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集注(523)--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我的观点

对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很多人都会以某些现实情况为例证来反驳。其实这并非近世才有的疑问,远在佛陀在世的时候就有人以这样的问题向佛陀发问。佛以知三世业报智力洞彻众生所有造业即感果的种种情形,才能真正彻底知道究竟为何一定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大智度论原文

“十力”释义

③佛知三界众生造诸业处

佛知一切众生造诸业处,或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在何道中,若天道在何天中,若人中在何天下,若阎浮提在何国,若是国在何城、何聚落[1],若是城在何里、何巷、何舍、在何处。

知是业何时[2]作,过去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万世。是业果报,几已受、几未受;几必受、几不必受。

知善不善所用事物:所谓刀杖教勅杀等,自杀、遣人杀,诸余恶业亦如是。

善业亦如是,知如是布施、持戒、修善。施中,所施何等土地、房舍、衣服、饮食、医药、卧具、七宝财物。戒中,受戒、自然戒[3]、心生戒、口言戒、一行戒、少分戒、多分戒、满分戒、一日戒、七善道戒[4]、十戒、具足戒、定共戒。善福中,修初禅、二、三、四禅、慈心、悲、喜、舍心。如是等善业因缘。

若悭贪、若瞋恚、若怖畏、若邪见、若恶知识等,种种恶业因缘。

福业因缘:若信、若怜愍、若恭敬、若禅定、若智能、若善知识等,种种善业因缘。

④诸业相状

是诸业自在,一切天及人,是诸业相无能转者;于亿千万世常随逐众生不舍,如债主随人;得因缘具足,便与果报。如地中种子,得因缘时节和合便生。

是业能令众生六道中受生,驶疾于箭。一切众生皆有诸业报分,如父母遗财,诸子皆应得分。

是业果报时到,不可遮止,如劫尽火;随众生应生处,处处安置,如大国王随其所应而与官职。人命终时,是业来荫覆其心,如大山映物。

是业能与种种身,如工画师作种种像。[5]

⑤造业与业报

A善有善报

若人以正行业,则与好报;若以邪行业,则与恶报。如人事王,随事得报。如是等分别诸业相果报。

B“善有恶报”

复次,如《分别业经》[6]中,佛告阿难:“行恶人好处生,行善人恶处生。”

阿难言:“是事云何?”

佛言:“恶人今世罪业未熟,宿世善业已熟,以是因缘故,今虽为恶而生好处。或临死时,善心心数法生,是因缘故,亦生好处。行善人生恶处者,今世善未熟,过世恶已熟,以是因缘故,今虽为善而生恶处。或临死时,不善心心数法生,是因缘故,亦生恶处。” [7]

C临终心念影响极大的原因

问曰:熟不熟义可尔,临死时少许时心,云何能胜终身行力?

答曰:是心虽时顷少,而心力猛利,如火如毒,虽少能成大事。是垂死时心,决定猛健故,胜百岁行力。是后心名为大心,以舍身及诸根事急故。如人入阵,不惜身命,名为健。 如阿罗汉舍是身着故,得阿罗汉道。

⑥小结知三世业报智力

如是等种种罪福业报、转报,亦应如是知。声闻人但知恶业罪报、善业福报,不能如是细分别;佛悉遍知是业及业报,智慧势力无碍无尽,无能坏故,是名第二力。

我的观点

对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很多人都会以某些现实情况为例证来反驳。其实这并非近世才有的疑问,远在佛陀在世的时候就有人以这样的问题向佛陀发问。佛以知三世业报智力洞彻众生所有造业即感果的种种情形,才能真正彻底知道究竟为何一定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大智度论原文

“十力”释义

③佛知三界众生造诸业处

佛知一切众生造诸业处,或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在何道中,若天道在何天中,若人中在何天下,若阎浮提在何国,若是国在何城、何聚落[1],若是城在何里、何巷、何舍、在何处。

知是业何时[2]作,过去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万世。是业果报,几已受、几未受;几必受、几不必受。

知善不善所用事物:所谓刀杖教勅杀等,自杀、遣人杀,诸余恶业亦如是。

善业亦如是,知如是布施、持戒、修善。施中,所施何等土地、房舍、衣服、饮食、医药、卧具、七宝财物。戒中,受戒、自然戒[3]、心生戒、口言戒、一行戒、少分戒、多分戒、满分戒、一日戒、七善道戒[4]、十戒、具足戒、定共戒。善福中,修初禅、二、三、四禅、慈心、悲、喜、舍心。如是等善业因缘。

若悭贪、若瞋恚、若怖畏、若邪见、若恶知识等,种种恶业因缘。

福业因缘:若信、若怜愍、若恭敬、若禅定、若智能、若善知识等,种种善业因缘。

④诸业相状

是诸业自在,一切天及人,是诸业相无能转者;于亿千万世常随逐众生不舍,如债主随人;得因缘具足,便与果报。如地中种子,得因缘时节和合便生。

是业能令众生六道中受生,驶疾于箭。一切众生皆有诸业报分,如父母遗财,诸子皆应得分。

是业果报时到,不可遮止,如劫尽火;随众生应生处,处处安置,如大国王随其所应而与官职。人命终时,是业来荫覆其心,如大山映物。

是业能与种种身,如工画师作种种像。[5]

⑤造业与业报

A善有善报

若人以正行业,则与好报;若以邪行业,则与恶报。如人事王,随事得报。如是等分别诸业相果报。

B“善有恶报”

复次,如《分别业经》[6]中,佛告阿难:“行恶人好处生,行善人恶处生。”

阿难言:“是事云何?”

