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如何解决八旗子弟的教育问题

清廷如何解决八旗子弟的教育问题?

开宸 来源:澎湃新闻

养而教,教以学,人们对子女教育的关注不因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在八旗制度的框架下,清代旗人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体系之中,特别是在对子弟的教育方面,旗人享受着普通民众望尘莫及的福利待遇——义务教育制。事实上,与大多数人心目中“八旗子弟”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的印象不同,延续近三百年的旗学不但对旗人社会的文化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还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满汉兼修、能文能武的青年才俊。

那么,清代八旗旗学起于何时?学生入学有怎样的标准?师资配备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本文爰作一聊,以奉谈资。

清代词人纳兰性德读书像

满人如何实施全民义务教育?

在女真人(满洲人)追随努尔哈赤以弓马定天下的时代,学校教育对于他们而言似乎是一件多余的事情,类似于“我国虽不读书,亦未尝误事欤”的话经常成为他们逃避学习文化知识的借口,但有着更长远打算的努尔哈赤并没有就此因循旧俗。现有的史料中对八旗教育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当年七月,努尔哈赤曾亲自选派“准托伊、博布黑、萨哈连、乌巴泰、雅星阿、科贝、扎海、浑岱等八人为八旗之师傅”,要求他们“精心教习尔等门下及所收之弟子”,是为清代八旗子弟读书受教的开始。

天聪四年(1630年)贝勒阿敏弃守关内四城并屠杀城中百姓。天命五年,后金军围困大凌河,明军“人相食”而抵死不降。鲜明的对比使皇太极注意到文明

礼仪对“忠君亲上”的辅助作用,并明确要求“凡子弟十五岁以下,八岁以上者,具令读书”,违者将以溺爱的名义对家长进行处罚,甚至开除公职。正是这道“上谕”,开启了八旗子弟“全民义务教育”的序幕。在确立制度的同时,朝廷为鼓励好学之风,还对肯读书的子弟予以颁赐布匹、免于徭役等物质奖励,女真(满洲)社会好学、乐学之风由此渐兴。

顺治元年(1644年),进关伊始的清廷率先为从龙入关的八旗子弟在京师设立了书院,并派遣国子监二厅六堂教官为教习,同时选拔16名满洲教习、8名蒙古教习,分别在各旗书院居住,以便于“朝夕教诲”,成为清代八旗官学的又一次纪元。但八旗官学并不等于八旗教育体系的全部,清代针对宗室成员设有宗学、觉罗学,针对内务府三旗子弟及八旗子弟中的优秀人才设有景山官学和咸安宫官学,在远离京师的八旗驻防地,均仿照京师设置官学。

镶黄旗官学遗存

此外,为保证那些家贫无以求学,又未能顺利通过选拔入官学的孩子也有书读,朝廷还要求于每佐领内兴办义学一所,并于本佐领内选派精通国语骑射者充任教习。有学者考证,当时仅散布于黑龙江、呼伦贝尔、惠远城、打牲乌拉的索伦八旗佐领下,便曾设立八旗义学八十余所。义学的存在为八旗平民子弟接受初等教育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对旗人社会的文化普及也有着积极的意义,更是清代旗人义务教育制得以实行的基础保障。

旗学老师的待遇如何?

国家重视教育、旗学范围内的各种学校也已经建立,能否实现对教育的期望,还要依靠师资力量来支撑。清代旗学的师资配给是怎样一番情形呢?

在传统的科举考试框架下,各级地方政府专门设学官来教育儒生士子,这些学官的称谓又根据行政级别的高低而有不同,所谓“府曰教授,州曰学正,县曰教谕”。八旗旗学的教师也有各种不同的称呼,比如在供皇室子孙读书的上书房里,教文的先生叫做“瑟夫”(sefu ,即汉文师傅的音译),教武的先生叫做“谙达”(anda ,源于蒙古语、意为朋友、伙伴),而在针对普通旗人子弟的八旗官学里,教官则分为助教与教习两种。

