始时,沉淀柱上端出现一清晰的泥—水界面并等速下沉。这是由于悬浮颗粒的相互牵制和强烈干扰,均衡了他们各自的沉淀速度,使颗粒群体以共同干扰后的速度下沉。此时,污泥浓度不变,污泥颗粒是等速沉降,它不因沉淀历时的不同而变化。表现为沉淀过程线上的ab段,是一斜率不变的直线,故称为等速沉淀段。界面的沉速与污泥的起始浓度有关。污泥起始浓度越高,界面形成越快,沉降速度越慢。采用实验方法求GL时,首先要测定这一阶段的沉速,以便求得Gg,然后通过计算得到GL。

2.过渡段段(bc段)

过渡段又称变浓区,此段为污泥等浓区向压缩区的过渡段,其中既有悬浮物的干扰沉淀,也有悬浮物的挤压脱水作用,在沉淀过程线上,是bc间所表现出的弯曲段,即沉速逐渐减小,此时等浓区消失,故b点又称为沉层沉淀临界点。

3.压缩阶段(cd段)

当污泥浓度进一步增大后,颗粒间相互直接接触,下层污泥支撑着上层污泥,同时,在上层污颗粒的挤压下,水从污泥间隙中被挤出来。在这一阶段,泥水界面以极缓慢的速率下降,是等速沉淀的过程,但沉速很小。

多次静态沉降实验法是采用同一种污泥不同浓度单独进行实验的,并未考虑到实际沉淀池或浓缩池中污泥浓度是连续分布的,下层沉速较小的污泥层必将影响上层污泥的沉速,因此,由多次静态沉降实验法求得的GL偏高,与实际值有一定的出入。 三 实验设备与试剂

1.沉淀柱。有机玻璃沉淀柱,搅拌装置转速n=1.0r/min,底部有进水、放空孔。 2.量筒、玻璃漏斗、滤纸、秒表、尺子。

3.配水及投配系统(图5-7)。 四 实验步骤

1.将取自处理厂活性污泥曝气池内正常运行的混合液,放入水池,搅拌均匀,同

3

2

时取样测定其原污泥混合液的污泥浓度MLSS值。

2.打开进泥阀,关闭放空阀,向沉淀柱进泥,同时开启搅拌。

3.混合液液面上升到一定位置(视泥量而定)可以停止进泥。记录液面高度H,并开始计时。

4.分别在30s、1min、2min、4 min、7min、10 min、15min、20 min、25min、30min、40min,记录不同沉降时间所对应的界面沉降高度,将实验结果记录表5-1。

5.再配置两种与前面不同浓度(梯度升高)的MLSS,重复2~4步骤实验。 6.运行完毕,打开排空阀,用自来水清洗沉淀柱。 五 注意事项

1.向沉淀柱进水时,速度要适中。既要较快进完水,以防进水过程柱内以形成浑液面;又要防止速度过快造成柱内水体紊动,影响实验结果。

2.第一次成层沉淀实验,污泥浓度要与设计曝气他混合液浓度一致,且沉淀时间要尽可能长一些。 六 实验结果整理

1.记录实验设备和操作的基本参数

实验日期: 年 月 日 污泥来源: 沉淀柱高度H: m 沉淀柱直径D: m 混合液浓度MLSS= mg/L

2.实验数据记录可以参考表5-1。

3.以沉淀时间t为横坐标,界面高度H为纵坐标,作H~t关系图。

4.以界面高度与时间关系曲线的直线部分计算界面沉速ui和Gg。参考下表进行记录:

5.以污泥浓度Ci为横坐标,Gg为纵坐标,作重力沉降固体通量曲线(见图5-4,用坐标纸绘制) 七 思考题

1.观察实验现象,试说明沉层沉淀与絮凝沉淀的不同之处,原因是什么? 2.沉淀水深对界面沉降速度是否有影响?

3.成层沉淀的重要性,如何运用到二沉池的设计上?