佛言:“恶人今世罪业未熟,宿世善业已熟,以是因缘故,今虽为恶而生好处。或临死时,善心心数法生,是因缘故,亦生好处。行善人生恶处者,今世善未熟,过世恶已熟,以是因缘故,今虽为善而生恶处。或临死时,不善心心数法生,是因缘故,亦生恶处。” [7]

C临终心念影响极大的原因

问曰:熟不熟义可尔,临死时少许时心,云何能胜终身行力?

答曰:是心虽时顷少,而心力猛利,如火如毒,虽少能成大事。是垂死时心,决定猛健故,胜百岁行力。是后心名为大心,以舍身及诸根事急故。如人入阵,不惜身命,名为健。 如阿罗汉舍是身着故,得阿罗汉道。

⑥小结知三世业报智力

如是等种种罪福业报、转报,亦应如是知。声闻人但知恶业罪报、善业福报,不能如是细分别;佛悉遍知是业及业报,智慧势力无碍无尽,无能坏故,是名第二力。


相关内容

  • [雾都孤儿]的文献综述
  • 关于"腐朽社会中的纯洁品质-<雾都孤儿>中人物 的分析"的文献综述 学生:赵丽莉 指导老师:李艳 淮南师范学院外语系 前言 经过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世界已然迎来了新的时代,而当今时代的主题正是和谐与发展.和谐社会需要人们有纯洁的思想,要有善良的美德,但俗话说&quo ...

  • 董事长经典语录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经营人就是经营人的劲. 君子向内求明心见性,小人向外求迷失自我. 我是一切因,一切是我心. 行有不得,返求诸己. 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做这件事的动机,动机至善,结果至美.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凡事发生必有好处. 管理 ...

  • 佛教慈善对当代社会的作用
  • 一.简述宗教与慈善的关系 各种宗教具有"救世主"的共性,即与人慈悲和关爱的精神. 从目前中国宗教慈善状况来看,在每一次赈灾救困活动中,各个宗教都积极组织参与,不容置疑他们做出的贡献.可见,宗教慈善是社会慈善的重要补充和积极力量.慈善是践行宗教理念的重要方式,源于每个宗教的教义都具 ...

  • 小议"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 小议"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善有善报吗?有人会给予质疑: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好人,怎么就没见有善报呢? 不,这只是一种歧义. 其实,当你做了好事的时候,别人的一句"谢谢",就是对你的善报:别人给你的一个微笑,也是对你的善报:这些,都能让你身心愉悦.这就是善报. 恶 ...

  • 关于身体健康的格言
  • 1、吃饭七成饱,穿戴适当少,耐点饥和寒,益寿又延年。这就应验了,千古之名言:“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 2、有的人活着为了吃饭(贪图享受,贪图好吃),有的人吃饭为了活着(即好吃味鲜,又要注意营养保剑健康长寿,多给祖国做贡献。) 3、早饭好而少,午饭厚而饱(八-九分饱),晚饭淡而少。一顿吃伤,十顿喝 ...

  • 冲破迷暗的曙光
  • 观看视频:http://www.zhibeifw.com/sskc/sskcmv.php?fid=706&id=160672274 『 2011年11月18日晚上 』 主持人致辞: 下午好!今天是个非常难得的日子,初冬的小雨,洒在湖南师大的校园,尊贵的索达吉堪布仁波切将为我们作一场关于佛教慈 ...

  •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
  •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 佛教的伦理思想是佛教整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最初是在印度古代社会的某些发展形态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了古代印度部分宗教信徒对社会和人生的一种看法.这种伦理思想开始主要是在南亚地区发生着影响.后来,随着佛教传播地域的扩大,它的影响也不断扩大.目前,它在中国等亚洲的大部分 ...

  • 佛教演讲主题诚信友善
  • 诚信做人,友善做事 我是一名中学生,从小就受过很多关于诚信的教育,岳母刺字.苏武牧羊,是对国家的 忠:尾生抱柱.曾子杀猪是言而有信.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巍然屹立,依仗就是这种诚实 守信.坚贞不屈的精神.同学们,没有诚信的人生活在世上,如同一颗漂浮在空中的尘埃, 永远不会获得大家的赞美,永远不会拥有内 ...

  • 风水故事传说民间风水故事
  • 风水故事传说民间风水故事 中国有句古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风水宝地荫庇后人,好的风水能够养人,当然这样的好风水不是人人都能拥有的,也不是风水师决定的,真正得道的风水师会顺天行事,只有有德之人才能够拥有这样的一个风水之地.多行善事,风水自然到你家,下面就随新 ...