八旗官学的助教并不是无法独立承担教学工作的“实习生”,而是侧重于行政事务、学生日常管理及生源考核等事务的学官,类似今天之“班主任”。按制,八

旗官学每旗设满洲助教二人、蒙古助教一人,由每旗推荐十名举人、副榜出身的笔帖式参加考试择优录取,给予从七品待遇,这个行政级别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副处级。助教考试的录取环节虽然并不拘于旗分出身,但由于他所需承担的责任较重大,“必得老成谨慎之人”方能胜任,因此又规定凡年纪在三十岁以下者一律不许参加考试。

在八旗官学里主要承担教学任务的是教习,类似“任课老师”。官学教习有满洲教习(乾隆三十一年设)、蒙古教习、汉教习和蒙古弓箭教习之分。满洲教习负责教授“满洲学生清书翻译”,蒙古教习负责教授蒙古学生蒙语、蒙文及翻译的相关课程,汉教习则负责传授“经书文艺”,蒙古弓箭教习掌教骑射课程。想成为教习,至少要有国子监监生的身份,如咸安宫官学这样的“重点”学校,教习往往从新科进士中直接选拔。

京师镶红旗旗学平面图

老师们拿到多少报酬呢?顺治二年(1645年),规定八旗官学教习“每名月给米二斛,以资赡养”,旧制一斛为五斗,若以一斗米30市斤计算,那么一位教习的月收入为白米300斤,按照现在的米价折合也不过千余元。虽然学校承担全部食宿费用,但与“班主任”的待遇比较起来,还是相距甚远的。那么,如此微薄的薪水又如何保证教学质量?

首先是教习拥有一定的福利待遇,如参加科举考试的,给假;考中后仍愿任教的,准许留任;遇丁忧、病故等给予抚恤银两等。此外,还施行三年一次的动态考核机制,凡是被评为一等、二等优异的教习,均有机会直接被外放为知县,成为白衣士子跻身官场的另一条途径。

雍正五年(1727年)十月,经分管八旗官学的康亲王崇安、果郡王允礼及孙嘉淦的奏请,朝廷将八旗官学教习的待遇提高到每月银二两、米二斛,每年配发夏季纱衣及春秋棉衣各一套,每两年配发皮衣一套。光绪九年(1883年),一贯有着损公肥私骂名的慈禧太后再次调整教习待遇,将旧有的给予钱粮衣

裘待遇改为每月给津贴银六两、月费银二两。若以清末每石米价4两计算,此时教习的薪酬较顺治年间已经翻了一番。

重点学校一位难求

学校是公立的,教师是优秀的,孩子就可以无忧无虑地上学了么?现实生活当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顺遂。虽然清政府从制度上给予了八旗子弟就学的保障和政策倾斜,但这种福利却并非是无条件的。旗学中的“重点学校”——八旗官学有着严格的名额限制。一般来讲,在京的八旗官学共设有学校八所(每旗一所),每所学校设一个满文班、一个蒙古文班和四个汉文班,共有满洲生额60名、蒙古生额20名、汉军生额20名。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呢? 清代八旗以佐领为基本单位,据不完全统计,镶黄旗辖84个佐领并2个半份佐领,正黄旗辖92个佐领并2个半份佐领,正白旗辖86个佐领,正红旗辖74个佐领,镶白旗辖84个佐领,镶红旗辖86个佐领,正蓝旗辖83个佐领并11个半份佐领,镶蓝旗辖87个佐领并1个半份佐领。仅以佐领数最少的正红旗为例,按每佐领150人计,74个佐领共领兵丁11100人,若每个旗丁家中有子2人,则正红旗下的适龄儿童可达22200人。如果我们不计八旗满洲、蒙古和汉军的比例差,正红旗下八旗子弟的官学入学率大概在0.45%,即一千个孩子之中只有四五个可以进入这所学校读书。