4

表5-1 成层沉淀实验记录表

5

实验五 成层沉淀实验

一 实验目的

在污水生物处理的二沉池、污泥处理的重力浓缩池和污水混凝沉淀法处理的的沉淀池中,悬浮固体浓度比较高,其沉淀过程,固体颗粒彼此相互干扰,沉速大的颗粒无法超越沉速小的颗粒快速下沉,所有的颗粒聚合成一个整体,各自保持相对不变的位置,共同下沉,并出现一个清晰的泥-水界面,此界面逐渐向下移动,这个泥-水界面下沉速度就是颗粒的下沉速度,这种类型的沉淀,称为成层沉淀(又称拥挤沉淀或区域沉淀)。

成层沉淀类型的沉淀池,除了要满足水力表面负荷率外,还要满足污泥固体表面负荷率(即污泥固体通量),才能取得理想的固-液分离和污泥浓缩效果。因此,污泥固体表面负荷率是二沉池、污泥浓缩池设计和运行的重要参数。由于沉层沉淀过程受污水中悬浮固体性质、浓度、沉淀时间和水力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常需要通过实验方法求得设计参数,以直到生产运行。

本实验的目的是:

(1)加深对成层沉淀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沉淀规律的理解。 (2)掌握活性污泥沉淀特性曲线的测定方法。 (3)掌握固体通量曲线的分析方法、绘制方法。 二 实验原理

澄清浓缩池在连续稳定运行中,池内可分为四区,如图5-1所示。池内污泥浓度沿着池高的分布状况如图5-2。

5-1稳定运行沉淀池内状况 5-2池内污泥沿池高分布 C0原污泥浓度;Cu污泥浓度

本实验采用的是多次静态沉降实验法,又称污泥固体通量分析法(简称固体通量分析法),是迪克(Dick)于1969年采用静态浓缩实验的方法,分析了连续式重力浓缩池的工况后,提出的考虑污泥浓缩功能时二沉池和污泥浓缩池表面积的一种计算方法。所谓固体通量,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固体质量kg/(m·h)。当二沉池和连续流污泥重力浓缩池运行正常时,池中固体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单位时间内进入池的固体质量等于排出池的固体质量(Ce=0),见图5-3

1

2

污泥固体颗粒的沉降是由两个因素引起的:

一是自身重力作用引起的沉降,形成静沉固体通量Gg;

二是由于污泥回流和排泥产生的底流引起的污泥颗粒沉降Gu。

上述污泥沉降过程的固体通量可以用下式表示: GT =Gg + Gu

=ui·Ci + u·Ci (5-1) 式中: GT—总的固体通量,kg/(m·h)

Gg—污泥本身的重力产生的固体通量,kg/(m·h)

Gu—排泥速率为u时造成的底流产生的固体通量,kg/(m·h) ui—污泥浓度为C时污泥重力沉降速率,m/h Ci—污泥浓度,g/L

u—相应于某一底流浓度时的底流速率,m/h

式(5-1)中的第二项(u·Ci)与二次沉淀池或浓缩池的操作运行方式、污泥性质和要求浓缩的程度有关。设计时,u是采用经验值。对于活性污泥法,u值约为7.1×10~1.4×10m/s。式(5-1)中的第一项(ui·Ci)与污泥沉淀性质有关,可以通过沉降实验确定。

图5-4中线2为Gu—Ci曲线;线3为Gg—Ci曲线,两个曲线纵坐标叠加后为曲线1,即GT—Ci曲线。在总固体通量曲线GT上有个最低点A,与这一点相对应的固体通量值GL称为极限固体负荷率。当二次沉淀池或浓缩池的入流污泥负荷Ga>GL时,说明池面积设计过小,或当Ga〉〉GL,(Ga-GL)这部分污泥是泥水断面不断上升,直到污泥被出流带走。对于二次沉淀池,Ga可用式(5-2)表示:

-5

-4

2

2

2

Ga=

式中:ρ

MLSS

(Q+Qu) ρMLSS

(5-2)

A

—曝气池混合液浓度,g/L;

3

Q—污水流量,m/h; Qu—底流流量,m/h; A—二次沉淀池面积,m;