老照片中的清末学童

大概朝廷也意识到这样的比例对于更多的八旗子弟而言太过苛刻,康熙年间放宽到每佐领生额2名,则入学率也不过是0.67%,若是我们依据清代“凡满蒙汉文职五品、武职三品以上者,均可执取子弟入八旗官学肄业”的规定,及对举家驻防在各处的户数进行减除,乃至将男童的数量下调为每旗丁家中只1人,则修正后的数据应该也不会超过15%,可见八旗官学一位难求的境况。

面对激烈的入学竞争,内务府包衣旗人作为“皇帝家人”的优势得到体现,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先后为内府子弟专门开设了景山官学和咸安宫官学,生额分别为382名和90名,不但配给更为优秀的师资力量,还对毕业生“包分配”,通过考核分派差事。景山官学的学制和课程设置均类似于八旗官学,咸安宫官学的入学年龄则为15-20岁,更类似于是初等教育之后的进修学校。雍正朝后期,考虑到咸安宫官学的特殊地位,特旨给予八旗每旗10个入学名额,并要求不论出身、只选才俊,入选的学生作为未来的国家干部进行专门培养,曾经权倾一时的和珅,当年便是以正红旗生员的身份考入咸安宫官学的。 虽然进入京师八旗官学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如凤毛麟角求之而不可得,但对子孙的教育仍是家长心中永远的百年大计。怎么办?前文提及的八旗义学成为家长们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义学与官学虽然都在八旗旗学的范围内,同时也都由政府主导设立,但其资金来源并不一致。义学的办学经费由编制内的兵丁“公助”,遇到更大的支出项,还需要各旗佐领想办法筹措出资。虽然义学的学生也不需要缴纳学费、学杂费、择校费等等名目繁多的费用,但与官学生相比,他们并不享受每人每年二两的“膏火银”补贴。久而久之,广泛设立的八旗义学逐渐演变为各官学“选取俊秀”的生源地,贫寒子弟们为了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机会而踊跃入学、勤奋读书。

三更灯火五更鸡:八旗子弟求学不易

既然八旗官学的入学门槛如此之高,那些有幸入学的八旗子弟们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八旗官学的教学包含低级和高级两个阶段。乾隆三年(1738年),经管理国子监大臣孙嘉淦的奏请,将学生入学的前三年定为“基础学年”,学生集中学习基础知识,侧重于对经书的讲解、考试,三年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配至汉文、满文或蒙古馆等进行专业培养。“基础学年”阶段相当于地方上的私塾,以读书识字、明理通义为主,后者则类似于地方政府开设的儒家官学,但与地方官学只重视科举考试有所不同,八旗官学授课更加侧重讲授的环节。

清代八旗旗学所用教材

官学的作息时间随季节的变化分为夏季时令和冬季时令,夏季时令自端午起,每日卯时(5:00)上学,未时(13:00)放学;冬季时令自中秋起,每日辰时(7:00)上学,申时(15:00)放学,无论是哪种作息时间,学生的在校时间均达到八个小时。作为走读生,五点到校要几点起床是可想而知的,还真有些“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味道。学生到校后要亲自在学簿上画到,上级教育部门根据出席情况“稽查勤惰”。如有旷课三天或连续迟到的,由助教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屡教不改的可以开除出学。

如无特殊原因,学生每人每月只准请假三次,“逾期者,量罚公费,全不到馆者,开缺另挑”。因病请假超过一个月的,“班主任”将与学生所在旗的主管官员核实,并停止发放补贴,如超过三个月的,将被冻结学籍。因家中直系亲属丧事请假的,出具本旗佐领的证明,补贴照旧发放。如需报请事假,必须出具本旗佐领的证明,并根据外出距离给予期限,一般是离京四十里以内给假十天,超过一个月的一律停发补贴,请事假超过三个月的,也将被冻结学籍。被冻结学籍的学生如想再次入学,必须经过国子监相关主管官员的考核。与当下的中高等院校学生相比,清代八旗官学管理之严格还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参考文献:

郗鹏:《清代八旗官学教师述评》,《东北史地》2006年第5期

麻秀荣:《清代八旗索伦的旗学教育》,《黑龙江民族丛刊》1995年第3期 韩大梅:《清代八旗子弟的学校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清廷如何解决八旗子弟的教育问题?

开宸 来源:澎湃新闻

养而教,教以学,人们对子女教育的关注不因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在八旗制度的框架下,清代旗人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体系之中,特别是在对子弟的教育方面,旗人享受着普通民众望尘莫及的福利待遇——义务教育制。事实上,与大多数人心目中“八旗子弟”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的印象不同,延续近三百年的旗学不但对旗人社会的文化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还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满汉兼修、能文能武的青年才俊。

那么,清代八旗旗学起于何时?学生入学有怎样的标准?师资配备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本文爰作一聊,以奉谈资。

清代词人纳兰性德读书像

满人如何实施全民义务教育?

在女真人(满洲人)追随努尔哈赤以弓马定天下的时代,学校教育对于他们而言似乎是一件多余的事情,类似于“我国虽不读书,亦未尝误事欤”的话经常成为他们逃避学习文化知识的借口,但有着更长远打算的努尔哈赤并没有就此因循旧俗。现有的史料中对八旗教育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当年七月,努尔哈赤曾亲自选派“准托伊、博布黑、萨哈连、乌巴泰、雅星阿、科贝、扎海、浑岱等八人为八旗之师傅”,要求他们“精心教习尔等门下及所收之弟子”,是为清代八旗子弟读书受教的开始。

天聪四年(1630年)贝勒阿敏弃守关内四城并屠杀城中百姓。天命五年,后金军围困大凌河,明军“人相食”而抵死不降。鲜明的对比使皇太极注意到文明

礼仪对“忠君亲上”的辅助作用,并明确要求“凡子弟十五岁以下,八岁以上者,具令读书”,违者将以溺爱的名义对家长进行处罚,甚至开除公职。正是这道“上谕”,开启了八旗子弟“全民义务教育”的序幕。在确立制度的同时,朝廷为鼓励好学之风,还对肯读书的子弟予以颁赐布匹、免于徭役等物质奖励,女真(满洲)社会好学、乐学之风由此渐兴。

顺治元年(1644年),进关伊始的清廷率先为从龙入关的八旗子弟在京师设立了书院,并派遣国子监二厅六堂教官为教习,同时选拔16名满洲教习、8名蒙古教习,分别在各旗书院居住,以便于“朝夕教诲”,成为清代八旗官学的又一次纪元。但八旗官学并不等于八旗教育体系的全部,清代针对宗室成员设有宗学、觉罗学,针对内务府三旗子弟及八旗子弟中的优秀人才设有景山官学和咸安宫官学,在远离京师的八旗驻防地,均仿照京师设置官学。

镶黄旗官学遗存

此外,为保证那些家贫无以求学,又未能顺利通过选拔入官学的孩子也有书读,朝廷还要求于每佐领内兴办义学一所,并于本佐领内选派精通国语骑射者充任教习。有学者考证,当时仅散布于黑龙江、呼伦贝尔、惠远城、打牲乌拉的索伦八旗佐领下,便曾设立八旗义学八十余所。义学的存在为八旗平民子弟接受初等教育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对旗人社会的文化普及也有着积极的意义,更是清代旗人义务教育制得以实行的基础保障。

旗学老师的待遇如何?

国家重视教育、旗学范围内的各种学校也已经建立,能否实现对教育的期望,还要依靠师资力量来支撑。清代旗学的师资配给是怎样一番情形呢?

在传统的科举考试框架下,各级地方政府专门设学官来教育儒生士子,这些学官的称谓又根据行政级别的高低而有不同,所谓“府曰教授,州曰学正,县曰教谕”。八旗旗学的教师也有各种不同的称呼,比如在供皇室子孙读书的上书房里,教文的先生叫做“瑟夫”(sefu ,即汉文师傅的音译),教武的先生叫做“谙达”(anda ,源于蒙古语、意为朋友、伙伴),而在针对普通旗人子弟的八旗官学里,教官则分为助教与教习两种。