2

3

2

GL值可以通过沉淀实验求得。设计时,常采用经验值,对于活性污泥混合液,GL约3.0~6.0 kg/(m·h)。

进行沉淀实验时,取同一种污泥的不同固体浓度混合液,分别在沉淀柱内进行沉淀实验,每根柱子可得出一条泥—水界面沉淀过程线(见图5-5),从中可以求出泥水界面下沉速率ui与相应的污泥浓度Ci的关系曲线3(见图5-4)。活性污泥混合液在沉淀柱里的沉淀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如图5-5所示。

1.沉层沉淀阶段(ab段,等速沉淀阶段)

实验开始时,沉淀柱上端出现一清晰的泥—水界面并等速下沉。这是由于悬浮颗粒的相互牵制和强烈干扰,均衡了他们各自的沉淀速度,使颗粒群体以共同干扰后的速度下沉。此时,污泥浓度不变,污泥颗粒是等速沉降,它不因沉淀历时的不同而变化。表现为沉淀过程线上的ab段,是一斜率不变的直线,故称为等速沉淀段。界面的沉速与污泥的起始浓度有关。污泥起始浓度越高,界面形成越快,沉降速度越慢。采用实验方法求GL时,首先要测定这一阶段的沉速,以便求得Gg,然后通过计算得到GL。

2.过渡段段(bc段)

过渡段又称变浓区,此段为污泥等浓区向压缩区的过渡段,其中既有悬浮物的干扰沉淀,也有悬浮物的挤压脱水作用,在沉淀过程线上,是bc间所表现出的弯曲段,即沉速逐渐减小,此时等浓区消失,故b点又称为沉层沉淀临界点。

3.压缩阶段(cd段)

当污泥浓度进一步增大后,颗粒间相互直接接触,下层污泥支撑着上层污泥,同时,在上层污颗粒的挤压下,水从污泥间隙中被挤出来。在这一阶段,泥水界面以极缓慢的速率下降,是等速沉淀的过程,但沉速很小。

多次静态沉降实验法是采用同一种污泥不同浓度单独进行实验的,并未考虑到实际沉淀池或浓缩池中污泥浓度是连续分布的,下层沉速较小的污泥层必将影响上层污泥的沉速,因此,由多次静态沉降实验法求得的GL偏高,与实际值有一定的出入。 三 实验设备与试剂

1.沉淀柱。有机玻璃沉淀柱,搅拌装置转速n=1.0r/min,底部有进水、放空孔。 2.量筒、玻璃漏斗、滤纸、秒表、尺子。

3.配水及投配系统(图5-7)。 四 实验步骤

1.将取自处理厂活性污泥曝气池内正常运行的混合液,放入水池,搅拌均匀,同

3

2

时取样测定其原污泥混合液的污泥浓度MLSS值。

2.打开进泥阀,关闭放空阀,向沉淀柱进泥,同时开启搅拌。

3.混合液液面上升到一定位置(视泥量而定)可以停止进泥。记录液面高度H,并开始计时。

4.分别在30s、1min、2min、4 min、7min、10 min、15min、20 min、25min、30min、40min,记录不同沉降时间所对应的界面沉降高度,将实验结果记录表5-1。

5.再配置两种与前面不同浓度(梯度升高)的MLSS,重复2~4步骤实验。 6.运行完毕,打开排空阀,用自来水清洗沉淀柱。 五 注意事项

1.向沉淀柱进水时,速度要适中。既要较快进完水,以防进水过程柱内以形成浑液面;又要防止速度过快造成柱内水体紊动,影响实验结果。

2.第一次成层沉淀实验,污泥浓度要与设计曝气他混合液浓度一致,且沉淀时间要尽可能长一些。 六 实验结果整理

1.记录实验设备和操作的基本参数

实验日期: 年 月 日 污泥来源: 沉淀柱高度H: m 沉淀柱直径D: m 混合液浓度MLSS= mg/L

2.实验数据记录可以参考表5-1。

3.以沉淀时间t为横坐标,界面高度H为纵坐标,作H~t关系图。

4.以界面高度与时间关系曲线的直线部分计算界面沉速ui和Gg。参考下表进行记录:

5.以污泥浓度Ci为横坐标,Gg为纵坐标,作重力沉降固体通量曲线(见图5-4,用坐标纸绘制) 七 思考题

1.观察实验现象,试说明沉层沉淀与絮凝沉淀的不同之处,原因是什么? 2.沉淀水深对界面沉降速度是否有影响?