八旗官学的助教并不是无法独立承担教学工作的“实习生”,而是侧重于行政事务、学生日常管理及生源考核等事务的学官,类似今天之“班主任”。按制,八

旗官学每旗设满洲助教二人、蒙古助教一人,由每旗推荐十名举人、副榜出身的笔帖式参加考试择优录取,给予从七品待遇,这个行政级别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副处级。助教考试的录取环节虽然并不拘于旗分出身,但由于他所需承担的责任较重大,“必得老成谨慎之人”方能胜任,因此又规定凡年纪在三十岁以下者一律不许参加考试。

在八旗官学里主要承担教学任务的是教习,类似“任课老师”。官学教习有满洲教习(乾隆三十一年设)、蒙古教习、汉教习和蒙古弓箭教习之分。满洲教习负责教授“满洲学生清书翻译”,蒙古教习负责教授蒙古学生蒙语、蒙文及翻译的相关课程,汉教习则负责传授“经书文艺”,蒙古弓箭教习掌教骑射课程。想成为教习,至少要有国子监监生的身份,如咸安宫官学这样的“重点”学校,教习往往从新科进士中直接选拔。

京师镶红旗旗学平面图

老师们拿到多少报酬呢?顺治二年(1645年),规定八旗官学教习“每名月给米二斛,以资赡养”,旧制一斛为五斗,若以一斗米30市斤计算,那么一位教习的月收入为白米300斤,按照现在的米价折合也不过千余元。虽然学校承担全部食宿费用,但与“班主任”的待遇比较起来,还是相距甚远的。那么,如此微薄的薪水又如何保证教学质量?

首先是教习拥有一定的福利待遇,如参加科举考试的,给假;考中后仍愿任教的,准许留任;遇丁忧、病故等给予抚恤银两等。此外,还施行三年一次的动态考核机制,凡是被评为一等、二等优异的教习,均有机会直接被外放为知县,成为白衣士子跻身官场的另一条途径。

雍正五年(1727年)十月,经分管八旗官学的康亲王崇安、果郡王允礼及孙嘉淦的奏请,朝廷将八旗官学教习的待遇提高到每月银二两、米二斛,每年配发夏季纱衣及春秋棉衣各一套,每两年配发皮衣一套。光绪九年(1883年),一贯有着损公肥私骂名的慈禧太后再次调整教习待遇,将旧有的给予钱粮衣

裘待遇改为每月给津贴银六两、月费银二两。若以清末每石米价4两计算,此时教习的薪酬较顺治年间已经翻了一番。

重点学校一位难求

学校是公立的,教师是优秀的,孩子就可以无忧无虑地上学了么?现实生活当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顺遂。虽然清政府从制度上给予了八旗子弟就学的保障和政策倾斜,但这种福利却并非是无条件的。旗学中的“重点学校”——八旗官学有着严格的名额限制。一般来讲,在京的八旗官学共设有学校八所(每旗一所),每所学校设一个满文班、一个蒙古文班和四个汉文班,共有满洲生额60名、蒙古生额20名、汉军生额20名。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呢? 清代八旗以佐领为基本单位,据不完全统计,镶黄旗辖84个佐领并2个半份佐领,正黄旗辖92个佐领并2个半份佐领,正白旗辖86个佐领,正红旗辖74个佐领,镶白旗辖84个佐领,镶红旗辖86个佐领,正蓝旗辖83个佐领并11个半份佐领,镶蓝旗辖87个佐领并1个半份佐领。仅以佐领数最少的正红旗为例,按每佐领150人计,74个佐领共领兵丁11100人,若每个旗丁家中有子2人,则正红旗下的适龄儿童可达22200人。如果我们不计八旗满洲、蒙古和汉军的比例差,正红旗下八旗子弟的官学入学率大概在0.45%,即一千个孩子之中只有四五个可以进入这所学校读书。

老照片中的清末学童

大概朝廷也意识到这样的比例对于更多的八旗子弟而言太过苛刻,康熙年间放宽到每佐领生额2名,则入学率也不过是0.67%,若是我们依据清代“凡满蒙汉文职五品、武职三品以上者,均可执取子弟入八旗官学肄业”的规定,及对举家驻防在各处的户数进行减除,乃至将男童的数量下调为每旗丁家中只1人,则修正后的数据应该也不会超过15%,可见八旗官学一位难求的境况。

面对激烈的入学竞争,内务府包衣旗人作为“皇帝家人”的优势得到体现,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先后为内府子弟专门开设了景山官学和咸安宫官学,生额分别为382名和90名,不但配给更为优秀的师资力量,还对毕业生“包分配”,通过考核分派差事。景山官学的学制和课程设置均类似于八旗官学,咸安宫官学的入学年龄则为15-20岁,更类似于是初等教育之后的进修学校。雍正朝后期,考虑到咸安宫官学的特殊地位,特旨给予八旗每旗10个入学名额,并要求不论出身、只选才俊,入选的学生作为未来的国家干部进行专门培养,曾经权倾一时的和珅,当年便是以正红旗生员的身份考入咸安宫官学的。 虽然进入京师八旗官学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如凤毛麟角求之而不可得,但对子孙的教育仍是家长心中永远的百年大计。怎么办?前文提及的八旗义学成为家长们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义学与官学虽然都在八旗旗学的范围内,同时也都由政府主导设立,但其资金来源并不一致。义学的办学经费由编制内的兵丁“公助”,遇到更大的支出项,还需要各旗佐领想办法筹措出资。虽然义学的学生也不需要缴纳学费、学杂费、择校费等等名目繁多的费用,但与官学生相比,他们并不享受每人每年二两的“膏火银”补贴。久而久之,广泛设立的八旗义学逐渐演变为各官学“选取俊秀”的生源地,贫寒子弟们为了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机会而踊跃入学、勤奋读书。

三更灯火五更鸡:八旗子弟求学不易

既然八旗官学的入学门槛如此之高,那些有幸入学的八旗子弟们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八旗官学的教学包含低级和高级两个阶段。乾隆三年(1738年),经管理国子监大臣孙嘉淦的奏请,将学生入学的前三年定为“基础学年”,学生集中学习基础知识,侧重于对经书的讲解、考试,三年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配至汉文、满文或蒙古馆等进行专业培养。“基础学年”阶段相当于地方上的私塾,以读书识字、明理通义为主,后者则类似于地方政府开设的儒家官学,但与地方官学只重视科举考试有所不同,八旗官学授课更加侧重讲授的环节。

清代八旗旗学所用教材

官学的作息时间随季节的变化分为夏季时令和冬季时令,夏季时令自端午起,每日卯时(5:00)上学,未时(13:00)放学;冬季时令自中秋起,每日辰时(7:00)上学,申时(15:00)放学,无论是哪种作息时间,学生的在校时间均达到八个小时。作为走读生,五点到校要几点起床是可想而知的,还真有些“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味道。学生到校后要亲自在学簿上画到,上级教育部门根据出席情况“稽查勤惰”。如有旷课三天或连续迟到的,由助教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屡教不改的可以开除出学。

如无特殊原因,学生每人每月只准请假三次,“逾期者,量罚公费,全不到馆者,开缺另挑”。因病请假超过一个月的,“班主任”将与学生所在旗的主管官员核实,并停止发放补贴,如超过三个月的,将被冻结学籍。因家中直系亲属丧事请假的,出具本旗佐领的证明,补贴照旧发放。如需报请事假,必须出具本旗佐领的证明,并根据外出距离给予期限,一般是离京四十里以内给假十天,超过一个月的一律停发补贴,请事假超过三个月的,也将被冻结学籍。被冻结学籍的学生如想再次入学,必须经过国子监相关主管官员的考核。与当下的中高等院校学生相比,清代八旗官学管理之严格还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参考文献:

郗鹏:《清代八旗官学教师述评》,《东北史地》2006年第5期

麻秀荣:《清代八旗索伦的旗学教育》,《黑龙江民族丛刊》1995年第3期 韩大梅:《清代八旗子弟的学校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相关内容

  • 清朝赖以打江山的八旗制度为何会衰落|清朝|江山
  • 如今学界的说法多来源于此并予以引伸,使之几乎成为公论,那就是八旗兵力早在康熙朝平三藩时即已开始衰落,代之而起的是绿营,太平天国之后绿营又被新兴起的湘军.淮军代替.但事实上,很多人并没有准确理解和引述这段话,因为至少字面上看,他们忽视了<清史稿>所谓的绿营.乡兵甚至湘军淮军,起到的还是&q ...