3.成层沉淀的重要性,如何运用到二沉池的设计上?

4

表5-1 成层沉淀实验记录表

5


相关内容

  • 生化实验二报告
  • 实验二 蛋白质的呈色反应,沉淀反应 实验人:刘彦汶 学 号:[1**********] 班 级:针外2010七 同组人:曲 畅 试验日期:2012年3月15日 指导老师:路雪雅 一. 实验目的 1. 了解蛋白质的性质. 2. 掌握蛋白质的鉴定方法. 3. 理解蛋白质呈色反应和沉淀反应原理. 二. 实 ...

  • 分析化学实验思考题答案
  • 4定量分析实验(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一 分析天平称量练习 思考题: 1. 加减砝码.圈码和称量物时,为什么必须关闭天平? 答:天平的灵敏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个玛瑙刀口的质量.若刀口不锋利或缺损,将会影响称量的灵敏度,因此,在加减砝码.取放物体时,必须关闭天平,使玛瑙刀和刀承分开,以保护玛瑙 ...

  • 普化实验七讨论报告
  • 实验七中的分离方法及使用条件和优势 2016-11-11 闫昊天 李宽 陈元翀 张璐 王文琼 临床医学院 一.摘要 本文总结了实验七中出现的分离方法,并分析不同的方法的使用条件, 在通过对比找出各自的优势. 二.前言 物质的分离.提纯和成分分析是化学学科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实验七中出现的分离方法 ...

  •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教学设计
  • 教 学实践 21 0 2年 1 2 月 8日' ' 难溶电禳质的溶麓平衡 ' ' 学设计 的教文, 玉 顺 考一.教 材分 析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 分析 离子方程式 难溶 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是在弱 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水的电离 和溶液 的酸碱性 . 盐类水解平衡之后介 绍的内容 , 它在教学 中 ...

  • 寄生虫实验报告--环卵沉淀试验
  • 寄生虫实验报告 实 验 室:形态× 教师姓名:××× 实验日期: 年 月 日 学生姓名:××× 环卵沉淀试验 (Circumoval precipitin test, COPT) [实验原理] COPT是以血吸虫虫卵为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学试验.虫卵内的毛蚴成熟后能分泌可溶性虫卵抗原(soluble e ...

  •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指导书
  •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指导书 单 位: 适用专业: 指导教师: 目 录 实验一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 „„„„„„„„„„„„„„„„„„„„„„„„2 实验二 水污染处理设备及工艺演示实验 „„„„„„„„„„„„„„„„„„3 实验三 混凝实验 „„„„„„„„„„„„„„„„„„„„„„„„„„„„„ ...

  • 解读用重金属盐沉淀蛋白质遇到的几个问题
  • 2009年,第8期问题解答与讨论103 解读用重金属盐沉淀蛋白质遇到的几个问题 刘怀乐 (巴蜀中学,重庆400013)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8-0103-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大家知道,用CuSO 4.Pb(Ac)2.AgNO 3.HgCl 2等重金属 ...

  • 免疫共沉淀事项
  • 最近我们实验室想做这个试验,以前也没有做过,如果有战友做过这个试验,希望介绍点经验和教训,谢谢乐. 应战友要求,在网上找乐一下基础资料,方便大家查看,虽然下面也列出了试验方法,但在实际实验室可能并不一样,希望战友们较少些自己的亲身体会,让大家和我本人在即将进行的试验中少走弯路.先谢谢各位了 免疫共沉 ...

  • 纤维素的水解实验报告doc2
  • 纤维素的水解 2011级化学二班 一. 实验目的 1. 了解纤维素水解的实验过程. 2. 掌握纤维素水解实验的操作技能,进一步掌握其演示方法. 3. 熟练掌握浓硫酸稀释过程的操作,并注意其存在的安全问题. 4. 掌握銀氨溶液配制的原理和方法. 5. 复习含有醛基的有机物的性质. 二. 实验原理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