  • 宣扬满汉矛盾鼓吹革命排满:革命派中普遍存在的思潮
  • 返回历史频道首页 马前卒 反清潮 满汉势 真挑战 矛盾存 纯手段 启示录 评论 晚清最后的十余年中,大清帝国的绝大部分子民突然被告知,一切罪过和屈辱都来自于骑在自己民族头上统治整个国家的"满族".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古训之下,整个社会被分成了敌对的两个人 ...

  • 绥远城将军衙署导游词
  • 各位团友,大家早上好!我是内蒙古××××旅行社的导游×××,大家称我小×好了.按照旅游合同上的日程安排,今天上午我们要去游览的景区是将军衙署.它位于呼和浩特的新城区,是清代一品封疆大吏绥远城将军的办公住所.于清代乾隆二年(1737年)随绥远城一同兴建,只是将军衙署当年就建成了.这是我国仅存的一座高级 ...

  • 试论清朝八旗军衰落的经济原因_丁厚泰
  • 第4卷第2期遵义师范学院学报Vol.4,No.2 2002年6月JournalofZunyiNormalCollegeJun.2002 试论清朝八旗军衰落的经济原因 丁厚泰1,唐艳华2 (1.株洲师专,湖南株州 412000;2.湘潭大学哲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 411105) 摘 要:清太祖努尔哈赤 ...

  • 千古贰臣洪承畴
  • 满清崛起,明朝衰亡,在这风云变幻.改朝换代的大棋局中,置身历史夹缝的洪承畴,虽不能左右时局,但他所扮演的,也非马前卒之类的角色,而是一枚冲锋陷阵.攻城略地的重要棋子--"车".他的改换门庭,就某种程度而言,推进并加速了明清易代的历史进程.明朝是如何与历史"合谋" ...

  • 历史上真实的李鸿章 免得央视误人子弟----到底谁说的对啊
  • 历史上真实的李鸿章 免得央视误人子弟 灰色人    发表于2009年01月26日 03:29 阅读(1) 评论(0) 分类: 个人日记 举报 历史一页 首先让我们了解历史上李鸿章的真实一面,李鸿章"发迹"之后,他们六兄弟曾在家乡安徽省大规模地购置田产,并建造"大者数百亩 ...

  • 晚清洋务运动:一场被派系之争打乱的改革
  • 本文导读:中央顶层设计的缺失,加之战时体制的掣肘,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洋务新政实际上是以省为单位展开的近代化运动.近代化的改革非但未能通过体制调整而巩固中央集权,反倒造就了地方实力派.此改革"新常态"一直伴随着清廷,直至王朝覆灭. 金陵机器制造局自制的格林炮,是一种具有高射速的机枪 ...

  • 韩晗 ▎论中国现代官办文化产业的命运及其启示
  • 论中国现代官办文化产业的命运及其启示 --以晚清"官书局"为研究中心 韩晗 学界一般认为,晚清时的中国现代官办文化产业,基本上以出版产业为主,即以翻译.编辑和出版诸活动为主的文化产业活动.与口岸城市在华外侨.城市市民所兴办.多姿多彩的文化产业不同,因为晚清官办文化产业并不以盈利为 ...

  • 对康熙的评价
  • 对康熙的评价.txt37真诚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烈:真诚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显美丽:真诚是鲜花,送之于人,手有余香.提到康熙帝(即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1661-1722年在位),现行历史教材及有关传记.评论乃至文学作品几乎交口称誉,直将他等同于唐太宗.汉文帝.然而,从康乾盛世到订立屈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